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1364年,年仅13岁的陈友谅之子陈理开城投降,瑟瑟发抖地跪迎朱元璋,没想到朱元璋看到陈理后,竟直接把他拉了起来,像长辈一样拍了拍陈理的后背说:

“你年龄还这么小,我不会治你的罪!”

当时,陈理是陈汉的末代皇帝,他没想到作为“亡国之君”竟然能获得如此礼遇,更让他没想到的是,8年之后因为口出狂言,被朱元璋送到了高丽去吃泡菜。

陈理出生于1351年,是陈友谅的二儿子,他的大哥叫陈善,也是之前陈汉政权的太子,陈理能登基为帝纯属偶然。

那是1363年8月,陈友谅跟朱元璋在鄱阳湖,打了一场著名的“鄱阳湖之战”,结果陈友谅身中箭矢而死,陈友谅死后,陈汉军队乱作一团,太子陈善随即也被朱元璋活捉了。

当时,陈友谅的太尉张定边,趁着夜色,悄悄地带着陈友谅的遗体和陈友谅的二儿子陈理,逃回了武昌。

由于陈友谅已死,太子陈善也被朱元璋活捉了,所以张定边等人就拥护刚刚12岁的陈理为陈汉的皇帝,此时的陈理只是个孩子,只能稀里糊涂的登基了。

可朱元璋这边却不打算放过陈理,于是朱元璋乘胜追击,率领大军围攻武昌,可由于城墙太过坚固,加上张定边等人奋死抵抗,导致久攻不下,朱元璋只能无奈撤军。

朱元璋回去重整兵马后,在第二年春天又一次亲率大军攻打武昌,这一次朱元璋准备得非常充分,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不过,这一次朱元璋却打得非常顺利,因为朱元璋的手下常遇春,把陈汉政权的丞相张必先给活捉了,当时张必先正率军从岳州赶过来支援,结果没想到半路遭遇了常遇春的埋伏。

得知张必先被抓,援军已经无法赶来后,武昌城内顿时乱作一团,这时候常遇春又把张必先押到武昌城下朝城内喊话劝降,张必先垂头丧气的对城内实际主事人张定边说:

“吾已至此,事不济矣,兄宜速降为善。”

不过,这个张必先明显有骨气得多,虽然深知胜算很小,但依旧咬牙坚持,全力指挥城内军队抵抗,可朱元璋并不想强攻,于是他就派出了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进城劝降。

朱元璋让罗复仁给陈理捎话,说如果陈理开城投降的话,不但不会杀了他,还会保证他的荣华富贵:

“陈理若来降,当不失富贵。”

罗复仁入城见到陈理后,两人就抱在一起痛哭,罗复仁对陈理说,现如今如果奋死抵抗,只能鱼死网破,可如果投降的话,还有一线生机。

当时刚刚13岁的陈理,早就被朱元璋吓破了胆,尽管张必先坚决反对投降,陈理依旧让士兵打开城门,迎朱元璋入城,自己则跪在城门附近,听候朱元璋的发落。

随后,也就出现了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朱元璋把瑟瑟发抖的陈理搀扶起来后,当面保证不会伤害陈理。

紧接着,朱元璋就把陈理带回南京,封其为归德侯,而且朱元璋不但加封了陈理,还把陈友谅的父亲、兄弟们都封赏了个遍。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明朝官方史料记载,说朱元璋见陈理年幼,心生怜悯之心,这才放过了陈理,但我认为情况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当时,朱元璋虽然灭掉了陈友谅的陈汉,可并没有一统天下,比如当时的张士诚就手握重兵,如果朱元璋杀了陈理,那像张士诚这样没有被灭掉的势力,一定会拼死与朱元璋抗衡到底。

所以,朱元璋为了收买人心,让各方势力归降他时没有后顾之忧,才善待了陈理等人,再加上陈理才13岁,对朱元璋没有任何威胁,杀掉一个小孩子对朱元璋也没有意义,这才放过了陈理。

而且,总体来看,朱元璋虽然与陈友谅之间征战不断,但两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私仇,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争那个位置。

同时,朱元璋也很敬佩陈友谅,陈友谅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身上有一股子狠劲,一直奋力与元兵交战,从不妥协。

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陈友谅一直高调抗元,这才给了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创造了时机,否则计策再好,元军天天打他,他也受不了。

