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什么会在抗战爆发十年后才对日本正式宣战?
蒋这个人太怂,怂到令人发指的那个地步了,日本就是打到上海了,蒋还在琢磨对日和谈呢。而且,从头到尾,蒋都没放弃过投降的打算,只不过,不同的是,汪精卫先投降了,蒋再投降就不值钱了。
常凯申抗日这事吧,本身水分就很足。九一八之后两天,蒋电告烟台守军刘珍年“如果其海军登岸,则我方划出一地,严阵固守,以待中央之命令,此时须忍耐坚定,静镇谨守之”,再过两天,蒋通电全国:“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之态度,静待国际公理之判断。”后来一二八事变,蒋又来一句:“不惜忍辱负重,保持和平,期以公理与正义促倭寇之觉悟”。
这些完全就可以看出蒋抗日的态度了,非常消极,日本人打进家门了,还在那“公理”、“正义”,搞得自己多么善男信女一样。按理来讲,人家武装进攻自己国家,还什么公理了,直接组织部队打过去才对,蒋倒好,忍耐坚定、忍痛含愤、逆来顺受、公理对强权、忍辱负重..........
后来卢沟桥也是如此,平津抗战,部队打的是你死我活的,蒋一个劲派人去和谈,没过多久,整个华北沦陷。这会儿,半壁江山沦陷,蒋还在和日本积极和谈。而且,淞沪会战前夕,中日相处的居然还挺融洽,淞沪会战居然还有个导火索,就那个虹桥机场事件。
那会儿是,日本海军陆战队俩吃瓜大兵从租借里开车出来,硬闯虹桥机场,张治中下令要求保安团长符岸坛格杀,毙了日军之后,立马给当时那个保安团长撤职了,还找了个死囚穿上军服当众毙了。然后当时那个上海市长领这个外交秘书去了日本总领馆交涉,提出抗议,主张外交途径解决。日本那边,要求解散保安队,拆除防御工事,并且还去了虹桥机场检查了当场环境。
这淞沪会战这导火线就很莫名其妙了,本来,东北、华北都被日本人占领了,日本人来了,给毙了,理所当然,没有一点问题。结果,这事居然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还提出抗议,你们玩呢?这是打仗呢,不是闹玩呢。淞沪会战之前这事情,就是老蒋抗日不坚定,甚至压根就没想抗日。
而且这淞沪会战也是一样,老蒋来一句“打一仗给那些外国人看看”,这场淞沪会战完完全全就是老蒋的一个表演赛,给外国人看看,让外国人看完了能介入调停。调停,啥叫调停?调节停火,这可不代表日本撤军。而且,日本那会儿侵略的心思就在那摆着,土地也给你占领了,你停火了,他能给你吐出来他吞下的一切么?根本不可能。那就算国际调停成了,结果是啥?东北、华北还是日本人占领,老蒋也就默认了,这是妥妥的卖国行为了。
淞沪会战之后,长三角丢了,老蒋自家财路断了,自己又没打过日本人,从这时起,蒋才开始正儿八经的抗日了。但是,抗日他也没全心抗日,一边抗日,一边和谈,明里暗里谈判就一直没停过。谈判、停火,这些加一起,其实就是投降,就和当年法国投降一样,咱不打了,我接受停火,然后割地赔款........
蒋一直就是这么一个抗日的态度,从来都没停过。1940年的“桐工作圆桌会议”,老蒋都差点承认伪满了,会谈里有一句“消除中日两国之一切误会,力图东亚民族之富强,以抵抗外来之一切压力”,打了好几年,死了大几百万人,居然来个误会。而且,力图东亚民族之富强,这是接受了所谓的“东亚共荣”了么?
