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萧何?厉害在什么地方?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曾辅佐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论功时被评为功臣第一。刘邦打下天下之后,曾有意识的清理有功之臣。韩信、黥布、彭越等被杀,张良为求自保,学辟谷,从赤松子游。而萧何从跟随刘邦打天下起,就一直身处高位,为宰相之尊,掌握大权。在雄猜之主的刘邦手下,能够有始有终。到刘邦去世,他的儿子孝惠帝继位,萧何依旧当宰相,直到去世。那做到这一步,萧何当然是厉害人物。
要问萧何到底厉害在哪里?我个人看法,有以下几点。一是他具有超人的眼光。二是他有超强的办事能力。第三是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忠诚。正是因为这三方面的特点,成就了历史上的萧何。下面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三个方面。
超人的眼光。一个人具有超强的眼光,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事,二是看人。这两方面都很重要。比如在秦末的乱世之中,有能力的人,只有看清楚秦朝大势已去,才会参与造反。萧何在秦朝为吏的时候,秦朝御史监管本郡的,与萧何关系很好,曾经想举荐他,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升官的大好事,可是,萧何不干。这就是看事的眼光。既要参与造反,就要跟人,在乱世之中,如果跟错了人,就可能造成粉身碎骨,遗臭万年的结果。跟对了人,就可以成就大业,流芳百世。
萧何看人的眼光,从《史记》中找出三个例子来。
第一个就是刘邦。在秦朝时期,刘邦是泗水亭长,萧何是沛县吏掾。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呢?以现在类比,大概都属于基层公务员。古代的公务员有官与吏之分。所谓官,相当于现在的央管干部,最低是县级。吏是邦助官员处理日常事务的。萧何是县吏,和宋江的情况是一样的。而刘邦做亭长,也是吏,类似于晁盖的保正。宋江和晁盖的关系,大概可以类比刘邦与萧何的关系。
刘邦这个人,长得应该不错,按现在的话说,应该是颜值比较高的。史记上说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他是基层小公务员,和普通百姓一起混,在百姓的眼中,他大概是那种不会过日子的人,吃喝嫖赌样样都干。但同时,刘邦也轻财好义,为人豁达。萧何对他非常赏识。刘邦曾到咸阳收税,当时叫“徭”,为吏的人都送钱三百,唯独萧何送五百。而且萧何在评判下级工作时,给刘邦评第一。能在刘邦未发达之时,看准刘邦是能成大事者,是萧何的眼光不凡之处,非常人所及。
第二个人物就是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中国人大都耳熟能详。这是萧何知人善任的最重要事例。韩信在项羽的手下混了很多年,未被任用。到了刘邦的手下,一样不被重视,如果不是萧何的力荐,刘邦是不可能任用韩信的。这一点显出刘邦与萧何的不同之处。刘邦是大英雄能本色,不喜欢的人就是不喜欢。刘邦与韩信大色约是不太对脾气。但既然相信萧何,那就听你的,这是刘邦的不凡之处。同时,韩信的被任用,除了证明萧何看韩信的眼光,也证明了萧何看刘邦的眼光。同样的的项羽并不听亚父范增的话。
