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额图被生生饿死牢中是否是康熙授意?

为何死后连个墓碑都没有?

索额图是被康熙赐死的,不是饿死于牢中的。

康熙对索额图有两句评价,极为经典也极为矛盾。康熙八年(1669)时,康熙说:“索额图是本朝第一功臣”,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说“索额图实为本朝第一罪人”。索额图究竟如何得罪了康熙,在这些年中又发生了什么事儿,以致于康熙对索额图的评价走向反面,最终索额图惨死于狱中呢?

索额图的高光时刻

索额图是索尼之子,索尼是顺治死后辅佐康熙的四大辅臣之一,与索尼同时代的还有著名的逆臣鳌拜。在康熙与鳌拜的权力角逐中,索额图也是其中的直接参与者。

康熙即位时,与他的父亲顺治年纪差不多大,顺治六岁即位,十三岁亲政;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顺治尽管在位短暂,但他在亲政后表现不俗。在国事上,整顿吏治,惩治贪腐,重用汉臣,推行屯田,鼓励垦荒等;在私事上,为了从孝庄手上夺回话语权,他能借用废后事件,最终令孝庄妥协,回收了皇帝的权力。

如果说子类其父的话,康熙与父亲顺治的确有着类似的一面,他们为了回收皇权,都不怕涉险。

说起来,康熙早年的四大辅臣还是孝庄挑选的,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尽管鳌拜排名末位,但到后来名声和权力却是最大的。在索尼死后,为了擅权,他给苏克萨哈罗列了二十四条罪状,轻易除掉了苏克萨哈。而遏必隆一向走的是明哲保身的路线,且与鳌拜亦有勾结。这样一来,鳌拜基本等于大权在所握了。

不过索尼在去世前曾上书奏请康熙亲政,而康熙也不含糊,选了个良辰就走马上任了。康熙亲政后,处处被鳌拜掣肘,在处理苏克萨哈的事情上,就有被鳌拜绑架的嫌疑。

为了回收皇权,康熙暗中开启了对鳌拜的铲除行动。在这项冒险行动中,索尼的儿子索额图也参与了。他原本已是吏部侍郎,但为了配合康熙擒拿鳌拜,调进宫当了侍卫。

索额图参与此次行动是有原因的。索额图是官二代不假,但自打父亲索尼死后,可以制衡鳌拜的平衡被打破了。索额图当时已是三十多岁,官场险恶,他在官场行走也需要强有力的依附对象,与皇帝结成利益共同体虽然冒险,但却是最佳选择。

另外,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在康熙四年被册封为皇后,索额图作为皇后的叔父,既然继承了索尼的职位和爵位,与皇帝结盟也是必然选择。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十六,三十三岁的一等侍卫索额图,与一个十五岁的小皇帝,他们准备行动了。行动之前,康熙把鳌拜的亲信都派往各地,又让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索额图奉命在武英殿门外站岗,并想办法收缴鳌拜随身佩带的武器,而在武英殿内早已隐藏了十几名训练有素的布库少年,伺机采取行动。

尽管这一幕多少有些戏剧性,但历史就是这样真实的发生了。康熙和索额图成功了,鳌拜被成功缉拿,君臣二人都开启了新生活。康熙从此一个人说了算,索额图也因擒贼有功被授为国史院大学士,也成为康熙口中的“索额图是本朝第一功臣”。

康熙九年十月,又擢升为保和殿大学士;康熙十一年,又加了太子太保。总之,在鳌拜倒台之后,索额图平步青云,从一个侍卫一跃而成为相国,人称索相。

但索相的位置只持续了十年,到康熙十九年八月,他就离任了。那么在这期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儿呢?

