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称帝后,“四爷党”成员结局如何?

很多人受《雍正王朝》的影响,可能认为雍正的“四爷党”成员只有年羹尧、李卫、隆科多、皇十三子胤祥这四人,但是其实雍正的党羽绝不止这四人。

康熙晚期,最让史学界津津乐道的宫廷事件,就是“九子夺嫡”。1708年,随着太子胤礽被康熙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被废黜,康熙诸皇子开始长达数十年的夺嫡之战。

此时皇长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等九子相继加入到夺嫡的行列中,他们各自组成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这五个政治集团,其中初期太子党实力最强,不久太子被废后,八爷党跃居其上,成为实力最强的存在,而后就是四爷党。

四爷党的主要成员包括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肃亲王衍璜、张廷玉、年羹尧、戴铎、鄂尔泰、隆科多、李卫、田文镜等11人。

那这11人最后的结局都是如何的呢?且听我详细到来。

皇十三子胤祥

胤祥,这人大家肯定熟悉,人称“义王”的十三爷。他可以说是雍正的“死党”,是诸皇子中与雍正最亲近,对雍正的忠臣的康熙之子,当然雍正对他也是非寻常。

凭借着这等“至死不渝”的拥立之功,胤祥在雍正登基后,就被重用,待遇更是天下的独一份。雍正一继位,胤祥就被晋升为和硕怡亲王,并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及总管会考府、造办处、户部三库。

因胤祥的从旁协助,雍正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了自己对于天下的统治。因此,胤祥因病去世后,雍正不但赐予他王爵“世袭罔替”的权利,成为清朝第九个铁帽子王,并允许他将“允”改“胤”,而这也成为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从胤祥死后的待遇上,可以看出雍正对其的“真心实意”,他对胤祥真的是恩宠无比,厚待有加。当然,胤祥能得到这等待遇,这与他自己的才能是分不开的,雍正每次吩咐他办的事情,他都能很好的完成,且每次都很得雍正的心,为此雍正曾盛赞“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

皇十六子胤禄

胤禄,是康熙诸皇子中除胤祥外,第二个支持雍正的皇子。胤禄的出生并不好,他的母妃虽是旗人,但却是汉军旗人,而且他的外祖父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县,可以说无权无势。

不过胤禄在康熙晚年还是较得宠的,他曾执掌内务府,负责掌管宫廷事务。雍正元年,因庄亲王博果铎无子,胤禄被过继,然后继承铁帽子王庄亲王的爵位。

此后,胤禄在雍正年间历任正蓝旗汉军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正蓝旗满洲都统。雍正去世后将他选为四辅政大臣之一,与胤礼、鄂尔泰、张廷玉一起辅佐少年皇帝乾隆。

乾隆元年,任总理事务大臣,兼管工部,并赐食亲王双俸。乾隆二年,因政绩突出,被乾隆加封镇国公爵位。乾隆三年,兼理藩院尚书。乾隆四年,因与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往来“诡秘”,被乾隆停双俸,罢都统。乾隆七年,被命总理乐部事,乾隆十八年授议政大臣。

乾隆三十二年去世,享年73岁,赐谥号“恪”。

皇十七子胤礼

胤礼,这个皇子听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其实他就是前几年非常火的电视剧《甄嬛传》中的果郡王。

胤礼的出生比胤禄还低,他的母妃连旗人都不是,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汉人,而且还是宫女出生,因此这等身份注定是受不到康熙的重视的,所以康熙时期他始终都只是个皇子。

不过因他眼光独道,“九子夺嫡”时,他牢牢跟着雍正,所以雍正继位后,他开始被重用。雍正元年,胤礼先是被册封为果郡王,同时又兼管理藩院。雍正七年,进封和硕果亲王,同时一人身兼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和镶蓝旗蒙古都统四职。次年兼管工部,八年总理户部三库,十一年又兼管户部。雍正去世后,他被雍正任命为辅佐大臣,辅佐乾隆处理朝政。

乾隆元年,胤礼任总理事务大臣,兼管刑部及宗人府事务,并赐亲王双俸。乾隆三年,因病去世,享年42岁,而后乾隆命皇长子永璜前往守孝,并加祭一次,赐谥号“毅”。

肃亲王衍璜

衍璜可以说是支持雍正中身份最高的皇族中人。他是肃武亲王豪格的曾孙,也是皇太极的嫡系子孙,可以说他是雍正在皇族中最大的依仗,其作用毋庸置疑。

雍正继位后,在第八年,衍璜被任命负责管理雍正潜邸所居之处雍和宫事务。乾隆二年,总管镶白旗觉罗学。乾隆三十六年因病去世,享年81岁,赐谥号“谨”。

张廷玉

如果说衍璜是雍正在皇族中的最大倚仗,那张廷玉就是雍正在朝堂上最大的倚仗之一。

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授翰林院检讨。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书房。康熙五十五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五十九年授刑部左侍郎,康熙六十年调吏部左侍郎。

1722年十二月,雍正一即位,张廷玉就被雍正特授为礼部尚书,自此跻身于中枢之列。

雍正元年,雍正先是让他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而后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同年8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九月又从礼部调任户部,任尚书。雍正六年,晋保和殿大学士,又兼管吏部事务。雍正七年,雍正初设军机处,张廷玉同胤祥、蒋廷锡入军机处,总理军机处事务。

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张廷玉以汉官身份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同胤禄、胤礼、鄂尔泰一起辅佐少年乾隆。乾隆元年,兼管翰林院事务,次年升任总理事务大臣,特命进三等伯爵,同年掌以大学士掌机要。

