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勤奋不被西方人赞赏?难道勤俭不值得提倡吗?

十几年的外企工作经历中,我也越来越体会到勤俭真的不被所有社会提倡。

我个人的感受是,儒家文化圈对勤俭是非常提倡的,影响力主要在中,日,韩,越和新加坡。北美的清教徒群体也非常勤俭,可能跟他们“无论任何职业都能荣耀上帝”的信念有关,他们生活不奢靡浪费,盛产工作狂,给教会捐钱相当大方。这个群提虽然在北美仍然影响力巨大,但总体上走下坡路。

除了儒家文化圈和北美清教徒以外的世界其他文化中,勤俭被认为是,没安全感,自虐,贪婪的表现。勤俭至少是没必要的。欧洲在过去几百年里收货了大量的殖民地红利,二战后的大几十年发展中社会阶层日趋稳定。一个人出生后就知道自己大概率会和父亲过一样的生活,处于同样的阶层。就算拼了命地努力,也不会有多大变化。那他还勤奋个什么劲啊?不如拥抱自然,发展兴趣爱好。拉美的情况不了解,看不懂。印象里拉美的人一言不合就开party,载歌载舞。我投诉他迟到,他还笑着拍拍我肩膀:“You are not proud.” 这特么跟proud有毛关系啊!

反正勤俭这个事,咱们也用不着别人认同。同时不能要求别人和我们的观点一致。求同存异吧。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勤奋不被西方人赞赏?难道勤俭不值得提倡吗?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勤奋不被西方人赞赏?难道勤奋不值得提倡吗?区别在于:勤劳奋斗的人口红利所创造的价值永远比不上用科技创造的经济价值,唯有科技创新实力生产实践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才能够真正的赢得世界的尊重。日本科学家们,在科技创新给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实践贡献巨大的,世界各国尊重日本,欢迎日本人的程度可想而知……!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勤奋不被西方人赞赏?难道勤俭不值得提倡吗?

个人觉得,西方并人并不赞赏中国人的勤劳。

西方人绝大多数没有中国人勤劳,不能说他们好逸恶劳,但每周工作多少小时那就是多少小时,他们更在意的是及时行乐。

如果让西方人干活干多了,他们会说被侵犯人权了。

所以他们很多人对中国人的勤劳很不理解

每次外国发生排华事件,多少都与中国人的勤劳有关系。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光头党认为亚裔夺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

美国因弗洛伊德事件正闹着呢,华人商店肯定倒霉。

就是印尼排华事件那不也因为中国人勤劳致富了,引起了人家的羡慕嫉妒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跟讲享受的寅吃卯粮的西方人讲节俭吗?在人家的社会华人的勤劳就是特立独行者。

如果西方经济形势好就业率高,对于国人的勤劳他们只会不以为然。

如果西方经形势不好,那么国人的勤劳就成为他们发泄情绪的出口。

事实证明,中国人更懂得内省检视自身讲自立更生,对自己比对别人还狠。

西方人则恰相反。

比如法国黄马夹事件中,法国人享受着高福利高待遇那还闹呢。

西方人遇到困难绝对是眼睛向外的。

上街游行肯定比多干了活来的爽。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勤奋不被西方人赞赏?难道勤俭不值得提倡吗?

勤奋和勤俭是两种不同意思。不要混谈。关于勤奋这个问题:西方眼里的勤奋和国人眼里的勤奋,双方理解是不同的。

我的理解:勤奋未必就是美德。在现实社会的今天,最勤奋的劳动者往往他们收入是最低的,这些勤奋低收入劳动者,用他们的汗水成就了少数的既得利益者。这是不公平的勤奋。

看看那些每天一张报纸一杯茶,双休日,各种节假日都有“非利益创造者”。在看看哪些风雨无阻收入最低的清洁工,还有那些996私企员工。这样不公平对比,这样的勤奋已经没有意义了。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勤奋不被西方人赞赏?难道勤俭不值得提倡吗?

因为我们和西方国家的生存环境不同,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满足了他们不需要攒钱养老,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由社会福利承担,他们的孩子从出生到年满十八周岁,都是国家每月给钱养到18岁,他们孩子从小奶粉钱,买尿不湿的钱所有抚养孩子需要的费用都是国家出钱,孩子上学不花钱由国家免费提供,他们只需要上医疗保险,一生中的看病就医住院都是免费的,需要花的也就是很少一部分钱,他们住院完全不用自己家人陪护,都是由医院的护士负责,吃住都不需要自己承担费用。他们的生活没有压力,所以他们一生都不用攒钱,他们的消费观念是超前意识,享受生活。当他们老去国家提供养老机构负责养老服务,不需要子女负担父母的养老问题。