第三个人物是曹参。曹参也是从沛县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他跟萧何的关系一直不好。谁也看不上谁。惠帝二年,萧何生病,生命进入临终状态。皇帝去看望他,并请教谁可以继任萧何为相,萧何向惠帝推荐的人选是曹参。曹参上任之后,采取了“萧规曹随”的政治方略,清静无为,为经受秦末战乱的汉初经济社会的恢复做出了贡献。
萧何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超强的办事能力。我们说起开国功臣的时候,往往首先想起的是那些出谋划策,能够帮助君王险中取胜的人。比如张良,陈平。或者是那些在重要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比如韩信。很少关注萧何这样的人。他的作用,很像是刘邦的大管家,刘邦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萧何一直是他的后勤总管,人员物资的调配供应,后方己有根据地的稳固,全部是有萧何来掌握的。其重要性绝对是无可比拟的。我们可以用一个现代的事例说明一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彭在前方指挥打仗。而周在后方为志愿军做后勤保障。周的作用,与汉时萧何的作用是可以做些类比的。
超强的办事能力,还要有超人的眼光为前提,没有超人的眼光,只有超强的能力,是办不成事的。一个简单的例子。项羽与诸候相约攻打咸阳,刘邦先打下咸阳,他手下的将领们进入咸阳之后,大家都去抢钱抢物了。这时,萧何什么财物也不抢,而是到丞相府把秦朝的图书律令文件等等全部收藏保护起来。等到项羽进入咸阳之后,一把火把咸阳烧了。这样,大秦国的人口户籍,地理险要,民生疾苦等情况全部为刘邦集团所掌握。这些文件对统一天下的作用是巨大的。
萧何的第三个特点是忠诚。这是萧何在兔死狗烹的背景下得以保全的最重要方面。自古伴君如伴虎。身居高位的功臣自保在有效的方式是忠诚。这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因为你只有让主子相信你忠诚了,你才是安全的。就是你是真的忠诚,可是主子不相信,也是没有用的。历史上许多被杀的功臣,并非一定不忠诚,一定有谋反之意。而是没有得到主子的信任。是因为你的能力高了权位也高了之后,让主子害怕了。
以忠诚自保,让主子信任这种保身之策,是符合儒家道德的。
萧何在辅助刘邦的过程中,遭遇过多次信任危机。他都化解了。化解的方式说白了很简单,就是通过自污让主子信任。让主子明白,我决没有二心,只会一心一意的辅助你。这事说起来简单,但很少人能做到。
第一次信任危机是在汉三年。当时,刘邦带兵与项羽在京、索之间作战。能不能战胜项羽,刘邦并没有绝对的把握。这时,他的手下的大臣们如果转投项羽,或者自己有天下之志,刘邦就会很危险,所以他很担心。因为这样的事情曾经发生过。比如魏王豹,在已经投靠刘邦之后,曾经在刘项相争时,坐山观虎斗。还有韩信也曾有过在打下齐国之后,没有及时带兵支援刘邦,而是要求刘邦封己为齐王。如果萧何也这样干,刘邦自己就很危险了。于是,刘邦不断派人前来慰问萧何。这疑惑,这时,有人提醒他说,这是刘邦怀疑你是否忠心。萧何立即醒悟,把自己家里的兄弟子侄能够上阵打仗的全派到前线跟刘邦一起做战。这样一来,刘备立即安心了。
后来在论功的时候,有人说,萧何没有打过仗只是搞搞后勤,凭什么他的功劳第一。刘邦为他辩解了好几条,其中一条说,你们每家跟我打天下的,不过是三个两个的。萧何是全家族跟我一起闹革命,这一点,你们谁敢比?
