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司马昭心里很清楚吗?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司马昭心理非常清楚是什么原因,也非常配合。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军势浩大,于是司马懿选择了坚壁清野,不出面和诸葛亮交战。无论诸葛亮如何挑衅,司马懿就是不出,就连诸葛亮用女人衣服来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仍然阻止手下出战,摆明了一副绝不出战的样子。最终在司马懿的这种策略下,诸葛亮也毫无办法,只能打持久战,而诸葛亮的身体,在长年累月的征战中,也支持不下去了,最终星落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汉军队后撤,魏延不满杨仪统军,竟然发兵攻打杨仪,蜀军内部闹起了动乱,不过即便如此,司马懿也没有选择趁机追杀,攻打蜀汉,令人非常疑惑。此时趁蜀军内乱,击败他们的概率不是更大吗?

司马懿没有趁机进攻蜀汉,只是一直在和蜀汉对峙,等到辽东公孙渊发动叛乱,司马懿又被调往了辽东。面对公孙渊,司马懿的反应可是和面对蜀汉时的反应截然不同,司马懿充分展现自己军事家的才能,三下五除二的就解决了公孙渊,令人颇为震惊!在诸葛亮手下屡屡吃瘪的司马懿,竟然如此强大,用兵竟然如此厉害?这不由得又让人产生怀疑了,面对蜀汉时,到底是司马懿不如诸葛亮,还是他在故意示弱,隐藏实力?

司马懿击败公孙渊后,又被曹叡调往关中,防备蜀汉。从曹叡对司马懿的使用来看,感觉司马懿就是个救火队员,哪里出问题了,就让司马懿前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就让司马懿前去阻挡蜀汉,反正就是没想过把司马懿调回京城当官!不过司马懿这人,运气是非常的好,虽然曹叡对他防范有加,一直没让他进入京城,进入权力核心,但曹叡的英年早逝,直接将司马懿推入了舞台中央!

曹叡去世前,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司马懿终于得以进入权力中心。虽然曹爽对司马懿有敌意,想要独揽大权,但曹爽毕竟缺乏经验,还是一个小辈,哪里玩得过司马懿?期间,曹爽也曾想过伐蜀,但司马懿强烈反对,因为曹爽伐蜀一旦成功,在曹魏的声望将会超过司马懿,到时候司马懿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司马懿联合众人,坚决反对曹爽伐蜀。曹爽要想彻底击败司马懿,必须得去攫取军功,只是很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曹爽远没有他父亲曹真的实力,在伐蜀过程中被王平打得大败,只能灰溜溜逃回魏国。

曹爽的失败,让司马懿的声望越来越高,不过司马懿仍然选择了低调做人,任由曹爽胡作非为。在曹爽把人都得罪光时,司马懿再站出来反戈一击,最终成功击败了曹爽,拿到了曹魏大权。掌握大权的司马懿,本应该像诸葛亮一样,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攻打蜀汉或者东吴,为魏国一统天下倾尽全力,但他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大肆打击曹家势力,发展司马家的实力,最终为司马家篡魏奠定了基础!

从司马懿的经历来看,其实对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再伐蜀这个问题,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四字结论,那就是“养寇自重”!

诸葛亮死后,魏延杨仪争权,司马懿不趁机进攻蜀军,其实就是为了养寇自重,保存实力。此时如果击败蜀军,那么灭亡蜀汉就指日可待了。可蜀汉灭亡后,司马懿是什么结局呢?飞鸟尽,良弓藏,本来曹叡就对司马懿猜忌,此时蜀汉都灭了,更加没有司马懿的立足之地了,所以司马懿不愿意去攻打蜀军,因为蜀汉还在,那么司马懿就是安全的,还能镇守在关中。蜀汉灭亡,那司马懿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最好的结局不过是归家养老,给一个公卿待遇。

曹叡死后,司马懿仍然反对伐蜀,其实也是为了养寇自重。这一点,司马昭都清楚,也很配合。只有蜀汉在那里,给曹魏带来压力,司马懿在曹魏的威望才能维持得住,他对曹爽才有一丝胜算。如果曹爽灭亡了蜀汉,那司马懿基本就没有击败曹爽的可能了,因为大家都会去支持曹爽。

至于司马懿击败曹爽后,那更加不会去伐蜀了。有蜀汉这个外敌在,魏国内部的矛盾就可以转移出去,司马懿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进攻曹家势力,为司马家攫取更多的权力。

