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继位后是用何手段处置大哥赵匡胤年轻的妻儿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五十岁,他的妻子宋皇后二十四岁,活下来的儿子中,赵德昭二十五岁,赵德芳更是只有十七岁。按道理说,赵匡胤两个儿子年纪都不小了,也都可以做皇帝了,但最后登基的却是他的弟弟赵光义。
至于说赵光义为什么可以做皇帝,“斧声烛影”太过于玄幻了,着实不可信。我倒认为有个说法相对而言靠谱点,而且这直接关系到赵光义后来对待赵匡胤妻儿的态度。
赵匡胤一共有过三个皇后,第一个皇后贺氏出身名门,跟赵匡胤感情很好,育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儿子是长子赵德秀(早夭),次子赵德昭和三子赵德林(早夭)。
可惜的是,贺氏在北宋建立前四年就去世了,后来被追封为皇后。贺氏去世后,赵匡胤又续娶王氏为妻,北宋建立后被封为皇后,她也是北宋历史上第一个实际意义上活着就当上皇后的女人,但没有生下孩子,还在北宋建立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王皇后去世后,拥有后唐和后周皇室血统的宋氏嫁给了赵匡胤,她一入宫便被赵匡胤封为皇后。宋氏是洛阳人,她的祖母是后唐义宁公主,父亲是检校太师宋偓,母亲则是后汉太祖刘知远的长女永宁公主,身份十分高贵。
据说,宋皇后美丽大方而又贤良淑德,赵匡胤跟她的年纪相差虽然很大,但两人的感情很好。两人在一起生活了十六年,赵匡胤每次下朝回宫,宋皇后都穿得整整齐齐地迎接赵匡胤,赵匡胤也每天晚上尽量跟宋皇后待在一起,足见夫妻情深。
宋皇后没有孩子,所以她有意在赵匡胤仅有的两个孩子之一挑选一个作为她的子嗣来培养,赵德昭因为年纪比她还大一岁,她觉得尴尬,所以有意回避赵德昭。而比宋皇后小五岁的赵德芳就没有这种尴尬了,而且两人也比较投缘,所以宋皇后就将赵德芳视如己出地照顾和培养。
976年十月十日深夜,赵匡胤突然去世。由于赵匡胤并未册立太子,所以宋皇后有意让次子赵德芳继承皇位,便派遣大宦官王继恩去召秦王赵德芳入宫继承皇位。但王继恩却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直接去将晋王赵光义引入宫中。
赵光义入宫后,王继恩让他在殿外等候,自己先进去回报宋皇后。宋皇后问王继恩把赵德芳请来没有,王继恩说没有,然后将赵光义给叫了进来。宋皇后这才发现王继恩出卖了自己,但转念又想到赵光义大权在握,自己孤儿寡母又无依无靠,于是在慌忙之中喊赵光义为官家,也就是承认了既定事实了。
据记载,当时宋皇后见到赵光义进来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而赵光义喜出眉梢,于是对宋皇后说,共保富贵,无忧也。双方就这样达成了协议,赵光义做皇帝,宋皇后享富贵,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事实上理性来看,赵匡胤不可能有“兄终弟及”的意思,赵光义弑兄篡位这个说法也说不过去。只能说赵匡胤去世得突然,将决定权留给了宋皇后,而宋皇后有意让赵德芳继位为帝,但最后被王继恩给背叛了,让赵光义占了便宜。
在正史记载当中,王继恩后来受到了赵光义的格外看重,成为了一个可以领兵在外征战的排阵都监,可以说是相当风光了。所以从王继恩的人生境遇来看的话,他应该是对拥立赵光义有功劳才被重用的,毕竟他之前只是赵匡胤身边的小角色而已。
至于说宋皇后在赵光义之后入宫之后的反应,这对于一个弱女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出生名门又久在宫廷,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是有认识的,所以她选择马上妥协,而不是跟赵光义负隅顽抗。
不过,宋皇后暴露了她有意立赵德芳继位为帝的意图,赵光义当时不能干啥,但他继位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就很蹊跷了。
弟弟抢了哥哥儿子的皇位,如果你要是弟弟,你会有安全感吗?换做是我,肯定是没有安全感的,我相信赵光义也是一样。根据陈桥兵变中赵光义的尿性来看,他做事跟他哥一个风格,那就是演技高超,喜欢在背后搞鬼,还善于借力打力。
赵光义为了显示自己对哥哥妻儿的照顾,宋皇后封号不变,待遇不变,移居西宫;弟弟赵廷美封为齐王,任命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赵匡胤的儿女都称皇子皇女,其中赵德昭封武功郡王,被任命为中书令;赵德芳年纪小,没有封王,但被封为贵州防御使。
赵光义看似仁慈,但为什么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死得早,而且他还要在宋皇后死后不给她应有的待遇呢?