汉十一年,陈豨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出征。这时,吕后在家把韩信收拾了。萧何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刘邦为萧何加封了五千户,并为其配置五百人的护卫队。有个历史名人叫召平的,劝萧何让封不受,并以自己的家财邦助刘邦平叛。萧何听从了。刘邦大喜。
汉十二年,黥布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出征。上述故事又一次重演。刘邦在出征中又一次次的派使者回来“慰问”萧何。因为经历过不止一次了。萧何已经知道应对之策了。又把自己的家人和财产献出来。可是,这次仅仅这样做都不够了。又有谋士给他出主意,这人说。你是功臣第一,又能干,当宰相这么多年,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大家都感谢你。民心都归你了,刘邦能放心吗?所以,你必须与民争利,把自己的名声搞坏,皇帝就放心了。
萧何又照做了。买田买地,干了许多让老百姓不高兴的事。当刘邦得胜还朝的时候,老百姓排队告萧何的状。刘邦看了这种情况,心中非常高兴。
这就是萧何的自保之道。看了之后,是不是觉得很累?伴君如伴虎,身处高位,有权有势,能保全自己,确实是不容易的。萧何确实很历害。
个人觉得,萧何与明代的李善长很相似。刘邦与朱元璋也有相似之处,二人都是草根逆袭。所以,萧何可以与李善长比一下。李善长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也是功劳第一。朱元璋在打下天下之后,也可刘邦一下,开展了“杀狗运动”,李善长在退居二线多年之后,还是被以谋反之罪杀了。这与他的贪权,恋财,恋势有很大关系。如果李善长能够多看看《史记萧相国世家》从萧何这儿学一点经验,大概结局就不会那么惨了。
历来的二把手都是不好当的,萧何能够当一辈子二把手并且能够善终。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如何评价萧何?厉害在什么地方?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说道,刘备听了谋士徐庶的推荐,准备安排礼物,前往隆中寻访诸葛亮。正遇水镜先生司马徽前来拜望,便向司马徽打探:诸葛卧龙究竟是何人物?
司马徽说出了两句惊骇众人的品评:
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三国演义·司马徽再荐名士》
或许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蜀汉丞相的人设太过鲜明,后来的读者连带将《史记》中的张良也当作了高祖刘邦的丞相,但这其实是对历史的误解。
一个大汉丞相究竟职司何务?汉文帝曾经这样问过他的丞相陈平,陈平的回答是: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如果以这样的工作职责去审视张良的话,我们会发现,陈平所说的大部分工作原来并不是张良的分内事。张良在刘邦身边都干什么工作?刘邦自己说得最清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换做今天的话说,张良乃是西汉军队的参谋总长。至于丞相也就是国务总理的工作,刘邦从来没有委任过张良。不但没有,并且自起兵沛县到崩逝长安,刘邦的总理大臣自始至终都是由另一位干吏来担当的,他就是——萧何。
萧何担任总理大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反秦起义爆发,刘邦被沛县父老推为沛公的时候。《史记》载: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所谓“沛公”,其实就是沛县的一县之长。按照秦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县令配有两位副手,一则为丞,二则为尉。前者协理民政与财政,后者帮办军事与治安。
刘邦做了沛令之后,随即任命萧何为县丞,并且授予他“督事”——也就是总览事务——的重权。之所以将这么重的事权授予萧何,并不是因为刘邦也跟项羽一样任人唯亲,而是刘邦麾下再也寻不出一位比萧何更优秀的基层行政长官了。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早年的萧何因通晓律令、用文深刻,长期担任沛县的主吏掾,是沛县群吏中的佼佼者。后来更追随秦朝中央政府派往泗水郡的监郡御史工作,又“给泗水卒史事第一”(《史记·萧相国世家》)。
鉴于他杰出的工作表现,监郡御史甚至一度起念向中央举荐萧何,将他调入关中,提拔任用,只因萧何执意推辞,方才作罢。
这些宝贵的工作经历不但培养了萧何务实高效的秦吏作风,更锻炼了他敏锐的意识和独道的眼光。《史记》载: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以我个人的愚见,私意以为对萧何抢救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这件事,司马迁并没有充分说明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上文中,太史公是站在军事学的角度来评价这件事情的,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萧何抢救出的这批资料为刘邦东出函谷、争雄天下提供了宝贵的军事情报,如此而已。
但这件事无论对萧何还是刘邦,它的意义远不止这么简单。
对萧何个人而言,在得到这批律令图书之前,他只有郡、县两级地方政府的工作经历,充其量算是个基层干吏。刘邦如果就是沛公,以萧何为丞,料理一县之务,萧何应付起来应该绰有余裕。
可刘邦的事业发展得太快了,从沛公晋爵为汉王,从据守区区沛县到奄有关中四塞,刘邦在三四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天下最有潜力逐鹿问鼎的诸侯王。韩信、张良、陈平等当世最优秀的将相之才也因此先后聚集到了汉王麾下。
遥想当年,春秋首霸齐桓公返国即位之前,鲍叔牙也曾是他最倚重的左膀右臂。可登基之后,眼光已经突破齐国一隅的桓公开始图谋霸业、经略天下了,鲍叔牙的能力渐渐跟不上齐桓公的雄心,于是被管仲取而代之。
从沛公蜕变为汉王之后,刘邦身边也不乏“管仲”。别人不说,父、祖两辈历相五代韩王的张良难道不能胜任汉王的丞相吗?
