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
他个人经历的九死一生而沉着冷静且不说,仅仅党、人民军队、国家遭遇的重大危机就不少,他都机智地一一化解。兹摘其要:
1. 北伐胜利后,国民党背信弃义,疯狂屠杀共产党人——他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建立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 红军弱小,强敌围困——他提出走群众路线,依靠人民,打游击战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 中央红军长征遭受围追堵截——他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北上合兵。
4. 张国焘以势压人,要率军南下——他坚持北上抗日才能得军心民心,才有可能走向胜利。
5. 蒋军势大,“围剿”进击——他明之以理、晓之以义,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逼蒋抗日。
6. 日军猖獗,军心民心动摇——他分析透彻,告知以持久战,必能获得胜利,稳定了军心民心,组织了人民力量,增强了必胜信念。
7. 国民党大兵压境——他留在陕北牵制,并制定进兵东北、挥师中原之策,迫敌回防,打开局面。
8. 新中国百废待兴,而美欧列强借朝鲜战争企图围困新中国——他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把联军赶回“三八线”以南,为新中国建立了一个缓冲地带。
9. 苏联陈兵百万,叫嚣核打击中国——他告知中国将回击苏联、进军苏联,并核击美军、挑起大战,结果让美国不得不出来牵制苏联,而苏联也不敢真干,从而化解了危机。
因此,朱德总司令在回首往事时,曾在1976年元旦后写诗赞道:
昔上井冈山,革命得摇篮。千流归大海,奔腾涌巨澜。罗霄大旗举,红透半边天。
路线成众志,工农有政权。无产者必胜,领袖砥柱坚。几度危难急,赖之转为安。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应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纵观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在革命的危机关头,无数次事实证明,遇到危机时刻能保持临危不乱,始终保持冷静处事的人非毛主席莫属。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毛主席是一位遇事不慌不忙、机智冷静沉着的伟人,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总是用思想、战略、智慧、气魄等,化险为夷,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说两件事吧!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拥兵自重,伸手向党要官要权,毛主席以大局为重、相忍为党,党中央让他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但张国焘野心膨胀,得寸进尺,竞发电报给陈昌浩,要求强令中央红军南下,如不服从,可彻底开展斗争。这明显是要分裂党、分裂红军,当叶剑英第一时间把电报给毛主席看了后,毛主席不慌不忙地说:你回去把电报给陈昌浩,我再去找他谈一谈。叶剑英担心毛主席的安全,毛主席笑了笑说:我想他还不至于把我怎么样吧!在与陈昌浩谈话后,毛主席连夜率中央红军秘密北上,脱离了险境。后来,毛主席曾对人讲:长征中与张国焘作斗争,那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候。
△林彪反革命集团妄图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阴谋谋害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早已识破了他的阴谋,他巡视大江南北,接见了军队和地方的领导,进行打招呼、谈话。1971年9月13日,林彪阴谋败露后,仓皇乘飞机出逃,当周恩来总理将此事向毛主席汇报时,毛主席非常冷静,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后来,林彪摔死在温都尔汗附近,暴尸于异国荒野。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历经无数艰难困苦,但他始终不慌不忙,沉着应对,果断处理,彰显出伟人的定力。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在中国历史上,遇到危险能保持冷静的人肯定不少,但真正做到泰山压顶不弯腰、危险之际不皱眉的,非毛主席莫属。
【命悬一线从容不迫,果敢决策开创奇迹】
毛主席的一生历经磨难,可谓九死一生,有十多次身处险境,其中一次被捕发生在1927年9月9日。那天,他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安源、浏阳发动和组织秋收起义,在途经浏阳张家坊村时,被当地清乡队抓住。在押往团防局准备处死的途中,他急中生智,把身上的银元撤在地上,趁团丁哄抢银元之际,躲进了水塘茂密的草丛中,直到黄昏团丁撤走后才得以脱身。虽然后来秋收起义失败了,但关键时刻毛主席处乱不惊,断然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不足千人的队伍向井冈山进发,为革命保留了“火种”,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拉开了中国革命的宏伟大幕。
【倍受打击矢志不移,危难时刻力挽狂澜】
尽管毛主席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和瑞金红色政权,并指挥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围剿,但在党内却屡遭排斥和打击,先后受到8次警告和3次撤职处分。尤其是中央从上海转移到瑞金后,更是剥夺了毛主席在红军中的一切职务,仅保留了苏维埃主席这一闲职。结果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湘江之战使中央红军由8万锐减至3万,革命到了生死存亡关头。正当李德、博古等中央领导一筹莫展时,毛主席提出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进发的建议,从而迈上了万里长征的征程。正是毛主席这一英明决策,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大军压境胸有成竹,巧妙周旋扭转乾坤】
