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否埋伏了刀斧手,对诸葛亮就真信得过?

刘备对诸葛亮总体还是很信任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诸葛亮也是最适合的托孤对象。但刘备在托孤时拿诸葛亮和曹丕对比,并说,假若刘禅不堪大任,诸葛亮可自己取代刘禅称帝。从这里可看出,刘备对诸葛亮还是不能百分之百放心的。最后他让李严和诸葛亮一起成为托孤大臣 ,也有对诸葛亮制衡的意思。但要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埋伏下刀斧手,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是一笑谈。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否埋伏了刀斧手,对诸葛亮就真信得过?

刘备白帝城托孤从来就没有什么埋伏刀斧手这一说,正史、野史、演义均无说及,不知你从何处得知的。

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之间的关系,可谓肝胆相照,君臣相知,志同道合,完全可以说是在刘备走头无路时,用诚意请得诸葛亮出山尽心帮助,可见诸葛亮并非是贪恋权贵之人,而是一个懂得感恩报恩之人;刘备对此亦应该是深信不疑的,如果诸葛亮要夺权作反,凭他的权力和智慧又有谁阻止得了呢?司马懿也是曹魏托孤之臣,曹氏江山还不是一样落入司马氏手中。

其实有刘备白帝城托孤暗中埋伏刀斧手此一说,只不过现代人无法理解古代人的道德价值观准绳罢了,刘备与诸葛亮这样的君臣关系,已经成为千古美谈,而诸葛亮的智慧和美德更为后世传颂,现在又何必要有这样的诸多解读,猜疑,抹黑呢?已经近两千年前的历史了,当时正史、野史也没有记载,现在又从哪里得知有此一事啊?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否埋伏了刀斧手,对诸葛亮就真信得过?

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出山相助,至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君臣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刘备无比的信任和支持诸葛亮,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革命事业尽心竭力。

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总体上还是信任诸葛亮的,反向思考刘备离世之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如诸葛亮那样,有如此高的威望,能辅佐刘禅维持蜀汉政权。所以,关于托孤之时,刘备在帐外埋伏有刀斧手,这纯是低智商的阴谋论。

但刘备对身后事,还是有一些担心的。托孤时,他把诸葛亮与曹丕相比,就是提醒诸葛亮万不可做出谋逆篡位这事。又说到:“如果刘禅不才,不可辅佐,诸葛亮可自立为帝。”这是给诸葛亮加上了一些道德的砝码,以保蜀汉和刘禅的安全。

同时,刘备选定的托孤之臣,除诸葛亮外,还有李严。刘备的如此安排,也是希望身后之事,蜀汉能有个权力的平衡。综上所述,刘备白帝城托孤的阴谋论不足信,说刘备对身后事不担心,也不足凭!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否埋伏了刀斧手,对诸葛亮就真信得过?

众所周知,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夷陵之战,蜀汉皇帝刘备被吴将陆逊打得落荒而逃,惭恨交迸,没脸再回成都,病倒在白帝城。 之后,刘备自知命不久矣临终托孤,并告诉诸葛亮:阿斗可以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取而代之。诸葛亮当即涕泗横流,表示一定尽心辅佐。

可是,对于刘备托孤这一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把历史当小说看的人认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是肺腑之言,感人至深;习惯阴谋论的人认为,刘备在帐后埋伏刀斧手,诸葛亮处境危险。

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是比较浅层的私人因素或阴谋因素立论,缺乏对当时背景的了解,更缺乏历史的的眼光。

要从政治制度与政治传统的高度着眼,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既没读懂刘备,也没读懂诸葛亮。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应首先着眼于什么是“经典君相制度”。

“宰相”大部分时候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叫法,如战国时的丞相、汉代的三公、两晋的尚书令、唐代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宋代的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等,都是宰相。

真宰相必须同时具有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明清的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因为没有监督百官执行权,所以不是真正的宰相。

可以说从商周时期一直到汉朝,不论是法家、儒家、墨家以及杂家都莫衷一是的认为:皇权(君道)和臣道要严格的分开,更准确的说是“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

经典君相体制由来已久,但是对皇帝和宰相的要求都是很高的。皇帝要克制自己的权力欲,不可以为了作威作福就把手伸到具体政务里面去,宰相首先要有足够的政治才能,其次还要敢于拒绝皇帝的无理要求。

而诸葛亮作为刘备托孤的顾命大臣,应该是刘备对他正经的政治遗嘱,有着深厚的制度背景,受制于经典君相制度下,不是黑帮换老大,所以刘备绝不会在幕后埋伏刀斧手。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否埋伏了刀斧手,对诸葛亮就真信得过?

不知道从哪里传来一种说法,说刘备临终前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时,在大帐后面安排了刀斧手,然后刘备对诸葛亮说:

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如果我这个儿子可以辅佐,请你好好辅佐,如果他没有才能不足以胜任,你可以自己代替!

此言一出,诸葛亮立即痛哭流泣向刘备表忠心,仿佛只要诸葛亮说错了一句话,那么刘备一声令下,藏在大帐之后的那些刀斧手就会冲出来立即斩杀诸葛亮,仿佛刘备的托孤就是一场考验诸葛亮的游戏,那么事情的真相是怎么样的呢?

