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石达开当年为什么兵败大渡河,又为什么没走泸定桥?毛主席曾经问过安顺场一位90多岁的秀才,并解开了其中的谜团。
1863年5月,转战15个省的太平军横渡金沙江,来到了紫打地。石达开本想在此安营扎寨,但观察了一下地形,发现这里易攻难守,于是决定渡大渡河,进军成都。
当太平军造好船扎好筏准备渡江时,突然天降大雨,河水也开始跟着暴涨,没有办法过河。于是石达开借着幼子出生摆了三天的酒席。
而就在这时,清军和被收买的彝兵包围了太平军,石达开组织了两次渡河行动,但因水流太急均告失败,太平军已走途无路。
四川总督骆秉章想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就命人前去劝降,并答应只要石达开投降,保他安全,并且不为难其他人。
石达开为了部下能活下去,没得选择答应了骆秉章。有4000多太平军被遣散,还有2000多士兵誓死追随石达开。
后来满清背信弃义,凌迟处死了石达开,2000多太平军全部战死。
70年后,红军面临太平军一样的困境,当时国民党就叫嚣让他们做“石达开第二”。当然红军不能和太平军同日而语,但毛主席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专门拜访了当地一个90多岁的秀才。
当年石达开渡大渡河时,他已经20岁了,他知道其中的原因。
据老秀才讲,石达开兵败最大原因是没有同彝族土司王应元搞好关系。
至于后世说的他给小儿子过生日耽误了过河时间,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当年雨后渡河水流之大,百年难遇,根本无法过河,他之所以大摆筵席主要是为了鼓舞士气。
但太平军并非无路可走,如果和土司搞好关系,经彝人地盘西可以到昌都,南可以到云南,北可以到康巴。
石达开忽视了这些关系,所以最终导致后来王应龙被清军收买,反过头来对付太平军。至于泸定桥,知道的人本来就不多,他不和百姓联系,如何能知道这个地方?
老秀才最后感叹:“石达开不自入绝境, 则不得灭? 即人绝境,而无彝兵四面扼制,亦不得灭。”
而人民军队到哪都和百姓打成一片,过彝人地盘、知晓泸定桥自然不是难事,这也正应了那句老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石达开这件事情一直都让当时想要渡过大渡河的红军指战员感到十分的警惕,为什么他们害怕成为第二个石达开,而毛泽东则一直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为什么?
对于很多人来讲,石达开一生的命运是悲剧的,他的悲剧是建立在他拥有传奇色彩,最后却惨死在了清军的围剿之下,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石达开肯定是出了什么事情,才会在大渡河附近被清军给抓获,但是实际上我们仔细去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石达开被抓的一点儿都不冤枉。
是大开,自从天津市便离开南京城以后,一路辗转奔走,可以说为了创造一片适合自己的根据地,他费了很多的功夫,但是辗转了上万里,仍然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架式打开,就这样浑浑噩噩的一路走到了大渡河。这个时候的石达开集团和刚刚离开南京城的石达开集团有什么不同呢?作战力量上面的对比。
这可不止人数上面的减少,走上万公里,上万多公里的行军,这对于军队的人心,以及士兵是否能够吃苦,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这其中有很多的年轻人,因为受不了这样的行军,所以选择离开了石达开,在石达开集团到达大渡河附近的时候,石达开集团真正能够作战的只剩下几千人,其余的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
几千人能够干什么?事实上,此时如果是青军的正规作战部队,只要几千人就能够把石达开集团正面给击破了!当时的食堂开也十分清楚这个情况,所以急需要渡过大渡河去,甩开清军的围追堵截。
你想要进攻泸定桥,别人也知道泸定桥这个地方肯定会成为你过河的一个必要的捷径,所以派了重兵防守,沿途还有重重阻碍,你没有一支精锐的力量为你逢山开山,(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汾水过水,你怎样拿下泸定桥?当初的红军可是创造了军事历史上面的一个奇迹,才拿下了泸定桥呢!石达开有这样的精锐的作战力量吗?有这样虔诚的信徒吗?
