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李渊曾经对他讲:“你功劳太大,我可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赏赐给你吃。”在大唐开国战争中,他的功劳远远大于尉迟敬德,但他后来却排在凌烟阁24功臣的最后一位。他就是秦琼。

尉迟恭是秦琼手下降将,战功远不及秦琼,为何反而后来居上?有两个原因。

秦琼的战功远大于尉迟敬德。

秦琼入伙大唐这个公司的时间,在尉迟敬德之前。无论是其战功、起点、资历都比尉迟敬德高很多。

秦琼原来是隋朝的军官,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后来投奔瓦岗军李密,瓦岗起义失败后,又投奔了王世充。

评书演义中,徐茂公(李勣)化装成道人,到洛阳王世充处策反秦琼、程咬金和罗成。

真实历史中,由于王世充为人奸诈,唐武德二年(619年)二月,秦琼与程咬金等人趁两军对阵之机,投奔了李唐。秦琼在李世民秦王府任职,任马军总管,为大唐开国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战功。

尉迟敬德是被秦琼打败,之后才投降了唐朝。

评书演义里的尉迟敬德长得像是一团黑炭团,烟熏太岁,火烧金刚,日抢三关,夜夺八寨,打得李建成和李元吉二王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

尉迟敬德曾经也在隋朝当过官,因为参与镇压农民起义,被提拔为朝散大夫,这是一个文官职务,唐朝的诗人白居易也当过朝散大夫。

大业十三年(617年),尉迟敬德跟随刘武周起兵,担任偏将。不久,刘武周联合突厥,攻取了雁门、楼烦、定襄等北方重要地区,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同年11月,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很快攻占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尊炀帝为太上皇,年号义宁,即隋恭帝。

在李渊的一手操纵下,由隋恭帝授以李渊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大丞相、录尚书事,加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一切事务“咸归相府”,完全是曹操的那一套做法。

618年,李渊又加佩戴十二旒冕,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之后,隋恭帝被迫下诏禅位,李渊称帝。

公元619年,刘武周封宋金刚为宋王,率领大将尉迟敬德,大举进攻唐军,攻陷了许多州府。打得唐军丢盔卸甲,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在双方交战地区,盗贼蜂起,一些对唐统治不满的人,起兵呼应刘武周。李渊心急如焚,坐卧不宁。准备放弃河东,退守关西。

李世民坚决反对退回关西,他说:太原是我们的根本,是我们起兵的地方,河东经济富裕。一旦放弃,将来想再夺回来就难了。请给我三万名精兵,去击败刘武周。

秦琼美良川大败尉迟敬德。

我们来看一看,《说唐全传》中,关于这一段的描写,和真实历史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说唐全传》中,秦琼是左天蓬大将下凡。天庭中,天蓬元帅(下凡成了猪八戒)手下有左天蓬大将和右天蓬大将。秦琼是其中之一。

秦叔宝却是左天蓬大帅星临凡,尉迟恭是黑煞神降世,那黑煞神晓得左天蓬的厉害,却不肯下凡来,玉帝便道:“若黑煞神一出,把左天蓬带了几分劳病。”秦叔宝与尉迟恭就杀得个对手了。

秦琼武功本来高于尉迟敬德,但二人每次交手,秦琼身体都不好,因此两人打个平手。

在美良川,尉迟敬德和秦叔宝单挑,“三鞭换两锏”。秦叔宝由于患病,未能战胜尉迟敬德。之后,秦叔宝一夜之间连复三关。

真实历史中,李世民率领秦琼等人,与宋金刚一天之内,打了八仗,八战八捷,歼敌数万,迅速扭转了战场形势。

美良川战役,历史上并非二人单挑。

美良川,在今山西闻喜县南,今称美阳川。据《资治通鉴·唐纪》:

尉迟敬德、寻相将还浍州,秦王世民遣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叔宝等邀之于美良川,大破之,斩首二千馀级。

