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已经自杀身亡,为何还遭魏兵剖腹取胆?

姜维是三国后期蜀汉的名将,是蜀汉最后一位大将军。他在最后是被魏兵杀害的,魏兵不但杀了他,还剖开他的肚子,发现他的胆大如鸡蛋。 可是,为什么魏兵这么恨他,即便是他死了还要糟蹋他的尸体呢?

为什么?气愤啊,蜀国都灭亡了,姜维却造成了魏国两员名将和大量士兵的死亡;蜀国其他人,包括后主都高高兴兴当魏国的官了,姜维还要谋反;蜀国灭亡了,魏国士兵都想回家了,姜维却造成了一个大叛乱。这样的人,让人太气愤,叫人太好奇,究竟长了颗什么胆啊。

魏国灭亡,姜维是很不甘心的。

姜维

邓艾由景谷道偷渡,兵至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姜维军士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主子都投降了,还有什么办法,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

投降了的姜维,看出了钟会的异心。

钟会十分敬重姜维,出则同车,入则同席,认为征蜀的官属虽然都是天下才俊,但没有能够比得上姜维的。姜维利用钟会的信任,发现他怀有异志,于是决定使用诈降计,来复兴蜀汉政权。

姜维的计划是先利用钟会的异心,挑唆他先消灭兼并邓艾的军队,然后再消灭钟会,把北来的魏兵全部坑杀,重新扶立蜀汉。他给刘禅写密信说,“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但是,这样的做法无异火中取粟,风险极大。姜维为此也深为魏军所痛恨。

一个绝好的机会来临,这是邓艾送上门来的。

邓艾

邓艾拿下成都,自认立下大功,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

邓艾任命师纂兼领益州刺史,任命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

邓艾建此大功,居功自恃,深感骄傲,并且常常显示夸耀,引以为荣。

在姜维的一番怂恿之下,钟会乘机向司马昭诬告其谋反。于是,朝廷下诏书派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用槛车将其送到京都来。正景元五年(264年)月十五, 钟会抵达成都,将邓艾押往洛阳。

钟会当然也知道邓艾被收拾,自己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这时,钟会麾下有魏、蜀军队二十余万。掌握如此庞大的远征军,钟会在姜维助力下,遂密谋反叛。此事正在筹划之中。司马昭却动起手来了。他遣中护军贾充率一万步骑入蜀进占乐城,随即亲率十万大军进驻长安,使钟会措手不及。

利用钟会拿下邓艾,然后解决钟会,对司马昭威胁最大的两个人物就被铲除了。

钟会谋反,固然有其异心,有姜维的鼎力推动,但也是司马昭逼的。

问题出在谋判一事过于匆忙。司马昭大军压境,事不可缓。

正月十五,钟会到成都把邓艾抓起来。正月十六,钟会借魏明帝郭皇后发丧的名义,召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以及蜀国旧官,假借她的遗命,矫诏起兵废掉司马昭,但是魏将们并不跟从。这一要怪事起仓促,二也要怪平日钟会的思想工作做得太不到位了。

钟会问姜维意见。姜维怂恿钟会诛杀被扣将领,坑杀不顺从的魏兵。钟会没想到的是,姜维还有第三步。捉邓艾是第一步,策动钟会谋反,杀掉那些不听命的魏军将领和士兵是第二步,第三步,他还要趁机杀掉钟会,恢复蜀汉。

但钟会在这时迟疑了一下。消息很快泄露。正月十八日中午,护军胡烈之子胡渊率烈部众擂鼓呐喊而出,各营官兵为营救本部将领也一起响应,蜂拥杀入蜀宫,被拘宫内的将领们冲出与其部众会合。双方在宫城内外展开激战。姜维、钟会及部众数百人被杀,蜀汉太子刘璇和姜维妻儿也全部遭难。

邓艾这时还没死,正在送往洛阳的路上。监军卫瓘觉得钟会死了,邓艾到了京城会对己不利,因为钟会上表诬谄邓艾,他也出了一份力,就派护军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今四川德阳)西。

成都这边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姜维死后,那些知道是他献计要杀死自己的魏将和魏兵,对姜维自杀而死很不解恨,对姜维遗体还要剖腹发泄。据《三国志·姜维传》注引《世语》记载,姜维死时腹部被剖开,胆跟斗一样大,所以后世有“大胆姜伯约”的说法。斗大的胆是不可能的,这个怕是传说的成分居多。

