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为什么这么富裕?

这个问题我比较有发言权,我是安徽人到浙江工作、定居10年了。浙江是一个资源匮乏、多山、地少的省份。按道理来说,他不应该会这么富裕,而且是藏富于民的那种富裕。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浙江省GDP总量达到了6.23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四,浙江人均收入排第三,紧随北京和上海力压广东,你们说厉害不厉害?我们一起来看下浙江为啥富裕?

浙江以前真的很穷

我听浙江本地的老人说,宁波这边以前确实是很穷的。地少、人多、还经常出现自然灾害,很多时候吃饭都成问题,平时就靠种地和打鱼为生。以前浙江人实在过不下去了,还要往外省去逃荒。

穷也许是有的人无法逾越的高山,而也许是有的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

浙江人的一个最大特别就是胆子大,敢于挑战、敢于尝试。

改革开放初期,当有的省份的人还抱着“铁饭碗”不放的时候,浙江人已经开始做生意了。大家还记得那个时候走街串巷补锅的、换鸡毛的、买小商品的吧,这里面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浙江人。

温州这个地方以前是真穷,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就从小商品做起,一家家、一户户开始做,互相扶持、互相分工、互相协作,硬是做成了闻名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最开始,也就是搭了个简易的棚子卖点小商品的。我记得有部电视剧叫《鸡毛飞上天》就是描写的这个。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穷当成了一座高山,每天抱怨而不敢努力向前。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浙江人的思想解放好像比内地人早很多,改革开放之后允许一部分人富起来之后,浙江人开始了他们自己的致富之路。我想说,富不富看干部,浙江的干部也是最早解放思想的,温州有个县委书记叫做谢高华,他硬是冒着巨大的风险,批准了义乌小商品市场。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1987年,靠借来的14万元承包连年亏损的校办企业经销部,并开始蹬三轮卖冰棍。1989年,创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1991年,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成立娃哈哈集团。他曾今说过,思想不解放,干什么都不会成功。

浙江人做起生意来,往往就是实事求是,一个合同、一个手续、一个零部件的质量都牢牢把关。

小政府、大市场、藏富于民

浙江很好的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打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氛围。我切身体会,这里的检查比较少、接待比较少、吃拿卡要基本也很少。同样一个事情在别的省份可能要跑断腿,浙江也许只要跑一次就行了。

我们这里的政府还经常上门服务、上门对接,问我们有啥需要、有啥要求、有啥困难的。平时来检查即使到了饭点,也回去吃,而且检查基本都跑现场很少开会,很少做表面文章。

浙江的富裕,不是政府富了,而是普通群众家里有钱。这里开豪车的、住别墅的很普遍,我有个同事每天开豪车上班,家里好多辆。

勤劳的精神、干事的热情

我觉得浙江本地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干事、善于干事。这里有的人七八十岁了还在干活,其实家里都上千万了,他们还是在赚钱。浙江人也喜欢创业,一有机会就自己单干。他们经常说一个月2万块那是打工,创业一个月一万块,那是自己当老板!

内地有的省份人一有点存款或者到了退休年龄,就开始喝茶、溜鸟、打麻将,感觉享受是第一位的,可浙江人我感觉干事也是一种享受了。

最后我想说,浙江人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他们敢为人先的理念、解放思想的意识、服务形的政府、吃苦耐劳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穷也许并没有那么可怕!

浙江为什么这么富裕?

看了大家回答,总觉的没说到点子上,我做为一个浙江人,对家乡还是有些了解的,我来回答一下。

富和穷是一个相对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每个个体,没有比较,就难以分清楚,我从小在安徽和浙江两地来回生活过,就拿两地做个比较,您如果不是这两地的人,也可以根据您家乡的实际情况,做个对比。

在七十年代,江南和江北是两样风景,特别是淮河流域,农村的房屋基本是泥土墙,稻草顶,东南沿海农村的房子是砖瓦木结构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淮河经常发大水,农民把住的地方当临时住所,不知什么时候大水就把房子冲没了。而东南沿海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一生的心血,毕生的结蓄就是为了建房子,所以浙江人住的比安徽人好,生活也稳定,由于稳定,也可搞些副业收入。

就拿浙江人建房子说事,当时贫穷的年代,要建象样一点的房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来那么多钱呢、?第一,要勤奋劳动,不能好吃懒做,平时要勤俭节约,不能大手大脚,这样下来,浙江人就养成了一种勤劳,节俭的好习惯。第二,就是“捐会”,这种方法在浙江农村特别盛行,什么是“捐会”呢?比方说我要建房子了,还差800元,我做东,找二十个亲朋好友,每人出40元,是不是一下子我就有了800元,然后按大家需要资金的轻重缓急排下去,如果一季度一次的话需要五年才结束,这就需要做东的人,平时人缘要好,你找的人也是要守信用的人,这就又形成了浙江人的自律精神,团结互相精神。

勤劳,节俭,自律,团结这些优良品格为浙江人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奠定了充实的基础。

