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称帝15年,82岁把江山还给李唐后没了权力,为何却无人动她?
这就不得不说说武则天的心计了,纵然她退位时已经八十多岁了,还病倒在床上,但她依然可以做到全身而退,还在儿子李显心中埋下了向五王复仇的雷。
立子立侄之争,狄仁杰一语惊醒武则天。
当初武则天被唐高宗李治从感业寺接回宫中之后,肚子十分争气,一连给李治生下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
后来,经过一番惨烈地斗争,武则天还击败王皇后,成为李治的第二任皇后。
起初,武则天的嫡长子李弘被李治立为太子,但他从小体弱多病,长大后又被表兄弟贺兰敏之将他即将过门的太子妃给玷污了,因此病情加重,两年后就去世了。
李弘去世后,李贤又被立为太子。
李贤是个好孩子,他忠孝仁义,各方面能力也很强,李治非常喜欢他。但武则天听信了道士的谣言,对李贤产生了怀疑,因此设计将其废黜并贬为庶人。
682年,李显被立为太子,第二年李治去世,李显登基为帝,是为唐中宗。
李显性格懦弱,又十分惧怕武则天,因此大权就被身为皇太后的武则天完全掌握。
但李显的老婆韦皇后不是个善茬,她非常有政治野心,就教唆李显重用韦氏族人,以此来对抗武则天。
李显听信了韦皇后的话,执意任命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武则天因此感觉到李显明显无法驾驭,便将其废除,改封他为庐陵王,并让儿子李旦继承皇位,是为唐睿宗。
李旦也是个神仙人物,他见哥哥们死的死废的废,心里害怕得要死,就干脆啥也不干,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傀儡皇帝。
690年,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在扫清了所有障碍之后,废除唐睿宗李旦并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立李旦为太子,还为他改名为武轮。
武则天继位之后,一方面任用酷吏稳固政权,另一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较好发展。
起初,武则天有心立侄子武三思或武承嗣为太子,因此对李氏皇族进行了残忍屠杀,就连她的二儿子李贤都不明不白地死掉了,李唐子孙因此损失惨重,几乎被一网打尽。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发现武三思和武承嗣无论是才能还是品德,都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因此开始有些犹豫,便找来她的宰相兼老友狄仁杰商议。
狄仁杰是个聪明人,他不敢直接建议武则天立李氏为太子,便对武则天说,如果您立李氏为太子,那么您去世后将享受子孙千秋万代的祭拜;如果立侄子为太子,您听说过有谁把姑姑供奉在太庙的吗?
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狄仁杰剑走偏锋,一语惊醒梦中人,武则天自此开始偏向于立儿子为太子。
后来,武则天又多方考察了官员和百姓的意愿,得出了李唐更有群众基础的结论,因此下定决心立儿子为太子。
那时候李旦虽然太子,但实际上机会更大的是李显,他当时正被囚禁的湖北房县。武则天派人将李显从房县接回京城,不久后就册封他为太子。
至此,武则天继承人的问题得以解决。我们可以发现,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策,她也是真心实意想将江山交还给李氏的。
武则天的男宠搅乱朝局,促使政变发生。
在解决了继承人问题之后,武则天就开始沉迷享乐了,她不但大肆兴修土木,还对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言听计从。
后来,武则天因为年纪大了,不能再上朝了,二张便开始成为她的代理人,并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
二张原本是支持李显的,但朝中另一些支持李显的大臣对二张的专横跋扈,为非作歹感到十分不满,因此群起而攻之。
二张不甘示弱,于是将宰相魏元忠和张说等人给诬告了,武则天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些人贬黜到外地任职。
不仅如此,由于李重润和妹妹永泰公主私底下讨论二张的罪行,结果被人告发。
二张又在武则天面前进谗言,武则天护宠心切,就将李重润和永泰公主的丈夫武延基等人处死,不久后永泰公主也惊吓而死。
