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发妻代王后生了四个儿子,为什么在刘恒登基前后全都死去?

刘恒刚有苗头当皇帝,王后和4个儿子就像起了连锁反应,接连去世。史书称,他们都是病死,真这么巧吗?当然不是。有人说,这是窦漪房下的手,但我认为,幕后黑手,就是刘恒自己。

在电视剧《美人心计》中,汉文帝刘恒,最早是在代国当代王。

他先后有3个王后:吕雉派来的奸细青宁、大将军周亚夫的妹妹周子冉、后来被封为皇后、太后的窦氏窦漪房。

当然,这只是虚构的故事。

在真实的历史里,代国王后从来都只有一人,那就是刘恒的发妻。

至于窦氏,她从未当过代国王后。

奇怪的是,在史书记载中,刘恒的发妻生了4个儿子,却没留下任何姓名。

更奇怪的是,刘恒是代王时,代王后和4个儿子活得好好的。可就在吕雉去世,刘恒被众人扶持当皇帝的关键节点,代王后去世,她生的4个儿子,也像起了连锁反应一样,一个接一个去世。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史记》)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王后的死因没有提及,但她的4个儿子,都是“病死”。

这非常不正常。

虽然古代医疗环境不行,皇家孩子也不容易养大,可4个皇子接连在几个月内去世,非常值得怀疑。

这样的死亡速度和频率,加之当时特殊的时间节点,后世不少学者认为:这一切,是窦漪房下的手。

理由是:窦漪房和她的儿子,是最大的受益者。

当时的窦漪房,还不是皇后,也没成为太后。

她只是刘恒身边的姬妾。

但王后和4个儿子去世后,窦漪房的儿子刘启,就成了长子,而窦姬,也母以子贵,当上了皇后。

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在《汉书》的记载中,刘恒登基后的第三个月,群臣建议他早立太子。其中,刘启年纪最大,理所当然地成了太子。

注意看这里的细节。

不是刘恒和窦姬恩爱异常,而是她的儿子年岁最长,才成了太子。

窦姬成为皇后,不是帝王偏爱,而是母凭子贵

换言之,如果代王后的4个儿子不死,那么即便母亲去世,他们依旧是嫡子、长子,这太子之位,怎么也轮不到刘启。

至于窦姬,也可能无缘皇后之位。

那么,真的是窦姬动的手吗?

我认为不是。

上面的理由,根本经不起推敲。

窦姬和刘启的确是最大受益者,但他们不太可能是凶手。理由有2个:

  • 第一,接连杀四个皇子,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

假设窦姬要动手,她也绝对不可能一次杀4个。

如果代王后只有一个儿子,窦姬筹谋算计之下,杀了他,可能还能制造成意外的假象。

可如今,4个皇子接连去世,若真是窦姬动的手,刘恒绝不会让她当皇后。

正所谓,凡事可一不可再,可再不可三

刘恒即将登基,他的4个大儿子,却不声不响地被人暗害身亡。

就算刘恒忍得了,朝堂众臣也绝对不会忍。

只要有人心生猜忌,那么此事就会被闹大,史书里不可能没有半句记载。

要知道,窦姬在当时,几乎是最受宠的女人。

她一共有2个儿子,是最容易被怀疑的对象。

为了避免引火上身,一向聪明、有权谋的窦姬,绝对不会这么明目张胆。

  • 第二,刘恒再宠爱窦姬,也绝不可能任由她杀自己四个儿子。

刘恒很宠爱窦姬,但这事若是窦姬下的手,他绝对不会包庇她,更不会封她当皇后,让她的儿子当太子。

要知道,君王的感情,是最不懂得从一而终的。

在代国时,刘恒盛宠窦姬。

等他当上皇帝,窦氏成了皇后,年老色衰后,他就很快移情别恋,偏宠慎夫人,还经常让她和窦皇后平起平坐。

“昔袁盎降慎夫人之席,文帝竟纳之;慎夫人亦不以为嫌,美其得久长之计。”(《定诸王公主封邑名号奏》)

从史书记载来看,刘恒的爱,并非矢志不渝、非她不可。

大概率,刘恒对窦氏,只是见色起意

在古代,女人的地位很低,但儿子的地位很高。

当时,刘恒一共就只有六七个儿子,就算他再宠爱窦姬,也绝不会放任她杀害4个儿子。

综上所述,我认为,代王后四个儿子的死,不可能是窦姬的手笔。

那么,到底是谁动的手?