结语

综合来看,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终生不再伐蜀?其实从四个字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的智慧,这四个字便是“养寇自重”!只有蜀汉存在,持续对曹魏保持压力,司马懿才有存在的必要性,才能活下去。若是蜀汉不在了,估计司马懿根本没机会夺取曹魏大权,说不定早就被干掉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司马昭心里很清楚吗?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之所以终生不再伐蜀,其实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演义角度来看,司马懿就是在养寇自重,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不愿意对蜀汉赶尽杀绝;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则是因为司马懿没有时间去动蜀汉,他一门心思在搞曹魏大权,所以无暇顾及蜀汉。至于说他的儿子司马昭知不知道司马懿为啥不伐蜀,其实他是不知道的,真正知道这一切秘密的,乃是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

演义角度

从演义角度来看,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其实就是为了养寇自重!在演义中,司马懿是出了名的鹰视狼顾,曹操早就对他有所提防,早就提醒过曹丕,虽然曹丕对司马懿信任有加,且早已离世,但新皇帝曹睿,那可也是个明君啊,手段非常厉害!司马懿可不敢保证,曹丕临死前到底有没有叫曹睿防着司马懿,反正就曹睿登基后的作风来看,很明显司马懿需要低调行事!

曹睿即位以后,诸葛亮屡次发动北伐战争,将曹魏拉入了战争旋涡,而司马懿既有才能,自然是成为了抵挡诸葛亮的不二人选。在对战中,司马懿和诸葛亮互有胜负,甚至于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是经常占据上风的。不过我们仔细分析司马懿的举动,会发现,有时候司马懿其实是有击败蜀汉的机会的,只不过他放弃了。至于原因,很简单,就是养寇自重!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命马谡镇守街亭,结果被打得大败。之后司马懿率军直逼西城,而西城虽然是诸葛亮的指挥部,但是兵马不多,根本无法抵挡司马懿的进攻。不过诸葛亮使出了空城计,最终成功的吓退了司马懿,令众人称羡!直到现在,诸葛亮的空城计,仍然让人津津乐道。不过大家在讨论诸葛亮的计谋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为啥司马懿没有进攻呢?很多人说,是因为诸葛亮太厉害了,计谋虚虚实实,让司马懿看不透,所以不敢进攻。实际上,这就是把故事想简单了。

司马懿这人要是胆子真的这么小,当年就不会在自己毫无胜算的情况下,发动对曹爽的进攻,夺取曹魏的大权!司马懿这人,胆子可是非常大的,在兵少将寡的情况下,他都敢毅然决然的进攻曹爽,此时他面对诸葛亮有优势兵力,怎么可能被吓退?

再说了,就算司马懿怀疑诸葛亮有伏兵,还是完全可以派个一两千人前去试探虚实啊,正常的军事作战不都是这样吗?有疑虑就派兵去试探虚实,到时候再大军一起压上,面对诸葛亮这么一个充满诱惑的猎物,谁会傻乎乎地直接撤退?

说白了,司马懿之所以选择撤退,其实就是因为他看破了诸葛亮的计谋,知道此时的西城没啥士兵!但是诸葛亮摆出这幅阵势,不怕他司马懿看穿,不怕他司马懿进攻,这就让人非常奇怪了,诸葛亮不怕死?怎么可能!最终,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司马懿终于明白了,诸葛亮把局势摆的这么明显,就是提醒司马懿,我孔明的命就摆在这里,你要想拿就来拿,可拿了我的命之后呢?你司马懿能落得什么好?最终还不是会被雪藏?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你司马懿不会不懂吧?你鹰视狼顾的信息大家可是知道的,你猜曹睿会不会对你动手?

原文: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连司马昭都能看出西城有问题,司马懿会看不出?他只不过是看懂了诸葛亮的深意而已,所以选择了撤退,而诸葛亮见司马懿撤走,也抚掌而笑,看来这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

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多次和诸葛亮斗智斗勇,但司马懿始终留了一手。直到诸葛亮去世,司马懿也没有选择对蜀军赶尽杀绝!当时诸葛亮得知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命令杨仪在自己嘴巴放七粒米,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阴魂暂时留在体内,使得天上的将星不坠落。杨仪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一一照做,不过这并没啥用,诸葛亮的将星仍然坠落了。

原文:却说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懿惊喜曰:“孔明死矣!”

诸葛亮做了这么多事,就是想让将星不落,但最终将星还是坠落了,这不就说明诸葛亮所做的一切,其实是徒劳的吗?

