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为什么感觉日本人不恨美国?

你说错了!其实日本人最恨的还是美国人。

在日本靖国神社里有一段讲解录音,讲出了日本人对美国人是多么的仇恨。但是日本人没有办法,既然是战败了,既然偷袭珍珠港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就只能咬碎了牙咽到肚子里了。

这些年来为什么美国在日本各地建立了那么多的军事基地,名义上是为日本的国家安全提供保护,实际上就是为了监视日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美国人心里也很明白,如果将来美国衰落了,日本肯定要报仇的,所以美国一直都没有给日本彻底松绑,也不让他拥有航母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不能研制核武器。

美国人十分清楚,一旦给日本打开了绿灯,就会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只能让日本永远给美国站岗放哨,永远给美国当一个小小的跟班,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他充当自己的打手。对此,日本人都心知肚明,但又无可奈何。这一辈子,只要美国不衰落,日本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也就永远不会有自己的外交和主权。

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但也必须忍着,谁让日本当年发动战争,谁让日本当年给那么多的国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如今这一切都只能自作自受了,也许这就是报应,这就是天意啊!

美国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为什么感觉日本人不恨美国?

是怎么知道不恨美国的?只是有条链子系在脖子上、表面上不敢恨而己!如果有一天解了这条链子这条疯狗第一要咬的恳定不是中国,是美国!因为人都是有血性的,只不过日本这个民族人性更野蛮些吧了!

美国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为什么感觉日本人不恨美国?

日本大和族的特点是欺软怕硬,你对他越狠他越怕你尊重你,你对越仁义他越欺负你。前苏联狠,他就怕。我们对他好他就总欺负你。

美国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为什么感觉日本人不恨美国?

谢邀:就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年龄不同的日本同事,簡単的说吧,比较年轻的人答:美国自由、现进、强大等等,上了年纪人的回答:战后美国没有把日本殖民、没杀天皇,战后的学校老师会和学生们说:这个应该感谢。为什么战后的学校要敎学生感谢,是因为战中学校的教育是,拿着棒子对着假人,叫着鬼畜美然后把棒当刺刀刺向假人,战败后要把这些教育反过来。换句话说就是现在70岁以上的是从小学校教的,中年人的回答基本是:恨美国的上一代人都死光了,我们这一代没碰到过战争。

美国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为什么感觉日本人不恨美国?

千千万万个日本人瞬间化为涂炭,日本人不记恨美国?!自从日本战败以来美国的驻军,说好听的是“保护日本”。而事实是美国对战败国的占领和监督。迫使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以来,处在不人不鬼的“非正常国家”的尴尬境地。为此,在每一个日本人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做“大国梦”、“复仇梦”、“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梦”。美国政府可以默许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成为“拥核国家”。美国政府敢让日本也成为“拥核国家”吗?……。

美国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为什么感觉日本人不恨美国?

众所周知,日本这个丧心病狂的民族,侵略别国研究生化武器犯下过种种滔天罪行。终于二战时触犯众怒,又膨胀到不行去偷袭珍珠港,最后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猛烈攻击下,以美国投掷两个原子弹为尾声,日本签字画押无条件投降。也因为这样,很多人都认为是两颗原子弹的爆炸,把广岛长崎夷为平地,日本损伤惨重所以投降了。但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甚至可以说广岛、长崎那两颗原子弹实际上救了日本人。

原来,二战后期的美日两国陷入白热化阶段,美国海军想要登陆日本岛予以重击,但又担心会损失惨重,就专门研究作战方案,制定了一场水雷逼迫战。当时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美军用轰炸机和潜艇在日本岛附近海域布置了1.2万枚鱼雷,65艘军用船舰因此炸沉海底,670艘商船成废物。日本四岛呈现出被鱼雷包围的状态,赖以生存的海上生命线就这么被掐断了。62.5%的海上运输能力就此覆灭,进口物资总量下降90%。水雷逼迫导致军车等武器装备没有燃料支持,直接沦为废铁。

大部分农作物和生活物资的来源全被切断,社会状态工业体系一度陷入崩溃。部分日本人已经开始没有食物吃了,估计过不了多久,饥荒就会彻底席卷整个日本。这场史称“饥饿行动”的逼迫战,让1500万日本人差点饿死。本想再反击的日本军方,在不久后两个原子弹轰然爆炸,22万人当场炸翻后,惧怕不投降美国会持续投掷原子弹。真到那时候日本所有城市估计都将不保,这才投降了。也幸亏日本及时止损,不然美国拿不出来原子弹,日本又拒不投降,这饥饿行动会一直持续下去,到时候1500万日本人直接饿死,那日本就真的是亡国灭种了。所以真要说起来,日本应该感谢这两颗原子弹。

还有一种说法是,日本因为原子弹投降是媒体渲染的结果。实际上,日本是怕了美国的燃烧弹,这才是日本人真正感到绝望的武器。曾有一次火烧东京,一夜之间9万日本人烧成灰,10万人被烧成重伤。整个城市就留下了少数存留的混凝土建筑,其他东西全被火焰吞噬殆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