但姜维不止是被杀,还被分了尸,弃于荒野,不许别人掩葬。

姜维被杀

有一个姜维的部下,也是其老乡,偷了部分衣物(据姜维家乡人说还有两个断臂),回到甘肃甘谷县,在一个山中埋葬,没有碑文。听说当地人说,现在还可看到这座姜维的衣冠冢。

魏军杀了姜维及全家,还不解恨,在成都大开杀戒。这里有乱兵掠杀,也有仇恨相杀。原蜀汉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等也被乱兵所杀。关羽家被庞德子庞会灭门。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姜维所没料想到的。

姜维一定知道恢复蜀汉失败,魏军绝不会放过自己。不说如何怂恿钟会谋叛,就拿他此前十一次伐魏来说,杀了多少魏兵,早被魏军视为大魔头。别的不说,延熹二十年姜维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使得王经的部众战死数万人。这数万人的子弟、亲属,想必在钟会、邓艾的南征军中不少。这样一个杀害无数魏军的魔头,若不是有钟会护着,估计姜维早就被魏军抹杀了。

姜维一定是有充分思想准备。但是祸及蜀国一众投降的大大小小官员和成都的无辜百姓,这个他估计是没想到。

据说姜维最后大呼:“吾计不成,乃天命也!”令对蜀汉保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胜痛惜。但放远了看,成了又如何,还不是这样杀来杀去。成已不可能,不成已是现实,成都城无数无辜眨眼化为冤魂。

最后,卫瓘约束诸将,成都之乱方平。

有人说,这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至暗时刻,三位一代名将,钟会、姜维、邓艾,在一日之内全部被杀。是否真是至暗时刻不知道,但绝对是成都人的至暗时刻。

姜维已经自杀身亡,为何还遭魏兵剖腹取胆?

这是魏兵在发泄他们对姜维的恨。

姜维据守剑阁,和钟会对峙,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后主刘禅率众投降了邓艾,给姜维下旨,要姜维放下武器投降,姜维手下众将义愤填膺,气得用手里的刀剑砍石头,纷纷表示宁死不投降,姜维想了个办法,假意投降钟会,然后鼓动钟会造反,趁乱恢复蜀国。

姜维率军来降,钟会非常高兴,亲自接入大帐,待姜维如上宾,姜维利用邓艾和钟会不和,帮助钟会除去了邓艾,把邓艾的人马也收到钟会手下,然后姜维就以韩信不听蒯通的话,没有拥兵自立,被刘邦杀了的故事,暗示钟会自立于西蜀,钟会也正有此意,于是两人天天商量谋反的事,姜维的这一番操作并不是为钟会着想,是要把局势搅乱,趁乱起事恢复蜀汉

这天司马昭给钟会来了封书信,说怕钟会拿不下邓艾,他已经率大军兵临长安了。钟会是聪明人,看了书信马上明白,这是司马昭不信任自己,要对自己下手了,他赶紧找来姜维,商量对策,姜维见时机来了,就献计说:“魏国郭太后不是最近死了吗,钟会将军可以诈称你有郭太后遗诏,让你讨伐弑君的司马昭,以你的才干,中原可以席卷而定,我愿意做你的先锋官。”

钟会听了心里高兴,说:“伯约,如果成就大业,我和你同享富贵。”姜维趁机挑拨说:“我愿意为你效力,但恐怕你手下的将领不服从你的命令,”钟会下决心造反了,于是起了杀心说道:“元宵佳节的时候,我宴请诸将,有不服从的就地处决。”姜维见目的达到了,心里暗暗高兴。

元宵佳节这天,钟会请来了诸将饮酒,席间,钟会拿出了假诏书,要众将在诏书上签字,共同举兵讨伐司马昭。众将没想到还有这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签字的意思,因为他们都是魏国人,家人都在魏国,造了司马昭的反,这辈子就回不去了,家人也会让司马昭灭了,所以众将面面相关,都不动弹,钟会看没人签字,大怒,拔出宝剑说:“有不服从命令的立即斩首,”众将一看要掉脑袋,只得在诏书上签了字。但事情是这样的结果,钟会也不敢放众将回去,只能把他们都囚禁起来。

姜维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魏将都斩尽杀绝,他才好起事,见钟会把诸将都关起来了,就又来找钟会说:“我看这些将领还是不服气,请你把他们都活埋了,以绝后患。”钟会说:“我已经在宫里挖了一个大坑,准备了几千个棒子,让军士拿着,有不服从的用棒子打死,埋了。”姜维鼓动钟会要把这些魏将活埋了,让魏兵知道,怎么能不恨他呢?