可以说在乾隆初期,张廷玉作为汉臣一时恩宠无两,每次乾隆巡幸江南时,张廷玉总是留京总理事务,且还能夜宿紫禁城,并典试科举。

不过到了乾隆中期,张廷玉逐渐失宠,当时晚年的张廷玉一直要求乾隆答应雍正曾给予张廷玉的承诺,那就是死后配享太庙,因此让乾隆越发的厌恶于他,所以逐渐失宠。最终在乾隆十五年,乾隆罢张廷玉配享,后又因四川学政编修朱筌坐罪,张廷玉又被收回所有御赐之物。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因病去世,享年84岁。当然在他死后,乾隆怜悯他生前的功绩,遂重新让他陪享太庙。

隆科多

隆科多,雍正得以继位的最关键的人物。当年就是隆科多代替康熙宣读立他为帝的遗诏,而后也是因他借着自己执掌九门提督的权力,替雍正稳定了初登基时的不安定的因素。

因此凭借着这等功劳,雍正登基初期对他可是厚待,不仅给予他高官厚禄,让他总理朝政,执掌吏部,还允许他可以不经奏请,任意任免官吏,同时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公开称他为“舅舅”。

可是隆科多并不知道珍惜,他开始恃宠而骄,开始仗着恩宠胡作非为。1727年,隆科多因于结党营私,并私藏玉牒,被雍正定四十一条大罪,幽禁于畅春园。次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

年羹尧

年羹尧,是雍正麾下少有的文武全才。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及第,之后用了不到九年的时间就从庶吉士做到四川巡抚一职,成为了地方上显赫一时的封疆大吏,这个时候年羹尧30岁。

康熙六十年,升川陕总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方权臣。雍正登基后,年羹尧被雍正所倚重,1723年5月,雍正赋予年羹尧总揽四川、陕西、贵州、云南等数省一切事务,云、贵、川等官员,不论是总督,还是知县都要听命于年羹尧。10月,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年羹尧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负责平叛事宜。

1724年,青海叛乱平定,年羹尧因功升为一等公,位列异姓爵位之首。

当然年羹尧也犯了跟隆科多一样的毛病,骄横跋扈,恃宠而骄,因此在1725年,被雍正开列九十二款大罪,然后在狱中自裁而死。

戴铎

戴铎,他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的原型,剧中邬思道出的很多的点子其实都是戴铎所出。

他教会了雍正很多帝王之道,在夺嫡的过程中,也是他教会了雍正很多明哲保身之道。不过也正是如此,他知道雍正太多的秘密,也知道雍正太多的黑暗面,所以雍正登基不久,戴铎就被雍正以贪污罪处死。

鄂尔泰

鄂尔泰,雍正心腹中的心腹,他曾借助着在内务府当差的机会,为雍正秘密提供了许多宫廷的秘事,雍正因此在屡次在夺嫡过程中先行一步。因此,雍正登基后,鄂尔泰就开始了飞黄腾达的一生。

雍正元年,他被越级提拔为江苏布政使,成为地方大员。雍正三年,晋升为广西巡抚,但还没赴任,雍正觉得他还可大用,遂调为云南巡抚,兼管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次年,鄂尔泰升任云贵总督,并加兵部尚书衔。

雍正六年,鄂尔泰调云南广西三省总督,次年加衔少保。雍正十年,晋升保和殿大学士,成为了百官之首。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遗诏鄂尔泰为辅政大臣。乾隆元年,鄂尔泰兼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职,并加太傅衔,自此成为了清廷地位最高的大臣。

乾隆十年,因病去世,享年66岁,赐谥号“文端”。

田文镜

田文镜在康熙朝并不受宠,在康熙朝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也才做了内阁侍读学士。

直至雍正登基后,作为雍正的亲信田文镜才开始被重用。雍正元年,先是被破格提拔为山西布政使,次年先调任河南布政使,后任河南巡抚。而在河南巡抚任上,田文镜帮助雍正很好的完成了在山东所实施的摊丁入地、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新政策,因此备受恩宠。

雍正五年,被雍正誉为“模范疆吏”的田文镜升任河南总督,并加兵部尚书衔。雍正六年,调任河南山东总督,次年加太子太保。雍正八年,兼北河总督。

雍正十年,因病去世,享年72岁,赐谥号“端肃”。

李卫

李卫,这人恐怕是雍正的嫡系中除十三爷,最让人熟知的人物。当然正史中的李卫不同于《李卫当官》和《雍正王朝》所演的那样,是个地痞流氓出身,反而在历史中李卫的家境颇为富裕,因此在之后因科举无望,他就用钱买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

之后在任户部郎中的时候,被当时在查户部账目的雍正所看中,遂被雍正收为亲信。雍正登基后,雍正先是任命他为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又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赋税,次年,因政绩突出,李卫又被提拔为浙江巡抚。

雍正四年,李卫又兼任两浙盐政使,次年又升任浙江总督,并兼巡抚事,自此成为地方上显赫一时的封疆大吏。雍正七年,因在任上实施的雍正新政有功,被加封兵部尚书衔,不久又加太子太傅衔。

雍正十年,出任直隶总督,成为了天下第一督,彻底的走向了人生的鼎峰。乾隆三年,因病去世,享年51岁,赐谥号“敏达”。

可以说雍正的亲信结局都不差,除了隆科多、年羹尧这两个自己作死的,其余的都是善终,且生前也都是做到了一品的高官,可谓是高官厚禄,享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能说,当官站队很重要啊!赌对了,高官厚禄那是接踵而来,赌输了,仕途也就差不多了。

雍正称帝后,“四爷党”成员结局如何?

