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常说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说到农村俗语“羊不姜,牛不韭”,我以前没听说过,只听说过“鸡不姜,鸭不蒜”的说法,这也许和地方及个人的口味不同而形成不一样的饮食习惯吧。
在我的家乡,“葱、姜、蒜、椒、辣”这五大调料可谓是和我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息息相关,我们的菜系和川菜一样,无辣不香,无椒不欢,其他的葱、姜、蒜更是蘸水佐料必不可少的。
说“羊不姜”我还有点不太理解,因为“葱、姜、蒜、椒、辣”这几种佐料共同的特点就是辛温、开胃和解腻。我们山区人喜欢养殖黑山羊和黄牛,所以饮食中除了猪肉以外,吃的最多的就是牛羊肉,我们比较喜欢吃“汤锅牛羊肉”,煮的时候为了去除腥膻味,所以喜欢加入姜片一起熬煮。
吃的时候也是喜欢打蘸水吃,而蘸水的佐料就是由“葱、姜、蒜、椒、辣”切碎加入热汤、面酱和香菜配制而成。老人说,葱能通阳、发散,姜能暖胃、除腥,蒜能消毒杀菌,而花椒、辣椒能提味,有温中气的作用,这些佐料做成蘸水吃牛羊肉,最适合我们冷凉山区的人群食用,有驱寒除湿的功效。
所以,在我们家乡,没有“羊不姜”的说法,只听说过“鸡不姜,鸭不蒜”,意思就是鸡的蘸水不放生姜,鸭子的蘸水不放大蒜,这也许和我们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有关吧,并没有绝对的要求。
另外“牛不韭”,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牛肉不能配韭菜吃。从菜品上来说,牛肉甘温,能补气助火,而韭菜属辛温之物,如果把牛肉和韭菜放在一起烹调食用,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容易助热生火,引发口腔炎症、牙根肿痛和口疮等,所以就有了“牛不韭”的说法,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食物是相克的,不宜同食,譬如我们常说的“猪肉加菱角肚子痛”“牛肉加栗子会呕吐”“羊肉加习惯伤元气”“螃蟹加柿子易腹泻”等很多。
而 “羊不姜,牛不韭”和“鸡不姜,鸭不蒜”的俗语并不是食物相克,而是各地饮食习惯和口味不同,所以选择的佐料也就不同,就像北方人喜欢清淡的口味,而南方人喜欢吃麻辣的口味。
其实,大家发现没有,羊不吃新鲜的姜叶,牛再饿也不吃韭菜哦!
你是怎么理解羊不姜,牛不韭”的?欢迎关注花腰妹一起话三农!
农村老人常说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天气转冷了,早上来一碗暖暖的牛肉汤,一天的生活感觉都充满力气。
我们这里的农村有早上喝早酒的习惯,所谓早酒就是去羊肉馆或者牛肉馆,叫上几两肉,来一碗汤,再来二两小酒,早酒喝完了才开始去干活!
“葱、蒜、薄荷”是我们这里吃羊肉、牛肉的百搭,农村老话说的“羊不姜,牛不韭”其实就是羊肉不能跟姜同食,牛肉不能跟韭菜一起。我们都知道,羊肉跟姜都有祛寒的作用,二者搭配,祛寒效果太强了,一般人的身体受不了,吃多了反而上火。牛肉跟韭菜都有补精壮阳的功效,二者同食,容易精气神大,心烦意乱。
农村老一辈的饮食习俗只能代表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吧,小编以前在北方上学的时候,那边还有牛肉韭菜馅的水饺,我北方的同学说,冬天吃暖的身体才热,这样才不怕冷。
饮食文化千奇百怪,吃东西的时候主要还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看吧,就好比有的人吃辣不会上火有的人一沾辣身体就受不了!
文/小花牛
农村老人常说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人常说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牛羊肉是我们主要的食用肉类之一,不但味道鲜香,而且营养丰富,在很多时候如果谁身体不好,会经常听到去买点牛肉或者羊肉补一补,但决计是不会让买猪肉去补一补的,其实还真的很有道理存在,牛羊肉确实能够起到补益的作用,而猪肉则不能。
牛羊肉性温,能够起到滋养功效,而猪肉则为阴寒之物,自然是起不到“补”的作用的,尤其是在冬天大雪纷飞的寒冷夜晚,喝上一碗滚烫滚烫的羊汤,添加红彤彤的辣椒,放上碧绿的香菜葱花,一口气喝上几口,鼻翼上就会冒出汗珠,一碗羊汤下腹,浑身热气腾腾,一点也感觉不到了寒冷,羊肉性温热,也是被誉为一种发物,而生姜也是一种辛辣刺激的食物,也是具有一定的温热性,如果羊肉在搭配上很多的生姜,食用之后容易出现上火的现象,所以也被称之为“羊不姜”。
“牛不韭”这两种食材更是难以搭配,韭菜具有一定的补肾壮阳作用,也是属于温热性食物,而牛肉也是相同的作用,两者搭配食用,很容易造成上火引起的口腔溃疡,或者咽喉肿痛等现象,其实还有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两种食材搭配,味道口感是很不好闻的,对于讲究味道的吃货们,这样的烹饪方式是很失败的,韭菜可以和鸡蛋,猪肉,混搭,但和牛肉真的不能联姻,所以老话里面也就有了“牛不韭”。
对于农村很多的老话俗语,其实还真的不单单是顺口溜,大多都是一些经验的累计,很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将很多事情讲清楚,对于这句老话俗语,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农村老人常说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人常说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随着冬季的到来,人们又开始大补起来,各种牛羊狗肉纷纷都搞起来,因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适合补身体的时候。很多农村地区,一到冬季,开始大范围的宰杀牛、羊、狗,因为只有在冬季这么寒冷的季节,才适合吃这些温补的食材,不至于是身体上火。
那么农村老人常说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么意思?
