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军基地能抵御正规军多长时间的攻击?

青岩来答

(以下是阿富汗塔利班武装袭击美军坎戴什前哨基地的真实案例,全部都是事实。希望大家看完后,能够对美军的作战实力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阿富汗战争中期,盘踞于北部山区的塔利班武装组织经常利用阿巴边境走私武器、装备以及木材和宝石。美军为了彻底堵死这条走私生命线,决定在距离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14英里处的努里斯坦省坎戴什地区修建一座前哨基地(代号基廷)。(坎戴什地区三面环山,另一面是水流湍急的威格尔河,中间有一条狭窄崎岖的公路穿行而过。)

“基廷”前哨基地的军备情况

  1. 这座美军微型基地驻扎军人共134人,其中外围阵地由80名阿富汗国民军协助防御,指挥官是两名拉脱维亚籍的军事顾问,剩下的54名美军负责驻守主基地。
  2. 该基地占地约40000平方米,四周建有2米高土质围墙,可抵御小型自动火力的直接射击。围墙内建有弹药仓库、食品仓库、食堂、士兵宿舍、发电机房、迫击炮阵地、警戒哨塔以及沙袋构成的简易阵地等设施。
  3. 至于医疗条件,基地里有一名军医,可以进行简易治疗。由于没有条件贮存血浆,一旦有人受伤严重,直升机会在两小时内赶到将人接走。
  4. 基地外围铺设有双层蛇形铁丝网,并安装有绊发雷用于警戒。最外围空地埋有阔剑地雷,可以对闯入者造成重大杀伤。
  5. 武器方面,该基地最拿出手的是1门M252式81毫米迫击炮与3辆高防护版悍马M998重型军车。悍马军车上的勃朗宁M2HB12.7毫米重机枪是该基地重要的火力支撑点。

战斗前夜

由于该基地位于三座山峰的底部,极易受到武装人员的袭击。所以美军原计划在2009年8月前关闭这个前哨基地,但由于基地附近有其他的军事行动而推迟。也正是这个原因,基地内的美军指挥官并没有对基地防御措施进行大规模的改善与加固。比如该基地没有坚固的永久火力点(只有用沙袋堆砌而成的简易工事)、没有专业的狙击手、最重要的迫击炮阵地也没有人24小时值守等等一系列问题。

突袭发生前,美军曾得到有关塔利班集结兵力准备袭击位于坎戴什前哨基地的情报,但由于该情报未能得到侦察机的佐证,因此并未受到重视。

  • 2009年10月3日夜,塔利班武装共500人左右趁夜色潜伏至基地附近的大山中。凌晨6点,基地外围阵地上的阿富汗国民军士兵开始准时做礼拜,武装分子趁此机会向基地发起猛攻。
  • 6点5分,塔利班武装开始用迫击炮轰击美军基地,炮火很密集。美军一开始就被打蒙了,除了少数值班哨兵正在用无线电大声呼叫支援外,绝大多数的士兵才刚刚起床,正忙着穿戴装备准备作战。
  • 6点10分,基地外围的阿富汗国民军丢弃阵地,沿着公路逃跑了。负责指挥的拉脱维亚籍的军事顾问虽极力阻止,但没有效果。
  • 伴随着阿富汗国民军的溃逃,塔利班武装从山上倾泻而下,大约有200多人手拿AK47突击步枪与RPG7火箭筒从四面八方直扑美军驻守的主基地。6点15分,冲锋的人群距离基地正门越来越近,外围雷区内的阔剑地雷因布设时间过长导致失效,并没有对敌人造成任何杀伤。悍马车上的美军警戒哨开始用12.7毫米重机枪向人群进行密集扫射。兵营之中的美军士兵也已完成作战部署,冲出营房向敌人进行猛烈还击。

此时塔利班武装的人数优势显现出来,除了向前冲锋200多人外,其余还有将近两百人隐蔽在附近山头上利用地形优势向美军基地倾泻着子弹。基地内的美军士兵被密集的子弹压得抬不起头来,只能四处躲避。

