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跟唐朝叫过板,与明清干过仗,却为何独独不敢和宋朝闹事?

日本的秉性,向来是谁把它打疼就跪舔谁,大唐把它打的裤衩都不剩,它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出来作死!

翻开中国和日本的战争史,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距离中国不远的弹丸小国,自唐朝开始,就不断的与中国有摩擦,大大小小的战争打了无数场。

但在宋朝时期的两三百年的时间里,日本却没有和宋朝发生过战争,反而成为了稳定的贸易伙伴,不仅如此,双方的外交关系还十分稳定,日本对宋朝是甘心称臣,年年纳贡,岁岁来朝,可谓是毕恭毕敬。

而在宋亡之后,日本就露出了侵略者的本性,自元朝开始,日本就开始试探着骚扰中国边境,到了明朝,倭寇成为了大明中后期较大的隐患,而到了满清末期,日本已经堂而皇之的公然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因此,日本对于宋朝,是断然不可能会真正的甘愿俯首称臣的,之所以毕恭毕敬,则是暂时打不过,选择了在蛰伏中学习并壮大。

为什么日本选择要蛰伏?就是曾经悍不畏死的叫板大唐,结果被打的差点灭国。

唐高宗时期,随着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整体实力逐渐强盛,便逐渐的不安于现状,于是高句丽就怂恿着同为大唐属国的百济国挑事,先是拒绝向大唐朝贡,后又阻碍忠心于大唐的新罗国和大唐的交通与进贡事宜。

唐高宗对于百济的这种不知死活的行为大为恼火,屡次下诏威吓,但有高句丽在背后撑腰,百济有恃无恐,更加的肆无忌惮。

大唐威严岂容尔等小国挑衅?于是,本着维护大唐脸面,以及在新罗的一再请求下,公元660年,唐高宗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十万,出兵新罗,征讨百济。

战争的结果不必详说,在碾压性的实力之下,百济虽然是倾国来战,但还是被大唐打的屁滚尿流,就此灭国。

这件事情,原本和日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百济灭国时,百济国王子逃到了日本,在唐朝大军结束战争退回本土后,日本的心思就活泛起来。

因为在战后,新罗国接受了百济的几乎所有地盘,由此疆域扩大不少,而日本眼看没得到什么好处,就扶持逃到日本的百济国王子为王,开战了轰轰烈烈的“百济复国运动”。

公元663年8月,大唐与新罗组成联军,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与日本以及支持百济复国的各方势力展开作战,

日本方面,共出动兵力近四万余人,战船170余艘,而唐朝方面,兵力只有两万,战船不足百艘,两者之间在兵力上,有着相当大的悬殊。

但是战争的输赢,并不完全依靠兵力多少,大唐利用娴熟的水战技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紧接着,大唐有乘胜追击,将日本以及支持百济复国的势力,彻底击败,百济全境成为唐朝的羁縻地区。

此战,彻底的将日本企图染指朝鲜半岛,并想借助朝鲜半岛为跳板,来侵扰中国的想法给击碎,让日本认识到,大唐是它需要仰视的庞然大物,深感惧怕的日本天智天皇,生怕大唐会来个返场,顺手将日本国灭掉,赶忙向大唐表示愿世代朝贡,永表忠诚。

正如被打怕了就一直会有阴影一样,日本对于中国的恐惧,就此开始,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没有再有过侵扰中国的想法和行动,反而积极的和中国来往。

唐朝灭亡后,华夏大地上经历了朝代更迭,宋朝成为了又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按说依照宋朝的军事实力,以及宋朝的对外战争中的败多胜少的战绩,日本应该趁此机会来揩油才对,但是直到宋亡,日本也没有任何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

并不是日本改了习性,而是当时繁华的宋朝,正是日本迫切需要学习的对象。

前文提过,经过大唐时被暴揍,日本真正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庞然大物,至少是它目前无法撼动的,这个时候,日本就装起了孙子。

不仅奉大唐为宗主国,并且世代朝贡,与此同时,遣派大量的僧人以及学者前来大唐学习中原文化,并将其精髓带回日本,以此来壮大和发展。

到了宋朝,虽然宋朝的军事实力一般,但是值得称道的是,宋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时期,各种发明也是层出不穷,这些先进的技术,对于日本来说,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满眼稀罕。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后,日本更是如饥似渴的吸收中原文化,对于文化十分发达的宋朝,更是无比的敬佩,这么好的老师,全世界都找不到,也就暂时不会采取军事行动。

同时,宋朝的经济发达,也是日本没有攻打的原因之一,在宋朝时期,日本和中国的贸易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双方互通有无,甚至在日本国内,宋朝的钱币,都可以通用,足以可见当时贸易的旺盛。