事实上,也不能说诸葛亮做得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按照他对司马懿的了解,自己将星坠落之后,司马懿其实是不会对蜀军赶尽杀绝的,因为司马懿要考虑曹魏朝廷对他的看法,一旦诸葛亮将蜀汉的主力击溃了,那司马懿也就没啥存在的必要性了。反正诸葛亮也死了,蜀汉主力也灭了,对曹魏没啥威胁了,随便换个人都可以灭亡蜀汉了,那你司马懿就回家养老吧!诸葛亮看到了这一层,断定司马懿不会真的击溃蜀军。所以说他做这一切,只是为了安抚手下,让他们不要惊慌,顺便给司马懿提供一个不攻打蜀军的理由,你看蜀军都没乱,说明诸葛亮没死,还是不要去攻击蜀军了。

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斗勇这么久,其实司马懿还是隐隐占据上风的,没办法,谁叫魏国国力那么强呢?不过司马懿也不敢对诸葛亮斩尽杀绝,因为他也担心魏国朝廷剥夺他的兵权让他归家养老!

诸葛亮死后,蜀汉再也成不了大气候了,虽然偶尔对曹魏有骚扰,但都不足惧,而且蜀汉其实一直在走下坡路,越来越不行了,司马懿完全没必要去攻打蜀汉了!留着蜀汉,司马懿就能掌握大权,没了蜀汉,司马懿就只能归家养老,司马懿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挣来如此地位,怎么可能甘心去当一个富家翁呢?

正史角度

按照演义角度,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之所以不再伐蜀,其实是为了自保,而按照正史角度,司马懿之所以这么干,其实是因为他一心在想着篡夺曹魏大权,根本无暇顾及蜀汉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也曾一度想要趁机进攻蜀汉,但是当时的皇帝曹睿并不这样想,他认为诸葛亮死后,蜀汉已经不足为惧了,所以他开始了享乐生活,拒绝了司马懿伐蜀的建议。既然皇帝不同意,司马懿也乐得个自在,开开心心地过了几年,之后辽东公孙渊叛乱,司马懿又去辽东平定了公孙渊。等到平定公孙渊后,曹睿又死了,于是司马懿一步登天,再次进入朝堂,成为了托孤大臣,进入了权力中枢。

当时,和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的人是曹爽,虽然他是曹真的儿子,但是曹爽这人,很明显没啥大才能,再加上皇帝幼小,所以司马懿就生出了自己的小心思。也许,司马懿也能成为曹操,最终架空魏氏?可以说,此一阶段的司马懿,那是专心致志地在搞魏国权力,根本无暇顾及蜀汉。就算是曹爽要去攻打蜀汉,司马懿也坚决反对,因为他不想转移内部注意力,只要曹爽在国内瞎搞,他就有机会,要是曹爽去蜀汉瞎搞,对司马懿没有任何好处。

最终曹爽为他的胡作非为付出了代价,当他出城后,所有洛阳的大臣,都站在了司马懿这一边,大家都愿意帮助司马懿攻击曹爽。可想而知,司马懿这些年都干了些什么?他完完全全是在曹魏搞关系啊,把所有人都拉到了自己这边,孤立曹爽,也正是因为他这么多年的隐忍付出,最终才成功的击败曹爽,夺取了曹魏大权。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都明白了吧,为啥自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就不再伐蜀了,一是曹睿不愿意,二是魏国朝堂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司马懿想去夺取魏国大权,根本无暇顾及蜀汉!

司马师

司马懿非常善于隐忍,直到他宣布斩杀曹爽,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司马懿是想篡夺曹魏大权啊,可以说司马懿是骗过了天下所有人,不过这里面不包括他的儿子司马师!

很多人认为司马懿最出色的儿子是司马昭,毕竟最后也是司马昭这一脉的人做得皇帝,但事实上,司马懿最出色的儿子是司马师,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就是司马师组建的!

《晋书》: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司马懿发动叛乱的前一晚,司马昭怕得要死,辗转反侧睡不着,结果司马师呼呼大睡,就和平常一样。很多人说司马师这人霸气,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因为他早就直到司马懿的计划了,心中早就预演过多次了,所以习以为常了。所以说,真正懂司马懿的人,是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懿的计划,很可能都是和司马师一同制定的!

结语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为何不再攻打蜀汉,其实这里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演义角度来说,司马懿就是为了自保,养寇自重;而从正史来看,司马懿其实是因为忙着拉关系篡夺曹魏大权,根本无暇顾及蜀汉!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三国演义》)

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司马昭心里很清楚吗?

