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把多尔衮掘墓鞭尸,他又是如何处理多尔衮唯一的孩子呢?

多尔衮一生娶妻10人,却只有一个女儿,名叫东莪。多尔衮死于坠马,开始被顺治追封为义皇帝,但不久便被挖坟掘尸,而她的女儿却没有被处死,反而进行了通婚。

为何顺治对多尔衮如此忌恨,我们得先看看多尔衮干了些什么。

战功赫赫的多尔衮,皇位被皇太极截胡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14子,母亲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妃阿巴亥,同母的兄弟有阿济格和多铎。

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13万大军亲征镇守宁远城的袁崇焕,却不幸身负重伤,不久便因毒疮发作而去世,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等四大贝勒逼迫阿巴亥为其殉葬,势单力薄的阿巴亥不得不上吊自杀,上吊前,阿巴亥请求诸王:

“我的二个儿子多尔衮、多铎,请帮我照顾一下”(阿济格当时已经成年)

诸王哭着回答说“如果我们不能尽心抚养的话,是忘了父亲的嘱托,所以请放心吧”。

年仅15岁的多尔衮失去双亲,只能与哥哥、弟弟相依为命。不过多尔衮具有卓越的军事天赋,在征战中屡立战功,得到皇太极的重用,在征讨林丹汗时,多尔衮缴获了元朝的传国玉玺,上有“制诰之宝”4个字,多尔衮没有据为己有,直接进献给了皇太极。

皇太极正是凭借此方玉玺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此后论功行赏,24岁的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名列六王中的第3位。

皇太极死后,因为没有立嗣,所以产生了皇位的争夺,按照满族“兄死弟及”和“八旗竞选”(只有主旗贝勒有资格竞选)的传统,当时热门人选只有两位:豪格和多尔衮。

豪格为皇太极长子,多尔衮为皇太极弟弟,两人都为战将出身,立下无数战功,各具优势,难分伯仲。当时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年事已高,无心竞选,主动退出,说“你们选出来我投票就行”,他孙子阿达礼当即同意爷爷的话,不置可否。

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看两方各不相让,当时清朝刚刚建立,政权还不稳固,发生内讧对双方都无好处,所以济尔哈朗提议让皇太极第8子,6岁的福临继位,在此之前,孝庄和多尔衮达成了共识,全力支持福临,济尔哈朗此言一出,多尔衮当即表示支持,毕竟让福临继位和自己执政没什么区别,孝庄也将是自己的女人。

顺治登基后成多尔衮傀儡,憎恨孝庄下嫁多尔衮

豪格作为福临的哥哥,迫于局势不得不低头,最终将福临推上了皇位,年号顺治。

按照提议,豪格和多尔衮共同辅佐顺治,但豪格打仗还行,耍心眼却根本比不过多尔衮(毕竟人家年龄也在这儿),所以等顺治登基没多久,多尔衮便率先发难,开始清除异己。

首先,他联合众臣诋毁济尔哈朗建造府邸使用铜器,罢免了其辅政职务,除掉了这一心腹大患。

其后,清朝入关后,李自成盟友张献忠在四川与清朝分庭抗礼,于是多尔衮以顺治名义让豪格进川剿灭张献忠部队,豪格无奈只能出征,历时两年血战后,豪格嫡系部队损伤过半,大伤元气,此时多尔衮却以“纵容部下冒领军功,起用罪人子弟”的借口,将豪格打入大牢,不久,豪格便暴毙狱中,死后被剥夺爵位,十分凄惨,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多尔衮大权独揽后耀武扬威,清朝文武百官对其俯首帖耳,多尔衮自己的王宫修建比皇宫还要豪华,带兵出征时,王公贵族都要列班跪拜,仪式、规格与皇帝无异,他还把皇帝的专用印章放在了自己家里,由此彰显自己的地位。

多尔衮大权独掌,俨然一国之君,拉帮结派,培植党羽,顺治此后回忆说“多尔衮摄制,我只有祭祀能决定,其他国家大事,大臣们都不向我汇报”,多尔衮无奈只能批评大臣们“你们只知道献媚于我,而不知道敬重皇帝”这反映出当时他权力之大已经超越皇帝,顺治帝对此深恶痛绝,但是迫于其势力过于强大,一直等待反击时机。

除了将顺治当成傀儡外,他还和孝庄太后有种说不清的关系,历史中称为“太后下嫁”。

明朝遗臣张煌言《建夷宫词》中描述了具体场景: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其实,顺治能够登基,多尔衮居功至伟,孝庄势单力薄,唯有美色可以利用,多尔衮贪恋女色和权力,两者一拍即合,最终有了民间的传闻。虽然正史中并无记载,但有几点史实却可以印证。

  • 顺治将多尔衮封为“皇父摄政王”,皇父为皇帝对父亲的称号。
  • 孝庄死后没有与皇太极合葬,而是在死后37年雍正才给下葬顺治陵外,康熙在位时都不敢下葬,因为不合礼法。
  • 孝庄对多尔衮百依百顺,毫无办法,这与其泼辣的性格不符

顺治对于孝庄的这些传闻十分气愤,同时也不愿意当“笼中鸟”,于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他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对多尔衮的态度变化反映出顺治帝内心的不平

1650年12月,多尔衮在塞北狩猎途中不慎坠马受伤,伤情十分严重,没过几天就因伤去世了,时年38岁,正值壮年的多尔衮突然去世让顺治非常震惊,他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在东直门外迎接多尔衮遗体回京,此后不仅按照皇帝的规格厚葬了多尔衮,还追封其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对其后人大家抚恤。

不过奇怪的是,仅仅过了两个月,他对多尔衮的态度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源于多尔衮的旧部苏克萨哈和张岱等人向顺治帝告密,多尔衮有谋逆大罪,私自制造龙袍,还打算兴兵作乱,他昔日的政敌也纷纷举报多尔衮有不法行为,由此顺治帝为其定了14条大罪。

顺治掠夺了多尔衮生前及死后一切爵位和俸禄,并且对其挖坟掘墓,鞭尸斩首,由此看出他对其恨之入骨。可能一开始顺治不太相信多尔衮真死了,但发现确实如此,自己大权在握后就在众大臣的“撺掇”下开始了报复行为。

