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野战军实力如何?西野发动一次战役需要消耗多少弹药呢?

恐怕军史爱好者都知道,中原野战军是由八路军第129师发展而来的、华东野战军是由新四军主力和115师一部发展而来的、东北野战军则是由115师、129师(29个架子团)和新四军一部集成发展而来,那么西北野战军的主体是由哪支部队发展而来的呢?没错,正是贺龙元帅当年领导的八路军第120师。

1937年第120师组建时兵力已有14000余人,不过在贺龙师长率领下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的部队,只有第358旅全部、359旅的一个团8200余人,而第359旅旅部率一个团留下来担负了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并且120师在前期的发展也还是不错的,转战山西河北等地,到1938年黄河以东的部队已经发展到25000余人,期间还深入冀中平原协助吕正操的部队打击日寇,先后扩编了两个独立旅。

转折发生在1940年前后,阎锡山前一年底发动“12月事变”,日军也觊觎陕北,所以黄河河防的压力极大,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形势也很危急,在这种情况下,贺龙奉命率120师主力回师晋西北,进而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期间,第120师在冀中发展起来的部队,包括五个支队都留在当地坚持抗战,后来划给了晋察冀军区指挥,也因此,后来的华北军区野战部队跟120师是有血脉相连的。

比如开国上将周士第,抗战期间最初的职务是八路军第120师的参谋长,解放战争期间则成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副司令员、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就很说明了这个问题。晋西北当然是苦寒的山区,经济不发达且人口基数不大,严重制约了120师的后续发展,到1940年底整个晋西北军区的正规军和地方部队加起来,刚刚发展到51000人,这在八路军第二次大发展时期,这算是相对比较慢的。

八路军在晋西北站稳脚跟后,逐步向塞外的绥远西部发展,比如成立了大青山支队等等,所以火力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1942年,为了整合陕甘宁边区和晋绥的警备力量,同时应对胡宗南的搞摩擦企图,贺龙师长到延安组建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师政委关向应改任联防军政委,也就是说,贺龙成为了陕甘宁边区、晋绥抗日根据地所有正规部队的指挥员,第120师也整体划入联防军战斗序列。

那么晋绥军区的指挥员换成了谁呢?正是从冀中率部转战而来的吕正操将军,接任了晋绥军区司令员,在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到1944年度,晋绥军区还实行了“精兵减政”的政策,经过整编后,晋绥军区主力部队由39000余人减至25000人。而在陕甘宁边区的120师部队与八路军留守兵团合并后,约有30000余人,所以贺龙领导的联防军总兵力在5万到6万人之间。

抗战胜利时分,晋绥军区的主力部队发展到45000余人(另有地方武装40000人),而陕甘宁边区的兵力变化不大,同时又以359旅为基础先后组建了两个独立支队南下,也就是王震的第一支队4000余人和刘转连的第二支队4000余人,因此总兵力被进一步削弱。这样,留在陕甘宁边区的正规部队数量仅有20000余人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我军抽调部队大举出关抢占东北。

在这一期间,不仅晋绥军区的吕正操等率部出关,延安也是竭尽所能抽调力量,比如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其他单位,包括359旅组建的刘转连独立第二支队,也恢复359旅的番号开赴东北,所以从陕甘宁边区调往东北的总兵力达到了10000多人。这次抽兵北上不仅使陕甘宁边区的警备力量所剩无几,同时也意味着,其实东北野战军也有八路军第120师的成分。

到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时的1946年6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留驻延安附近的部队只剩下新编第4旅、教导旅、警备第1和第3旅,且各旅兵力也比较单薄,每旅兵力基本在3000余人左右,好在陕北暂时没有敌情。而晋绥军区在抗战胜利后组建了晋绥野战军、晋北野战军等野战部队,遂行抗日大反攻以及跟阎锡山、傅作义的部队作战,到1946年11月整合为晋绥军区第1、第2、第3纵队。

时间进入1947年初,胡宗南进犯延安已经箭在弦上,陕甘宁边区必须做军事斗争的准备了,于是将晋绥军区第1纵队调来陕北,与原来的四个旅共同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28000余人,以张宗逊为司令员,这也就是西北野战军的前身。3月间,保卫延安的战斗正式打响,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改称“西北野战兵团”,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兼任兵团司令员,同时又调来晋绥军区第2纵队纳入战斗序列。

