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的纵队相当于什么规摸?

没有固定规模。解放战争后期的纵队规模相当于军,但前期并不是。

要想搞清楚纵队的规模,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当年我军的军区的概念。

抗战期间,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八路军各师和新四军都是“一块牌子,两套班子”。

对外,顶着十八集团军某师,新四军某师的名头。但对内,则是某某军区。

比如115师,就是对外的名头。对内,则是山东军区。

129师,也是对外的名头。对内,则是晋冀鲁豫军区。

相应的,八路军各师所辖的各旅、团;新四军所辖的各师、旅,也均有对应的二级军区和军分区班子。

比如,晋冀鲁豫军区下辖的太岳军区,起初就是由129师的386旅兼军区领导机关。

插一嘴,《亮剑》中李云龙一个团,却下辖八个营的情况,真实历史是不可能出现的。

因为虽然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正规番号只有三个师六个旅,但这并不表明八路军在正规番号之外,不能自行组建旅级编制。

比如129师,早在1940年时,下辖的部队除了有正式番号的385旅、386旅外,就已经有了自行整编的第1、第4、第7、新1旅、新4旅等多个旅级建制。以独立团的实力,完全可以升格为旅,李云龙也完全可以升任新X旅旅长兼某某军分区司令。并不是说国民政府不给八路军番号,李云龙就必须一直只能是团长。

相对来说,比《亮剑》稍早上映的《历史的天空》在这方面的设定就合理一些。剧中主人公姜必达除了是新四军的旅长外,还是麒麟山军分区司令。我军在抗战中后期,其实更重视军区的建设。

抗战胜利后,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央第一时间发出了《关于扩军与组建机动兵团的指示》。

根据中央指示,八路军各军区和新四军各军区,均在第一时间组建了野战兵团。

如晋察冀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晋绥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等。

当时最早组建野战部队的是晋冀鲁豫军区。

1945年9月,由于要进行上党战役,晋冀鲁豫军区将下辖的三个二级军区,即冀南军区八路军主力、太行军区八路军主力,太岳军区八路军主力,分别编为了冀南纵队、太行纵队和太岳纵队。

这三个野战纵队加起来,总兵力约在三万人上下。平均一个纵队一万人。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师的规模。

关于为什么野战部队的番号要叫某纵,而不是某军,某师。也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是政治上的考虑。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对外的名头仍是八路军,新四军。如果直接以某某野战军某军、某师为番号,不利于政治宣传。

另一方面是为了隐藏实力。解放战争初期的形势是敌强我弱,如果我军直接打出某某野战军某军、某师的番号,比较容易被国军判断出兵力。

再一方面,当时我军的实际情况也无法界定野战军纵队的编制规模。

抗战期间,由于八路军、新四军基本是以游击战和小规模的运动战为主,且各军区的装备和训练水平也都很一般。因此各军区在组建野战部队之初,规模都不大。

就拿前面提到的晋冀鲁豫军区来说,整个军区下辖的武装部队是29万人,可符合野战部队标准的精锐也就4~5万人。

其它军区也是如此。新四军创立的华中军区组建野战军时,先期成立的6、7、8、9,四个纵队,总计四万多人。也是平均一个纵队一万人上下。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平均数。有些纵队的兵源是不满万人的。

比如华中野战军的7纵成立之初,就只有四个团,5000人左右。后来华中野战军又新成立的10纵, 才三个团编制,4000多人。

并且由于种种原因,各军区的编制番号也不尽相同。华中军区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编制是纵队→师。

其它野战军的编制是纵队→旅。

既然各野战军的各个纵队在兵力规模和编制上无法做到统一,有的纵队辖2~3个师(旅),有的纵队辖3~4个团。那很自然,野战军的作战单位也就不适宜称为军或师了。

(解放战争前期,我军连军服颜色和样式都无法做到统一)

总而言之。我军的野战纵队,解放战争后期是军级单位。但起初并不是,而是类似加强师或普通师(旅)级单位。兵力普遍在数千至一万人上下。

各纵队后来发展壮大,兵力普遍在2~4万人上下了。中央这才在1948年11月,下发了关于统一全军序列和番号的命令。

自此之后,我军野战纵队统一改称为军,原东野、华野各纵下辖的师级番号不变,原西野、中野和华北部队各纵下辖的旅级番号统一改称为师。于是这才有后来大家印象中的解放军编制和番号。