在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所著《鞑靼战纪》中有这样的记载,“那是一座豪华尊贵的陵墓,本该是一片清静之地,让亡者在那里安息,但是一群官兵却围住了陵墓,将其破坏,陵墓成为一滩灰烬,亡者被他们挖了出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腐朽气味,那是生命完结之后的味道,周围的官兵不时辱骂,可是上面的命令却不得不从。开始时,大家有所不忍心地说:对不起了王爷,要是你索命就去找那个下令的人吗?随后他们用棍子敲打尸体,等破坏到一定程度,又用鞭子抽打,随后还将尸体的脑袋砍掉,将尸体暴露于大众视野。”。

不过100多年后,乾隆皇帝认为“多尔衮是深明大义的忠臣”,不仅恢复了他的称号,将他的陵墓重新修建了起来,每年还给他祭扫,他的理由是“如果多尔衮想称王,早在清朝入关前便以黄袍加身,何须等到顺治登基吗?”

顺治心生不忍,并没有对多尔衮的女儿和他的养子赶尽杀绝

虽然顺治对多尔衮十分痛恨,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处死他的女儿和养子,而是放了一马。

多尔衮没有儿子,所以他弟弟多铎就把自己儿子多尔博过继给了多尔衮,没想到多尔衮死后,多尔博受到牵连,被废除亲王称号,恢复多铎子嗣身份。几年之后,多尔博受封多铎贝勒,在30岁时就去世了,乾隆后来为多尔衮平反后,多尔博的子孙后代也沿袭了睿亲王爵位。

多尔衮的女儿东莪格格母亲是朝鲜宗室李世绪之女,史书记载东莪格格和多尔博一同交给信郡王多尼看管,但是对其去向则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东莪格格最后嫁到了蒙古,这也是她身上唯一的利用价值,虽然被消除宗籍,但是清朝与蒙古部落频繁通婚,作为皇室子女,她嫁到蒙古的可能性很大。史书上从顺治7年12月多尔衮去世到顺治驾崩,10年间有两位身份不明的满清女子嫁到蒙古,一位是顺治13年嫁到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另一位是顺治15年嫁给科尔沁台吉鄂齐尔。

根据年龄推算,顺治十三年东莪为18岁儿,顺治十五年东莪为20岁,所以前者可能性更大。

另外,信郡王多尼曾迎娶了土谢图亲王巴达礼的女儿,也就是巴雅斯护朗的姐姐,由此可见多尼与土谢图亲王巴达礼互换婚亲的概率很大。

还有一种说法,东莪被多尼收养后不堪其辱流落民间,最终嫁给了一名汉人,她出嫁后生活并不好。但她是多尔衮的女儿,又是皇族格格,按照当时汉人对满族的歧视抵抗,满汉之间很难有婚姻,因此,这种说法缺乏根据,实属无稽之谈。

结语:

多尔衮一生战功赫赫,但却突然离世,子女受到牵连,那些王公大臣都树倒猢狲散,这可能就是争夺权力的代价。东莪最后找到了她的归宿,虽然史书并无记载,但相信还算不错,而多尔博家族依然得以延续,毕竟都是皇家血脉,祸不及子女嘛。

顺治帝把多尔衮掘墓鞭尸,他又是如何处理多尔衮唯一的孩子呢?

多尔衮唯一的女儿名为爱新觉罗·东莪,在父亲被顺治帝掘墓鞭尸后,东莪最终的结局也成了一个谜团。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外出狩猎,结果在狩猎过程中不慎坠马跌伤,在当年十二月,因伤重病逝在喀喇城,年仅三十九岁。

多尔衮的意外身亡,让顺治帝震惊无比,亲自带领王公大臣,身着缟服,前往东直门外五里,迎接多尔衮的遗体,同时,顺治帝下诏,按照帝制标准,为多尔衮举行丧礼。

如果多尔衮没有意外身亡,可能清朝就会是另外一番光景,并且,从多尔衮猝死之前的所作所为就能看出,他并不满足仅仅当一个摄政王,更进一步这种想法,都在他的计划之中,但这一切都随着他的意外身亡戛然而止。

虽然在死后,他被追封为义皇帝,庙号清成宗,让一生未曾坐上皇位的多尔衮,与帝王无异,但不久之后,随着顺治帝态度的突然转变,多尔衮一夜之间又成了罪不可赦之人。

在顺治帝的授意以及大臣们接连不断的弹劾下,最终多尔衮被定下十四条大罪,同时,顺治帝下诏,将多尔衮的所有封典全部夺回,紧接着,更做出了毁墓掘尸的举动,一时间,曾经为清朝建立有着莫大功劳的多尔衮,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一时之间,所有与多尔衮有关的,都成为了顺治帝发泄怒火的对象,按照这种趋势,多尔衮的后人肯定会难逃劫难,而在当时,多尔衮确实有个女儿在世,除此之外,他还有个养子同样也活着,盛怒之下的顺治帝,却对这两人,并未有太多责难。

曾经活着的多尔衮,已经无限接近于皇位。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其生母为比努尔哈赤小三十一岁的阿巴亥,在多尔衮出生四年后,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并以“七大恨”昭示天下,开始发动对明朝的进攻。

由于富察的病逝,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被升为大福晋,如此一来,多尔衮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但在努尔哈赤病逝后,其母阿巴亥被皇太极等人逼着殉葬,15岁的多尔衮,不得不用百倍的努力来换取生存空间。

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多尔衮第一次随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此战中,多尔衮以其过人的勇猛,大破敌军,战后,为表彰多尔衮,皇太极赐他“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的统帅)的美号。

自此,多尔衮开启了连年征战的生涯,从公元1629年起,多尔衮先后参与了多场对明朝的重要战役,击败袁崇焕,招降祖大寿等等,为清朝入关,建立了赫赫战功。

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论功行赏之下,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列六王第三,并在多尔衮的建议下,将范文程、鲍承先等文臣分别升迁,利用他们的才智治国,一时间,大清呈现蒸蒸日上的迹象。

如果不是皇太极猝死,这一派君明臣贤的景象,将会延续到清军入主中原,但在公元1643年,由于皇太极猝死在盛京的清宁宫,加之他生前没有明确继承人,让整个局面变得复杂起来。

