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打败赵国后,作为战胜国,为何还要派公子子楚质赵8年?

秦国派遣子楚去赵国当质子,是秦国的一个阴谋!

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在位。同年,赵国的一代雄主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上位为王。

正所谓“一代天子一朝臣”,新王初立,一些不安定的因素都会给国家造成动荡不安。因此,秦昭襄王趁着赵国“新王初立”的时机,大军伐赵,夺取了赵国的三座城池。

见于《赵世家》: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为孝成王。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

(赵孝成王与秦昭襄王)

赵孝成王刚刚上位为王,威望还不足于驾驭整个国家,凶名赫赫的秦军就来了,这让赵国背负了沉重的压力。

赵太后特别着急,她向齐国求救,齐国同意了,但却要求要让长安君到齐国当质子。赵太后非常疼爱长安君,不愿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去质任,大臣苦劝她都不听,劝的人多了,赵太后便恼怒地说道:“谁还想让长安君去质任,老妇人必唾其面。”

老臣左师触龙听说这件事之后,便柱了根拐杖颤巍巍地去见赵太后。并且以“父母之爱子,为计之深远”打动了赵太后,最后长安君质任于齐,齐国出兵救赵。

见于《左师触龙劝赵太后》一文:於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於齐,齐兵乃出。

东方六国在地理位置上呈“一字长蛇阵”,而“蛇头”赵国却挡住了秦国东征的道路,因此秦军想要统一天下,就必须先灭赵。

对于东方诸国来说,赵国一旦灭亡,就会“唇亡齿寒”,秦军占据了河北,便可北攻燕国、南攻中原,因此他们就一定要“保赵”!

(前265年战国地图)

然而秦国的这一次攻击,却促成了“齐赵联盟”,这是秦国最不想看的局面!

秦国最怕的是东方各国的“合纵”,自公孙衍和张仪首创“合纵连横”以来,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战争形态,并且还成为了秦国的百年噩梦!

因此,秦国在夺取赵国三座城池之后,便又开始推动“秦赵联盟”,用来瓦解“齐赵联盟”和稳住东方各国。

于是,便有了这一次“秦国公子质任于赵”的事件!

子楚,也就是秦庄襄王,他的原名是嬴异人,祖父是秦昭襄王嬴稷,父亲是秦孝文王羸柱。

(嬴异人)

异人的生身母亲夏姬,来自于韩国贵族之后,此时的韩国早已日薄西山,而太子嬴柱也不喜欢夏姬,连带着异人也得不到太子安国君嬴柱的喜欢。

异人去赵国当质子,就算以后秦国毁约攻赵,异人被赵国人泄愤杀死,也没有什么可惜的!这就是为什么选择子楚的原因了!

因此,秦昭襄王还在位、孝文王还在当太子的时候,异人就被派往了赵国,质任于赵国。

我们来看一下时间表:

公元前265年,秦国攻赵,夺取了赵国三座城池,齐国出兵救援赵国。

前264年,秦国为了推动“秦赵联盟”,十七岁的嬴异人质任于邯郸。

(异人在邯郸与吕不韦相遇)

前263年,秦国攻占韩国的南阳,断绝了太行山道。

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带着上党投赵,赵国接受了冯亭的投效,赵国“虎口夺食”惹怒了秦国,“长平之战”爆发。

前260年,长平之战进入了相持阶段,秦国频频利用“秦赵连盟”来麻弊东方诸国,等到赵孝成王醒悟过来的时候,已悔之莫及,白起将兵,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前257年,秦国发动邯郸之战,赵孝成王想要杀了异人泄愤,吕不韦策划,异人从赵国逃脱回到了秦国。

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孝文王上位为王,立华阳夫人为王后。华阳夫人无子,异人被过继给了华阳夫人并被立为太子,因为华阳夫人是楚国贵族之后,异人便改名为子楚,意思是楚国人的儿子。

同年,孝文王当了三天的大王就死了,于是异人上位为王,是为庄襄王,赵国也将那位千古一帝送回了咸阳。

异人的命运可谓是坎坎坷坷,而赵国人送回的两位王子,即秦昭襄王和秦始皇,最后却重创、灭亡了赵国,也可谓是时也命也!