从朝廷重臣到阶下囚
  • 撤藩问题引发隔阂

三藩就是像大清豢养的三头老虎,对清廷政权形成巨大威胁。撤三藩是康熙从小的心愿,他曾不止一次的说:“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他为了表明自己撤藩的决心,将三藩、河务、漕运三件大事书写于宫中石柱上,以此自励。

索额图作为追随康熙多年的近臣,对于康熙的心迹应是了如指掌的,但当康熙下决心要撤藩时,索额图却投了反对票。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因年老请示归辽东养老,希望皇上恩准撤藩,并想向清廷要一笔养老费。对于这一要求,康熙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但是对于第二点,尚可喜想把广东交给自己的儿子尚可信管理,康熙拒绝了。

康熙的立场是,要走可以,要钱也没问题,但军队必须留下,交给朝廷接管。就这样,尚可喜的藩王被撤了。实际上尚可喜的本意只是想虚晃一枪,顺利让儿子接位,没想到康熙借力打力真让他回家养老了。

康熙把撤藩行动拿到朝堂讨论,竟然出现了他意想不到的情况。除了兵部尚书明珠和刑 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支持外,大多数都不主张撤藩。其中反对派索额说,吴三桂、耿精忠上书请求撤藩,这只是试探之举,并非真心愿意撤藩。

对于这一点,康熙当然知道,但他就是誓要撤藩。康熙的撤藩决定快引发了吴三桂的叛乱,消息传到京城,索额图又提出要杀了那些建议撤藩的大臣,以此向吴三桂认错,请求息兵。康熙当然不会同意,他说撤藩是自己的决策,不能将过错推给大臣。

索额图提出诛杀支持撤藩大臣的建议,实际也是居心叵测。因为在当时明珠是他的死对头,而且明珠也是康熙朝的重量级大臣。但是从康熙的角度来看,明珠的存在很好的牵制了索额图,二者相互制衡,这是最好的局面。

索额图在撤三藩的立场问题引发了康熙的不满,之后,尽管索额图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挽回形象,积极为平定三藩出力,但不祥的种子已然是埋下了。

  • 朋党之争矛盾激化

上述说了,索额图是赫舍里皇后的叔父,等到赫舍里生下胤礽后,他就成了胤礽的外叔祖父。赫舍里皇后生下胤礽后就崩逝了,康熙与赫舍里尽管是政治婚姻,但他对皇后的感情很深,于是爱屋及乌,在胤礽2岁时就被立为了太子。这样一来,索额图就有了太子外叔祖父的光环。

明珠因主张撤藩有功,在康熙十六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是康熙惠妃那拉氏的堂叔,皇长子胤禔为惠妃所生,因此明不过也就成了胤禔的叔公,于是便在幕后为胤禔拉拢朝廷重臣,以增强其实力。胤禔虽然是庶出,但他确实是长子,日后说不定也是有希望的,这大概也是明珠的想法。

如果说索额图是太子党的核心成员,那么明珠便是长子党的核心人物。两人同是皇亲国戚,同柄朝政,各结党羽。当时在京城流传: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

索额图和明珠的关系非常恶劣,两人政见不同,在康熙面前互相争宠,积怨很深。康熙十八年(1679年),刑部尚书魏象枢上疏弹劾索额图和明珠,说他们各立私党,揽权贪纵,陷害异己,言词相当激烈。

为此,康熙对索额图发出了警告,并指责他在吴三桂作乱上未献一善策。之后索额图闭门思过一年多,并于康熙十九年提出解任,康熙没同意依旧让他在内大臣处上朝。不过索额图投石问路,已然明白康熙在疏远他了。

康熙二十二年,由于索额图在处理两个弟弟的问题上徇私舞弊,导致康熙痛下决心惩处他。同年三月,索额图被列了三条罪状,革除了议政大臣、内大臣、太子太傅之职,仅保留了佐领一职。这一年索额图四十七岁。

康熙此举让不少人都认为,索额图不会再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然而仅隔三年,他就再次上任侍卫内大臣,笑傲权力江湖,继续与明珠斗法。

在索额图官运跌宕的时期,明珠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康熙二十七年,明珠被革除大学士职务,两年后,在噶尔丹的战斗中,他又被启用,并且在康熙亲征噶尔丹的三十五、三十六年时,他随军督运粮饷有功,因功又官复原职,但势不如前。

明珠失势后,太子党一家独大,更加猖狂,俨然以一副小朝廷的姿态示人。大臣们为了将来的前途,也纷纷投靠到了太子身边。

作为太子党的核心人物索额图,更是为了太子四方奔走,竭力提高太子的地位和威望,甚至在定制太子礼仪的时候,在索额图的授意下,服饰一律选用黄色。在每年的三大节日,太子在接受百官朝贺时,也实行了两跪六叩礼,距离皇帝的三跪九叩礼只差一个档次。