一,赵德昭之死。
赵光义976年继位,但到979年,赵德昭就去世了。
979年,赵光义北伐幽州,赵德昭也跟着他一去了。在一次战斗中,赵光义不知道怎么就跑到前线了,屁股上还被契丹人射了一箭,他为了逃命,结果跟大部队走丢了。
文臣武将们很久都无法找到赵光义,就以为他已经战死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再加上战事紧急,急需要一个拍板作决定的人,所以就有很多人提出拥护赵德昭继位为帝。
但就在大家热火朝天筹划的时候,赵光义捂着屁股屁颠屁颠地跑回来了,打乱了大臣们拥立赵德昭为帝的计划,大家就再也不敢提这事了。
赵光义的北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证明他的能力还是不行的,所以他回去之后绝口不提战败之事,也不封有功之人,但有人却将拥立赵德昭为帝之事告诉他了,他就有些坐不住了,但也不好发作。
过了好长时间,赵德昭去找赵光义说封赏功臣的事情,赵光义拉长着脸对他说,等你做了皇帝之后,再去封赏那些功臣吧。
赵光义这话说得狠啊,杀机暴露无遗。赵德昭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差点就被大臣们拥立为帝之事被赵光义知道了,回家之后辗转反侧,觉得还是自我了结最好,至少可以保住家人,于是用一把剑自刎而死。
赵光义虽然没有说要杀赵德昭,但他说的话这么重,能不让赵德昭害怕吗?赵光义未必真有心让赵德昭去死,但他威胁到了赵光义的地位,所以即使他不自杀,我想他也是必死无疑的。
比较搞笑的是,后来司马光在他写的《涑水记闻》里,为了给赵光义洗白,便编造了一个故事,说赵德昭是因为喜欢吃肥肉给吃死的。司马光这玩笑可是开大了,听着就笑得肚子疼。
德昭好啖肥劕肉,因而遇疾不起。
二,赵廷美之死。
赵匡胤去世的时候,赵光说是因为他母亲杜太后留有金匮之盟,要求兄终弟及,所以他才得以继承了赵匡胤的皇位。如果按照金匮之盟的说法,那么赵光义去世,他的皇位就应该交给弟弟赵廷美。
既然如此,那么赵廷美就应该被封为皇太弟了,可是赵光义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对赵廷美进行极力打压。赵廷美作为皇弟,平时比较嚣张跋扈,所以赵光义经常斥责他,他因此对赵光义十分不满。
后来,赵廷美不知从哪儿听说了金匮之盟的内容,得知自己可以在二哥赵光义去之后继承皇位,所以好几次找赵光义要看金匮之盟的内容,但赵光义态度很暧昧,一直在敷衍他,就是不给他看。
978年,赵廷美被赵光义忽悠去毒杀了后主李煜,后来被人们唾骂得很惨,他对赵光义的不满开始急剧增加,于是密谋造反,但不幸事情败露,被赵光义贬为涪陵县公,举家迁往湖北房县居住。
蹊跷的事情再次发生,赵廷美在去到房县之后,没过几天就突然去世了,只知道他死前吐了大量鲜血,死时也只有三十八岁而已。更为蹊跷的是,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因为同情赵廷美而发疯,还被贬为庶人。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赵廷美是真的该死,赵元佐为啥要同情他?只能说,赵廷美之死并不简单,这才让赵元佐难以接受,继而发疯。
而赵元佐发疯之后,赵光义不去为他治疗,反而将其贬为庶人,又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赵元佐知道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这些事情还很重要,比如说皇位要兄终弟及,比如说赵廷美谋反是被诬陷的,再比如说赵廷美之死的真相。
事实上,赵廷美只是发牢骚要谋反,他根本就没有跟谁密谋谋反,是因为赵光义害怕他继承皇位,所以才说他跟卢多逊要谋反的。赵元佐曾出面为赵廷美辩白,遭到了赵光义的嫉恨,他因此失去了皇位继承权,后来因为“发疯”被贬为庶人。
三,赵德芳之死。
历史上关于赵德芳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只说他是在23岁的时候生病了,在睡觉的时候突然死去了。
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
一般而言,在睡梦中去世多半跟心脑血管疾病有关,但赵德芳这么年轻,不是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年纪啊,所以说他的死十分蹊跷。
顺便说一句,演义中八贤王的原型人物就是赵德芳。
四,宋皇后的身后事。
995年,宋皇后去世,享年四十三岁。宋皇后年纪轻轻就去世已经很可怜了,但是赵光义对待她的身后事却十分草率,甚至是羞辱。
宋皇后死后,赵光义不为她穿丧服,也不让大臣们去给她治丧,还将她的灵柩搬到宫外的燕国长公主家存放,这完全不符合皇后应该享受的礼仪。
有些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上奏折批评赵光义,他都不予理会。翰林学士王禹偁十分气愤,于是写了一封奏折规劝赵光义,竟然遭到了贬黜。
孝章皇后(宋皇后谥号)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信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
