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蒋介石搞币制改革目的是什么?成功了吗?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老蒋为奖励上官云相的第32集团军作战“有功”,特赏法币5万元;1947年刘汝明兵团被刘邓大军揍得稀里哗啦损失一个整编师,老蒋为安抚杂牌特拨重建经费法币5亿元;1948年陈诚离沪赴台养病,老蒋批“特支费”金圆券5万元,杜聿明母亲过寿再送金圆券10万元,这几次的货币种类的和金额,你确定看懂了吗?

“法币”是国民政府1935年11月正式发行的法定纸币,彼时老蒋已经用武力压服了各地军阀,南京政府拥有了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权威,为统一北洋以来乱七八糟的货币体系,南京政府在英国和美国的帮助下,开始正式发行“法币”。按金融学的专业词汇,法币是为本位制货币,国民政府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必须以法币收付,市面上的银圆则收归国有,以一法币兑换银圆一元,同时限期收回各军阀政权发行的其他纸币。

最早宣布与法币挂钩的是英国货币,汇价为1元法币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然后美国加入,汇价是1元法币等于0.3美元,因此在行政命令、外汇支撑等手段之下,法币不仅很快成为民国时期的标准纸币,并且还一度比较坚挺。关于金融和货币学咱是外行,反正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其实这才是国民政府的第一次“币制改革”,而且是基本成功了的。

因此在1936年以后,市面上银圆的流通就逐渐少了,而国民政府也因为法币的发行和正常流通,在财政状况上颇有好转,其实也是赶上了民国“黄金十年”的较稳定时期,法币的波动不大。即便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甚至部分沦陷区的市场交易,也仍然以法币为主,日本侵略军发行过自己的“军票”,也企图伪造过法币,但均未从根本上摧毁法币的流通体系。

前述上官云相一个集团军才赏法币5万元,便可知道其坚挺和稳定程度,当时中央军嫡系部队每个师每个月军费为法币25万元左右,非嫡系和杂牌的数额略少,约为12万到18万元不等。而何应钦最初答应给新四军的军费是每月法币18万元,后来开始耍赖,从1937年11月起,每月实发只有法币8万元。

新四军组建之初仅有10000余人,这8万元法币包括军饷、伙食、日杂等各种费用,说明法币在抗战时期还未出现严重贬值情况,说不“严重”是因为抗战艰难、国民政府因财政困难难免增发纸币,肯定还是有一些贬值的,只不过还在可控范围内。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至1946年间,法币也还维持着一定的权威和信誉,然而到了1946年年底以后,情况就恶化起来了。

因为老蒋挑起了全面内战,蒋军数百万军队每月的军费、军火、给养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南京政府脆弱的财政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消耗,于是就滥发纸币,使法币的通货膨胀率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到1947年已经是惨不忍睹了。1947年刘汝明得到的军费就以“亿”来计算,你就知道钱毛到了什么程度:

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而到1947年4月,发行额已然增至16万亿元以上。再到了蒋军丢掉大批城市和地区的1948年初,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是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至此法币体系终于彻底崩溃。

于是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反饥饿反内战”的呼声此起彼伏,经济上趋于崩溃的后果,就是政治上的崩溃,进而也会造成军事上的彻底崩溃。蒋军官兵如果发不出军饷(发来也是一堆废纸)、部队买不到粮食蔬菜、南京政府也无法采购军需物资,这仗还能打下去吗?所以各方面情况都逼得老蒋进行新一轮“币制改革”,那就是废止法币,发行新币“金圆券”。

1948年8月18日,南京政府正式下令实行第二次币制改革,即以金圆券取代法币,次日老蒋以总统令的形式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自即日起以金圆券为本位纸币,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限11月20日前,民众必须以法币300元折合金圆券1元、东北流通券30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的比率,强制兑换金圆卷,同时还颁布了一堆细则条例。

第二次币制改革最狠的条目,是国民政府用金圆券强制收兑百姓手中的金银及外币,也就是说,你手里私藏金条银元或者美金英磅而不限期兑换成金圆卷,那是犯法的,被发现就会抓起来判刑。这么干一方面是禁止在金圆卷以外,民间用硬通货私下交易,另一方面是蒋政权搜尽了最后一点民脂民膏,因为一旦金圆卷立不住,稍微有点余财的中产阶级也立马破产,任何财富也没有了。