没有!红军人数虽少,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但是石达开却要拖着几万人的老弱病残,这一点对于它本身的行动就十分不便利,没有办法向红军飞夺泸定桥,那样能够派出一支精锐的力量,在夺桥以后,自己的部队能够快速跟上,再加上清军为了能够堵截石达开与当地的地方组织合作,这个时候,清政府对于地方上的管理,明显要比蒋介石那个时候对地方上的管理来的更加强悍,甚至为了配合中央的命令,这些地方政府选择直接砍断了锁链。
地方上面配合清政府合作以后,石达开的后路,基本上就被断死了,无论是谁,都已经明白了,石达开必死无疑。
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石达开并非不想走泸定桥,而是在去泸定桥的路上就被拦截住,根本没能赶到泸定桥。
红军飞夺泸定桥渡过大渡河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而在这一战前,蒋介石曾经说红军会是第二个石达开,因为比较双方的情况,会发现真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红军和石达开当时的行军路线都是比较接近,两军到达大渡河边的时间差不多,都是5月,双方只差10天,都遭遇了洪水期。两军抵达的地方也一样,太平军抵达的紫打地和红军到达的安顺场其实就是一个地方,只是光绪年间改名了。双方此时都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必须尽快渡河。兵力也是差不多,都是2、3万人,两军都不约而同的想去泸定桥,只不过红军成功了,而石达开在赶去泸定桥的路上遭到堵截,未能赶到泸定桥,遭到了失败。
石达开的第一个失败,是在紫打地未能渡河。红军抵达安顺场以后,以找到的一条小船运载了十八名士兵过河,就是这十八个勇士,在赵章成三发迫击炮炮弹的掩护下,成功的击败了对岸的几百守军,夺取了渡口,使得红军部分部队渡河,可以从两岸同时进攻泸定桥。然而石达开渡河失败了,虽然对面的对手不强,只有总兵唐友耕一部人马,但是由于河水太急,始终没能渡河,因此太平军在紫打地滞留了三天。
而在石达开试图改走泸定桥的时候,他遇到了第二个麻烦,从紫打地去泸定桥必须经过松林河,但是此时控制松林河的土司王应元已经接到四川总督骆秉章的命令,决定堵截太平军。当太平军匆匆赶到松林河边的铁索桥并派出哨探时,遭到了王应元部劈山炮的射击。此时石达开犯下了一个大错,他没有立即调动部队强攻铁索桥,而是选择了收兵,想等第二天再攻击。结果当天晚上大渡河流域遭遇洪水,松林河河水上涨,更要命的是王应元拆除了铁索桥,太平军丧失了去泸定桥的机会。
当然,太平军即使赶到泸定桥,过河的机会也很渺茫,因为此时骆秉章已经派提督胡中和与副将谢国泰赶到泸定桥,分驻两岸。在泸定桥这样的险地,太平军要击败清军渡河还是很困难的。
所以太平军在紫打地和松林河浪费的三天一晚非常致命,断送了石达开最后的机会。
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石达虽是一代名将,但没有听一个谋士的话,且判断失误,最终错过了机会窗口,错过了北上泸定桥,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详细情况,我们从头开始聊起。
1、面对大渡河,石达开的第一次艰难选择太平天国诸位将领中,石达开的综合素质最为出众,文韬武略,样样出众,而且对地方管理也很有一套。
但是,石达开的一生遇到的选择太多了,而且做错了个别的选择,导致最后的陨落。
首先,我们简单聊一聊石达开跟随洪秀全的事情。
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创始人,起初有着很大的抱负,也懂得用人才,石达开就是洪秀全亲自请来的。对翼王石达开,早期的洪秀全还是非常重视。
但是,石达开哪里能想到,后来的主子洪秀全对他会有猜忌呢?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被北王韦昌辉所杀,天京一片混乱。
基于此,石达开速速回了天京(南京),并对韦昌辉的行为提出了严重批评。
这还了得?在韦昌辉看来,石达开有意包庇东王杨秀清,是一丘之貉,准备送石达开上西天。石达开得到消息,及时逃走,但在天京的全部家人遇害。
后来,石达开带着大军前来“靖难”,天王洪秀全把韦昌辉杀了。
石达开就此成了天京第二把手,他开始成为太平天国的“CEO",管理日常事务,对于北王亲属和部下既往不咎,对于太平天国的前景开始深度谋划。
一时间,石达开的声誉好得不得了。
此时,有人嫉妒了,是洪秀全和几个兄弟。石达开失望了,但他又做不出政变篡权之举,因此离开了天京,在外面对付清廷。
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看太平天国越发艰难,1863年,石达开做出了重要的选择,准备入川建立根据地。
1863年4月,石达开突破金沙江,准备渡过大渡河。
当时,石达开有两个选择.