谈判桌上的事,没谈成,你可以说是刺探情报,谈成了,那就是投降书。这些东西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而且,打了那些年也没少谈,日军有那么多情报让你刺探么?情报多了价值还大么?抓俩日军探子问几句不就完事了。
不宣战,意味着投降还有余地,投降还有筹码,你宣战了,投降筹码就降低了。但是老蒋一直心存幻想去投降,人家在你国土上打,停火就是投降,这没什么疑问的,这和俄罗斯和土耳其在叙利亚停火不一样,和法国那停战协议是一样的。
直到1941年,美国参战了,老蒋感觉自己有底牌了,才正式和日本宣战,美国刚宣战,老蒋就立马宣战了。这会儿蒋是有勇气了,感觉美国介入,自己起码打不输了,才有勇气和日本宣战的。而且,这会儿不宣战也不行了,你那盟友都和日本宣战了,你不宣战几个意思?这会儿是,蒋不得不宣战了,该宣战了,也有勇气宣战了。
估计有人嚷嚷老蒋宣战就没国际援助了,这话明显是胡扯,但是就是有人信。
41年之前,最主要的外国援助是来自苏联,37年开始,德国掐断了援助和贸易,剩下其他国家的援助都不值一提。而苏联援华这些,都是暗地里进行的,根本也不是明面的援助,这援助最后断了,是因为德国入侵苏联,而苏联援助目的,是防止日本做大。从苏联角度,宣战与否都得进行援助,这是自己国家安全与否的问题。后来美国掐断了日本的石油、钢铁,已经是完全站在蒋这边了,这会儿蒋还是不敢对日宣战,其实就是怂。
还有拿当时军政不统一给蒋开脱的,这就更鬼扯了。你内战的时候,互相打,但是一旦有外敌呢?一旦蒋这个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对日宣战了,这些军阀头子谁还敢不打?谁还敢内战?这是大义上的问题,有人敢投降,但是没人敢反着来。当年张学良的不抵抗,差点被口水淹死,别人还敢反对抗日?还敢对内开火?对内开火这种事,也就蒋能干的出来,来个皖南事变。
当时说各地割据,蒋统一不了,指挥不动,那另一个问题,五次围剿,他咋能调动部队呢?抗日他就调不动了?抗日他就担心背后被人给一刀了?
另外,还有人说需要发展,需要加强军备才能和日本打。这话说着不心虚么?你发展的时候,日本不发展么?你进步,人家不进步么?1931年的时候,日本才12个师团。之前看某岛的砖家说“不是不抗日,是准备好了再抗日”,这不开玩笑么,日本准备的岂不是更充分?
归根结底,蒋这人,抗日就是一直心存幻想,幻想投降,幻想对日媾和。他抗战这个决心,始终是不坚定的,始终都在给自己留后手。宣战这种事,他是万万干不出来的,干出来的,只能是类似皖南事变这类的破坏统一抗战行为。
蒋介石为什么会在抗战爆发十年后才对日本正式宣战?
这事的起因,其实是由日本人矛盾和变态的心理造成的,说矛盾,是日本既想驱逐美英势力又不想过分刺激它们,因为这些当时的强国在中国有着很大的殖民与经济利益,日本人担心一旦正式向中华民国宣战,美英会认为自身的在华利益最后将完全丧失,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比如全力援助蒋政权抗战、比如会对日本实施制裁等等。说变态,其中牵扯的政治因素可就复杂多了。
首先,日本不承认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文章的统一的国家,以此来规避在国际舆论中遭到千夫所指的风险,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人玩得就是这个套路,也就是说,只有把东北三省塑造成“没有国家主权的独立地区”,才能给关东军用武力侵略寻找合理的借口,所以日本人給它的定义是“满洲事变”,公开挑战华盛顿九国公约的举动,是必须当着婊子还得立牌坊的。
而实际上,张学良1928年已经宣布易帜,奉军改称“国民政府东北边防军”,但是日本人瞪着眼睛只称谓“满洲”,其心昭然若揭。同理,当全面抗日战争于1937年爆发以后,日本仍然认为中国是个没有组织、没有统一的国家,在这样的地区展开军事行动,是不需要宣战的,遂单方面命名为“中国事变”,再后来战争继续扩大后又改称“支那事变”,以武装冲突的名头掩盖侵略战争的实质。
其次,是日本人深受“门罗主义”的影响,所谓门罗主义是美国总统门罗在1923年提出来的理论,大概意思是:“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日本学的很快,但是学歪了,打出的旗号是西方列强也不能干涉东亚的事务。
通俗解释的话,就是日本人认为东亚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中日之间的战争属于东亚内部事务,不存在宣战一说,美英也不应以任何理由进行干涉。如果你足够了解日本二战期间提出来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就能够理解日本人的心理了。由此引申出来的最后一点,即是天蝗认为,只有对欧美强国开战,才需要进行宣战。
在这种变态的逻辑下,日本人1938年明确宣布: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