文——千古

秦国打败赵国后,作为战胜国,为何还要派公子子楚质赵8年?

长平之战前,大家都商量好了,这是一场灭国之战。秦国和赵国对赌国运,看谁能够击败对方,那么谁就能彻底消灭对方。

为此秦昭襄王这边,但凡是15岁以上的男人,全部都派上了战场,干嘛?真的是耗费了秦国所有的气力去打这一仗。

赵国这边的赵孝成王还浑然不知,一直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住了,没有更多粮草送到前线了,赵括必须要决战了。

结果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了40万赵国降卒,秦军围攻邯郸城。那么这么看来,秦国是大获全胜了吗?很可惜并不是这样。

一、信陵君窃符救赵,秦昭襄王只得撤军。

长平之战结束以后,秦昭襄王大有灭亡赵国的想法,因为邯郸城近在眼前,只要让白起继续往前走一步,那赵孝成王就要俯首称臣了。

这个时候赵国派平原君带着毛遂等人前往楚国求援,又派人去魏国请信陵君前来相救。两件事都有很大的困难。

楚国不想得罪秦国,因为被白起这家伙给打怕了,差点灭了国。毛遂上前一番侃侃而谈,气势逼人,终于让楚王出兵救援。

这边信陵君见魏王迟迟不肯出兵,就算出兵了,也只是让部队在边境不准进入赵国境内救援。把信陵君气得想办法从魏王那儿偷来了虎符,带着魏国大军前去救援赵国。

再加上赵国在边境的那些部队也赶了回来,所以秦国一眨眼功夫需要面对三个国家的进攻,而秦国内部也出了很大的问题。

当时攻打赵国邯郸的主帅是武安君白起,眼看着就要破城了。这个时候秦国丞相范雎担心白起功劳太大,将来会威胁到自己的相位,所以就用计谋让秦昭襄王把白起给换了下来。

结果阵前易帅,再加上三国联军共同反击,秦国的大军根本挡不住对方的进攻,莫说灭亡赵国,连秦国原先得到的地盘,也都被三国联军给抢回去了。

所以说长平之战前期的确是一场大胜,可白起被换下去以后,紧接着一场大败便接踵而至了。

二、白起负气离开,被秦昭襄王赐死。

到嘴边的肉就这么飞了,你说秦昭襄王气不气?他没有责怪出馊主意的范雎,却跑来希望白起能够帮他报仇。

这个时候的白起很生气啊,因为他精心谋划了多年,好不容易要灭一国了,却在关键时刻被换下来了,换谁谁都不答应。

你做一个方案,前期所有工作都是你干的,到最后要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其他同事却顶替了你,摘了这个桃子,你心里爽吗?

为此武安君白起,居然还发起脾气来,表示自己要归隐山林,不再问世事了。大哥啊,你手里可有100多万人的性命,你想要归隐山林?这不可能吧?

跟秦王闹脾气,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就算你功劳很大,也必须要给足了秦王面子才行。所以秦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这个时候我们的范雎大人又来立功了,他担心白起复出以后,会报复自己,索性劝秦昭襄王弄死白起,结果白起就被赐死了。

白起死后,三国联军更加没有对手了,秦国一败再败,一路退到了函谷关。要是人家继续打下去,对不起,管你几世之余烈,那也是个灭亡的份了。

这个时候信陵君魏无忌屡战屡胜,名声大噪,他是为赵国打仗的,所以秦昭襄王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将自己的孙子,安国君的儿子嬴异人送到赵国做人质的。

战败国有优先送质子的权力,七国之间也常常送质子以此达成和平共处的局面。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显然是认怂了。

三、送异人作为人质后,吕不韦让秦国再次强大。

秦国不仅归还了抢来的城池,而且还把嬴异人送到赵国做人质,这的确是非常丢人的一件事,但这就是战败国的无奈。

秦国从此以后,经历了好几年的蛰伏期,期间虽然也灭了东周,可是东周表面上是天子,实际上啥也不是,就是个不起眼的小诸侯国罢了,实力太弱不值一提。

那么为什么后来秦国还能够一统天下呢?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一个对秦国作用很大的人了,那就是吕不韦。