那时我在淮南,一到发大水季节,农民只有四处逃荒,大水停息后再回来重建家园,家里即使养了猪啊鸭的,也被大水冲走了,就是一点粮食也难留,每家在外地的亲戚也少,即使有,也很少联系的,谁都不愿意和穷亲戚来往,怕连累了自已。

我每次回浙江农村,亲戚家都要走一遍,我发现每家都在外地有亲戚,特别上海最多,全国各大城市都有,我爷爷辈的人,有几个解放前就在上海开工厂的资本家,有的还去香港和东南亚的,从这一点可以证明,浙江人前辈就有经商的经历,骨子里就注入经商的基因,对发家致富有天然的冲动。还有散落在祖国四面八方的亲戚,给了浙江人发展提供了最方便的,最快的帮助。我有个表妹,就是坐在家里发财的,那时她给人家加工螺丝,她姑妈从上海探亲来,问她现在干什么?她说给人家加工螺丝,问她有什么理想?她说做梦都想发财,问她为什么不去上海找她?她说妈妈不让去,怕去上海给你丢人。后来她在姑妈帮助下,开了一家运动衫厂,现在都成了上流名人了。这种人不是一个二个,有很大一批。

由于浙江私人经济的壮大,吸引了很多地方的人来工人,这样,农民又多了一笔收入,就是房租,房租抵的上二个普通打工仔。安微人到浙江来打工,自己家里的房子只能空在那里,而浙江人的房子就成了摇钱树,是不是变成了好上加好了?可以说现在浙江的富裕是外地上做了很大贡献,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成为新浙江人,他们在浙江买房买车,娶妻生子,撑起着浙江的半边天,就说到这里,有不同意见,还请批评指正。

浙江为什么这么富裕?

这个问题一看到本来不想回答,早前看到有人说浙江好,就说浙吹!其实浙江人相对富裕真的不假,无论广东和江苏!当然浙江本来就鱼米之乡,过去也没有艰苦过,当然过去是大家都苦日子!随着改革开放,浙江处在沿海凭着弄潮儿的心态,自办家庭作坊,也有个体工商户的出现,有出国打工,也凭着浙江人的精神就有了比较发达的民营经济,就有了在外省,外国建商场开工场的条件,这样良性循环个人收入就会逐渐增高!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也由于浙江人的敢干敢拼的精神,浙江是开放的,浙江有许多成功的能人在外省外国操办企业、经商,同样能为浙江的发展做出贡献!浙江的人均收入也很难统计,或许比统计的更高!比如温州文成算比较贫困的县吧,但县城高楼林立,房价也直逼温州,据说那里华侨很多。青田的情况也类似。我也有朋友在意大利、西班牙、那威,据他们说生活条件跟国内相差不多。其实一些外省的农村由于外出经商也生活不错!所以单看Gdp可能也不科学,一些地方全是外资,台资、港资、和公有制企业主体的gdp很高,对人们的经济收入可能影响不是很大!只是增加了一些就业机会而已。

浙江为什么这么富裕?

明确告诉你,浙江是民富,全国第一,而且均衡,共同富裕。

浙江是全国民营企业最发达的地方,虽然他的经济GDP仅排在全国第四位,远低于广东、江苏和山东。

不管是广东、江苏还是山东,这三个地方,它实际上全国的国有企业是比较多的,另外,江苏和广东还有大量的跨国企业。

浙江的企业,他都是民营企业,都是由自己的人创建的企业。

浙江发展县域经济,每个乡镇都很发达,而且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

浙江每个地方人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比如有宁波帮、有温州人以及金华地区的义乌东阳永康这三个地方工匠。

其实我指出的这三个地方只是浙江人的一部分缩影。

浙江的民富在于老百姓的这个,挣钱意识特别强,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可能穿着吃饭都显得很普通,但是他特别有钱,因为他们知道挣来的钱非常不容易,都把钱存起来,然后再拿去生钱。

温州人的赚钱方式在于温州人会做生意,非常有头脑,他会去全世界去挣钱。

然后温州人特别团结,把钱放在一起去挣,比如早期的温州炒房团、温州做企业上市都是温州人的特色。

义乌国际市场的崛起,其实也有大量温州人的身影,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到温州人特别会做生意。

宁波人爱倒腾小家电,宁波人在小家电的基础上,不断的扩大了自己的优势,以及宁波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港口给宁波带来了非常高质量的发展。

另外宁波人爱闯天下,把在外挣的钱实际上都返回到了浙江,送到了自己的家乡。

永康人把最脏最累的活自己做,把五金这一块做的已经做到了全世界。占到了整个全国五金市场的70%以上,也就是说跟五金有关系的东西,你在永康里都找得到。你在网上买到的任何五金类的产品,一大半以上都是永康产的。

东阳人非常有工匠精神,另外东阳人也非常聪明。早期东阳这个地方比较贫穷,所以呢,他们知道读书才能有出路,所以东阳读书的时候吃的菜叫梅干菜,把它叫做博士菜给东阳培养了很多个博士,成就了东阳教育之乡的美名。

