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有战略上赢了可战术上却输了(或正好相反)的战例吗?
1941年9月27日傍晚6时25分,日寇第13师团早渊支队从城市的东南角攻入了长沙城,这是全面抗战爆发四年来,日军士兵第一次冲进长沙,第11军司令阿南惟畿接报高兴得手舞足蹈。此时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手中的机动兵力只剩下一个第79军,该军第98师在此之前,曾试图拦截早渊支队攻入长沙,以失败告终,暂编第6师则尾随日军入城展开巷战,至夜里11时仍被逐出,这时候的中日单兵素质差距,仍然是蛮大的,眼见长沙即将沦陷,薛岳已经无奈了。
(第79军夏楚中)
因为他调上去的决战兵团第74军和第10军两大王牌,已经被左路日军第3、第6师团击溃,尤其第74军损失非常严重,军部被打散,卫士排长被俘,王耀武仅以身免,这是抗战八年第74军打得最窝囊的一仗。而右路日军的第4师团和早渊支队,则连续击破第九战区数个军的阻击,终于兵临长沙。9月29日凌晨,第4师团“姗姗来迟”也进入城区,正当薛岳不知道如何跟重庆交代的时候,到中午时分,居然发现日军在破坏了一些军事设施后,集体掉头北撤了!
日寇急着返转,除了所携粮弹将尽以外,更严重的是必须掉头回救驻防宜昌的第13师团主力。这个甲级师团当时仍然是四单位建制,拥兵26000余人,在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响前,抽调了由早渊四郎率领的7000余人组成支队,南下参加攻击长沙的作战,师团长内山英太郎中将率领剩下的月18000余人继续驻守宜昌。宜昌作为长江中上游的重镇,被日军大本营认为是“大陆战线最前端的要冲”,是扼住重庆政府咽喉之所在,所以派驻了整整一个野战师团。
通常情况下,日军会以野战师团攻城掠地,然后交给警备师团或者独立混成旅团驻守,而在宜昌居然派驻一个甲级野战师团,足见对宜昌的重视程度。当然,距离三峡如此之近的城市被日军所控制,重庆军事委员会也是寝食难安,早在1941年春,老蒋就曾给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下过命令,要求他相机夺回宜昌。因此,当发现日军倾力南犯长沙时,陈诚立即部署对宜昌的反攻,至9月27日完成了所有兵力集结。
陈诚这个人,大兵团战役指挥能力只能算一般,毕竟是炮兵出身,不过战略眼光和善于总结的习惯,还是可以的。抗战爆发以来,经过多次跟日军的交手,他认为综合所有因素在内,中日两军的单位战力比在五对一左右,所以这次宜昌反击作战,他就是按照这个战力比,总共调集了两个集团军的五个主力军来围攻日军一个不满编的精锐师团,同时还组织了相当兵力进行阻援(霍揆彰第20集团军)。
(第74军王耀武)
1941年9月28日黄昏,也就是早渊支队进入长沙24小时后,第六战区正式向宜昌日军发动了凶猛的反攻,陈诚是嫡系中的嫡系,不仅动用了五个军14个师的攻击部队,还调来了150余门75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弹药也比较充足,于是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宜昌城内外笼罩在战火之中。对于宜昌城外的山地堡垒,陈诚采取了分割围歼的战法,即以优势兵力将这些日军据点一个个包围孤立起来,然后逐一争夺。
这个打法进展比较缓慢,但是效率较高,守备各据点的日军一个小队、一个中队逐步被歼,战至10月1日各部已经分头压缩到城区附近,日酋内山不得不急电武汉第11军司令部,要求增援。距离宜昌最近的日军留守部队,是驻扎荆襄地区的第39师团,然而该师团出动的增援部队,被霍揆彰集团军死死挡在了宜昌外围。随着中国军队渐次压迫攻入城区,第13师团主力已经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所以阿南惟畿只能下令长沙方向的日军主力回援了。
(日寇第11军阿南惟畿)
灰头土脸的薛岳终于可以发布追击令了,第九战区各部对北撤的日军开始尾击和侧击,还别说,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因为鬼子弹药匮乏又忙着跑路,所以无心恋战。而接到日军主力北返消息的老蒋,也知道留给陈诚的时间不多了,遂于10月2日深夜急电六战区长官部:“三天之内,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宜昌”!老蒋压陈诚,陈诚压各军,于是官兵们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强攻日军各守备据点。