四爷党的成员,因为有了帮助雍正登基的“从龙之功”,所以在雍正登基后个个得以高官厚禄,只不过其中有两位作茧自缚,硬是把自己给作死了。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成为了当时最热门的事件,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分为了几个党派,为争夺储君之位明争暗斗,甚至不惜大打出手。

而最终,以皇四子胤禛为首的“四爷党”胜出,原本不显山不露水的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

那么,在雍正登基之后,曾经拥立其继位,且忠心于他的“四爷党”成员,又分别落了个什么结局呢?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知道,所谓的“四爷党”,成员究竟都有谁。

在大部分人的概念中,四爷党的成员,除了为首的雍正之外,剩余的就是皇十三子胤祥、大臣年羹尧、隆科多这几个,实际上,四爷党的成员远不止此。

四爷党的成员,分为核心成员以及非核心成员。

核心成员就不用说了,那自然是胤祥、隆科多以及年羹尧,而非核心成员,则分为皇室宗亲与大臣两部分组成。

先说非核心成员中的皇室宗亲,这其中包括皇十六子胤禄,以及皇十七子胤礼。

这二人,虽说不像皇十三子胤祥那样大张旗鼓的帮助雍正,但却一直坚定的站在雍正这一阵营中,并且还是自始至终的那种。

另外,他们还在关键之处,对雍正顺利登上皇位帮助极大。

比如像皇十六子胤禄,他在康熙去世的那晚,被雍正安排负责皇宫内的警卫工作,要知道当时雍正可是初登大宝,形势极不稳定,但他却安排了胤禄去做这样重要的工作,足以说明他对胤禄的信任。

另外还有皇十七子胤礼,他本身并不得雍正的信任,甚至雍正还曾经想除掉他,但皇十三子胤祥出面担保后,雍正的态度马上来了个大转弯,自此他便成为了“四爷党”的成员之一。

除了皇族宗亲之外,在大臣中也有非核心的“四爷党成员”。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康熙朝的老臣张廷玉,历史中的张廷玉,在康熙朝是官位并不高,真正得以重用,是在雍正继位之后的事,而他在皇权交替时,所起到的作用也不算太大,他的功劳更多的是集中在后期。

类似于张廷玉的还有鄂尔泰,他知道康熙去世,才不过是一个低级的内务府员外郎,而当时他已经四十有余,原本以为仕途暗淡的他,结果却在雍正一朝大放光彩。

上述几位,便是“四爷党”的各个成员,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像张廷玉、鄂尔泰这二人,由于其在雍正登基前,官微人轻,因此就决定了他们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其二人的功劳多在雍正登基之后,因此,这二人不仅不算四爷党的核心成员,甚至划进四爷党都有点勉强。

所以,就不再赘述这二人的结局,我们单说四爷党的核心成员,也就是皇十三子胤祥、年羹尧、隆科多,以及皇十六子胤禄和皇十七子胤礼。

皇十三子胤祥:位极人臣、常务副皇帝、大清第九位铁帽子王

提到胤祥,那可真是雍正的天字第一号“忠实铁粉”,不管是在历史中还是在电视剧里,他对雍正的忠心都毋庸置疑。

甚至还有一种说法,当初康熙活着的时候,之所以会圈禁胤祥长达数年之久,就是因为胤祥帮雍正顶了罪,用数年的大好人生以及前途为代价,来保护雍正不受“九子夺嫡”的波及。

因此,在雍正登基之后,第一时间就是对这位为自己牺牲太多的兄弟进行补偿。

首先,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此时的雍正还未正式登基,但他就下诏任命胤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并且也是在当天,又晋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

要知道,胤祥在前一天,还是一个光头阿哥,什么爵位都没有,而转眼间就连拔十几级,成为清朝爵位中等级最高的人。

在此之后,雍正更是对胤祥信任有加,不断委任其重要职务,最巅峰的时候,胤祥一人身上,就足足有近二十个职务之多。

并且,这些职务还都是实权职务,比如像议政王大臣、八旗禁军首领,另外还有户部等,毫不夸张地说,胤祥当时是执掌了大清朝的军、政、财三大命脉。

由此可见,雍正对胤祥的器重何其深,而也是因为胤祥的职务之多、权力之大,世人均称他为大清的“常务副皇帝”。

除了对胤祥本人恩宠有加之外,雍正对胤祥的子嗣同样也没得说,举个例子,当雍正的儿子乾隆还是个光头阿哥的时候,胤祥的儿子弘晈就已经受封为郡王了。

并且,弘晈的郡王爵位,与他的父亲胤祥的怡亲王爵位一样,都是世袭罔替。

总之,雍正在登基之后,对胤祥已经是好到没边了,属于是那种恨不得把皇位都分给他一半的好,而胤祥本人也确实不负雍正期望,尽心竭力的为雍正分忧解难。

可惜的是,如此人才,却在年仅四十四岁时病逝,据记载,胤祥去世后,雍正大悲一场,数日未能上朝。

如上所述,胤祥在雍正登基后,不仅位极人臣,并且也得到了善终。

年羹尧:雍正的得力助手,但却下场凄惨

与电视剧中演绎的略有不同,历史上的年羹尧,其上位的过程和雍正并没有太大关系。

年羹尧算是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年遐龄曾官至湖广总督,而年羹尧则是在康熙执政中期,便凭实力考取了功名,还和张廷玉等人被康熙皇帝钦点为庶吉士。