战场的现实情况是,塔利班武装拥有绝对的人数优势与火力优势,但他们的士兵因缺乏训练所以子弹的弹着点与迫击炮的落点准头非常差,没有利用最初的混乱给与美军以较大的杀伤。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训练有素的美军逐渐找回节奏,开始大量射杀毫无防护的塔利班士兵。此时最出彩的是3辆悍马车上的勃朗宁M2HB12.7毫米重机枪,这种机枪火力密度高、射程远、威力大、精准度好,射手又拥有可以免疫轻武器设计的护盾,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顾忌与山头上的敌军进行对射。

塔利班武装部队指挥官战斗经验非常丰富,他首先命令部下在第一轮炮火中打掉了美军迫击炮阵地,随后又留下将近一半的兵力在山上对基地进行压制性射击。此时表现抢眼的3挺重机枪又成为新的打击目标,他们命令部下的迫击炮班组集中火力打击美军的3辆悍马车。

随着敌人炮火的密集攻击,美军悍马车上怒吼的重机枪先后哑火。向前冲锋的塔利班武装分子借此机会已经越过铁丝网,基地外的围墙冲来。美军的士兵虽有一定的伤亡但主力犹在,他们利用手中M14EBR卡宾枪、M240通用机枪向敌人进行猛烈射击。此时更大的危险出现了,随着距离拉近武装分子手中的RPG火箭筒已经可以向阵地内的美军士兵,进行精准射击。

6点50分,塔利班武装突破高墙,进入基地与美军进行着巷战。此时,基地内的美军已有多名士兵深受重伤,医生正在食堂内对他们进行紧急抢救。而基地指挥官正在用无线电与总部进行联系,要求前来支援的飞机能够快些到达。前线真正指挥战士与敌搏杀的,反而是那些官阶并不高的军士们。(要不说士官才是一支部队的灵魂呢?)

随着涌入基地的武装分子越来越多,美军士兵只能逐渐后撤至兵营附近,并组织防御。炮火引燃建筑物,浓烟在基地内四处飘荡。这些烟雾对美军士兵的防守非常有利,失去目标后,迫击炮的威胁小了很多。大量向前冲锋的武装分子被扫倒,美军士兵正在苦苦坚持,他们迫切希望看到美军战机的身影。

临近中午,美军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天气终于开始放晴,空军两架F15E “攻击鹰”立刻起飞。

12点10分,两架赶来支援的F15终于到达战场,它们对武装分子进行了猛烈轰炸。基地内剩余的美军士兵也趁此机会猛冲而出,塔利班终于被赶出基地。为了激励基地守军的士气,这两架F15在完成任务后并没有离去,而是继续在天空中盘旋,时不时来个俯冲,用M61-A1 20毫米六管机炮对山头上的敌人进行猛烈扫射。

  • 下午2时,在F15的引导下数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与A10攻击集群先后赶到战场,他们利用强大的火力将武装人员藏身的山坡炸成了一片火海。战斗已经没有必要进行下去,没有防空导弹的塔利班根本无法与美军的战机抗衡。
  • 攻击机群离开后,塔利班武装开始撤退,基地守军因伤亡惨重也无力向敌人反击,战场开始逐渐趋于平静。下午3时,美卡塔尔空军基地起飞的2架B1战略轰炸机赶到战场,它们对来不及撤退的塔利班武装进行了第3次轰炸。精确制导炸弹威力着实惊人,但塔利班武装大部分已经撤走,受到伤害的仅仅是负责断后的小部队而以。

随着塔利班武装全部撤离,基地守军开始清点伤亡,统计损失。此次战斗,共有8名美军士兵阵亡、27人受伤(其中6人伤势严重)整个前哨基除兵营以外的所有建筑基本都被摧毁。(美军宣称塔利班方面有150人阵亡,我估计有点高。)

  • 下午7时,前来支援的第10山地师第32步兵团第1营的快速反应部队终于赶到前哨基地。(这支部队在接到支援命令后迅速整装登机,他们大约在下午2时左右抵达距离战场最近的直升机着陆区。在向基地进发的途中,塔利班武装的一支小部队在山脊处伏击了他们。狭窄的地形限制了部队的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6时才宣告结束。经过1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在下午7时赶到基地,接管了基地防务。)