前文提到,代王后和4个儿子的死,太过蹊跷,连史书都含糊其词,其中绝对大有文章。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我认为,这件事大概率不是单纯巧合,而是汉文帝的政治决策

或许,王后和4个儿子的死,是刘恒成为皇帝,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要从代王后的身份说起。

前文提到,代王后的姓名,史书中并无记载。

这很不正常。

要知道,史书中,连王爷的妻子,甚至人际关系,都会尽可能记载清楚。比如定陶恭王原配的名字,就被记得清清楚楚。

而刘恒的妻妾中,连不受宠的尹姬,都有个姓氏,他的原配发妻反而无名无姓,更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介绍。

这一点都不正常。

此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距离汉文帝继位不过35年。

他四处游历,为了写《史记》煞费苦心。

当年,为了弄清楚鸿门宴的细节,他还特地询问了樊哙的孙子。

由此可见,司马迁不可能打听不到代国王后的姓氏。

但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对这位为帝王生下4个儿子的原配发妻,都只简单以“代王王后”称呼,既不写名字,也不写姓氏。

什么人,能让史学家如此讳莫如深?

刘恒的表现也很奇怪。

他追封了很多人,连外祖、母亲等人都被追封,唯独没有追封为他生四子的代王后。

史书上甚至查不到关于代王后的只言片语。

要知道,古代统治者追封亲人,是一种传统。比如汉高祖刘邦登基后,立刻追封兄长、母亲;吕雉临朝,追封姐姐等人。

一向以至纯至孝、仁德著称的汉文帝,理应不会忘记发妻才对。

为什么这些人的表现都这么奇怪呢?

这个问题无法回避。

因为,史书中的不正常,深挖下去,就是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王后和4个儿子,会接连在刘恒登基前全部死去?

我认为,只有一个唯一解释,那就是:这位代王后的身份,让汉文帝不好追封,让司马迁心有顾忌避而不谈。

代王后,极有可能是吕家女。

  • 只有吕家女,才能让汉文帝、史学家都讳莫如深。

  • 也只有吕家女,和她所生的孩子,才可能在刘恒登基前,接连去世。

如果你不信,就听我继续分析下去。

从时间上推算,刘恒册立代王后的时间,恰好是汉惠帝刘盈在位之际。

当时,朝政大权都掌控在吕雉手中。

按照规矩,诸侯王册立王后,需要获得中央的批准。

也就是说,刘恒想要立王后,必须经过吕雉的同意。

吕雉执政时,特别喜欢搞刘吕配,目的是拉拢刘氏王侯。

比如,吕媭的女儿嫁给了营陵侯刘泽,吕产的女儿嫁给了赵王刘恢,吕禄的女儿嫁给了朱虚侯刘章,赵王刘友、少帝刘弘的妻子,也都是吕家女。

清代历史学家赵翼,在研究这段时期的婚配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吕氏有女,不以他适,而必以配诸刘。”

即吕家有女儿,绝对不会嫁给别人,必定嫁给刘姓诸侯。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恒的代王后,有很大可能就是吕家的女儿。

而根据当时的情况,吕雉在位时,吕家女是一种光荣和福祉,吕雉一死,吕家女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

刘恒当上皇帝后,必然要弱化吕家人,最好是让后世淡忘。

如果王后真的是吕家女儿,那么刘恒不让史书提她的姓名,就在情理之中了。

至于司马迁,他本就是汉朝的臣子,在这样的局势下,势必也会做出相同选择。

那问题来了。

如果只是要弱化吕家人的影响,何必赶尽杀绝呢?

我认为,王后和4个儿子的死,极有可能是刘恒当皇帝的条件。

当时,“诛吕安刘”的政变十分严重。

所谓“诛吕安刘”,就是朝中的功臣集团就合谋策划政变,联合起来诛杀吕家人,来安抚刘家人。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及高后崩,大臣欲诛诸吕。”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

然而,这场浩劫,遭殃的不止是吕家人,还有不少刘家人也受到牵连。

比如,吕禄、吕产等吕家人被杀害,济川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等刘家人也被杀害。

当时,刘恒也是被功臣集团拥护,才当上皇帝的。

这些人,极有可能连带提出诛杀吕氏血脉的要求。

他们不在乎这些人是否是刘家人,只要血脉里有吕家的因素,就要赶尽杀绝。

如果代王王后是吕家女,那么她、她的孩子,都无法从这场丧心病狂的政变中脱身。

别说王后了,就连刘恒自己,在刚得知自己要被拥立为皇帝时,都战战兢兢,非常担忧,生怕其中有诈,连进京都不敢。

“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史记·律书》)

既然一切都是不得已,为何我说幕后黑手是刘恒呢?