不过,当陈理来到南京后,随着他一天天的长大,就有了自己的主意,特别是由于心情不好,他天天喝酒,在醉酒之后就会口无遮拦的说一些反对朱元璋的话。

刚开始,朱元璋并没有把这些话当回事,只当是小孩子发牢骚,可当陈理成年后依旧如此,这可就把朱元璋给惹怒了,朱元璋也开始担心起陈理将来造反。

可陈理一直是朱元璋树立的典型,用以彰显他的仁德之心,如果仅因为陈理口无遮拦,就把陈理给杀了,似乎说不过去,于是,朱元璋就想到了一个既能收拾陈理,又能堵住悠悠众口的点子。

1372年,朱元璋把陈理叫到身边,先是一顿训斥,随后就宣布把陈理和归义侯明升共计27人迁到高丽去,这个明升之前是大夏国的末代皇帝,跟陈理的境遇差不多。

朱元璋之所以把陈理送到高丽去,实际上是有深远目的的,当时的高丽对于朱元璋来讲就是苦寒之地,正好可以让陈理在那吃苦。

而且,陈理在高丽没有任何群众基础,甚至语言都不通,根本掀不起任何风浪,再说了就算陈理想干点什么,高丽王也不可能同意。

于是,1372年5月,陈理和明升等人就来到了高丽,陈理在高丽的生活非常清苦,虽然陈理被高丽称为陈王,但高丽也知道陈理等人都是朱元璋对头的孩子,自然不会多重视。

虽然,我们不知道陈理在高丽过得到底如何,不过因为1392年李成桂把高丽恭让王给废了后自立为王,建立了朝鲜王朝,所以我们从《李朝太宗实录》中可以看到一些陈理的情况:

1401年,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点田地;1403年,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1404年,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1408年,陈理病死,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

其实,从这点赏赐中,我们就能看出来陈理过得有多惨,而且陈理死后只留下一个儿子,名叫陈明善,不知道这个陈明善是不是娶不起媳妇,反正到陈明善死时,根本没有留下后人。

而陈理的哥哥,就是当年的太子陈善,史料中我们只知道陈善被朱元璋活捉了,后来到底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大概率被囚禁至死,或者被杀害了,反正肯定没有封侯,否则史料中会有记载。

综上所述,朱元璋之所以不杀陈理,反而把他送到高丽去吃泡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收买人心,并留下一个好名声。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成王败寇”,这是历史的客观规律,朱元璋和陈友谅就是一个例子。那么为何朱元璋没有杀了陈友谅之子呢?不杀也就算了,为何不放在身边监视,却要送到韩国去?是韩国的泡菜好吃吗?

不可否认,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历史成就了前者的帝王之路,却抛弃了后者。陈友谅被杀,其子陈理却能够活了下来,这是朱元璋的动了恻隐之心?还是朱元璋不懂“斩草要除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的道理?我们来看看史料上是如何记载这段历史的。

公元1363年8月,陈理的父亲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被乱箭射死,陈理被手下一干人挟持回武昌后称帝。第二年,朱元璋亲征武昌,大败陈理,陈理投降。陈理进入朱元璋的军营中,跪地害怕的发抖不敢抬头,朱元璋见陈理年幼弱小,就过去扶起陈理,握着他的手说,我不会治你罪的。金银财宝任由陈理选取,然后让他返回南京。

这陈理住在京城,一直犹豫寡欢,闷闷不乐,有时还口出狂言,言语要替父报仇之类的。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朱元璋知道后,说: 这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和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就这样陈理被送到高丽(今韩国和朝鲜)。韩国是我附属国,当时韩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多数时候靠我天朝的救济和吃着泡菜过日子,既然到了陈理到了韩国,那韩国泡菜自然是吃过的(这么说是为了顺应提问者吃泡菜一说)。

之所以朱元璋没有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陈理,我认为有下列原因:1 朱可能真的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杀这个孩子。但可能性小。

2 笼络人心,陈友谅虽然被杀,但是陈友谅还有一部分力量存在,其统治思想还影响着被其统治过的地区,如果善待陈友谅之子,何愁没有更多的人来投奔?这是最大的可能。3 朱元璋为了日后给自己博得一个好名誉。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朱元璋太残忍,洪武4大案,他就杀了60000人,更让38位嫔妃殉葬。可对陈友谅的儿子却超好。

毫无疑问,在朱元璋的众多敌人中,陈友谅是最强大的一个,有几次他差点死在陈友谅手里。

岂料,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时,朱元璋不但没杀,反而封侯赐宅,把他像亲‬儿子一样,养在身边。

可8年后,朱元璋却突然将陈理送到高丽。

把敌人的儿子养在身边,这事怎么说,都让人觉得内有蹊跷。

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把陈理送往高丽?