有鉴于日本从一开始就未正式宣战,老蒋也决定不进行宣战,他的第一个理由,是国民政府军事实力不足,还没有做好与日本全面开战的准备;第二个理由,是担心一旦宣战,就会给日本用武力迫使中国签定和约的企图和机会,使它能够合法地占有用武装侵略得到的一切,即便是在庐山讲话中,老蒋也一直强调:“我们是应战,不是求战,是正当之防卫”。
其实还有一个拿不上台面的原因,那就是老蒋对日抗争的信心不足,认为凭借中国自己的力量难以战胜日本,不宣战则可界定为“局部冲突”,可以不让中日关系彻底走进死胡同。在1937年到1939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德国、英国都“应邀”对中日之间事实上的战争状态进行过调停,东京和重庆也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只是因为双方差距太大而没有达成协议,如果中日正式宣战,那再请人调停就搞笑了。
于是一个奇怪的形象出现了,全面抗日战争打了四年多,中日双方都没有向对手宣战,以稀里对糊涂,尤其是日本人扶植汪伪政权粉墨登场以后,更不考虑宣战事宜,因为他们对外宣称,汪伪政权才是中国的“合法政府”,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对重庆一个“地方政权”宣战?而对于确立“苦撑待变”战略的老蒋来说,不宣战可进可退,维持当时的状态并没有坏处。
至于台面上的理由,卢沟桥事变后不久的1937年7月16日,国民政府曾召开会议讨论对日宣战的问题,当时考虑的两条,一是中国军需品有相当大一部分需要外国输送,如果宣战,日本政府可以以交战国的身份,通过各国禁止一切军需物资和军需原料输入中国。二是中国在日本的侨民很多,中日一旦宣战断交,国民政府没有能力将侨民接回国内,他们将面临危险,会议因此作出决定:对日不宣战,不断交。
但是需要说明一点,中日两国之间没有宣战,后面跟武器和战略物资禁运的关系不大,美国1936年的《中立法案》规定禁止向交战国输入武器和军事装备,但同时规定:“对某些国家是否存在战争状态、是否适用于中立法,由总统决定”。也就是说,判定是否处于战争状态跟你们宣不宣战没毛关系,裁定权在美国总统手里。
而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罗斯福已经认定为战争状态,所以中日两国都不可以从美国获得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可问题是日本的军事工业要完善得多。而且《中立法案》还不包括武器装备之外的其他战略物资,到1939年又修正为“交战国付现金并用本国船只装运”,假惺惺表示美国船只不得介入战略物资交易,注意重点,美国此时已经认定中日为“交战国”。
然而以日本海军的力量,对比几乎全军覆灭的民国海军,这样的法案只是纵容了日本人,因为国民政府就算交了钱订了货,也根本无力把物资运回来,日本海军封锁了全部海岸线,同时占领着绝大部分重要港口。此一点同样适用于向其他国家采购军需物资,包括苏联的军援,也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根本与宣战没有挂勾。
弱国无外交,美国的绥靖政策和所谓中立的态度,无论国民政府宣战与否,都占不到什么便宜,也没什么区别。所以,战争爆发之初国民政府考虑的不宣战因素,稍微占得住脚的只有侨民问题,到1938年以后国民政府仍未宣战的深层原因,即是前述老蒋的明暗三点原因,其中最关键的,个人感觉还是对日作战信心不足,实力决定态度。
如此战而不宣的奇葩情况持续到了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国际形势已经大变,美英先后对日宣战,中国摆脱了孤军奋战的局面,老蒋也不用担心美英继续袖手旁观,于是决定主动向日本宣战(这回不担心侨民了?)。不仅如此,还以美英盟国的身份,同时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训令是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老蒋、其他四院院长孙科、居正、于右任、戴季陶联名签署的。
国民政府对日宣战时间:1941年12月9日下午7时。
当晚,老蒋还专门发表了谈话进行说明:“本日发表宣战文告了此大事,必须从大局远者着想,此次世界战局,必为一整体解决,断不容分别各个媾和,否则,虽成功亦败亦”。这个心路的变化过程,得综合历史进程细品,很耐人寻味。
而日本虽然对美英宣战,还是死倔着没有对国民政府宣战,倒是指使汪伪政权,于1943年1月9日对同盟国宣战,变态逻辑实在令人费解。
蒋介石为什么会在抗战爆发十年后才对日本正式宣战?
抗战十年应该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算的,至于没有宣战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太弱了。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的中国,让你带着这样一个分裂的中国去与日本血拼,你敢吗?要知道,各地的军阀根本就与蒋介石不是一条心,就是在1931年,两广的李宗仁、陈济棠带着阎锡山、韩复渠再次组成了反蒋同盟,蒋介石想宣战?可以啊,信不信这些军阀们分分钟能在背后捅蒋介石一刀?