如果我的推测正确,那么刘恒在无形之中,默认了四个儿子的死亡。

刘恒登基的时间,是公元前180年十月。

据史书记载,王后所生4个儿子,死亡时间就是刘恒登基之后。

而公元前179正月,刘恒就立刘启当了太子。

《史记·孝文本纪》有司皆固请曰:“……子某最长,纯厚仁慈,请建以为太子。”上乃许之。

我给大家分析一下,上面的古文,到底说明了什么事。

刘恒登基仅3个月,他就把儿子刘启立为了太子。

此时,刘启是以长子的身份,出现的。

代王后的4个儿子,年纪都比刘启大,也就是说,此时,他们都已经去世了。

换言之,从刘恒登基开始,三个月内,他的4个儿子接连去世。

此时,他没有伤心,而是开开心心,另立太子

他是否追究了4个儿子的死因,史书上没有提及。

他是否真的悲伤,暂且不论,但他一定对孩子的去世,不意外,甚至早有先知。

也许,登基之前,刘恒就和功臣集团们达成了协议,以四个儿子换取江山稳固。

若非如此,在嫡长子继承制下,代王后留下的4个儿子,都有希望当上太子,成为未来的皇帝。

他们身上,流着吕氏的血。

杀尽吕家人的功臣集团,不敢冒这样的风险,他们绝不会让这4个孩子,成为刘家江山的主人。

鉴于当上的刘恒,还没有什么能力辖制功臣集团。

只要他当了皇帝,那么他的4个儿子,就只有死路一条。

这一切,只因他们的母亲,是吕家人。

当然,刘恒应该没有直接动手,否则,在史书也无法留下仁德之名。

可他至少是默认的。

否则,史书就会记载四个皇子的死因,而不是绝口不提。

再往前探求一步,在刘恒登基前去世的代王后,她的死,是不是也和这场混乱的政变有关呢?

我想,即便真的有关联,我们也很难苛责刘恒。

哪家帝王不狠心?

没有心狠手辣,哪有风和日丽?

刘恒虽是历史上著名的仁德皇帝,可他终究,也还是掌权的帝王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刘恒发妻代王后生了四个儿子,为什么在刘恒登基前后全都死去?

西汉皇室有一个未解之谜,即汉文帝刘恒与代王后所生的四个嫡子究竟是怎么死的。史书中关于代王后及其四子的记载只是一笔带过,《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是同样的,这里引《史记·外戚世家》中的记载:

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三十来个字,就将汉文帝的原配及其四个嫡子交代完了,怎么说都让人觉得奇怪,不管是代王后还是这四个嫡子,居然都没有留下姓名,更让人吃惊的是,这四个嫡子竟在刘恒登基之后三个月内相继因病离世,因此窦氏的长子刘启就做了皇太子。

一个儿子病逝还说的过去,偏偏四个儿子全在极短的时间内都死了,而史书对此又语焉不详,这就让后世之人摸不着头脑了,那么这四个儿子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真的是病死的吗?关于这个问题也只能是猜测一二,历来都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大多甚至还不能自圆其说。

第一种猜测就是被重臣所杀,这个是受到了诸吕之乱的影响。刘邦去世后,吕后把持朝政,为了加强控制,扩大吕氏权力。刘邦的子孙娶得大多都是吕氏之女,就连刘盈娶得都是吕后的外孙女张嫣,而当时的代王刘恒的代王后应该也是吕氏之女,这个基本是不用怀疑。

首先吕后确实将吕氏之女都配给了刘邦的子孙,再者刘恒继位后,已经去世的代王后却一直没有得到追封,这一点似乎也能证明代王后姓吕,而且很可能,代王后正是死在诸吕之乱中。

唯有此,才能解释刘恒为何不追封代王后,要知道刘恒和代王后应该是比较恩爱的,虽然史书中刘恒专宠窦氏,但是代王后受到的宠爱也不会少,毕竟刘恒才23岁就和代王后生了四个儿子,这样的生子频率,要说不恩爱是不可能的。

那么,代王后生的四个儿子就很可能是被周勃、陈平等人要求杀死。毕竟就连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们也都被他们杀死了。不过当初大臣们要杀死刘盈的几个儿子,所用的理由是,怀疑他们都是吕后从吕氏家族找的替代品,被当做刘盈的儿子来养的。这里不讨论这个理由到底成不成立,反正他们是被杀了。那么李恒的嫡子们会不会是同样的待遇?