尉迟敬德与唐军作战,打了一个胜仗。之后,他率领部队返回时,经过美良川。此处地形险要,是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殷开山、秦叔宝率领唐军,事先在此处设伏,打了尉迟敬德一个措手不及。

这场战役,是唐军对尉迟敬德部队的大屠杀,共斩首两千余级。

武德三年,宋金刚败逃,尉迟敬德降唐,唐高祖李渊赐名尉迟恭。

宋金刚收拾残部,逃往突厥。后又打算脱离突厥,被突厥兵捉回后腰斩。

评书演义中,宋金刚是在败逃时,与秦叔宝单挑,被秦叔宝一枪刺死。

唐高祖李渊愿意割肉给秦琼。

美良川大捷,秦琼冲杀在前,功劳最大。战后,李渊派人到前线,赏赐给秦琼金瓶。秦琼拜谢。

唐高祖李渊慰问他说:你不顾妻子儿女,远道来投奔我,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只要你需要,我不吝啬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赏赐给你。更何况是仆婢和财帛呢?希望你继续努力!

“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

秦琼一生征战,身体因此有多处伤病。特别是年老之后,体质非常虚弱。他说:“我戎马一生,历经二百余场战斗, 多次身负重伤,流的血加起来有几斛之多,怎么会不没有疾病呢!”

据《旧唐书·秦琼传》:

(秦琼)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综合来看,在大唐开国之战中,秦琼的功劳要远远高于尉迟敬德。

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时,尉迟敬德排在第7位,而秦琼却排在最后一位。排名顺序是这样的: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的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这是李世民统治稳固,国家国力提升后,搞的一个形象工程,目的是以此证明自己统治的正当性。

为何如此排名?两个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尉迟敬德是玄武门之变的大功臣。而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或者也有可能,当时秦琼只在外围发挥了一些很小的作用。

李世民集团直接参与政变的人数,现在已经说不清楚。《旧唐书·太宗本纪》、以及其余诸人的传记之间,记载相互矛盾。据《旧唐书·秦琼传》:

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根据这个记载,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的过程中,秦琼是属于李世民阵营,但在事变中处于从属地位,发挥的作用不大,因此战后赏赐也不大,“食实封七百户”,算是安慰奖。

李世民上台后,广泛赏赐,目的就是为了稳定人心,求得更多人的支持。不要说是秦琼,就是太子和齐王的旧人,比如魏征、薛万彻等,李世民后来也一样重用。

秦琼在武德四年,就已经获封翼国公,地位远在尉迟敬德之上。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任秦王府左二副护军职务。

再看看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事后得到的封赏。

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被定为头等功臣,每人获赏一万匹绢。除此之外,整个齐王府,包括齐王府里面所有的钱财器物,都赏给了尉迟敬德。并食实封千三百户。据《旧唐书》:

及论功,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各赐绢万匹;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拜右武候大将军,赐爵吴国公,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并食实封千三百户。

尉迟敬德在事变之后,不仅获得了巨额赏赐,而且地位迅速提高,赐爵吴国公;秦琼是左武侯大将军,他是右武侯大将军。一下子和秦琼平起平坐了。赏赐还超过秦琼。

这是一个曾经被秦琼击败的降将。

玄武门之变秦琼究竟有没有参加?我认为他是没有参加。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的记载,秦王府一共有九个人参加:

“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这九人都是秦王府的武将,里面没有秦琼,但这应当仍然不是事实。

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过程,事先高度机密,稍有风声透露,就可能是灭顶之灾。因此其真正策划人,只能是控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绝不可能让更多人知道。

这件事的真正策划者,只有三个人: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敬德。这是整个事变的领导核心。

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一文一武,长孙无忌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尉迟敬德率兵到现场杀人。这种斩首行动,关键是计划周密,突然袭击,不需要那么多人。

史书之所以要写有这么多人参加,主要还是为了证明这场事变的正义性。参加的人多,说明玄武门之变是正义之举,李世民得到了广泛的拥护,因此,把一些没有参加的人也罗列进来,但他们在中间具体发挥了什么作用,史书一带而过。

尉迟敬德后来居上,秦琼排在末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秦琼去世比较早,秦琼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去世,五年之后,才有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都是后来的“门神”,曾经的待遇为何天差地别?