这还没完,宋皇后的灵柩在燕国长公主家存放了两年后,赵光义还下诏书说,不让宋皇后跟宋太祖合葬,也不能让她的牌位进入太庙供奉。
后来,赵光义将宋皇后葬在了宋太祖永昌陵北边的一处坟墓之中,而不是在皇后应该埋葬的西南方位,然后他派人将王皇后的牌位移到太庙去,导致宋皇后的牌位就只能放在别庙中,这个做法实在是太侮辱宋皇后了。
有些人说,赵光义之所以不让宋皇后跟赵匡胤陪葬,是因为那时候礼法森严,只能有一位皇后跟皇帝陪葬,其他两位皇后无法享受皇后待遇,所以赵光义对待宋皇后做法是没有错的。
事实上,赵匡胤的嫡妻贺氏因为是被追封为皇后的,所以她既没享受跟赵匡胤合葬的待遇,也没有被供奉在太庙;而赵匡胤的第二任皇后王氏因为当皇后的时间太短,所以她也没有享受以上两项待遇。
那么问题就来了,赵匡胤的地三任皇后宋皇后去世之后,怎么就不能享受合葬和供奉在太庙的待遇呢,实在是说不过去啊。
所以说,赵光义是有意在贬低宋皇后,他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至于说他对宋皇后究竟有什么不满,我想跟宋皇后当初支持赵德芳继位关系莫大。
宋皇后在守寡的十九年间,低调到令人可怕,以至于史书上对她这段时间的人生经历没有太多记载,只知道她搬过一次家,但依然居住在皇宫中,而且活的时间有点短。
宋太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赵恒继位,恢复了宋皇后的待遇,她的家人也受到厚待。后世史家如李贽等人都批评赵光义之所以对宋皇后薄情寡义,跟赵匡胤去世当晚发生的事情有关。
所以说,赵匡胤妻儿都没有什么好结局是不争的事实,也很难让人不将这个责任归咎到赵光义头上。至于说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只能说是赵光义为了稳固他的皇位并确保他的子孙可以继承皇位,这换做是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去这么做。
宋太宗继位后是用何手段处置大哥赵匡胤年轻的妻儿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太祖赵匡胤驾崩时,宋皇后时年24岁,长子赵德昭25岁,次子赵德芳17岁。蹊跷的是,太祖过世,即位的居然不是赵德昭,也不是赵德芳,而是弟弟赵光义。在太祖去世的当晚,还留下了“烛影斧声”的神秘传言,由此太祖被赵光义谋害一说流传甚广。
接下来发生的事更吊诡,赵德昭、赵德芳的死亡疑点,及宋皇后不合规制的葬仪,让人们对太宗赵光义的皇位合法性,再度发出“最强质疑声”。
赵光义对寡嫂和侄子们做了啥赵匡胤有三任皇后,第一任皇后贺氏,在北宋建立前两年去世,是追封的皇后,她生赵德昭、赵德林(早夭)和赵德秀(早夭)。第二任皇后王氏,是赵匡胤登基当年册封的皇后,乾德元年去世。王皇后去世后五年,16岁的宋氏入宫,并被册封为第三任皇后。
1.宋皇后被剥夺皇后待遇
至道元年,43岁的宋皇后去世,葬礼的安排令人非常寒心。赵光义下旨,将宋氏的灵柩停放在普济寺,也不让大臣们按规制行服丧。翰林学士王禹偁看不下去了,他指责赵光义不遵礼仪慢待宋皇后,被赵光义贬出朝廷:
“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信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
后来,赵光义将宋皇后的灵柩,搁置了整整两年才下葬。下葬地点,也不在皇后应该在的西南方位,而是葬在了太祖陵北面。更露骨的是,赵光义将宋皇后的神位供于“别庙”,而不是皇后应该享有的“太庙”。
直白一点说,赵光义霸道地剥夺了宋氏的皇后待遇!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烛影斧声”的那个夜晚,叔嫂俩发生了一次冲突,差点让赵光义美梦破灭。
赵匡胤驾崩当夜,宋皇后令太监王继恩,立刻诏赵德芳进宫,准备灵前即位。不料,王继恩出了宫直奔晋王府,引来赵光义。当宋皇后见到赵光义时,面露惊讶错愕的表情,她恍然大悟,王继恩早就是赵光义的雷子了。
到这时候,她一个年轻的寡妇能做什么呢?只好向小叔子低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官家,是宋朝对皇帝的称呼,也就是说,宋皇后被迫承认了赵光义夺位的事实。
对赵光义来说,由于宋皇后插了一脚,皇位差点落入赵德芳手中,因此他一直对这个女人心怀怨恨。明朝大学者李贽直言不讳地说,赵光义对宋氏的薄情,就是赤裸裸的报复。
2.赵德昭之死的谜团
大概得位不正,赵光义一心想超越大哥,也不掂量自己的分量,就御驾亲征,发动了高梁河之战。那一战输得惨不忍睹,赵光义屁股上中了一箭,还在乱军中走丢了。
大军溃败之际又传来坏消息,有人说亲眼看到皇帝被辽国人宰了。于是有人提议:国不可一日无主,立刻拥立赵德昭。亏得赵德昭没有盲目应允,不久,赵光义捂着屁股回营了。
这次北伐失败,赵光义郁闷到极点,闭口不谈对将士们的抚恤和奖赏。赵德昭太年轻,他很草率地替将士们向叔叔请功。赵光义火了,他们拥立你,你替他们请功,想干啥啊?等你做了皇帝,亲自赏他们也不迟!
这句话把赵德昭吓得魂飞魄散,小伙回到家就拔剑抹脖子了。
这是《宋史》上的记载,不过司马光在他的《涑水记闻》里,却公布了赵德昭之死的另一个版本:“德昭好啖肥劕肉,因而遇疾不起。”意思是,赵德昭喜欢吃大肥肉,把自己吃死了!
