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是越宽越好吗?
轮胎宽或者窄对汽车的影响很大,但是不能简单的说宽就一定好或者窄就一定好。宽轮胎和窄轮胎对汽车都有不同的影响,但是判定好坏要结合实际需求来说,抛开实际情况一味追求宽轮胎是不对的。
宽轮胎在车重一定的前提下宽轮胎对地面的附着力更好,汽车加速不容易打滑,刹车制动力更好,转弯侧向支撑性好。这些看起来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是轮胎越宽价格越贵,胎噪也越大,滚动阻力也越大。这样在不改变动力参数的前提下轮胎越宽车辆动力性越差,油耗越高。
窄轮胎相同技术制造的轮胎越窄滚动阻力越低,不改变动力参数的情况下窄轮胎动力越好,油耗越低。
但是窄轮胎对地面附着力不如宽轮胎,所以对于同一辆车来说换了窄轮胎后加速和减速时更容易打滑,转弯时侧向支撑力也会降低,车辆转弯极限降低。
一般情况下汽车使用什么样的轮胎都是厂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做出的决定,换句话说这就是原厂车胎基本上足以应付正常驾驶的情况了。我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油耗和安全了。宽胎对油耗不利,但是对于同一辆车来说更宽的轮胎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或许能提高车辆极限状态。只是这种情况比较少遇到。而窄轮胎对降低油耗有一定好处,但是对同一辆车来说轮胎越窄附着力越小。
这里要注意的是轮胎宽窄要根据实际车辆对比分析,并不是所有轮胎宽的车就一定有更高的行驶极限状态。轮胎宽窄的影响也只是对同一辆车来说。我认为老司机有足够的驾驶经验,一般很难遇到诸如紧急避让这类容易触碰车辆极限状态的情况,选择窄轮胎更经济。而对于经验不足但又开车特别猛的新手来说选择宽胎从一定程度上或许能提高一点安全性。比如遇到紧急情况时急打方向避让,使用窄轮胎可能会甩尾,而使用宽轮胎或许就能避免。当然这并不是说用了宽轮胎就一定有这样的效果,只是宽轮胎确实能提供更大的抓地力,但够不够稳住车辆那就看实际情况了。
轮胎是越宽越好吗?
在允许安装的范围内轮胎越宽越好
汽车轮胎的尺寸有美观、提升安全性能、提高动力表现以及操控极限四大作用,是否选择宽胎在于是否关注这四点。
1、美观作用不言而喻,汽车轮胎的最神奇之处是尺寸越大视觉效果越理想,因为不会有头重脚轻的视觉效果,轮眉与轮胎之间没有过于大的间隙、侧面整体感更强;大尺寸的轮毂轮胎能带来饱满的视觉感受,这是改装车风格中有VIP和DUB两种以轮毂轮胎为主的原因,不够DUB确实有些夸张。
2、提升安全性能很容易理解,轮胎越宽则与地面的接触面越大,比如195指胎冠宽度19.5cm,225则为22.5cm;橡胶面与地面的接触变大后会增加轮胎滚阻,车辆制动时轮胎抓地力更强(阻力更大)能够缩短刹车距离,在雨雪湿滑路面安全等级也会有所提升。
3、提升动力表现的基础也在于摩擦力,摩擦力加大后输出的扭力小于摩擦力则车轮不会打滑能够100%输出,如输出扭矩大于了轮胎摩擦力则会造成起步车轮打滑;对于追求驾驶乐趣的车主而言宽胎能提升加速成绩,不过增加的宽度或尺寸也要与发动机排量相符,小排量发动机不适合过于大的轮胎,否则簧下质量的增加反而会拉低动力表现。
4、操控极限仍然以摩擦力的提升为基础,比如在高速过弯时会出现横向作用力,如果用195的轮胎会因为摩擦力小于横向作用力导致策划,用235的轮胎摩擦力大于横向作用力,同样的车速则大轮胎不会侧滑,这就是操控极限的提升。
所以升级宽胎有一定意义的,主要动力储备充足换一套大轮胎或大轮毂,这应该是很多汽车爱好者都在追求的改装项目;当然客观一些的评价这一改装,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升视觉效果,轮毂轮胎哪怕大一寸车辆也要饱满的多。
不过有一定要说明:在不改变轮毂直径的前提下,轮胎越宽扁平比越低,比如195/60 R16升级后要用215/50 R16(举例),中间的【60/50】指胎冠宽度的百分比,195*60%为117mm,215*50%为107.5mm;轮胎总体直径相当的前提下轮胎侧壁会扁一些,轮胎的滤震能力也会略差,宽扁胎适合操控但不够舒适,扁平比较大的轮胎以舒适为主,是否需要升级以追求舒适还是运动决定吧。
(上文由天和Auto撰写,禁止站外转载,平台内欢迎转发留言。)
轮胎是越宽越好吗?
轮胎的当然不是越宽越好。1,需要根据自己的驾驶爱好和使用条件来决定。对于喜爱体验高速运动操控性的车主来讲,值得使用宽胎,而对于大部分的自驾游车主来讲,还是比较关注油耗和驾驶舒适性的,因此建议不要使用宽胎而是使用有一定胎侧高度的舒适型轮胎。2,国外轿车轮胎的发展潮流是越来越多地使用大宽度、大内径和低扁平比的轮胎。而目前国产轿车采用较多的还是小宽度、小内径和高扁平比的轮胎。高扁平比的轮胎由于胎壁长,缓冲能力强,相对来说舒适性较高,但对路面的感觉较差,转弯时的侧向抵抗力弱。反之,低扁平比、大内径的轮胎,因胎壁较短,胎面宽阔。因此接地面积大,轮胎可承受的压力亦大,对路面反应非常灵敏,转弯时的侧向抵抗能力强,使车辆的操控性大大加强。
轮胎是越宽越好吗?