因为这件事,二张算是李显和支持他的朝臣都给得罪了,但在武则天的庇护之下,他们也不敢把二张怎么样。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情加重,二张控制宫廷不让别人入宫探视武则天。
宰相张柬之十分担心武则天还政给李唐的事情发生变故,因此十分焦虑,开始密谋发动政变。
张柬之投鼠忌器,不敢把武则天怎么样。
张柬之可以说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他虽然很早就考中了进士,但因为种种原因,所以一直担任一些小官。
直到张柬之六十四岁的时候,他才因为在贤良科目召试中得了第一名,这才开始成为一名京官,但依然处在权利中枢边缘。
701年,武则天向狄仁杰求贤,狄仁杰推荐张柬之,说他的才能卓越,堪称奇士。
武则天觉得张柬之七十六岁的年纪太老,不愿意重用,这让狄仁杰十分生气,就当着武则天的面委婉地指责了她。
武则天碍于狄仁杰的情面,就任命张柬之为秋官侍郎,但他依然不受重用。
狄仁杰去世后,姚崇在即将前往灵武军任职的时候,再次向武则天举荐张柬之,武则天这才任命他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成为宰相集团成员之一。
张柬之名为周臣,实际上他支持的李唐,因此当武则天病重,二张把持朝政的时候,他就有意发动政变,让太子李显提前登基为帝,避免事情在二张的干涉下发生变故。
神龙元年正月,张柬之联合另一宰相崔玄暐,以及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开始策划政变。
不过,政变不是靠耍嘴皮子,得有兵打仗才行,张柬之想起了禁卫军首领李多祚,觉得他位高权重,又是个正直之人,是个合适的人选,便找到他并劝他一起发起政变。
李多祚的态度是,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他就愿意去做,但李治和武则天有恩于他,他不愿意背叛他们,只愿意铲除二张,以此匡扶社稷。
张柬之一琢磨,觉得如果真的推翻了武则天,那么未来就会成为武则天余党的众矢之的,必定没什么好下场,便同意了李多祚的请求。
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人发起政变,他们带着军队杀入宫中,直奔武则天居住的寝宫集仙殿,还让驸马都尉王同皎去东宫迎接李显。
王同皎见到李显后,李显得知了他的来意,不愿意出来,王同皎便对他说,先帝将皇位传给你,但无辜遭到废除,至今已经二十三年,天下百姓无不愤慨,现在正是恢复李唐江山的大好时机啊!
李显明显有些心虚,他一方面十分惧怕武则天,一方面又担心武则天的安全,便对王同皎说,奸险小人当然应该铲除了,但陛下圣体欠安,你们这样会惊动她的,要不然以后再说?
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副众望。”太子曰:“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
不得不说,李显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压迫之后,心思也成熟了很多,他的话算是为政变定下了基调,那就是政变推翻武周可以,但不可以动武则天一根毫毛。
李显为何有这个想法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武则天毕竟是李显的母亲,他只想让武则天交出皇位,不想让她有性命之忧;李显不明确支持政变,其实也是为了自保,如果万一政变失败了,自己也可以有洗脱罪名的机会。
李显说完这番话,就走出东宫,跟着王同皎一起去了武则天居住的集仙殿,并与张柬之进行了沟通。
张柬之原本也没打算杀掉武则天,又得知了李显的态度,便下令将二张斩杀,然后带着李显去见武则天。
李显的态度其实是很重要的,因为他是未来的皇帝,张柬之如果执意杀掉武则天,那么李显将第一个找他算账,所以他就更加不敢这么做了。
武则天的心计,她是不会做失败者的。
张柬之等人突然闯入宫中,惊动了武则天,她虽卧病在床,但几十年积累的斗争经验告诉她,这极有可能是有人发动政变了,想趁她病要她命。
但武则天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之人,她很快就镇定下来,坐起来故意问众人,是有人发动叛乱吗?
不得不说,武则天一开口就震慑到众人了,因为她将这场政变给定性为叛乱,就看谁愿意接招了。
张柬之一听,果然有些惶恐,便回答武则天说,二张趁您生病的时候阴谋造反,我们已经奉太子之命将他们杀死,因为怕走漏风声,才没有向您提前禀告,如果惊动了您,这是我们的罪过,请您处罚我们!