谍战大剧《北平无战事》描绘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场景,因为币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武汉、广州等大城市,这些城市是民国的经济中心,占据较大体量比重。所谓的“孔雀东南飞计划”,就是运来金圆券并且保证它的正常兑换和流通,那么想要它正常流通,就必须能够在市面上买到东西、并且市面上还得有足够的东西,这是基本经济常识。

于是为了贯彻落实币改,小蒋亲自坐镇上海担任经济督导专员,中心任务就是两条,第一监督强制兑换金圆卷,就是把钱得换下去;第二就是平抑物价和打击屯积居奇,让市场流通起来。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小蒋以行政手段强迫冻结物价,商人们无利可图,就想尽方法储存货物而不出售,以便等待机会再卖,仅有的交易也大都转往黑市进行,老百姓拿到金圆卷却买不到必需的东西,比如粮食、棉纱、煤炭和日用品等,那有什么用?

所以小蒋就要“打虎”,打击这些商人们的屯积居奇行为,期间苍蝇小虎确实打了几个,包括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煞有介事。然而当打到大老虎孔令侃时,遭到宋家和孔家的强力反弹,甚至搬出老蒋出面,终于不了了之,而孔令侃免于处罚,意味着小蒋在上海的“督导”彻底失去了威信,于是屯积居奇、投机倒把和黑市交易更加猖狂,市面上则是“有价无货无市”,金圆券遭遇严重信任危机。

更要命的问题是,由于庞大的政府开支和军费需要,国民政府又突破了承诺的发行总额限制,因为当局1948年的战时财政赤字,每月高达数亿元至数十亿元,那只能依靠狂印钞票填补,美国的贷款援助也从来没有落实。至1948年12月底,金圆券发行量增至81亿元,再至1949年4月时增至5万亿元,至6月更增至130万亿元,比十个月前初发行时增加24万倍。

至1949年5月,在上海买一石大米的价格要4亿多元的金圆券,你得背着一麻袋的钱换来一小袋大米,完全是扯淡了,而且由于贬值太快,市民及商人为避免损失都不想持有金圆券,交易后或发薪后所取得的金圆券,皆尽快将其换成外币或实物,或干脆拒收金圆券。因为民国的GDP和经济体量不够大,滥发钞票的结果就是饮鸩止渴,早晚会使经济体系和财政信誉彻底崩溃,民心尽失,也成为压垮蒋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至于币制改革的结果嘛,当然就是剧中小蒋对曾可达所说的:“可达同志,我们失败了”。

民国时期,蒋介石搞币制改革目的是什么?成功了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萨沙第8749条回答。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进行了两次货币改革,意义是不同的。

第一次,是法币改革。

1935年的法币改革,对于国家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法币改革之前,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也就是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