司马光的玩笑开得太大,人们一直认为,这是司马光混淆视听,企图替赵光义谋害赵德昭打马虎眼。
3.赵德芳之死的谜团
赵德芳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贤王”,蹊跷的是,历史并没有记录下他的生母,实在搞不清楚,为什么当初宋皇后让王继恩叫来的是赵德芳,而不是赵德昭。
赵德芳在赵德昭去世后两年的某一天,睡梦中突然就跑路了:“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
大哥吃肥肉吃死,他睡觉睡死,哥俩比着夺人眼球。再加上“皇太弟”赵廷美的废死,以及宋皇后被剥夺待遇,所有人都把枪口瞄准了宋太宗赵光义:
这家伙得位不正,害死哥哥夺位,又接连谋害了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三个对他皇位存在威胁的人,还不忘对知道实情的宋皇后打击报复!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别冲动,客观公正地再梳理一遍以上事件。
真真假假的传言该如何解读1.宋皇后的葬礼不存在争议
李贽是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喷子,他对宋皇后的葬礼,有刻意歪曲以博眼球的嫌疑。
其实宋皇后不能按皇后之礼入葬,不能怪赵光义,当时人们还处于固守死板的宗法制,坚持一夫一妻的模式。换句话说就是,赵匡胤虽然有三位皇后,但只能有一个可以享受皇后待遇。
关于贺皇后和王皇后的葬礼怎么安排,赵匡胤和大臣们是有过争论的,按赵匡胤的意见,想给她们平等待遇,但是被否决了。最后贺皇后占据了西南方向的墓穴,王皇后作为赵匡胤登基后册封的皇后,地位理应在追封的贺氏之上,所以王皇后入太庙,贺皇后入别庙。
宋皇后就比较尴尬了,地位上比不过王皇后,正穴又被贺皇后占了,所以她虽然被赵光义加谥号“孝章皇后”,实际待遇只能降格。其实不光宋皇后和贺皇后没有入太庙,赵光义自己的四任皇后,也只有明德李皇后的神位入太庙,其余三位都入了别庙。
这个规矩直到宋神宗时才被打破,他将所有获得过册封和追封的历代皇后,都入了太庙。
至于宋皇后的灵柩为何被搁置在普济寺,还搁置了两年,史书并未交代,不过这种情况很常见,不能理解为违礼。王禹偁被处罚,并不是因为进言的内容,而是因为他私下议论,散布不良信息的做法。
因此,宋皇后遭到赵光义“虐待”,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传言。
2.赵德昭之死没有疑点
其实司马光并没有说赵德昭是肥肉吃死了,他仅仅是说赵德昭因为喜欢吃肥肉,把身体搞得很糟。李焘在编写《续资治通鉴》时,认为这个说法容易误解,直接剔除了。
不要认为史书记载就一定准确,事实上,司马光居然把王继恩写成了“王继隆”,把太医程德玄写成了“贾德玄”。
赵德昭的自杀过程,在不同的史料里都有记载,基本一致,不存在争议,更没有赵光义下手的直接证据,别被一块肥肉搞偏了。赵光义的话虽然过分了一些,对赵德昭的死有一定责任,可那种情况下,一时把不住嘴,也是可以理解的。
3.赵德芳应该也属于正常死亡
至于赵德芳的睡死,更不值得争议,王皇后也是睡死的,怎么没人怀疑?
其实老赵家有严重的家族病史,赵弘殷、赵匡胤和赵德芳,应该都是死于高血压引发的脑溢血。赵德芳还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都早夭了。赵光义的子孙里,出了一堆精神病患者,包括赵元佐、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还有太祖一系的宋光宗、宋理宗等。他们的子孙夭折率极高,每一代都有发病的病例。
因此,不能单凭赵德芳睡死了,就把责任推到赵光义头上。
烛影斧声,一个永远的历史之谜那么,人们为何总拿这些站不住脚的证据,往赵老二头上扣屎盆子呢?还是那个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赵光义的皇位究竟是怎么来的?
除了烛影斧声,还有“金匮之盟”,以及迁都之谜,不立太子之谜等等,这些永远无法破解的谜团,让很多人猜疑,赵老二得位肯定不正,甚至谋杀了哥哥。于是本着这个逻辑,人们总是不断给赵光义找“罪证”。
事情的真相应该是,赵匡胤本人对皇嗣的选择,一直在赵光义和赵德昭之间摇摆。从能力上讲,毫无疑问赵光义占优势,可从法理上讲,赵德昭才是当仁不让的继承人。
赵匡胤思虑不定,也不急于下结论,毕竟他还不到五十岁嘛。不料他突发脑溢血驾崩了,根本没来得及留下遗嘱,甚至他自己还没拿定主意。
没有遗诏的情况下,赵德昭才是合法继承人,赵光义上位就是得位不正。至于宋皇后为何意属赵德芳,也许是个人私心吧,不得而知。
赵光义受累于种种传言,急于“验明正身”,又编造了“金匮之盟”之类的谎言,结果越描越黑。当朝史官替他描红,民间野史使劲涂黑,一本好好的史书,被弄花了,结果后人谁也不能找出真相了。
客观分析,从法理上讲,赵光义确实得位不正,但不存在谋害,赵匡胤的妻儿,得到了善待!
宋太宗继位后是用何手段处置大哥赵匡胤年轻的妻儿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说起赵光义的继位,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斧声烛影”,绝大多数人认为是赵光义杀掉了哥哥赵匡胤,自己夺取皇位。这件事虽然缺乏直接证据,尚未得到完全证实,但赵光义继位后对待赵匡胤立下的孤儿寡母的举动,却让人不得不坚信这一点。
赵光义继位之谜公元976年10月,赵匡胤生病了,春秋年盛的他以为这原本是一次小病,却没想到病情越来越重,直到一天午夜,赵匡胤突然召自己的亲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
赵匡胤摒去左右,只留两人在宫内,谁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但在屋外的太监宫女却隐隐看到烛光映照下,赵光义的影子突然站起来,双手摆动,做出推辞谢绝的动作。
紧接着,又有人听到赵匡胤拿着柱斧戳地,大声说:“好为之”。
片刻后,噩耗传来,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
以上便是“斧声烛影”的故事,听起来神秘奇异,让人真假难辨。
作者认为,无论“斧声烛影”是暗示赵光义杀兄篡位,还是证明赵匡胤遗嘱传位给赵光义,这个故事都不太可信,真正可信的是赵匡胤死后,当事各方的反应。
争夺皇位的暗流赵匡胤的死十分突然,第一时间知晓消息的是宋皇后(亦称开宝皇后)。
宋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当时她只有24岁,却表现出格外的冷静。面对赵匡胤的突然驾崩,宋皇后不慌不忙,下令让宦官王继恩通知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进宫。
赵匡胤有两个儿子,长子赵德昭时年25岁,次子赵德芳17岁,这个时候召赵德芳进宫,宋皇后的意图十分明显:谁来得早,皇位就是谁的。
宋皇后为什么舍长子赵德昭,召次子赵德芳入宫?因为她和赵德芳关系更亲近,召赵德芳抢先一步入宫,背后很可能有宋皇后的政治考量。
但宋皇后在政治上还是太幼稚,宦官王继恩比她老练的多,他没有听宋皇后的指令,而是直奔晋王府,把消息报告给了赵光义,并敦促赵光义跟着自己迅速进宫。
宋皇后听得有人进来,抬头一看竟是赵光义和王继恩,刹那间明白了一切,她迅速示弱,向赵光义说到:晋王来了,今后我们母子都靠您了!
