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谁敢和“东北王”张作霖叫板?
东北王张作霖一生有很多对手,日本人是最大的敌人,还有俄国人,应该说张作霖敢和日本人和俄国人叫板,除此外在绿林起家时,对手有辽匪杜立三、蒙匪陶胡等,进军奉天时,对手有段芝贵,经营东北时,敢跟他对着干的有“二麟”冯麟阁和汤玉麟,但很快被镇压,进关争天下时,爆发直皖战争、直奉战争,都是其对手,要说这么多都是敌人,而真敢和张作霖称得上叫板的,个人认为只有2个人,一个是徐树铮,因为他屡次三番暗杀张作霖,另一个是郭松龄,这人倒戈,公然反叛,搞得张作霖差点自杀。
图中为张作霖,右二为汤玉麟。徐树铮这人,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他曾收复外蒙,就凭这点,功在千秋,他是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的马前卒,也干了很多不光彩的事,所以他是个“有爱国之心,亦有误国之处”的军阀。直皖战争时,张作霖打着“调停”的幌子来北京,不但表面上偏袒直系,暗地里狼子野心,皖系的徐树铮对其恨之入骨,于是开始谋划弄死张作霖,找了个请张作霖出席皖系讨伐曹锟的会议时,枪杀张作霖,由于段祺瑞担心严重的政治后果,一直没有示下,张作霖从眼皮底下逃脱。
图为徐树铮,因杀害冯玉祥舅父陆建章,于1925年在廊坊火车站被冯玉祥逮到,枪杀。气愤的徐树铮摈弃上司,决定自己干,第二次组织杀害,听闻张作霖要返回奉天,在廊坊车站布下杀手准备截杀,当时段祺瑞四大金刚之一的靳云鹏和张作霖是儿女亲家,偷听到了徐树铮暗杀计划,于是向张作霖通风报信,张作霖改线路回奉天,又逃过一劫。但徐树铮依然不死心,他第三次组织了暗杀团,由姚步瀛率领13名杀手携带12万巨款到奉天四处活动,找机会暗杀,因为奉天是张作霖的地盘,马上暗杀团全部被抓,徐树铮的第三次暗杀计划失败,马上直皖战争爆发,张作霖通电助直反皖,皖系大势已去,段祺瑞引咎辞职,徐树铮潜逃日本。
张作霖巅峰时期,任北陆军大元帅,掌握北京政权。郭松龄和奉系那些绿林军阀有区别,他是同盟会成员,接受过三民主义的洗礼,又参加过护法运动,到了奉军后也不受张作霖信任,但和张学良本是良师益友,所以郭松龄崭露头角后,宣扬不打内战,一起抵御外敌,是奉军里一股特殊的势力,并且在老派、新派、士官派、陆大派中,斗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李景林主政直隶,张宗昌主政山东,杨宇霆主政江苏,姜登选主政安徽,郭松龄本来如口袋之物的安徽督办落空,他感觉被捉弄了。
巨流河一战,郭松龄大败,夫妇被俘枪毙,并暴尸三日。杨宇霆和姜登选上任后,不出一个月就爆发了江浙战争,张作霖发誓要报仇,刚迎来的和平又陷入了军阀混战,此时郭松龄觉得不能坐视国家再遭兵祸,立刻请求张作霖结束内战,保境安民,并消极对待张作霖的命令,拒绝发动战争,当听说张作霖准备跟日本人谈“二十一条”,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获得战争支持时,郭松龄再也坐不住了,枪毙了姜登选,通电倒戈,并突破山海关北上,一直打到锦州,当时张作霖已经收拾好家财装好27大车,随时准备让家人逃命,而自己要举枪自杀,幸好身边的王永江夺下手枪,众人劝阻后,决心与郭松龄死战,在争夺奉天的巨流河一役中,因有日军参战,郭松龄败北,惨遭杀害。
近代史上,谁敢和“东北王”张作霖叫板?
张作霖随为东北王,不可一世,骄蛮无理,但也又和他分庭抗礼,叫板拼命的人,如其拜把子弟兄冯德麟,就时常不给面子,还有郭松龄,和冯玉祥,吴佩孚,袁世凯之流,多心杀人不见血之计,反攻倒算以弱其势。
近代史上,谁敢和“东北王”张作霖叫板?