一是走大路,往富林方向的大路进发,这里水流较缓,渡河相对容易;
二是走小路,也就是在安顺场渡河,这里水流虽急,但清军基本没有。
如何选择?
石达开最终选择了走小路,理由是:
前面的小分队走的就是大路,已经引起了四川总督骆秉章等人的注意,势必会安排大军。而小路虽然崎岖,但“富贵险中求”,敌人较少,容易渡河,最关键的是,石达开已经找人贿赂了小路附近的土司们,这些土司们会成为绝好的助力。
但是,精明一世的石达开不会想到,对于他的“小路计划”,骆秉章也做了准备。这样说吧,骆秉章也是两手准备。
当时,看到石达开的先锋队过后,骆秉章明白石达开会很快前来,因此将大军部署在富林方向,这会让石达开放弃走大路。
同时,骆秉章知道了土司们接受贿赂的事情,他快速派人用更多的金钱贿赂了那些土司们。土司们纷纷承诺效忠朝廷。
大家试想一下,钱给的比石达开更多,势力要比石达开大得太多,土司们该选择和谁合作?这是个简单的算术题。
到这一步,石达开如果走大路就是死拼硬拼,走小路就是面临道路艰险和水流湍急。
但是,如果石达开在安顺场快速渡河,或者快速北上泸定,从铁索桥通过,骆秉章的计划也一定会失败。
此时,“战局”拉开了,除了看协调资源的能力,就看谁的运气更好。
但是,运气这玩意,常常靠不住。
石达开选择了小路,风险渐渐靠近。
2、面对大渡河,石达开的第二次侥幸选择石达开的“走小路”计划确定,并在1863年5月14日快速到了安顺场。这完全出乎骆秉章的预计,因为他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做好。
但谁能想到,后来,石达开给了骆秉章充分的准备时间。这怎么回事呢?
因为渡河工具缺乏,石达开派了小分队先行过河,大部队在安顺场进行修整。
过河之后,小分队视察了对岸情况,然后石达开让这些人回来,目的只有一个:爱兵如子,担心晚上有敌人来偷袭。
于是,过去的先锋队当天就返回了。
很多年后,红军在安顺场渡河的时候,过去的先锋队在对面视察完,开始做准备工作,准备接应大部队过河。
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但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河水暴涨,石达开渡河有些难了。
怎么办?谋士曹卧虎建议:速速北上,从泸定过河。
但这意味着要多走320里的路,而且,泸定也是有守军的,桥还是铁索桥。石达开摇了摇头,决定赌上一赌。
赌什么?赌暴涨的河水能在一两天回归正常。
一代名将将命运交给了天气,这是石达开最大的失误。靠侥幸能获得胜利,那就是奇迹了。
但是,一个人成功太多后,往往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忽视其它事情。
石达开对河水的判断基本正确,第三天河水渐渐平复。
但石达开没有判断到:等河水平复的同时,清军的大网也准备好了。
河水暴涨三天后,渐渐平复了,但清军已经来到了河对岸,土司们也截断了后路,如此,一个包围圈形成了。
终究,石达开面临了险境。
他该怎么办?