索额图的这些措施将太子抬高到与皇帝差不多的位置,这无疑会引起康熙的严重不适感。对此康熙也责备了索额图,说太子礼仪几乎与朕相同,有些过分了。这件事既是对索额图的警告,也是康熙与索额图矛盾激化的表现。

再加上,在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索额图总是一副怕战的样子,并且听信谣言让康熙撤退,导致康熙当了一回“怂包”,因此,康熙对于他的表现也产生了强烈不满,

索额图与明珠的明争暗斗,康熙当然是看在眼里的,如果他们只是作为朝臣相争,康熙动怒总不会危及其性命,但是,他们二人都参与到了大清王朝未来接班人的争夺中,这是康熙不能容忍的,这也为他们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 因太子党事件殒命

索额图与太子在一起做了许多令康熙不满的事情,而且太子胤礽的表现也令康熙很失望。太子党与康熙的矛盾逐渐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十月,太子胤礽随驾康熙南巡时病倒了,至德州时,病情加重不能再行,于是康熙从京师召来索额图陪侍太子,索额图一路高调行事,直接骑马至太子住所中门方下,这是不合礼仪的,更没规矩的是,视皇帝如无物。

尽管康熙是个老头子了,但作为帝王,他无法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忽视,更何况,这是大不敬之罪。对太子以及索额图的不满意日益加深,终于在康熙四十二年爆发了。

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康熙以“结党营私,议论国事”的罪名将索额图抓捕,而真正的原因则是怀疑索额图与太子密谋篡位。康熙深知太子党盘根错节,人多势从,为了不因此事举朝震动,他并没大动干戈,只是将索额图及其他的家人圈禁了起来,将索额图及其同党在朝做官的子孙全部革职。

但是即便索额图被囚禁之后,康熙发现也没人敢检举揭发他。这种情况让康熙更加气愤,朝臣们对索额图的惧怕甚至高过于皇帝的权威,康熙越发感觉自己被架空了,于是下决心要除掉索额图。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九月,康熙帝下旨赐死索额图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其同祖子孙皆被革职,对于索额图一生的功绩也一律抹杀。这样的下场,与吕不韦有相似之处,秦王在赐死吕不韦时,也说“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

伴君如伴虎,帝王一翻脸,功臣秒变罪人。多年以后,康熙提起索额图仍旧不能释怀,愤愤不平的说,索额图实为本朝第一罪人。

索额图被生生饿死牢中是否是康熙授意?

确实是,没有康熙授意,作为重臣的索额图,没有人敢把他饿死,保不准康熙会重新启用。

索额图是清朝大臣索尼的儿子,在索尼死后索额图深受康熙重用,是撑起康熙王朝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被誉为康熙朝第一谋臣。

Δ索额图 (康熙王朝剧照)

索额图还帮助过康熙扳倒鳌拜,之后在撤三藩问题上,与康熙意见不合,但是仍然尽心尽力的去帮助康熙摆平三藩之乱。在此之后,索额图还代表清朝签订了历史上第一条不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但是也是在康熙授意下做出的暂时让步。只是因为准格尔叛乱已经搞得康熙焦头烂额。

索额图本是索尼的儿子,但由于不是长子,所以一直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父亲索尼死后,朝中的辅政大臣分为两批。一批是以鳌拜、遏必隆为首,另一边是苏克沙哈一派。但是因为苏克沙哈势单力薄,最后被鳌拜陷害。作为鳌拜对头的索尼,虽然已经死了,但是索额图还是受到了排挤。无可奈何的索额图,只好做康熙身边的侍卫。

Δ鳌拜(康熙王朝)

作为侍卫的索额图,与康熙联手谋划扳倒鳌拜一事。康熙聚集朝中的王公大臣子弟,每天带着他们在皇宫里面摔跤。不久后康熙把鳌拜招进宫来,几名侍卫连手制服了鳌拜。这次“不流血的政变”让康熙更加宠信索额图,当然这里面也却不了孝庄皇后的功劳。

三藩问题一直是康熙心中的一个疙瘩,一直没有机会裁藩,尚可喜因为年迈要求退休。吴三桂与耿精忠为了试探康熙,也提出了要退休,谁知道康熙当下就同意了。这个举动惹怒了吴三桂,吴三桂欲举兵叛乱。为了安抚三藩,索额图提议康熙处死支持裁藩之人,受到了康熙的斥责。但是在后来的三藩平乱中,索额图依然为康熙出谋划策。