解放战争中的纵队相当于什么规摸?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的时候,张灵甫的整74师原本跟李天霞的整83师编为一个“纵队”,以黄埔三期的李师长为纵队指挥官。历史原因,使四期的“网红张”特讨厌李天霞,非得要跟黄百韬的整25师编在一起,兵团总司令汤恩伯惹不起这个校长红人,也就准了,所以后来黄百韬救援时确实挺卖力气的,没办法,整74师归他直接指挥,出问题是要负责的。

现在知道这个题目的瑕疵了吧?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军队是都设有“纵队”的建制,不说清楚哪一方和哪一个时期,当然也不能确定纵队到底“相当于什么规模”,军事知识的讨论总得建立在专业的基础上。比如在汤恩伯第一兵团的序列内,既然是以两个整编师组成一个“纵队”,其实已经等于“整编军”的规模。

战争初中期的胡琏整18军、邱清泉整5军,最初都只辖两个整编师,兵力在50000人左右(还加强有骑兵、装甲部队等特种兵科)。不过呢,李天霞和黄百韬指挥的“纵队”都属于临时建制,只是因为汤恩伯兵团下辖八个整编师之多,在战场上指挥起来比较乱,所以才临时下设了四个纵队,该兵团一旦解散,纵队的建制也就不存在了。

还有一类纵队番号,那就是蒋军把抗战胜利后保留下来的装甲兵,加强摩托化步兵、炮兵和骑兵组成的“快速纵队”,最初组建了四个(拟建十个来着)。由于在解放战争中多次被歼,后面有“快纵”重建和番号转授的情况。比如1947年1月,在鲁南战役中被华野歼灭的第1快速纵队,以及4月间,在豫北战役中被刘邓大军全歼的第2快速纵队等等。

此类快速纵队的组建基干,一般是一个战车营(坦克40辆左右)、一个重炮团(美式105毫米榴炮或者日式野炮)、一个摩托化的步兵旅(整编旅,约等于师)、一个装甲搜索营、两个工兵营和两个汽车营(200余辆卡车)。但是各纵队在实际编组过程中略有出入,总体来说,大致等于一个“加强师”的规模。

比如在1947年初被全歼的第1快速纵队,当时就下辖战车第1团第1营、炮兵第5团、汽车团、装甲搜索营、工兵营等单位,摩托化步兵则以马励武整编第26师之整80旅为基干,总兵力超过了12000人,加之重装备较多,所以战斗力肯定超过一个普通的步兵师(或整编旅)。

到1948年8月以后,整编旅全部恢复为师级番号,那就是以一个摩托化师为基干了,比如隶属于邱清泉第二兵团重建的第1快速纵队,就是以该部第70军(原整编师)第96师(原整编旅)配属战车等部队编成,师长邓军林兼任纵队司令,因此我们才把整编旅的建制忽略掉,统一界定为“加强师”的规模。

除此以外,在解放战争初期,蒋军还把收编的各路伪军授予了临时性的“暂编纵队”番号,比如孙殿英的部队即为暂编第四纵队(13000余人),在东北还以收编的伪满军组建了11个保安纵队(后来都被陈诚升格为暂编师,每师10000余人)。大致来看,此类临时性的“纵队”编制,也是步兵师或者加强师的规模,跟中央军的“整编师”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因此要注意,解放战争时期蒋军的“纵队”编制,多为临时性的番号或者是特种兵科战斗群,是不能准确界定其兵力规模的,需要在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的环境下加以区分。除快速纵队外,如果这些所谓的暂编纵队、保安纵队在战争初期没有被歼,后来多授予了正规番号,规模也就是一个步兵师。

而关于解放军的纵队规模,之前笔者曾经有专文介绍,这里就专门说明一下跟蒋军的编制对比问题。我军的纵队准确称谓是“野战纵队”,也就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大军区根据延安的要求,开始组建“野战军”时才正式出现的。要特别注意,这一时期的纵队跟抗战时期八路军的纵队有着本质区别。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纵队,主要是在不方便新增高级编制的情况下,一种临时性的部队番号,多以八路军的一个旅或一个团为基干,开赴新区打击日伪建立抗日根据地,比如彭雪枫的八路军第四纵队、黄克诚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等等,兵力在数千人左右。抗战时期八路军还不具备大兵团会战的条件,也没有野战军和地方部队的清晰区别。

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纵队”则是各野战军的专属建制,直接隶属于野战军司令部。不过呢,解放军在战争期间是兵力逐步壮大和实现编制正规化的,所以各战略区的“纵队”规模在初期是不太一致的,主要问题是各大军区当时既有“旅”也有“师”,那么一概而论就不够专业了。