三天当然拿不下来,战至10月10日凌晨2时,中国军队终于突进到日军第13师团司令部附近,内山英太郎给阿南惟畿发出了准备“玉碎”的决别电,同时命令司令部官佐自己找地方安排剖腹工作,日本人基本疯了,陆航第三飞行团不仅用毒气弹轰炸,竟然还冒着炮火用小飞机空运援兵,尽管一次只运到45名士兵。而另外一边,主攻部队第2军军长李延年也亲临一线指挥,中日两军的宜昌决战进入生死关头。
(第六战区陈诚)
接到内山准备自杀的电报,阿南惟畿也吓了一跳知道情况不妙,亲自飞往荆门督战,而从长沙撤下来的早渊支队,在得到汽车兵团的运力加强后,于10月11日下午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阻击线,后续日军也在接连赶来,陈诚纵观全局,已知克复宜昌无望,在大雨中下达了全军撤退令,第六战区反攻宜昌的战役由此功败垂成。中国军队以伤亡21000余人代价,消灭日军6800余人,干掉了第13师团半数的战斗兵。
宜昌反攻战役,在战略上非常之成功,第六战区以“围魏救赵”之计,成功地协助第九战区逐退了日军对长沙的进犯,迫使敌11军两头疲于奔命,并且差点全歼了日军一个精锐师团。然而在战术上又是失败的,以绝对优势之兵力炮力,接近两周时间仍未能彻底攻克宜昌,一方面证明步兵攻击力还是较弱,另一方面就是攻坚战术呆板,全靠士兵硬冲,伤亡巨大而进展缓慢,但是总体而言:“确实是一次主动找敌打、与敌拼的战斗”。
(副参谋总长白崇禧)
陈诚后来也进行了战役检讨,第六战区最大的失误,是为了避免添油战术,而特意延迟到全部攻击部队到达才发起总攻,这反而贻误了战机。第二次长沙会战是9月18日开打的,而反攻宜昌的部队直到27日才全部抵达战场,期间白白浪费了将近10天时间,也就给日寇回援提供了机会,如果能提前一周开始扫荡外围作战,宜昌很有可能成为抗战期间收复的第一座重要城市。
可惜啊,五个军14个师没有吃掉日军一个不满编的师团,面对近在咫尺的宜昌城而不得,陈诚很长时间都不能释怀:因为,就差那么一丢丢。
战争史上有战略上赢了可战术上却输了(或正好相反)的战例吗?
这个有很多啊!
一、我曾经看过一个段子,说一名美国军官和一名越南军官相遇了。美国军官说:“你必需得承认,在越战中,我们没有打输过任何一场战斗。”越南军官也干脆:“是的,你没说错,可结局是你们输掉了战争。”这个段子倒也真实。在越战中,美军确实是打赢了所有的战斗,打赢了所有的战役,但最后却输掉了战争。美军输掉越战,跟如今美军输掉反恐战争如出一辙。都是深陷战争泥潭,经济入不敷出,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政府只好撤军了事。
二、淞沪会战。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到11月12日结束,历时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共20万人。国军投入148个师和62个旅,共80万人。淞沪会战国军损失惨重,最后还把上海给丢了。但他却在战略上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
三、基辅会战。发生在1941年秋的基辅会战,苏军大败,损失了80万人。包括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在内的60万人被俘,可谓损失惨重。虽然基辅会战被希特勒称为空前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却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给了斯大林加强莫斯科防线的时间,为后来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大溃败埋下了伏笔。
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日本以损失29架飞机、一艘袖珍潜艇及55人的代价,重创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在这场历时两个小时的空袭中,美军一共被击毁了两百多架飞机,被重创了四艘战列舰,其中“亚利桑那”号战列舰完全被摧毁。此外还有差不多三千人被打死。偷袭珍珠港,在战术上无疑是什么成功的,但在战略上却是失败透顶。最大的失败就是日本将美国这个庞然大物拖入了战争,惊醒了美国人的美梦,开启了日本人的恶梦。
战争史上有战略上赢了可战术上却输了(或正好相反)的战例吗?