赵光义点头道:好说!好说!
赵匡胤皇后之死在王继恩的帮助下,赵光义顺利继承皇位,但宋皇后绕开自己召赵德芳进宫继承皇后的举动一直让他如鲠在喉,甚至是记恨,这种不满情绪直接体现在他对待宋皇后的举动上。
赵光义继位后,宋皇后先后移居西宫、东宫,直到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去世。此时赵光义的不满情绪终于得到发泄机会,他不但自己不为皇嫂穿孝服,还下令禁止群臣前去吊丧,这种做法既违背礼制,又不符合人伦,引起大臣不满。翰林学士王禹偁私下里说了一句“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就被赵光义安插上“讪谤”的大帽子,贬到滁州。
更过分的是,在赵光义的授意下,宋皇后的棺椁始终无法和赵匡胤合葬,也不能祔太庙受供奉,一直到几十年后的宋神宗时,宋皇后的牌位才得以升祔太庙,赵光义这种薄情之举不但在当时引起非议,也遭到后世的广泛批评。
很明显,赵光义对宋皇后当初的举动一直耿耿于怀,他的所作所为都在发泄对宋皇后的不满,他在宋皇后生前找不到借口,只好在宋皇后死后做出“令人发指”的举动。
赵匡胤儿子之死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长子赵德昭早已成年,赵光义在继位之初没有刻意压制他,反而不断抬高他的政治地位,因此赵德昭一开始的生活还不错,但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亲征幽州大败,自己还受伤狼狈逃窜,心情十分不爽,连提前说好给将士们的封赏也不兑现了。
这个时候,赵德昭出了一个昏招,他居然找到赵光义说“皇叔说话要算数,征邮政虽然败了,但打北汉胜了,你之前说给将士们灭北汉的封赏,应该兑现。”
赵光义正在郁闷,听到这句话,没好气地回了一句: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赵德昭知道自己说错话了,他回到家后,支开随从,拿着一把水果刀就自裁了。
赵德昭死后,据说赵光义很后悔,亲自赶到现场,抱着侄子的尸体痛苦不已,至于到底是猫哭耗子假慈悲,留下几滴鳄鱼的眼泪,还是发自内心的悔恨,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不幸的是,赵德昭死后仅2年,赵德芳又病逝了,时年23岁。
这样一来,赵光义即位六年内,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全部去世,后来赵光义又成功以“谋反”之名废掉皇弟赵廷美,彻底扫平了传位给自己儿子的道路,这就是为何北宋皇帝全部都是赵光义一脉的根本所在。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宋太宗继位后是用何手段处置大哥赵匡胤年轻的妻儿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驾崩的,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个大谜团,正史记载的讳莫如深,民间的流言纷纷(“烛影斧声”),无疑都让宋太宗赵光义难以洗脱“弑兄夺位”的嫌疑。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宋太宗弑兄篡位确有其事,那么他上台后是如何对待年轻的寡嫂宋皇后,以及侄儿们的?
按照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的说法,宋太祖暴崩时,赵光义并没有在宫中,而是在自己的晋王府里。当宋皇后得知皇帝暴死的消息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派人通知“法定接班人”赵光义,也没有召唤皇次子赵德昭,而是派大太监王继恩去找皇四子赵德芳(宋皇后养子)。宋皇后这样做,无非是想让赵德芳做皇帝,自己做太后。
然而王继恩并没有服从宋皇后的命令,出宫后直奔晋王府,向赵光义通报皇帝的死讯,并请求他火速入宫。当宋皇后看到入宫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时,顿时陷入慌乱之中,过了好一阵,才赶紧向后者下拜,并口呼万岁。不仅如此,宋皇后还哀求小叔父,乞求他饶过自己和赵德芳的性命,而赵光义也发誓,将与宋皇后、赵德芳共享天下。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见《涑水记闻》(注:当时皇宫并无王继隆此人,实为王继恩之误)。
作为大史学家,司马光的著作以严谨、客观著称,但这则史料的真实性,却让世人大为怀疑。其一,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宋太祖死后,皇位必须传给赵光义,这是天下皆知的事实,宋皇后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推翻这项约定?除非根本没有“金匮之盟”这回事;其二,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后恐惧至极,甚至到了哀告求生的程度,这说明宋太祖的暴死,赵光义难脱干系。
帝位既然来路不正,宋太宗难免会感到心虚,而为了消除恐惧不安的情绪,他只能拼命地打击、压制寡嫂和侄儿,并不断地强调帝位的合法性。正因如此,赵光义刚登上皇位,便将寡嫂迁往西宫居住,11年后又命她搬到东宫,但无论在哪里,都派人进行严密监视。宋皇后在压抑、孤独中度过19年煎熬时光,最终于至道元年(995年)四月薨逝,年仅44岁。
宋皇后病逝后,宋太宗既不为皇嫂成服(即穿戴丧服),又不许群臣临丧,并拒绝让宋皇后的神主祔庙。更有甚者,宋太宗还禁止宋皇后跟宋太祖合葬,并将她的棺椁安置在普济佛舍长达2年之久,最终才极不情愿地让她葬在永昌陵(宋太祖的皇陵)的北面(详情见《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如此刻薄地对待寡嫂,哪里是一国之君应有的风范?