太后惊起,问曰:“乱者谁邪?”对曰:“张易之、昌守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当万死!”
张柬之很聪明,没有上武则天的套,但武则天的目的已经达到,那就是确定了自身性命是无忧的。
不过,武则天当然知道张柬之等人的目的是恢复李唐江山,但她不太愿意让位,就对李显说,是你下的命令吗?二张已经被杀了,你现在可以回东宫去了。
武则天这话的意思是,张柬之等人不是来铲除二张的吗,现在二张已经被杀了,他们就没理由干别的事了,就各自散去吧,她就可以继续当皇帝了。
张柬之无言以对,最后桓彦范站出来对武则天说,太子是先帝指定的储君,现在年纪已经很大了,天下百姓都希望他继承皇位,您就顺从百姓的愿望吧!
彦范进曰:“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桓彦范的话算是戳破了窗户纸,武则天自知势单力薄,保住皇位是不可能了,便决定就此还政于李唐,于是下诏让李显暂时总揽朝政,让张柬之等人辅佐。
众人目的达到,便各自退去,第二天张柬之等人就开始大肆诛杀二张的党羽,还派人去各地安抚官员和百姓。
政变后第三天,武则天颁布诏书退位,李显正式登基,第二次成为皇帝。李显对神龙政变功臣已经了封赏,张柬之等五人都被封为郡王,位列宰相。
武则天退位之后,被李显安排到皇宫外的上阳宫居住,每十日前往探视一次。
对于李显当皇帝这件事,武则天倒没什么意见,但她对政变夺权这件事十分不满,因此十分痛恨张柬之等人,她决定实施一些计策,让李显帮助自己铲除他们。
据记载,武则天晚年十分喜欢化妆,“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但自从她搬到上阳宫居住之后,因为心情郁闷,就不怎么打扮自己了,因此显得十分憔悴。
有一天,李显准备到上阳宫看望武则天,武则天故意不打扮自己,还将头发搞得十分凌乱,李显看她变得如此苍老,大惊失色,便问她说,母亲怎会如此憔悴?
武则天边哭边对李显说,我从房县把你接回来,当然是要把皇位传给你的,但五贼贪求事功,把我逼到这里来居住,怎么能不憔悴呢?
上入见,大惊。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上悲泣不自胜,伏地拜谢死罪。
武则天的话在表达啥意思呢?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第一,武则天向李显明确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她早就打定主意将皇位传给李显了,发动政变是多此一举。武则天这是为了缓和武氏和李氏的关系,而核心问题就是她是否传位给李氏子孙,现在她明确了自己的态度。
第二,武则天的看法是,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是非法的,他们的真实目的是以政变来求功劳,动机并不单纯。武则天是在给李显心中埋下一颗雷,让他对五王产生芥蒂,进而在未来为自己复仇。
武则天的亲情攻势果然很有效果,李显听完她的话,自觉有愧于她,便跪在地上不停哭泣,还请求她治罪于自己。
但武则天却让李显起来,还对其进行言语上的安抚,母子二人自此重归于好。
因为这件事,李显自然也打消了对武氏族人的诸多顾虑,他回去之后就开始重用武三思等人,并对五王进行严格防范。
在随后的日子里,李显提高了武则天的待遇和安保等级,还时常去看望她。而武则天又坚强地活了将近一年,最后于神龙元年十二月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在武则天去世之前,她又下诏取消了自己的皇帝称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要求以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
这是武则天的另一个计谋,目的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同时也是再次向李显表明了还政于李唐的心意。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武则天的这个做法,也彰显出五王发动政变的非法性,同时加深了李显铲除五王的决心。
武则天去世后不久,武三思联合韦皇后和上官婉儿开始对五王发起反击,最终李显给了五王致命一击,他给五王加“特进”衔并增加食邑,以此明升暗降,让他们不再拥有过问朝政的权力。
不久之后,在武三思等人的操纵下,五王被免除宰相职务,还被贬黜到外地,除了张柬之和崔玄暐病死之后,其他几人都在半途中被李显派人杀掉。
至此,武则天的大仇得报。
不得不说,武则天的心计果然厉害,纵然是病倒在床上,依然可以通过一些操作,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消除了李显对她的偏见,并让李显和武氏族人代替她她向五王报了仇。
而张柬之做得最错的一件事,那就是发动神龙政变,他本意虽然是为了恢复李唐,但他没有看透武则天的内心,而且在政变中既得罪了以武则天为首的武氏族人,又得罪了武则天的儿子皇帝李显,这就注定五王最终没什么好下场。
武则天称帝15年,82岁把江山还给李唐后没了权力,为何却无人动她?