他对陈理这么‬好‬,究竟何目的?

陈理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想解开这些问题,我们要从关键人物~陈友谅身上,找到答案。

真正让朱元璋这么做的,我认为,正是陈友谅。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要高调地让所有盯着他的眼睛,看到他这么做。

影视剧《倚天屠龙记》中,陈友谅阴险狡诈,耍尽心机。他在丐帮挑拨是非,后来又将宋青书引上邪路。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历史上的陈友谅,耍阴谋是他的弱项,他正是输在毫无谋略上。

【一代枭雄陈友谅】

元朝末年,群雄争霸,陈友谅从中脱颖而出,并最后站在朱元璋的对立面。只可惜,成王败寇,但陈友谅的失败,全是他自己作的。

当年,陈友谅兄弟5人,全靠打渔为生,但陈友谅喜欢舞文弄墨,富有野心。

一天, 有个人看过陈家祖坟,笃定地说:这家人,以后必定大富大贵。

这更坚定了陈友谅要出人头地的想法。

这时,正巧天完首领徐寿辉,派丞相倪文俊到沔阳。迫于元朝压力的陈友谅,直接投奔到倪文俊麾下。

在倪文俊的赏识下,陈友谅这匹千里马,策马奔腾,成功坐上元帅的位置,前途一片大好。

按理说,这样发展下去,陈友谅完全可以消灭各个劲敌。

只可惜,此时陈友谅的抗元初心发生了变化,为了爬上高位,他竟心狠手辣地连杀3人,而且是对他十分关键的3位人物。

1、第一位:上司倪文俊

陈友谅杀的第一个人,正是对他大力提拔的老上司倪文俊。

1357年,陈友谅的老上司倪文俊开始蠢蠢欲动,他盯上了徐寿辉的位置。只是,倪文俊刚要出手,就被徐寿辉发现。

吓得倪文俊连夜逃跑,落难之际,他想起了自己一手提拔的老部下陈友谅。

只可惜,他打错了算盘‬。

陈友谅看着狼狈不堪的倪文俊,顿时露出一丝鬼笑。

最终,他不念旧恩,不但趁机杀了倪文俊,还将他的部队收入自己囊中,来壮大自己。

掌握红巾军统帅大权后,陈友谅在抗元路上,一直前行,成为长江以南最强的一支队伍。

而此时,朱元璋地小粮少,力量薄弱,论兵强不如陈友谅,论财富不如张士诚。

趁着陈友谅忙着抗元,朱元璋抓紧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以应天为中心,营建起自己的大本营。