张作霖的奉军雄踞关外闷头发展,当实力壮大一定程度的时候,提兵入主中原觊觎北京政权,成为他每天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念头。于是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吴佩孚胜;卧薪尝胆两年之后,奉军于1924年卷土重来,第二次直奉大战锋烟再起,吴佩孚败。按说同为直系一脉的吴佩孚、孙传芳从此仍然算是张作霖的死对头了吧?非也,其实历史不那么简单。
无论奉系和直系怎么火拼,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之间仍然属于“北洋军阀”的内讧,虽有权力之争,却无关根本利益,开战和握手仅仅是一瞬间就可以发生转变的事。先说吴佩孚,这位“玉帅”率残部逃到豫南、湖北等地后,在奉军总参议杨宇霆的说和下,很快与张作霖达成妥协,联手攻击冯玉祥的国民军,这就是奉军为什么没有南下华中的原因:吴张打完架又穿上了一条裤子。
同样,当奉系一脉的杨宇霆和张宗昌先后试图染指华东时,也曾经遭到浙督、未来“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拼死抵抗,。先是1925年8月,杨宇霆兴高采烈去江苏就任督军,结果孙传芳、陈调元毫不客气派兵驱逐,此时杨宇霆的政敌郭松龄也在背后使绊子,在没有请示张作霖的情况下,擅自将驻扎在南京对面浦口的奉军第2旅调回冀东,这是奉军最精锐的部队,原本可以顶住孙传芳和陈调元的部队。
(张宗昌剧照)
郭松龄这招“釜底抽薪”玩的漂亮,没有骨干部队撑腰的杨宇霆很快就兵败如山倒,几乎是孤身逃回北方,奉系第一次图谋江浙的计划宣告破产。奉浙战争的爆发,导致奉系几乎到手的东南半壁全数丢失。张作霖不甘心失败,随即任命张宗昌为江苏善后督办、施从滨为安徽善后督办,领兵南下收复江苏和安徽的地盘,结果1925年底再被孙传芳击败。
奉系损兵折将,施从滨也为孙传芳所杀(所以后来有了施剑翘为父报仇),按理应该双方是血海深仇了吧?仍然非也,看过《少帅》的应该记得,杨宇霆父亲大寿,张学良夫妇到贺,现场的主持人(知客)正是已经下野的孙传芳,他在奉天成为座上宾且与奉系将领同桌而饮了,无它,孙传芳早在1926年11月就已经跟奉系达成了谅解与和解。
(郭松龄剧照)
当时孙传芳先派心腹杨文恺去拜见张宗昌、再请见张作霖,很快就达成一致,不久孙传芳亲赴天津与张作霖、张宗昌会面,一帮子军阀公推张作霖为安国军总司令。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宣誓就职,同时任命张宗昌、孙传芳为副司令(不久又添了个副司令阎锡山),另外还派遣张宗昌率直鲁联军南下增援孙传芳的部队,为啥?因为吴佩孚已经垮了。
所以,北洋军阀内部的斗法只是利益和地盘之争,他们从本质上都是一丘之貉,你方唱罢我登台、城头变换大王旗而已,真正能跟张作霖“叫板”并且最终击败他的,只有广州政府的北伐军。因为张作霖当时不仅仅是一路军阀,他控制着北洋政府还代表着一个国家政权或者说“朝代”,其他大小军阀虽有局部反抗,但并没有哪一路的实力足够推翻他或取而代之。
(张学良剧照)
关于北伐军也绝不是传统认知中就是蒋某人的部队,事实上早在1924年9月孙中山仍然健在时,即已组建北伐军讨伐北洋政权。孙中山设大本营于粤北韶关,同时在广州设留守府,后方以胡汉民为代理大元帅兼广东省长,前方以谭延闿为北伐军总司令,只是因为陈炯明叛乱以及孙中山北上逝世等一系列意外事件,北伐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直到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才正式誓师北伐,此时总司令蒋氏并未取得军政全权,北伐军仍然属于广州政府的直属武装,其中心目标就是推翻张作霖把持的北洋政权。只是因为吴佩孚、孙传芳还盘踞在长江流域,所以北伐军的战略方针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首先消灭挡在路上的这两支直系军阀余孽。
(蒋介石剧照)