武则天之所以有恃无恐地做皇帝,一来是因为她的能力足够强,二来主要就是因为她有俩儿子是唐高宗李治的嫡子,有儿子在怕什么?
武则天做了15年皇帝,执掌李唐江山长达45年之久,是李唐王朝手段强硬的统治者。她在位期间杀伐决断,勤政爱民,完全不输唐太宗,所以创造的盛世有贞观遗风。
到了晚年,武则天身体不好了,这个时候张柬之等人,伙同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夺取了武则天的皇位。武则天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武则天还有俩儿子可以继承皇位,她有恃无恐。武则天和李治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长子李弘和次子李贤都相继去世了。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都曾经做过皇帝。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庚午,加授泽州刺史、韩王元嘉为太尉,豫州刺史、滕王元婴为开府仪同三司,绛州刺史、鲁王灵夔为太子太师,相州刺史、越王贞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纪王慎为太子太保。---《旧唐书》
唐中宗李显做皇帝没多久,就被武则天给拿下了,唐睿宗李旦做了一段时间傀儡皇帝,觉得有些不自在,还不如做好人,所以他主动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老妈武则天。
武则天这才心满意足地成为了女皇帝,她不光做了皇帝,还改了国号为周,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武周王朝,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
- 西汉的吕后之所以不敢做女皇,那是因为她儿子死了,没人给她善后。东汉的邓绥也是一样,她没有亲儿子接班,做了皇帝也没用。
- 包括后来宋朝的刘娥、清朝的慈禧,她们都没有儿子给她们善后,所以她们当然不敢走上皇位,其实谁都想过,只是谁也都想过后果。
- 武则天跟她们比起来,那就幸运多了,她一不小心多生了几个儿子,这几个儿子可就派上大用场了。那不是儿子,那是几张护身符啊!
我们会发现,即使张柬之怂恿李显夺权,他们也不敢对武则天怎么样。为什么?因为当今皇帝就是武则天的儿子,他们敢对太后咋地?
折腾好了,武则天就是皇帝,折腾败了,武则天怎么说还是个太后,算来算去这都不是赔本的买卖。
武则天在位期间,有功于李唐王朝。别看历史上对武则天的非议很多,可是不得不承认的,那就是她的确是一个好皇帝。什么是好皇帝?能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那就是好皇帝,这一点显然武则天做到了。
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赐名哲。己未,立豫王轮为皇帝,令居于别殿。大赦天下,改元文明。皇太后仍临朝称制。庚午,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太常卿兼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中书侍郎、豫王府司马刘祎之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
她是贞观年代过来的人,也亲眼目睹了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治理国家的。所以武则天一直以来就把唐太宗当成自己的偶像,希望将来能成为唐太宗这样的明君。
显然她的确是做到了,她在位期间,不断打击门阀世家,正儿八经地启动科举选拔人才的方针,大力培养庶族,给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条通天之路。
- 可以说武则天在位期间,寒门子弟是非常高兴的。她还独创了武举制度,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完善,相对来说选拔人才的过程就更公平了。
- 武则天也延续了贞观年间整顿吏治的风潮,严惩贪官污吏。派遣官员到地方上暗查地方州县官员是否清廉称职,赏罚分明,赢得了一大批官员的点赞。
- 武则天广开言路,在朝堂之上设立了铜匦,以此鼓励朝臣们直言不讳。这一点沿袭了唐太宗听取魏征的谏言,使得当时的官场直言敢谏者比比皆是。
-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工作,主张轻徭薄役,以地方百姓家有余粮做为衡量政绩的标准,如果地方户口锐减,那么肯定是地方官施政无方。