司马懿一生与诸葛亮有过两次交手,第一次是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也就是卤城之战,这一战司马懿被诸葛亮打得大败,损失折将,从此以后,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挑衅,不再出战,哪怕被自己的部下嘲笑为畏蜀如畏虎,司马懿也不出战,就是消耗诸葛亮。

等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仍然采取消耗对峙的方法,哪怕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自己,司马懿就是不出战,他对付诸葛亮的唯一方法就是:消耗。

史书上记载司马懿在听说诸葛亮每天吃三四升米,还要过问20军棍以上的处罚时,就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了,这多半是附会,诸葛亮执政蜀汉11年都是如此,又不是今天这样,再说了,如果这样就能证明诸葛亮会死,那蜀汉使者怎么会泄露如此”机密“呢?

司马懿与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甚至命令士兵在前线屯田,准备把北伐长期化和常态化,但由于诸葛亮操劳过多,积劳成疾,同时寿命也到了,在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时,病逝在前线,享年54年。

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得知了消息,于是率军攻打蜀军,但是蜀军主将杨仪作出一幅还击的样子,于是司马懿再次谨慎起来,放弃追击,这倒不是杨仪有多厉害,而是诸葛亮的政治遗产起了作用,因为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每次撤退,只要魏军敢追击,基本上会遭受重大损失,比如第二次北伐,蜀军撤退,王双追击蜀军,结果被杀,再有第四次北伐,蜀军撤退,张郃在司马懿的命令之下追击,再一次被射杀。

张郃之死已经在司马懿的心中留下了阴影,这还是司马懿亲自下令的,诸葛亮虽死,但蜀军会把这种战术继续运用下去的,这才是司马懿不敢追击的真正原因,蜀军因此而顺利撤退。

司马懿称赞诸葛亮

蜀军撤退后不久,发生了魏延和杨仪争权事件,诸葛亮在生前将兵权交给了杨仪,并且命令蜀汉大军撤退,但是魏延不愿意听从命令,反而烧毁了回汉中的栈道,同时攻击杨仪,最终魏延被杨仪所杀。

司马懿在得知这一事件后,认为这是一个攻打蜀汉的好机会,于是上书魏明帝曹睿,建议攻蜀,但是魏明帝不同意,因此这事就作罢。

司马懿为什么不直接攻打蜀汉,反而要向魏明帝上书呢?要知道司马懿当年攻打孟达的时候,可是不经魏明帝允许直接出兵的,8天时间行军1200里,直接到达新城,出其不意攻打孟达,一举斩杀了孟达,这个时候怎么就向魏明帝上书呢?

这就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

蜀汉内部发生了杨仪与魏延争权事件,对于曹魏来说,是一个进攻的好时机,但并不是灭亡蜀汉的最佳时机,魏延虽然被杀,但蜀汉根基并未动摇,而且诸葛亮留下的政治遗产都在,蜀汉并没有多大损失,只有一个魏延被杀,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蒋琬和费祎都在,朝中的内臣有董允,将领有姜维、王平、吴懿等人,而且国力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日渐强盛。

魏明帝就算同意了司马懿的建议,也灭不了蜀汉。但是司马懿得到了这样的情报,必须得有所表示,司马懿本人也看透了此时伐蜀并无十足把握,所以假惺惺地上书魏明帝,而魏明帝当然也明白曹魏当时的处境,并不适合对蜀汉大规模开战,所以就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这其实是司马懿与魏明帝演的双簧戏罢了。

还记得司马懿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坚决不出战,部下嘲笑司马懿,于是司马懿假惺惺地上书魏明帝要求出战,魏明帝当然明白司马懿心思,下达命令不出战,同时派出了使者辛毗持节监督司马懿不要出战,于是司马懿对自己的部将说道:看吧,这是皇帝的命令,不让我出战。

魏明帝曹睿

这就是司马懿高明的地方,他早就看出问题所在,却把一切都弄得不像是他的建议,而是皇帝的命令,这样既上报了事件,又避免作出不利于自己的行动,司马懿真不愧是个好演员,把生活过得跟演戏一样,这就是他最高明的地方

那么魏明帝为什么要拒绝司马懿攻打蜀汉的建议呢?并且终生没有再次攻蜀?