而那个时候的雍正,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皇子而已。

并且,在年羹尧入朝为官之后,仅用了六年有余,便做到了四川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由此可以看出,年羹尧确实是相当有能力的。

而他真正被康熙皇帝视为心腹,则是在康熙发动“驱准保藏”的战役中,当时年羹尧保障了清军的后勤供给,为此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康熙开始对他极为看重。

之后,年羹尧又提出针对四川军政的诸多治理方案,更是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肯定,不仅授予他川陕总督一职,还对他“推心置腹”,极其信任。

所以说,年羹尧早期的上位过程,和雍正并没有太大关系。

并且,雍正娶年羹尧之妹年氏为侧福晋,也是经康熙皇帝指婚,并非是像电视剧中所演绎的为了安抚年羹尧。

当然,虽说在康熙时期就受到重用,但年羹尧的人生巅峰时刻,也确实是在雍正登基之后。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去世,此时的年羹尧正在西北军中,有了他在,就极大牵制了同在军中的皇十四子胤禵,加上当时人在京城的隆科多遥相呼应,里应外合之下,这才得以让雍正皇帝顺顺利利继位登基。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从龙之功”,年羹尧成了雍正眼中的红人,在雍正继位之初,先是晋封年羹尧为三等公,之后又将年羹尧之妹年氏,册封为贵妃,当时年氏在后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乌拉那拉氏。

除此之外,年羹尧已经退休的父亲,赋闲在家的哥哥,以及其妹夫,均被雍正加官进爵,纷纷委以官职。

而这还不算什么,在之后,雍正对年羹尧的信任,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比如朝中的一切大事,雍正都会征询年羹尧的意见,哪怕不是军事方面的也是如此,甚至,就连翰林院的考试这等事项,雍正同样会咨询年羹尧。

当然,年羹尧能被雍正如此信任,除了他有拥立之功外,也和他军事方面帮助雍正解决了不少麻烦有关,比如击溃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年羹尧就居功甚伟。

但就在年羹尧炙手可热的同时,他和同样有拥立之功的隆科多却关系日渐恶化,两人的矛盾点,就在于保举自己人上位方面。

据记载,当时年羹尧利用青海战功的机会,不断保举自己的手下加官进爵,由于其保举的人数过多,当时吏部还专门为其建档,称之为“年选”。

但这样一来,就触犯了隆科多的利益,再加上年羹尧个人不知低调,就给了隆科多弹劾他的机会。

与此同时,年羹尧还在对待皇九子允禟上忤了雍正的意,当时雍正将允禟送进军中,名为历练,实际上是监管,但年羹尧因早年间与允禟有交情,所以监管的十分随意,这就让雍正极为不高兴。

等到了雍正二年,年羹尧嚣张跋扈的行为,更是令雍正对他不满到了极点,据记载,当时年羹尧回京述职,一群王公大臣跪迎,但他不仅不下马,反而趾高气昂的通过。

另外,他还与雍正帝会面时,御前“箕坐无人臣礼”,总之,当时的年羹尧,已经忘了什么叫做君臣之别。

而在数次话里话外的敲打、警告均被年羹尧无视后,雍正最终还是出手了,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初开始,雍正先是公开批评年羹尧,之后在当年四月,免去了年羹尧的川陕总督兼抚远大将军之职,降为杭州将军,并命他立即上任。

而年羹尧在刚抵达杭州不久,雍正再下旨意,罢免其杭州将军一职,直接打发他去杭州当了一个看门的小吏。

到了这个时候,年羹尧的官爵已经所剩无几了,但雍正并未罢手,到了当年九月,彻底剥除了年羹尧身上的所有官爵。

当然,这还不是年羹尧的最终结局,在当年十月初,雍正看时机成熟,便命人将年羹尧押解回京,据记载,当时前去缉捕年羹尧的官员担心起反抗,还哄骗年羹尧说京里来人让他见见,这才有惊无险的将其拿下。

最终在当年年末,年羹尧被雍正赐死,史料记载,他在牢中迟迟不肯自尽,非要见雍正一面,但始终未能如愿,最后还是在监督行刑的官员呵斥下,年羹尧才不得不自缢了事。

年羹尧死后,其父、其兄均被罢官,其满十五岁的儿子则被发配边疆。

也就是说,曾经帮助雍正登基,并在平定青海战役中的年羹尧,最终的结局相当凄凉,本人被赐死不说,家人也受到了波及,而雍正这么对他,除了因为年羹尧骄横跋扈之外,更多的则是年羹尧手握重权,但又不受自己掌控,为了政权稳定,因此才不得不出手。

隆科多:拥戴有功却恃宠获罪,步了年羹尧后尘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隆科多是受了其叔父佟国维的指点,时刻保持中立,并在关键之处帮助雍正上位。

但在历史上,指点隆科多的不是别人,正是康熙皇帝。

史料记载,隆科多早年间曾因为犯错,被康熙免职,但在康熙五十年时,又起用他担任步军统领,掌管京师警卫武力。

在此期间,康熙多次对隆科多训诫,要求他与自己的家人保持距离,更不要参与结党等行为,有了康熙的提点,隆科多在担任步军统领期间极为谨慎,赢得了康熙皇帝的高度信任。

而到了康熙去世前夕,隆科多被召至御前,封为顾命大臣,趁此机会,隆科多第一个向康熙进言,劝康熙立即确定皇位继承人。

最终,康熙同意了隆科多的请求,写下了传位诏书,虽说这份诏书究竟是不是写的雍正还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诏书的存在,才让雍正名正言顺的继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隆科多对雍正确实有拥立之功。