只是后来武则天太推崇佛教了,花费了大量金钱去打造寺庙、佛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民伤财的情况。
如此多的功绩摆在那里,唐朝的官员和百姓们,没有哪个不对武则天的执政能力竖起大拇指的。百姓们不管谁做皇帝,谁能够让他们过好日子,那这个皇帝就一定是好皇帝。
武则天早有还政李唐的心,已经立李显为皇太子。早在狄仁杰还活着的时候,武则天就曾经询问过选拔接班人的事情。当时武则天有两个选项,一个是选自己的儿子李显或者李旦继位,还有一个就是选自己的侄子武三思继位。
儿子虽然比较亲,但是他跟着老李家姓,侄子虽然相对疏远了一些,但是他是跟着武则天姓,一时间武则天拿不定主意。
顼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咸复思庐陵王。主上春秋高,大业须有所付;武氏诸王非所属意。公何不从容劝主上立庐陵王以系苍生之望!如此,岂徒免祸,亦可以长保富贵矣。”二人以为然,承间屡为太后言之。太后知谋出于顼,乃召问之,顼复为太后具陈利害,太后意乃定。---《资治通鉴》
可是狄仁杰是心向唐朝的,他告诉武则天,从来没见过哪个侄儿会把姑姑放在太庙祭拜的。这样一来武则天恍然大悟,还是立儿子比较合适。
其实从那个时候,武则天就已经打算把皇位传给儿子了,后来更是在在位期间,把李显重新立为皇太子,可见武则天早就下定决心了。
张柬之这帮人夺权,其实不是为了对付武则天,而是为了对付武则天的情人张易之兄弟。因为李显的储君之位早就已经定了,不需要张柬之他们去争取。
既然李显的皇位是武则天给的,那他哪有资格去反驳自己的母亲呢?这也就是武则天有恃无恐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考虑太多,那就办不成大事了。武则天登基称帝,其实考虑的东西并不多。一旦考虑多了,肯定就错过这么好的事情的了。当年曹操、桓温这些人就是考虑的太多,结果失去了登基称帝的好机会。
我想他们肯定是追悔莫及,武则天不想做一个后悔的人,所以她当然会为了自己的目标放手一搏。管他狂风暴雨,登基以后再慢慢处理好了。结果正如她所想的,也没什么狂风暴雨,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武则天称帝15年,82岁把江山还给李唐后没了权力,为何却无人动她?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五人,联合太子李显等人发动了神龙政变,杀死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当皇帝。
此时武则天已经八十二岁了,被迫退位之后,武则天迁入上阳宫,不再过问任何政事。但是,无论是发动政变的张柬之等五王,还是继位的唐中宗李显,都没有再动武则天,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理由只有一个:没有必要。
在神龙政变之前,武则天已经决定要将江山社稷还给李唐宗室了。69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谋求为太子,几次使人劝说武则天。武则天拿不定主意,就去问当时的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对武则天说道,“是儿子近还是侄子近呢?陛下如果立儿子,那么将来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被祭拜;如果立侄子的话,我可从未听说侄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的事。”于是,武则天决定传位给儿子,将庐陵王李显秘密接回了洛阳,当年九月,立李显为皇太子。
这就是说,当武则天死后,皇位将最终回到李唐宗室的手中。所以,张柬之等五人发动的神龙政变,其主要目的也不是逼迫武则天退位,而是把矛头对准了张宗昌和张易之兄弟。
武则天晚年在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后,对政事不再像以前那么关心,加之年龄太大,难免力不从心,所以渐渐地放松了对朝廷的掌控,而她宠爱的男宠二张兄弟则趁机插手朝政,并很快攫取了权力,这使得已经明朗的局势发生了不可测的变数。
公元701年,太子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和女儿永泰公主夫妇,三人曾在一起谈论过二张兄弟,对祖母武则天宠信二人不满。李重润当时不过十九岁,永泰公主当时才16岁,其丈夫也不过21岁,三人都是年轻气盛,不知厉害,估计也没怎么避着人,所以这话就传到了二张耳中。
二张知道后,向武则天添油加醋地汇报了此事,诬陷李重润三人诽谤朝廷,结果武则天大怒,三人被赐死。这件事使得武则天和太子李显之间的关系立刻紧张了起来,很多人开始担心武则天将来不会将江山归还李唐。