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盛,这些都是日本需要学习的东西,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日本才会在宋朝时期,没有任何军事行动。

当然,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日本的侵略性,不会因为以上的几种情况就消失,反而会对于繁华的大宋朝更加的垂涎三尺,但是,在当时,日本国内自顾不暇,让它腾不出手来有别的想法。

两宋时期,日本由原来的奴隶时代正逐步的过度到幕府时代,原本的天皇,被逐渐的架空,没有了任何的实权,取而代之的,则是武士阶层的不断崛起。

此时的天皇,对于地方上的控制力已经被大大的削弱,而武士阶层的崛起以及当时日本国内的外戚干政,使日本处于一种自顾不暇的状态。

每个有一定实力的集团都在抢地盘,哪里有精力去攻打中国?各地的武士领主们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守住自己的地盘不被别人霸占,同时又如何霸占别人的地盘,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看不好,更别提向中国扩张了。

这种情况之下,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也就不可能会集中力量来有所行动,至于打中国,先顾好自己再说吧。

与此同时,日本的沿海,还经常会受到来自高句丽的骚扰,并且女真族的海岛还会时不时的进行袭击,这也让日本很是头疼。

国内各大武士领主每日里争抢地盘,沿海还要自卫,自顾不暇的日本,也就根本腾不出手来对外扩张,更谈不攻打宋朝了。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当时,完全没有攻打宋朝的理由。

在唐朝时,日本之所以会联合百济攻打新罗,就是因为日本想在朝鲜半岛上谋取立足之地,一旦日本能够在朝鲜半岛立足,那么它就会以此为跳板,来入侵中国。

之所以非要选择朝鲜半岛,因为这里是必经之路,近代的日本侵华战争,日本就是自东北开始侵略的。

但是到了宋朝,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辽东已经不在宋朝政府的控制中了。

北宋时,辽东属于辽国的领土;南宋时,辽东属于金国的领土。

也就是说,即便是日本在朝鲜半岛能够立足,它如果想进入中国,那么迎面而来的,就是辽国和金国,必须和他们死磕,方可进入中国。

此时的宋朝,在领土上,根本不与朝鲜半岛接壤,日本即使想打,也是鞭长莫及,更可况,依照但是辽国和金国的战力,如果日本登陆,那势必会把他们重新打回海里去。

同时,日本的愿望,是谋求东亚大陆圈,那么他的敌人,至少在当时,不是宋朝,而是辽国和金国,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这一原则,宋朝和当时的日本,还算得上是准盟友。

既然是盟友,那就更没有相互攻击的必要了,尤其是日本还正需要向宋朝学习,来提升自我的大好时机。

因此,在两宋的近三百年中,日本没有对宋朝才去过军事行动,但是在元朝入主中原后,这种局面就被打破。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高丽向元朝称臣,成为了元朝的东藩,忽必烈对于不远的日本,也派出了使者,要求日本效法高丽,也要向大元俯首称臣。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镰仓幕府时期,幕府的大权掌握在权臣北条氏手中,对于元朝的要求,北条时宗拒不接受,同时加强了边境的防御,以做战争的准备。

忽必烈之后又多次派遣使者要求日本臣服,结果日本朝廷连使者都拒绝接见,既然来文的无果,那就武力征服。

公元1274年,忽必烈发动征日战争,虽然元军在战术以及装备上,强于日军,但是由于却不擅长山地作战,无法突破日本岛崎岖的地形进入其腹地,因此在之后的战斗中,几经失利,并且在海上遭遇台风,受到极大损失,不得不偃旗息鼓,撤回国内。

不死心的忽必烈,在公元1281年,又一次发动了征日战争,但同样是因为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的复杂地形,最终无功而返。

就此,日本和元朝的梁子算是结下了,元朝一时半会奈何不了日本,日本也暂时没有能力攻击元朝,双方只得视而不见,各自闷头发展。

但日本在镰仓幕府谢幕后,逐渐发展壮大,因为资源匮乏,便时不时的对元朝边境进行骚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朝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后,也曾有过征服日本的想法,但在刘伯温的建议之下,同时借鉴于元朝失败的教训,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时的大明,百废待兴,人民迫切的语言休养生息,也支撑不起巨大的战争消耗,朱元璋在效法元朝派遣使者去日本,结果却本羞辱后,不得不暂时咽下这口恶气,将日本列为“永不征讨之国”。

在明朝中后期,倭寇成为了明朝的边境大患,明朝为抵抗倭寇侵扰,也涌现出如戚继光等多名抗倭英雄。

总而言之,在经过自身的发展壮大后,以及日本在和元朝战争中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日本国内上下对于中国的敬畏开始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不断增长的野心,同时在骨子里的侵略性使然下,由此开始展开了对中国的一次又一次战争行动。

总结:

日本是我国的邻邦,在历史上,日本的文化发展深受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日本对于中国的学习,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也正是这种学习,让日本在很快的时间内,能够快速的发展和壮大,拥有了和中国抗衡的实力。在唐朝时期,被击败后,马上低下头来学习成长,并且在宋朝时,更是如此,通过贸易来发展经济,提升实力,因此,才有了后来的颇具实力的日本。

日本跟唐朝叫过板,与明清干过仗,却为何独独不敢和宋朝闹事?