10月5日,前哨基地被彻底废弃,所有美军登机撤离。就在美军离开后不久,塔利班武装很快占领了该基地。10月6日早8时,一架美军B-1战略轰炸机突袭了此处,基地内剩余建筑与美军遗留的部分弹药被全部炸毁。

轰炸行动结束后,美军对发生在“基廷”前哨基地的战斗进行了详细调查,有4名陆军情报官员被追责,但美军没有公布他们的任何信息。

为了表彰基地守军的英勇行动,美国陆军为27名在战斗中英勇负伤的士兵,授予了紫心勋章;3名在战斗中冒死抢救伤员的士兵,被授予铜星勋章;一直在战斗在最前线的两名军士长,则被授予象征美国军人最高荣誉的荣誉勋章。

前来支援的3架AH-64D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机组人员,被授予杰出十字勋章,负责在空中协调的F-15E战斗机飞行员,则被授予杰出飞行十字勋章。

塔利班武装成功袭击美军基地带给我们的启示?

美军篇

1美军基地选址,错的离谱

将一个前哨基地布置于三面环山的盆地当中,狭窄崎岖的三路既不利于增援又不利于撤退。如果遭遇正规军进攻,全体守军一个也跑不了。

2基地内的防御阵地,布置的一塌糊涂

驻扎这么久,没有设置外围观察哨,没有隐蔽哨,没有交通壕,没有抗打击的永久火力点,没有配置隐蔽的迫击炮阵地,没有坚固的指挥所与救护所,外围阔剑地雷失效后也没有及时更换。在如此凶险的地形之下,美军士兵竟然什么都没有做,连伪装网都懒得搭。如果是正规军前来攻击的话,据我估算在第一轮炮火突袭中,美军将最少阵亡一半的士兵。

塔利班武装篇

1提高士兵战斗素质,快打快走才能避免伤亡。

在此次战斗中,美军基地位于三面环山的盆地低洼处,塔利班士兵则可居高临下对基地内的美军进行压制性射击。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占据兵力、火力、地形三重优势的塔利班武装不仅在战斗中付出了较大的伤亡,就连夺取美军基地的目标也没有实现。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塔利班士兵缺乏系统训练,没有形成战斗默契。迫击炮班组的准头太差,部队中又没有狙击手,难以对掩体后面的美军士兵进行精确杀伤。如果塔利班武装能够在 3个小时以内结束战斗,就可在美军战机到达前全身而退。

2要想在袭击中战胜美军,选择合适的天气非常重要。

在此次战斗中,美空军战机本来可以在两个小时以内飞抵基地进行支援,但恶略的天气阻挡了这一切。缺少了空中支援,美军士兵就像老虎缺少了爪牙,战斗力将会大大下降。

一个美军基地能抵御正规军多长时间的攻击?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和“今日头条”平台邀请答题。美军基地有大有小,军力有强有弱,因此正规军能否将其拿下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只有两三百人而且位置偏远的小型基地,进攻方拥有超过他们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的兵力,而且还配备充足的重武器,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强力攻击,也许一两天便可以拿下。但如果是面对规模比较大、守备兵力数千并拥有坚固防御工事和大量重装备的美军基地,进攻方不仅兵力上要占绝对优势,而且要配备能够压制住美军火力的重武器,还要事先占据有利地形和对美军基地内部有一定侦察了解你才敢进攻。基于美军的综合战力强大,如果进攻方不能十天半月内攻下美军基地,战场形势必然发生变化,到时候进攻方可能不得不无奈撤退。

自二战结束后,貌似还没有哪个国家军队能够在实战中真正攻陷过美军基地。我所知道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攻击美军基地的战役,就是越南战争中北越军队重兵围攻美军溪山基地,而且还是北越“战神”武元甲亲自指挥。虽然北越军队在地面上包围了基地并动用了不少重武器实施进攻,但美军由于得到大量的空中支援,最终北越军在经过长达77天围攻并付出了惨重代价后不得不主动撤围。

现在的美军是立体作战的军队,你即使在地面上包围了他们,但美军凭借强大的空中轰炸、空投支援和直升机突击,他们照样可以拥有巨大的战场优势,使进攻方会遭受到严重损失。事实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就曾经在与具有立体作战能力的美军交锋时吃过大亏。打铁须得自身硬,没有足够的硬实力,想攻下美军基地那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个美军基地能抵御正规军多长时间的攻击?