实际上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他们虽然身上也有吕氏之血液,但到底是刘氏皇族的人,这些大臣们既然要拥立刘恒为帝,难道真敢对刘恒的四个儿子下手吗?即便他们想,李恒就真的是个傀儡皇帝,任由他们摆布吗?显然并不是,刘恒当初进京的时候并没有多么的高兴,也没有表现出对皇位多大的兴趣,而且在进京之前,他还做了占卜,结果不错才带着心腹上京。

从刘恒的一系列表现来说,绝不是任由别人拿捏的主,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一继位,就让心腹宋昌和张武做了卫将军和郎中令,至少保证了刘恒在皇宫中的安全,然后一步步开始巩固自己的政权。这样的一位皇帝,那些重臣绝不可能会逼杀他的四个嫡子,退一步说,如果真是他们杀了,史书不可能不说出实情。

第二种猜测就是窦氏将他们杀害。按照事后谁得到的利益最大来分析的话,似乎窦氏是最可能的凶手,但是窦氏真的敢在极短的时间内除掉刘恒的四个儿子吗?刘恒刚刚继位,政权还没有稳定,窦氏就开始谋划皇后之位和儿子的太子之位?这野心也太大了。

不能说窦氏没有野心,就算是有野心,也不可能在刘恒突然被立为皇帝后,迅速布局杀死那四个孩子,然后让自己成为最大的赢家,这样也太明显了。毕竟是四个孩子,这样的事,一旦汉文帝查起来,窦氏和她的孩子的未来就毁了,窦氏没有理由非得那样做。

反正代王后已经死了,按照窦氏的受宠程度,皇后基本就是她的,她但凡有点脑子就不会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即便代王后的四个儿子中有人做了太子,来日方长,未来的事情谁又说得准呢?慢慢动手岂不更好?

第三种猜测就是四子真的是病逝了。那么有没有一种病会让四个人在极短的时间内都死亡呢?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发生,那么多半是瘟疫或者其他传染病,四人都是代王后所生,平时感情应该不错,经常处在一起,都被传染了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倘若这种真实如此,这应该是一件大事,毕竟是四个皇子都死了,绝不至于在史书上没有记载。而且四人也不应该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这就有点奇怪了。刘恒23岁就和代王后有了四个儿子,我们按照正常生育规律来推测,老大至少在六七岁以上,如果代王后的长子是刘恒的第一个孩子的话,他的年龄甚至很可能已经在十岁左右,毕竟刘恒和窦氏的长女刘嫖生于公元前189年。

在皇室里,如此年纪的孩子如果留不下名字来,岂不是很奇怪的一件事?而且还是四个孩子都没有留下名字来,这怎么说也不像是病死会有的情况。如果真是病死,记录下名字来时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偏偏没有,很可能四个孩子的死是一个避讳,至于避讳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第四种猜测就是汉文帝主动下令处死的四个孩子。或许是为了稳固政治,毕竟汉文帝也算是初来咋到,再怎么还是需要仰仗那些拥立他的重臣,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内,他是不能动这些人的。那么,为了加强皇权,汉文帝或许会主动牺牲自己的这些与吕氏之女所生的孩子。

这就能解释为何史书对这四个孩子只是一笔带过。但同样还是有很多地方解释不通,汉文帝真的狠得下心一下子处死自己的四个儿子吗?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虎毒不食子,更可况还是四个儿子。

而且无论是从汉文帝在位时的表现来看,还是从后世人对于他的评价来看,他都是汉初真正的仁德之君。这样的一位皇帝,怎么可能一下子杀死自己的四个儿子呢?

以上分析了这么多,还是不知道四个孩子究竟是怎么死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是能肯定的,即四子的死绝不是病死,而且死亡原因应该是极为复杂的,甚至是当时的人都讳莫如深的,以至于太史公都没有在史记中提及,而只是一笔带过。

刘恒发妻代王后生了四个儿子,为什么在刘恒登基前后全都死去?