汽车轮胎当然不是越宽越好,一辆车除了发动机就属轮胎最重要,没有发动机的汽车还能推着走,而没有轮胎的汽车则无法行驶,那么对于车主来说是不是选择越宽的轮胎越好?很明显肯定不是。
轮胎越宽意味着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就越高,可想而知要带动轮胎的转动,那么所需要的动力就会更大,而且相比于正常轮胎来说,胎噪和阻力也会更大。
况且,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轮胎越宽的车辆虽然能够带来更好的抓地性能和操控性,但同时油耗也会越高,同样的车配备不用尺寸的轮胎,所带来的油耗是不一样的,普通家用车平均油耗在百公里7个油,而越宽的轮胎油耗往往是普通车辆的1.5倍甚至更高。
对于普通的轿车来说,配备的轮胎一般在16寸,而买车的时候如果能够选配,那么大部分车主可能都会选择17寸以及尺寸更高的轮胎,一方面是能够让车辆整体看起来更加的立体和美观,这也是为什么车主会选择越宽的轮胎。
如果有使用过宽胎的车主应该都知道,在日常使用中根本不实用,特别是马力比较小的车辆。反过来说窄轮胎,这也是目前国内使用比较普遍的,能够带来一定的燃油经济性,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小,车辆的制动性能也就随着降低。
实际上轮胎并不是随意选择,而是需要根据自己的车辆来匹配适合的轮胎,轮胎增大意味着轮毂也就要随着增大,而有些车辆的设计并不支持更大尺寸的轮胎,从而会对车辆的悬挂系统有着不可逆的影响,反而给车辆带来坏处。
轮胎是越宽越好吗?
不是。汽车轮胎越宽在接地面积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力,所需要的动力就会更多,同时在汽车的加速度上也会比较慢,如果对于汽车的加速度有要求的话,建议慎重选择汽车轮胎,同样也会增加汽车的油耗,这是一系列的反应,汽车上配有宽胎的,在转向的时候会更加沉重一些,胎噪也会相对较大,不过宽胎也有它的优势,宽胎抓地力比较好,在转弯的时候更加稳定。
轮胎是越宽越好吗?
一辆车由太多的零件组成,其中与地面接触的就只有一样,那就是轮胎。不管你的汽车是什么品牌,是什么车型,要想在路上驰骋,就必须要有轮胎。鉴于此,很多人在买车的时候,也是特别关注轮胎这个部件。但是对于轮胎的了解程度,很多人还是比较浅显的,经常会看到那些豪车,个个都是宽大的轮胎,越宽的轮胎就一定好吗?听下专家怎么说,别听别人忽悠!我们一起来听下专业人士是怎么说的,看后你就知道到底是宽的好还是窄的好了,千万别被人给忽悠了。
不同型号的轮胎
不说不同的车型,单说同一种车型,配置不同,轮胎宽度也会有差异。我们请教了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他告诉我们,轮胎的宽度不能直接定义其好坏,接下来他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他说轮胎的宽度看的是它和地面直接接触部分的尺寸,一般的普通微型车辆,其尺寸介于125到155毫米,普通小型的车辆,尺寸介于165到195毫米,紧凑型的车辆,尺寸介于195到225毫米等等。接着他还专门指着一个轮胎跟我们继续讲解,他说你想了解轮胎的尺寸,就得先读懂车胎上那些数字的含义。
汽车轮胎
他拿其中一款车来做例子,说这款车低配的轮胎上标的是225/55 R16,而高配标的是245/40 R18。从这些数字里,我们就能知道轮胎的主要参数。他继续介绍,说数字中最后的两位数代表的是轮毂的大小,以吋为单位,R16就代表轮毂直径为16吋。而前面的2组数字则为胎宽和扁平比,胎宽好理解,扁平比是指胎宽除以胎高,两组数字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胎宽越小,扁平比越大。既然高配的胎宽要比低配的大,那么是不是说胎宽越大越好?
胎宽
他说,胎宽确实是有些好处的,最起码外观更加厚重,给人更为运动的感觉,现在很多人买车,都注重运动的感觉,尤其是那些年轻的顾客。其次,轮胎越宽,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就越大,抓地的能力就越出色,当车辆制动的时候,能用更短的时间来刹住车。另外车辆在行驶或者转弯、过坑的时候,稳定性也更好。但是,他说轮胎宽的缺点也不少,其一是价格方面,肯定要比窄的贵。其二因为胎地接触面大,行驶时的摩擦阻力也加大,这样一来,轮噪和油耗就蹭的一下上去了。其三是轮胎为了保证扁平比,就要更薄,选材时就需要增加其硬度,这会增加路面震动的强度。其四当路况很差的时候,这种轮胎更容易损坏。
轮胎
他说我们选车和轮胎的时候,最好是根据自己以后用车的情况,如果是长期在平整的油漆路面驾驶,又有较好的经济能力,更多的是追求安全性与运动感,那可以选择宽大的轮胎。反之如果用车只为代步,路况又是好坏都有,更关注经济性的话,还是建议选窄一点的,宽胎就有点浪费了。
结束语:
每个人对车的要求不一样,如同吃菜,适合自己口味的,就是最佳的。很多人买车之后,喜欢改装,有些轮胎确实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更换,但是他建议我们,在改装前,最好是咨询下汽车厂,因为他们在车出厂前,都是做了很细致严格的测试的,原车的轮胎在平衡性等方面都是最优的。我们鲁莽的进行改装,也许不仅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白花了钱,还有可能伤车或者造成安全方面的隐患。听了专家的话,你还会被人忽悠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