因此,在雍正继位之初,隆科多作为有功之臣,不仅承袭一等公爵位,并且还兼任吏部尚书、总理事务大臣等职,可谓是位极人臣。

而当时的雍正对待隆科多也十分尊敬,举个例子,雍正当时很少直接称呼隆科多的名字,反而非常亲切地喊他舅舅,并且,在雍正继位之初选拔官员时,隆科多保举的人,几乎都是得到了雍正的同意。

所以,当时隆科多的保举人员,被称为“隆选”,与年羹尧的“年选”,共同称为雍正初年的两大特色。

在此之后,隆科多与年羹尧一样,不断被雍正加官进爵,像什么加封“太子少保”,赏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等,都是当时雍正对隆科多宠信的证明。

但有道是水满则溢,隆科多在位极人臣的同时,不免也和年羹尧一样,走上了骄横跋扈、结党营私的道路,并且,隆科多还有个毛病,就是爱吹嘘自己当年如何如何有功,如何如何帮助雍正登基等等。

不过这些话,让雍正听起来就特别不舒服,在年羹尧获罪的同年,隆科多被免去了步军统领的职务,并且雍正还公开对其训斥,称其“招权纳贿,擅自作威作福,欺骗辜负朕的一片心意”。

到了雍正四年,隆科多的家奴仗势索贿被揭发,雍正借此机会,不仅罢免了隆科多的尚书职务,还将他派往边疆,说是勘探边界,实际上和发配差不多。

而在雍正五年,正当隆科多与沙俄谈判边界问题时,再度遭到举报,这次的罪名是结党营私,并私藏玉牒,因此,雍正直接下令将其缉捕抄家,并将其幽禁在畅春园附近的小屋之中。

事后经过审讯,隆科多被定罪四十一条,不过雍正并没有杀他,而是下令将其永远禁锢。

雍正五年,隆科多在禁所内去世(死因成谜)。

隆科多的结局,和年羹尧几乎是一模一样,两人均是曾经受到过康熙的重用,并且在雍正一朝位极人臣,但最终都落了个凄凉的结局,除了身败名裂,还死的相当悲凉。

皇十六子胤禄和皇十七子胤礼

这二人曾经如何帮助雍正上位的具体过程,史料中并没有明说,但根据雍正登基后对他们的赏赐,就足以看出二人的功劳也算不小。

先说胤禄,雍正元年,也就是雍正登基的第一年,他就奉雍正皇帝之命,过继给无子的庄亲王博果铎(皇太极之孙,康熙堂兄)为嗣,并且继承了庄亲王的亲王爵位。

要知道,这庄亲王的爵位,那可是大清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王爵,凭什么雍正会让胤禄袭爵?除了曾对他上位有功之外,想不出别的原因了。

而在此之后,直到雍正去世,胤禄一直就深受雍正重用,不仅掌管宗人府的差事,并且历任正红旗汉军都统、正黄旗满洲都统等职。

甚至到了雍正去世,乾隆登基之初,胤禄作为顾命大臣,又出任总理事务大臣,并兼管工部,还食亲王双俸。

从胤禄的履历中就能看出,他着实是一个命好之人,雍正对他也真心不错,算是安安稳稳地活到了雍正去世。

另外还有胤礼,他就是很有名的果亲王,而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那个在康熙临终当晚,为了维护雍正继位,与皇十子胤莪大打出手的皇子,就是胤礼本人。

当然,历史上的胤礼,并没有像电视剧中那样挺身而出,至于他是如何帮助雍正的,史料中同样也没交代,但大概率是胤礼在关键时刻站对了阵营。

正因为如此,同时加上皇十三子胤祥的作保,雍正继位后对胤礼也是信任有加,先是在雍正元年,将同样是光头阿哥的胤礼直接晋封为果郡王,之后又在次年,让其出任镶蓝旗汉军都统等职务。

到了雍正六年,胤礼再获晋封,这次直接成了果亲王,并且,经过雍正的调整,当时的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和镶蓝旗蒙古都统四职,全部由胤礼一人担任。

这份待遇,虽说比不上老十三胤祥,但也是仅次于他了。

而根据史料记载,在雍正后期,他为了历练还是皇子的乾隆,曾多次安排胤礼带着乾隆办差,到了雍正去世之际,更是将胤礼定为了顾命大臣之一。

所以,胤礼和他的十六哥胤禄一样,在雍正一朝都深受信任和重用,并且也在位高权重之中,来到了乾隆时代。

不过,胤礼虽说位高权重,但却子嗣单薄,一生仅有两子,还均在幼年时夭折,因此,到了乾隆三年胤礼去世后,果亲王的爵位就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

而乾隆则在当时进行了一把“神操作”,他将自己的弟弟弘曕(雍正第六子)过继给了胤礼,命他为胤礼披麻戴孝,自然而然的,果亲王的爵位就被弘曕继承了。

如此一来,乾隆这就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又把果亲王这个爵位拿了回来。

小结:

雍正继位后,四爷党的核心成员结局不一,像胤祥是在无与伦比的信任和恩宠中得以善终,而隆科多和年羹尧,则结局凄惨,一个是自缢,一个是死在狱中,另外还有非核心成员的皇十六子胤禄和皇十七子胤礼,这二人则是均安安稳稳的熬到了乾隆一朝,并且生前身后也都尊崇异常。

雍正称帝后,“四爷党”成员结局如何?