可以说在索额图的前半生,处处都是为了康熙着想。但是到了索额图的后半生,就开始急转而下。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Δ康熙(康熙王朝)

到了后期,索额图开始疯狂的结党营私,势力也是越来越大。康熙为了制衡索额图,开始重用纳兰明珠。但是索额图没有看懂康熙的用意,只是看到纳兰明珠的权利越来越大,自己反而开始不安心起来,相对于之前更加疯狂。甚至还有着拥护太子胤礽登基,逼迫康熙退位的嫌疑。

此举让正直壮年的康熙很是不安生气,渐渐的被康熙所厌恶。索额图最后被贪污受贿罪下狱。康熙本意是将索额图处死,但是索额图家族毕竟是三朝的重臣,如果杀了他,会让所有的臣子寒心。但是放过索额图,内心又咽不下这口气,最后只好选择把索额图饿死在大牢中。

索额图死后,康熙称索额图是:“清朝第一罪臣”,一句话就把索额图之前所有的功劳抹除了。皇家之间无情义,就算索额图做了再多,危害了皇帝也没有办法善终。死后都不敢入祖坟,后代子孙只好把墓穴迁往黑龙江,但是战功累累的索额图临死连个墓碑都没有。

索额图被生生饿死牢中是否是康熙授意?

爱新觉罗家族和赫舍里家族渊源很深,具有难解难分的联姻和政治关系。索额图(1636年-1703年)本是康熙重臣心腹,最令皇帝不悦的,有两件事:第一是与明珠的党争,权势相侔,互相仇轧;第二是干预立太子事,潜藏阴谋,成为索额图倒台的关键因素。索额图并非嫡出,没有恩荫上爵位。自其父亲索尼去世后,才正式进入官场。从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四十年,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曾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如擒鳌拜、平三藩、从征葛尔丹、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厥功甚伟,朝野称其索相。康熙皇帝晚年因立太子事,大费周章。胤礽生母为孝诚仁皇后,她在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诞育时因难产崩逝,年仅21岁。康熙痛惜,遂立其子为皇太子。索额图为胤礽之外叔公(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是外公,皇后为其女,乃二月河的小说改写,按照惯例皇帝不会娶非嫡出之女),皇后之亲叔父,为了家族长久的利益,自然愿意扶持胤礽登基。

虽然康熙一度看重胤礽,寄予厚望,但其所作所为却令康熙大为失望。康熙震怒的是,索额图公然参与到皇太子之争,甚至有密谋篡位之心,导致阿哥之间暗流涌动。

纠正一点,宗人府与大牢是有区别的。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德州侍皇太子疾事件之后,即1703年5月,皇帝正式撕破了脸,索额图被圈禁于宗人府,9月21日因饥饿而死。索额图是权臣无疑,但绝对是一个忠臣。圈禁死于宗人府在清代很常见。至于康熙有没有授意,我想没有直接表态也是间接导致了索额图之死。

康熙可能鉴于与赫舍里氏的渊源,并没有直接杀掉而是圈禁了他。但在宗人府四个月后却被饿死,这里面的蹊跷与关节一眼便知。无非是饿了不给饭,渴了不给水,或者病了不给就医。底下人都会看眼色,明了圣上喜好,在恶劣环境和失意情绪下,索额图不可能活的太久。几年后,康熙皇帝对索额图之事还耿耿于怀。四十七年(1708),对大臣们列举了皇太子胤礽的种种恶端,附带说:

从前索额图助伊(皇太子)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胤礽(皇太子)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政治家不会讲太多情面,康熙颇有点落井下石。皇太子被废后,索额图的同党多被杀,被拘禁、被流放;连同祖子孙都被革职,其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被处死。

康熙皇帝在位太久了,胤礽当储君确实是进退维谷、战战兢兢,出格与规矩的度不好把握。可能由于废太子确实对康熙帝的打击比较大,胤礽废而复起,最终又被废。

指责政治斗争失败者的套路都是类似的。到了晚年,康熙皇帝对索额图一生所参与的重要军政大事,除与沙俄在尼布楚的谈判外,全面地给予了否定,并说“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康熙的这番话,当然不是真实的,而是极端情绪性的。不过,伟大的政治家也不需要什么真实不真实。

索额图被生生饿死牢中是否是康熙授意?