西北野战兵团改称“西北野战军”的准确时间,是1947年7月31日,一个月后晋绥军区第3纵队和新成立的第4纵队再次西调陕北,也就是说,原晋绥军区的几乎全部正规部队,都调到陕北加入了西北野战军的序列,即便如此,彭总指挥下的西野总兵力也不过四个纵队45000余人(跟其他野战军的纵队没法比的),确实跟敌人的兵力差距还是很大的。经过近一年的陕北转战和不断消灭敌人,到1947年底,西北野战军发展到五个纵队75000人。

然后就是战略大反攻,一步步把胡宗南的部队赶出陕北,西野杀入关中等地,部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1949年2月1日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所属七个纵队依次改称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军等七个军,总兵力发展到155000人。不过一野每个纵队(军)到1949年初也不过20000人冒头,无论是纵队数量还是纵队兵力,跟其他三大野战军都有明显的差距。

第一野战军若想解放大西北,需要面对和消灭的是胡宗南、马家军以及其他杂牌军40多万人,那么以15万人的兵力显然是不足以完成任务的。因此为了加快西北地区的解放进程,在太原解放华北全部平定的情况下,军委将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第18兵团、第19兵团西调,划入第一野战军作战序列,使彭总麾下的部队总兵力达到了344000人,随后第一野战军开始对胡、马两匪展开全面战略进攻,进而全部解放了大西北。

在华北两个兵团没有到来之前,尤其是西野占领西安和宝鸡之前,西北野战军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是几大战略区最差的,延安保卫战期间,根据罗元发的回忆:“我教导旅平均每支枪25至50发子弹,全旅3000余人,新4旅平均每支枪不到20发子弹,也是3000多人,从晋绥调来的第一纵队战士们就没有几颗子弹,只有手榴弹”。王震的一个旅仅有两门山炮,每营轻重机枪仅有10余挺,而对面的胡宗南那是全套美械装备,弹药和供给非常充足。

所以西野在战争初期完全依靠缴获敌人来维持作战,比如在青化砭战役中,西北野战军整个作战仅用两个多小时,消耗子弹30000余发,以伤亡256人的代价全歼胡宗南一个旅2900余人,缴获子弹30万发,同时还有火箭筒6具和化学迫击炮2门,基本解决了西野未来数月的弹药问题,胡宗南算是个“运输小队长”。到后来贺龙组织晋绥区兴建了14座军工厂,逐步解决了西野的基本弹药供给问题,但是炮兵火力仍很欠缺。

1948年陈毅到陕北参加会议,回去跟华东野战军的同志们介绍西野的情况:“他们每打一仗,每门山炮只准打5发炮弹,迫击炮每门只能配5发到15发炮弹”,而华东战场上,部队作战时“每门迫击炮要准备300发炮弹,山炮500发炮弹,一挺机枪平均打6、7000发子弹”。西北野战军主力之一的第1纵队,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山炮弹消耗量是6063枚,仅相当东北野战军攻打四平战役12分钟的弹药消耗!

比如为了支援西野攻打榆林,贺龙特地从晋绥派来的唯一的一个野炮排,不过两门野战炮,而且西北野战军还缺乏炸药,所以攻坚能力较弱。西北野战军副参谋长王政柱回忆:“迫击炮和少量的日式山炮是当时部队主要的重火器装备,攻坚战斗主要靠炸药包、爆破筒、手榴弹(也是打坦克的主要武器)和土工作业。”

西野其实最大的困难还是缺粮问题,陕北太穷了,粮食产量太低,几乎绝大部分军粮都需要贺老总从晋绥根据地筹措再运来,耗时又耗力,比如第一次攻打榆林时,全军只携带了六天的口粮。而在消灭刘戡的宜瓦战役中,西北野战军也仅仅携带了三天的口粮,在战役待机和设伏期间就已经断粮,如果刘戡再不钻进伏击圈,西北野战军只能撤出战斗了。

正是在如此缺粮少弹的情况下,西北野战军顽强地坚持了下来,牵制了胡宗南20万人的精锐部队,为其他战场歼灭敌人转入反攻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便是后来第一野战军得到加强的大反攻时期,总兵力仍然少于胡宗南和马家军的部队(还有新疆的敌人呢),然而第一野战军最终还是一一击破了敌人,解放了全国面积六分之一的地区,功莫大焉。

西北野战军实力如何?西野发动一次战役需要消耗多少弹药呢?