此时的多尔衮,经过多年统辖六部,已经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同时,他为清朝立下的功劳,也是有目共睹,再加上背后的两白旗,以及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成为了继承帝位的热门人选。

不过,一部分不支持多尔衮的势力,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为首的几个旗,认为豪格是顺位继承人,因此大力拥立豪格继承帝位。

为何多尔衮会成为皇位竞争者之一,而不是按照地站直继承制让豪格上位呢?是因为当时清军尚未入关,还没有受到汉人的这种立储规则影响,虽然他们支持立长子,但也不排除立兄弟这种方式,因此,战功累累的多尔衮,就没有被排斥在储君人选之外。

至于当时的爱新觉罗福临,还远远排不上队。

在权衡利弊之后,朝中的重臣基本分为两派,一派支持豪格,理由是他是皇太极长子,并且也有不少功劳,于情于理都应该让他继承帝位,这一派的势力,多达六旗。

而支持多尔衮的,在当时只有两旗,也就是说,他面临的局面是,只有八分之二的胜算,按理说这已经是显而易见的结果,但有一个难题,让其他六旗迟迟不敢下决定。

这个原因就是如果豪格登基,那依照多尔衮的行事风格,他必定不服,起兵作乱那是分分钟的事。

在八旗旗主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双方对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为此几乎是兵戎相见,但所有人都保持了最后的清醒,因为他们知道,此时的大清刚刚崛起,如果同室操戈,那这个新生的政权,马上就会四分五裂,一切努力,也会付之东流。

最终,双方各退一步,表示可以再立一个皇子为新君,而多尔衮趁机抓住两黄旗“拥立皇太极之子”的漏洞,当即提出,拥戴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

当然,多尔衮选择福临,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早在皇太极驾崩时,皇太极的妃子孝庄就抢在第一时间找上了多尔衮,提出让福临继位,可以让多尔衮担任摄政王的条件,在权衡利弊,以及孝庄付出一定代价后,多尔衮最终答应了这个条件。

孝庄付出的代价,在各种版本中传说几多,大部分是孝庄和多尔衮进行了权色交易,这就有了孝庄下嫁多尔衮的说法,不过这些传说,其中漏洞颇多,还有待考证。

同时,选择福临,也是多尔衮的无奈之举,在史料中记载,多尔衮只有一个女儿,并无男丁,如果当时他有儿子的话,这皇位之争,必定会是另一番场景。

对于多尔衮为何只有一个女儿却男丁的原因,也是众说纷坛,比较可信的一种是,在当年的松锦会战 中,多尔衮曾经受伤,因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即便是他夺了皇位,日后继承人也是一大问题,冒着生死得来的皇位,最后还是要拱手让人,还不如当个摄政王,荣华富贵过一生。

总之,福临在多尔衮的支持下,成为了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皇帝,史称清世祖。

顺治帝登基后,多尔衮成为了真正的摄政王,权力也更近了一步,由于顺治年幼,朝中大事,均由多尔衮决断,期间,曾有数人向多尔衮进言,请他自立为帝,但多尔衮则将这些人全部处死。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当年四月,在多尔衮的派遣下,清军协同吴三桂,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自此,正式入关,同年的九月,在多尔衮的陪同下,顺治帝以及孝庄太后等一干人等,迁都北京。

入关后,多尔衮的称谓,从摄政王变成了皇叔父摄政王,这标志着多尔衮的地位再次提升,同时,顺治帝下令为多尔衮建碑纪功,以便让他“永垂功名于万世”,而在多尔衮的待遇上,更是凌驾于其他诸王以上。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多尔衮多个特殊待遇表明,他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清朝的实际掌控者。

比如在他围猎、出师时,所有王公大臣都要聚在一处,等待他传旨,如果他走,还要“列班跪送”,这已经是堪比帝王的待遇。

不仅如此,每逢元旦等重大节日,大臣们在向顺治帝朝贺之后,还要去朝贺多尔衮,同时在上朝时,其他大臣需要在午门外就下轿步行,但多尔衮却可以在午门内,随意下轿。

而这只是众多礼仪中的一部分,在朝堂上,多尔衮更是掌控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顺治二年,有官员上疏弹劾原明朝太子太保冯铨,指责他为阉党余孽,但由于冯铨在降清后表现突出,加之多尔衮出于对整个朝局稳定的考虑,并未对冯铨有任何责罚,反而公开斥责了弹劾之人,这个清朝初期著名的南北党争事件,在顺治帝无法插手下,被多尔衮直接定案。

到了顺治三年,权力日益增大的多尔衮,以每次调兵遣将就必须去皇宫奏请皇帝信符非常麻烦为由,将皇帝玺印直接搬到了自己的府中,更在次年,连向顺治帝行礼都免除了。

尤其在他从“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更让多尔衮与皇帝无异,在他的府门前,整日里络绎不绝的都是前来请示的大臣,而多尔衮也开始直接称诏下旨,官员的任命罢免等事,全出自他一人之口。

更夸张的是,当时诸王、贝勒、贝子、公等,每日里必做的事情,就是要到多尔衮的府前,静候待命。

这一切,都被被顺治帝看在眼中,但即便是再恼火,却也无可奈何,因为他知道他能坐上皇位,是靠着多尔衮才得来的。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恐怕顺治这个傀儡皇帝,在某一天就有可能被多尔衮推下去,事实上,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多尔衮已经成为当时清朝的话事人,有朝一日,他当摄政王当腻了,还真会将顺治取而代之。

不过这一切,在顺治七年全部转变。

顺治七年,因多尔衮要追尊其生母阿巴亥,因此回到盛京,祭奠完毕后,在当年十一月,多尔衮前往古北口外狩猎,但在狩猎的过程中,由于马儿受惊,导致多尔衮从马上跌落,造成重伤。

虽经过了紧急救治,但多尔衮还是在当年十二月,因伤重病逝在古北口外的喀喇城,享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的突然病逝,让顺治帝震惊不已,也让整个大清震惊不已,谁会想到权倾朝野、正值壮年的他,会走得如此突然?