3、大渡河前,石达开最悲壮的第三次选择石达开试图带人突围。
一是选择强渡河。但是,河水湍急加上对面的炮火猛烈,因此,无法完成强行渡河。
二是选择后退。可是,彝兵和清军配合攻击,让大军无法后退。
三是选择往泸定方向突围,结果路上到处都是砍断的粗壮大树,加上彝兵和清军的阻拦,也不能突围过去。
就这样,石达开带人坚持了27天,树皮、草根都吃得差不多了,眼看着要全军覆没。
在此之际,石达开做出了一个非常悲壮的选择:
派人谈判:自己一人换全军5000人的生命。对于这个提议,骆秉章同意了。
就此,石达开被抓,开始走向了末路。
但是石达开没有想到的是,他手下的一些兄弟,很有骨气,只有三千人接受了清朝的改编。
剩下两千人中,有七百人渡河成功,但是一些被杀,一些被遣散。剩下的一千多人惨了,被清军夜袭,除了留下三百老幼,其他都被杀了。
而石达开,在6月底被审判,不久后被处以“凌迟”,年仅32岁。
72年后 的1935年,红军也到了大渡河,在刘伯承的建议下,红军也走了小路。
因为刘伯承和小叶丹结为“结拜兄弟”,这减轻了土司们更多的干预。
在安顺场,红军先锋队过去后,红一军团一师和干部团渡过了大渡河,然后从大渡河对岸向北进发。
因为过河速度太慢,余下人员快速向北行进到泸定桥。最后,红军飞夺泸定桥,完成奇迹,两支部队也在泸定县城汇合。
回顾石达开在大渡河这一段,如果听信谋士曹卧虎之言,北上泸定,大概率能成功,但石达开在关键的时刻判断错了,他带领人马在大渡河耽误了三天,这让清军形成了包围圈。
看来,还是年轻了。
或许,这就是命!
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随着天京的沦陷,太平军已经成为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并且还屡战屡败,李秀成被湘军俘虏,最后只剩下石达开依旧还在活动,想要捍卫太平军最后的尊严,可惜石达开再厉害,以一己之力,还是无法力挽狂澜的。
1863年,转战15个城市之后,石达开带领的太平军残部横渡金沙江,来到了紫打地,想要渡过大渡河,直捣成都,做最后的一次挣扎,遗憾的是,这次挣扎最后因为没有渡过大渡河,而以失败和悲惨结局告终。
有人就产生了疑问,为何石达开在当时不去走泸定桥呢?只要从泸定桥过去,石达开不就有希望了么?实际上石达开的失败,已经是注定的了,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我分别为你慢慢道来。
太平军早已军心涣散事实上从一开始,太平军的指导思想就是有问题的,洪秀全的拜上帝会,用现在的眼光和思想来看,就是一种明显的非正常组织,而洪秀全与杨秀清两个人,更是动不动就以天子或者天父下凡的名义来糊弄百姓和士兵。
后来因为内部统治地位的争夺,杨秀清最终被洪秀全叫韦昌辉等人所杀,而韦昌辉也终究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被洪秀全为了继续笼络石达开,不得已将韦昌辉也除掉了。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太平军内部早已人心涣散,各有各的打算了。
后来随着天京被困,洪秀全在城中蛊惑大家吃野草和观音土,最终把洪秀全给吃死了,太平军的精神领袖算是也彻底拜拜,最后只剩下李秀成与石达开,结果很快李秀成也为了保护洪天贵福而被湘军抓住了。
事到如今,太平军的士兵已经明白,自己的路几乎是走到尽头了,所以很多人也觉得没有必要再做无畏的挣扎,对太平军已经没有太多信心,我们看后期石达开带领的士兵越来越少,就可以明白这个问题,肯定是有人在逐渐离去,可是石达开也无能为力。
紫打地没有及时渡河来到紫打地的时候,原本太平军还是有一点希望渡过大渡河的,可是当时,石达开看了一下河水,觉得水太大,担心无法过去,也就没有继续想办法,结果当天晚上大雨倾盆,更加加剧了河水的汹涌程度,这下太平军更加没有机会过河了。