姜维和钟会商量的时候,有一个钟会的心腹叫丘建,以前是魏将胡烈的部下,他正好在一旁,听见了姜维要钟会坑杀魏将,就把这事告诉了胡烈,胡烈也在囚禁的人当中,听到姜维和钟会这样狠毒,哭着求丘建说:“我儿胡渊就在城外,你去给我儿透露一下消息,我虽死也无恨了,”丘建就偷偷的跑出来,找到了胡渊,把姜维和钟会的计划告诉了胡渊,胡渊把事情告诉了监军卫瓘和没有被囚禁的将领,众人听了大怒,马上组织人马一起杀进宫来。

姜维见魏军杀了进来,拔剑冲杀,不巧心口疼的毛病犯了,见杀不出去了,仰天长叹:

吾计不成,乃天命也。

说完姜维拔剑自刎了,魏兵见姜维死了,气恨难削,争相前来报仇,要看看这姜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量,居然想用毒计害死这么多魏将。他们把姜维刨腹,取出了胆,见姜维的胆像鸡蛋那么大。

总结:姜维假投降,鼓动钟会造反,要坑杀魏军将领,所以魏兵深恨姜维,要看看姜维有多大胆量,敢凭一己之力,用这样残忍的手段杀害魏将,所以把姜维刨腹取胆了。

姜维已经自杀身亡,为何还遭魏兵剖腹取胆?

我很喜欢姜维。不过,我完全理解魏军将士的做法。

对魏军将士来说,姜维,实在太可恨了!

魏军对姜维的报复

蜀灭亡后,姜维支持钟会反司马昭。

事败,魏军将士杀钟会、姜维及张翼等人。姜维的妻子也被杀害了。

据裴松之注《三国志》,引《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胆大如斗的成语,就是从此而来。

以此来看,姜维是被“他杀”,而非演义中所说的自杀(或许演义对一个跟赵子龙打平手的高手被他杀无法自圆其说吧)。不过,其死后被剖,胆大如斗,则是有据可考的。

魏军先杀了姜维,还不解气,还要剖其尸,挖出胆,可以说是极为残忍的。

由于姜维是死于乱军,没有任何司法程序,也没有任何仪式,所以,魏军如此对待姜维,完全是出于单纯的愤恨!

魏军,为何如此痛恨姜维呢?

钟会之乱的怂恿者和谋划者

作为常年与魏军交战的敌军将领,姜维这些年手上沾了不少魏军将士的血,这个仇是不小的。

不过,各为其主,堂堂正正打仗,这个仇也算不能接受。

而蜀亡后,姜维的作为则使魏军将士对其愤恨到家了。

据裴注《三国志》记载,钟会作乱,姜维的谋划、怂恿,起到了巨大作用。

姜维投降后,见钟会阴怀异志,认为可以利用,便对钟会说:您算无遗策,功劳非常大。想想韩信、文种,现在您很危险呀!不如效法范蠡,从此泛舟江湖?

钟会表示:我做不到。为今之计,“或未尽于此”。

两人“情好欢甚”,一拍即合。(上见裴注《三国志》引《汉晋春秋》)

此后,姜维想让钟会尽杀北方来的魏军诸将,然后再把钟会做掉,“还复蜀祚”。

为此,姜维还密疏刘禅,表示可以复蜀,让刘禅“忍数日之辱”。(《以上见裴注《三国志》引《华阳国志》)

也就是说,钟会作乱,姜维既是怂恿者,也是谋划者。

这是要害死魏军将士全家呀!

险些害死魏军众将

264年正月十五,钟会、姜维到成都,把已经被抓起来的邓艾送去洛阳。

接着,钟会等人开始“干大事”

正月十六,钟会把魏军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及蜀国旧官召集起来。为郭太后发丧,并假借郭太后遗诏,宣布要起兵讨伐司马昭。

钟会让众将士在版上签字表态,并委派亲信统领各军。

众将不愿签字,被钟会将他们关在各官府。

有人建议钟会干脆把牙门骑督以上的人都杀掉,钟会犹豫。

不过,胡烈已经编造谣言,说钟会已经挖好大坑,准备一个个打死将官,埋于坑中。

最后,事败,钟会、姜维被杀。

如前文所引,杀众将,正是姜维谋划的一部分。

众将,险些被姜维害死,能不恨吗?