“四爷党”的主要成员,无非就是十三爷胤祥、田文镜、年羹尧、李卫、隆科多这几人。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有好结局,唯独两位武将以悲剧收场。

历史上,雍正素有“冷面王”的称号,是著名的铁腕皇帝。雍正对待自己的政敌向来是毫不手软的,哪怕是自己的亲兄弟也绝不留情。因此,雍正的兄弟们,除了铁杆哥们十三爷胤祥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没啥好下场,不是削爵、就是圈禁!

但雍正也并非完全冷血无情,实际上他即位后,对拥护自己的“四爷党”主要成员,也都加以重用和厚待。可以说,如果他们不作死,基本上也都不会死,都能有好的结局。

比如十三爷胤祥,作为雍正最铁杆、也是最具分量的追随者,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是清朝历史上第九位铁帽子王。在雍正年间,胤祥出任议政大臣等要职,辅助雍正处理重要政务。胤祥于雍正八年病逝,时年45岁。

胤祥死后,雍正给予他最高级别的哀荣,让其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特赐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此外,雍正还特许其将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无需避讳,使胤祥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特例!可以说,胤祥是“四爷党”主要成员中,结局最好的一个。

接着来看看雍正的两个亲信文官田文镜和李卫,这两人都是雍正的忠实追随者,在雍正即位后,都获得重用,并在任官期间大力贯彻和推进雍正的各项改革。因此,雍正对两人都是加以厚待的,哪怕犯错也都获得雍正的包容。所以,两人的结局也都很好,死后都享受哀荣。田文镜病逝于雍正十年,享年七十二岁,死后谥端肃;李卫病逝于乾隆三年,享年五十一岁,死后谥敏达。

最后说说雍正的两个亲信武将年羹尧和隆科多,这两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不过倒不是因为雍正过桥拆板,而是因为这两位武将恃宠而骄,自己作死罢了。先说隆科多,他最后因结党营私,并私藏玉牒,而被逮捕,谴返回京,最后被抄家,死于禁所。

再说年羹尧,他可是雍正朝的名将,同时也是“四爷党”中的作死代表。由于年羹尧一向备受雍正宠信,而后又在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后期的年羹尧就可是越发骄横,变得恃宠而骄。他不仅生活极度奢华腐化,而且还结党营私、大肆贪敛财富。

于是,雍正就从对他的宠信迅速转变为憎恨,对年羹尧一贬在贬。最终,朝臣们也看清了皇帝对年羹尧的态度,开始不断网罗他的罪状,开列出九十二款大罪,被赐在狱中自裁,凄惨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雍正称帝后,“四爷党”成员结局如何?

在雍正登上皇位的过程中,有一个利益群体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这个利益群体中既包含了康熙的其他皇子,也包含了不少的重臣以及雍正本人的亲信,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雍正皇帝在后来才能一步登天坐上了皇帝位置上。

这个群体,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四爷党,至于为何会有这样的名称,主要是雍正在康熙儿子中排行第四、被称之为四爷,所以这个以他为主体的利益群体才有了四爷党的名号。

四爷党在皇子方面,主要的核心人物是十三阿哥、十六阿哥、十七阿哥,他们三人在雍正当上皇帝之后,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一生是在尊荣中度过的。

而除了这几位兄弟之外,四爷党的其他几位主要成员分别是隆科多、年羹尧、张廷玉等几位重量级人物。

对雍正帮助最大、结局悲惨的隆科多

在这几位重量级人物中,对雍正登位帮助最大的人是隆科多。

如果传闻属实的话,那么没有隆科多就没有雍正后来在皇位上的辉煌。

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三儿子、是康熙第三位皇后的弟弟,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隆科多极度地信任。

自从康熙50年开始,就一直将其委任为步军统领。

而这步兵统领,也被称之为九门提督。

这个职务主要担负地是守卫京城以及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首都卫戍司令,由于职责太过于重要,清朝皇帝一般都会将其授予给自己最为信任的人。

从康熙皇帝让隆科多担任这个职位,我们就可以知道康熙皇帝对他有多么信任了。

历史与我们所了解到的传闻不同,康熙的一生从来没有留下过任何确定皇储的书面遗嘱。

传说中雍正篡改遗诏的事情在历史中根本就不存在,在康熙即将离世的时候,他只留下了一道传位的口诏来确定皇位的继承人,而当时在他身边听从其口诏的人正是隆科多。

在康熙皇死后,正是在掌握京城军队大权的隆科多宣布下,雍正才顺利压制自己的其他兄弟们成为了皇帝。

因为那个时候康熙皇帝没有留下书面遗嘱以及隆科多早前和雍正走得太近的原因,所以这里面的过程就遭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很多人觉得康熙皇帝在死的时候,定下的皇位继承人可能并不是雍正,只不过由于雍正和隆科多的关系比较近,在隆科多的暗箱操作下,原本没有多少希望的雍正才夺取了皇帝位置。

如果这种说法真的存在的话,那我们就可以知道隆科多对雍正皇帝的帮助有多么之大了。

而雍正当上皇帝之后,他对隆科多也非常重用,不仅留任了隆科多九门提督的职位,还授予了隆科多吏部尚书的职位,甚至,还直接公开在朝堂上把和他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的隆科多称为舅舅。

