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瑞典作为一个小国,为什么德国没有攻打他?

谢谢邀请:

首先,我认为是地理位置决定了瑞典没有被德国侵略,瑞典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北欧国家,不是德国的重点战略目标,如果当时法国没有布防马其诺防线,德国也不会兵进挪威和丹麦。

其次,瑞典在和平时期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不和任何国家进行军事结盟,国家和国家之间,人民和人民之间没有仇怨,瑞典偏安一隅,不谋求海外扩张,和大国之间没有利益冲突。

还有就是别看瑞典不大,却并不好惹,他们是狂暴的维京人的后代,在历史上以给别国当雇佣兵著称,虽然后来放弃了这个谋生的传统,但能征善战以根植于这个民族的灵魂,尽管瑞典保持中立,却并没放弃武力准备,一战爆发后,他们就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加紧了武器更新,大多数人都接受了军事训练,实行全民皆兵,一旦出现意外,近千万的瑞典人,也可迅速组建百万大军,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国家,即没利益可徒,又没战略价值,又不是那么好惹,更无恩怨情仇,德国攻打他干吗?但话要说回来,假如德国进攻苏联顺利,回过头来要整顿欧洲秩序,那么攻打不攻打瑞典就要另当别论了。

瑞典作为一个小国,面对德国,法国,英国,苏联这样一些庞然大物,只能是保持中立,两边讨好,谁也不得罪,这是他们生存的策略,但中立政策不是不被挨打的唯一理由,你帮助了一方,就是与另一方为敌,真正保持一个国家的独立,完整,不被侵略,还需自身强大才行,大家说是不是啊?

谢谢阅读

二战时瑞典作为一个小国,为什么德国没有攻打他?

瑞典实力不弱,德国硬打,会得不偿失。而且挪威投降后,瑞典事实上已经跪了,对德国是百依百顺,德国也没有打它的必要了。

二战全面爆发之前,希特勒其实不想打北欧四国。因为当时英法抱团,拥有世界第一大海军和欧洲第一大陆军,即便希特勒想,他也不可能把有限的军力投入到相对次要的北欧方向。

PS:巴尔干半岛方向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墨索里尼挑事,希特勒压根不会在苏德开战的前夕去打南斯拉夫和希腊。

北欧四国政府当时也不傻,知道英法和德国都不是善茬子。如果自己选边站了,必然会被另一阵营暴揍。而只要自己不掺和大国纷争,对外严守中立,短时间内肯定不会被牵连其中。

所以直到苏芬战争爆发前,北欧四国都是既不与德国合作,也不与英法合作,靠中立政策,极力避免引火烧身。

然而,小国哪有选择命运的权利?世界政治从来都是由大国决定的。北欧四国政府不想与大国合作,可在大国看来,当我需要用你时,我就一定要用。管你是不是中立国呢!

到了1939年底,苏芬战争突然爆发,这一下子,北欧四国就全部被拖入了二战。

苏芬战争开打不久后,英法以援助芬兰抗苏为借口,派出了一支“志愿军”在挪威登陆。

这支“志愿军”名义上是去支援芬兰,但实际上,是奔着挪威和瑞典去的。具体的任务有两个。

一是在挪威西海岸建立据点,巩固英国的北海封锁线,把德国海军掐死在波罗的海内。

二是以援助芬兰为由,趁机向瑞典进军,掐断瑞典通往德国的铁矿运输线,让德国没铁矿可用。(瑞典海域冬天会结冰,挪威西海岸有不冻港。瑞典的铁矿要借挪威的铁路和不冻港运输到德国)

挪威政府知悉英法志愿军登陆后,一面抗议英法,一面赶紧向希特勒解释,表示自己并不知情。

希特勒不傻,“志愿军”?什么“志愿军”?

当年西班牙内战,自己和墨索里尼就玩过这一招。英法这是把自己当傻子呢?

所以没过多久,德国就对瑞典、挪威发出严厉警告:限期内,如果英法士兵不能从你们的领土上消失,那么德国将立刻否认你们的中立国地位,进而出兵。

面对德国的警告,挪威、瑞典政府直觉就被吓尿了。为了讨好德国,两国均下通牒,赶走了英法“志愿军”。

过了几个月后,苏芬战争结束。芬兰政府在莫斯科被迫与苏联缔结和约。此事令英法两国的国际上的声望大减,更使北欧各国对英法大失所望。北欧人心理上开始轻视英法。

这里面尤其是芬兰,已经倒向了德国。

为了避免瑞典和挪威也倒向德国,英法在苏芬停战后,计划了一份干涉挪威的方案,即派数万士兵在挪威登陆。控制海岸线,并切断从瑞典经挪威到德国的铁路线。

希特勒获知情报后,这次他没有警告,而是直接筹划出兵事宜。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英法和德国,到底谁家的船只先起锚,但毫无疑问地是,两家的起锚时间可能只差几个小时,都不是什么善茬子。