先说结论:西北野战军是各大野战军中实力最差的,发动一次战役所需的弹药消耗也因极度缺乏重武器而远少于其他野战军。

西北野战军在各大野战军中兵力最少、装备最差

1947年7月底,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由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西北野战军下辖第一纵队、第二纵队、教导旅、新编第四旅,全军共约4.5万人,约相当于东北野战军一个纵队的兵力。

西北野战军首长合影(左起:赵寿山、张宗逊、彭德怀、甘泗淇)

西北野战军的领导配置是各大野战军中最高的,由解放军副总司令担任西北野战军的司令员。但西北野战军的实力也是各大野战军中最差的

1948年初,随着晋绥军区第3、4纵队划归西北野战军和教导旅、新编第四旅合并为第6纵队,西北野战军的总人数达到了7.5万人,但也仅相当于东北野战军或华东野战军半个兵团的兵力。

同时期的东北野战军仅一纵就有4.5万余人,而东野有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和炮纵、铁纵。

西北野战军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就是西北地广人稀,不管是兵员补充还是后勤补给都是大问题。实际上,西北地区的青壮年因为常年战乱大都被抓了壮丁或远走他乡,我军很难从当地百姓中补充。西北野战军是各大野战军中俘虏兵占比最高的,兵力补充主要就是靠俘虏兵,解放战士的占比高达百分之七八十。

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气候恶劣,农作物以小米、高粱、小麦为主,这些农作物的产量要比水稻低很多,很难供应大军的作战,也限制了西北野战军的兵力。

西北野战军发动一场战役所需的弹药消耗远少于其他野战军

一场战役需要多少弹药,要看战役的规模和性质,但西北野战军本身就极度缺乏枪支弹药,特别是各种重武器。

1947年10月,西北野战军的主力之一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震)攻打韩城,独立第4旅的一位教导员回忆道:“城门楼上的敌人火力对我们威胁太大,旅首长决定派一门山炮配合轰击敌人城门上的火力点,但只给了三发炮弹。”

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震

同时期,华东野战军平均每营有“大小炮二三十门,轻重机枪六七十挺”。而第2纵队独立第4旅,初到陕北时全旅仅有两门山炮,迫击炮平均每营不到1门,轻重机枪仅有10余挺。

1948年初,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到陕北汇报工作,回去后给华野的指战员讲道:“他们(指西野)每打一仗,每门山炮只准打五发炮弹,迫击炮每门只能配五发到十五发炮弹。”而华东战场,部队作战时“每门迫击炮要准备三百发炮弹,山炮五百发炮弹”,“一挺机枪平均打六七千发子弹,一门炮打三百发炮弹”。二者相差了近百倍。

据时任西北野战军副参谋长王政柱回忆:“迫击炮和少量的日式山炮是当时部队的重火器装备。攻坚战斗主要靠炸药包、爆破筒、手榴弹(也是打坦克的主要武器)和土工作业。”

战争年代我军的武器装备基本来自敌军,但陕北作战受黄土高原复杂地形的限制,西北野战军即便缴获了重火器,因携带困难也常常一毁了之。

西北野战军主力之一的第1纵队(司令员贺炳炎、政治委员廖汉生),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山炮弹消耗量是6063枚,仅相当东北野战军攻打四平12分钟的弹药消耗!

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贺炳炎、政委廖汉生

缺乏枪支弹药,特别是缺乏重武器的问题,直到1948年才稍有改观,还主要是靠晋绥军区的支援。

总结:

西北战场是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场,兵力占国民党总兵力的四分之一,与之相反,我军在西北战场投入的兵力仅占总兵力的百分之五。西北野战军长期以极度的兵力劣势与敌军作战,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并且策应了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的兵力都投入到了极限,任何一支生力军的加入,都可能改变战争的结局,蒋介石想到了调胡宗南集团东进,驰援淮海战场。就在此时,西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攻势,歼灭敌76军2.5万余人,迫使胡宗南集团焦头烂额,无力东援。胡宗南无奈的说道:“我主力始终被牵制于陕北,一无作为,殊为惋惜。”

到了全国解放时期,西北野战军共消灭敌军近60万人,解放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面积约3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

可以说,西北野战军的战果在各大野战军中是最显著的。

西北野战军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缩影,这支部队的战斗历程,充分印证了毛泽东所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西北野战军实力如何?西野发动一次战役需要消耗多少弹药呢?