不过这已经是事实,随之而来的,就是处理多尔衮的身后事。

考虑到当时的局面,以及多尔衮的功劳和地位,顺治帝决定亲自带着王公大臣,身着身着缟服迎接多尔衮的遗体,并在之后,追尊多尔衮为“义皇帝”,而葬礼的规制,一切按照帝级标准举行。

就这样,多尔衮风风光光地被下葬,但这个风光,也就维持了两个多月。

大臣们对多尔衮的翻案,先是从弹劾他的兄弟阿济格开始,上疏揭举阿济格有谋逆大罪,随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等人临阵倒戈,纷纷开始弹劾多尔衮生前所犯之罪。

最终,经顺治帝首肯,给多尔衮定下大罪十四条,紧接着,下令将多尔衮的陵墓夷为平地,并开棺拖出多尔衮的尸体,砍下其头颅,鞭尸泄愤。

此时,距离多尔衮病逝,仅仅过去了两个多月。

顺治帝对于多尔衮,感情上是十分复杂的,虽说他的皇位得益于多尔衮,但多尔衮对他们母子二人所做的一切,也让顺治怒火滔天,当然,毁墓鞭尸的背后,也不仅仅是顺治帝的个人好恶,更多的是为了当时朝局考虑,同时也能泄愤,顺治帝才有此一举。

在料理多尔衮的同时,他的孩子也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不过,顺治帝并没有殃及池鱼,对多尔衮的女儿和养子,还是网开了一面。

多尔衮的亲生女儿,名为爱新觉罗·东莪,不过这个孩子的生母,传说为是朝鲜的公主。

崇德二年(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多尔衮受皇太极之命,带兵攻打江华岛,此战多尔衮大胜,并俘虏了朝鲜昭显世子李𣳫夫妇。

战后,多尔衮要从朝鲜带走一名女子纳为妃,因此朝鲜金林郡公李开音(又称为李恺胤)就将自己的女儿送给了多尔衮,而这个来自朝鲜的公主,就是爱新觉罗东莪的生母。

不过,这种说法并未在正史中记载,多为坊间流传。

但东莪确实在正史中记录为多尔衮唯一的女儿,而在父亲死后获罪,所有荣誉被撸干净后,东莪也迎来了人生的巨变。

多尔衮活着的时候,东莪是权倾天下的摄政王之女,但多尔衮病逝,还被皇帝治罪,她的处境就十分尴尬了。

自古常有罪臣的女眷家属被官卖或者流放,被钉上耻辱柱的多尔衮,如果按照惯例,他的家属自然也会结局凄惨,但顺治帝可能是因为各种因素,最终并没有为难东莪。

只简简单单地下了一道旨意,将东莪交由信郡王多尼看管。

信郡王多尼是多尔衮的兄弟多铎的儿子,因此,从辈分上来讲,东莪是多尼的妹妹,顺治帝把东莪交给多尼,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最起码两人是兄妹,不至于让东莪流落民间。

但自此之后,关于东莪的记录再也没有,仿佛这个人消失了一样,关于她的下落,有多个不同版本,但根据史料记载,她极有可能在顺治年间,成为了前往蒙古和亲的公主。

还有一种更为离谱的说法,说顺治帝非常宠爱的董鄂妃,正是东莪,不过这也是民间流传的无稽之谈之一而已,东莪的真正下落,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而多尔衮的养子爱新觉罗·多尔博,其在多尔衮被治罪后,倒是得到了善终。

多尔博是多铎的第五个儿子,他成为多尔衮养子的时间,是在多尔衮刚刚病逝时,顺治七年,多尔衮因医治无效病逝,因其无子,顺治皇帝下令让多尔博过继为多尔衮的养子,也就是说,多尔博对多尔衮的称呼,从伯父变成了父亲。

而在顺治八年,顺治帝开始对多尔衮清算,将其所有封号追回后,多尔博也被下令重归本宗,依然为为多铎子嗣。

虽然重回本宗,但多尔博并未被打压,在顺治十四年,他还受封多罗贝勒,并一直活到了康熙十一年因病去世,享年三十岁。

而到了乾隆时期,乾隆以多尔衮被诬陷,并开国有功为由,不仅恢复了多尔衮的名誉,追封他为睿亲王,并为他重新修建陵墓,还下诏多尔博仍为多尔衮后嗣,让多尔博的子孙淳颖仍袭睿亲王。

小结:

清朝之所以能顺利入关,多尔衮有莫大的功劳,可以说,清朝的江山,有一部分都是多尔衮打出来的,这也是他能够在皇太极死后,有资格争夺皇位的原因之一,但推举福临上位,也让多尔衮成为了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摄政王,同时也为顺治帝清算他埋下了祸根,在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为了泄愤,对其毁墓戳尸的同时,却放过了多尔衮的女儿和养子,如此做法,不知当时的顺治帝,是出于怜悯还是心中有愧?

顺治帝把多尔衮掘墓鞭尸,他又是如何处理多尔衮唯一的孩子呢?

我们知道多尔衮是没有亲生儿子的但是有一个亲生女儿那就是爱新觉罗东莪,多尔衮一生之中虽然对汉人犯下了强制剃发易服等累累罪行但是对满清入主中原居功至伟,只不过他死后却被顺治皇帝清算落的个被开棺鞭尸的下场连其亲生女儿都受牵连最终下场不得而知!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因为深受努尔哈赤宠爱成为了其最后一任大妃,因此多尔衮他们三兄弟也倍受努尔哈赤喜爱,有种说法还认为努尔哈赤最终是要传位给多尔衮的,不过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等四大贝勒逼死了阿巴亥,于是皇太极在众人的推举下成为清朝(此时为后金)的第二任皇帝。

这种说法目前还存在疑点因此我们只能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不过皇太极突然暴毙后多尔衮终于第一次迎来了问鼎皇位的机会了,当时他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实力相当谁都有机会登上皇位,但是当鳌拜等两黄旗武将们于大殿前拔剑相向要求立皇太极儿子为帝时,自感时机还不成熟的多尔衮退让了选择拥立皇太极另一个儿子福临为帝也就是顺治皇帝。

因此可以说顺治皇帝是多尔衮一手扶植起来的傀儡,但是奇怪的是多尔衮后来除掉豪格大权在握时却没有废掉顺治皇帝自立为帝,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就是多尔衮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再加上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太后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皇位可能真的如传言那样委身多尔衮了,多尔衮的封号也从叔父摄政王变成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这不最终把自己比作顺治皇帝的父亲了吗?