德军出动后,丹麦首先躺枪。其实德军并没有必要打丹麦,只是因为丹麦位于德军打挪威的必经之路上,非打不可。这就有点像德国打法国,处于两国交界处的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必然会受牵连是一样的道理。

拿下丹麦后,德军长驱直入,在陆上和海上与英法联军同时交火。

海战方面,德军损失惨重。英国海军控制了挪威制海权。

陆战方面,双方平手,都没占便宜。倒霉的只有挪威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挪威国王哈康七世为了逃避德军追杀,逃向瑞典。他离瑞典最近的时候,只有十六公里。

但瑞典政府惧怕德军的入侵,便提前宣布挪威国王如果逃亡到瑞典境内,将会面临拘捕和扣押。于是无奈之下,哈康七世只能乘坐英国军舰前往伦敦组织流亡政府。

事后,希特勒对瑞典很满意,表示瑞典人很懂事。便在拿下挪威后,放了瑞典一马。

瑞典方面也明白,挪威亡国,芬兰因为挨了苏联揍,早早倒向了德国。此时的瑞典可以说是被德国三面包围了,哪还敢三心两意?

所以之后,瑞典对德国卖乖,基本什么条件都答应,甚至还允许过德军一个步兵师携带重武器从瑞典领土上通过,前往苏联前线。

另一方面,瑞典国内的纳粹主义很兴盛,这使得德国与瑞典颇有共同语言。

当然,瑞典也不是只靠卖乖与德国对话。自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瑞典一直在扩军。至德国闪击波兰时,瑞典的军费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飙升了十倍。建立起了一支30万人规模的陆军(挪威只有9万陆军)和相当于有实力的空军。

这几方面,希特勒也看在眼里。他本身就不想在北欧浪费兵力,如果不是英法出兵,在挪威搞事情,挪威和丹麦也不会那么快就挨揍。现在瑞典这么听话,加之它又不弱,打它得不偿失,自然也就不打它了。

也就是说。希特勒虽然疯狂,但他也不是神经病,想入侵谁就入侵谁。哪些国家一定要打,哪些国家可以不打,他也得看投入产出比是否划算。打瑞典不划算,所以德国就不打了。

二战时瑞典作为一个小国,为什么德国没有攻打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不复杂:

第一,瑞典的战略地位不重要。

瑞典不是丹麦,不是挪威,它的地理位置在欧洲来说并不重要。

瑞典在北欧的中部,在挪威、芬兰和丹麦三国之间。

就对于苏联的战略威胁来说,瑞典和苏联不接壤,根本不能和芬兰相比。

就扼守波罗的海来说,瑞典的位置靠北,根本不如丹麦。

就封锁北海来看,瑞典位置又靠东,不能和挪威相比。

所以,军事上来说,瑞典的意义不大,况且该国是永久性中立国,不会对德国封锁海峡之类,甚至还会开放港口,也就完全没有威胁。

第二,瑞典和德国一直有合作。

瑞典一直向德国出口包括铁矿石在内的重要资源,并没有停止过。

其余的资源,瑞典也是只要德国需要,就一律出售。

所以,德国无需占领瑞典以抢夺该国资源,无非是多花几个钱而已。

第三,需要瑞典作为第三方力量。

瑞典是永久性中立国,在欧洲是一个可靠的第三方力量。

德国通过瑞典,可以同盟国进行一些心照不宣的交易,同时还可以掩人耳目,不让本国民众知道。

比如德国曾通过瑞典的红十字会,要求苏联交换被俘的德国将军,可以用红军的被俘将军来交换。

同时,德国还需要瑞典的金融机构进行洗钱,将大量抢夺犹太人和占领国的财富,合法洗白,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使用,购买需要的物资。

第四,打瑞典未必容易。

瑞典人口有1000多万,拥有50万军队。

瑞典是欧洲传统的工业国,尤其军工方面相当出色,可以自产全套轻武器和包括火炮在内的重武器。

瑞典人骁勇善战,从古至今都是很难对付的民族。

加上瑞典的地形复杂,国土内有大量的山地、丛林和湖泊,属于易守难攻的国家。

德国即便占领瑞典,也有可能遭到持续的游击战抵抗,必须使用数十万大军驻扎,得不偿失。

第五,元首的心态。

希特勒等纳粹高层认为,瑞典人是最为纯正的日耳曼人。

由于瑞典的位置特殊,历史上较少和其他民族通婚,保证了纯种的血统,是德国人亲密的日耳曼兄弟。

这从瑞典人高大的身材、白皙的皮肤、金发碧眼都可以看出来。

希特勒认为,没必要毫无意义的和日耳曼兄弟为敌,做两败俱伤的蠢事。

因为以上的原因,德国没有攻打瑞典。

二战时瑞典作为一个小国,为什么德国没有攻打他?