宋太宗对待侄儿们,同样刻薄寡恩至极。宋太祖共有4子,其中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皆早夭,唯有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活到宋太宗即位后。作为宋太宗最大的威胁,赵德芳在叔父登基后,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职务,看似地位尊崇,但仅过了5年时间便离奇地暴死(“寝疾薨”见《宋史·卷二百四十四》),终年才23岁。
而赵德昭的结局,比赵德芳更为悲惨。宋太宗登基后,进拜赵德昭为京兆尹、侍中,封武功郡王,移镇永兴军。为了表示尊崇,宋太宗下诏凡朝会时,赵德昭与齐王赵廷美(宋太宗之弟)的班次,要排在宰相之上。两年后(978年),宋太宗又加任赵德昭为检校太尉。然而仅过了1年时间,赵德昭便遭遇杀身之祸。
原来,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随宋太宗灭亡北汉,随即又北伐辽国,结果在幽州高粱桥之战中遭遇惨败,宋太宗一度失去踪迹。此时,部分朝臣便提议拥立赵德昭为帝,不久宋太宗返回驻地并得知消息后,心中大为不悦。回到汴梁后,宋太宗因为北伐失利很郁闷,很久都没有奖赏将士们灭亡北汉的功劳。
赵德昭心无城府,某日面见宋太宗时便提及此事,希望叔父能论功行赏、安慰军心。没想到宋太宗听后勃然大怒,冲着赵德昭怒斥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听后恐惧至极,连连叩头谢罪,等回到王府后,便拔剑自刎而死。宋太宗弑兄夺位,上台后又刻薄地对待寡嫂宋皇后,逼死侄儿赵德昭,让赵德芳也死的不明不白,种种作为,实在是有失为君之道。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宋史》、《续资治通鉴》、《涑水记闻》等
宋太宗继位后是用何手段处置大哥赵匡胤年轻的妻儿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赵光义对小嫂子和俩侄子,十分的不地道。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冬十月,这一夜天降大雪,重病之中的宋太祖赵匡胤,命人将晋王赵光义召进宫中,两人商谈许久,期间有宦官看到窗户上赵光义起身拱手,做“逊避之状”,后闻赵匡胤持柱斧戳地声,连呼“好为之”。
赵匡胤在当夜驾崩,留下了年仅24岁的宋皇后,以及25岁的儿子赵德昭和年仅17岁的幼子赵德芳,意外的是,赵德昭并没有继承皇位,而是他的叔叔,晋王赵光义却成了皇帝。
面对自己的年轻的寡嫂和年少的侄儿,赵光义并没有厚而待之,宋皇后在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太多刁难,但在其死后,赵光义坚持不让她按照礼制进入祖庙,而两个侄儿,一个被活活吓的自裁,另一个死在了“睡梦中”。
虽然从表面来看,宋皇后以及赵德昭、赵德芳这三人的死,和赵光义没有直接关系,但无论如何,他也有间接责任,尤其是在宋皇后死后,赵光义坚持不按皇后应得的葬制礼仪来安置她,包括侄子赵德昭之死,也是因为赵光义的一句话造成的。
至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很简单,为难宋皇后是为泄心头之恨,而赵家两兄弟的死,则为赵光义消除了潜在的威胁。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因,历史中有诸多不同的声音,而“烛影斧声”就是最大的疑团之一。
公元976年,赵匡胤已经登基十六年有余,此时的大宋朝,虽外有强敌环伺,但较之数年前,已经好了很多,并且,在宋太祖的治理下,国力呈蒸蒸日上之趋势。
但美中不足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患病有日子了,起先倒还不严重,但在当年入秋之后,愈发厉害,甚至下床都显得有些困难。
此时,大宋朝还没有太子,并不是赵匡胤没有儿子,而是他在继承人问题上,一直在摇摆不定。
赵匡胤有俩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按照继承制,太子之位理应是赵德昭的,大多数朝臣,也对这个并无太大异议。
但赵匡胤并未立长子为太子,反而一直在犹豫,他犹豫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兄弟,晋王赵光义。
赵光义在很早之前就跟随赵匡胤,包括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都有赵光义的身影,也就是说,赵光义见证和参与了大宋朝的建立。
论能力,赵光义明显要高于大侄子赵德昭,如果从这方面考虑,赵光义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但这又违背了继承制,因此,赵匡胤就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之中。
事实上,关于赵匡胤究竟想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广义,亦或是儿子赵德昭,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想法是什么,我们只能从史料中看到,截止到公元976年,赵匡胤仍然没有对此事有明确的表态。
而在那年冬月的一个雪夜,这件事情,有了最终的定论。
当夜,赵匡胤突召弟弟赵光义入宫,此时的赵光义,在大宋开国之初就被封为晋王,并担任开封府尹,晋王这个封号,早在后周时期,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皇位继承人,比如郭威封柴荣。
赵光义入宫之后,兄弟二人在殿内交谈甚久,期间赵匡胤还让使唤的宫女宦官等人退下,期间,有人看到赵光义起身,连连拱手,面向赵匡胤,做“逊避之状”,意思就是谦让不接受的手势。
两人究竟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此时殿外台阶上的积雪,已有数寸之厚。
鼓打三更,宋太祖赵匡胤手持柱斧,开殿门,以斧头戳地,连说几句“好为之”,随后即返屋酣睡。
此时的赵光义,留宿在宫内。
待到五更,宦官们听不到赵匡胤的鼾声,遂入内查看,发现宋太祖赵匡胤已经驾崩。
这就是流传甚广的“烛影斧声”事件经过,且不说赵匡胤究竟是否是死在兄弟手里,单说赵匡胤死后,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更为离奇之事。
第一个知道赵匡胤驾崩消息的,是皇后宋氏,宋氏是赵匡胤第三个皇后,在她之前,赵匡胤已经封过两个皇后,但均因病去世,宋氏则是在开宝元年(968),被册封为开宝皇后。
在得到丈夫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后,宋氏第一时间,找来了太监王继恩,并让他火速去将赵匡胤的幼子赵德芳召进宫中。
对于宋氏的这个举动,后世多有不解之声,按道理来说,此时应该宣召的,理应是年长的赵德昭,而非赵德芳,但她如此作为,明显是别有用心。
赵德芳在当时,也就是个17岁的少年而已,无论是能力或者是个人影响力,完全没有大哥赵德昭深厚,宋氏在这个敏感时刻宣召他,实在是让人不能理解,难道认为赵德芳有实力继承皇位吗?