历史上没有记载,只知道是病死的,不仅仅是代王刘恒的四个儿子,包括代王妃也病死了,得了什么病?不知道。我们只能在这里推测一下。

这个代王妃,在历史上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来,哪里人?姓什么?谁的女儿?统统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代王刘恒最早的妃子,是在窦漪房之前刘恒的妃子,在刘恒即皇帝位之前就病死了。而代王妃生的四个儿子,却是在 刘恒即位为汉文帝后,在两个月内一一病死的。

来推测一下这个代王妃的来历。

刘邦是在公元前195年去世的,当时刘恒只有8岁,刘邦去世以后,基本上是吕后掌权,吕后掌权时,为了吕氏家族的荣华富贵,干了很多事,其中有一件事,就是将吕氏家族的大量女子许配给刘邦后人。

除了刘邦的长子刘肥结婚较早外,刘邦的其它儿子基本上娶了吕氏家族的女子,吕后将自已的外孙女嫁给自已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刘邦的第3个儿子刘如意被吕后杀害,刘邦的第5个儿子刘恢娶了吕产的女儿,刘恢悲伤自杀。

刘邦的第6个儿子刘友,娶了吕氏家族的女子,后来被吕后活活饿死。刘邦的第7个儿子刘长是吕后抚养大的,娶的是雍氏。刘邦的第8个儿子刘建的妃子不详,但吕后杀了刘建唯一的儿子来看,刘建的妃子应该不是吕氏家族的女子。

另外娶了吕氏家族的女子为妻的还有刘邦的孙子朱虚候刘章,正是这个刘章从妻子处得知了诸吕作乱的消息,告诉他的兄长齐王刘襄,刘襄才起兵的。

代王刘恒在成年的这一段时间正好是吕后主政时期,而诸候王娶妃子都要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从吕后的一贯作风来看,刘恒的代王妃十有八九是吕氏家族的女子,刘恒之所以能在吕后当政时期相安无事,除了自身的谨慎低调外,很可能也是娶了吕家的女子。也就是说这个代王妃很可能是吕氏家族的女子。

司马迁写《史记》离刘恒的代王妃去世不过短短几十年,不可能连个诸侯王妃子名字都不知道,况且还是大名鼎鼎的汉文帝刘恒的妃子。

吕后一死,功臣集团和皇族集团联手铲除了诸吕,基本上是斩草除根,吕氏家族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斩杀,就连汉惠帝年幼的儿子,也一律斩杀,可见这是功臣集团与皇族集团共同的目标,如果刘恒的代王妃也是吕氏家族的女子,那么肯定难逃一死。

再说刘恒的四个儿子,在刘恒当上皇帝的两个月内,全部病死,这也太巧了吧,早不病晚不病,刘恒一当上皇帝就病死,很可能是汉文帝与功臣集团、皇族集团作了交易,牺牲了四个儿子。

你想想 ,如果代王妃的四个儿子不死,年纪肯定是要大于后来的汉景帝刘启的,那么就没有刘启继承皇位的资格了,如果是代王妃的儿子继承皇位,那么身上就有吕氏家族的血脉,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是功臣集团和皇族集团无法接受的风险。

而且代王妃与她的四个儿子的死,很可能是刘恒能够当上皇帝的条件,当时的刘恒除了这四个儿子,还有与窦漪房所生的两个儿子,在有选择的前提下,刘恒为了当皇帝,只能放弃代王妃与四个儿子,之后,代王妃的名字和四个儿子的事迹,在史书中丝毫不见记载。而司马迁写史记时,只仅仅过去了六七十年而已。

刘恒发妻代王后生了四个儿子,为什么在刘恒登基前后全都死去?

汉文帝的发妻代王后是何许人也、她所生的嫡子究竟是如何死的,堪称汉朝皇室的一大谜案。

其实这件事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可都是一笔带过,最可气的是两者的记载还不一致,《汉书》中记载代王后生了四个儿子,在刘恒登基后的几个月中相继离世,所以立了尚存皇子中最年长的刘启为太子。

司马迁在《史记•孝文本纪》中对代王后的生平、其子之死只字未提,只在《孝景本纪》中讲到“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就是说代王后生了三个儿子,在窦太后得到宠幸之前就都死了。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年出生,前196年封代王,前180年称帝,前157年去世,而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他生活的时代与汉文帝时期很近,且他祖上几代为官,他的父亲司马谈也是太史令,按理说他对汉文帝时期的事情应该非常了解,一笔带过是无足轻重还是讳莫如深?