因为在二战里瑞典采取了和德国合作的态度,所以德国没有必要攻打瑞典。

早在二战爆发以前,瑞典就是德国重要的铁矿石供应国,和德国经济往来密切。在二战爆发特别是德国侵占丹麦和挪威以后,瑞典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得到盟国的援助,更是彻底倒向德国。

虽然瑞典对英国承诺不增加向德国出口铁矿石,但是实际并未遵守承诺,1939年德国消耗的1500万吨铁矿石里,有1100万吨是来自瑞典。瑞典的滚珠轴承也是德国军工必不可缺的物资,特别是在德国本土的工厂遭到美国轰炸以后,对德国更为重要。甚至德国在挪威掠夺的资源,很大一部分也是从瑞典转运。

在二战里,瑞典一直都等于德国经济区的一部分。以至于1944年美国人最后不得不直接出面警告,威胁瑞典如果继续增加对德出口军用物资将对瑞典本土进行轰炸。瑞典才停止和德国的合作。

为了避免触怒德国,瑞典还对舆论进行严格控制,禁止国内媒体报道德军的暴行。甚至还有很多瑞典志愿者为德国服务。

对于德国来说,这样的瑞典已经根本不需要占领了。

二战时瑞典作为一个小国,为什么德国没有攻打他?

二战期间,德国脚踢法国,拳打波兰,把周边国家一个个揍了个遍,唯独没有揍瑞典。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1、瑞典一战、二战都是中立国,而且地理位置所限,并不好进攻。

瑞典在一战、二战中都是中立国,而德国在一战中是同盟国一方,二战中是轴心国一方。

总之,德国在一战和二战中,扮演的角色是:和少数国家一起对抗多数国家。

瑞典的中立立场鲜明,和德国又没有旧恨,而且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西欧并不直接接壤,不好直接进攻,所以,德国“放了”瑞典一马。

2、瑞典是德国亲密的商业合作伙伴。

瑞典虽然在二战中保持中立,但瑞典却继续保持和德国做生意,瑞典的铁矿石大量出口德国,这对战争中的德国帮助不小。毕竟,钢铁可是战争中的重要战略物资,没有铁矿石,哪里来的钢铁?

另外,虽然瑞典保持了中立,但早期还是对德国有点倾向性,德国军队是允许从瑞典大地上穿行而过的。

所以,德国闪击波兰,闪击荷兰、比利时,并且进攻了丹麦和挪威,唯独,没有进攻丹麦和挪威的邻居瑞典。

一句话,瑞典虽然不是德国的盟友,但却是德国的合作伙伴,所以,德国并没有攻击瑞典。

3、还有这么一个原因:瑞典军队其实并不好惹。

不要以为瑞典国家小,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比当时德国的面积还大。而人口,有1千万左右。这不是卢森堡般的小国,也比丹麦大好多。

最让德国忌惮的是,瑞典曾经在16世纪、17世纪、18世纪时,是欧洲绝对的强国,能和俄国掰手腕,是绝对的北欧军事强国,被人誉为“北方雄狮”。

瑞典帝国鼎盛之时,疆域包括现瑞典、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俄国、波兰和德国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当时绝对算得上是北欧霸主。

可是,瑞典帝国和彼得大帝带领下的俄国开战的时候,最后,还是让俄国人占了上风。

因为瑞典曾经很猛,民族也很顽强,所以,二战德国即使是占领了挪威,也不愿意顺手进攻瑞典,因为如果这只“雄狮”死磕的话,德国一定会损失巨大,到时铁矿石又从哪里来呢?

另外,进攻瑞典,也不符合德国扩张的战略,毕竟,瑞典是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不在大陆上。

总而言之,德国不进攻瑞典,可能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瑞典一直保持中立,德国下不去手。二是瑞典是德国的重要商业合作伙伴,特别是德国当时需要的大量铁矿石来自瑞典。三是瑞典人虽然没参战,但曾经也是威名赫赫的主。

二战时瑞典作为一个小国,为什么德国没有攻打他?