再往深处考虑,赵德芳并非是宋氏的亲儿子,但宋氏却召他入宫,其中缘由,不由得不让人揣测啊。
暂且不论赵德芳是否有能力继承大位,单说宋氏的宣召,最终并未成功。
王继恩在接到命令后,并没有去找赵德芳,当然,他也没有找赵德昭,而是拐弯抹角,来到了晋王赵光义的门前。
这一处,史料上有两个相互冲突的地方,一个是记载赵光义在当晚就住在宫中,一个是记载王继恩是去到开封府,才找到的赵光义,究竟在哪里找到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赵光义最终是第一个来到了宫中,见到了宋氏。
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涑水纪闻》
此时的皇后宋氏,还不知王继恩已经将赵光义叫来,听到王继恩的声音,尚且问道:“德芳来耶?”而王继恩回道:“晋王至矣!”
宋氏见到赵光义进来后,这才大吃一惊,做“愕然状”,但她很快也明白了当下的局势,于是,说了一句应时应景的话。
“吾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官家。”---宋皇后
官家是在宋朝是对皇帝的称呼,而宋氏此刻改口,就意味着,已经默认了赵光义是皇上,从而表示臣服。
不得不说,宋氏真可谓是审时度势,在极度惊愕后,马上进行示弱,一方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另一方面,也让赵光义在道义上,不能对她怎么着。
赵光义显然对自己这个小嫂子的表现很满意,回道“共保富贵,无忧也!”
大宋朝一代与二代的皇位传承,就在这种十分诡异的情况之下完成,公元976年11月15日,晋王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登基后,改名赵炅。
那么,在赵光义登基成为皇上后,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寡嫂以及两个侄子的呢?这三位是什么结局呢?总体来说,这三位均死在了赵光义掌权期间。
宋氏死后,被强制剥夺皇后待遇,草草而葬
宋氏死在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享年43岁,此时宋太宗赵光义,已经登基二十年,三年后,赵光义驾崩。
按照礼制,宋氏身为皇后,理应按照皇后的规制进行下葬,这于情于理也说得过去,但赵光义却并没有这样做。
赵光义先是下旨,将宋氏的灵柩停放在普济寺,这一停放,就足足停放了两年有余,并且,赵光义还不准大臣们按照规制进行服丧。
在此期间,翰林学士王禹偁实在是看不下去,仅仅是私下指责赵光义慢待宋皇后,结果被赵光义得知后,直接将其贬出朝廷。
“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信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
直到两年后,也就是至道三年,赵光义迫于压力,才将宋氏下葬,但下葬并不是安葬在皇后应有的位置,而是葬在赵匡胤陵墓的北面,同时,将宋氏的神位,供于“别庙”,而非“太庙”。
总而言之,赵光义对自己这个嫂子的葬礼,可谓是寒酸之极,极尽羞辱之事。之所以这么做,大概是赵光义对于宋氏,一直是怀恨在心。
要知道当年,宋氏在赵匡胤死后的第一时间里,宣召的赵德芳,若不是王继恩去找赵光义,可能皇位就换人了,虽然赵光义在事后,并未对宋氏过于刁难,但在其死后,泄心头之恨,还是极有可能的。
大侄子赵德昭,因赵光义一句话吓的自裁而死
赵德昭是自杀的,因何自杀?正是他叔叔赵光义的一句话,让他回去后,一度魂飞魄散,最终抹了脖子。
在赵光义登基后,刚开始对这个侄子还算不错,安排他当了京兆府尹,并封其为武功郡王,位列宰相之上,同时在赵德昭大婚后,加任其为检校太尉。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御驾亲征幽州,赵德昭随行,但此战打得极为不顺,高粱河一战,宋军溃败,赵光义不仅负伤,且还在乱军中被冲散。
久寻赵光义无果后,就有大臣提道“国不可一日无主”,因此就计划拥立赵德昭登基,赵德昭也确实有着资格。
但赵德昭在这个时候,并没有被冲昏头脑,直接拒绝了大臣们的提议,就在争论不休之际,赵光义自个儿回来了。
回来后,因为负伤再加上大军溃败,赵光义只字不提对将士的们的封赏,而此时,赵德昭不知是昏了头还是怎么着,居然主动向叔叔提起封赏之事。
赵光义一听,登时火大,本身听闻大臣拥立赵德昭就极为愤怒,此时就对着赵德昭就是一顿训斥,并说道:“等你当了皇帝,再封赏他们不迟!”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尚未晚也!”--- 《宋史》
而赵德昭一看,心知糟糕,回去后,左思右想,觉得自己犯了天大的罪过,一时郁闷之下,直接来了个自刎而死。
赵德昭的死,并非是赵光义亲手所杀,但要说和赵光义没有关系,那也说不过去,本身两个人就处在一种十分微妙的关系当中,赵德昭是曾经潜在的皇位继承人,如今还有大臣拥立他,这就让赵光义不由得不多想。