此外,二张还诬陷当朝宰相魏元忠,导致魏元忠从宰相被贬为县尉,这使得君臣关系也很紧张。
在这种形势下,705年正月,武则天突然病重,二张侍奉左右,太子和众大臣都不能入内,无法见到武则天的面。这样一来,问题就复杂了,如果武则天突然驾崩,那么最后陪在武则天身边的二张就极有可能矫诏,传位与其他人,比如说武三思之流,那时候李显还能不能继位可就两说了。毕竟二张杀了李显的儿子、女儿,当然不希望李显继位。
为了保证李唐宗室能够得到江山,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五人发动了神龙政变,先将二张兄弟擒获并斩首,然后逼宫武则天。二十三日,武则天颁下制书,由太子李显代行处理国政,大赦天下。二十四日,武则天将帝位传给太子李显。
所以,神龙政变的主要目的并非是清算武则天,而是清算二张兄弟,在杀掉二张及其党羽之后,武则天已经让位于李显,那么张柬之等人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没有必要再进一步动武则天。事实上,张柬之等人不仅没有动武则天,甚至连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都没有动。
张柬之等人没有在政变中处理掉武氏家族中人,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以致于政变后武氏家族中人及其党羽仍当权用事,“为天下所患”。后来,武三思勾结韦皇后,构陷五王,五人均不得好死。
张柬之等五王没有动武则天的必要,而中宗李显则更加没有必要。
中宗在即位之前,在面对武则天的时候,一直是战战兢兢的,他的儿子、女儿和女婿被赐死,李显甚至不敢去向武则天求情,只怕被牵连。甚至在神龙政变当天,张柬之派人去请李显出来主持大局,李显居然畏缩不敢出宫,后来在李湛的反复劝说下,才勉强出宫上路。
神龙政变后,李显即位,武则天迁入上阳宫。李显每十天就去问安一次。李显入见武则天时,发现武则天比在位时衰老了很多,为此大惊。武则天哭泣道:“我把你接回神都,就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贼(即五王)却贪求事功,把我惊动到这里。”李显听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谢死罪”。
从这里看出,李显和武则天之间的母子感情还是很深的,而且武则天退位之后,也要求去掉帝号,回归大唐皇后身份。而回归大唐皇后的身份,就意味着武则天不再是大周朝的亡国之君,而是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宗李显的太后。古人以孝治天下,李显无论如何都没有理由对当朝太后、自己的亲生母亲下手。
除去感情和伦理上的原因之外,李显没有动武则天,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需要。
神龙政变之后,参与政变的张柬之等五人因为有拥立之功,又连为一体,所以在朝廷中势力很大,我们暂且称之为五王势力集团。对此,中宗作为皇帝,必须要加以制衡,否则再进一步,这五人就不再是功臣,而成为权臣,这当然是李显不想看到的。
要削弱五王集团的实力,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培植一个可以与之对抗的势力,李显选择的是自己的亲家,也就是武氏家族。他的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子,安乐公主嫁给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子,虽然这两桩婚事是他当太子时办的,目的无非是通过裙带关系稳固太子的地位。但如今,却恰好可以拿来限制五王集团。
第二个办法,就是削弱五王发动政变的功劳,做法就是让武则天安然度过晚年。
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如果杀了武则天,那么就明确五王发动的神龙政变,是李显能够登基为帝的必要条件,是五王将李显推上的皇位,拥立之功也就坐实了。这当然是很大的功劳,李显想要再对五王下手就困难很多了。
而如果不动武则天,那么就可以说,李显的皇位来自武则天的主动禅让,是正常的皇位传承。这样一来,所谓的神龙政变就成了多余的了,没有必要的了,当然五王的功劳也就没那么大了。
总之,无论是政治上的需要,还是感情上的原因,李显都没有理由去动武则天。
综上所述,武则天在退位之后,及时表达了回归大唐皇后的意愿,无论是发动政变的五王,还是继位的中宗李显,都没有必要去动武则天。更何况,那个时候武则天已经八十二岁了,还能活几天呢?事实上,在神龙政变十个月后,武则天就在上阳宫病逝,死后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第二年与高宗合葬乾陵。
武则天称帝15年,82岁把江山还给李唐后没了权力,为何却无人动她?