还有比这个更恨的!

险些害死魏军将士全家

三国时,为了加强对出征将领的控制,普遍实施了“任质制”。

如果将领投敌、叛变,其家属是要被处决的。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劝降郝昭,郝昭表示:您应该听说过我们魏国的军法吧!为了我全家性命,请您不要再说了。

伐蜀前,有人反对钟会领军,就是认为钟会“单身无重任”。他只有养子(兄长之子)为人质,不算重要人质。

钟会单身不担心,而钟氏家族是大族,料司马昭不敢过于为难,自然不怕。

不过,其他人就没这么好了。

魏国实行的是世兵制。

不要说将领,就是士兵的家属,也都是人质呀!

众人跟着钟会造反,家人指定是要遭殃。

众人不跟钟会造反,不但自己可能被杀,消息不同,家人仍然可能遭殃!

还有比这个更大的恨吗?

姜维之胆

胆这个器官的大小与胆子大小并没有直接联系,就好像有的人脑袋小但很聪明一样。

不过,用“胆大如斗”来形容姜维,是再贴切不过了。

为将时,他“聚兵敛谷”,冒着亡国之危也要争取大举歼敌。

亡国后,他又以伪降计,试图靠玩弄魏军将帅以富国。

或许,所谓胆大,就是敢于去做不靠谱的事情吧。

以当时蜀的国力,要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已不靠谱。

为实现不靠谱的战略目标,只有以超大胆子,冒险去做高风险的事情。

姜维的胆有多大,兴复汉室的理想就有多么不现实。

姜维已经自杀身亡,为何还遭魏兵剖腹取胆?

为什么要说诸葛亮是伟大的千古名相呢?大家可以检点一下,有人背叛过曹操,有人背叛过刘备,在孙权遭遇危境之时,许多大臣也欲弃吴降曹,但却没有人背叛过诸葛亮。

骄狂如魏延,在诸葛亮的麾下即使如何不满,仍然不折不扣地完成诸葛亮交付的每项任务;自负如马谡,失街亭后明知回来就是死路一条,仍然回到军中伏法,引颈就戮;而姜维,做为诸葛亮北伐事业的实际继承者,统帅三军,为先师未竞之志,呕心沥血,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姜维,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敬重的英雄。人生在世,难道必须要以成败论英雄吗?

在漫漫的岁月中,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追求,努力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许许多多的人都因为困难和挫折而选择了放弃,而有些人始终都在坚持和奋斗。什么是成功?成功并不是一定要创造出一番令人赞叹的伟大事业,而是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只要你为了信念和理想不懈地努力过,奋力地拼搏过,热情地付出过,永远向着目标迈进,即使最终倒在了征途中,你就是成功的,无悔的,值得自己和他人永远敬重的英雄。

姜维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姜维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得到蜀汉集团的直正支持。自从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后,蜀汉的对外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的主动进取而改为被动防御,北进中原的希望泡沫就此全面破碎。

姜维其实没有沾上诸葛亮多大的光,诸葛亮生前对姜维更多的是品行方面以身做则的教诲,能力上悉心的培养,但诸葛亮并没有对姜维进行着意的提拔,姜维从中级军官逐步进阶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责任。

蒋琬当政,蜀汉的战略全面进入防御时代,后来的费祎也仍然继承这种防御战略。期间屡次遭到曹魏方面的进攻,而蜀汉上下一心,将士用命,数次化险为夷。直到姜维掌握军权时,蜀汉才重新构建攻势战略。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北伐中原是错误的战略,应该谨守防御,休养生息。但要考虑到,人家曹魏有什么理由让你舒服百年?东吴谨守,后来司马家放过东吴了吗?真正动起手来,东吴长年不战的后果就是一战即溃,毫无挣扎之力。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蜀汉要想以益川一州之地,与体量庞大的曹魏进行持久相抗,那纯粹是作梦。姜维完全可以选择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过一段富足安逸的日子,但姜维却选择另外一种道路――为信念而战:

“据上将之重,处羣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

总得有人去战斗。任何时候,优裕的背后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安乐的背后是因为有人挡住了风雨。

姜维并非能力不行,实在是国力太弱,在内又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掣肘,能够以手中这点实力精妙计算,打得风生水起,屡屡让魏军是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如果双方实力对等,邓艾和钟会根本不是姜维的对手。