但事实是,刘邦并没有将总理万几的丞相一职授予张良,他选择了继续信任萧何: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能够力压张良等人,坐稳汉王丞相的位置,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得到了那批秦朝丞相和御史的律令图书。
通过学习这批宝贵的公文档案,萧何事实上磨炼了担任丞相、御史大夫等高级领导职务所必须的工作能力。用秦朝“以吏为师”的培养标准来看,此时的萧何已经历遍了从基层吏员到朝廷三公的各级行政岗位,拥有了完整的秦吏培养履历。
刘邦本人与萧何一样都是秦吏出身,治国理民都以法制为抓手。入关灭秦,刘邦与关中秦民约法三章,表面上看是扫除故秦苛法,实质上却是以新法取代旧法,仍是沿用了故秦的法家治国精神。有鉴于刘邦的早年经历与政策偏好,即便张良的相才不输于萧何,可因为他父、祖为相使用的是山东六国的旧制而非秦制,刘邦仍然会把丞相的职务授予秦吏出身的萧何。
至于说那批律令图书对刘邦的积极意义,恐怕也不只于提供天下阨塞、户口、兵力强弱等一时的军事情报,更有影响后来西汉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价值蕴含其中。据《史记》所载: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史记·萧相国世家》
在入关灭秦的次年,萧何着手在关中地方创制汉朝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这些工作如果白手起家的话,可能需要花费数年的功夫才能成就。
仅以行政区划的设计来说,当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改革,从公元前352年起,整整耗去了3年才将秦国的所有乡邑整合为三十一县。要知道刘邦和项羽的楚汉战争拢共也不过打了5年,紧张的战争形势要求刘邦必须尽快重建关中,激发战争潜力,他可等不起这3年。
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关中的元气呢?蓝图是现成的——就是那批故秦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律令图书。按图索骥,因秦制而立汉制,在关中建设一个刘姓为名、秦制为实的新政权便是最务实的选择。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秦吏萧何以秦制重建关中,的确为刘邦提供了最有力的后勤保障。
刘邦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絶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记·高祖本纪》
如果我们仅在破项羽、灭西楚的话题下来讨论,萧何经营关中的意义就将局限于为刘邦建设了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至于楚汉战争的宏观战略设计,实际上是把握在张良手里的,也因此刘邦提到灭楚“三杰”的时候,张良的排名会在萧何之前。
可要是我们将话题转换到西汉帝国的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上,那萧何的作用与影响就远非张良所能比拟了。萧何一手建设的关中就像西汉帝国的第一套“样板房”,随着汉军征服天下的脚步迈向远方,类似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将在越来越多的新占领区建立起来,直至覆盖整个华夏版图。
汉军击垮项羽,赢得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既宣告了张良这位战略设计师的成功,也同时意味着萧何这位制度设计师的成功。
在西汉帝国统一天下之后,遍数朝野百官,在治国理民上稍能抗衡萧何的,只有一个曹参。因为曹参在天下遍行萧何法制的时候,利用诸侯相国的身份便利在齐国开辟了一块试行黄老治国的“特区”。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故去之后,曹参因为他的推荐准备卸下齐相之职,进京继任相国。临走前,他叮嘱新来的齐相说:
“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
——《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交代说,对监狱和市场,你要睁只眼闭只眼,千万不可穷治狱、市!新任齐相表示不解:难道治理国家,就没有比治狱、治市更重要的事儿了吗?再者说,秦法讲究的是用文深刻、法不容奸,难道我们能眼看着监狱和市场沦为法制的死角吗?面对着继任者的质疑,曹参向他解释说:
“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说,监狱和市场倒也不能说是执政的第一要务。但你要明白一点:从理论上讲,再严厉、再缜密的法制也不可能将社会上的坏人彻底铲除。
与其逼迫他们流窜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威胁各行各业的稳定与安全,倒不如让出一点空间,将他们羁縻在某些狭小的社会领域之内。监狱和市场就是容奸的所在,如果穷治狱、市,只会打开潘多拉的魔盒,让奸邪像瘟疫一样蔓延得到处都是!