可以确切的说,索额图是死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之下。康熙帝不仅仅活活的饿死了索额图,而且将索额图一生的功绩悉数抹杀,只给他保留了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功劳。而且康熙每念及索额图,必称索额图为“本朝第一罪人”。但与索额图党争的明珠还在后期蒙康熙特赦,复起为官,索额图则被饿杀。那么是什么让这位权相落到如此悲惨的下场呢?

索额图是辅政大臣索尼的第三子,由于不是嫡出的原因,他并没有继承父亲显赫的爵位,而是从底层的侍卫一步步干起。索尼去世以后,鳌拜专权,遏必隆紧随鳌拜,苏克沙哈则被鳌拜擅杀,鳌拜逐渐控制了朝政。索额图对此非常不满,他决定帮助康熙对抗鳌拜。这时的索额图已经升为吏部右侍郎,但是他决意再回到康熙身边,被康熙钦点为一等侍卫。

康熙帝让索额图训练布库,采取偷袭的方式,逮捕了鳌拜,索额图居功至伟,从此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宦海生涯。被先后封为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被朝野尊为“索相”,与明珠一起把持朝政。

平三藩过程中,索额图虽然一开始不支持撤藩,并在吴三桂起兵后力主杀掉明珠等撤藩派(目的疑为清洗明珠)。但是在战争开始之后,索额图积极谋划,直接或间接指导了多场战役,立下了不朽之功。在索额图去世之后,尽管康熙在史书中抹杀了索额图,但是时人的记载为我们还原了这位权臣的谋略。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载索额图是这样说的:

索(额图)相当权时,多谋略,三逆叛时,公料理军书,调度将帅,皆中肯要。

而在平三藩的过程中,康熙对索额图的宠爱达到了巅峰。康熙生病不能料理朝政之际,则令部院大臣将奏章送与索额图,让其处理。而在索额图因病辞官的时候,康熙则“含情脉脉”的如此挽留索额图:

卿辅弼重臣,勤敏练达,自用兵以来,翼赞筹画,克合机宜

但是索额图仰仗自己是赫舍里皇后的叔父,又与太子胤礽过从甚密,权势通天,引起了康熙的警觉。康熙开始对索额图有所打击,几升几降,但是还是让索额图跟随自己从征葛尔丹。并让索额图主持与沙俄的和谈,索额图在此事上居功甚伟,捍卫了我国的领土权益,作为中方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但随着康熙与皇太子胤礽的关系越发冷淡,康熙开始将对皇太子的不满迁移到索额图身上。索额图何许人也,自然闻到了不寻常的政治气氛,他决定离开朝廷,安度晚年。索额图便以年老为由向康熙乞骸骨,告老还乡。

但是康熙并没有因为索额图退休就宽宥了他,康熙以皇太子生病为由,将索额图召到德州侍疾。康熙名为召索额图侍疾,实为在为处置索额图谋划借口。而在索额图被诬告的过程中,高士奇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是索额图的门生,却中途倒戈明珠。

康熙在回京之后,开始处置索额图,以索额图与太子图谋不轨为借口,圈禁了索额图,并在同年将其活活饿死。康熙在批评胤礽的时候,曾经亲口说出了索额图死亡的原因,那就是:

从前索额图助伊(皇太子)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胤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

也就是说索额图之死是在康熙的明确授意下执行的,他指使宗人府活活的饿死了索额图。因为索额图对康熙助益甚大,康熙不想承担一个擅杀功臣的罪名,所以他就以这种方式结束了索额图的性命。不然内务府的那些人焉敢如此造次,更何况索额图被杀的时候,胤礽还是太子,索家还是权势甚大。内务府的那些人难道就不怕胤礽和索家来报复吗,所以只有得到康熙的授意,他们才敢杀了索额图。

康熙之所以恨透了索额图,一方面是因为他擅干朝政,暗中结党,与明珠党争。但是反观另一位当事人明珠的下场,却发现党争并不足以让康熙如此愤怒,而真正的原因则是太子胤礽的失德。胤礽在不满两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可以说寄托了康熙无尽的期望。他对胤礽亲自教导,广聘名师,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明君。可是胤礽却越发骄纵,与康熙的期望渐行渐远。康熙自然把这一切都苛责到了索额图身上,认为是他带坏了太子。索额图的死,也就“名正言顺”了。

只可惜,康熙在杀了索额图之后,并没有与胤礽的关系有所好转。索额图之死反而成为父子关系的转折点,二人关系正式破裂。索额图不会想到,他的死竟然正式拉开了“九子夺嫡”的精彩戏码。

以上。

索额图被生生饿死牢中是否是康熙授意?