纵横有两个阴谋论式的猜想,分享给大家,不妥之处还望见谅。

代王后是吕氏宗亲,痛下杀手的是薄姬代王母子

刘恒获封代王不久后刘邦就去世了,太子刘盈继位,吕雉大权在握之后对刘邦后宫嫔妃以及刘氏宗亲进行了一番大清洗,积怨已久的戚夫人母子首当其冲,戚夫人被做成了人彘,赵如意也被毒死。

薄姬母子不受宠,平时做事低调,所以吕雉网开一面,让薄姬随儿子前往代国,不杀不代表放任自流,吕后还是要实时监控,屡屡试探的,吕后就曾下令让刘恒任赵王,刘恒以愿意守代拒绝了,吕雉很满意,没有痛下杀手,要知道之前刘恒有三个兄弟都死在了赵王任上。

吕雉控制刘氏宗室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联姻,将吕氏女子嫁过去,实时监视宗室子弟们的动向,若有异心,果断杀之。赵王刘友的王后就是吕氏女,两人感情不睦,吕氏女就去吕雉那说刘友要造反,结果刘友被吕后幽闭活活饿死了;赵王刘恢的王后是吕产之女,因为爱妾被吕产女儿毒死了,刘恢心疼的自杀了;连刘盈都被自己老妈逼着娶了吕家的外孙女,自己的外甥女,难道就刘恒能独善其身,不娶吕家女儿还能在代国安然生活十余年?

所以代王后很可能是吕氏之女,受命监视代王,代王母子都是聪明人,所以都巴结着代王后,直到代王后发现了什么要命的罪证,或是刘恒开罪了代王后,危及刘恒性命,所以薄姬、刘恒母子联手将代王后杀了,为了不让吕后怀疑干脆连儿子也杀了,这样足够撇清自己的嫌疑。

代王后这颗棋子废了,吕雉又派了一批女细作过去,后来的窦皇后当初就是吕后派去监视刘恒的,不过窦皇后比较聪明的与丈夫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获得了母仪天下的尊荣,这就符合《史记》中的逻辑,因为事关汉文帝的私德所以一笔带过。

代王后及其子,成为了刘恒与功臣集团交易的牺牲品

吕雉去世后,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诛杀吕氏集团, 所有嫁入刘家的吕氏女及后人都被诛杀,为了斩草除根,连后汉少帝及其吕氏皇后、刘盈的几个幼子都没放过,可见他们诛吕的决心。

在商量新皇帝人选时,他们淘汰了吕后的养子刘长,有外戚势力的刘襄,选择了没有背景的、名声较好的刘恒。

若代王后真如前文推测是吕氏女,必定也在诛杀的名单上,那她所生之子势必会把功臣集团当做敌人,得势之后必会报复,功臣集团不会傻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杀掉代王后的嫡子是功臣集团拥立刘恒开出的条件。

成大事者怎能儿女情长,刘恒答应了,于是他的嫡子们在登基后陆续消失了,符合汉书的时间描述,因为触及当权者的名声被简单带过。

刘恒发妻代王后生了四个儿子,为什么在刘恒登基前后全都死去?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四子,母亲就是那位不受刘邦宠幸、唯一没有遭吕后迫害的薄姬女士。公元前196刘邦平息陈豨叛乱之后,将四子刘恒封为代王,掌管代国。

代国与匈奴接壤,从来汉匈的边境战祸不断,因此代国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诸侯国,可能是由于母亲地位低下的缘故,所以刘邦才会让刘恒去当这个代王。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故,诸吕被灭,以周勃、灌婴及陈平为首的群臣权衡利弊,最终将他们认为容易操控的代王刘恒迎立为帝。由此刘恒成为西汉历史上的第五位皇帝,是为汉文帝。然而,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刘恒即位不久,他的发妻生下的四子相继离世,关于孩子的死因众说纷纭。

那么,他们的死因是什么?究竟是正常夭亡呢,还是被人蓄意谋害了呢?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汉文帝拿孩子做了交易,原因是孩子的母亲是吕家女,如果孩子不除,将来长大后会对铲除诸吕的大臣不利。所以,刘恒当皇帝的代价是牺牲四个儿子的性命。其实这种观点站不住脚,因为虽然诸侯王娶吕家女是吕后当政时候的标配,但史书并没记载刘恒的发妻就是吕家女,所以首先刘恒的王后是不是吕家女还值得商榷。另外,通过史书对后来刘恒皇后窦漪房的记载也能推测一二。

据记载,窦漪房到了代国之后,马受就受到了刘恒的宠幸,同时将王后冷落,尽管当时的王后已经生下了四个孩子。但是王后却表现的出奇的平静,既没有争风吃醋,也没有上蹿下跳,搞的鸡犬不宁。而同样是先后被改封赵王的刘友、刘恢兄弟都是因为冷落了吕家女,而被她们蓄意报复,结果刘友被吕后饿死,刘恢被逼自杀。如果代王的王后是吕家女的话,她在受到冷遇后,怎么可能逆来顺受?