但终究,两人开始了搏杀。

2、第二位:实力干将~“双刀赵”赵普胜。

就在朱元璋攻下太平府,与陈友谅做起邻居后,两人开始了你争我夺。

朱元璋首先出击,派出大将常遇春去攻打陈友谅的池州,而这时他碰到的乃是陈友谅的得力战将赵普胜。

赵普胜骁勇善战,擅用双刀,人送外号“双刀赵”,他为陈友谅攻城掠地,屡立战功,堪称陈友谅的左膀右臂。

看到赵普胜,朱元璋和将领们十分畏惧。担忧之余,朱元璋想出离间之计。

说办就办,朱元璋派人收买了赵普胜身边的谋士,让他偷偷去陈友谅面前,挑拨与赵普胜的关系。

而这一切,赵普胜竟毫无察觉,他反倒没有看清自己的位置,多次在陈友谅面前居功自傲,甚至认为自己有恩于陈友谅。

殊不知,陈友谅已对他有了怀疑,并因此怀恨在心。

不久,时机成熟了。

陈友谅借会师的名义,突然带着队伍来到安庆。赵普胜一看领导来视察工作,急忙烹羊宰牛,热情迎接。

可是,当赵普胜刚登上船,就被一群士兵按倒在地上,直接被推出去斩了。

就这样,自己的一员大将,被陈友谅无情地除去。

事实上,陈友谅完全是在为朱元璋战胜自己铺路,他扫除了朱元璋的一个巨大障碍,而自己也因赵普胜的离去,而元气大损。

赵普胜被斩之时,幕后主使朱元璋正在哈哈大笑:“赵普胜被杀,正是源于我的挑衅。“

据《国初群雄事略》记载:陈友谅杀普胜,即生衅于我。

可悲的是,陈友谅竟对此事全然不知。此时,他满脑子只想着一件事:如何称帝。

3、第三位:主子天完皇帝徐寿辉。

看着陈友谅如此丧心病狂,天完皇帝徐寿辉已经感觉到危险在向自己靠近。

他当即做出决定把‬都城‬迁到‬龙兴,可遭到陈友谅的坚决反对。陈友谅趁机挟持徐寿辉,并将徐寿辉部将全部吞并。

这时,陈友谅已经飘飘然,仿佛皇位已经攥在自己手中。

在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后,陈友谅迫不及待地安排部将,提前准备好铁锤,借汇报事情之机,命人猛击徐寿辉头部。

除掉徐寿辉,陈友谅就地称帝,国号大汉,将采石的五通庙作为行宫。

可弑杀徐寿辉,一下寒了天完将士们的心,众多将领纷纷脱离,有的甚至转投到朱元璋帐下。即便没离开的将士们,也早与陈友谅离心离德。

倪文俊、赵普胜、徐寿辉的接连被杀,让陈友谅就此背上心狠手辣,背信弃义的恶名。

陈友谅的真人演绎,都被对手朱元璋看在眼里,并立马学到手,这让他明白信义的至关重要。

朱元璋学到手后,马上灵活运用到陈友谅身上,并连用两次。

1、 勇救旧主韩林儿

其实,朱元璋最初加入的红巾军,乃是郭子兴的队伍,韩林儿‬正是‬这支队伍‬首领‬韩山童‬的儿子‬。

当年,韩山童被元军杀害后,韩林儿被刘福通等人拥立为帝,被称为小明王,国号大宋,朱元璋就被封为左副元帅。

只是后来,韩林儿成为名义上的皇帝,朱元璋则是‬拥有实权的大‬元帅‬。

1363年,韩林儿被张士诚的将领吕珍围困在安丰,危急时刻,他向朱元璋发出求救。

接到这个烫手的山芋后,朱元璋这时完全可以不予理睬。可他经过冷静思考后,想起陈友谅对主子徐寿辉所做的一切。想毕,朱元璋还是做出决定。

他不但救了,还自己带兵前往险境,冒死将韩林儿救了出来。虽然,人人都知道韩林儿只是一个摆设,但朱元璋此时依然以臣子自居。

但这次营救,让朱元璋收获颇丰,讲义气、念旧情、重情义等好名声都随之而来。

无论自己的将领,还是敌方将领,都在看着朱元璋,他与陈友谅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仁义的熏染‬力量是无穷的,有人因此投奔而来。

这让朱元璋尝到了甜头,马上,生死关头的他又用了一次。

2、激将法,让陈友谅斩杀几千俘虏

然而,陈友谅眼睁睁地看着朱元璋日益壮大。

多次战败的陈友谅再也坐不住了,就在朱元璋冒死去救韩林儿的关键时刻,他命人造出百艘战船,带着妻妾和百官,向朱元璋侄子朱文正把守的南昌发起猛攻。

听说陈友谅正在攻打‬南昌,朱元璋亲率大军,准备迎战陈友谅,一场大战~鄱阳湖大战,即将打响。

陈友谅都是巨船,并且船船相连,接连‬三‬日,朱元璋根本无法靠近,可这时突然刮起了东北风。

关键时刻,朱元璋抓住陈友谅船只的缺点:无法灵活进退,他当即下令放火焚烧陈友谅的战船,并派人拦住陈友谅的退路。

就这样,陈友谅被困数日,饥寒交迫,却始终龟缩不出。

朱元璋见状,他抓住了陈友谅的致命弱点,使出‬激将法‬,接连送上两封信件:陈友谅你根本不是大丈夫,都不敢出来应战。

看到信件,陈友谅直接将信摔在地上,怒不可遏地他,直接下令:俘虏全斩。

而朱元璋得知计谋得逞后,却将俘虏全部放走,同时,他还给敌军伤兵看病发药,又狠狠碾压陈友谅一次。

这一招也很奏效,陈友谅很快出来指挥作战,不料‬被飞箭射中,当场毙命。

陈友谅死后第二天,他的将领陈荣,就带五万部众投降朱元璋。

这才有了陈理的出现。陈友谅的太尉张定边,急忙连夜带上陈友谅的尸体,以及陈友谅的二儿子陈理逃回武昌。

只可惜,13岁的陈理,在做了6个月的皇帝后,就被朱元璋围困在武昌城内。

大势已去,陈理只能选择投降,臣服在朱元璋脚下。

然而,朱元璋真的心甘情愿想养着陈理吗?