因此顺治皇帝遭到别人暗地里的非议肯定是数不胜数,再加上他在多尔衮面前只是一个傀儡而已,也许多尔衮已经把他当儿子看待了没有废掉他,可是顺治皇帝内心早就已经恨不得对多尔衮挫骨扬灰了,于是等多尔衮一死顺治皇帝先是假装追尊他为清成宗先安抚多尔衮的势力,可是等自己根基稳了之后很快就对多尔衮开棺鞭尸泄恨了。

而多尔衮未成年的养子多尔博和女儿东莪也遭殃了被送到信郡王多尼那里看管起来,后来多尔博被顺治皇帝开恩回到皇族宗籍还被封为多罗贝勒,在乾隆皇帝时期其后代还继承了多尔衮的睿亲王铁帽子王爵位,但是多尔衮的女子东莪最终的下场由于没有记载就成谜了。

不过既然多尔衮的养子都能被顺治皇帝开恩善待相信多尔衮的女儿结局应该也不差,因为满清皇室多和蒙古族王公联姻,因此许多人都推测多尔衮唯一的亲生女儿最后可能嫁给某个蒙古族王公了,这应该就是多尔衮唯一亲生女儿爱新觉罗东莪最有可能的结局了。

顺治帝把多尔衮掘墓鞭尸,他又是如何处理多尔衮唯一的孩子呢?

别看多尔衮老婆多,但是他的子嗣特别少,只有一个女儿爱新觉罗·东莪(é)。

多尔衮去世的时候,东莪仅仅只有十四岁,后来多尔衮还遭到了顺治帝的清算,东莪就更可怜了,那么她的最终结局又如何呢?

多尔衮一生其实挺风光的,不是皇帝胜过皇帝,还跟顺治帝他妈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有过一段绯闻,也是相当值了。多尔衮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儿子且死得挺早,而且后来还遭到了清算,被掘墓鞭尸,俺么这是为何呢?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他的哥哥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四子,也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

别看多尔衮只排行十四,但他可不简单,因为他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所以他极为得宠,八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九位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之一,形同宰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多尔衮都被认为是努尔哈赤的接班人,但奈何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他才十五岁,所以最终是皇太极胜出。

皇太极继位之后,对多尔衮也是十分重视的,因为两人感情很好,而且多尔衮也表现出了相当惊人的才华,这是让皇太极十分看重的。

从十五岁开始,多尔衮开始南征北战,不但在对明朝的作战中表现优异,还是降服察哈尔部在林丹汗的最大功臣。

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世袭罔替,也就是后来所谓的铁帽子王。

要知道那时候多尔衮才24岁啊,可见皇太极是多么看重他,而他也不负众望,很快就率领军队攻克了朝鲜半岛,将朝鲜从明朝分离出来,变成了清朝的附属国。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从1638年开始,多尔衮开始以奉命大将军的身份率军南征大明,先后转战山西,山东和天津等地,行程数千公里,攻城36座,杀宣大都督卢象升,俘虏人畜数十万,可谓是满载而归。

1641年,著名的松锦之战爆发,多尔衮作为主帅之一,经过两年激战,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明朝大将洪承畴被俘投降,祖大寿更是举城投降,自此明朝元气大伤,关外只剩下一座宁远城苦苦坚持了。

此战过后,多尔衮被皇太极任命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他开始任用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和刚林等汉人为大臣,这些汉人后来为清朝消灭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1643年,皇太极去世,由于他去世得十分突然,所以并没有留下传位诏书,于是清朝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当时有能力争夺皇位除了多尔衮之外,还有才能也十分出众的皇太极长子豪格。

一般来说,皇位继承的顺序是有子传子,无子再考虑兄弟,可是多尔衮势力大,死活不同意豪格当皇帝;而豪格也不是吃素的,手上也掌握了三旗,跟多尔衮势均力敌,因此多尔衮也无法胜出。

最后扯来扯去,各退一步,让只有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而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则成为辅政大臣。

但济尔哈朗深明大义,他以大局为重,担心跟多尔衮起冲突影响朝政稳定,便不怎么管事了,所以真正辅政的其实只有多尔衮一人而已。

不过,别看多尔衮没有当上皇帝,但他可没有死心,依旧是野心勃勃的。

1644年4月,多尔衮作为大将军率军南下,联合吴三桂消灭了李自成,并一口气扫平了大半个江南,成为清朝入驻中原的第一功臣。

与此同时,多尔衮对汉人进行了无情地镇压,特别是他搞得剃发令,让许许多多汉人惨死在清军的屠刀之下。

因为功劳太大,所以多尔衮被封为皇叔父摄政王,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或许是成就感爆棚,所以多尔衮也开始有些飘了,一切礼仪开始向皇帝靠起,就比如说上朝的时候坐轿子直接在午门下,下朝的时候百官还要拜送他,他出征或者出去围猎的时候,规格跟皇帝也没啥区别。

不过总体上来说,那时候多尔衮还是将顺治帝当皇帝看的,至少见了皇帝也会遵守一下人臣之礼,三叩九拜是少不了的。

但随着清军在对南明的作战中节节胜利,以及多尔衮逐渐铲除了豪格等政敌,还有他逐渐实现了以汉治汉的想法得以实现,他在朝中的权势和威望达到鼎盛,竟然将皇帝信符拿到府中,百官都不上朝了,而是到多尔衮府中议事。

这就有点过分了,别看福临小,但是他还是特别早熟的,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

这还没完,从顺治三年开始,多尔衮开始将自己的出行仪仗变成跟皇帝一样,见了福临也不再下跪行礼了,“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 ,完全不把福临放在眼里。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年龄相仿的多尔衮和孝庄太后布木布泰开始传出绯闻,传言多尔衮一度搬入皇宫里面居住,更有甚至说两人结婚了。

由于是宫廷秘闻,所以并没有正史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顺治五年年末,多尔衮开始自称皇父摄政王,啥意思?就是说多尔衮把自己说成是顺治帝他爹了,这就等同于承认了他跟布木布泰之间的关系了。