秦琼排在“凌烟阁24功臣榜”第24位,尉迟敬德却排在第7位,足足差了17位。

看功绩,秦琼也立功不少啊!

这李世民为何如此不公道?

1、秦琼,最受前任皇帝李渊的认可和青睐

秦琼,是个历史中、演义中都特别出色的男子,为李唐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

曾经,秦琼做过隋朝官员,跟随过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这些隋朝的牛逼人物。但隋朝中落,如果继续效忠腐朽的王朝,势必让前途蒙尘。

于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参加了瓦岗军起义,那时的头头是李密。

事实证明李密不是个好领导,实力不怎么强,目标也不怎么坚定,一度非常的骄傲自负,被王世充干败。于是,李密就投奔了李渊。都是李家人,无故都要亲三分。

看到老大都跑了,秦琼等人的焦虑可想而知,几经周折,投降了王世充。

投奔王世充,也是个失败的选择,因为王世充也干不过李渊那一伙,最关键的是,王世充竟然是个奸诈狡猾之徒,完全和秦琼等人的三观不一致。

自己的老领导在对方阵营吃香喝辣的,时不时悄悄送来橄榄枝,自己和程咬金继续为王世充卖命,好像有些迂腐了。于是,秦琼在公元619年2月的战场上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两军阵前就和程咬金投奔了李唐。

那一刻,双方领导人都傻眼了,竟然还有这样的操作,无耻又潇洒!

对于秦琼和程咬金,李渊自然是非常欢喜,并且安排到李世民那里了。

在公元620年,秦琼在美良川击败尉迟敬德,立下大功一件,李世民自然是高兴的,还有比打了胜仗更让人高兴的吗?关键是,不久后尉迟敬德前来投降,这尉迟敬德成为李世民以后的绝对重臣。

让人惊讶的是,秦琼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渊的赏赐非常惊人,一是赐给了一个小金瓶,二是语重心长地对秦琼说:“你远道而来,抛家舍业,又立下如此大的功劳,别说赏赐,就算是将我的肉割下来给你吃都可以......”

这样的话,谁能不感动,谁能不感恩戴德?

宋金刚被灭后,李渊又是重赏秦琼,什么黄金,什么杂彩,真是毫不吝啬。李渊还封了秦琼“上柱国”。

在平了窦建德、王世充后,秦琼被封“翼国公”,至于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更是数不胜数。

622年,在平了刘黑闼之后,李渊对秦琼又是大肆奖赏。

从正史来看,秦琼是很被李渊认可的。

从演义小说《隋唐演义》来看,秦琼和李渊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在李渊还未起兵时,秦琼就对李渊有救命之恩。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从正史看,还是从演义看,秦琼和李渊的关系都非常好,甚至,我们可以将秦琼看做是李渊的人。

李世民是如何上位的?

当然是发动玄武门之变,然后让李渊在被迫中让了皇位。

因此,对于前任皇帝的爱臣,李世民能封到凌烟阁24功臣以内,都已经是大开绿灯了。

有人可能要说了,秦琼不是秦王府的人吗?