我认为,并不是。

回到南京后,陈理被封为归德侯,

但聪明的朱元璋,怎么会不明白陈理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养他无异于养虎为患。

可作为政治家的朱元璋,他早已从陈友谅身上明白,他不但要让陈理的活着,还要陈理风光地活着。这是他当务之急,不得不做出的明智选择。

陈理活着,意义有二‬:

1、以陈理为例树典型,笼络人心

此时,江山未定,人心未统。虽然消灭了陈友谅,可还有北元和张士诚这两个劲敌,以及各方小势力存在,他要让这些盯着他的眼睛看到。

陈理作为陈友谅的儿子,这个朱元璋最大的敌人,都得到善待,那么其他人来归降,就不必有任何顾虑了。

妥妥的收买了一拨人心。

2、给自己留个好名声

善于谋略的朱元璋,已经靠仁义之名越来越强大,他当然要坚持用下去。

起初,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三足鼎立时,朱元璋最为弱小。张士诚有钱,陈友谅有兵,可朱元璋什么也没有,只能布施信义,与将领们同舟共济而已。

而将领们,偏偏就吃这一套,也正是被朱元璋的仁义所感召,誓死冲锋。

朱元璋要靠着好名声,继续走下去。

由此不难看出,朱元璋只是表面上的刻意演戏,实质上也是他不得已‬的选择。

至于朱元璋为何把陈理送到高丽吃泡菜?

我推测,这时的朱元璋已不再需要陈理这个摆设。

1. 失去利用价值

这时,朱元璋已为大明皇帝,群臣膜拜,万国来朝,渴望已久的皇位已经到手。

再也没有让他忌惮的眼睛盯着他,也‬没有‬人‬能‬威胁‬到‬他‬。

2. 陈理开始不消停

陈理投降时,只有13岁。可此时,他已22岁,有了自己的想法。

并且狂言很快传到朱元璋耳中,他要重振旗鼓‬。

朱元璋本就是给众人演戏,现在已经谢幕,不再‬需要‬配角‬。

更何况,他居然有大逆不道的言论。

《明史》: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并徙高丽。

结果,陈理被朱元璋迁居到高丽这个偏远地方。

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流放

至于陈理,他在高丽的日子就更难了。

陈理刚到高丽时,还被封为“陈王”,被高丽恭愍王接见。

可这只是形式上走个过场。

人生地不熟的陈理,在高丽生活十分艰难。

恭愍王曾赐给陈理苎布九匹。

建文三年起,李朝太宗李芳远,倒是没有忘了陈理,接连赐给陈理一些东西。

分别为:一些田地,一名婢女以及米豆,米四石,酒十瓶。《李朝太宗实录》

可‬单单从高丽王所赐的物品来看,陈理已经根本谈不上是个“王”了。

最终,陈理在48岁这年去世,留着儿子陈明善,在高丽开枝散叶。

说在最后

如果,陈理没有被送去高丽,继续留在朱元璋身边,那他很有可能,被卷入后期的洪武四大案,或者是其他原因,被朱元璋斩于刀下。

毕竟,他是陈友谅的儿子。

其实,他是幸运的,他能够从朱元璋身边,全身而退。

试问,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又有几人能够全身而退呢?

可能,陈理在高丽的日子过得清贫,但不用担惊受怕,有家人陪伴在侧,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陈友谅死后,次子陈理在武昌登基,投降朱元璋之后住在京城,整日闷闷不乐,有时候口出怨言。朱元璋听到后,大度地表示:“这只是小孩子所犯的过错,但是以防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诱惑,还是让他远离京城比较好。“于是,大手一挥,将陈理流放到了高丽。

朱元璋最大的敌人——陈友谅

提到陈友谅,很多人心中想起的可能是金庸笔下那个心狠手辣的丐帮长老,在《倚天屠龙记》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历史上的陈友谅可比小说中的形象强大太多,在元末乱世,以长江以南为根基,建立陈汉帝国,自立为帝。