先一句话总结,西野是用抗日时期的装备,来打解放战争的队伍,。

都知道西野战力垫底,殊不知西北野战军是最苦最难的,最缺装备物资的,底子最薄的部队,但论其贡献却丝毫不弱!

从出身上来说,西北野战军的前身是八路军120师,再往前算就是红二方面军的底子。相比于红一方面军改编的115师和红四方面军改编的129师来说,本来120师的底子就不算厚。

在抗战时期,三个主力师负责的任务就不相同,120师侧重保卫总部,建立根据地,以及后勤保障任务,主要驻扎地在陕甘宁地区及晋西北根据地。知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就是120师359旅主导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也是当时提出的。

129师主要负责一线抗日,在“百团大战”的作战过程中,129师是绝对的主力,而386旅又是129师的主力,386旅在抗日中的名声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

115师侧重于开拓发展的,师长林彪在1938年被阎锡山部下哨兵误伤,后来就去了苏联治疗,直到1942年才回国。

在林总离开国内的时期,115师一分为三,一部分在山西吕梁等地开辟抗日根据地,一部分由副师长聂荣臻带领,在河北一带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另一部分由政训主任罗荣桓带领去山东发展,开创了山东军区。

从三个主力师的侧重方向来看就知道,120师的发展状况是比较乏力的。

在45年抗战胜利的时候,129师的主力部队已经发展到30万人上下了。115师就更发达了,只师部所在的山东军区就有27万部队,聂帅所在的晋察冀军区也有20多万人主力部队,还有一部分部队在皖南事变后,为支援新四军而编入其麾下。

而120师呢?截止抗战胜利的时候,只有8.5万人。

如果觉得120师的发展已经是滞后了,那西北野战军的起步则更加艰难,它是临危受命才组建的。

不知有没有人感到奇怪,其他几个野战军首长都是原师级首长担任的,如二野(中野)是129师发展的,首长是刘邓二帅,三野(华野)是新四军发展的,首长是陈粟二帅,四野(东野)是115师发展的,首长是林罗二帅,按道理有120师底子的一野应该是贺老总为帅,怎么成了彭老总挂帅了?

事实上,前期由120师为基础而成立的晋绥野战军确实由贺老总挂帅任职司令员,在晋西北一带作战,另有一批120师的部队及干部抽调进入东北作战。

然而在1947年3月的时候,国民党军聚集了25万大军进攻延安,妄图一举“扫平”西北,蒋亲自赶赴西安指导作战,胡宗南也是不断战前放狠话。

这就是“延安保卫战”,在此期间我军临时成立了西北野战军。当时的陕北地区的主力只有晋绥军区第1纵队,其他多是地方联防军的留守部队,总兵力约为2.8万人,彭老总临危受命,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彭老总指挥不到3万人马的西野,四十天内三战三捷,歼灭1.4万敌军,稳定了西北的局势。

在此之后,晋绥军区又抽调了3纵、4纵编入西北野战军,至此也才4.5万人。

1947年6月的时候,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刘邓大军12万部队挺进中原;另有陈(赓)谢(富治)大军共8万人,由晋东南方向进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野主力18万部队由鲁西南方向进军豫皖苏边区,三方合力打破敌人围攻,取得了卓越的战果。

在这种局势下,西北野战军虽然实力不强,也要配合全国局势进行战略反攻,先后进行了榆林战役、延清战役等,这些规模都不大,歼敌数量都是几千人的规模。相对于同期挺进中原的战役歼敌75万的规模来说,实在差点意思。

但这已经很难了,人少,装备差,不是一般的差,能打赢就很不容易了。用李云龙的话说:轻重机枪,掷弹筒迫击炮,没有这些家底儿,我敢和坂田拼刺刀?做梦去吧。能想象吗?截止1947年10月,西北野战军发展到7.5万人的时候,只有一个直属山炮营。楚云飞一个加强团还有一个炮营呢,从这点你就知道西野装备有多不足了。

就是凭着这些稀薄家底,西野也打得有声有色,进入1948年,先后发起了宜川战役和黄龙山麓战役,歼敌规模到了两三万的级别,于4月21日收复延安。

下半年,晋绥军区又抽调了几支主力旅编入西北野战军,在陕甘宁进行了一系列的作战,加上收编的俘虏,终于在1949年初的时候,西野兵力达到了15万余众。

49年是啥行情大家心里都有数,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内大局已定,解放大西北也要提上日程,为此中央又特别调了华北军区第18、19两大兵团编入西北野战军,使其兵力提高到34万之众。