自公元前201年出任齐相,曹参就开始访贤问能,孜孜以求治国之道。在胶西盖公的指点下,他逐渐领悟到了黄老治术的精髓。又因为早年曾做过沛县狱掾,所以曹参便从治狱入手,经过长达9年的艰苦实践才最终形成了那套“以狱、市为寄”的治国方略。
可即便是这么出色的政治家,入朝拜相之后仍然无法抵消萧何的影响力:
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史记·曹相国世家》
萧规曹随。萧何对西汉政治的影响力之强,再没有比这个成语形容得更贴切的了。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如何评价萧何?厉害在什么地方?
萧何知人善用,最典型的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劝说刘邦筑台拜将,从此,才扭转了战局。
如何评价萧何?厉害在什么地方?
胜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为了刘邦集团的利益,
劳苦功高,呕心沥血,一旦大功告成,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就要卸磨再驴,过河拆桥,他的最厉害之处,就是能够揣摩,
领导的心思,时代的要求,在复杂的斗争中,立于不倒之林,成为不到翁,能够善始善终!
以别人之血,祭刀,凝聚自己之成功!说不上伟人,也无大海之心胸!
如何评价萧何?厉害在什么地方?
能被刘邦称为“汉初三杰”之一的人物,怎么可能是寻常角色呢?张良是“谋圣”,韩信是“兵仙”,那么萧何算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给萧何也加上一个称谓的话,我看用“人杰”比较合适,兵仙和谋圣,都有点凡人遥不可及的意思,只有萧何这个“人杰”是我们能够触及的。
萧何是沛县的主吏,负责掌管官员的考核和进退,这个权力不可谓不大,他和泗水亭长刘邦联合起来,把夏侯婴这个马夫都搞成了沛县的候补县吏。萧何属于利用政策的空挡,既能够合法合规,又能够为自己谋利的人,这样的人设没被人发现叫能臣干吏,被人发现了就叫做贪腐之人。但没有萧何的协助,刘邦在沛县想兴风作浪,很难!
萧何属于那种不显山不露水,但是操纵权力的人,他出身不高,属于基层干部,因为处理好了和刘邦之间的关系,而得到刘邦的信用,属于汉军中实际上的二号人物,他可以带剑上殿,这不是皇帝对他的尊重,而是皇帝对他的敬畏。
刘邦进入咸阳,他被眼前的花花世界迷住了,这个好酒好色的沛公,准备直接做皇帝,开始享受生活,但汉军中还是有很多明白人的,其中就有萧何。当大家都去抢财物的时候,萧何做了两件事,第一是去把秦府库里的法律典籍都收了起来,他知道这些对于治理国家是不可或缺的。第二件事就是劝刘邦离开咸阳,不要看不清形势,因为对于项羽而言,现在消灭刘邦就是一声令下的事情。
萧何对于刘邦对自己的猜忌,有其应对的办法,韩信造反自取灭亡,张良避世也是痴心妄想,只有“人杰”萧何才真正做到了安身保命,又没有让自己的权力受到太大的影响。他搞了一个“自污保身”,让人去举报自己贪污腐败,主动申请进了大牢吃上了牢狱饭。他又让人替自己喊冤,说萧何是个好官,这个人还是刘邦身边的护卫之臣张都尉,刘邦不禁打了一个冷战,他知道萧何的朋党已经渗透到自己身边,尽管如今在大牢里的是萧何,但自己这个皇帝的生死也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萧何这样的人,不是军事能力突出,也不是战略眼光独特,而是深通人性弱点,懂得利用这些保护自己,同时操纵全局,因此大汉丞相这个位置才非他莫属。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如何评价萧何?厉害在什么地方?