1360年,刘伯温被朱元璋请至应天,参谋天下大事,刘伯温说:“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君臣二人都将陈友谅当做最大的敌人。

在陈友谅死后,朱元璋也舒了一口气,说道:“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说起来,陈友谅跟朱元璋的崛起还有点相似。元朝末年,天下民不聊生,各地烽烟四起,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红巾军“了,他们头裹红巾因此得名。

朱元璋开始从军就是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一支红巾军,而这支军队名义上是以韩山童为尊,韩山童死后

小明王韩林儿是名义上的领袖。

陈友谅是另一支红巾军领袖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杀死了倪文俊与徐寿辉,自己称帝建国,国号为汉,史称“陈汉“。

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表面上尊小明王,秘密库长自己的势力;与之相反,陈友谅就高调了太多,不仅早早称王,甚至早早杀死了头上的领袖,大失人心。

内忧外患之下,陈友谅跟朱元璋交战,屡战屡败,最终自己也战死于鄱阳湖,连被册封为太子的长子也被俘虏,次子陈理被张定边带回武昌之后,继承了皇位

陈理投降之后

1363年8月,陈友谅中箭身亡,12岁的陈理继位,同年冬天,朱元璋亲征武昌,第二年二月,朱元璋再次亲征,陈理的丞相、也是他所倚重的大将张必先被俘之后,陈理开城投降,陈汉灭亡。

陈理进入军门之后,马上伏于地上,不敢抬头,朱元璋看到陈理一副年幼的模样,心生不忍,便将他扶起,握着他的手说道:“我不会将你治罪的。“府库财物任由陈理选取,随他一道带回应天。

理遂降,入军门,俯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明史》

回到应天之后,陈理被封为归德侯,陈友谅的父亲陈普被封为承恩侯,连陈友谅的两个或者的兄弟也被封为伯爵,总体来说,待遇还算不错。

陈理住在京城,一直闷闷不乐,还经常口出怨言。怨言传到皇帝的耳朵之后,朱元璋说道:“这只是小孩子所犯的过错,就怕他受到小人的蒙蔽,忘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让他远离京城为好。“

1372年,朱元璋将陈理迁居高丽,并赏赐高丽王,让他善待于陈理等人。

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并徙高丽,遣元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行。赐高丽王罗绮,俾善视之。——《明史》

在高丽吃泡菜的陈理

陈理到了高丽之后,虽然受到高丽恭愍王的接见,还被称为“陈王“,但是生活过得很艰苦。这时候的高丽本身也是一团乱,后来朝鲜太祖甚至推翻高丽,建立朝鲜王朝。

据《高丽史》和《李朝太宗实录》记载,高丽国王李朝太宗曾数次赏赐陈理。

1372年六月初六,高丽恭愍王赐给陈理苎布九匹。

1401年闰三月十八日,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些田地。

1403年十一月初五日,李芳远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

1404年六月初七日,李芳远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

140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理病死。李朝礼部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

李朝太宗是朝鲜王国第三位国王,看看他对陈理的赏赐可知,陈理在朝鲜的生活并不那么如意,除了一个婢女,其他的赏赐都是生活必需品。看着样子,陈理在高丽天天吃泡菜是大有可能的。

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反而要将他送到高丽?

知道了来龙去脉,也了解了陈理在高丽的待遇,对整件事有个印象了,再来看一看,朱元璋为何要这么做?

首先,之所以不斩草除根,大概有以下几点:

1.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战开始,对于投降的君主,下杀手的其实不多。比如三国时期曹丕对待汉献帝刘协、司马炎对待魏元帝曹奂,一般都能有个安享富贵的晚年。

真正践踏这个规则的要从南朝宋武帝刘裕算起,他杀死了退位的司马德文,以至于后来亡国之君的待遇越来越差。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太大威胁的,或者没有多大仇怨的,一般还是会抱着居高临下的态度,给予宽容处理。

2.陈理投降之时才十二三岁,本身又是陈友谅次子,并非太子,对陈友谅的原本势力号召力有限,再加上陈友谅本人也不得人心,对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并没有多大威胁 。

3.在没有太大利益之时,每个人都会有一丝仁心,就如朱元璋看到年幼的陈理匍匐在地,会将他拉起来,也许是作态,也许有那么一丝人之常情。

从此之后,陈理一直生活在京城,也算是朱元璋看着长大的一个小辈,当没有威胁的时候,愿意放他一条生路,实属正常。

为什么要送到高丽呢?因为当时高丽是大明的藩属国,又离得远,还有专人监视其动静,不得与中原的陈汉旧势力勾结,也算是眼不见为净吧!