这话题很有意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日本在古代,跟中国颇有渊源。

在唐朝的时候,日本曾叫板唐朝,一战之后,变得贴贴服服、老老实实。

隋唐时期,高句丽企图称霸东北,威胁中原政权,在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代后,高句丽与百济联手入侵新罗,新罗兵败,求助唐朝。

于是就揭开了唐朝远征百济的战争,唐高宗命苏定方统帅13万唐军讨伐,致使百济、高句丽大败,百济王朝崩溃。

这事儿本来跟日本无关,但当时的日本天智天皇对唐朝的地大物博充满向往,企图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入侵唐朝,便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向百济提供了大量援助。

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唐朝后,唐高宗当即派兵增援与百济作战的大军。

结果呢,先是日本的先头部队遇到唐朝水路大军,日本战败;后来日本集合战船四百余艘,见唐军战船只有百余艘,决定速战速决,爆发了激烈的白江口海战。

日军本想以多打少,快速获得胜利,但唐军战法高明,进退有度。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俘。

战争失败后,百济亡国。

深感差距巨大的日本天智天皇惧怕唐军进攻日本本土,耗费巨资修筑了四道防线,自此以后,日本臣服唐朝,以唐朝为师,甘愿低头做附属国。

这种影响一直到了宋朝,日本对宋朝是甘心称臣,年年纳贡,岁岁来朝,可谓是毕恭毕敬,据当时史料记载,日本还主动送日本女子到宋朝度种。

据记载,日本每次会送几十个日本女子,到达宋朝之后,选择长相俊秀魁梧的男子,接着主动勾引,侍寝,一旦怀孕就拉回国,生下混血的孩子,据说是为了改善基因,达到度种的目的。

在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中,宋朝的军事是偏弱的,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会如此屈服于宋朝呢?

其一,华夷之分的观念。

日本的华夷之分观念很是浓厚,在他们的观念中,汉人的华夏再弱小,从文化上那也是华夏、中华;而周边的少数民族武力再强大,那也是蛮夷,是落后的。

加上唐朝一战的影响,使他们不敢逾越。

其二,宋朝的经济发达。

宋朝的军事可能弱了点,但在经济、文化的繁荣程度,甚至要远超唐朝。

本来就对唐朝十分崇敬的日本,对宋朝更是佩服,再有,宋朝的贸易,几乎垄断了日本的经济,当时日本使用的就是宋朝的铜钱。

其三,宋朝注重以和为贵。

在唐朝时期,日本只能低头做附属国,而宋朝呢,注重以和为贵,公平贸易,以发展经济为主,比较谦逊,对日本也保持着友好的态度,这让日本很舒坦,没有了下人般的自卑,更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招惹宋朝。

所以,日本自然对宋朝是唯唯诺诺,感恩戴德。

而元明清三朝,日本对中国倒没有那么“尊敬”,比如元朝,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曾派几任使臣向日本通使,要求臣服,日本不仅拒绝,还杀了这几任使臣;明朝曾侵犯东南沿海地区;清朝就更不用说了。

这其中的原因跟元灭宋有关,据说,日本人知道南宋亡国后,“全民茹素”,认为崖山之后无华夏了,转而自己以小华夏自居,自然瞧不起宋朝以后的元明清。

日本跟唐朝叫过板,与明清干过仗,却为何独独不敢和宋朝闹事?

我们看中国和日本的战争史,我们会发现,从唐朝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与日本有摩擦有战争,只有两宋三百年间,中日之间没有战争。这是怎么回事呢?

(网络配图)

唐朝的时候,日本曾与朝鲜半岛上的百济联合,企图灭掉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后来,唐朝为了保卫自己的藩属国,派出军队与日本、百济联军打了一仗。这一仗,灭亡了百济,并把日本赶出朝鲜半岛。

元朝的时候,忽必烈曾两次试图攻打日本,不过由于航海技术有限,他两次遭遇恶劣天气而失败。

明朝的时候,日本倭寇大量入侵我们的沿海地区,明朝将领戚继光、俞大猷、任环、傅应嘉等抗倭名将给予了倭寇有力的打击。后来,实现了日本统一的日本关白(相当于宰相)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半岛,并试图通过朝鲜半岛打进中国。明朝出击援助朝鲜,把丰臣秀吉打了回去,有力地阻止了日本的扩张侵略行动。

清朝末年,日本在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以后,又开始了他们的扩张行动。趁清朝腐败衰弱,日本在甲午战争中重创清朝,逼迫清朝签订《马关条约》。

此后,虽然清政府下台了,中国进入了民国时代,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行动,却一步步扩大化,最终爆发了全面侵华战争。

那么,为什么恰恰是两宋三百年,中日之间没有爆发战争呢?