而赵德昭之所以自刎,也是如此,毕竟发生了这件事,在他看来,叔侄二人的关系已经无法补救,日后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倒不如现在,一死了事。
小侄子赵德芳,稀里糊涂的死亡
赵德芳,在许多演绎中,被虚构成“八贤王”,实际上,赵德芳死的时候,也就是22岁,根本不可能出现“上打昏君,下打谗臣”。
公元981年,赵德芳病逝,死因在《宋史》的记载中,是“寝疾薨”,意思就是,睡着睡着人就没了。
但后世对此颇有怀疑,一个好端端的人,怎么可能会睡着睡着就没了呢?这种莫名其妙的死亡方式,实在是太让人多想了。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赵德芳是祖传的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大可能是死于脑溢血,这和他爹赵匡胤的死法相似。
而事实上,赵德芳究竟为何而死,已经不得而知,但他死在叔叔赵光义掌权期间,却是不争的事实,有没有可能是赵光义下的手,一切都是未知。
总而言之,赵光义登基之后,哥哥赵匡胤留下的妻儿,先后死在赵光义掌权期间,虽然没有明显的证据,来证明这三人之死,和赵光义有直接关系,但是按照赵光义对于寡嫂死后的待遇,他两个侄子的死,也和他脱不了关系,尤其是他登基后,对自己的弟弟赵廷美,用尽心机,将其逼的“惊惧而死”,侧面也说明了赵光义的为人,着实不地道。
宋太宗继位后是用何手段处置大哥赵匡胤年轻的妻儿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说起历史上比较温情的、没有大动干戈的开国皇帝,那宋太祖赵匡胤首屈一指,赵匡胤篡夺后周柴氏政权后,并未对柴荣的妻儿赶尽杀绝,而是将后周恭帝封为郑王,善待柴家子弟;然而赵匡胤的妻儿却没有得到别人的善待,他虽然是暴病身亡,但更多的说法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杀兄夺位,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妻儿呢。
赵匡胤死后,只留下皇后宋氏和赵得昭、赵德芳两个儿子。宋氏的出身相当显赫,生母是后汉的永宁公主,父亲是左卫大将军宋偓,因此从小宋氏便知书达理,进退有度,在十六岁长春节入宫时被赵匡胤看中,次年娶进宫中,封为孝章皇后,他们恩爱有加,宋氏未能有后;但宋氏对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颇为照顾。
世事难料,随着赵匡胤是离世,宋后失去了保护,据史书记载,宋太祖离世时,宋后伺候身边,宋后意欲让宋太祖的小儿子赵德芳继位,谁知太监王继恩竟私自通知晋王赵光义进宫,赵光义依照太后留下的“金匮之盟”,兄终弟及,继承大位。
也许因为此事赵光义对皇嫂有些意见,赵光义即位后,因为宋后是皇嫂无法成为皇太后,所以封其为“开宝皇后”,赵光义由于大位来得蹊跷,为堵别人的嘴,在隐忍了四年后便迫不及待地对这些孤儿寡母下手了,他命宋后移居宫外。
作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赵德昭离奇的上吊自杀,赵德芳一直是赵匡胤最宠爱的儿子,他一身正气,有大才,这都让赵光义夜不能寐,只有23岁的年轻小伙赵德芳有像他的父亲一样突然暴病而亡,这一切的加害,赵光义是脱不了干系的。最终宋氏有在孤独中病逝,她去世后也未能得到前朝皇后该有的礼遇,而且赵光义不仅自己不为皇嫂守孝,也禁止群臣去参加宋氏的葬礼,更为过分的是他还不让宋氏与宋太祖合葬,牌位也不能供奉祖庙之中。赵光义为何要对皇嫂和侄子如此薄情残忍,他的所作所为着实令人不解,但他对于亲人的残忍也进一步加重了他杀兄夺位的嫌疑。正史中对于宋太祖的死亡记录不多,而野史中多有记录,在开宝九年冬季的一天,赵匡胤约弟弟赵光义喝酒聊天并遣退下人,这夜赵光义不合规矩的在宫中滞留一夜,期间有宫人在烛影中看见赵光义喝酒时退避躲闪,不一会儿听到宋太祖以玉斧刺雪的声音,结果第二天早上便传来赵匡胤的死讯,虽是野史记载,但是宋太祖的死和赵光义有关的,赵光义与宋太祖之间的争斗早已存在,而宋太祖死后也是他受益最多。
更能说明这件事情真实性的是,赵光义权力稳固后,将他的弟弟赵延美以谋反之罪流放外地,最后赵延美抑郁而死。
虽然赵光义是贤主,但是他对于之间亲人的所作所为成为他的污点,因为权力之争而罔背人伦。
当年北宋建立时,宋太祖从北周的孤儿寡母那里夺来的江山,而后来赵光义又从宋太祖的孤儿寡母那里夺来皇位,一百多年后,赵光义的子孙被金人一网打尽,全部送到北大荒去受苦,只留下一个宋高宗赵构,他也没有子嗣。赵构只能将皇位传给赵德芳的后代子孙宋孝宗手里,而后来赵德昭的子孙也有三人当上了皇帝,分别是宋理宗、宋度宗和宋恭宗,这就是因果报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