武则天八十二岁了,病卧在床,不能亲政,政务由她的两个男宠张氏兄弟把持,跟历史上所有的侫人男宠一样,这两人仗着皇帝宠爱,滥用着皇权,飞扬跋扈,经常辱骂朝臣,连太子李显的儿子女儿议论了张氏兄弟,都要自杀谢罪,朝廷上下对这两人都是恨之入骨,趁着武则天病重,张柬之等人率领五百士兵从玄武门入宫,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神龙政变,杀死了张氏兄弟,向武则天逼宫,两天后,武则天传位于李显,武周结束,政权重归于李唐。
神龙政变进行得如此顺利,是武则天自己想归政于李唐,发动政变时,太子李显吓得躲起来不敢见武则天的面,被她找来怒斥了一顿,连见面的勇气都没有,还敢动武则天?而且政变后不到一年,武则天就去世了。
无论是李唐还是武周,武则天的统治才能是得到人们认可的。虎倒威风在,她享有极高的声望,没有人敢动她。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唐高宗是个很奋发有为的人,在唐高宗时期,唐朝的领土达到了鼎盛,东起朝鲜半岛,西边到达里海,北边到了贝加尔湖,南边囊括了越南,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他平定了屡次作乱的高句丽,扫灭了苟延残喘的突厥,荡平漠北。
这一切与武则天的辅助是不无相关的。高宗在位时,都是和武则天一起临朝,很多重要的国事都由武则天来定夺,高宗活着的时候就想把帝位传给武则天,只是因为大臣反对做罢,但他临死留下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意思是凡国家军国大事等有不能裁决的,皆上交由天后进行裁决处理。所有的大事还是天后说了算。所以武则天会登基称帝并不出人意料。
因为有高宗的遗诏,即使是高宗去世了,实际掌握权力还是武则天。高宗立武则天的长子李弘为太子,被武则天毒死,立李贤为太子,被武后逼迫自杀,高宗死后,第三子李显继位,五十五天就被废,第四子李旦接着继位,他很聪明自动退位,上表改姓周,请武则天当皇帝,保全了性命。
武则天的手段虽然毒辣,但是她的政治才能是卓越的,她可以称得是一代圣君。
一、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开创殿试。
她在洛成殿亲自考试贡士,表示皇帝的重视。从此开创了“殿试”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二、开创武举,改变了重文轻武的作风。
过去的科举只是选拔有文才的人,武则天专门开设“武举”,选拔有武艺的人,并延续到后世历朝历代。
三、修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打击氏族。
这样,在传统上和舆论上打击和减弱了那些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也使得这些士族官僚不再有入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为出身高贵而为所欲为。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为门第贫贱而受羞辱于人。修成的《姓氏录》中再也看不到士族贵族的特权。
四、开疆拓土,边疆征战。
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安西四镇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武则天深得民心,但是也八十多的高龄,已经不能正常临朝听政,卧床静养时日无多,继位的又是她的儿子,除非是得了失心疯,她的儿子不会冒弑母弑君失去民心的风险,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下手。
中宗李显是个没有用的草包,别说对付武则天,连武氏一族的势力都没有铲除,自己最终被毒死。中宗李显两次登基,草包到底,第一次登基是武则天的长子被她自己毒死,次子李贤被逼自杀,皇位落到了李显手上,可是他一上任,就想破格升自己老婆韦后的父亲当宰相,还想给奶娘的儿子封高官,被群臣反对,竟然对着百官叫嚣:天下是我的,我就是送给谁你们也管不着,宰相把这话转诉给了武则天,结果只当了五十五天皇帝就被武则天撸下来了。
武则天年纪大了,对是立武家人还是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犹豫不决,狄仁杰说,我只听说子女供奉父母,没听说侄子供奉姑母,一句话就让武则天打消了立侄子为帝的念头,她活着的两个儿子李显李旦,李旦非常清楚他的亲妈不好招惹,事事退缩,把太子之位拱手让给李显。