首先纠正一下,瑞典从来不是个“小国”,二战期间,单从面积上讲,在欧洲还能算是个领土大国,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仅排名法国之后,跟当时的德国本土面积差不多,比现在的德国面积还大的多(二战战败后的德国领土被割的剩了35.7万)。

再从历史传承上看,瑞典人全民尚武,民风剽悍。瑞典原本是海盗之国,让欧洲各国闻之变色的维京海盗的后代可不是什么好惹的。

直到瑞典人皈依基督教后,才逐渐脱离了野蛮的本性,进入了文明阶段。虽然信了神的瑞典人已经不那么残忍嗜杀,但是战斗的血液仍在他们的体内蠢蠢欲动。平时低调,沉默寡言,但是动起手来可是不含糊。

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16-18世纪早期,瑞典作为同沙俄势均力敌的北方势力,是斯堪的纳维亚一霸,曾一度把波罗的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

不过,到了18世纪中后期,随着周边两个邻居——俄罗斯和普鲁士的开始崛起,瑞典这个曾经充满战斗欲望的民族,开始积极退出中国际帮派和盟约,宣布自己是永久中立国。

但是,二战中,除了瑞典和瑞士(下图框框里),丹麦、比利时、荷兰、卢森堡都号称中立,但都没有逃避被占领的结局。瑞典和瑞士这两个名字接近,地理上相距甚远的国家,在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中,都通过自己中立国的身份,成了战争中的“吸金国”,大发了几笔“战争财”。

究其原因,第一是刺猬战略,武装中立,装备不差,战斗意志高涨,本身不好惹,瑞士是典型,瑞典情况也类似,这个就不多赘述。

还有很重要,但不光彩的一面,就是,某种程度上看,这两个所谓的“中立国”也是纳粹的秘密合作者,这一点,瑞典做的尤为出格,简直是赤裸裸的,就差明面上的结盟了。

早在二战开始前,矿产大国瑞典就是德国非常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瑞典为源源不断地为德国供应优质铁矿石和滚珠轴承,这两者则是坦克和轰炸机等装备的重要战争资源。1939年9月,二战爆发后,在英国皇家海军的眼皮子底下,瑞典跟纳粹德国的交易一直搞得热火朝天。

到了1941年,德国闪电战横扫欧洲,貌似威力势不可挡,瑞典更是选择倾向德国一边,拼命地给德国出口高品质铁矿和各种资源,开放水路交通。此时,被占领的挪威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瑞典运往德占区,德国士兵和装备更是无障碍通过瑞典往来挪威和德国。

此外,要制造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就需要重水作为原子核裂变反应中的减速剂。而瑞典有着丰富高质量的重水资源,也是向德国开放的。

自此,瑞典又供给铁矿石,又开放水路交通(当然是背地里),又让建重水工厂(下图),这么乖巧,干嘛还要费力去打。

加之,瑞典十分敌视苏联(这是几个世纪的传统,从沙俄时期就结下了仇恨,再加上意识形态,反苏反共等旧怨新仇),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纳粹思想在瑞典还有一定的市场,甚至瑞典一些媒体因为谴责纳粹还被政府查封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大批瑞典青年选择加入党卫军。

比如武装党卫队的“维京师”,战斗力十分强悍,在战争后期跟着德军一直撤退到了德国本土,成了柏林保卫战的主力。在真正的德国官兵成建制的投降之际,这些外籍军团倒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实践了与第三帝国共存亡。

1944年下半年前的瑞典,除了没有公开结盟,没有直接派兵以外(维京师的身份是外籍志愿者,不算官方行为),对德国那是百依百顺。

然而,当德军节节败退之际,瑞典人又开始对德变脸,物资供应不但开始拖沓,而且还拽拽的要求用黄金支付。

到了1945年初,苏联红军和盟军分东西两线攻入德国境内,纳粹德国败局已定,瑞典人迅速转变政策,公开跟纳粹德国翻脸,正式断绝了一切来往。对英国皇家海军各种的支援和示好,就差直接派人加入盟军了。

战后,欧洲大部分地区在二战中几乎被打得稀烂,各国都欠下了一屁股债,英国的小朋友只能把胡萝卜当零食吃,连王后都不好意思穿新裙子。

但瑞典却毫发无损,还顺带建立了当时堪称欧洲一流的军队和军火工业,从纳粹里赚了成火车皮的黄金,富得流油。

一边冷眼看着世界各国相互厮杀,一边在乐呵呵的数钱.......宣布”中立“后,瑞典基本上就没过过穷日子。

之后冷战开始,瑞典作为对抗苏东集团的前线,是拉拢的对象,一直跟西方各国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加之瑞典在二战中利用中立国的身份,救助了不少犹太人,某种程度上也抵消了之前不光彩的过往,还成了人道主义“典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