珍珠港事件,日本在战术上赢了,但战略上却输了,日本被迫与美国进行“国家级无限制战争”……日俄战争,日本攻击俄占旅顺203高地,连上甘岭都要“甘拜下风”的疯子一样的人海战术,非常失败,但战略上日本却赢了,俄国势力退出远东,三八线作废(本来要和日本平分朝鲜半岛),朝鲜全境沦为日本殖民地,俄国的“黄俄罗斯计划”彻底嗝屁……
战争史上有战略上赢了可战术上却输了(或正好相反)的战例吗?
这样的战例太多了,例如在1942年的珊瑚海海战中,挟胜利余威的日本海军虽然击沉了排水量达4万吨的“列克星敦”航母,并重创“约克城”号,给🇺🇸海军造成重大损失,但是却未能达成占领莫尔兹比港,切断🇺🇸🇦🇺联系的战略目的;在1941年的基辅会战中,尽管纳粹德军合围并消灭了超过60万苏联军队,但是却失去了进攻莫斯科的有利时机,延缓并影响了战争的进程,也为后来莫斯科功败垂成挖好了坑;在1940年的法兰西战役中,尽管纳粹德国军队迅速击败了🇫🇷,但却在敦刻尔克“放跑”了几十万🇬🇧军队,这些人也成为日后1944年反攻欧陆的火种;在围绕争夺瓜达卡纳尔岛进行的萨沃岛海战中,🇯🇵海军在三川军一的指挥下,夜战中一举击沉🇺🇸海军四艘重巡洋舰,夺取瓜岛周边制海权,但是却没有摧毁瓜岛海滩上的运输船只,最终导致陆上作战功败垂成。
在古往今来的战争中,像这样“丢西瓜捡芝麻”的战例不胜枚举,惨痛教训极其深刻!
战争史上有战略上赢了可战术上却输了(或正好相反)的战例吗?
最简单的例子。袁承焕指挥的宁远大捷。满清(当时叫后金)乘孙承宗辞官之际。攻击宁远城。虽然袁承焕守住了宁远城。取得了所谓的“宁远大捷”。但是作为整个辽东的后勤基地的觉华岛,被攻破。满清取得了大量的粮食和军用物资。多到运不完,还要烧掉。结果战术上,袁承焕率领的明军守住了宁远城。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宁远背后是辽西走廊和山海关坚城。即使丢失宁远城也不是战略上的大失败。而丢失觉华岛。首先让满清获得了关键的足够的粮食。觉华岛粮料8万余石,船2千多艘。当时处于小冰河期,大家都缺粮。满清一下子得到至少10万斤以上的粮食。甚至还能支援其他蒙古部落。获得的军用物资,是满清平时很难得到的。其次,为弥补损失。明朝只能将用于赈灾的粮食挪用为军粮。加征“辽响”,补充损失的物资。导致民变。最后,导致袁承焕和毛文龙结怨。最后袁杀毛,自毁长城。
这就是典型的战术小胜,缺是战略上的关键败局。
战争史上有战略上赢了可战术上却输了(或正好相反)的战例吗?
越南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
有句话说的好:美国打赢了每一场战役,但是却输掉了整个战争。
在越南战争中,可以说每一次战役都是以美国的获胜而告终的。就拿著名的溪山战役来说,1968年2月,越南派出了最精锐的两个步兵师,配以很少出动的坦克部队,再加上强大的炮兵部队,向着仅有六千名海军陆战队员防守的美军溪山基地发起了猛烈进攻。
越南方面希望再来一个奠边府大捷,然而美军可不是法军。在强大的空中力量的配合下,越军在溪山基地伤亡惨重,寸步难行。经过77天的激战,越军伤亡一万多人,被迫撤退。而美军仅有二百人战死,四百多人受伤。
然而,这样的胜利却激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美军在越南的流血牺牲是完全不值得的,完全是在浪费美国人的生命。因此,美国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很多美国人甚至公开站到了越南人一边(例如著名好莱坞影星简方达)。
在强烈的反战运动逼迫下,美国政府被迫让步,先是与越南方面会谈,接着又被迫全部从南越撤军。
就这样,越南军队虽然没有打赢任何一场与美军的战斗,战术上彻底输掉了,但是最终却凭借顽强的战斗迫使美国在战略做出了放弃。越南成为了战争的最终赢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