很多人对吕不韦的印象很差,其实世上饱受非议之人,往往都是有真本事的人,而那些无人非议之人,往往没有真才实学。

吕不韦本来是个做生意的商人,他看到嬴异人被送到邯郸做质子,立刻看到了商机。于是各种资助嬴异人,几乎是掏空了家产。

最终他和嬴异人一同回到秦国,而他多年的投资也得到了回报。秦昭襄王和安国君相继离世,嬴异人登上了王位,成为了秦国国君。

吕不韦也跟着沾光,成为了秦国的丞相,三年以后秦庄襄王嬴异人也去世了,13岁的秦始皇终于登上王位,而吕不韦依旧担任丞相,而且是大权在握的那种。

在吕不韦的辛苦经营之下,秦国再次走向强盛,这段时间,给秦始皇后来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吕不韦对秦始皇的事业功不可没。

总结:嬴异人这个人应该不简单。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好几个都是立下过战功的,可是他们最后都输给了嬴异人,这就是比较奇怪的地方了。

你可以说这期间有吕不韦的谋划,但是如果嬴异人不懂配合的话,那他也入不了安国君的法眼。而且嬴异人被囚禁在赵国多年,在秦国本土压根就没有什么根基,能够坐稳王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可惜的是,嬴异人只在位三年时间,如果时间更长一点,或许天下局面又不一样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日子可能就要更近一点了。

参考资料:《史记》

秦国打败赵国后,作为战胜国,为何还要派公子子楚质赵8年?

异人质赵,是秦国又一次高明的外交操作。

这个操作,使秦本来已经走不下去的“远交近攻”又活了过来。

受挫的“远交近攻”

前270年,秦昭襄王采纳了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

可是,经过5年的实践后,“远交近攻”几乎走不动了。

列国都不傻,不会眼睁睁看着秦一步步东进。

所以,范睢“远交近攻”分了4个步骤:1、以武力迫使韩魏与秦结盟;2、秦韩魏结盟,就可压制赵楚;3、如此,齐国也会依附;4、齐依附后,秦再放手兼并韩魏。(见《战国策.秦三》及《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可是,经过5年的实践后,不但没有什么进展,形势反而坏了。

魏赵虽常年互相攻战,但在对秦问题上,双方建立了同盟关系,这使秦吃亏不少。

阏与之战,赵奢挫败秦军,魏公子咎屯安邑牵制秦军,前不能进,后路有忧,秦退兵。

几之战,廉颇又率赵魏联军击败秦军。

如果不能限制住赵,秦就压服不了魏,“远交近攻”就是一句空话。

前266年,赵孝成王去世,秦企图趁机给赵有力打击,发兵攻赵。

秦一举攻下赵3城。但是···情况变得更糟了。

赵以长安君为质于齐,向齐求救,齐救赵,秦退兵。

不久,燕国攻赵,赵割让几处土地给齐,换取田单为将,大败燕。

当时,赵国有赵奢、廉颇等名将,却要割地求田单为将,其用意绝不在田单,而是与齐结盟。

因此,到265年时,赵魏齐已有同盟之像,合纵之势隐隐又成!