而布木布泰为了阻止多尔衮将儿子福临拉下皇位,做了很多工作,她也许就走了以身相许这一步棋。

总而言之,多尔衮之所以没有当上皇帝,都是因为布木布泰的存在。后来布木布泰的威望之所以那么高,就是因为她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受到了顺治和康熙两代皇帝的尊重。

在福临最危险的时候,多尔衮不但将朝廷搬到自己家中,什么事都自己做主,不再让福临签字盖章了,而且他生活工作上的所有细节都跟皇帝一样,甚至是超过皇帝。

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

在那个时候,大清朝的名义皇帝是福临,但真正当皇帝的是多尔衮。我们可以想象布木布泰和福临这对孤儿寡母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也就可以理解福临为什么会在多尔衮去世后还要发泄不满情绪了。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先是将给努尔哈赤陪葬的母亲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配享太庙,然后回到盛京去祭拜一番之后,就带着军队去古北口外狩猎,但他不小心从马上跌了下来,结果死在了喇嘛城。

这件事其实有些蹊跷,因为多尔衮是一位擅长骑射的大将军,怎么那么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去,而且他既然已经撑了一个多月,但最后怎么还是死掉了?

当时多尔衮才三十九岁而已,我觉得这件事肯定不简单,但因为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所以也只能这么认为了。

十二岁的福临听说叔叔多尔衮去世了,还是很震惊的,率领百官亲自到东直门外五里迎接多尔衮的遗体,下诏追封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按照帝王的礼仪下葬。

不仅如此,因为多尔衮没有儿子,只有一个从他亲弟弟多铎过继过来的儿子多尔博,所以福临就下令让多尔博继承了多尔衮的亲王爵位,俸禄是其他亲王的三倍。

大家可能很奇怪,福临为什么要追封多尔衮为皇帝,又为什么不趁机废除和硕睿亲王这个铁帽子王爵位?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是福临对多尔衮功绩的肯定,也是一种安抚多尔衮亲信的做法。

但是,这不代表福临不恨多尔衮,毕竟福临本人的皇位差点丢了不说,自己的母亲布木布泰还成了多尔衮的人,这种羞辱换做是谁都无法忍受。

就在多尔衮死后不久,福临开始动手了,他先是将多尔衮的亲弟弟阿济格议罪,然后恢复了两黄旗的贵族地位,又将两红旗中忠于他的人提拔起来。

而随着两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的倒戈,福临又借机打掉了多尔衮的一干亲信,随即宣布了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并剥夺了他生前的一切封赏。

这还没完,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福临还下令将多尔衮的墓室毁掉,将他的尸体挖出来暴露在外。

这对多尔衮来说绝对是一种羞辱,也是福临在向全天下人宣布,多尔衮的时代已经远去了,我才是真正的皇帝!

既然福临这么恨多尔衮,那么他又是如何对待多尔衮唯一的女儿爱新觉罗·东莪和过继的儿子多尔博的呢?

多尔衮的女人其实并不少,有名有姓的有七妻四妾,里面既有满人,也有蒙古人,甚至还有朝鲜人,但他却只有一个女儿,也就是爱新觉罗·东莪。

东莪出生于1836年,多尔衮去世的时候她还只有十四岁而已,刚好到了出嫁的年纪。

东莪作为大清权势盖过皇帝的多尔衮的女儿,身份自然也是显贵之极的,她原本可以嫁一个好夫婿,幸福得享受荣华富贵的,但因为父亲多尔衮的突然去世,所以她的人生就此发生重大改变,也开始变得不确定起来。

多尔衮去世之后不久,福临下令,将东莪和多尔博交给信郡王多尼看管。多尼是豫亲王多铎的儿子,所以跟多尔博是亲兄弟,福临将年纪尚小的东莪和多尔博交给多尼看管,其实已经算是很仁慈的了。

先简单说说多尔博吧,他出生于1643年,多尔衮去世的时候他只有7岁,福临让他继承了和硕和硕睿亲王的爵位。

但当多尔衮被清算之后,福临就剥夺了多尔博作为多尔衮继承人的资格,还让他继续当多铎的儿子,最后也只封了他一个多罗贝勒的爵位。

随着多尔博的离开,多尔衮法理上的儿子也没有了,他这一脉也就绝嗣了,和硕睿亲王这个爵位既然也就废除了。

直到乾隆进行“大平反”运动之时,多尔衮的所有荣誉才得以恢复,乾隆皇帝还在多尔博的子嗣中给多尔衮找了一个继承爵位的人,和硕睿亲王因此也成为乾隆时期八位铁帽子王之一。

再说说东莪,她在去到堂兄多尼家之后,多尔衮的家产也被全部没收,所以东莪只能由多尼养活,但她后来的履历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

但根据一些专家论证和地方志记载,东莪最后可能是嫁到蒙古去了。

多尔衮虽然被清算了,但是东莪并没有变成平民,她还是宗室成员。而按照清朝宗室规定,所有宗室女的婚姻都是由皇帝来定夺的

但因为东莪的身份比较敏感,所以不论是皇帝还是多尼,都希望妥善安排他的婚事。

在这种情况下,将东莪嫁到蒙古去,自然是最好的办法了,因为清朝可以结好蒙古,蒙古也愿意迎娶宗室女。至于说东莪本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归宿,避免了继续留在北京的尴尬处境。

如果东莪是嫁到蒙古去了,那么她嫁给谁了呢?

在整个顺治时期,下嫁到蒙古的格格一共有四位,但因为有两位是在多尔衮去世之前就嫁过去的,所以只剩下两种可能性了。

第一个是在顺治十三年左右下嫁到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的,封号是郡君(多罗格格);

第二个是在顺治十五年左右下嫁科尔沁台吉鄂齐尔(孝惠皇后之弟),没有封号,只知道是一位格格。

那么,东莪究竟嫁给谁了呢?