主要原因有以下原因:

一、魏明帝的敌人并不是只有蜀汉,还有其他。

魏明帝公元226年即位当皇帝,当年孙权就发兵攻打曹魏,227年,凉州西平郡发生叛乱,新城太守孟达发生叛乱,接连被平定,228年,诸葛亮又开始北伐,一北伐就持续了6年,这6年中,鲜卑人也在西北发生叛乱,再加上东吴不断地进行北伐,所有的一切叛乱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才开始消停。

蜀汉面对的敌人只有曹魏,但是曹魏面对的敌人有很多,有东吴政权、有蜀汉政权、有西北鲜卑人,有北方乌桓人,还有辽东公孙氏,魏明帝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无法集中力量对付蜀汉,所以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

魏、蜀、吴三国地图

二、魏明帝在诸葛亮去世后松了一口气,有享乐的想法

魏明帝从226年当上皇帝之后,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才能有时间真正放松一下,从诸葛亮去世之后,魏明帝开始大规模修建宫殿和各种建筑,目的就是享乐,不断有大臣劝谏不要这么做,会劳民伤财,但是魏明帝不听。

魏明帝一口气大修洛阳宫,新建昭阳殿、太极殿、总章观、崇文观,还为生母文昭甄皇后建立祀庙,一系列的土木工程开工能打仗吗?当然不能,修建这么多宫殿要花费很多钱与人力、物力,不适合再进行大规模战争,因为魏明帝曹睿想享乐一下了,毕竟当了8年皇帝,一直很紧张,这个时候才真正放松一下,所以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

三、蜀汉并不是曹魏的最大敌人

曹魏最大的敌人不是蜀汉,而是东吴,如果曹魏大规模攻打蜀汉,其兵力只能从关中经过秦岭进入汉中,这样的话就要把重兵调到西边,那东吴就会趁此机会攻打曹魏,毕竟当时的孙权还在世,而且东吴政权的实力远大于蜀汉,魏明帝无法忽视孙权在背后的偷袭。

魏明帝曹睿托孤司马懿

当时的局势和公元263年司马昭攻蜀的情况不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魏国变得更加强大,二是司马昭攻蜀时,东吴早就失去了进取之心,东吴当时的皇帝是孙休,虽然他派了丁奉攻打魏国寿春,但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并没有实质性地进行,而第二年孙休就去世了。

所以魏明帝才会拒绝司马懿的建议,其实司马懿早就料到这个结果了,但他得让这事看起来是魏明帝的决策,没有再像攻打孟达一样先斩后奏,这么做很高明,因为情况不同了,再这么做的话,会引起魏明帝的猜忌,以为司马懿想专权用兵,司马懿这么做就是一个明哲保身的行为,确实高明。

之后,司马懿升任太尉,这可是曹魏名义上的三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是大将军,司马懿仍然遥控指挥各地对外战争,得以在整个曹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当魏明帝曹睿安于享乐之时,司马懿却在曹魏军队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他将来篡权立下基础。

司马懿杀曹爽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曹魏人才断档,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先后去世,比如曹真、曹休、张郃等人,这些人去世后,整个曹魏人才青黄不接,能够在军事领域独当一面的只有司马懿了,魏明帝只能依靠司马懿,所以当辽东公孙氏发生叛乱,魏明帝就召令司马懿率军平叛。

司马懿只用了九个月就平定了辽东叛乱,这一年是公元239年正月,然后魏明帝曹睿突然去世,召司马懿与曹爽两人托孤,并指定8岁的曹芳为帝,正是魏明帝这一错误地托孤人选,导致了曹魏江山被篡夺。

诸葛亮去世四年多一点,魏明帝曹睿就去世了,如果魏明帝能活到司马懿平定辽东回来之后,他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可能会对蜀汉开战,但是他去世了,所以没机会再攻打蜀汉了,而之后就开始进入了司马懿时代。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掌权时代应该从魏明帝曹睿去世后算起,曹爽作为托孤人,与司马懿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虽然两人都是托孤大臣,虽然曹爽看起来地位还高一点,并且后来曹爽专权打击司马懿,看起来曹爽在政治斗争中赢了,实际上一切都是司马懿的策划,司马懿就是想让曹爽专权,因为这是除掉曹爽最好的理由,后来司马懿果然抓住机会发动了高平陵政变,除掉了曹爽及所有的政敌。

从诸葛亮234年去世,到司马懿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权力,仅仅15年时间,15年后才明白司马懿的良苦用心,司马懿之所以没有攻蜀,因为他算准了魏明帝不会同意,但他不得不这么建议,这就是他的高明。

司马懿所做的一切,司马昭是不明白的,也许司马师还能明白几分,因为司马师的能力远高于司马昭,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司马师27岁,司马昭24岁,两人都跟着司马懿在军中打仗,但并一定能完全明白司马懿的想法,毕竟还年轻。