不过在雍正当上皇帝没多久,受尽了雍正荣宠的隆科多却接连被雍正剥离了权力。

在雍正当上皇帝第三年,隆科多就被雍正找了个借口摘掉了九门提督的职务。

第四年,隆科多因为仆人方面出现了问题,被雍正皇帝摘去了吏部尚书职。

第五年,雍正皇帝再度找了一个借口,直接剥夺了隆科多所有权力与自由,将其软禁了起来。

然后在第六年,他就死在了雍正的软禁之中。

飞扬跋扈而死的年羹尧

至于年羹尧的下场则要比隆科多凄惨不少。

年羹尧是雍正皇帝的大舅子、在康熙期间就已经成为了川陕总督。

在雍正上位之后,由于他们二人之间的亲家关系以及年羹尧先前非常支持雍正的原因,所以雍正皇帝就赐予了当时只是川陕总督的年羹尧统辖西北、四川、云南、贵州等一大片范围的权力。

后来为了让年羹尧更得心应手地掌握更多权力,雍正甚至给他授予了抚远大将军这般至关重要的职务。

雍正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对年羹尧简直是推心置腹到了极点,不过由于年羹尧后来实在太过于张扬跋扈了,所以二人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

年羹尧在后来到底有多么张扬跋扈呢?我们可以从一些事情上看出来。

在西北边疆的时候,年羹尧竟然以在军中为由不向雍正的圣旨下拜,这点首先就让雍正产生了不满。

在后来,他甚至逼迫了蒙古的王公以及雍正的额驸向他下跪,这件事情的发生,简直就是点燃了雍正内心的火药桶。

要知道,以蒙古王公以及额驸的地位,除了皇帝之外,根本就没人有资格让他们下跪,而年羹尧竟然逼迫他们向自己下跪,这点是雍正无法接受的。

因此在后来种种矛盾爆发之后,雍正皇帝就剥夺了年羹尧在西北的军权,让他前往内地担任官职。

在他没有反抗能力的时候,则直接让人把他给抓了起来,并最终命令他自杀在了监狱之中。

结局最好的张廷玉

当然,四爷党中的重臣也并不全都是结局凄惨的,在这些人里,张廷玉的结局还算是比较好的。

在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他一直对张廷玉信任至极,不仅让张廷玉先后担任了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首辅等重要职位。

在他设置了军机处之后,更是给张廷玉授予了首席军机大臣的职务。

在雍正皇帝即将离世的时候,他为了嘉奖张廷玉对自己的贡献,他甚至给自己的儿子乾隆留了遗嘱,让乾隆务必在张廷玉去世的时候赐予张廷玉文臣最高的礼节,把他供奉进太庙之中,享受到郡王级别的葬身之礼。

虽然张廷玉在雍正去世之后,因为性格太过于偏执和乾隆闹得很不愉快,但最终还是被乾隆供奉进了太庙之中。

所以说这就是雍正称帝后四爷党们的结局,除了隆科多和年羹尧两位雍正继位早期的左膀右臂之外,四爷党大多数人的结局还是不错的。

雍正称帝后,“四爷党”成员结局如何?

“九子夺嫡”是满清康熙晚期最著名的政治斗争之一,亦是康熙执政生涯最不光彩的事件之一,为康熙晚期的政治运作增添了许多麻烦。“九子夺嫡”中成势的有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十四爷党,因为一共有九位皇子参与,故名“九子夺嫡”,又称“九龙夺嫡”。

四爷党成员

四爷党虽然是成功者,但并不是“九子夺嫡”中势力最大的。

四爷党关键人物包括:四爷胤禛、十三爷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四川军门年羹尧、中堂张廷玉。

当然,为胤禛当差的并不止这几个人,地方上、幕僚中还有很多知名人物,例如李卫等。但是在夺嫡过程当中,上述五人功不可没。

  • 皇十三子胤祥

自幼聪明好学讲义气,却是性情中人,嫉恶如仇,有“侠王”之称,整兵经武很见成效。前中期深受康熙皇帝宠爱,后期失宠,与四爷胤禛交往甚密,遂成为“四爷党”唯二的皇族。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雍正写给胤祥的祭文

胤禛与胤祥的亲密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史书上也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但在“九子夺嫡”之中,胤祥是胤禛的死忠。即使是在前期“八爷党”得势之时,胤祥也对胤禛不离不弃,绝对是胤禛的“贴心小棉袄”。

在雍正继位之前,政治暗流涌动,胤祥在此时独当一面,利用以前整兵经武时的特殊关系,解决了胤禛的很多麻烦!