假如刘恒的王后真是吕家女的话,刘恒也不可能拿自己的亲生骨肉去交易,因为:一、王后早在刘恒继皇帝位之前就因麻风病去世,自然对别人产生不到任何威胁;二、孩子是刘恒的亲生儿子,自然姓刘不会姓吕,加上母亲已故,所以威胁可以忽略不计;三、刘恒并不是主动要当之个皇帝的,而是众人权衡利弊的结果,所以群臣没有要挟的理由;四,刘恒并不是软弱无能,而且有极强的控制力。史书记载就在继位的当天夜里,刘恒就把从代国带来旧臣封以要职,而且周勃想单独面见刘恒,也被以“皇帝无私事”的理由拒绝。所以刘恒绝不是随便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他也不会坐视儿子被杀。

另一种说法是病故早夭,因为孩子的母亲因麻风病早早离世,他们也可能遗传了母亲的致病基因,所以先天不足,如此一来孩子病故的可能性很大。而在古代,由于医疗水平所限,孩子夭亡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孩子死于疾病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最后一种说法是被窦漪房所害。这个可能性最大,因为刘恒即位后首先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立太子,二是立皇后。而尽管窦漪房已经生有长子刘启,但是刘恒并没立她为皇后,这样一来太子的人选极的可能从发妻王后生的几个儿子中选出,因为既然没有嫡庶之分,公平竞争之下,自然立长的可能性较大。更关键的是,如果刘启不并立为太子,那么皇后的位置很有可能就给了别的宠妃,要知道当上皇帝的刘恒最不缺的就是美女。所以,此时的窦漪房为了自己和儿子的将来,很有可能对四个孩子下了狠手。

事实确实如此,当刘恒准备立太子的时候,由于发妻王后的四个儿子都不在人世,而他当时宠幸的其他妃嫔又没有生下儿子,所以将刘启立为太子。母以子贵,不久窦漪房就被册封为皇后。

所以如果四个孩子的死因和疾病没有关系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就是被窦漪房所害。同时,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得到印证,因为史书为四个孩子的死因打了哑谜,原因就是窦漪房是汉武帝的奶奶,太史公司马迁有意隐瞒了这件不光彩的事情。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刘恒发妻代王后生了四个儿子,为什么在刘恒登基前后全都死去?

汉文帝刘桓作代王时,曾与代王后生下四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儿子比后来的汉景帝刘启年长。

在他到长安作皇帝前,代王后已经去世了,刘桓没有再立代王后。

刘恒作皇帝后,仅仅数月,代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相继病死。

随即,群臣立刻上奏,请求立窦姬的儿子刘启为太子。

四个少年,在父亲作皇帝的短短数月内集体病死,你相信一切只是凑巧吗?

倍受迫害的刘姓诸侯

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

他的二哥刘盈,就是汉惠帝。

大哥刘肥,原为齐王。刘邦刚去世,刘肥入京时,吕后就想毒死刘肥。刘肥主动献城给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才幸免于难。

即便如此,刘肥死后,齐国依然被一分为四。

而刘肥的儿子刘章被召入长安,娶了吕禄的女儿,受到监视。

三哥赵王如意,在刘邦刚去世不久就被吕后毒死了。

六弟刘友,初为淮阳王,赵王如意死后,被迁为赵王。因为他不爱吕后强加给他的吕氏王后,被吕女诬告,随即被招入京,幽禁起来,不给食物,将其活活饿死。

五弟刘恢,原为梁王,刘友死后,被迁为赵王。吕后毒杀刘恢宠姬,以吕产的女为其妻。赵王后的从宫皆为吕氏,飞扬跋扈,监视刘恢。最后,刘恢心灰意冷,在封国内自杀。

八弟刘建,被封为燕王。

刘建死后,吕后杀掉燕王之子,绝其嗣,除其国。

由此来看,刘邦八子,逃过吕后直接迫害的,只有三人:汉惠帝刘盈、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