主要参考资料:《明史》、《李朝太宗实录》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陈友谅这个人做事不讲究,也没有朱元璋地道。而且因为急着称王,结果被朱元璋釜底抽薪,干死在了鄱阳湖之上。

陈友谅不地道?做事不讲究?怎么死的?

陈友谅本来姓谢,因为他的父亲入赘到了陈家,所以改姓了陈。家里面世代渔业为生,但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陈友谅就趁着这个风气参加了天完红巾军。

从一个小小的士兵,最后竟然功至元帅,可见陈友谅率兵打仗的能力还是有的。但是后来天完红巾军出现内斗,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没能得手,准备逃往黄州。

陈友谅趁机杀了倪文俊,收编了他的部队,自称宣慰使,开始掌握天完红巾军的实权。后来他一边继续反元,另外一边开始在红巾军内部搞内斗。

杀了战功卓卓的赵普胜,后来又挟持了徐寿辉,并且自称为汉王。后来不满足于做王,又把徐寿辉杀了自立为帝。而在另外一边朱元璋也没闲着,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

双方一边继续反元,另外一边经常倾轧对方。但是由于陈友谅夺权手段不光彩,因此在此消彼长之下,大部分人都投降于朱元璋。

最后双方的一场战争发生在鄱阳湖,陈友谅不小心中了一支流失。史书上面的记载是射中眼睛,穿过后脑勺,死的可谓是凄惨无比。既然汉王都死了,朱元璋打得就轻松了。

陈友谅儿子陈理怎么回事?为何到了高丽?

陈理其实是陈友谅的二儿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陈善儿。但是在这次战争当中,哥哥陈善儿被朱元璋俘虏。当时陈友谅的太尉张定边趁着天黑,带着陈理和陈友谅的尸体,连夜逃回到了武昌。

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张定边扶持陈理登基。但是朱元璋这边准备赶尽杀绝,在同年的冬天便大军压境。为了解决围城之困,丞相张必先前来救援。

但是才到半路上,就被常遇春活捉。张必先活着的消息传回武昌之后,整个武昌城混乱不堪,大量人员准备投降于朱元璋。人心都已经不在了,陈理也没有坚持的必要。

因此他将城门打开,跪在路上迎接朱元璋的到来。朱元璋看到他的身影之后,立刻把她从地上扶了起来,还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你年龄还这么小,我不会把你怎么着的”。

朱元璋把武昌的国库搬空之后,就带着陈理回到了南京。朱元璋不仅给他封了侯,陈友谅的几个兄弟叔伯,都得到了封赏。但是陈理整天闷闷不乐,只好借酒消愁。

每天喝得醉醺醺的陈理,也有点口无遮拦,经常说一些反朱元璋的反话。这样的事情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面,让他很是不舒服,于是把陈理找来:我先前念你年纪比较小,所以不打算惩罚你。但是你不能仗着我对你的恩惠,如此的肆无忌惮。既然你如此不知感恩,你就到高丽住着吧。”

其实朱元璋还是比较好心的,他给当时的高丽王一大笔赏赐,让他必要的时候接济一下陈理。到了高丽之后的陈理,生活状况直转而下,要不是高丽王时不时的接济,估计最后都饿死了。

陈友谅的后人在哪?九姓渔民怎么回事?

有关于陈友谅的后人,网上主流媒体的说法是“九姓渔民”。原来当年陈友谅兵败之后,朱元璋把他手下大将后人发配到各个地区。

他们的后人被要求必须住在渔船上,世世代代都不能登岸,这种情况一直在清朝才出现改变。

其实这部分并不是陈友谅的直系后人,只能算作是一部分。陈友谅战败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杀,逃散到了全国各地。

比如说他的大儿子,再后来改为了谢姓,来到了四川白帝城居住。一直过了6代人,才改回了陈姓。他们这一代人,后来分布到了四川、贵州、重庆等地。

重庆南川陈、湖南张家界陈、湖南靖州广西融水陈张、山西洪洞、河广东龙川河源陈烟殷钟、北泊头、河南偃师密县登封陈夏、湖南澧县岳家湖花园台陈、湖南临澧陈刘等等。都有陈友谅后人。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陈友谅这个人。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沔阳(今湖北仙桃)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陈汉开国皇帝。