羊肉和牛肉这两种食材,其实很多地方一年四季都会吃的,不过是一些北方地区,因为他们有吃牛羊肉的习惯,而且不怎么吃猪肉。但是在内地尤其是南方地区,像牛羊肉这种温补的食材,并不适合在一年四季都吃。毕竟南方的天气比较热,再吃温性食物,更容易上火。
羊不姜这句话意思就是吃羊肉的时候不要放姜,其实说实话,也不知道这是哪里的说法,虽然姜确实是热性的食材,但是也是很多菜里面必须放的调味料。不仅是羊肉,煮牛肉的时候同样也离不开姜。尤其是像羊肉这种膻味比较重的肉类,如果不放一点姜进去,膻味会很重,很多人都吃不习惯。
所以虽然按道理来说,放姜会提高上火的几率,但是其实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还是会放姜的。因此羊不姜个人觉得没有什么道理。
牛不韭很明显,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吃牛肉的时候不和韭菜一起,其实还是一个意思,就是韭菜大补的热性食材,牛肉也一样,两者一起会加重身体上火的几率。其实生活中牛肉和韭菜同时食用是非常常见的,有些地方还有韭菜牛肉饺子呢?这完全要看当地人的饮食习惯。
就像广东人很多不吃辣,动不动就是吃辣椒会上火。那作为一个无辣不欢的人,如果没有辣椒,根本就吃不下饭。所以这些规矩其实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适合所有人。
农村老人常说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羊肉我们大家都吃过,味道是不错的,特别在冬天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浑身都觉的暖和,一点儿也不感觉着冷,农村老人说的“羊不姜”就是煮羊肉的时候最好别放上姜,羊肉性温,而姜也是性温,如果煮羊肉再放上姜,人吃了容易上火,不利于健康。但是,羊肉里放点姜容易把味道去掉,如果喜欢吃也是可以少放点,别放多了,不影响身体。
第二:“牛不韭”牛肉也是性温,属于发物,如果有陈年老病的尽量别吃,吃了容易复发,韭菜属于壮阳之物,煮牛肉的时候放上韭菜也是吃了容易上火,例如嘴上起泡等等。当然,煮牛肉的时候可以跟别的搭配,在我们老家吃猪肉是最多的,不管是平常还是过节都是以猪肉为主。吃牛肉和羊肉最多的要数回族和藏族人,我们汉族吃的少。
第三:在农村,老人们常说的这些话都是有道理的,都是经过长期的经验得出的,所以我们在家做这菜的时候都是应该注意的,毕竟身体健康最重要。(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农村老人常说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相信经常在头条看文章、问答打发时间的朋友总会看到类似“羊不姜,牛不韭”之类的说法,而且往往冠以“农村老人说”、“老话说”之类的前缀,让有些人莫名的就对其产生信任。
这种总结出来好像口诀一样的说法都有共同点,那就是让人“不明觉厉”,咋一看好像特别有智慧,但其实经不起琢磨和思考。类似“羊不姜,牛不韭”的这种说法,如果放眼整个烹饪体系来说,当然是没有道理的。
原因之一:不见根脚在我们看到“羊不姜,牛不韭”之类说法的时候,总会发现前面有“老人说”、“老话说”之类的前提,这种前提本是想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后面说法的可信度,可恰恰是这个前提,导致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并不高。
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几乎就没有看到过这个所谓的“老人说”、“老话说”的根脚在哪里,到底是“哪个老人说”、“哪个地方的老话说”,没有明确的出处,甚至连一个大致的范围都很少见。
为此我专门询问了一些朋友、同学、同事、网友等等,虽然人群覆盖并不大,但是他们来自天南地北的祖国各地,比如湖北、四川、广东、辽宁、黑龙江、江苏等等省份的都有。但就没有一个在自己家乡或者现在工作生活的地方听说过“羊不姜,牛不韭”之类说法的,唯一对此说法稍微有点印象的,也是在网上无意间看到过而已。
所以很少见有哪个解释“羊不姜,牛不韭”的内容里会出现确切的人物或者地名,因为一旦描述的确切了,就很容易被识破。
原因之二:牵强附会与“羊不姜,牛不韭”相似的说法还有不少,比如“猪不椒,羊不料”、“牛不韭,肉不姜”、“羊不料,鱼不蒜”等等,从格式和内容上来看,基本都是“一脉相承”的。其实单纯从这些内容的一点点差异和雷同点就能看出,这很大概率就是穿凿附会、以讹传讹的过程中导致的些许偏差而已,有些甚至都难以自圆其说。