石达开为了稳定军心,借助给自己小儿子过生日的名义,在紫打地连续摆了三天的酒席,太平军在一起吃喝玩乐,从这些举动我们也是可以看出太平军的军心涣散的,这个时候大家早已失去最开始的信仰,就连逃命,也需要石达开专门摆酒席吃喝玩乐方可。
也正是因为这三天稳定军心的吃喝玩乐,更加耽误了太平军渡河的时间,当四川骆秉章发现石达开已经在紫打地待了三天的时候,立下“生擒石达开”的誓言,随后开始安排一些人去专门阻断了泸定桥,还去包围紫打地。
这样一来,石达开就算是想要去走泸定桥,也没有机会了,不过实际上这个时候石达开虽然被骆秉章的人围住了,但并不意味着石达开没有希望逃出去,因为石达开还可以求助于当地的彝民帮忙。
没有搞好和王应元的关系石达开一直以来,都不太善于交际,在紫打地这件事情中,就更加明显了,彝族的土司是王应元,当时石达开比骆秉章先到,但是他没有想方设法去拉拢讨好王应元,而是选择在紫打地大摆三天酒席,这样的举动让石达开错失了最佳时机。
当时只要石达开和王应元搞好关系,经过彝人的地盘,石达开就可以从西直走经过昌都,从南边去可以到达云南,北边可以到达康巴,这样的话,石达开带领的太平军残部,就可以逃出生天了。
然而石达开当然是没有这样做的,因此后来骆秉章派人去,首先就和王应元搞好关系,王应元不仅阻断了石达开可能离开的所有后路,还出兵帮助骆秉章去收拾石达开,此时的石达开,可以说是插翅难飞了。
当时石达开也不是没有想过要去走泸定桥,但是石达开没有办法通过泸定桥,因为骆秉章已经给安排好提督胡中和副将谢国泰带领一些人马提前赶到泸定桥,把泸定桥守得水泄不通,石达开就算赶到泸定桥,想要过去也完全就是天方夜谭。
此时的石达开,算是彻底没有任何希望了,不仅有骆秉章和王应元,还有泸定桥上的阻碍,石达开不管怎样都是死路一条,最后只能和骆秉章谈判,骆秉章劝石达开投降,只要投降就可以保护他的安全以及石达开手下4000多士兵的安全。
石达开是一个性情中人,明白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为了士兵们能够得以生存,他就答应了骆秉章投降,骆秉章果然实现了自己生擒石达开的愿望。不过最后骆秉章没能保住石达开以及石达开部下的安全,这些人都被清军灭了,石达开还被判处凌迟极刑。
结语可以说石达开的失败,已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石达开但凡能够聪明一些,首先把王应元搞定,让当地的彝族人,带着石达开等人随便从一个出口离开,石达开都是有机会的。
可是石达开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忽略了一个最严重的的问题,要是王应元不为自己所用,必然会被清军所用,一旦清军搞定了王应元,就相当于得到了大渡河以及周围的所有地图,从而大渡河的所有出口,都会被清军堵住,就比如很难发现的泸定桥,这样的地方都被清军堵住了,明显石达开的悲惨结局,就是再也没有办法改变的了。
换言之,因为石达开自己的战略问题,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可是就算石达开这次不失败,对于已经落魄至极的太平军而言,他们渡过大渡河又能怎样呢?结局还不是一样,又何必再自找更多麻烦?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石达开兵败是必然的,就算过了大渡河也会被消灭!他杀光了给他带路的三百名当地向导祭旗,这种毫无人性的做法使得当地民众和官府高度团结一致,坚决要消灭石达开,连当地土司武装都竭力进攻阻拦石达开的军队,一支没有民心没有后方的流寇部队,就算有二十万人,也会彻底失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