刘备白帝托孤

首先,历史上所有的托孤都是在事前早就确定好了人选,而不是等到自己临终前还要考验,如果真等到临终前还要考验托孤人,那么时间上根本就来不及了,万一托孤人不合格,把他给杀了,那么再去考验谁来托孤呢?

比如孙策选的托孤人是张昭和周瑜,这些都是多年跟随孙策南征北战,同时知根知底的人,根本不需要考验,孙策的去世本来就是一个意外,他很自然的就把张昭和周瑜选为了托孤重臣,这都是在平常相互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得到的结论,而不是临终前一拍脑袋还要考验一下,万一不合格,根本就没有候选人!

诸葛亮跟随刘备是从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就开始了的,刘备与诸葛亮共事时间已经长达16年,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备早已经了解,况且刘备的识人用人水平在整个三国排名也是前三,诸葛亮能否胜任辅政大臣?是不是忠心?这些早就在刘备日常接触和交往中做了决定,根本不需要再继续考验。

诸葛亮与刘禅

刘备之所以选择诸葛亮为辅政大臣,有三个原因:

一、跟随刘备创业的第一代元老已经全部去世。

刘备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带着一帮人出来创业,比如关羽、张飞、糜竺、孙乾、简雍、赵云等人,等到公元221年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时,这些人大多数除了赵云之外,基本上都去世了,而赵云虽然忠心可嘉,但能力欠缺,仅仅是一个杂号将军,打打仗也许可以,但是托孤处理国家大事,那是不行的。

老一辈的创业元老们排除后,刘备就只能寻找新一代少壮派同时能担当大任的人来托孤,看看刘备的手下,还有谁?庞统战死,法正去世,魏延只是个将军,军事才能突出,政治能力低下,最要命是情商低,动不动跟人争论,也是不能托孤的。

刘、关、张三人是创业元老

另外,参与制定《蜀科》的五大人才只有诸葛亮和李严在当时还活着,一般来说,参与制定《蜀科》的人都有一定的政治能力,都可以作为托孤的人选,其他人都去世了,于是诸葛亮和李严就被选择为托孤辅佐重臣。

二、诸葛亮人品、能力都是值得托付的。

从后来的上帝视角来说,诸葛亮的人品没话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光是这份忠心的精神,就足以感动很多人,况且刘备一定是对诸葛亮非常放心的,把自己的后方交给诸葛亮镇守。比如刘备打益州,诸葛亮留守荆州,刘备打汉中,诸葛亮又留守成都,为刘备当好后勤部长和内政部长,为刘备提供战争所需要的一切,诸葛亮的存在,就是刘备的萧何。

刘备与诸葛亮

刘邦不信任萧何吗?当然信任,否则也不会把那么一大块后方交给萧何掌管,刘备不信任诸葛亮吗?当然信任了,否则也不会把自己的老巢交给诸葛亮管理,在长年的创业阶段,刘备已经摸熟了诸葛亮的人品,就像刘备破格提拔魏延和告诉诸葛亮马谡不能担当大任一样,这是刘备的识人用人水平。

再说了,诸葛亮的才能是刘备政治集团中不可或缺的,刘备一直不缺能带兵打仗的将领,比如早期的万人敌关羽和张飞,还有中期的魏延,但一直缺王佐之才,就是像诸葛亮这样的内政与治国人才,诸葛亮的内政与治国才能在整个三国那是排名第一的,像这样有能力的人才,又有人品,刘备怎么会不选诸葛亮当辅政大臣呢?

刘备托孤

三、政治需要

诸葛亮虽然是山东人,但是在荆州有着庞大的关系网,诸葛亮与荆州牧刘表、襄阳豪强士族蔡瑁与蒯祺,荆州名士庞统、黄承彦等人都是亲戚,刘备看中了诸葛亮身后庞大的关系网,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南四郡,正是靠着诸葛亮的关系网,才在荆州网罗了一大批人才,为刘备治理地方。

夷陵之战,刘备彻底失去荆州后,身在益州的蜀汉政权成了外来政权,外来政权想要管理好益州,就必须重用外地人,就像当年刘焉治理益州用外来的东州兵一样的道理,如果不用外地人,重用本地人的话,用不了多久,蜀汉政权就会受到当地豪强大族的威胁,提前重复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故事。

诸葛亮鞠躬尽瘁

看看刘备托孤的两个人选就会明白,一个是诸葛亮,山东人来自荆州,另一个是李严,荆州人来自益州,都是外地人,刘备的意图很明显,就是重用外地人管理本地人,这是蜀汉政权稳定的基石,是不容怀疑和改变的,而诸葛亮作为外地人中最优秀的代表和领袖,当然会被刘备选为托孤重臣。

所以,刘备临终前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时,在大帐后面安排了刀斧手,这完全就是虚构的和编造的,不符合历史事实,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否埋伏了刀斧手,对诸葛亮就真信得过?

刘备是相信诸葛先生的,几十年朝夕相处,同生共死的奋斗历程,既便诸葛取而代之,也是正常行为。况孔明先生,忠心可昭日月,根本就相信他的人品,德性。何必百埋伏一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