萧何,与高祖是老乡,也是沛丰人。
有点文化,为人也正直,在沛县做了一个小小的吏掾,相当于一个科级干部吧,与《水浒传》中的宋江大概一个级别。
刘邦还是个布衣平头百姓时,萧何就经常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尽力照顾和维护刘邦,给他提供种种方便。
后来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就经常与刘邦一块儿混玩。
高祖有时带队押送役夫去咸阳,同事们每人送给刘邦三百铜钱作为送行礼,萧何往往要送给他五百铜钱,总是比别人送得多。
朝廷派到沛县来巡查工作的御史,萧何和他关系处得也不错。御史交办的事,萧何都完成得很好,表现了很强的办事和协调能力。
御史把萧何提拔为泗水郡吏,年终考核,萧何的成绩排在第一名。
御史打算推荐萧何到咸阳工作,萧何婉言谢绝,他说他还是愿意在基层工作。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清楚看到秦朝的统治离崩塌已经不远了,他不愿陪其殉葬;二是他更愿意与刘邦在一起,他觉得这个家伙虽然流里流气,但乱世即将到来,这样的人会成为振臂一呼的英雄。
后来高祖自称沛公,斩白蛇起义,萧何毅然放弃官职,加入刘邦队伍,为其专门负责军中日常事务。
沛公称汉王后,第一个就是封萧何为丞相。
萧何这个人长期做基层工作,非常有见识。沛公兵进咸阳,诸将都纷纷到府库中抢夺金帛财物,萧何却独自带人赶到秦朝的丞相府和御史台,把那些地图、法令、图书、档案等资料抢到手中。
后来项羽与诸侯屠城、火烧咸阳,楚汉交战,汉王之所以能对天下户口、江河关隘、军力部署,以及各地民生疾苦等信息了如指掌,全有赖于萧何抢下来的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如果要研究档案学的话,萧何无疑是最早的档案学家。
萧何善于识人,最大的成绩就是把韩信推荐给了汉王,汉王以韩信为大将军,所以在与秦朝、项羽的作战中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
汉王率兵东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弹压地方,安抚百姓,晓谕百姓,维护稳定,源源不断供给军粮与兵员,为前线作战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
汉王二年,汉王率领众诸侯与楚军交战,萧何镇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大权在握。
但是,凡是出台法令规章,设立宗庙社稷,修建宫室县邑,不管大事小情,萧何都会向前方的汉王及时请示,汉王允许了才去办,有时来不及请示就先决策办理,事后再将办理结果向汉王汇报。
在关中大后方,萧何善于按照户口多少,科学征收和调配军用物资,不管有多少困难,总能及时地运送到刘邦军中。
汉王经常打败仗,好几次都把军队、辎重丢得一干二净,但萧何每次都能及时地给汉王派去充足的兵员和物资。
有了萧何在后方的强大支援,汉王才能屡败屡战,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
也正因为如此,汉王才能把关中根据地放心地交给萧何主持。
经过五年的艰苦卓绝的楚汉斗争,刘邦终于打败项羽,平定天下。
全国解放了,刘邦主持论功行赏。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群臣争功,争得面红耳赤,吐出来的吐沫星也知道得灌满几大桶了。
这项工作持续了一年多都没争论出个结果。
是啊,到底谁的功劳最大呀?谁才是革命斗争的第一功臣呀?这个座次表怎么排呀?