根据学者推论,因为多尼曾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娶了巴雅斯护朗的女儿为妻,两家又存在患亲关系,所以东莪应该是嫁给了巴雅斯护朗

而根据《公主府志》记载,在呼和浩特有一座恪靖公主府(康熙帝的五女儿固伦恪靖公主的府邸),多尔衮的曾孙女曾在那里居住过。

而呼和浩特在清朝时期就属于土谢图亲王的辖地,所以多尔衮的这个曾孙女极有可能是东莪的后人,以此推断出东莪有可能就是嫁给了巴雅斯护朗。

而根据民间传说,东莪因为身份问题受到他人欺负和歧视,因为不堪受辱,而流落民间,最终嫁给了一个汉族读书人,平平淡淡地过完了一辈子。

还有一个说法就更玄乎了,说福临心爱的董鄂妃其实不是董小宛,也不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而是东莪!

说是东莪后来被鄂硕收养,鄂硕得宠之后,将鄂硕改名之后送给福临做老婆。而孝庄太后之所以不喜欢董鄂妃,就是因为她是多尔衮的女儿。

综上分析,东莪极有可能是嫁给了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但不是嫡福晋,而是地位相对较低的侧福晋。至于说嫁给汉人和董鄂妃之说,因为缺乏史料支撑,所以不足采信。

顺治帝把多尔衮掘墓鞭尸,他又是如何处理多尔衮唯一的孩子呢?

以宗法而论,多尔衮其实有一儿一女。

子为继子,女为亲女。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多尔衮死后的第二个月,因多尔衮生前无子,无人可继承他的香火,为让他后继有人,顺治皇帝遂下诏将多尔衮的同母弟豫亲王多铎第五子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为子,承袭睿亲王爵。

最开始,为安抚多尔衮派系官员,防止他们狗急跳墙,威胁到自己的皇位,顺治对多尔衮和其党羽那是厚待有加。先是追尊多尔衮为义皇帝,赐庙号成宗,其丧礼完全与皇帝一般无二,而后还任命多尔衮的近侍詹岱、苏克萨哈为议政大臣。这些举措无一例外,都是为了解决因多尔衮的骤然离世,其派系可能会出现躁动的问题。

这时,在顺治的带动下,整个朝局对多尔衮都是秉持着厚待之风,只要跟多尔衮搭边的人,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赏,而作为多尔衮的继子多尔博,他就更是被厚待。

多尔博先是承袭睿亲王爵,之后其俸禄更是其他诸王的三倍,年俸达3万两以上。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随着顺治皇帝逐渐掌控朝局,反对多尔衮的官员重新站稳脚跟,一场针对多尔衮的清算也随之展开。

顺治先是下诏恢复被多尔衮贬斥的两黄旗贵族的地位,然后提升满达海、瓦克达、杰书、罗可铎等两红旗勋贵的地位,向外界表明自己对多尔衮再不是要厚待,而是要清算。其后,向外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接着又以各种理由处罚了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等多尔衮派系官员。

见顺治已不再厚待多尔衮,朝中的风向也开始向清算多尔衮的方向转变,原两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为活命,纷纷倒向顺治,自此多尔衮多年培植的势力顷刻瓦解。

多尔衮一派的倒台,身为多尔衮继子的多尔博自然也不能幸免。二月,多尔博被废去睿亲王爵,并罢多尔衮继子的身份,重新回归多铎一脉。

多尔博毕竟是皇族,且也不是自愿为多尔衮继子的,是顺治强制让他为其继子的,故而在清算多尔衮之时,多尔博并未受到太重的处罚,只是一切回归原样,就好像是从来都没发生一样。

或许是顺治对多尔博有些许的愧疚,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治特意下诏赐予多尔博多罗贝勒的爵位。依清制,铁帽子王亲王除了一个儿子可以继承其爵位,其余子嗣都需经过考核方可获得爵位,而一般情况下所获得爵位多是贝子以下的爵位,多尔博能够获得贝勒的爵位,可见顺治对他还是有些另眼相看的。

多尔博一直活到康熙十一年(1672年),年30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大开为宗室翻案之风,其中多尔衮就被翻案。乾隆认为多尔衮于开国有功,复封其为睿亲王,追谥号为“忠”,配享太庙。同时,下诏多尔博仍为多尔衮继子,并命令其子孙淳颖袭睿亲王。

到头来,多尔博还是免不了被人操纵叫谁父亲的命啊!

多尔衮这一生,虽王妃众多,活得也够久,但留着他血脉的子嗣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东莪格格。

关于东莪格格的记载,清史中只有简短的一个记载:多尔衮去世后,东莪格格被交给信郡王多尼看管。

不过,据今清学者研究,东莪成年后,很有可能下嫁到蒙古。在今呼和浩特市内有一座恪靖公主府,据《公主府志》记载,这座府邸曾经是多尔衮曾外孙女所有,多尔衮只有东莪这一个女儿,既然说她是多尔衮的曾外孙女,那就只能说明东莪最后是下嫁到了蒙古。

清朝皇族将公主或郡主下嫁到蒙古,乃是惯例。清代立国时,因力量弱小的缘故,为对抗明朝,及统治数量庞大的汉民族,他们就以互相联姻的形式将蒙古拉上自己这一条船上,或清朝皇族、宗室娶蒙古公主;或清朝公主、郡主嫁蒙古王公。据统计,有清一代,约500余位公主下嫁蒙古,由此东莪格格下嫁蒙古,这并不稀奇。

至于东莪下嫁给蒙古哪位王公!现在暂不明确。

有很大可能是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

据清史记载,从顺治八年东莪被送到信郡王府,到顺治十八年,下嫁给蒙古王公的公主中有二位身份是不明确的,一位是在顺治十三年左右下嫁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的多罗格格;另一位是在顺治十五年左右下嫁科尔沁台吉鄂齐尔的没有封号的格格。

首先,据《公主府志》所载,这位多尔衮的曾外孙女封号是和硕格格,若这个记载无误,她的父亲定是亲王,因依清制,只有亲王之女可称和硕格格。而据清史记载,科尔沁台吉鄂齐尔的子嗣并未曾获封过亲王爵,由此东莪格格很有可能就是那位嫁给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的多罗格格。

其次,据清史记载,多罗格格下嫁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之前,信郡王多尼迎娶了土谢图亲王巴达礼的女儿,也就是巴雅斯护朗的姐妹。依清朝惯例,其娶蒙古王公之女,蒙古王公也多会娶其家族之女,以此达互相联姻之意。因此,若以这个惯例,东莪格格下嫁巴雅斯护朗倒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至于东莪的去世时间和在蒙古的经历,因无史记载,所以未可知。可若是《公主府志》记载属实,料想东莪过得不会太差,毕竟是蒙古王公的王妃,生活自不会差。

顺治帝把多尔衮掘墓鞭尸,他又是如何处理多尔衮唯一的孩子呢?