说起来,日本是最应该和宋朝作战的,因为相对于唐朝、元朝、明朝、清朝(前期),宋朝的军事力量是有限的,宋朝在和北方的辽国、西夏、金国、蒙古的作战中,败多胜少。对于日本来说,正好有利可图。为什么日本却不行动呢?

(戚继光)

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宋朝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缘故。

固然,和历史上的其它朝代比较,宋朝的政治确实非常开明,统治者有一定的包容心,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对大臣及知识分子也比较善待,整个有宋一代,很少有杀大臣的行为。宋朝的经济也是相当繁荣,《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已经说明了宋朝有怎样的盛世繁华。宋朝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唐朝文化的基础上,把中国文化推向了高峰。总之,这些都说得没错。

不过,就算宋朝政治经济文化非常先进发达,日本也不可能因为你发达,就不侵略你。而且很有可能正好相反,因为你发达,日本才会侵略。相对来说,日本在历史上,和同时期的中国相比,是比较落后的。这种情况,和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是非常相似的。北方游牧民族对文明更先进物质财富更丰富的中原国家,一直都在侵略。金国皇帝更是因为听说了柳永《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羡慕得不得了,悍然发动战争,率军往南宋攻打而来。

由此可见,日本绝对不会因为宋朝的文化先进经济繁荣,出于尊重,就不来侵略宋朝。那么,日本没来侵略宋朝,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事实上,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

(丰臣秀吉)

日本的历史不算很长,4世纪之前,还主要是原始部落制。4世纪后期,日本大和国崛起,其国王被称为天皇,这也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日本国。这个时候的日本,属于奴隶制国家。

大和国崛起以后,通过四处征伐面积逐渐变大。而在这个阶段中,中国文化,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于对神秘中国的向往,日本试图让其国土变得更大,乃至到大陆来有所作为。再加上中国处在南北朝的战乱中,朝鲜半岛上出现分裂,因此,日本试图登陆朝鲜半岛。

不过,也就在这时候,中国发展到大唐。唐朝通过白江口一战,给予了日本沉重的打击。这一仗,也让日本明白,他们和中国的差距不是一点点,而是全面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宗藩体系的强大。因此,日本就断了想往大陆扩张的念想。或者说,他们也有类似的想法,但是认识到实力差距太大,因此不再贸然行动。

不仅如此,他们反而在整个唐宋时期,一直派留学生和留学僧到中国来学习。而通过学习,日本国内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也逐渐改变,从奴隶时代,进入了封建时代。

再一点,日本在政治上又进入了幕府时代。幕府时代很大的特点,就是政权无法统一。天皇还是那个天皇,可是江山代有幕府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种政权无法统一,也使得他们不可能集中力量,向大陆扩张。

这样的过程,一直延续到战国时代。日本战国时代的主题,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就是扩张和兼并。因此便有了倭寇入侵。后来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野心变大,发动了对朝鲜半岛的侵略。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并非日本不侵略宋朝,而是他们还没“做好准备”。

(参考资料:《日本国史》)

日本跟唐朝叫过板,与明清干过仗,却为何独独不敢和宋朝闹事?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在宋代日本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无力对外扩张,而且即便扩张,日本也是先攻打高丽和辽金

日本历史上首次与中国交锋是在唐初,公元663唐高宗派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率军分道进攻东北亚小霸王高句丽和百济。此战的起因是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入侵新罗,意图统一半岛南部,新罗不敌百济,于是向唐帝国求援。

接到求援的唐军从山东半岛出发攻打百济,而作为百济的盟友,高句丽和日本则出兵援助。

此时日本还叫倭国,在战争前刚刚进行了圣德太子改革,日本的国家制度初步成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国力也有了巨大的提升。当时,日本朝政苏我氏家族掌握,权臣苏我虾夷决定涉足朝鲜半岛。

公元白江口之战,由4.2万人组成的日本水师与1.3万的唐军水师在今天韩国的白江口展开海战,日本惨败,这是中日历史上的首次交锋。(白江口海战示意图)

中日之间第二次交锋就要等到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92年,刚刚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有着日本三英杰之称的丰臣秀吉决定攻打明朝。

1592年丰臣秀吉给朝鲜国李昖写信,要求借到朝鲜攻打明朝,秀吉在信中写道:

“王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

平心而论,这句话写的还是挺霸气的,但是狠话谁不会说?朝鲜国李昖很快就干脆利索的拒绝了丰臣秀吉的要求。在要求被拒之后,秀吉大怒,调集日本各藩水路大军共14万人渡海攻打朝鲜。

日军陆军共分九队,由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就横扫朝鲜军,直逼鸭绿江,朝鲜则赶紧像明朝政府求援。

由于朝鲜军队败退太快了,明朝政府甚至误认为朝鲜与日寇勾结。直到几经确认之后,明政府才感到事情危机,决定出兵入朝,中方史称“万历朝鲜战争”。(万年朝鲜战争形势图)

对于万历朝鲜战争,今天的许多舆论都鼓吹明军碾压日军,但是在真实地历史上明军打得很吃力。

在最初的时候明政府对于日本非常不屑,明政府认为只需要通过一两次大的战役就可以全歼日军,明军边将甚至对朝鲜大臣表示只需不到一年就能驱逐倭奴。因为过于低估日军实力,明军初入朝鲜的第一战就被日军击败,明政府大惊。

首战的失败让明朝政府认识到了日军的战斗力,随明朝政府任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任命李如松理总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官,率领四万大军一同开赴朝鲜。

明朝主力进入朝鲜之后迅速收复平壤,在平壤之战中,日军虽然数量占有,但仍不敌明军,损失9000余人,而明军只伤亡不到800人。

平壤大捷的胜利大大振奋了朝鲜君臣的士气,朝鲜方面则多次催促明军南下收复失地,而李如松也希望能够速战速决。

由于朝鲜政府已经丧失了对半岛的控制,此次入朝作战的粮草需要全部从辽东转运,后勤压力较大,于是明军开始大举南下,试图一举荡平日寇。

但是明军还是大大低估了日军的实力,在拿下开城之后,明军先锋轻敌冒进,在汉城西北部的碧蹄馆遭到日军附近。明军虽经力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败退。

碧蹄馆之战重挫了明军的士气,李如松于是改变战略,焚毁了日军在龙山的粮仓,日军被迫撤出汉城。不过在拿下汉城后,明军由于兵少,一时间再难南下,双方开始议和。

对于这次议和,几乎是一场闹剧,中日两国的谈判使臣在未经本国政府的同意下,私自达成议和协议,并在回国后糊弄欺骗本国政府,搞出一场大乌龙,议和也以失败告终。

和明朝议和失败后,丰臣秀吉非常恼火,再度起兵开展,而明帝国也将总兵力增加到了七万人,双方在半岛南部展开拉锯战。

照当时的战况来看,原本这场战争还要再持续几年,但由于丰臣秀吉的暴毙,日军闻讯全部撤回国内,万历朝鲜之战才算结束。

万历朝鲜之战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此战明朝几乎动员了辽东所有的战略资源,国库也为了这场战争大出血。战后辽东地区守备力量下降,为建州女真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中日前两次战争都是以中国的胜利而结束,但纵观万历朝鲜之战,日军的战斗力已经有了大幅提升,明军对日军的优势已经远不如以前了。而中日第三次交手则是到了清末,也是众所周知的家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第一次对外大规模战争,此战已经初步完成现代国家改革的日本击败了尚且处于封建王朝体质中的清帝国,夺取了台湾岛,以及清朝的藩属国朝鲜。

我们总结一下前三次中日战争,这三次战争都有两个共同特点。

第一,日本都是处于同一的状态下

第二,日本都是试图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入侵中国

然而这两个必要因素在宋代都不具备。

在宋代,无论是南宋还是北宋,辽东都不再宋朝政府手中,北宋时辽东是辽国领土,南宋时辽东是金国领土。

由于辽东不在宋朝政府控制下,因此宋朝根本不跟朝鲜半岛接壤,日本即便是入侵朝鲜半岛,也只能跟辽国和金国死磕。而辽金都是宋朝的敌人,所以如果日本谋求东亚大陆,那么宋朝和日本应该算是准盟友。

(日本如果入侵朝鲜半岛,所面临的对手是辽国和金国)

此外,在两宋时期,日本天皇正在被逐步架空,此时的日本外戚干政,武士阶层崛起,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削弱。到了中国南宋时期,日本建立了历史上首个幕府政权——镰仓幕府,日本正式进入幕府时代。

幕府时代的日本属于一种封建领主割据的状态,各地武士领主只希望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根本无心对外扩张。而且当时日本的实力也很不济,沿海经常受到来自高丽和女真海盗的袭击,自卫还忙不过来呢,怎么可能去对外扩张?而至于网上传言的那些所谓“日本崇拜大宋,不忍加兵攻之”的话,真的非常可笑,那时的日本哪有实力对外扩张啊!