要说李显也够惨的,成了废帝,贬在房州十五年,时时都以为武则天会要了他的命,不是老婆韦后一直劝说他,他早自杀好几回了,所以他对韦氏充满感激,曾经发誓:“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
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要求处死武三思等武氏外戚,可是李显死也不答应:武氏的人一个不能杀,与我有关的人一个不能杀,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是李唐的皇帝,却重用武周的势力,没有任何政治远见。
在第一次登基进,他就要把天下送给韦氏,有武则天管束他,二次登基,韦氏跟他共过患难,更是对她言听计从,武三思很快投靠韦氏,两人勾搭成奸,不仅给中宗戴顶绿帽子,最终韦氏毒死中宗,立幼帝自己临朝称制,想效法武则天,结果被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诛杀。
武则天称帝15年,82岁把江山还给李唐后没了权力,为何却无人动她?
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就武则天还位李唐后,无人动她,发表一下自己的精浅看法。
我们知道,历史上,被“逼迫”退位的皇帝,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权势之争,通常使得下一代皇帝希望尽早的除却后顾之忧。
但是,武则天在“神龙之变”之后,把权力还给了李唐,却没有人动她,使她得以82岁高龄终极而老,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武则天对唐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统治才能是得到人们认可的。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无论是从政治抱负、统治才能,还是智谋才略、文史诗情等方面,都堪称女中豪杰。
武则天对大唐的贡献极大。在她还没有称帝之时,作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就辅助李治治理朝政。由于李治体弱多病,再加上武则天确实有治国理政的才能,于是,李治对武则天更有了依附之习惯,及至于出现“二圣临朝”的局面。
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达到了鼎盛,东起朝鲜半岛,西至达里海,北到贝加尔湖,南边囊括了越南,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他平定了屡次作乱的高句丽,扫灭了苟延残喘的突厥,荡平漠北。而这一切,与武则天的辅助是有相当大关系的。
李治去逝后,几经周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可以说,她能够称帝,与她辅政期间的才能展示以及人员任用是分不开的。称帝后的武则天,在治国理政方面毫不松懈,在政治、农业、军事、文化等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功绩,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十分深厚的基础。
纵是后人,大多数对武则天还是深怀崇敬之意的,对武则天的评价,更是功大于过!
2、武则天传位之人——唐中宗李显,是她的亲生儿子。“神龙之变”之后,武则天传位中宗李显,李显本性柔善,作为亲生儿子,岂有动母之理?
3、武则天当时已垂老之人,对唐朝及后人已不再构成什么威胁。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卧病在床,才发生了“神龙之变”,武则天既然已经下诏退位,试想,这样一位老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精力,都已经不能对朝廷构成任何威胁,有什么理由不送个顺水人情,使其善终呢?
总之,武则天不仅是武周皇帝,还是李唐皇后,更是继任皇帝的亲生母亲,使其善终,是大家最为忠、孝的选择。武则天称帝15年,82岁把江山还给李唐后没了权力,为何却无人动她?
因为继位的皇帝是她的儿子,唐朝后续的皇帝都是她的子孙,她是唐朝的皇后、太后,后续皇帝的母亲、祖母、曾祖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