比如刘邓部队就没有师级建制,组建野战纵队时分别下辖两到三个旅,兵力10000多人。而山东军区的八路军、华中的新四军则设有“师级”作战单位,比如著名的山东第8师、黄克诚的新四军第3师等等。其中仅新四军第3师就下辖三个旅,全师兵力达到35000人以上,已经超过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一个野战纵队的兵力,后来成为东野一个纵队的基干。

有一定是必须注意的,正是因为各战略区较为混乱的编制,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时,人民军队的兵力描述是:“野战军有61万人,辖有纵队(或师)单位共22个、旅(或师)级单位94个”,也就是说,当时的“师”既有下辖旅相当于“纵队”的大师,也有仅辖团相当于“旅”的小师,不了解这一点,在解读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编制时,就很容易糊涂。

再加上当时的“旅”级部队数量有限,多在4000到5000人的样子,所以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纵队”更接近一个满编步兵师或加强师的规模。经过各大军区的逐步整理,以及各旅级单位兵员的不断充实,到1947年初,各野战军的“纵队”兵力普遍达到了20000人以上,个别的(比如华野9纵)已经超过了30000余人。

比如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时,四个主力纵队的兵力都在24000到26000人之间,跟蒋军的“整编师”基本持平;东北我军最先组建的五个野战纵队,此时也都发展到25000人左右,跟蒋军的一个军基本持平(东北和华北的蒋军未参加整编)。那么在解放战争中期,我军的“纵队”整体上已经跟敌人的一个军或一个整编师对等,如此解读战役序列也就容易了。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随着我军不断取得胜利,各旅(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各师(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的兵力愈加充实,从而使纵队的兵力规模进一步增大,东北野战军的一个纵队普遍在50000人左右,个别达到了60000人之多,这已经是“加强军”的规模了。

至1948年11月,西柏坡正式发布了统一序列和番号的命令,原各野战军的旅、师统一称为“师”,纵队统一改称为“军”,这个时候认为“纵队等于军”才是正确的,因为有兵力规模的调整。比如华东野战军就要求“每个军编35000人”,那么绝大多数纵队其实都要补充兵力才能完成改制的,因为之前能够超过30000人的极少。

同样,东北野战军各纵队就要“消肿”一些,因为之前的兵力规模又明显偏大了,比如第2纵队进关时下辖四个师59000余人,在改称为第39军时就进行了战斗序列和兵员数量的调整,之后正式下辖三个师约45000余人。而此间的蒋军由于损失惨重,其建制已经非常空虚了,一个师至多6000人、一个军至多20000人,跟我军已经没有任何可比性了。

总结来说,我军的纵队编制规模在解放战争中也是变化的、发展的,如果简单地用一二句话来定论,那一定是错误的军史观点。

解放战争中的纵队相当于什么规摸?

陈赓的中野四纵下属五个旅,每个旅约七千人,加上纵队机关和直属部队,总兵力大约五万人。

你说属于什么规模?

解放战争中的纵队相当于什么规摸?

开始是师级,俘虏越来越多,一个纵队都几万人了,1948年,全军统一番号,纵队改成军了,四野一个纵队,五万人呀!

解放战争中的纵队相当于什么规摸?

大约在1945、1946年时,纵队下辖2~3个旅,纵队≥师。大约在1947、1948年时纵队下辖3~4个旅,纵队介于军与师之间。大约1949年时,纵队下辖5~6个旅,有的7个旅,7万人,后来,改称为军。

解放战争中的纵队相当于什么规摸?

纵队这个编制的出现很早,红军时期就有,这个不多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长征后到达陕北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又授予十八集团军。男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八路军出师抗战后,开展了广泛敌后战争,收复失地,扩大武装力量。因为国民党不再新授番号,因此,根据需要,八路军陆续组建了纵队这一编制。比如八路军第一纵队,八路军第二纵队,等等。这样的纵队是下辖若干个旅的。一般为三个旅。还有一些纵队没有下辖旅,这样的纵队级别低于有数字番号的纵队。可以这样理解,下辖旅的纵队,和八路军编成之初的师是一样的。只是没有师的番号而已。此外,纵队这种编制,一般是临时编制。抗战结束后,纵队这个编制延续了下来,为了应对国民党的进攻,各个解放区陆续组建了野战纵队。纵队一般下辖二至三个旅或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统一编制,纵队改称为军,旅改称为师,全军统一编号。编制着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