当时市面上虽然也有钞票,但人民更信任大洋。

只要是有钱人家,或多或少都存折大量银元甚至元宝。

陈存仁曾经记载过自己参加的一个富翁亲友的分遗产。

当时这个土豪亲友得急病暴毙,死前指着地下,说不出话。

陈存仁是个少年,和自己姑父一起作为见证人参加处理遗产。

姑父经验丰富,找来两个民工进行挖掘,果然在这家地下挖出很多个缸,里面共有2万银元和若干银元宝。

在当时的清末和民国初期,富人家都会这么存钱,因为银子是绝对可靠的,且不会有什么大的贬值。

但是,银本位有很严重的问题,中国从清末开始就吃了很多亏。

国民政府1928年北伐成功以后,实行货币改革,但仍然保持银本位。

这是迫于无奈,中央军控制的省份有限,不具备全国性货币改革的条件。

你如果擅自废除银本位,可能导致自己控制区同军阀控制区,出现经济上的重大问题,无法进行正常经济活动。

然而,银本位是有很大风险的。

在1934年美国为了对付大萧条,宣布大量购买白银作为国家储备,总数高达13.5亿盎司。

一瞬间,国际白银价格猛涨。

1933年底纽约银价尚为每盎司0.3501美元,至1934 年底涨到0.5448美元,一年涨了55.6%,1935年5月甚至达到0.7442美元。

中国作为全世界第三大银本位国,富商大量将白银卖到美国。

而中国在近代以前并不是产银国,国内白银的数量是固定的,无法通过自行开发进行补充。

1934年中国白银的流出量约值2.57亿元,是1907年的5倍,还有高达1.88亿盎司白银通过走私卖到国外。

一时间,中国市面上白银大减,利率暴涨,通货严重收缩,金融系统受到重大冲击。

大量中国银行、钱庄倒闭。

上海的批发物价指数1933年为100.59,1934年5月即急跌至89.47。

老百姓直接的感觉就是,市面上的大洋少了,手上没有大洋可用。

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会进行恐慌性的私藏大洋现象,同时减少一切非必要的购买行为,以防止手上没有大洋用。

于是,一时间商业出现严重萧条,没有人再去随意购物,经济严重衰退。

社会人心惶惶,社会出现普遍恐慌现象。

这种情况下,改革币制已经不能再等。

1935年,法币为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由银本位改为法币,限期收回其他纸币;并且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必须以法币收付,将市面银圆收归国有,以一法币换银圆一元。

这是符合现代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不但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其实诸如新疆之内还在用自己的货币,但也认可法币),也将通货发行的控制权落在政府手中,国内白银等硬通货因此从民间集中到政府手上。

法币制度的优势立竿见影,就是可以由国家控制国家经济。

就是因为有了法币制度,随后8年抗战中,中国经济几乎崩溃,困难万分,但仍然维持基本的运作。

而日本人也熟知这一点,用尽方法想要搞垮法币,只是都没有成功。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通过大量发行法币的方式,获得民间基本的作战必须物资。

这虽然是饮鸩止渴的做法,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总比当年明朝崇祯皇帝因国库没有银两而走投无路,最终上吊自杀要好。

而客观来说,抗战前法币总发行量不超过14亿元,抗战结束时为5569亿元,比战前增加约400倍。这个数字很惊人,但并不能说法币崩溃了。

法币100元1937年可以买两头牛,1938年为一头牛,1941年为一头猪,1943年为一只鸡,1945年为一条鱼。

虽然法币贬值很严重,终究没有到崩溃的地步。尤其随着抗战停止,军费缩减,本来通货膨胀会消失,国家发行新法币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只是,第二次国共内战又很快爆发。

而法币真正的崩溃,其实是1948年,也就是三大战役惨败以后。

而法币之所以崩溃,主要是民间老百姓都认为国民政府必然垮台,导致法币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没有人再愿意使用。

至于金圆券,只是法币崩溃时的垂死挣扎而已。

随着战争继续失败,金圆券当然不可能成功。人家说,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一样得不到。

道理也是一样,战场上不能打赢,政权就要垮台,经济上也不可能有什么稳定可言。

民国时期,蒋介石搞币制改革目的是什么?成功了吗?

国府在大陆时期有三次币制改革。

第一次是1935年的法币改革,以法币取代了市面上流通的金属货币和各式各样的纸币。

当时国府之所以要改币,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当时的国内货币市场混乱,既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国府扩大财政收入。

用大白话说,就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既有袁大头,也有孙大头,它们成色各异,不能通价交换。

此外,各地还有众多的相差悬殊的制钱、铜元和纸币等货币。这些乱七八糟的钱,可能在上海能用,但拿到广州就不能用了,那边的老百姓不收。反过来也是一样。

如此一来就必然影响了经济发展,也影响国府的财政收入。

而偏偏当时国府因为打仗,存在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和巨额的财政赤字情况,急需要扩大财政收入。对于货币改革等不急了。

二是为了应对美国的购银法案。

1931年,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英国废止金本位制,主动对英镑贬值。各国为了应对这一情况,竞相贬值本国货币,继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货币战争。