钟会牵制,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在汉中前线的姜维本部就陷入了困境。其实以姜维的才能和他手中所掌握的力量,他可以有多种选择:投降,以姜维之才,受封至少可为上将,保全富贵权位,而且没有谁可以责怪他,君主和群臣已经全部投降了,姜维已经尽到了自己的全部责任;战斗,姜维可以率兵继续战斗,以全自己的节义,名垂史册,后人万世景仰。

但姜维放弃了名,放弃了节,放弃了利益,选择了最委屈自己的方式——阴谋。对于姜维这样一个注重名节品格的人来说,我们可以想象,当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时,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当年叛魏投汉,如今再叛蜀投魏,大事若成,又叛魏归蜀,姜维在史书上将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姜维的设计非常诡谲,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父子和其武装力量,再借钟会的不臣之心杀掉所有的魏将,再封住要道,将魏军一网打尽,重新复辟蜀汉。

他几乎就成功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在最后关头,历史选择了统一,姜维梦破,自刎而死。魏军将士恨之入骨,将他剖腹取胆。

为什么魏军将士如此恨姜维呢?姜维的计策实在是太毒了。魏军将士们拼死作战,本来都立下了灭国之功,都能得到嘉奖和封赏,但姜维利用钟会和邓艾的矛盾,首先造成了魏军的内讧,自相残杀;其次,姜维再怂恿钟会拘禁众将,差点来个集体屠杀;姜维虽然计划没有得逞,但魏军将士们由于都被迫卷入到这场纷争中,被蒙上了作乱和背叛的污名,前面所有的功劳都将被一笔抹煞。

这就是姜维最狠毒之处:如果他成功了,魏军将士们全部要倒大霉;即使他失败了,魏军将士们仍然全部都要倒大霉。

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时代,涌现出许多雄才大略的主君,智谋深长的谋士,勇冠三军的猛将,也涌现出像姜维这样勇于拼搏和战斗,勇于付出忠臣的名节和军人的荣誉,只为了心中那分永远不息的信念和抱负。

姜维,确实是位英雄!

姜维已经自杀身亡,为何还遭魏兵剖腹取胆?

公元263年,魏朝的实际控制者司马昭下令18万魏军兵分三路南征蜀汉,由于蜀汉缺少防备,战略失误,同时邓艾率领奇兵从天而降,袭江油、破绵竹、杀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刘禅迫于内外压力,向邓艾投降,邓艾的斩首行动获得成功,之后,刘禅下令蜀汉全境放下兵器向魏军投降。

当时姜维还在剑阁抵抗钟会大军,当姜维及手下将士听说刘禅投降,都拔出把来用力砍在石头上,以发泄心中的愤怒,同时吼出一句话:臣等欲拼死一战,奈何陛下先降?姜维及其手下将士很明显是不愿意投降的,但是皇帝刘禅都投降了,他们不投降,又有什么用呢?

姜维

所以,身为蜀汉最高军事长官的大将军姜维根据刘禅的命令,放下兵器向钟会投降,但是姜维显然不甘心就这么投降,他选择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法,同时还搭上了自己全家的性命和邓艾、钟会以及大量魏兵、蜀军、蜀汉宗室大臣的性命,而这一切,姜维只是为了复国。

姜维身为蜀汉的大将军,连皇帝刘禅都投降了,他要复谁的国?以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模式来看,皇帝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整个天下都是皇帝家的,姜维为是复已经投降魏军的皇帝刘禅的国,一个臣子,能做到这个份上,实在是极其困难,实在是忠心无二,实在是坚韧不拔。

姜维投降

刘禅投降之后不久,魏军内部就发生了动乱,首先是钟会诬陷邓艾居功自傲,然后钟会企图拥兵自立脱离司马昭,以蜀汉为基地,要知道钟会手握南征蜀汉的18万魏军,同时还有蜀汉大将军姜维的“支持”,再加上姜维手中的蜀军5~6万主力,钟会手中的军队甚至与东吴政权所有军队不相上下,这可是一个数量极其庞大的组织。

如果钟会控制得好,处理得当,重新建立一个政权也未尝不可,但是钟会谋反显得杂乱无章,而且没有完全控制这支原本忠心于司马昭的军队,导致魏军发生哗变,在短短几天时间,魏军在成都城内烧杀抢劫,不仅此次谋反的主犯钟会及其亲信数百人被杀,就连蜀汉大将军姜维及其妻子儿女也被乱兵杀死,还有邓艾被卫瓘派人杀死,就连蜀汉太子刘璿也被杀害,同时还表关羽一家满门被庞德的儿子庞会灭门。

姜维

根据《三国志 姜维传》裴松之注引《世语》的记载,姜维被杀后,他的整个家族都被灭门,而且魏兵还剖开姜维的尸体,发现姜维的胆特别大,像斗一样大。姜维人都被杀了,为何魏兵要把姜维剖腹取胆?难道魏兵这么恨姜维吗?