东阳人做泥匠工出身的特别多,去全国挣钱有很多,走出了国外,最后再把钱带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自己的乡镇,见了大量的别墅。

应该来说,东阳诞生了很多名人,东阳人开办的上市企业就超过了30多家。向本地的徐文荣,他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把一个只有村庄大的横店建成一个,现代口接近22万的小城市,非常了不起,而且横店即将走出国门,冲向世界,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东方好莱坞。

结论

浙江人团结、浙江人会挣钱、浙江人会把钱放到浙江、浙江人思想开放、浙江人忆苦思甜、浙江人热爱自己的家乡、浙江人到外面挣钱家里花、浙江人会比较、浙江会想办法、浙江人有勇有谋、浙江人爱创新、浙江人踏实。

我是我是一个外地人,我来浙江就是为了学习浙江精神,让自己也跟浙江人一样,挣得更多的钱。

浙江为什么这么富裕?

浙江虽然经济总量不及粤苏鲁那般抢眼,但却能够稳坐人均收入之首的宝座。

浙江是一个藏富于民的省份,要说早期的重点布局和规划,浙江几乎是沿海诸省当中获利最少的。80年代的浙江,穷地方还很多,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就连当时经济发展滞后的中西部地区都遍布浙江人的身影。

但与众不同的是,浙江人在外省绝大多数不是打工,而是创业。大到开矿,小到走街串巷卖东西,甚至擦皮鞋。在那个年代,这些“小买卖”被当地人不屑一顾,然而十几年之后,浙商之名便驰名天下。多少走街串巷的昔日苦者,日后成了日进斗金的小商品批发商;多少擦鞋修鞋的人开启了自己的鞋厂,甚至驰名品牌;多少蛰伏多年的打工者另立山头比前东家生意做的还大……

浙江人的理想、抱负、毅力、眼光、精明,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成就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商族,看看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就是对此很好的写实与诠释。

浙江人的家乡情怀很浓厚,不论行万里路还是赚万贯财,都更愿意回到家乡安家,如此庞大的商户群体倾数回巢,浙江的经济活跃度在90年代开始迅速飙升。至21世纪开篇,长三角经济井喷式发展,浙江在这股浪潮中抓住了加工制造业和互联网产业这两个天赐良机,经济发展一飞冲天。时至今日,浙江的经济越发多元,经济实力越发雄厚,几乎看不到浙江有什么穷地方,但更多人看不到的是浙商当年起步时的艰辛与生活背景。

浙江为什么这么富裕?

从小在浙江长大,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的点点滴滴都从浙江农村开始见证。

最重要三方面原因:人、政策、机遇

首先是人

浙江的自然条件并不好,真正能够耕种的土地少。浙中和浙南地区基本都是山区,不要说种地,通车交通都非常不方便。交通的不便利导致浙江的方言特别多。每个县一中方言,甚至每个县里不同的镇或乡都有不同方言。自然条件恶劣,每年的酷热、严寒、台风,浙江都是灾区。大家要是在浙江过冬应该知道,冬天冷得要命。每年春节过年回浙江都是冰天雪地,屋内屋外一个温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浙江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处找出路。

温州人早期就通过大海出国打工,全国各地开发廊赚钱。

义乌人从事“鸡毛换糖”的义乌农民,到加工自己的小商品等等。

开放性的贸易,加在自身的努力。在没有任何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发展了第一批创业者。敢问天下先的实践证明,这条路是对的。

低调实干的浙江人造就了今天的繁荣。

政策

这里举个例子,义乌小商品城的建立同当地政府领导英明的决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春风吹拂大地,但义乌仍在等待冰消。而小商品市场从“地下”转入“公开”,源于一个“提篮女”叫板县委书记的“传奇”故事。

“提篮女”,真名冯爱倩,如今已80岁高龄。1979年,由于家庭困难,她下定决心,卖掉10担谷子获得80元“本金”,又从信用社借了300元,开始了摆摊谋生。摆摊的地方一直在换,原因是被当时叫作“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部门赶来赶去。

上世纪80年代初,像冯爱倩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决定找当地官员申诉。由于当时这尚属政策敏感地带,很多干部怕丢“乌纱帽”顾虑重重。泼辣的冯爱倩说:“我头上没东西戴,只是个妇道人家,我不怕,我去找!”找谁呢?就找县委书记!

1982年5月,谢高华从浙江衢州调到义乌担任县委书记。在很多义乌人记忆中,谢书记不太爱坐办公室,喜欢下基层。开始了改革之路。义乌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破冰之初,一大批党员领导干部锐意进取,敢于担当有着很大关系。

从此,小商品大市场就开始走向全世界。

所以,浙江经济的发展也靠一批敢于冒险的领导干部。

机遇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浙江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上15年浙南地区(温州)的发展,中间15年浙中(义乌)地区发展,现在10年浙北地区(杭州)。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IT和互联网)的接力,是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富裕前列的重要原因。

人、政策、机遇,2代的人的共同努力,成就今天富裕的浙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