1933年,为转嫁危机,美国也宣布放弃金本位制,恢复金银复本位制,并通过了一项囤积白银的法案。在全世界大肆收购白银。而当时中国流通的货币就是白银。

1934年,受美国够银法案的影响,中国白银大量流出,导致中国市场上的流通白银不足。连中央税收都深受影响。

没有白银,国民政府连军饷都发不出,更别说其它方面开支。这可不是小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三是防备日本侵华。

日本全面侵华前,曾动用各种手段在中国收刮白银。比如倾销商品(十块钱的面粉,一块钱卖,既可以转嫁过剩生产力,也能趁机收刮白银);动用间谍或收买汉奸,或派浪人组织密输团从事白银走私等手段,把中国市场上流通的白银大规模运到日本。

以此 妄图破坏中国的金融货币体系,并进而迫使中国沦为日本的经济附庸。

总的来说。就是1934年的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府不得不放弃银本位制,将白银收为国有,鼓励(强迫)老百姓使用纸币。

虽然有部分人认为法币改革导致中国成了英镑集团和美元集团的附庸。但国民政府本来就是英美附庸,有没有法币改革,法币是否与英镑和美元挂钩,都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所以关于法币改革的评价,无论中外,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的。

主流观点认为,法币改革促进了中国币值的现代化,促使中国改善了银行制度。而且由于适应了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法币在一定时期内,也使中国的经济产生了较大发展。

通俗点说,如果没有1935年的法币改革。

1937年的国府可能就没有白银了,可能连军饷都发不出,更别说买武器了抗日了。

这样一看,法币改革的意义,是不是就显得积极且正面了呢?

第二次是1948年的金圆券改革。也就是以金圆券(新纸币)取代法币(旧纸币)。

既然有法币,为什么还要推金圆券呢?

主要原因是恶性通货膨胀,使得早年颇有购买力的法币在1948年,形同废纸。

法币为什么会形同废纸,有日本发行假法币的因素(缴获了印钞机和印版),也有国民政府自己滥发的因素。

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全国法币发行量总额为14亿元,也就是说,把政府和民间手中的法币全拿走,当时最多也就只有14亿。

而到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法币的发行量居然达到了5569亿元,相比抗战之初膨胀了397倍。

货币超发这么多,物资反而只能由西南一隅供应,而且在战场上被大量消耗。市场上不产生通货膨胀那才叫见鬼。

到了1948年8月,法币的发行量达到了抗战前的47万倍。

上海的物价涨幅更是达到492.7万倍。

很显然,法币彻底崩溃了。

当时的乞丐,压根不收法币。老百姓直接拿法币当糊窗户纸。

具体的就不细说了。

总之,当恶性通货膨胀形成后,国民政府便决定通过发行金圆券解决问题。

可是,只发行金圆券,不准备点干货(紧俏商品和外汇),老百姓就会买账吗?

不可能的。老百姓又不傻。所以国府在发行金圆券的同时,一面张贴公告: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白银、外汇。凡私人持有者,限于1948年9月30日前兑成金圆券,违者没收。

插一句,当时民间谣传,政府从美国购得特殊机器,可以查出老百姓藏在墙缝里的黄金和银元,到时会直接没收。所以当时真的有不少老百姓把手中持有的外汇、金银拿到银行兑换成金圆券。

另一方面,派人到各大城市“打老虎”。没收奸商和“官倒”手中囤积的物资,稳定国统区的物价。

相比于收拢老百姓手中的金银外汇,打老虎明显要更重要。因为要推广金圆券,就必须要给民众物价稳定的预期,如果物价继续飞涨,那民众宁可冒着被惩罚的危险,也不会把手中的外汇和金银交出来。

所以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府高层,对打老虎这件事,都非常看重。

为此,蒋经国还亲自到了上海打老虎。

在上海期间,蒋经国的打虎,卓有成效。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他就收兑黄金114万两、美钞3452万元、港币1100万元、白银96万两,占到了当时全国总兑换额的64%。

靠着这些真金白银,国府又续了几个月命。

然而最终结果,各地的打老虎还是失败了。

原因,推荐去看《北平无战事》,这里就不多说了。

1948年11月6日,蒋经国辞去特别督导专员职务,黯然离开上海。

同一个月,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开打。

国民党人心尽失,兵败如山倒。

至1949年6月,金圆券的发行量达到了惊人的130万亿元。是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前,计划印发总额的6万多倍。(起初是20亿)