首先,姜维是蜀汉的大将军,蜀汉在诸葛亮时代,就开始不断进行北伐,而且都是蜀汉主动发起的以弱伐强的战争,诸葛亮去世后,魏国满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没想到蜀汉又出了一个比诸葛亮北伐还要坚韧不拔的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前后进行了十一次的北伐。

姜维与钟会

姜维是蜀汉历史上第二个有政治理想的人,第一个是诸葛亮,姜维虽然不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但姜维无疑是诸葛亮政治理想的坚定捍卫人,对于北伐的执着,姜维甚至比诸葛亮还要坚决,北伐就是姜维向北边的魏国发动战争,发动战争就是要打仗,打仗是会死人的,姜维前后延续几十年时间前后十一次北伐中,不知道杀了魏国多少将士,魏国人能不恨姜维吗?

这次伐蜀的魏军中,有很多就是魏国在关中的边防军,他们多年与姜维对峙周旋,深知姜维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起初姜维投降后,是受到主帅钟会的庇护,魏军中虽然有人对姜维不满,也不敢说什么,现在钟会因为谋反都被杀了,魏军把所有的怒火都发在姜维身上了,所以杀了姜维及其家人,他们还觉得不够,还要把姜维剖腹取胆。

姜维兵变

其次,就是这次成都之乱,钟会意图谋反事件,魏军都认为是姜维蛊惑钟会谋反的,是姜维在暗中搞的鬼,钟会再怎么样也是魏军主帅,同时还是魏国的大家族出身,这次的成都之乱,其实魏军内部也伤亡惨重,除了两大知名功臣钟会与邓艾被杀外,魏军内部也死了不少人,比如钟会的亲信被杀了几百人,再比如邓艾的亲信想救回邓艾时,却被监军卫瓘派出的田续所杀,这样杀来杀去,杀到最后,都要找一个责任人出来,因此魏军认为是姜维,就把怒火发泄到姜维身上,导致剖腹取胆。

另外,钟会手下的魏军如果谋反就要承受自己留在魏国的家属安危,如果没有选择谋反,就得向魏国的司马昭表忠心,魏军无论是将领还是普通士兵,大多数人其实是不愿意跟着钟会谋反的,因为这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为了向司马昭表忠心,他们只能拿姜维开刀,把姜维剖腹取胆。

姜维被杀

最后一点,古人非常崇敬死后留个全尸,这是对古人的尊重,如果怨恨一个人,就在这个人死后不让他留个全尸,所以魏军在杀了姜维之后,仍然对姜维有怨恨之心,他们把姜维这个敌国大将军视为这次动乱的主谋,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姜维,就连姜维死去的尸体也不放过,把姜维剖腹取胆,让姜维不能留一个全尸,这是魏军怨恨的表现。

魏军在剖开姜维的腹部后,发现姜维的胆很大,像斗一样大,胆大表示姜维生前的很有胆识、勇气,普通人的胆一般长约5~8cm,宽约3~5cm,容积大约是40~60毫升,而姜维的胆有一斗,汉代的一斗是2000毫升,姜维的胆是通人的40倍左右,这当然有些夸张,不过也说明姜维确实是一个有胆识的人。

姜维已经自杀身亡,为何还遭魏兵剖腹取胆?

前言:

实际来说,姜维被剖尸,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真实历史上并未如此,但虽然不是这样,蜀汉大将军姜伯约,亦上演了一场悲壮之歌!

(一)侯和惨败 避祸沓中

蜀汉景耀五年(公元262年),蜀汉大将军继续出兵伐魏,这一次,在侯和之战中,姜维所部被邓艾击败,士卒伤亡颇多,引起了刘禅的相当的不满。

当时,在禁中作祟的黄皓与卫将军录尚书事的诸葛瞻在对于姜维连年兴师北伐却无甚功绩上达成了共识。

所以,黄皓便是秘密谋求以永安都督右将军阎宇为右大将军来代替姜维,分夺其兵权,得知此事的姜维很是愤怒,又因为黄皓过于干预朝政,所以姜维干脆直接上书刘禅请求杀掉黄皓!