没错,即使如此,关键时刻,秦琼的表现不够优秀。

2、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并不出彩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这一政变决定了李世民未来的前程,更会让后世鄙视他上位的残酷性。

问题是,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能够很好过日子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凡是涉及王位之争,那都是生与死的考验,几乎是鱼死网破,不死不休。

为了自己能活着,能有伟大前程,也为了那一个个的追随者,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就此奠定了自己的伟大地位。

因为此事太过重要,所以,主要的参与者就会得到巨大的封赏。

我们看看尉迟敬德,这个人资历要比秦琼浅,却是凌烟阁24功臣第7位。

看前十位凌烟阁功臣,不是皇亲国戚,就是玄武门之变中的骨干,或者是李世民的死忠。

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排在前列的,无一不是玄武门事变中的骨干,要么是主要策划者,要么是主要执行的武将。

很不巧,秦琼、程知节都被排在骨干之外,是能力问题吗?绝不是。

李世民的担心可能是:秦琼等人,深受李渊厚爱,万一反水,前功尽弃了,不如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保险。

看《旧唐书太宗本纪》,提到玄武门之变时写道: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 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这里有秦琼参与,但是主体内容中,关键时刻,看不到秦琼的影子,说明秦琼要么是搞后勤的,要么是采取了明哲保身,没有冲到前面。

再看《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 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 元吉,平之。

说明什么?没有秦琼、程咬金的参与。

在我看来,长孙无忌传,还像更值得信任。

当然,看《旧唐书秦琼传》,里面只用了几个字: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

一切说明,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既不是策划骨干,也不是执行骨干,很大可能就是个搞后勤接应的,因为,主要场面压根就没有他的身影。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封赏时,秦琼和程咬金只得“七百户”封邑。

因为在关键的玄武门之变中,秦琼没怎么发挥,所以就非常影响他在凌烟阁功臣榜的排名。

有人一定不服,那魏征呢?还是李建成的人呢,为何就混了个凌烟阁功臣榜的第四位呢?

3、秦琼在李世民当皇帝后,发挥很一般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重用制造玄武门事变的那一伙人,但对于秦琼,并不怎么重用,或许是老子吧!

但看史料说,主要是多病。

秦琼经常生病,并对人说:“我戎马一生,经历了二百多场战斗,受了太多的伤,流的血就多了去了,因此,常常得病!”

如果真的是个多病之躯,又怎会被李世民重用呢?

魏征生于580年,玄武门之变时已经46岁了。在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魏征屡次直谏,获得了李世民的好感,渐渐取得了李世民的信任。

当然,不排除李世民重用魏征是为了收买太子党们的人心。

而老迈的秦琼有什么用?没啥用,除了曾经的辉煌。

因为在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魏征发挥极其出色,因此,在公元643年排“凌烟阁24功臣榜”时,排到了第四位。当时排榜的时候,秦琼已经死了5年了,而且在626年后,没啥建树,所以,李世民能把秦琼放到榜单里,已经很不错了。

世间所有,皆逃不过因果二字,和上任皇帝关系铁,关键时刻没发挥,终究让秦琼排在“凌烟阁24功臣”最后一名。

但我想:秦琼一定很心安,毕竟未曾负李渊!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虽然秦叔宝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后一位,能图画凌烟阁已经是无上荣耀了,至于排名先后,只是派系问题,无伤其千古名声。

秦琼是李渊的人,开国功臣。受李渊恩崇。尉迟恭是李世民的人,理应受唐王恩崇。秦叔宝是李渊的救命恩公。辈分与李渊齐而长于世民。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恩。他未必是李世民的铁杆心腹,在玄武门之变中,功劳次于其他的人。封赏排在最后不仅情有可原而且还顺理成章。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时的“秘密武器”,战斗力强悍,凭一己之力打下了多半壁江山。他的账下猛将如云,可要论起出类拔萃的,只有三个人:罗士信、秦叔宝、尉迟敬德。其中罗士信战死沙场,尉迟敬德在和秦叔宝的对决中惜败一招。所以李世民手下的第一猛将,必定是秦叔宝无疑。可是,在著名的凌烟阁功臣当中,尉迟敬德排名第八,连功劳明显并不显著的程知节都排名第十九,秦叔宝则敬陪末座。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战争年代:秦叔宝和李世民的关系,十分耐人寻味