其中,刘盈是吕后的亲儿子,是扶植对象;刘长自幼丧母,由吕后抚养长大,情同亲母子。

而刘恒,是不可能不遭到吕后监视、控制的。

代王后身世可疑

如上所言,吕后对刘姓诸侯王的迫害分为两种:直接迫害、监视。

监视之法,则往往是以吕氏女妻之。

清代史学家赵翼就说:吕氏有女,不以他适,而必以配诸刘。

大哥刘肥的妃子不是吕氏女,因为刘肥年纪较大,其年长时吕后尚未专制。

七弟刘长,为吕后抚养长大,感情深厚,没有监视必要。

此外,就是这个代王的王后,不知身世了。

不过,刘恒与吕后关系一般,其成年时又正逢吕后专制时期,其王后自然是要“悉心安排”的。

按照逻辑,代王王后,即便不姓吕,与吕氏关系紧密也是必然的。

事实上,就连后来的皇后,窦漪房,都是吕后安排过去的。

窦漪房原本以良家子的身份侍奉吕后,后来,宫女们一起被赏赐给了诸王,窦漪房被“分配”到了代国。

可见,代王身边安排什么女人,吕后也是花了心思的。

当然,窦漪房毕竟只是宫女出身,即便与吕氏有瓜葛,也绝非核心成员(否则,代王王后去世后,窦漪房应继为王后),是可以为汉臣所认可的。

而代王后及其诸子,很可能与吕氏的关系极为紧密。

司马迁写《史记》,虽然微言大义,但提到夫人、姬妾时,哪怕“戏份”不重,只是露个脸,至少会加上一个姓氏,但对这位代王王后的姓氏却讳莫如深。司马迁的时代距离此时不过几十年,很难想象司马迁不知其实情。

毫无疑问的是:代王王后的身份,一定有问题。

代王为帝的条件

代王成为皇帝,是有条件的。

诛吕行动后,京师实权为陈平、周勃等功臣集团所暂时掌握。

功臣集团认为:时人少帝为吕后所扶,将来年长必然报复,因此,宣称他非惠帝血脉,是吕氏之后,必须废。

当时,有条件成为天子的只有3人: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以及齐王刘襄。其余诸侯王多为高祖侄子,非高祖血脉。

其中,淮南王刘长为吕后所抚养长大,与吕氏关系过于紧密,也出局了。

剩下的,就是代王刘恒和齐王刘襄了。

当时,在京的刘章、刘兴居,都试图拥立齐王刘襄。

不过,陈平、周勃等人认为:齐王的舅家比较跋扈,将来很可能又成为吕氏这样的外戚专权。代王的母亲薄太后,性格淡泊,不会跋扈。

因此,只剩下代王刘恒了。

显然,刘恒要成为皇帝,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和吕氏摆脱所有关系;2、确保刘恒本人及其继承人,舅家的影响力不强。

薄太后家族性情淡泊,不会成为吕后,是刘恒成为皇帝的先决条件。

同时,窦漪房出身寒微,也不可能成为吕后,其子也是理想的继承人。

因此,除了与吕氏有关系的可能外,代王后诸子之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舅家较强。

无论是哪个原因,代王后诸子,是要给刘启让路了。

然而,代王王后的诸子,毕竟是嫡子,如果直接绕过,直接立刘启,于理不通。

所以···

讳莫如深

代王王后留下的四个儿子在短短数月内,相继病死了。

群臣仿佛早就等着这一天,立刻上言,请求立刘启为太子。

而后世史家对此的讳莫如深、一笔带过,更是令人吃惊。

代王王后,究竟姓什么?不提。

代王四子,姓甚名谁,年纪几何?不提。

显然,离当时不过几十年的司马迁,是绝对不可能无法得知其姓名的。

司马迁直笔写史书,不惜触怒武帝,遭到宫刑,但对此却只愿一笔代过,不敢详言。

看来,这段宫中往事,司马迁确实是刻意回避了。

代王后的四子,短时间内集体死亡的事情,确实疑点颇多,确实很可能是文帝所为。

果真如此,以仁德留名的汉文帝,确实是有污点的。

当然,文帝在位时施行仁政,废除肉刑,减轻人民负担,使汉初的社会经济继续恢复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所以,至少对天下人而言,文帝是仁德之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