谢邀。

我要说不是肯定要有很多人站出来但对我。但是我还是要说 是。康熙被人称为千古一帝,作为康乾盛世的创始人,一生丰功伟绩。但是这不能掩盖了他皇帝的本质。在皇权遭到威胁,上意遭到忤逆的时候,那些人只有一个下场——统统得死。索额图即使功劳再伟大,也打破不了这一规则。那么究竟索额图干了些什么,才让康熙痛下杀手?

一条就足够致命的理由:结党营私。索额图的人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索额图早年由恩荫入仕,经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往上爬。康熙初年,鳌拜专权,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康熙很是恼火,索额图也十分不满。由于孝诚仁皇后(大侄女)的原因,他坚定的站在康熙这边。协助康熙,计除鳌拜。此后10年,是索额图一生最辉煌的十年!

康熙十九年以后,索额图的光辉不在!康熙二十五年,虽再次启用,可得不到重用了!可是,索额图不甘心哪!他习惯了那种被人捧在天上的感觉,如今却鲜有人问津!他决定找个靠山,他的侄外孙,皇太子胤礽。可是,康熙最忌讳的就是结党营私,尤其是太子结党,绝对不能容忍!康熙三十九年,高士奇举报索额图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康熙十分重视。

康熙四十年,索额图想请求退休,康熙不准。因为康熙早已经下了决心,收拾索额图,想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加之,康熙晚年对太子极为不满,索额图又是太子的叔外祖,难免让人想到,权臣勾结太子篡位。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因结党营私,勾结太子,被圈禁。最后被活活饿死。

还有一点更能说明是康熙授意的。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说索额图死后第五年。康熙面对着大臣,列举了太子的种种恶端,又把索额图给扯出来了。康熙这样说:从前索额图协助太子谋大事,我都知道,所以把他处死。今天太子想要为索额图报仇,结成党羽,祸乱朝纲。

由此可见,康熙对索额图是充满了厌恶。直接用处死的字眼来表现出来。看到这里,索额图被饿死必定是康熙授意的。你们觉得呢?

索额图被生生饿死牢中是否是康熙授意?

向敬之

“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这是索额图死后五年,康熙帝对曾经帮助自己铲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定边东北等得力宠臣的盖棺论定。

此时,为索额图最大的政敌明珠死后。明珠病逝,康熙帝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重温旧事,对曾经的生死兄弟索额图却给予了更为恶毒刻薄的评价。

对于索额图的死况,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卷十中说:索额图在狱中时,曾有“客潜入狱馈饮食,及公伏法,客料理丧殓事毕,痛哭而去,不知所终”。

索额图是因饥饿而死,享年六十七岁。他被幽禁至死,前后只有四月。按理,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首辅、康熙皇帝的叔岳父,下狱应该受到优待,即便失去了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但也不至于少了一日三餐的基本保障。

康熙对他恨之入骨,恨他怂恿皇太子胤礽暗中发动政变,意图迫使康熙退位,直接威胁到了康熙帝的皇权,所以康熙帝决意将索额图处死。

索额图支持胤礽不假,但是否真的阴谋夺立,这都是皇长子胤褆的告密。康熙没有给索额图机会,而是将他直接下狱监禁,而且诛杀了索额图两个儿子及胤礽四个亲信,并将索额图的家人遣戍盛京。

索额图死于非命时,他所支持的胤礽仍为皇太子,是储君。如果没有康熙帝的授意,下人们是不敢慢待皇太子的叔外公的。

即便此时已官复原职的明珠,没有康熙帝授意首肯,也未必敢冒杀头的风险,对身陷囹圄的索额图进行残忍的戕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