如果按照资历排名,秦叔宝是要早于尉迟敬德、也高于程知节的。秦叔宝是隋朝大将张须陀最得力的部下,而当时尉迟敬德是隋朝的朝散大夫(一个文官职位),程知节则是正经的草寇出身,三人的从军履历上看,秦叔宝是明显占优的。而在投降时间上,秦叔宝和程知节都要早于尉迟敬德。唐武德二年二月,唐军与洛阳军阀王世充在九曲对阵,秦叔宝因不满王世充为人,和程知节以及其他乙烯二阵前投降了唐朝。之后在唐高祖李渊的安排下,到了李世民帐下。而直到武德三年四月,尉迟敬德才在军阀刘武周、宋金刚失败后,才投降了李世民。所以在投降时间上,尉迟敬德也比不上秦叔宝。

但是,秦叔宝虽然一生随李世民征战,但是他似乎更像是李渊的人,而不是李世民的亲信。在美良川击败尉迟敬德之后,李渊亲自赐予秦叔宝金瓶,并鼓励他说:“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 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并且让其“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这项殊荣,是别人所没有的。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秦叔宝是深得唐高祖李渊赏识的。

而且,面对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打击,秦叔宝是李世民手下武将中少数几个安然无恙的。据《旧唐书》记载,在玄武门之变前,房玄龄、杜如晦被调入朝廷做官,脱离秦王府;程知节要被外放康州刺史,也要离开秦王府;尉迟敬德则是被安排随李元吉出征。这几位秦王府的栋梁都纷纷自身难保时,秦叔宝却没有接到任何调令。

可是,这可能恰恰是秦叔宝后来被“冷处理”的原因。虽然他一直在李世民手下效力,但是他和李渊的关系,让李世民始终对他存有戒心。李渊父子的关系是非常虚伪和冷淡的,李世民肯定要防着父亲在自己身边安插眼线。而秦叔宝,确实是最可疑的人。

论功劳,秦叔宝难比尉迟敬德

前面说过,尉迟敬德投降李世民的时间,比秦叔宝降唐晚了一年有余。可是这之后,尉迟敬德的蹿升速度明显快于秦叔宝,在武德三年七月,已经和秦叔宝、程知节(程咬金)一起,当上了精锐之师玄甲军的一部统领。不但如此,李世民还和尉迟敬德“引入卧内,赐以金宝”。这个待遇,秦叔宝可没有享受过。个人觉得,这是因为秦叔宝是通过李渊来到李世民手下的,而尉迟敬德则是直接投降的李世民,两人的远近亲疏不一样。

之后,尉迟敬德还在战场上救了李世民的性命。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时,忙里偷闲去榆窠打猎,结果遇到了由猛将单雄信率领的数万敌军。眼看性命堪忧之时,尉迟敬德杀出来,一马槊刺倒单雄信,救了李世民一命;在几年之后,讨伐刘黑闼之时,李世民再次被敌人重兵合围。危机之时,又是尉迟敬德领兵杀到,李世民得以死里逃生。

而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先是和李世民一起伏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在追击李元吉的时候意外落马,李元吉回身与李世民夺弓,此时又是尉迟敬德杀到,赶走并击杀了李元吉。之后,太子府兵力总动员,与秦王府士兵争斗。又是尉迟敬德,手持建成、元吉的首级遍视全军,瓦解了太子一方的士气,确保了李世民的胜利。然后,他又进攻逼宫皇帝李渊,让李世民得以享受胜利果实。救驾之功加上拥立之功,尉迟敬德已经彻底超越了其他的武将。他在凌烟阁上领先秦叔宝,确实实至名归。

玄武门之变前后:秦叔宝领兵战斗之后远离战场。

据《旧唐书》记载,在玄武门之变当天,秦叔宝是站在李世民身边的,而且还带领兵马和太子一方厮杀,成功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和另一位大将程知节相当。不过此后,秦叔宝就远离了战场,自己在家休养。原因很让人心酸:他病了,而且应该是那种元气耗损的虚症。此后秦叔宝经常对人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 斛矣,安得不病乎?”曾经那个勇冠三军的战将说出这样的话来,确实让人唏嘘。在家休养了十二年后,秦叔宝病逝,被封为胡国公,陪葬唐太宗的昭陵。