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司马昭心里很清楚吗?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于北伐的路上,随后蜀军撤退,结束了六出祁山的战斗。然而司马懿并没有过多的追击,只是保持了实际控制线后,率领大军返回魏国。

司马懿不肯伐蜀的原因很简单,首先,虽然诸葛亮身死,之后魏延死亡,杨仪被贬,但是蜀国元气尚存,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打下来的。汉中西川等地属于天险地形,易守难攻,蜀军在此经营多年,防御体系可谓是固若金汤,极难攻克。且姜维已经以诸葛亮继承人的身份掌控了蜀国的军事大权,做好了一切防御准备。这时候进攻,只要蜀军固守不出,足以让魏军损失惨重。

实际上,在曹叡死后,其顾命大臣曹爽曾经为了展示自己的“武功”,派兵伐蜀,希望能够从军功上和司马懿持平。结果其优势兵力在汉中被廖化王平打得惨败而归,死伤惨重,却没有能够获得一点功劳。

其次就是虽然经过多年交战让蜀国元气大伤,但是魏国的损失也不小,常年维持在陇西一带用兵,同时还要防备东吴,尤其是此时,眼见魏军主力在西蜀和东吴处,辽东的公孙渊也蠢蠢欲动,对魏国来说,这时候正是需要解决后顾之忧和巩固国内,休养生息的时候,而不是需要立即发动新一轮战争的时候。

之后,魏明帝曹叡去世,司马懿又陷入内部的夺权之中,于是再无机会伐蜀。

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司马昭心里很清楚吗?

234年10月8日,司马懿的心腹大患诸葛亮,于秋风五丈原病逝。

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病逝。

可以说,从诸葛亮死到司马懿死,中间有长达17年之久,司马懿为何一直没有伐蜀?究竟是他不想伐蜀,还是没有机会呢?答案当然是后者。

想要趁机伐蜀,却被魏明帝所否

215年,曹操攻下汉中时,刘备新得西川,司马懿就曾建议曹操“刘备用诡计窃得西川,现又在争夺遥远的江陵,而蜀人又未归附,这是破蜀的良机,不可错过。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所以,应抓住这个好机会,事情就可以成功。对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

结果,曹操却嘲笑他:“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并未采纳其策。

19年后,当初的汉中一幕又再次上演。

▲诸葛亮与司马懿剧照

诸葛亮死后,加之蜀汉丞相府长史杨仪与大将魏延相互攻伐,并杀死魏延,汉中防守一时松懈,司马懿急忙上奏魏明帝曹叡,想要乘机伐蜀,不知魏明帝出于什么目的,结果并未批准。

否则,三国走向可能会被改写。

之后,司马懿在日,就再也没有了伐蜀良机。

内外交困,再无伐蜀时机

诸葛亮死后次年,司马懿被任为太尉,累增封邑,并派其驻兵雍凉,以防鲜卑轲比能。

不过,这时的太尉之职,位虽高,却权轻,与曹操之前的太尉权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因为,自曹操任丞相后,便撤销了三公制(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虽其子曹丕为贾诩曾短暂地恢复过,但很快就又撤销。

然而,司马㱅还未就任,辽东公孙渊处已叛乱,并自立为燕王。于是,魏明帝遣司马懿前去平叛。

从238年正月出兵,到同年八月,最终平定了公孙渊叛乱。

随后,司马㱅就打算前去雍凉就任,谁知刚刚行至白屋时,便收到了魏明帝的病危手书:“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诏他火速入京。

司马懿见书大惊,乘追锋车,昼夜兼程,从四百多里外的白屋一夜而至京城。

▲高平陵政变剧照

当天(239年1月22日),魏明帝驾崩,太子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与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不曾想,还没过多久,司马懿可能还没有来得及思考伐蜀的问题,便遭到了曹爽的排挤,只给其了一个并无实权的太傅之职。

之后,从241年4月起到249年,魏国先后遭到东吴的四路大军攻伐。

虽然,司马懿多立功绩,甚至连后来灭蜀的邓艾也是在这个时候被发现的,却反而更遭曹爽集团忌惮。

于是,在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司马懿趁机发动了改变三国历史走向的“高平陵政变”。

其后,就是稳固朝政,根本就无暇他顾。

次年春,司马懿又因久病,已不能上朝,每遇大事,魏帝曹芳都会亲到其府征询意见。

▲司马懿仨父子剧照

也因此,引发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不满,并与侄子令狐遇企图废黜曹芳,改立楚王曹彪为帝。谁知,废立之事还未实施,令狐遇却因病突然去世。

其实,这一切都被司马懿所获悉。于是,司马懿于251年4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并于5月平定王凌叛乱,丝后至少需要几个月来收拾叛后乱局。

同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从以上历史时间可以看出,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并不是不想伐蜀,而是因为内外交困,而无暇伐蜀。

那么,至于其次子司马昭(长子司马师)心里是否清楚?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纵观司马父子三人的历史足迹,几乎都是相随相伴,又怎么能不清楚司马懿不再伐蜀的原因呢?