  • 隆科多、年羹尧:雍正之所以能够继位,内靠隆科多,外靠年羹尧

“雍正初,隆科多以贵戚,年羹尧以战多,内外夹辅为重臣。”——《清史稿》

“朕御极之初,隆科多、年羹尧皆寄以心腹,毫无猜防。”——雍正帝自述

隆科多在康熙五十年被册封为步兵统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九门提督”,长官卫戍警备力量。康熙驾崩之前,隆科多被召见到御前,康熙帝亲设其为顾命大臣。在雍正即位之初,八爷党意图鱼死网破,利用宗族势力夺权,却被隆科多牢牢震住,贵戚不敢造次,为雍正即位维持了一个较好的内部环境。

年羹尧,二十一岁便中进士。“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典型代表。康熙朝出任四川提督,影视剧中常常称呼其为“四川年军门”,便是指四川提督这个官职。

年羹尧战功卓著,握有兵权,虽然出身汉人但是进入了汉八旗,成为八旗子弟。他参与了平定西藏动乱、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军事作战,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正是因为有了手握重兵的四川提督年羹尧的支持,雍正少了很多外部压力。雍正即位之后,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一等公。

  • 张廷玉

张廷玉绝对是满清风云汉臣之一,康雍乾三朝元老,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于胤禛的关系并不是建立于隶属关系、亲情关系、利用关系,而是成长在同事关系之中!这是胤禛亲密伙伴中绝无仅有的角色。

张廷玉曾经在《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这样记载过他与胤禛产生关系的原因:

(张廷玉)学问优长,气度端凝、应对明晰。

另外,张廷玉的父亲张英为胤禛的老师,这也是张廷玉于胤禛能够亲近的关系之一。

最重要的,莫过于张廷玉极强的政治才干。张廷玉有多强,随便举个例子:胤禛要是有什么紧急事务,只需要口述大概,张廷玉便可以随即将公文写出,而且“精敏详瞻,悉当圣意”,放到现在就是政务部门的第一文秘。

雍正曾说:

“为政以得人为要,不得其人,虽食法美意,徒美观听,于民无济也。”——《清史稿》

胤禛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很早就开始培植自己的政治运作工具。张廷玉则是非常欣赏雍四爷务实为民的作派,成为他的死忠。康熙驾崩之时,张廷玉已经进入政治中枢,从而帮助胤禛继位。

四爷党结局

俗话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四爷党也终究在胤禛登基之后失去作用,在种种原因支离破碎。

  • 皇十三子胤祥

皇十三子胤祥,胤禛的坚定战友。胤禛对待胤祥胜过自己的胞弟胤禵。雍正即位之后,胤祥进封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总领户部,跻身国家政治核心。

为体现雍正对十三弟的爱,雍正进封胤祥为“铁帽子王”,这还是满清第九位“铁帽子王”,也是满清中期唯一一位“铁帽子王”。只可惜天不假年,胤祥于雍正八年病逝,年仅44岁。

  • 隆科多

隆科多、年羹尧两位雍正继位必不可少的内外关键人物下场都十分凄惨!

前以隆科多、年羹尧颇著勤劳,予以异数,乃交结专擅,诸事欺隐。

...孰知朕视为一德,彼竟有二心,招权纳贿,擅作威福,欺罔悖负,朕岂能姑息养奸耶?

...於畅春园外筑屋三楹,永远禁锢。——《清史稿》

隆科多在雍正五年突然被拉下马,雍正直接宣布其41款大罪,将其永久圈禁,次年死于囚禁之所。

  • 年羹尧

年羹尧可以说是雍正朝的风云人物,身为抚远大将军平定罗卜藏丹津之后不久,战功赫赫的他就被雍正宣布九十二条大罪赐死。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雍正

对于年羹尧之死,原因大致公认为功高盖主。而且年羹尧居功自傲、贪图享乐、自恃功高而盛气凌人,常常有僭越君主的行为举动。雍正初立,对于政权的把控力度一定要强,所以年羹尧有作死的成份!

  • 张廷玉

张廷玉是四爷党中下场较好的一位:康雍乾三朝元老,最后配享太庙,这是清代汉人的最高荣光。虽然张廷玉是寿终正寝,但是晚景却很凄凉。

乾隆继位之后,与这位三朝老臣产生了间隙,最终张廷玉主动上书回乡养病。

“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乾隆

虽然乾隆很不舍,但是张廷玉还是病死家乡。对于张廷玉来说,晚景的凄凉并非物质匮乏,而是精神的空虚!

雍正称帝后,“四爷党”成员结局如何?

简答:爱新觉罗 胤禛(1678-1735),康熙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在北京北郊畅春园病逝后,继位皇帝,是为雍正皇帝。雍正是清有名的冷面王和铁腕皇帝。为人阴狠,手段毒辣。

小编问四爷党结局如何?我不知道四爷党有哪些?我的理解就是与雍正走的近,关系密切的几个吧,限于篇幅,只列举几个好了:

1.十三阿哥胤祥(1686-1730),雍正继位后,被封为和硕亲王,议政大臣。后封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雍正八年(1430年)五月病逝,享年44岁,配享太庙,谥号为“贤”。

2.张廷玉(1672-1755),康熙三十九年进士,雍正继位后,先后任礼部、户部、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乾隆继位后,君臣不协,致仕还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寿终,谥号“文和”,是清代唯一的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

3.隆科多,清圣祖孝懿皇后佟佳氏的弟弟,因胤禛生母乌雅氏生雍正时地位较低(徳贵人),故由佟佳氏(时为贵妃)领养。从这个角度说,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隆科多是康熙和雍正交替时的关键核心人物。所以,雍正时被授一等公爵位,吏部尚书,步兵统领等要害职位。因其嚣张跋扈,任意提拔、罢黜官员,受到雍正猜忌。雍正五年(1727年),因结党营私,私藏玉蝶获罪,被抄家。囚禁畅春园,次年(1728年)病死。

其他什么年羹尧、李卫等,因是雍正的包衣和跟班,不能算四爷党(只能说是雍正的喽啰)。故没有必要细说。我在前面回答《雍正是怎样登上皇位的》一文中(分三次登载)有过类似的答复,有兴趣的朋友可参阅,这里就不赘述了。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