出身渔家子,曾为县吏。参加天完红巾军,隶丞相倪文俊为簿书掾,以功升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以倪文俊谋害天完帝徐寿辉,杀倪文俊,遂并其军。

自称宣慰使,旋改称平章政事,掌兵权。与元兵交战,连克今江西、安徽诸地。十九年九月,杀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底,杀徐寿辉左右部属,挟持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在采石杀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年号大义。屡与朱元璋战,不利。二十一年八月,江州为朱元璋攻破,退都武昌。二十三年八月,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兵败中箭死。子陈理继立。

1363年,因上次陈友谅在龙湾、采石矶被朱元璋打得大败而归。陈友谅心里一万个不服。

陈友谅举六十万大军,杀奔朱元璋而来。朱元璋也并不虚,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陈友谅雕像)

结果,陈友谅大败,陈友谅突围之中"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陈友谅的儿子陈善被朱元璋俘虏。陈理与大将张定边带着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不久,陈理继位称帝。这一年陈理13岁。

(朱元璋剧照)

第二年朱元璋率领大军进逼武昌,在陈友谅原大臣的游说下,陈理献城投降。《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子理既还武昌,嗣伪位,改元德寿。是冬,太祖亲征武昌。

年仅14岁的陈理,被朱元璋带回南京。朱元璋封陈理为归德侯,对陈氏一族大加封赏。陈友谅的父亲,陈友谅的兄弟都封侯。陈理受到朱元璋款待,好吃好喝供着。(主要原因是笼络陈友谅降兵的心。把他们失败的原头领供着,你们总不能说我不好吧。这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

这一闲吧,陈理就喜欢唠叨,对朱元璋怨言颇多,可能就是说我父亲若不死,我说不定还能坐天下呢,诸如此类的话。那么,你们要知道,对于一个过去的对手的儿子,前割据势力的首领,虽然他年纪还小,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而且朱元璋设置特务机构,这样的话很快就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去了。

朱元璋闻知后,也并不生气,只是决定让陈理离开南京,免生事端。(说实在就是怕前汉的剩余力量继续造反。)

洪武五年,正好高丽使臣来访,正好对上了朱元璋的意思。他下令陈理随使者一起回高丽生活。(呵呵,朱元璋这是高啊,我不杀你,表明我仁义,我把你赶走到高丽总行吧,高丽国天高路远,谅你也翻不出大浪。所以,这陈理一走,朱元璋心里别提多么舒服了,去除了心里的一块心病。

高丽国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朱元璋又授意高丽王好好款待陈理。

朱元璋将陈理与归义侯明升一起迁居高丽,让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送他们。(这是什么方式?一下子遣散三个以前的敌人,明升是割据蜀地的政权首领,然后元朝降臣一起遣散到高丽,省得在国内闹事)。这是一石三鸟之计啊。

同年五月十九日,陈理和明升一行二十七人到达高丽,受到高丽恭愍王的接见,当时陈理二十二岁。

六月初六日,恭愍王赐给陈理苎布九匹。

陈理到了高丽之后,被称为陈王。但生活过的很艰苦。

建文三年(李朝太宗元年)闰三月十八日,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些田地。(《李朝太宗实录》卷一, 元年闰三月乙未)

永乐元年(李朝太宗三年)十一月初五日,李芳远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李朝太宗实录》卷六,三年十一月戊寅)

永乐二年(李朝太宗四年)六月初七日,李芳远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李朝太宗实录》卷十一,四年六月乙丑。)

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理病死。有一子陈明善。李朝礼部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陈明善无后而逝。(《李朝太宗实录》卷十五,八年十二月乙巳。)

哎,陈理娶高丽后生活艰苦,如果没有高丽王的接济恐怕会饿死。因为他在高丽没有旧部可以依靠。不过,对于投降的首领,朱元璋也算仁慈,不像宋太宗那样赐毒药毒死李煜,手段残忍。

不过古来就是成王败寇,如果陈友谅鄱阳湖大战一举灭了朱元璋,以陈友谅强暴之心未必会善待朱元璋众人,说起来朱元璋对于这些降臣还算善待,最起码让他们活着。让他们以前的旧臣能够安心替明政府做事。

(文章根据各文史资料编辑)

(图来自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