日本跟唐朝叫过板,与明清干过仗,却为何独独不敢和宋朝闹事?

答:中国历代王朝的对外关系里,一桩传说中“好到很甜蜜”的“双边关系”,就是大宋与日本的关系。

有多好?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老邻居”,日本在中国古代史上,一直是不少折腾。哪怕赶上了大唐吊打四方的年代,都敢在白江口“作个死”。明朝年间更是先当倭寇再侵朝鲜,直到在露梁海被大明舰队“碾死”才消停。晚清年间长了本事,又给中国留下了痛彻心扉的“甲午国耻”。但这么一个不安分的“邻居”,放在两宋的三百年里,却是十分的安分。不但“没闹事”,还留下了不少“美谈”,看似“甜蜜”到匪夷所思。

最出名的“美谈”,当属宋朝灭亡以后,南宋遗民郑思孝的那声感慨:“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东,先朝尝入贡,许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国,举国茹素。”也就是说,这日本不但给大宋“上贡”,商贸往来繁荣,对大宋更是无比“孝顺”,甚至南宋灭亡后还“举国茹素”,关系好到感人。

而另一桩“美谈”,那就不止感人,还特别“香艳”:《清波杂志》记载,在大宋与日本关系十分“蜜月”的年代里,经常有日本妇女乘“倭国一舟”劈波斩浪,跑到中国东部沿海来,见到大宋男子就“择端丽者以荐寝”。跟“大宋好男儿”一夜温存后满意离去,如果能因此怀上子嗣,那更高兴得似捡了大便宜,美其名曰“度种”。“好”到这程度,着实“甜蜜”。

那真实的大宋与日本的关系,有这么“孝顺加甜蜜”?首先要说的,就是“日本给大宋戴孝”这桩美谈。事实是,北宋立国后,日本正是“平安时代”,南宋南渡后,日本又变成了“镰仓幕府”。那时的日本,早在唐末时就中断了“遣唐使”,此后一直到南宋灭亡,日本与“大唐”“北宋”“南宋”几个王朝,一直都没有官方往来,对大宋这边来的“使节”,也常常是“人以成狐疑”,几乎是百般提防。

所以,宋朝建国后的日本,何止是“不闹事”?毕竟挨过唐朝的打,知道了自己几两肉,从军事到经济全面落后的日本,也就对“老邻居”中国紧锁国门。这样的背景下,大宋与日本的官方关系,其实相当冷清,更谈不上有什么感情。那至今感动无数“野史粉”的“日本举国给大宋戴孝”事件,只不过是“大宋遗民”郑思肖的美好想象。

那既然“举国戴孝”不靠谱,那么更离奇的“日本女人度种”事件,又是否靠谱。其实,就是这桩“美谈”里“倭寇一舟漂泊在境上”的景象,就藏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大宋与日本之间的“政冷经热”现象。

自从唐末起,日本对于中国的“官方朝廷”,一直是千防万防。甚至经济上也曾有各种禁令。但整个两宋时期,双方远比唐代时“火热”的,却正是繁荣的贸易往来:两宋三个世纪里,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书籍等“硬通货”,甚至中国从南亚西亚“转手”来的香料等货物,都在日本常年“热卖”。日本刀与日本扇也是中国市场上的“宝货”。宋代大文豪苏辙的诗,就缩影了当时“日本制造”的影响: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

为何“政冷”的两国,经济交往却火起来?这事儿,就要说说两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中国海商。

北宋立国之后,北方面临辽国的压力,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又几乎萧条,于是海商贸易反而火热起来。外加宋朝对沿海商民出海的限制,比起唐朝来大为放松。于是“海商”群体迅速扩大。凭着当时大宋强大的造船业与手工业经济,“每十贯之数可以易番货百贯之物”。这巨大的利益诱惑,自然惹得大宋各个阶层,只要有钱有机会,都是纷纷“下海”。

而且这些走出国门的“大宋海商”们,在亚洲海面上也有着强大的话语权。有时来到一些国家时,当地都是“其王与眷属到船问劳”。而日本,也恰是大宋海商们的“大市场”。单是从北宋立国到1166年,宋朝就有七十多批海商登陆日本。凭着“大宋制造”的强大地位,这些商人不但在日本大赚特赚,好些人更干脆在日本定居——日本的博多、濑户等地,都有大批宋朝海商定居,还建有“唐房”,公认日本的“富人区”。

如此“有钱有地位”的宋朝海商,自然就令“中日贸易”常年火爆,大宋王朝也从中赚取了丰厚利润。好些海商还“捎带”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在那个日本厉行“锁国”的时代里,享有特权的宋朝海商,也常用自家强大的海船“捎着”日本僧人来“求法”。宋朝三个世纪里,靠中国海商帮助来华的日本僧人,有名有姓者就有181人。仅南宋年间来华的日僧圆尔辨圆一人,就带回日本数千卷典籍。别看“政冷”,但日本“学中国”的脚步,也一直都没停。