1951年2月15日上午,志愿军西集团前指“邓指”给第40军下达命令,要求次日务必拿下砥平里,军长温玉成压着的火终于爆发了,该军参加攻击的三个团已经伤亡1830余人,其中359团二营几乎全部伤亡,他认为这是一场没有协同的乱仗,必须立即退出攻击。于是操起电话直接要通了西集团指挥员邓华,明确建议应迅速撤出战斗,后经邓华请示彭总同意,分属三个军的我参战部队开始脱离战斗。

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的两位副司令员分别担任东、西两个战役集团的指挥员,以贯彻彭总“西顶东放”的指导思想,其中邓华率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66军(简称东集团),在东线向横城和原州方向实施反击;而韩先楚则率第38军、第50军组成西集团,任务是要顶住并迟滞敌人的进攻,为东线部队完成战役集结争取时间。

此时,联军在北进过程中战线已经出现漏洞,在东线的横城和砥平里地区分别形成了两个突出部,因此给了中朝方以有利的战机。鉴于邓华东集团兵力有限,尚不足以同时攻歼两处之敌,因此出现了先打敌人哪个突出部的问题。韩先楚提出先打砥平里之敌,认为砥平里是关系到整个战局的要点,把它打下来才能威胁西线敌人侧后,足以震撼全局。

而邓华表示应先从横城下手,认为此处敌人以韩军居多,且处于运动之中,便于围歼而可以大口“吃肉”。彭总有些难以抉择,几次改变决心,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先打横城的意见,遂有横城反击战的可喜战果,自2月11日至13日两天内我军累计歼敌12000余人。然而其后当各部在运动中接近和准备攻击砥平里时,敌情却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变化。

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看出了砥平里的重要战术价值,深知它是巩固整条战线以及未来实施反攻的重要枢纽,认为“这是阻止中国军队前进的关键所在”,因此否决了第10军军长拜尔斯的撤退建议。李奇微电告这位替换阿尔蒙德的将军:敌军为这次攻势的成功,攻占砥平里是绝对必要的,因此,第十军无论如何要确保砥平里,不管付出多大的牺牲。

砥平里是一个位于横城以西、杨平以东、南汉江以北的小村庄,是半岛中部的交通要道,坐落在一个四周都是小山包的盆地里,方圆大概5公里,周围山包的标高分别为297、248、345、207、212米,这些山头看起来虽然都挺矮,但是在中部平原地带,也算是比较利于防御的地形了。砥平里守敌为美第十军所属的第2步兵师第23团加一个法国营,拥有四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坦克中队共6000余人。

第23团团长弗里曼上校本来已经当面接到了拜尔斯的撤退命令,刚刚准备开溜时,却接到了集团军司令李奇微直接下达的命令:不准撤退,坚守砥平里,于是第23团士兵在骂骂咧咧中开始加固砥平里防御体系,弗里曼决定放弃外围阵地,而是以1。6公里为直径紧急修建了一个临时防御基地,把6000人全部塞了进去,从而使各营阵地间没有缝隙。美军直升机则川流而来运输物资,给基地储备了10日份的弹药和食品。

美军兵力虽然不是很多,但是重装备却不少,弗里曼以四个步兵营守备环形基地的外圈,然后在中心位置配备了6门155榴炮、18门105榴炮、51门重迫击炮、一连高射炮和20辆坦克,算起来接近100门各类口径火炮,并且弹药充足,可以随时向任何一个方向提供火力支援。阵地前沿都挖了壕沟,布满防步兵地雷,同时还在环形基地的外面,大量泼水制造出冰区。

看见了吧,美军一个团的炮火几乎顶上了志愿军的两个师,而最先兵临砥平里的第40军119师,接到的情报却是敌人正在撤退的情报,遂有些轻敌思想。师长徐国夫还比较慎重,准备把攻击时间稍微延缓一下,等待师主力第355团赶到,然而“邓指”的命令却是:“敌情不过一二个营,可能已经逃跑了一部分,必须迅速抓住敌人,不能拖延”!