多尔衮是谁?他究竟干了什么,死后会被顺治帝掘墓鞭尸?

多尔衮是顺治帝的十四叔。顺治的爹爹皇太极在位时,多尔衮跟随着哥哥皇太极出生入死,降蒙古,征朝鲜,破明军,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皇太极也非常器重弟弟多尔衮,将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多尔衮统摄。皇太极猝死之后,多尔衮在争夺皇位受阻的情况下,最终另辟蹊径扶植六岁的侄子福临(顺治帝)顺利登基继位。

▲ 爱新觉罗·多尔衮画像

1644年,在明清兴亡的关键时刻,多尔衮毅然决策统兵入关夺权,与李自成的民军作战,平定关内乱势。为定民心平民愤,以帝礼为明崇祯帝收敛发丧。定鼎北京后,迎请顺治帝赴京登基。开辟了清朝进驻中原的历史新纪元。10月1日,顺治帝在北京重行即位大典时,特令为多尔衮建碑纪功,多尔衮由“睿亲王”加封为“叔父摄政王”。其待遇自然已凌驾于诸王之上。由此也拉开了他长达7年的摄政生涯。

多尔衮独断专行,僣拟至尊

▲爱新觉罗·多尔衮剧照

《清世祖实录》中记载:

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升,不合伊者滥降,以至僭妄悖理之处,不可枚举。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

多尔衮确实有过人的谋略和勇武,但从上面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多尔衮依仗着自己的卓著功勋,开始变的越发轻狂,他欺凌顺治年幼,逐渐地独擅威权,妄自尊大。不仅在官员的罢免与晋升上,任人唯亲。朝中一切政务,未经顺治同意,多尔衮俨然以皇上口吻,一律称诏下旨。他的侍从、宅邸以及出行的仪仗、音乐等一律向皇上看齐,且大有超越之势。平日里在百官前以“皇父摄政王”自居,并追赠生母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

▲ 爱新觉罗·多尔衮画像

渐渐长大的顺治耳闻目睹多尔衮的僭越与专横,虽然表面上顺从这位叔父摄政王,但内心备受屈辱与煎熬,恨只恨自己羽翼未丰,不能轻举妄动。更使顺治帝感到恼火的是:母亲孝庄太后和多尔衮之间那层令人羞愧的暧昧关系。多尔衮曾经多次公然进入太后的慈宁宫,完全无视后宫禁地的规定和皇家的体统。

多尔衮意外死亡

1650年的12月31日,多尔衮在古北口外打猎时坠马跌伤致死。时年仅三十九岁。顺治帝初闻多尔衮的死讯,非常震惊和哀痛。亲自率领王公大臣身着丧服在东直门外五里处,迎接多尔衮的遗体,同时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并依照皇帝的规格礼仪治丧下葬。尊多尔衮的正宫元妃为“义皇后”,赐多尔衮的养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其俸禄是其他王爷的三倍。

顺治帝是否对多尔衮掘墓鞭尸

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多尔衮死了,可是关于他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多尔衮死后不久,他生前的一些政敌开始揭发他的罪行,一些多尔衮生前的心腹大臣眼见势头不对,纷纷倒戈,眼明手快的想替顺治帝出气。仅两个月后,朝廷便正式宣布了多尔衮“篡权、夺位、意图谋反”等十四条罪状,诛杀了多尔衮的党羽,追夺了多尔衮的一切封典,抄了他的家,削去多尔衮的尊号以及其母亲和妻子的封号,撤去其庙享。

▲清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剧照

“顺治帝对多尔衮死后毁墓掘尸”的记载出自于《鞑靼战记》。这是意大利一位名叫卫匡国的传教士所写。而国内其他的清史资料均未发现有关“掘墓鞭尸”的描述。一个外国的传教士所写是否属实,是有待商榷的。1651年1月 ,卫匡国已离开北京前往罗马,即使真的有“掘墓鞭尸”发生,他也不可能看到。“掘墓鞭尸”是汉文化的体现,最早出现在我国春秋时期,在司马迁的《史记·伍子胥列传》有记载。而满洲历史中从没有“掘墓鞭尸”这样的习俗。

清初满族的葬俗大都沿袭女真族的火葬习俗,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都实行的是火葬。从康熙帝往后,才学汉俗改为土葬。多尔衮当时去世,也应为火葬,只有骨灰没有尸体,怎么可能出现卫匡国所写的“掘墓鞭尸”?另外,无论从顺治帝是一个佛教徒讲,还是从他是一国之君讲,我认为顺治帝就是再窝火,也不应该做出大逆不道,有失皇家和本人颜面的事情。

▲清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画像

顺治帝如何对待多尔衮的子女

据史料记载,多尔衮虽然妻妾众多,但却只有一个女儿,名叫爱新觉罗·东莪(é)。传说她的母亲为朝鲜宗室李世绪之女,但于史无据。为了延续自己的爵位与血脉,多尔衮过继了亲弟弟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为养子。

多尔衮获罪后,顺治帝下旨其养子多尔博重新交由亲生父母抚养。其女东莪交由信郡王多尼看管。这是清史中关于东莪格格的唯一记载,此后便不知所终。顺治帝虽然治了叔父多尔衮的罪,但是对他的女儿,和自己一般大的堂妹东莪,却并未下狠手。

▲爱新觉罗·东莪画像

在今天呼和浩特市内有一座恪靖公主府。根据《公主府志》的记载,这里曾经有一位多尔衮的曾外孙女居住过。这段文字只是地方记录,多少都会存在一些错误,但作为文献,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所以,很有可能,东莪格格长大后远嫁到蒙古,嫁给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做侧福晋的可能性。东莪格格的命运,从来由不得她自己做主。和亲远嫁应该算是比较好的归宿。

历史从来就是这样纷争不断,到了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评价多尔衮: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 正式为已经去世128年的多尔衮平反昭雪,并下令为他修复坟茔,恢复其“睿亲王”封号,配享太庙,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位可无限次世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