而此前的安国军大元帅张作霖,正联合吴佩孚直军、阎锡山晋军和张宗昌直鲁联军等部,合力对冯玉祥的国民军作战,冯玉祥被压得喘不上气来自顾不暇。直至1927年初,在北伐军的强力攻击下,吴佩孚、孙传芳先后兵败下野,阎锡山宣布“反正”,北洋军阀才真正只剩下奉军一支,成为1928年“二次北伐”唯一的打击目标。
于是来自江南的蒋系第1集团军、桂系第4集团军,以及原在江北掉转枪口的晋绥系第2集团军和冯系的第3集团军,联手杀向张作霖控制的京津冀地区,最终迫使张作霖逃往关外,结果还没有到达奉天城就一命呜呼了,北洋政权就此宣告寿终正寝。而真正促使这一局面形成的,正是出发时仅仅10万人的北伐军,而之前其他任何派系的势力,都没有对张作霖构成实质性威胁,提什么“叫板”也就名不符实了。
(张学良易帜)
近代史上,谁敢和“东北王”张作霖叫板?
提起民国,那一定绕不开各据一地犹如土皇帝一般的军阀,而如果提到近代民国的军阀,东北王张作霖则是绝不容忽视的一个人。东北王张作霖从一个无权无势的土匪出身,最终成为东北王,在其白手起家崛起的路上,必然历经坎坷。
东北王张作霖
虽然张作霖犹如主角模板一般的经历令人瞠目结舌,但是,敢跟张作霖叫板的自然也为数不少。例如,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晋奉战争、二次北伐等等,吴佩孚、段祺瑞、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等人,都曾不止一次与张作霖叫板。
而且,在军阀混战之中,很多次张作霖的奉系其实并不占优势。而在东北军内部,敢挑战反对张作霖的,其实也并不少。但是,要说到东北军内部敢和东北王张作霖叫板,并给张作霖带来了巨大伤害的,有且只有郭松龄反奉事件。
郭松龄夫妇
在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军阀生涯中,张作霖从未缺少背叛。例如他的麾下的五虎将之一的李景林,就多次参与反对张作霖的叛乱,但是,这些此起彼伏的倒戈反奉事件,却很少给张作霖带来多大的伤害,除了军阀混战遭遇的惨败,带给张作霖伤害最大的,莫过于郭松林的反奉事件。
从成为土匪头子的那一刻起,张作霖就一直将自己麾下的队伍视为私军,这样的观点,哪怕其占据东北三省,成为东北王之后也没有丝毫的改变。虽然这样治理军队的方式,给张作霖对东北的统治乃至于张家在东北军的势力传承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与此同时,也极大的桎梏了东北军的战斗力。
张作霖和奉军将领
得益于东北兵工厂的先进的近代工业,东北军是当时中国诸多军阀中装备最齐全,最先进的部队。但是,东北军的战斗力却难言最强,派系林立的东北军内部,各支军队的战斗力更天差地别。而东北军各支军队战斗力最强的,莫过于名义上属于张学良,但实际由郭松龄控制的部队。
因此,当1925年11月23日,奉系军事将领郭松龄在河北滦州发表反奉宣言,将所属的奉军第三方面军改称东北国民军,发动对张作霖的进攻之后,得益于反奉的突然性和郭松龄麾下大军的强大战斗力,反奉军势如破竹,连连告捷,并一度打到了奉天城。
郭松龄剧照
成为东北王之后,张作霖从未遭遇如此大的危机和惨败,哪怕是入关参与的军阀混战失败,他依然可以从容退回关外。因此,老巢都面临灭顶之灾,惊恐万分的张作霖甚至做好了弃城而逃的打算。
虽然当惊慌失措的张作霖冷静下来,竭尽全力应对郭松龄的反奉大军,同时,张作霖不惜答应卖国条约,换取了日本人的支持和干涉以后,最终于巨流河一战击败反奉军,平息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郭松龄夫妇也被俘虏。
张作霖
但是,经过郭松龄反奉事件之后,东北军队精锐的部队几乎被打光,被张作霖经营建设为当时中国工业最发达的东北,由于战争元气大伤,东北军的许多优良传统也被破坏无遗。在第2次直奉战争胜利之后,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达到极盛的东北军势力,也因此由盛转衰。
所以,虽然郭松龄反奉之后,张作霖就任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任最高统治者,似乎达到了巅峰,但是,此时的奉军实力已大不如从前,国民党四大新军阀的联合二次北伐能够进展如此顺利,与郭松林反奉事件导致东北军实力大降也有密切的联系。
近代史上,谁敢和“东北王”张作霖叫板?