雪上加霜的是,配合砥平里攻坚作战的炮兵第42团,却因为遭到空袭而无法按时投入战斗,于是第119师仅能以两个团和轻武器仓促发起了进攻,时间是2月13日傍晚。结果却是碰了大钉子,两个团在迫击炮的掩护下,从傍晚一直打到次日天亮,居然没能占领敌人一块主阵地,并且伤亡也比预想的要严重的多,事实证明之前对敌情的判断严重有误。

1951年2月14日上午,相继参战的第39军115师、第42军125师也到达战场,然而抗美援朝战场上最要命的问题是,白天根本无法组织大规模作战行动,在李奇微的强烈要求下,美远东空军以大机群支援砥平里。整整一个上午,美机铺天盖地而来,密度空前,志愿军各师攻击部队只能隐蔽防空,而美军则在坦克掩护下发起凶猛的反击,逐一恢复丢失的前沿阵地,这个仗太难打了。

当天夜里,由40军统一指挥的六个团官兵再次发起猛攻,志愿军官兵在火力劣势的情况下奋勇冲锋,一度把环形基地撕开了缺口,美军和法军的防御体系已经芨芨可危,甚至弗里曼上校本人也中弹负伤。如果再给志愿军一点时间,兹要冲进基地内环与敌人短兵相接,使其火力优势无从发挥,则砥平里必克,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天又放亮了。随着美机蝗虫一样扑来,弗里曼的23团终于逃过了灭顶之灾。

与此同时,李奇微已经督促美第2师的一个团、骑兵第1师的一个团,在坦克的伴随下拼命增援,至2月15日下午,美军第一支增援分队突进了砥平里,虽然援兵只有十几辆坦克和几十名步兵,但仍然给苦苦挣扎的弗里曼团打了一剂强心针,得以继续顽抗下去。随着打援压力的剧增,以及三个师仅有30多门山炮的劣势火力,温玉成军长认为这是以我军之短对敌人所长的一场战斗,是很难取胜并且得不偿失的。

1951年2月15日下午6时30分,“邓指”正式同意参战部队撤出战斗,从攻击砥平里开始到结束,历时整整两天,分属三个师的志愿军攻击部队未能攻克美军一个防御体系完备的临时基地,伤亡达数千人。砥平里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敌情不明、火力薄弱、参战部队番号杂乱等等。其实最关键的,是在没有制空权的炮火劣势的情况下,不应该轻率进行攻坚作战,以10000余人想吃掉6000多美法军,在当时是不现实的。

后来美方战史评价称:“第2师在砥平里的英勇坚守,后来证明是挡住中国军队进攻的转折点”。战后,邓华在志司专门做了检讨,而在日后的几十年中,韩先楚一直遗憾不已,认为当年先打砥平里至关重要:

如果在弗里曼团来不及加固防御的情况下,第一时间以运动战方式发起攻击,这次战斗以及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的结果,极有可能被改写。

一个美军基地能抵御正规军多长时间的攻击?

一个美军基地能抵御正规军的攻击那得分和那个国家交战,如果跟俄罗斯交战有可能顺间被攻下。如果和其他小国交战,就没有攻下的可能性。如果和中国交战,美国基地根本就没存在的可能性,因为我们有世界军事最先进的激光武器。

一个美军基地能抵御正规军多长时间的攻击?

理论上几乎没有可能!只看到美军基地里的几百个人,其背后却是强大海空和特战力量。假设一个500人的基地,实际战斗人员为200人,进攻方至少需要1000人,还必须要有重武器,如果没有重武器基本上就是送死去了,当你重武器离基地还有100公里的时候就已经被发现了,跟着就是战斗机第一批投入作战,跟着就是武装直升机一波波到来!最好的情况就是把混凝土墙或大门打个洞!这1000多人基本就报废了!规模更大的部队在你集结时就被发现了!所以伊拉克、阿富汗打了这么多人几乎没有人敢去进攻美军基地,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高兴的是美军!这比打巷战容易多了!

一个美军基地能抵御正规军多长时间的攻击?

500打54,第一波(远距离)空中支援出现在12点,54个美军坚持了至少6小时,战斗力相当不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