我们无法和他们相比较,我们不勤俭难维持生活,我们这一辈子都在拼命的努力工作赚钱,养家,要赡养子女、赡养父母、一代又一代人都是这样繁衍后代,要生存就要勤俭持家,准备养孩子的钱,准备将来养老的钱,准备孩子上学的钱,准备看病就医的钱,我们有太多的担忧,担忧孩子没钱上学,担忧父母老去的赡养问题、担忧万一生病住院的费用。所以在我们国家必须提倡勤俭节约。

西方人不懂得我们的国情,他们不知道我们需要自己负担赡养子女,赡养父母,自己负担就医住院的一部分费用,单纯的笑话我们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赞赏我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这是有情可原的。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没钱的痛苦和无奈。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勤奋不被西方人赞赏?难道勤俭不值得提倡吗?

因循守旧。古代经典不仅铸就了中国民族,皇权体制也是按此模式构成的。一种统治形式经历了史无先例漫长的年代仍然行之有效,像对儒家经典一样,倍受推崇,也就不足为怪了。说实话,这份影响现在还是在的,比如阴历,比如各地的家规,民间习惯等。。。

首先,面子问题。这是老外永远理解不了的文化之一,别说老外了,中国人自己有时候都搞不明白我们的面子是什么。

面子不可琢磨,没有规则可讲,随着时代还会废除和替换某些规则,而这些全由人们的常识来定。这就太可怕了,也是为什么至今没有一个人敢说能把面子讲明白。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非常戏剧性的,你可以把每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看作是一个演员的成长。因为面子很多时候事关形式,与事实无关,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你演的好,你是家产万贯,还是穷光蛋一个都不重要。

节俭持家。这是被我们视为最值得传承文化之一。那中国式的节俭可以夸张到什么程度呢?以中国美食为例,烹调食物的方法和招待方式堪称艺术大师,样样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盘中餐,这方面,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无尽其所的民族。

勤劳刻苦。中国人的勤劳和刻苦大部分时候都是与功名相关的,例如我们的当前的教育制度,高考虽然与过去的科举截然不同,但是大部分家长和学生,依然相信只有刻苦的学习,才能够通过高考换来一生的转折。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必然更加勤劳刻苦的学习。

Die neue 500 «La Prima»

Sponsored by Fiat

恪守礼节。古训“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就足以说明我们礼节的标准和繁琐。崇尚礼节是文明的表现,但繁琐的礼仪成为一种约束的时候,就成了民族发展的障碍。礼节看作是一种表演,这种表演并不包括心态或情感。中国人所确立和使用的各种全套尊称,也是礼节的衍生。

拐弯抹角。对于直来直去的西方文化,能够正确理解中国人话外的意思,恐怕是能否成为中国通的考核标准了。只凭听中国人讲话,老外是不大可能明白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管你汉语水平多高,也不能准确了解对方的意思,也仅仅是理解所有的字面意思。外国人要与中国人交往,他的推理能力一定要足够强大。

柔顺固执,顺而不从。在执行命令方面,中国的各级官员间,或多或少也盛行阳奉阴违的现象,连高层的官员也如此。他们不执行命令有的是个人懈怠,有的是碍于情面,最重要的是金钱的诱惑。政府各部门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每个都如同后宫大戏一般。

心智混乱,思绪含混。中国的教育并不让受教育者全面掌握一门学科,并付诸实践。中国人普遍有个习惯:把事实直接当做原因,这是心智混乱明显的表现。“你为什么不在面包里放盐?”你问中国的厨子,“我们向来不在面包里放盐”,他解释道。

Die neue Generation smart EQ fortwo.

Sponsored by smart

神经麻木, 麻木不仁。现代心理学对人幼年时期的研究表面,在婴幼儿时期的刺激多少会直接影响人成年后,对事物的兴奋程度。(我只记得大意)不幸的是,中国的育儿方式更加认可乖巧的孩子,不吵不闹,听从安排。到了青春期更是重复单调的功课,少有休息。培育出来的人格,最终就是麻木不仁的,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好奇心。

蔑视外国人,轻视外族。中国的邻邦小国都曾经是我们的附属国,这些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生存只能对中国俯首称臣。直到北京被占领,这种思想才有所改变,这是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到的中国外交。

现在的中国早已变化,其中经历了崇洋媚外,而又有今天的自强自立。

公心缺失。封建社会体制下的统治者是家长式的,要求其臣民顺从听命。皇帝作为家长,忙的是家长自己的事,管不了家里其他成员。民众的态度与皇帝遥相呼应。普通民众无不认为,只要个人的利益没受损失,公共财产用不着关心,自然就缺乏责任关心。

当今中国当然不是如此,我们的民族主义精神早已迸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早已点燃。

参考:《中国人的性格》,作者史密斯(1845-1932)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