图片来源网络

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司马昭心里很清楚吗?

智多如妖的诸葛亮死了,司马懿终生没有再伐蜀。

这不是为了纪念诸葛亮,而是因为担心头上的脑袋掉了。

这一切到底是为何?

1、诸葛亮和司马懿对战的经历

诸葛亮,公元181年出生在琅琊郡。

此时,曹操、刘备等人已经是毛头小伙了,个个踌躇满志,摩拳擦掌,准备在未来报效国家。而司马懿刚刚两岁,正是撒尿和泥玩的时候。

但谁能想到,四十多年后,诸葛亮和司马懿会成为惺惺相惜的对手呢?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27岁,是公元207年,一个《隆中对》让刘备倾心不已,叹为“神人”!

一年后的208年,司马懿也出山了,他没有诸葛亮幸运,是曹操让人强行逼迫司马懿出山的,那时候的司马懿还是有些小骄傲的,毕竟,祖上很厉害,爷爷是颍川太守(省长一个级别),父亲是京兆尹(首都市长)。

诸葛亮一到刘备那里就备受重用,而司马懿在曹操那里起初就是个文学掾(教育官员)。

刘备对诸葛亮无比信任,曹操对司马懿处处提防。

而在曹操面前,司马懿也是夹紧尾巴做人,完全不敢惹。

220年曹操病逝,曹丕上位,司马懿的春天来了,因为曹丕很欣赏司马懿。

223年,刘备也挂了,诸葛亮开始辅佐少主刘禅。

曹丕短命,刘禅长寿。

公元226年曹丕死了,死前给儿子曹叡指定了四个顾命大臣: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曹叡上任后,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就在226年,孙权派诸葛瑾前来攻击曹魏,曹叡派出了司马懿。

结果说明,司马懿军事指挥不得了,诸葛瑾大败而归。就此,司马懿的指挥才能被严重认可,被封车骑大将军。

227年4月,司马懿又平了孟达的“叛军”,声誉更隆。

这边司马懿开始成为军中大将,那边,诸葛亮开始谋划北伐。

(1)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此时,司马懿还在宛城(南阳)驻扎。

诸葛亮摧城拔寨,一路顺利,只是,马谡大意丢了街亭,蜀军处于被动,宣告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2)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8年冬天,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和东吴战在了一处,因此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张郃勇猛,加上粮草不继,诸葛亮退兵了。

到此时为止,诸葛亮已经47岁了,司马懿也已经49岁了,还没打过照面呢。

(3)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和司马懿开始碰面

229年,诸葛亮发动第三次北伐,这一次,司马懿不再缺席,他和大将军曹真一起来到了诸葛亮的对面。

这一次,在司马懿、曹真眼皮子底下,诸葛亮获得了武都、阴平二郡,就此,第三次北伐结束。

诸葛亮得了便宜,留下守城人马,自己一众回到了汉中。

公元230年,魏蜀大战再次开始,这一次,是魏国主动进攻的,曹真、司马懿各领人马前来,但在魏延、吴壹等人的出色发挥下,曹军没有大收获,派出去的魏将郭淮、费曜大败。

(4)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直接对战

230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此时,大将军曹真病重,魏国西部的防守任务就到了司马懿头上。

这一次,司马懿和诸葛亮你来我往,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在第四次北伐的对战中,张郃被诸葛亮设计射死,而对于张郃为何会追击,有两种解读,一是说张郃自己主动追击时被杀,见《三国志》;另一种说法是,是司马懿强行命令张郃去追,导致身死,见《魏略》。

总之,这一次司马懿的军队还是没能讨得了好。

(5)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命丧五丈原

诸葛亮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对于北伐,更加执着了,想要在晚年给蜀汉拿下北方的曹魏。但是,诸葛亮的对手是司马懿,一位非常出色的“战略防守家”。

234年,第五次北伐开始了。

这一次的战役中,面对诸葛亮的各种挑衅,甚至诸葛亮给司马懿送来了女人的衣物和头巾(示意司马懿是女人),司马懿都忍了。

司马懿要打消耗战,而诸葛亮打不起消耗战。

最终,司马懿更能熬,诸葛亮命丧五丈原。

此后,蜀汉大军就此南撤。

通过司马懿和诸葛亮五年的较量,司马懿是学到不少战场中的经验,对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2、诸葛亮死后的时间里,司马懿为何不征伐蜀国?