在张作霖成名后,打过张作霖的有七个男人:段祺瑞、吴佩孚、孙传芳、郭松龄、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
世界上什么人都可以没有对手,唯独政治家不缺对手。张作霖是奉系军阀的首脑,基本盘是东三省,实力巅峰时代到了长江流域,但他的对手与挑战者从来没有缺乏过。
(张作霖)
1:直皖战争与段祺瑞1920年,直皖矛盾激烈化,一直想问鼎关内的张作霖和吴佩孚结盟共同对付占有中央政权的段祺瑞。在经历电报战后,双方进入热战。
起初,东线直军惨败,7月17日奉军的第27、第28师抵达天津,并迅速投入了支援直军的战斗,收复杨村,直趋廊坊,取得东线作战的胜利。
此战结果:张作霖获得北京政府部分控制权。
(直皖战争)
2:两次直奉战争与吴佩孚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两个实力派坐一个位子,显然是不能持久的。为了支持梁士诒内阁,奉军大举入关。在4月29日开战,5月4日西线惨败,不日东线战败,损兵折将七万人。幸亏奉军在山海关守住,两军在6月签订合约。
(第二次直奉战争)
战败之后,张作霖开始整军经武之路,扩大财政,扩充部队,改进装备。两年后,借江浙战争,张作霖挥师入关,由于冯玉祥的倒戈,张作霖大胜,吴佩孚惨败回到武汉。
3:奉军南下与孙传芳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南下,直隶、山东、江苏、安徽地盘纷纷拿下,姜登选安徽督军、杨宇霆江苏督军,但浙江孙传芳与陈调元联合组织五省联军,加上郭松龄掣肘,出其不意,奉军损失三个师,丢失江苏、安徽地盘。
(1925年孙传芳反奉前奉军势力图)
4:郭松龄起兵屋漏偏逢连夜雨,10月份奉军丢失南方两省和上海。在这边已经开始密谋,冯玉祥、李景林、郭松龄已经在联系。11月21日,郭通电;23日,七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奉天进发,一场血战拉开帷幕。幸亏有日本人的帮助,与冯玉祥与李景林开战,郭进退无门。在巨流河一战中,奉军取得胜利,不是的话,这一次张作霖就歇菜了。
(郭松龄)
5:进攻国民军张作霖很清楚郭松龄起兵的支持者。在整顿后,与吴佩孚和解,奉军、直鲁军、直军结盟,冯玉祥受到压力下野。
(奉军)
在这年8月,南口作战,奉军取得大胜,一路追击到绥远。阎锡山的部队也参加了此战。
6:阎锡山举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共同敌人击败国民军后,阎锡山和张作霖的矛盾迅速加大。1927年6月,阎锡山宣布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职。随后派部进入直隶,占领张家口、石家庄,后因奉军反攻,晋军除傅作义部坚守涿州外,余均退回晋境。奉军在攻入山西后,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阎锡山)
7:二次北伐与蒋介石1928年4月,蒋介石开始二次北伐,四大集团军百万大军向北攻击。在5月份,奉军在河南、山东陆续战败。
6月初,张作霖准备出关,4日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二次北伐)
张作霖的一生从未缺乏对手,如果把他排挤段芝贵、称霸东北过程中的对手,以及日俄,那就更多了。
近代史上,谁敢和“东北王”张作霖叫板?