1947年3月,蒋介石下了狠心,调动25万大军闪击“匪军老巢”延安。当时我西北野战军不足3万人,且装备极差,补给困难,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劝毛主席撒离陕北,但他却胸有成竹,照样下着一盘大棋,一边部署指挥着全国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一边在陕北与敌人周旋,身边只带了一千多人,有时炸弹就在旁边爆炸,敌人就在不远处搜寻。敌人占领延安后,他谈笑风生地对彭老总说:“蒋介石进攻延安,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会回来的。”果不其然,只过了1年1个月零3天,西北野战军就收获了延安。
【强敌进犯无所畏惧,毫墨在握化险为夷】
1948年5月中旬,毛主席东渡黄河,移驻西柏坡,在一幢简陋的民房中,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伇,周总理诙谐地称之为:“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但是,在这里也发生过一次极其危险的事件。1948年10月,蒋介石与傅作义密谋偷袭西柏坡,妄想以此挽回东北战场败局。当时,敌军派有4个骑兵师,外加一个骑兵旅和爆破队,日夜兼程奔来,而守卫西柏坡的只有一个旅5000余人,其它部队相距较远,远水难灭近火。正当大家焦急万分之时,毛主席却镇定自若,他根据获取的情报,挥笔撰写了一篇简短的消息《蒋傅军妄图偷袭石家庄》,通过新华广播电台播发。傅作义听了大惊失色,以为密谋败露恐遭伏击,急令偷袭部队撤回。瞧瞧,毛主席大笔一挥,就化解了一场危机。
总之,毛主席的一生伟大而非凡,跌宕起伏、出神入化的传奇不胜枚举,那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豁达胸怀,以及“谈笑凯歌还”的大智大勇,古今中外何人能及?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遇到危险时刻,能始终保持冷静的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磨砺养成的。
以遇事冷静的林彪为例,其在上井冈山之后,由于严酷的斗争形势和惨淡的生活条件,22岁的林彪纵队长,曾给他视为革命老师的毛委员写过一封信,信中提到了“红旗倒底能打多久?”的问题。其实在当时那个“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至暗时刻,许多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只不过林彪因为与毛委员的特殊关系,第一个把这个问题以书信的方式给公开化了。
在此之前,有些对中国革命失去信心的人已先后以各种方式离开了井冈山、离开了朱毛红军。如与毛委员一起发动秋收起义的师长余洒度、3团长苏先骏等先后离队,团长陈浩、营长袁崇全等企图拖枪逃跑,叛变投敌。
林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929年底,给毛委员写信提出了这样一个看似悲观的问题。接信后的毛委员,并没有将林彪信中的疑问当作是一个各人问题,而是经过一番思考之后,高瞻远瞩的写就了一篇气势宏大而又充满哲理性的回信,那就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信中毛委员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天下大势,郑重指出随着蒋桂军阀无可调和的矛盾,中国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只要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中国革命大有可为。
毛委员的这封回信,最终以公开印发的方式,下发红四军指战员阅读和学习,以此来教育广大红军指战员。
多年以后,林彪在温都而汉折戟沉沙,许多人就此封信来批判林彪,说他当时就是个悲观主义者,典型的投降派。而一向秉公直言的黄克诚大将,曾就此事有过一番公允的评价。他说:“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满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由于林彪提了这个问题,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林彪不提这个问题,毛主席那篇文章也写不出来。”
正是有了毛委员导师般的教诲和关怀,林彪在红军中是茁壮成长,百炼成钢。半年后红一军团成立,林彪并没有因为这封信而影响进步,他仍然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主力——红四军的军长,当时林军长还未满23岁,由此成为了朱毛红军中的“三骁将”。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再获重用,成为了八路军主力115师师长。转年,林彪在千家庄遭阎锡山部误伤,被转到延安疗伤,伤愈后重回抗大任校长。毛主席曾在抗大讲话中,公开说明:“中国只要有五百个林彪,就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抗战胜利后,林彪受命赶赴东北主掌军事。面对蒋军主力王牌,林彪在十分不利的形势下先抑后扬,打的虎虎生威。特别是攻打锦州之时,面对有可能三面合围过来的蒋军,林彪冷峻而掷地有声的说道:“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从林彪身上可以看到,没有人生来就有“面对危险时刻,始终保持冷静的”定力,人都是经过一番磨砺和奋斗之后,方能有一部分人达到如此境界,否则他就是“神”而不是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