就连一直“冷清”的中日官方往来,当时也主要靠“海商”们为纽带,两宋年间宋朝对日本的几次出使,都是由“海商”们来担任使节,虽说官方往来冷清依旧,却也可见当时海商的特殊角色。《清波杂志》里的“度种”故事,正是以这特殊故事为土壤。

不过,比起这类杂谈来,随着南宋年间,宋王朝的日益腐败低效,“政冷经热”背景下的日本,也越来越多的从大宋赚走一样“硬货”:铜钱。

长期以来,做工精美的宋朝铜钱,一直是亚洲各国的大爱。但铜钱的流动关乎国家经济稳定,所以宋王朝也一直对此严格限制。但到了风雨飘摇的南宋晚期,看出这其中“暴利”的中日海商们,也将其做成了“走私买卖”。不但宋朝海商往日本“倒腾”铜钱,日本的海商们也走出国门,来大宋做起了这“暴利生意”。仅是南宋宋理宗年间,日本太政大臣西园寺公家的“海商”,一次就从大宋赚走十万贯铜钱,以至于“台城一夜之间忽无一文小钱在市行用”。

对比一下南宋每年不过二十万贯的铸钱量,就知这一笔买卖,就叫大宋何等“大出血”。这“巨量”的铜钱输入,推动了当时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却也叫积贫积弱的大宋,又陷入了“钱荒”的困扰。“甜蜜关系”外表下的一幕幕真实“贸易图景”,虽然只是史册里的简单几笔,但对照南宋末年的衰败,却着实有着发人深思的意义——开放固然能带来强大,但如何能更好保护自身利益,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

参考资料: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史》、李强《宋朝的诱惑》、赵莹波《宋朝、日本、高丽之间准外交关系初探》、钟兴龙《宋代铜钱之外流日本问题》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日本跟唐朝叫过板,与明清干过仗,却为何独独不敢和宋朝闹事?

曾经有一个调查,中国人最恨的国家是哪一个?很多人选择了日本,因为,近代的日本给华夏带来了太多的痛苦。

往前追溯,日本和清朝干过仗,和明朝干过仗,甚至和唐朝都刀兵相见,而面对宋朝,却老老实实,这是咋地啦?是宋朝的财富晃瞎了日本的钛合金眼,到不了大宋边境吗?

非也非也,听我仔细说给你听。

1、日本人还在品味过去的伤痛,暂时不敢造次。

在动物界,凡是一个动物被另一个动物打怕了,打狠了,被打的动物,就此再也不敢轻易挑衅了。

人,也一样。

康熙说: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混账,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康熙朝起居注》记载,)

这倭子国,说的就是日本。老爷子的总结很深刻,总结一下,就是一句话:对日本必须要打狠了,必须把他们打怕了,不需要给他们好脸色。

此话有理,美国把日本打怕了,两颗原子弹让日本人有了“被灭族”的恐慌,至今为止,把美国当爹一样看待。

其实,远在唐朝,日本就被我大唐狠狠揍了,这教训,日本人记了好几百年。

那是发生在公元7世纪的事情,当时的小日本,处于飞鸟时代,你没有看错,就是“飞鸟时代”,就是这么任性。

飞鸟时代晚期,有个天皇叫天智天皇,有些能力。就是这“天智”二字刺人眼啊!这智慧得多高啊!

公元663年,对面海峡的百济国(重新建立的)前来求救,说是碰到了大困难,什么大困难?被大唐联合着新罗一起进攻。

此处插个内容,之前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北方大片地方属于高句丽,南方分为东西两个国家,东边的叫百济国,西边的叫新罗国。

三个国家中,新罗和唐朝交好,而高句丽和唐朝是对着干的。百济假装和唐朝交好,实际上和高句丽、日本打的火热,而且,百济不断欺负新罗,发起多次进攻。

于是,新罗求助大唐。公元660年,百济被唐罗联军击败,就此灭国。但,百济遗民,因为对唐军一些强压和掠夺行为很不满,因此起来反抗,并建立了新的百济国。

公元663年,日本天智天皇决定帮助百济国,帮助的原因有三个:1、虽然唐朝很强大,但百济离华夏大陆距离不近,此所谓山高皇帝远,能战;2、唐朝只有2万人,人数不多,船只也不多,能战;3、如果战胜了,日本就可以控制百济,可以图谋更大的地方,这是好事,能战!