“远交近攻”,似乎走到了死胡同。

秦国的调整

异人,大约就是在此时入赵为质的。

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异人入赵的原因、时间。

但是,异人在赵8年,于秦昭襄王50年回秦,以此推算,异人入赵的时间,大约就是前264年。

异人质赵,秦赵修好,是秦对“远交近攻”的一次调整。

秦暂时破不了赵魏齐,不可能按原先计划的步骤推进,只能与赵修好,换一种方式实现“远交”,转而提前“近攻”已经屈服于自己的韩国。

通过吞并韩国的地盘,尤其吞并韩上党,秦可以确立对赵竞争的地缘优势。

此后,韩大败,韩割上党,冯亭把上党“转”给赵,引发了秦赵决战。

其实,当秦赵决战地点在上党时,秦已经基本破了赵的外交优势了。

当年,秦赵相攻时,赵取胜,可以山东各国抵挡秦军锋芒,有利于山东各国,各国自然愿意助赵。

可是,战于韩上党,无论哪一方获胜,取得韩上党,都会成为各国的极大威胁。列国帮助赵德决心自然不再强烈,秦得以实施伐交,实现秦赵”单挑“。

可以说,秦改突破外交困境,正是从异人质赵开始的。

质子,秦国的常用伐交武器

质子,是秦常用的伐交利器。

一般来说,让国君的儿子为质子,是迫不得已,弱者才会干的事情。

但是,秦对质子的态度却非常”主动“。

战国时,诸侯交质总共发生了24次。

“强秦”出质独占7次!

而且,绝大多数发生在商鞅变法,秦国强大之后!

别人出“质子”,多是无奈之举,秦出“质子”,多是自己主动的!

秦出“质子”,总是暗藏杀机!

比如,惠文王时,曾采纳张仪之策,让公子繇出质魏,借此拆散齐魏同盟。

既然“质子”只是一个外交手段,秦昭襄王让异人质赵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毕竟:秦昭襄王本人,也曾当过质子···

“质子”,只是秦伐交中的常用武器。

异人为质,其目的是通过与赵修好,暂停与赵魏的直接对抗,提前攻韩,从而调整“远交近攻”的步骤。

战国时期的纵横之术,真是烧脑洞!

作为最终的唯一胜者,秦人的伐交手段,更是令人惊叹。

秦国打败赵国后,作为战胜国,为何还要派公子子楚质赵8年?

为了拉拢或者博取对方的信任,两国之间会用联姻和遣送人质的办法达成一种契约。不同的是:联姻是自愿主动的,而做人质则多是被动的。弱国为质,往往表示臣服和仰仗,而强国派出质子,则多为拉拢或为一时的安抚。在春秋战国时期,太子是未来的君王,是人质的不二人选。

公元前283年,燕国上将军乐毅率韩、赵、魏、秦、燕五国之兵攻陷了齐国70座城池。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兵攻入楚国腹地,楚溃不成军。自此齐、楚两国俱衰,天下已成秦、赵两霸相争的事实。

秦国国力强盛,按说是不需要降低身份外送人质。然而恰恰相反,秦国最后的四位君主中,竟然有三位是人质出身,他们是:卓越的秦昭襄王、秦庄襄王以及千古一帝秦始皇 。也就是说秦始皇嬴政和他的曾祖父嬴稷以及父亲嬴子楚都曾做过人质。有意思的是:唯一没当过质子的悼太子却未能继位。

秦昭襄王嬴稷,赢异人的爷爷(大秦帝国版)

赢异人是秦昭襄王的孙子,其父是昭王的次子安国君嬴柱。嬴柱当时并未被封太子,他有二十多个儿子,赢异人和他的母亲夏姬均不得宠爱,很早就被送往赵国做了人质。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馀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於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秦孝文王嬴柱--赢异人的父亲(大秦赋版)

赢异人出生之时,是他的爷爷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公元前269年,秦国以赵国不履行交换城邑为由,进攻赵国的阏与(yù’yǔ,地名),却被赵国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归。那一年,赢异人刚满十二岁。

秦庄襄王嬴异人(大秦赋版)

阏与一战的惨败让秦昭襄王痛定思痛。此后他采纳了宰相范雎的 建议,即“远交近攻”的战略。将邻国韩、魏作为攻伐的目标,而与远处的赵国握手言和,达成了一致。史书没有记载异人入赵国为质的具体时间,所以据此推断,赢异人也就在此时,作为人质被送到了赵国,以示秦国的真诚。

前面提过赢异人是秦昭襄王次子嬴柱的二十几个儿子中的不受待见一个,赵国的高层也没把他当回事。赢异人在赵国生活困顿,常常唉声叹气。秦国似乎已经忘了这位人质的存在。秦国攻伐他国,也或多或少的触碰到了赵国的利益,秦赵两国关系日趋恶化,一时间剑拔弩张。