国府在前线的战事输了。在后方的币改也失败了。

当打虎行动失败后,金圆券改革最终也就演变成了一场国府对民间财富的搜刮行动。

不仅小老百姓被刮成了穷光蛋,连资本家也被刮成了穷光蛋。

国民党是匪过如梳,兵过如篦,把国统区狠狠祸害了一把。

其实金圆券改革前,许多人就上书,反对蒋介石干这事。

因为打老虎,说白了就是反腐。而国民政府的属性(列强在华代理人),决定了它和人民群众,甚至是与民族资本家不是一条心。它不可能做到反腐。

不反腐,它会死。

反腐,它也会死。而且死的更快。

但蒋介石为了前线战事,顾不了那么多了。

在他看来,事态已然如此。那还不如巧立另外一个名目,取得民众信任,通过超发货币再募集一波钱,给前方进行最后一次输血。

如果东北、华北、淮海打赢了,万事好说。

如果打输了,那就输了呗。反正如果不这么干最终也还是输。

用简短话来形容金圆券改革,那就是蒋介石为了前线战事,对国统区的一次搜刮。蒋介石的目的是通过搜刮为前线输血,而非真心改革经济。(蒋经国就是拧不清老爸的真实意图,所以才被蒋介石一通臭骂)

所以无论中外,对金圆券改革的评价都是负面的。

国民政府在改革中,得罪了全中国上上下下的所有人,民心尽失。

大陆也因为蒋介石疯狂搜刮,把金银基本都带到了台湾,穷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

(500万面额的金圆券)

第三次是1949年7月的银元券改革。

金圆券丧失信用后,败退到广州的国民政府又在两广、西南、西北地区发行银元券,以代替金圆券。(当时蒋介石下野,李宗仁出国,所以这次币改由阎锡山负责)

然而国统区的老百姓怎么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三次呢?所以在人民解放军的攻势下,银元券很快就变成废纸。当时不仅老百姓拒绝用银圆券,甚至连国民党军队也拒用银圆券当军饷。

1949年10月,银元券被宣布作废。从发行到废止,仅三个月时间。

(银元券一角辅币)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在大陆发行银元券的同时,还在台湾省发行新台币。

由于新台币有大陆黄金做后盾(先拨付80万两黄金做准备金,后又追加495万克),再加上又有美援在物资上的保障。所以新台币没有重演法币、金圆券、银元券的覆辙。

民国时期,蒋介石搞币制改革目的是什么?成功了吗?

老蒋做了四次货币改革。几乎全败。

只有1935年发行法币,是顺应发展潮流的合理改革。

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1949年7月发行银元券,1949年10月废除所有在大陆发行的货币,只承认新台币,都是为了掠夺百姓财富,维持独裁统治。

寿命最短的银元券:1949年7月3日在广东四川等地发行,10月宣布作废

新台币:1949年6月15日发行至今

为什么1935年法币改革是合理的?

中国自古使用金属货币,由于宋元时期把纸币玩坏了,明代一条鞭法开始明确为银本位制,直到1935年11月。

1929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美国最先以新政恢复起来。同时,美国又控制世界白银产量的66%,机械化大工业生产模式的生产白银的7个州1934年只有可怜的3200万美元产值,这些州的民主党参议员就大力推动白银储备法案。

1932年,国际市场白银每盎司只有很低的25美分,而1928年股灾前是58美分。所以白银集团参议员与总统罗斯福交换,要求美元储备中必须加入白银,以求达到每盎司白银1.29美元,或者美元储备最少四分之一是白银。

消息传来,国际市场白银猛涨,1935年4月已达81美分,等于比1934年6月初上涨足足3.24倍。

当所有国家都逐步恢复经济的时候,中国遭受到最惨痛的伤害:白银价格上涨,出口货物对比价自然也上涨3倍多,出口锐减9成。唯一能出口的,也就只是自身的货币——银元。

孙小头银元

进口猛增,银元涨价,美元英镑日元自然下跌,进口就便宜了3倍,而银元出口及走私必然造成通货紧缩,之后国内工商企业大量破产。

倭国利用占领东北及控制的华北地区来掠夺当地白银,大肆出口国际市场牟利,导致中国损失巨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抛弃银本位就是走向信用货币的必须选择。