可以说,虽然在美良川之战前,秦叔宝的功劳确实很大,甚至是最大。不过他在玄武门之变后,便因为身体的原因而停滞不前。而其他功臣,尉迟敬德、程知节、李靖、李绩等人还有大把的时间来建立功勋。这样算起来,李世民在秦叔宝死后5年设立凌烟阁时,还能想起他来,已经说明他的地位了。最为秦叔宝来讲,能出现在凌烟阁上已经很不容易了,排名的前后还重要吗?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很多人认为秦琼是李世民手下的第一猛将,完全是因为秦琼主角光环的加持。实际上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这种说法都是不靠谱的,演义中的隋唐十八好汉,秦琼基本只能排最后,如果不是排在前面的那些好汉都早早的死了,秦琼是排不上第一猛将的。而在正史中,秦琼也不是第一猛将,要知道隋末唐初,涌现出了很多猛将、名将,秦琼也只能算是中等水平,至少尉迟敬德排第二,秦琼就不敢排第一。罗士信也是一员猛将,只可惜死得早,还有一些猛将因为某些原因已经被历史遗忘。

秦琼曾和罗士信一起跟随隋将张须陀平定叛乱,尤其是罗士信,14岁就开始上阵杀敌,两人在军中以勇武著称。后来张须陀被杀,两人又投到隋将裴仁基那里,后又随裴仁基投了瓦岗李密。在洛阳大战中,李密大败,罗士信和秦琼等都成了王世充的俘虏。王世充尤为看重罗士信,同吃同住。后来两人先后降唐,罗士信成为陕州道行军总管,秦琼成为马军总管,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罗士信在622年平定刘黑闼叛乱中被刘黑闼杀死。

李世民攻打宋金刚的过程中,秦琼在美良川击败尉迟敬德,促成了尉迟敬德的降唐。降唐后的尉迟敬德才是真正的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他一直坚定的追随李世民,大部分时候都是不离左右的,所以好几次救过李世民的命,李世民曾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从中既可以看出李世民对尉迟敬德的信任,又能看出尉迟敬德的勇猛。

而且,尉迟敬德还是玄武门之变的最大功臣,在事变之前劝说李世民起事,在事变中保护李世民的安全,射死李元吉,第一时间拿着二李的头颅阻止玄武门之外的东宫府兵的进攻,又是他去和李渊报告政变的发生,变相的挟持李渊,也是他劝说李世民不要诛杀东宫和齐王府旧臣。但是即便是这样,尉迟敬德也只是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七位。

当然严格来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没有排名,而只是分了三个档次,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东西来。

凌烟阁是在643年建好放功臣像的,这个时候所说的功臣并不仅仅指那些平定天下的猛将,还有名将、还有文臣、还有宗室、还有世族,说白了这也是一种平衡。而在624年左右,大唐基本已经平定了天下,从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开始,实际上已经是文臣的时代,猛将基本发挥不了多少作用了,李世民对内需要的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文臣,对外需要的是李靖、李绩这样的名将。所以在离平定天下过去了近二十年之后,李世民大封功臣封的是从唐初到643年之前在各个方面作出贡献的有功之臣,而不单单是武将。而且,武将多数只能排在最末一个档次,比如程咬金和秦叔宝。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秦琼自李世民登基开始,基本就处于退隐状态,史书上已经找不到他的痕迹,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养病,直到638年去世。而到了643年,李世民念秦琼有功将其排进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实在也是李世民对这个随自己打天下的猛将的一种认可。并没有委屈秦琼。

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为何封赏时却排在最后?

因为李世民杀了单雄信,秦琼心里不爽,所以在玄武门之变时保持沉默没有出手,被李世民怀恨在心。要不是秦琼本身身体不好,李世民懒得弄他,估计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