诸葛亮死了,那个聪明的对手司马懿,从此再也没有征伐过蜀国。

司马懿为何如此,难道他是蜀汉的超级卧底不成?当然不是。

(1)司马懿如果征伐蜀国,皇帝不放心

诸葛亮死的时候,司马懿已经54岁了,在古代,这绝对是老者的年龄。即使这样,当时的司马懿也向曹叡提出攻击蜀军,但是,曹叡没批。

为什么曹叡不批准司马懿讨伐蜀国?

这绝对是帝王之策略,司马懿去追击蜀军,一是魏国的开支会大大加大;二是,一旦成功,司马懿就是不世之功,如此的功高盖主,拥护的人就会大大增加,而司马懿这个大将在外又占领了一大片区域,独立为王的概率非常大。昔日,刘邦坐拥汉中,能够建立不朽之功业;近年,刘备占领蜀地,也可以三国鼎立。

于是,曹叡在任期间,没有一次安排司马懿去征伐蜀国。

不过,后来安排了司马懿征伐辽东的公孙度。这一次征伐,司马懿脆骨拉朽般解决了问题,一点都不保守。

司马懿请示了一次不让伐蜀,明白了背后的逻辑。

从此之后,司马懿没有征伐蜀国,上面不安排,他也不主动。

司马懿最不愿意干的事情,就是让皇帝不断猜疑。

(2)司马懿也有“养寇自重”的意思

古语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句话,司马懿不可能不知道。韩信的事迹,司马懿不可能不清楚。

如果司马懿主动伐蜀,一旦成功了会怎么样?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造反;二是回到许都,功成身还后被杀!因为当蜀汉被灭后,司马懿的存在已经没有了意义,最强的敌人已经被干翻,继续留下,只会增加皇帝的猜忌。

所以,留着蜀汉,不主动伐蜀,才是司马懿存在的最大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养寇自重”。

(3)司马懿的性格如此

司马懿一生稳健,冒险的事情做得很少,除了晚年那场极其重要的“高平陵政变”,他何时做过冒险的事情?

司马懿进入曹魏当官,并不是他的原因,是被迫而来,因为在他看来“曹操一代奸雄”,跟着风险很大,于是拒绝了一次又一次,如果不是曹操强行逼迫,司马懿不会去曹魏做事。

在司马懿的一生中,战争无数,但多是对手先动手了,他才动手。和诸葛亮的对垒中,从大面看,诸葛亮常常扮演攻方,而司马懿常常扮演守方。

在曹叡死后,托孤大臣有两位,一个是曹真的儿子曹爽,一个是司马懿。从经验、资历等来看,司马懿应该是更张狂的那一个,可是,司马懿选择了隐忍。

隐忍期间,风险重重,因为得势且张狂的曹爽会随时杀了他。为此,司马懿不惜装病,常年卧病在床,骗过了曹爽等人。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陪皇帝曹芳去给祖宗上坟,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事变”,就此斩杀曹爽三族,成为了绝对的权力掌控者,彻底架空了曹芳。

从司马懿的性格来看,不会冒险去主动伐蜀的,风险太大了。对于风险太大的事情,司马懿不会主动去做。

3、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知道父亲的心思吗?

俗话说得好,知子莫若父。其实,也可以说“知父莫若子”。

诸葛亮死的时候,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已经26岁了,而司马昭也已经23岁了。这不是两个小孩,而是父亲的两个超级助理。

如此的年纪,书已经读了不少了,经历也有一些了,不管是司马懿“养寇自重”也好,“忍辱负重”也罢,这两个儿子多少会明白父亲的做法:养寇自重,不轻易出击,条件合适的时候一击定乾坤。

或许早期还读不懂父亲,但后来,这两个小子对父亲的想法,明明白白的。

只是,两个儿子中,司马师的心理素质更好,司马昭的心理素质稍弱一些。

高平陵事变前夜,司马昭忧心忡忡睡不着觉,而司马师鼾声连天,睡得老香了!

回到文章开头,为何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曹叡在的时候,多有忌惮,没同意司马懿追击蜀军。后来,司马懿不再主动伐蜀,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风险都很大。另外,司马懿的性格是稳健型的,这决定了他会“隐忍”,而很少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主动去做一些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