最后,还是高祖一锤定音,以萧何功绩最盛,封其为酂侯,所赐的食邑也最多。
那些整天舞刀弄枪的武将们不干了,啊,我们这些人容易吗?谁不是披坚执锐,多者百余仗、少的数十仗,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哪个不是提着脑袋在枪林弹雨中闯出来的?哪个身上没有几个伤疤弹孔呀?萧何骑不得劣马,拉不开硬弓,一天战场都没上,只会舞文弄墨、高谈阔论动嘴皮子,现在反倒排在我们前面,这也太不合理、太不公平了吧?
是啊,当年李克农被评为上将,有些人也是大惑不解。
天下还有没上过战场的将军吗?
主席说,怎么没有?李克农的手下,个个可敌百万兵呢。
高祖笑着问群臣,你们这些小子见过打猎吗?
群臣不知道怎么回事,都说,打猎谁没见过呀?
高祖问,那你们知道猎狗吗?
群臣道,知道。
高祖道, 打猎这件事儿 呀,猎狗是负责追杀小兽小兔的,而负责发现猎物、向猎狗发令追击的却是猎人。你们这些人呀,起的作用就像猎狗一样,而萧何呢,起到的却是猎人的作用。没有高明的猎人,再凶狠的猎狗也没用。再说了,你们这些人都是一个人参加革命,多的也就是两三个人,而萧何同志呢,他的家族参加革命的却有数十人之多,有许多人都把宝贵的生命牺牲在了消灭秦楚的战场上,你们谁能比得了啊。
说到这里,高祖竟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群臣这下都服气了,谁也不敢和不好意思再多说一句。
解放后评军衔,徐海东同志得知自己被评为大将,为自己长期患病未能参加抗日和解放战争,战功不多,而深感不安,请求降低军衔。
主席知道了,说,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60多名亲属都为革命牺牲。授予大将军衔,不高也不低,名至实归。
贺龙元帅为革命牺牲的亲人也是高达100多人。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他们被评为元帅、大将,不仅仅代表个人,而是代表了所有为革命牺牲的亲人和战友们!
对功臣封侯结束了,接下来是评定在朝堂上的序列位次,谁该站在第一排第一个?
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上有七十多处伤疤,在枪林弹雨中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
高祖心里很不高兴,只是封侯时已经极力推举和封赏萧何,现在自己再坚持推举萧何,恐怕群臣有意见,一时之间颇觉为难。
关内侯鄂君很聪明,他看出了高祖的心思,上前说,大家说得都不对。曹参将军虽有野战略地之功,但只是一时之事。大家想一想,当年皇上与楚项羽相距五年,经常败军失众,仅以身免的时候都有好几次,但是不待皇上诏令,萧何总是能从关中调集充足的兵员和物资补给前线。还有,汉与楚在荥阳相距数年,我们军中粮草匮乏,又是萧何同志,从关中历尽千辛万苦,走水路,爬山路,粮食供应始终源源不断。陛下虽然数次丢失山东之地,但因为有了萧何同志主持的强大的关中革命根据地的全力支援,汉军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这样说,楚汉战争的胜利,是萧何同志用算盘精心筹算出来的,是萧何同志率领大后方军民用小推车推出来,萧何同志的功绩非一时之功可比,他的功绩是彪炳史册、无人可以代替的万世之功。一百个曹参将军可以没有,汉朝江山照样可以打下来;但是没有萧何一人,我们的革命斗争在黑暗中不知道还要摸索多少年。一时之功怎么能够凌驾于万世之功之上呢?萧何第一,曹参次之,毋庸置疑,请陛下定夺。
好嘛,让鄂君“嘡嘡嘡”一番话说得大家都豁然开朗,心悦诚服。
高祖大悦,道,说得好,说得好。
于是当即下令,以后上朝文武上殿,萧何排在第一位,特许可以带剑履上殿,入朝可以不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