而有一些此类说法的解读内容中,往往会为了正确而强行要使其正确。所以总会攀扯上一些类似“牛肉性温热”、“韭菜壮阳”之类的,没有根据的或者被明确辟谣的内容,以此来强行在两种食材之间人为制造一个让它们好像不能一起吃的冲突。其实这就跟很多年前流行过一阵子的“食物相克”异曲同工,但是所谓的“食物相克”早就被辟谣了,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没有根据的。
而且在类似“牛肉不能跟韭菜一起吃”的解说内容中,经常会看到“吃多了不好”、“每天吃受不了”之类的描述,其实这就是一种模糊概念的小手段。其实冷静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不管是什么食物或者饮料,只要被冠上了“吃(喝)多了”的前提,那结果都会是不好的,矿泉水一次性喝几升人也受不了,一天三顿只吃大米饭不就菜,每天这么吃必然也是不好,但这说明不了矿泉水和大米饭有问题啊。
所以在一些尝试将“羊不姜,牛不韭”往正确化方向解释的内容中,理由往往过于牵强或者模糊概念,真凭实据是没有的。
原因之三:反例太多其实都不需要对于食材或者烹饪有太过深入的了解,只要对于我们的美食文化稍微多了解一些,观察生活细致一些,那么类似“羊不姜,牛不韭”、“猪不椒,羊不料”的说法基本就不攻自破了。
比如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有“当归生姜羊肉汤”,如果要比“老人说”的话,很少有哪位老人能比这位被后世尊为“医圣”的、距今1800多年前的老人更“老”、更有说服力吧。而且就算不谈历史只着眼于现在,姜丝炒羊肉、生姜豆豉炒羊肉等菜肴的滋味也是不错,生姜作为去腥膻最常用的辛香料之一,跟羊肉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不可调和的冲突。
至于“牛不韭”的说法那就更好破除了,不管是牛肉韭菜馅还是牛肉韭黄馅,都是非常棒的饺子口味。而且我们回忆一下夏天在大排档撸串的时候,烤牛肉串和烤韭菜是经常一起吃的,甚至有些时候会干脆就裹在一起吃,牛肉和韭菜一起吃再正常再普通不过了。
所以类似“羊不姜,牛不韭”的说法,反例实在是太多了,而且都比较常见,饮食和生活经验稍微丰富一些,这些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羊不姜,牛不韭”之类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其实这种类似顺口溜一样的“烹饪口诀”版本有不少,常见的就有“羊不姜,牛不韭,猪不椒,羊不料,鱼不蒜”等等,但是真正能够找到带有明确出处的,就是在2012年的时候名厨白常继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天津名厨马金鹏在谈天津食俗说:“天津人讲究细到嘛程度呢,叫猪不椒羊不料,炖猪肉不放花椒,炖羊肉不放大料,这是经验的总结。有些专业厨师不见得懂”
简单总结一下:“猪不椒,羊不料”的来源是,白常继先生在文章中说是马金鹏先生说的,这个关系稍微有点绕,但不难懂,其实就是没有人亲口承认这是自己说的。其他的类似什么“牛不韭、羊不姜、鱼不蒜”都找不到出处,大抵就是按照这个“猪不椒,羊不料”的模式杜撰而来的。而且在文中白先生还特别提到,“包括许多知名的大厨认为不对,也是不可能的”,以及“但不泛泛而谈,是指特定的炖”。
所以这件事情基本上可以简单推测了,其实就是很多年前比较有名望的厨师介绍了“猪不椒,羊不料”的说法,本意就是一些闲趣轶事随便聊聊,但是这种让人“不明觉厉”的小口诀没想到这么受欢迎,结果就借着互联网慢慢流传更广了。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如果要较真儿“羊不姜,牛不韭”、“猪不椒,羊不料,鱼不蒜”之类说法有没有道理,那么得看这个界定的范围是哪里、有多大。
如果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羊肉、牛肉烹饪,那么“羊不姜,牛不韭”是没有道理的,这种显而易见。但是如果就只局限于某一个偏僻的或者极个别的地区,或者是某一类单一的牛羊肉做法(比如清炖),那么“羊不姜,牛不韭”或者就可能是有道理的。因为这可能就是某一个小地区特有的饮食习惯,可以不采纳、不接受,但是也值得尊重,不过确实没有必要当做“金科玉律”一般恪守。
以上就是这次关于“羊不姜,牛不韭”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有所帮助的话,恳请帮忙转发和收藏。那么大家的家乡在哪里呢?有类似的说法吗?可以一起分享讨论哦。
对于美食、健康饮食和美食趣闻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和赞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