可谁成想,刘禅却对姜维说道:

“黄皓不过是个小人,你跟他一般见识干什么!”

这就使得姜维相当的害怕,因此,侯和战败后,姜维直接率领着四五万蜀军主力,直接前往阴平郡的沓中一带,说是屯田养战,实则是避祸朝廷。

而也正是在这一年,司马昭下定决心攻伐蜀汉,支持司马昭伐蜀的钟会被封镇西将军,亲临长安治军,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姜维早早得到了钟会治军长安的消息。

于是急忙上书朝廷,请求派遣左车骑将军张翼率军前往阳安关口加强戒备,派遣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前往阴平桥头作为自己的后援,防备曹魏征西将军邓艾与雍州刺史诸葛绪所部。

可是,由于黄皓弄权,姜维的上奏根本没有赢得足够的重视,而姜维又不敢将自己的部队派遣出去,所以,就一直拖到了同年八月。

(二)举国投降 诸多无奈

景耀六年八月,钟会正式伐蜀,魏军总计十八万余人,兵分三路,西路军由征西将军邓艾率领,是为三万余人,从狄道出发,目标直指在沓中的姜维。

中路军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是为三万余人,从祁山出发,直插姜维退路阴平桥头,而东路军是为魏军主力,总计十余万人,由钟会亲自率领,从斜谷道与骆谷道进入汉中,曹魏灭蜀之战正式开始!

此时,得到消息的刘禅才派遣廖化率军增援姜维,张翼率军援助阳安关。

可是,魏军进展神速,汉中地区的汉乐二城虽然各自有五千人,可是却被钟会派遣两万人马将其分割包围,而后钟会率大军八万余人直扑阳安关口。

傅彤之子关中都督傅佥被部将蒋舒出卖,力战而死,阳安关就此失守!

此时,汉中地区除却王含、蒋斌驻守的汉乐二城,柳隐坚守的黄金城之外,几乎全部被拿下,而沓中方向,姜维也是被邓艾咬住,诸葛绪直奔阴平桥头而去!

关键时刻,赵云之子牙门将赵广拼死断后,姜维才摆脱了邓艾与诸葛绪,与廖化会师,不久又联合张翼等,退保剑阁。

此后,连续月余,钟会八万多大军被姜维率领蜀军约五万余人阻挡在剑阁外,寸步难进,可是,就在十月,邓艾偷渡阴平,江油太守马邈战败,邓艾三万多人长驱直入,直奔绵竹、涪城。

而后,蜀汉最后的宿卫诸营在卫将军诸葛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黄权之子黄崇、李恢之侄李球、张飞之孙张遵的带领下与邓艾血战于绵竹,最后全部战死殉国,邓艾兵临成都城下。

此时,成都内除了北地王刘湛外,再无一人具备敢战的勇气,同年十一月,在谯周的劝说下,刘禅投降,由于姜维不知消息是否属实,又恐腹背受敌,被迫放弃剑阁,东入巴东郡境内,向永安一带靠拢,后来,得知确切消息后,姜维也只得无奈的投降于钟会,蜀汉就此灭亡。

(三)汉家忠臣 回天乏术

投降钟会后,姜维知道,钟会有反心,且与邓艾不合,有鉴于蜀军军心犹在(将士咸怒,拔刀砍石),所以姜维积极利用钟会,促成其反叛,意图恢复蜀汉,果然,事情一步步的朝着姜维预演的方向进行着。

可怎奈天有不测风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钟会部下泄密,魏军将士不愿反叛遂爆发大乱,临难之际,钟会大吃一惊的询问姜维该如何是好,姜维厉声说道:

“但当击之尔!”

那一刻,姜维已然知道了自己的结局,原来的蜀军多被分化不在身边,他以身殉国的时候到了。

最终,时年六十二岁的姜维并妻子儿女全部被魏军诛杀殆尽,一代蜀汉大将军,到了最后一刻还在忠贞为国,可以堪称是兴复汉室的典范了,虽然说姜维最终失败,但是魏军大乱且钟会、邓艾都是在这一次波动中被除掉,姜维也的确是不负智谋之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