张小个子能力确实非常突出,讲兄弟义气,还多少有点家国情怀,特别是和日本打交道,从来不让自己国家吃亏,因此,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有很多人欣赏张大帅。
那在近代史上,有哪些人和组织敢和张作霖叫板呢?
这个,确实有点多。不过可以分成3类。
敢叫板的自己人:冯德麟,郭松龄(冯德麟)
这两人,和张作霖关系都不错,一个是张作霖的三哥,一个是张作霖的下属。
冯德麟和张作霖叫板时间比较久,从1912年两人就开始不对付了,因为此时,张作霖带领的是27师,冯德麟带领的是28师,但,张作霖和袁世凯的关系,要好于冯德麟和袁世凯的关系,两人为了争夺“东北一哥”开始暗地里角力。
终于,在1916年开始,两人的关系恶化了,因为张作霖被袁世凯任命为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奉天巡按使,这就比冯德麟的职位高了。之后,黎元洪上任总统,张作霖被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兄弟间关系直接崩溃。
1917年6月,安耐不住的冯德麟跑去和张勋闹什么复辟,最后把自己搭了进去,东北就彻底成为了张作霖的了。而张作霖也算够意思,一年多后把冯德麟从段祺瑞那里捞了出来。
郭松龄和冯德麟又不一样,郭松龄起义反对张作霖,敢和张作霖叫板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对张作霖频繁内战不爽,二是对于张作霖的利益分配很有意见,三是张作霖和日本的一些合作让郭松龄看不过眼。
郭松龄叫板张作霖,一度让其非常危险,如果不是张学良、吴俊升的鼎力相助,如果不是日本关东军的参乎,也许东北大地就不姓张了。
敢叫板的“军阀”:直系的吴佩孚,国民革命军的白崇禧(吴佩孚)
袁世凯死后,中国的军阀混战就此开始了,张作霖和直系合作,把皖系军阀打的呱呱叫。说实话,皖系军阀和张作霖前面合作良好,后来关系不睦,没有直接主动开战过,但暗杀是有操作过的,只是没有成功罢了。
军阀里敢和张作霖直接叫板,而且敢来硬碰硬的人是直系的吴佩孚,这个秀才打仗那是相当厉害,根本不怵张作霖。第一次直奉战争打的张作霖的奉军满地找牙,不过,第二次和张作霖开战时,张作霖的实力大涨,而且直系出了个叛徒冯玉祥,因此,吴佩孚被干败。
不得不说,吴佩孚还是很硬,敢和张作霖掰手腕。
国民革命军的白崇禧,也敢和张作霖叫板。当,白崇禧带着国民革命军前来时,奉军被打的七零八落,特别是奉系下面的山东张宗昌更是被撵得东渡到了日本。
国民革命军,是个敢和张作霖硬扛的组织,白崇禧是个不把奉军放到眼里的人。
敢叫板的国家:日本?日本从甲午战争后,一直想通过张作霖获取东北大地,甚至更多。
而张作霖也从来不让日本轻易达成目标,甚至做出的各种承诺,也常常“不算数”,因此,日本人对张作霖也是恨得牙痒痒。
据各种历史资料分析,日本人刺杀张作霖不是“皇姑屯”一次,而是至少两次以上。解决张作霖这个人,日本人也是策划了很久,有多种方案。从这个层面来看,日本人好像很有胆,敢和张作霖对着干。
但奇怪的是,日本人在张作霖在位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没有完全撕破脸,从来不和张作霖直接硬抗。这说明什么?说明张作霖身上的“匪气”,还是吓住了日本人。他们只能靠暗杀取胜。从这个角度看,张作霖只要在,日本人就不敢直接对战。
而张学良上任后,日本人就敢发动战争,张学良的40万东北军却避而不战,并拉入了关内。这是张学良的胆气不够,也是张学良不敢直接和日本对战。
所以说,日本对于张作霖还是比较矛盾的,又想从张作霖这里获得利益,又不想完全撕破脸,所以就只能采取暗杀了。
回到问题本身,在那个时代,敢和张作霖叫板的,内部有冯德麟和郭松龄;外部,直系的吴佩孚,国民革命军的白崇禧,都是敢和张作霖叫板的;而日本人,叫板张作霖,还是有点谨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