其实蒋介石能控制的也就长江中下游几个省份,其他地区都是在军阀手中,这些势力根本就不听蒋介石的,甚至有的势力恨不得把蒋介石生吞了。说的好听些,蒋介石是中国的领袖,说的难听些,蒋介石撑死也就是当时中国内部一个大军阀而已。宣战是要有资本的啊,难道你以为当时的蒋介石有这个资本?
就拿九一八事变来说,东北军不抵抗的命令是谁下的?会是蒋介石吗?动动脑子啊,东北地方的军政都是在张学良手里啊,蒋介石是调不动东北军一兵一卒的。
再说了,蒋介石还下了命令让张学良死守锦州,并派了宋子文去劝张学良不要放弃锦州,可有用吗?张学良不照样一枪未放就丢了锦州。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虽然没有宣战,但是中日两国已经爆发了全面战争,是否宣战只是差一个过程而已。
然而就是这个过程也很重要的,当时的中国太弱了,所有的军需物资都需要进口,就连子弹也做不到自给自足。如果这个时候宣战,那依照当时的国际法,世界各国将会禁止向中国出口所有的战略资源,包括当时急需的枪、炮、子弹、药品等一系列物资,这对中国坚持抗战是极其不利的。
这样说吧,七七事变爆发后,仅仅半年的时间,中国在战前储备的子弹就全部打光了,剩下的就靠国内那微薄的工业来生产,根本就满足不了需求,得紧急从国外进口,如果宣战,请问还怎么进口?还怎么维持抗战?
还是那句话,宣战是讲资本的,没有这个资本,那就不能宣战。
当年中国贫弱的程度远超今天人们的想象,政令不统一,军令不统一,几乎没有任何的工业基础,宣战是不合适的。
蒋介石为什么会在抗战爆发十年后才对日本正式宣战?
看帝国主义眼色,主要是当时美英都支持日本!
珍珠港事件后美英对日宣战,蒋才跟着对日宣战,此时蒋己败退重庆。
日本人一路打来,国民党连宣战都不敢,当然是打败仗,丢了大半江山(都是好地方)。说他消极抗战一点都不为过!
蒋介石为什么会在抗战爆发十年后才对日本正式宣战?
最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得苏联的援助。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处,对中国支援最大的是苏联,苏联在1937年3月—1939年6月,先后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间关于实施伍仟万美金信用借款条约》、《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间关于实施伍仟万美金信用借款条约》、《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间关于实施壹万万伍千万美金信用借款条约》这三个条约,获得了1.7亿美元的援助。
与苏联大力援助中国不同,当时的美国却不认为中日战争能够“旷日持久”,主要是美国不相信中国可以抵抗超过三个月。
当时美国驻华武官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史迪威,史迪威给白宫的报告称他不认为蒋介石的军队能够与日军作战超过三个月;因此,他认为美国对中国的任何援助都是毫无意义的,最终只能便宜日本,所以,他建议美国不要援助中国。
所以我们看到一只到1938年12月,美国才通过“桐油借款”的方式提前支付了“桐油款”2500万美元。
相比苏联的1.7亿美元,2500万美元真的只是“杯水车薪”。
但是,苏联援助中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中日不能宣战”。
因为日本在东北驻军其实是给了苏联非常大的军事压力的,所以,一旦中日正式宣战,那么苏联如果还继续援助日本,就会被日本视作是“站在中国这一边”。
而就在1937年,日本与苏联还发生了“乾岔子岛事件”,日军击沉了苏联的炮艇,导致苏联从乾岔子岛撤军,苏联为了避免刺激日本,还和日本签署了停战协议。
所以,苏联虽然希望蒋介石能够尽量拖住日本,但是苏联绝不愿意主动在远东挑起与日本的战争;如果当时蒋介石正式与日本宣战,那么斯大林是肯定不会为了支持蒋介石政府而与日本发生战争的。
因此,蒋介石之所以没有在1937年就对日宣战,主要是为了获得苏联的援助。
蒋介石为什么会在抗战爆发十年后才对日本正式宣战?
因为以前老蒋也不能确定和日本人要僵持多久,所以可能还心存幻想。可是日本人1941年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的国力远远超过日本,这时对日本宣战,就等于登上了美国人的战车,大量的美国物资和武器进入了中国,这让老蒋的信心满满。而且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美方获胜,日本败退的颓势已现,所以抗战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