所以,1935年法币改革是合理的

可惜,随后的抗战与解放战争令法币疯狂滥发,1935年11月法币开始发行,规定1法币等于14.5英镑便士,随后1936年又规定,100法币等于30美元。

抗战爆发前,法币发行只14亿,币值相对而言非常坚挺,1935年11月,100法币可买2头牛。到1945年抗战结束已经累计发行5569亿元,100法币只能购买火柴一盒。1948年8月累计发行604万亿,法币已等于废纸。

新疆发行的60亿元面额法币

1948年8月,法币停止流通。以300万兑换1金圆券比率发行金圆券。

拿麻袋领工资的人群:

民国时期,蒋介石搞币制改革目的是什么?成功了吗?

四一二前国民党就有放弃革命放弃三民主义的倾向。国共合作是国民党唯一达成中国革命目标实现三民主义的希望。自四一二后蒋介石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成领导者正式成为革命对象,彻底与旧的经济体制旧官僚体制旧的军阀政治体制死死捆绑在了一起。真正的背离了三民主义目标。除非开启自己革自己的觉悟,逆向搞个二一四啥的。否则国民党失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标志。在此原因下他啥改革不论目的如何,其成功就是中国革命的失败。其失败就是对革命最大的贡献。国民党及蒋介石分析得出的所有失败原因都是错的。其中也包括抗战。民国衰弱的根本原因是军阀割据不相统属。而割据的种子是临时约法造成的法权相勃府院之争。并在此后的十五年间没有解决此问题,更没有解决此问题的能力。圣人畏因,凡人畏果。苦果皆由恶因起。

民国时期,蒋介石搞币制改革目的是什么?成功了吗?

抛开经济学的许多专业、晦涩的理论,个人觉得:发行纸币是政府维持其统治根基的最重要手段。在使用金、银、铜等实物货币的封建社会,一旦不能依靠商品流通获得这些贵金属就会陷入财政困难,即使是皇帝老子也只能干瞪眼。明思宗朱由检在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临城下时就是因为国库里拿不出银子调派山海关吴三桂驻军勤王而致城破身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府需要掌控经济才能稳定统治。掌控经济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发行基于国家经济生产能力和政府权威信誉的纸币并使之成为市场商品流通唯一凭据。即使在国际上,霸权主义超级强国美国也是通过其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绝对统治地位来实现收割全世界发展红利。这就是美国在制造业空心化严重且失业率较高的情况下还能使人民过上不错物质生活的秘诀。美国通过美元搜刮全世界,政府通过纸币搜刮人民。

美元

北伐战争胜利、中原大战胜利、东北易帜后名义上统一中国的国民政府首领蒋介石当然需要用发行纸币的手段树立起经济权威,否则任何军阀手握大量金银都可以对抗中央。

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

坦白说,国民政府中前期的币制改革可以称得上成功,财政压力大大缓解后也造就了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然而,由于多年持续的大规模战争,初期发行的法币经过八年抗战的消耗已经大为贬值。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本已举步维艰的法币随着国民党政府的屡战屡败更是沦为废纸一般。为挽救危局,国民政府在1948年又试图发行发行金圆券以替换法币。事与愿违,因为蒋介石袒护孔家的扬子公司,蒋经国在上海滩打虎失败使金圆券不但未能挽救大厦将倾的国民政府财政,反而充当了统治者强制搜刮人民手中所剩不多金银、外币的帮凶。风雨飘摇的国民政府就此彻底得罪了民众而被敲响了垮台丧钟。

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

蒋经国上海“打虎”

国民政府败逃台湾之前从上海等地抢运的六百多万两白银和数十万两黄金中的多数正是通过发行金圆券掠取而来的。因为有了这笔财富,国民党小朝廷才能在台岛站稳脚跟并在六十年代实现经济腾飞。现在的台湾,无论执政的民进党还是在野的国民党,谋独之前该先还钱给大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