接下来,日本派了3.2万人,170多艘船舰,就此和唐朝开战。这就是著名的“白江口战役”。

很遗憾,日本天智天皇失算了,唐军人虽少,但战力强,全是精锐,从海上到陆上,双方进行了4次战役,日本全败,杀死的、烧死的,沉入水中而死的不计其数。

没有死的日本军人逃回了日本本岛,再也不敢插手朝鲜半岛的事情了。

而没过几年,在公元668年,唐朝把高句丽灭了,从此,朝鲜的三国时代结束,统一了,而新罗就此成为了唐朝的诸侯国,占据了朝鲜半岛的中南部。

日本人被打疼了,一看自己和唐朝差得实在太远,就开始怂了。

从此之后,日本积极向大唐学习,不再找事,毕竟,白江口战役历历在目,损失巨大,再也不能出现那么惨的状况了。

唐朝和北宋离多远?很多人以为很远,其实很近。

从唐朝907年灭亡开始,到960年宋朝建国,唐宋相隔只有53年。这么短的时间,日本很难忘记自己的路线主张。

所以,在宋朝期间,日本人只和华夏做生意,只向华夏学习,毕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想要去动手,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脑袋硬不硬。

但仅仅是这个原因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两宋时期,日本处于一个混乱的时代

中国两宋时期,相对应的是日本的“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的后半段和“镰仓幕府时代”(1185年—1333年)的前半段。

日本在这两个阶段,除了把华夏尊为“大哥”般的国家外,日本国内并不太平,而且常常出现混乱。

1、“平安时代”后半段的混乱。

先说日本的“平安时代”的后半段吧,这个阶段,日本武士集团开始崛起,叛乱时时发生。

公元935年发生“平将门之乱”,这个还没平定呢,仅仅过了四年,公元939年又发生了“藤原纯友之乱”,不久,还发生了“关八国独立”事件。

当然,这两次叛乱在940年被平了,有意思的是,平息叛乱的却是地方武士,也就是窝里斗。

后来,在各种叛乱发生时,朝廷常常要借助武士集团的力量。

1028年,“平忠常之乱”发生,朝廷派出的人马依然无能,于是,改派了武士家族清和源氏一族的源赖信,此人一出,为期三年的叛乱很快解决。而源氏家族开始崛起。

公元1051年,日本的东北,发生安倍氏的叛乱,此叛乱名字叫——“前九年之役”(公元1051年—公元1062年)。估计,这安倍氏人家是安倍首相的祖先。这次叛乱,被源赖义和清原武则平定。很快,清原氏把源氏踢到了一边,大功独享。

1085年--1087年,清原氏叛乱了,这就是后三年之役。这次叛乱是源氏家族的源义家平定的,此人就是源赖义的长子,这导致,源氏势力越发庞大。

之后,日本国内的矛盾也越发地多了,朝廷、摄关贵族、武士集团之间的种种矛盾,此起彼伏。

在公元1100--1192年间,发生的大的叛乱有“保元之乱”“平治之乱”等等,两大武士家族源氏和平氏斗得不亦乐乎。

如此情况,如何去和宋朝打仗?自己的屁股都没擦干净,实在没有精力做侵略的事情。

1192年,源氏的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2、镰仓幕府的前半段。

(源赖朝)

源赖朝成了征夷大将军,大权独揽,从这一刻开始,以幕府将军为政治中心的的权力结构代替了以天皇为政治中心的权力机构,武士集团开始主导日本的发展。

1198年,源赖朝从马背上摔下来,1199年,源赖朝死了。

很快,就有其它武士集团像苍蝇一样,图谋政权。这次是北条时政,此人废黜了源赖家,拥立源实朝(自己的外孙)为将军,北条氏自称“执权”,慢慢地,随着各种事情的发生,政权转到了北条氏这里。

随着北条氏的飞扬跋扈,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1221年发生了著名的承久之乱,这次的发起者是朝廷集结的武士和畿内寺院的僧兵。结果,北条氏胜利了,因此继续掌权。

武士集团之间,武士集团和朝廷之间的矛盾较多,谁敢出去打仗?谁去了,胜仗能不能打的出来不好说,但国内的势力一定会被对手连根拔掉。

这个时期,谁也不敢出去打仗。

一句话,平安时代也好,镰仓幕府前半段也好,日本国内并没有强大起来,而且动乱较多,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合力,所以,不要说征讨宋朝了,能把自己国内的事情理顺就不得了了。

综合来说,在宋朝时候,日本没有和宋朝开战,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唐的白江口战役给日本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这就像一个教训,让日本人好多代人不敢轻易造次;二是宋朝那个阶段,日本国内处于平安时代的后半段,以及镰仓幕府的前半段,国内叛乱很多,朝廷、贵族、武士集团之间的矛盾也很多,这导致了无法形成一个合力去出去作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