19兵团先不说,18兵团就值得一提,因为它的统帅是徐总指挥,原四方面军的指挥官。熟悉这段历史的知道,那是与西北马家军有着血海深仇的部队,有史料提到本来主席有意让徐总指挥解放西北的战事,但却因重病而错过了这个机会,不过18兵团还是参与了这场战事。

不管怎么说,增兵之后的西野战力已经足够解决西北问题,国军胡宗南部虽然还有几十万兵力,但连番战事失利已让其胆寒,他曾跑到重庆请求退兵到川,却被训斥而回。

从7月到9月的作战中,西野先是打垮了胡宗南部,迫其退守秦岭,继而全歼西北马家军其部,“打垮”和“全歼”这个意思体会一下其中的力度。

9月26日,新省通电起义,西野派兵进入,至此西北五省陕、甘、宁、青、新,全部解放,还有不到一周就是开国大典!

回顾西野的历程,虽然它的战绩没有其他几个野战军耀眼,但它的贡献也是极大的,依靠数量贫乏的物资弹药,英勇作战解放了西北广大疆土,常常要和十倍于己的敌人斗争,吃穿用度都远不能和其它军队相比。

主席曾多次在全军主力部队中表彰西野艰苦作战的斗争精神,这是独一份的,搞的其他军功颇大的野战首长都莫名奇妙。

西野第六军军长罗元发的《回忆录》中曾说过:“我教导旅平均每支枪25至50发子弹,全旅3000余人,新4旅平均每支枪不到20发子弹,也是3000多人,从晋绥调来的第一纵队战士们就没有几颗子弹,只有手榴弹”。

陈毅元帅也曾说过:他们每打一仗,每门山炮只准打5发炮弹,迫击炮每门只能配5发到15发炮弹。同期的华野起步都是配上百发炮弹,翻倍都是常事,阔气的东北野战军更别提了。

说西野是抗日时期的装备,真不算夸张。西野不仅缺弹药,处于陕北贫苦地带,还缺衣少食,一些资料中记载西野状况,还有士兵不得不吃野菜充饥的情况,条件不是一般的艰苦。

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彭总指挥的西野,一开始只打小规模的歼灭战,就是要保证胜利的前提下,缴获物资装备来补充自己。否则堂堂八路军副总指挥,打个兵团级战役,基本没啥难度,要知道后来的彭老总跟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打起来,那都丝毫不会手软的。

西北野战军实力如何?西野发动一次战役需要消耗多少弹药呢?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发动一次战役需要消耗多少弹药,没有准确的数据,况且战役规模有大有小。

我可以肯定地回答,西北野战军人数少、武器装备数量少、质量差,但战斗力最强,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用陈毅元帅的话说:“几大野战军中,西北野战军是作战条件最艰苦的一个野战军。”

1947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翌年二月任命赵寿山为第二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参谋长。下辖第1、第2纵队、教导旅、新编第4旅,共计4.5万人。

西北野战军横扫西北,牵制了胡宗南24万大军和马家军10万人马,先后与敌人进行了16次重要战役,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榆林战役、兰州战役,扶郿战役、宁夏战役等等,解放了西北四省全境,直逼新疆。

从西北野战军中,走出了一批共和国将帅,计有:

△彭德怀,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共和国元帅。

△许光达,共和国大将。历任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三军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等重要职务。

△张宗逊,开国上将。历任晋绥军区一纵司令员、陕甘宁野战集团司令员、西北野战军一纵司令员、一野副司令员。

△王震,开国上将。历任西北野战军二纵司令员、二野第二军军长等职务。

△甘泗淇,开国上将。历任晋绥军区政治部主任、一野政治部主任。

△彭绍辉,开国上将。历任晋绥野战军二纵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七纵司令员、一野七军军长。

△贺炳炎,开国上将。历任西北野战军一纵副司令员、一野第一军军长。

当然还有一批中将、少将等,感兴趣的友友们,欢迎你们补充。

西北野战军实力如何?西野发动一次战役需要消耗多少弹药呢?

西北野战军的前身是八路军129师,作战勇敢,悍将如云,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巨大功勋。发动一次战役需要消耗的弹药和其他野战军相比要少一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