嬴异人和妻子赵姬、儿子嬴政(大秦赋版)

公元前257年,秦国终于撕下伪装和善的面具,爷爷昭王执意不顾及在赵国为质的孙子异人的安全,派大将王龁(he)率师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作为报复,赵孝成王怒斥着:狐狸尾巴终于漏出来了!立即要着杀嬴异人以泄公愤。

嬴异人在吕不韦帮助下,用六百斤金贿赂守城官吏终于逃出了赵国,又在出征秦军的庇护下成功返回秦国国都。

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大秦赋版)

回到秦国后,赢异人身穿楚服拜见了父亲的宠姬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大为感动,不久收异人为义子,并改名为“子楚”。随着嬴子楚地位的提高,他的政治才能也开始绽放光芒。

秦庄襄王嬴子楚(大秦赋版)

公元前251年,爷爷秦昭襄王去世,父亲嬴柱继位,是为秦孝文王。嬴子楚被封太子。但秦孝文王在正式继位三天后突然离世。公元前250年,嬴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

秦国打败赵国后,作为战胜国,为何还要派公子子楚质赵8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所有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农民,对于家人都非常重视。

因为当时社会还是比较原始,从部落过渡到家庭,也没有太久时间。

在那个年代,人还没有太多国家概念,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只是忠实家庭,最多是家族。

所以,商鞅说“秦人勇于私斗,怯于公战”。

也就是说,秦国人为了自己家庭、家族打架拼命,都是很厉害的。

但为了国家作战,秦国人都没有太多国家概念,也不愿意为了国家牺牲,所以为国家打仗都不卖力。

所以,在那个年代,两国互相送人质,是很正常的事情,以表示自己的诚意。

两国如果想要和谈,通常会互相派人质,基本都是国王的儿子。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如果两国翻脸,这个人质就可能被杀掉,国王也就死了一个儿子。

不过,异人也不是什么重要人物。

异人的爷爷是秦昭襄王,父亲是昭襄王的太子安国君。

不过安国君的儿子有二十多人,异人不受父亲宠爱,属于边缘人物。

说难听的,异人送到赵国就算被杀了,安国君也不会太痛心。

而且,就算两国发生战争,赵国未必会杀死异人。

其实真正两国关系恶化了,杀死异人又有什么用处,无非出一口恶气而已。

所以,即便长平之战赵军被活埋了几十万,异人也没死,被扣押在聊城,连日常生活的物品都不全,生活非常艰难。

说来说去,异人只是秦国用来表示诚意的一个倒霉蛋,他的死活其实没人关心。

秦国打败赵国后,作为战胜国,为何还要派公子子楚质赵8年?

在热播电视剧《大秦赋》中,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嬴异人(后改名为赢子楚)说他在赵国当了8年质子,所谓的质子,其实就是秦国王族中派到敌国当人质的公子,可是当时秦赵两国频繁发生战争,比如长平之战,秦国在战场上坑杀了赵国40万军队,但是身为人质的赢异人照样在赵国毫发无损,这是为什么呢?

质子制度最早起源于东周初期的周平王时期,当时周平王东迁后,郑国相助有功,周王室与郑国关系较好,后来周平公准备分权给虢公,但郑庄公不高兴,周平王也承认,后来为了证明双方的诚信,于是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了人质,周平王让儿子孤到郑国当质子,而郑庄公让儿子忽在周王室当人质,以示互信。

大秦赋

所以,最早的质子制度,其实是为了诸侯之间建立互相信任所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被派出到对方诸侯国出任质子的人,起初都是王室的继承人或者诸侯王重要的儿子,只有这样才能博取对方的信任,但是实际上,质子制度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信任,比如上面说到的周平王去世后,就违誓言让虢公掌政,因此引发了郑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恶化。

但是两国关系无论怎么恶化,质子一般没有生命危险。虽然质子制度很难保证双方的诚信相待,但是质子制度却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一种制度,用在了很多场合。

派遣质子到对方国家主要有三种形式:

吕不韦与赢异人

1、双方缔结盟约,需要双方互相派遣质子到对方国家负责监督盟约执行情况。

2、政治需要,比如拉拢对方。

3、求助形式,需要对方帮助自己。

比如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年轻的赵孝成王即位,由王后掌权,秦国趁齐国政权交接之际出兵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才肯发兵救援,赵国起初不肯,后经大臣劝谏同意将长安君派到齐国当质子,于是齐国就出兵,赵国之围就解除了。

战国地图

还有个例子,是公元前303年,齐国、韩国、魏国三国因为楚国背叛盟约,三国共同出兵攻打楚国,楚国不敌,于是楚怀王把自己的太子熊横送到秦国当质子请求秦国出兵救援,之后秦国派出军队协助楚国抵御齐、魏、韩三国,楚国得救。

其实,秦国好几代君主也是当过质子的,比如秦昭襄王,早年在燕国当人质,至于为什么秦昭襄王会在燕国当人质,史书上没有说,这里也只能猜测一下,应该是秦国为了牵制魏国,而让秦昭襄王到燕国当人质的。

因为秦惠文王时期,秦国主要与魏国、楚国发生战争,需要交好燕国和赵国,而秦昭襄王最终能回到国内当上国君,主要原因就是赵国和燕国派兵护送,形成了外在压力,再加上秦国内部的宣太后、魏冉、樗里疾内部支持,所以他才能当上秦王。

秦昭襄王

由此可见,质子到对方国家当人质,还起到了一个意外的作用,就是与对方国家形成良好政治关系,一般来说,对方国家会帮助质子到原国当上国君,双方从而形成政治同盟。

比如韩襄王有个太子在楚国当人质,回家后,太子就把楚国当成自己外在的政治同盟,当韩国国内亲近齐国、魏国的公叔与太子争权时,楚国派兵干涉韩国内政,把太子扶上国君之位,这样楚国和韩国就形成一种特殊的政治同盟,导致太子即位后也是亲楚的,这就是质子制度所带来的另一种政治意义。

那么秦国公子嬴异人为什么会在赵国当人质呢?

要知道当时可是秦强赵弱,而且秦国与赵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作为强国的秦国何必要派出公子到弱国的赵国当人质呢?这个问题史书中同样没有说,只能根据自己的猜测来做一个说明。

赢异人

赢异人说他在赵国当人质8年了,而秦赵之间的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9~257年,那赢异人质赵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67~265年前后,这几年中,秦国发兵攻打了魏国,也派兵攻打了赵国,上面讲过当时秦攻赵国时,赵国还向齐国求救,赵国派出公子到齐国后,秦军失败。

可以看到这一段时间,秦国几次进攻赵国,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然后接下来秦国开始把战略重心放在了攻打韩国上,并且攻占了韩国的南阳,于是上党郡变成了韩国的飞地,并且在之后引发了长平之战。

所以可以看出秦国的战略重心是在对付韩国,所以这个时候他不希望与赵国发生战争,从而两线作战,所以秦国就把赢异人派到赵国为质子,以稳定赵国,不让赵国出兵帮助韩国,这就是赢异人到赵国当质子的原因

大秦帝国

虽然秦国强大,但也没有强大到能同时击败几个国家的地步,当秦国将要全心对付韩国时,显然要稳定周边的国家,不让他们插手,而派出质子是最好的办法之一,这个时候派出的质子赢异人只是秦国太子安国君20几个儿子中的一个,并不是很受重视的,因为秦国强嘛,随便派个儿子意思一下,于是就有了赢异人在赵国当人质8年时间。

秦国向赵国派出质子后,估计秦国也不记得这个公子了,之后秦国与赵国发生了长平之战,40万赵军被坑杀,而作为人质的赢异人毫发无损,这说明当质子根本没有生命危险,如果真有的话,无论吕不韦如何营救,也不可能让赢异人逃出赵国的,况且赵姬和嬴政母子在赵国都城邯郸还待了几年时间都相安无事,如果赵王要杀邯郸城中的几个人,还杀不了吗?

真实的情况是杀了也无济于事,质子的作用已经弱化了,秦国为了灭亡赵国,已经不顾质子安危了,这就是赢异人的情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