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都有哪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
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的妻子杨开慧为了革命,壮烈牺牲。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杨开慧原本可以不用牺牲的。
是一个小人物,导致了杨开慧的遇难,让毛泽东主席痛失爱人。
这个小人物叫姚楚忠。
一、夫妻分别。
1918年,杨开慧和毛泽东主席在北京确立了恋爱关系。
1920年的冬天,27岁的毛泽东主席和19岁的杨开慧结婚。
婚后,两人生育了三个孩子。这对年轻夫妇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革命。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主席去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而后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而杨开慧则带着孩子回到板仓同敌人开展地下斗争。
夫妻俩就这样分别了,此时他们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竟然是两人的永诀。
杨开慧太艰难了,她在板仓与上级失去了联系,独自一人带着孩子,一边坚持战斗,一边躲避敌人的追捕,坚持了整整三年的斗争。
当时她并不知道自己丈夫的情况,两人断绝了联系,音讯全无。
杨开慧非常思念和担心自己的丈夫。
1929年2月12日,朱德的妻子伍若兰被反动派杀害,杨开慧得知消息后,心中是有些担心的。
她知道自己也是反动派的眼中钉,于是这年3月,她给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信。
她坦言自己是一个弱者,仍然是一个弱者!好像永远都不能强悍起来,蜷伏着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颤慄而寂寞。
此时的杨开慧已经预感到了危险,并希望堂弟能帮忙照顾自己的三个孩子。
她在信中写道:“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而且他们的叔父,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 倘若真的失掉一个母亲,或者更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父的爱,可以抵得住的,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于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
1929年12月26日,这天是毛泽东主席36岁生日。 杨开慧又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
杨开慧的信
杨开慧在这两封信中既表达了自己的彷徨无助,也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孩子的牵挂。
这一刻,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妻子,一个普通的母亲,更是一个柔弱的女子。
可惜的是,这两封信都没能寄出去,这个孤独的女人并没有得到一点帮助。
二、不幸被捕。
1930年,蒋介石集团和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军阀集团爆发中原大战。 这给了红军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红军当即决定攻打几座中心城市。
正好,当时湖南军阀何健的主力部队在衡阳一带追击张发奎、李宗仁的部队,驻守长沙的兵力只有两个旅,长沙力量空虚。
7月下旬,彭德怀元帅率红三军团、湘赣边红军独立师趁长沙守军薄弱之机,于7月25日沿萍浏进击长沙。
7月27日,彭德怀元帅渡过浏阳河,突破敌军的防线,迅速迫近长沙,战至黄昏,分由雨花亭、五里牌突入城区,于午夜完全占领长沙。7月30日,红军在长沙组建湖南省苏维埃政府。
杨开慧得知丈夫领导的红军部队攻打长沙,便匆匆赶往长沙,希望能见到阔别多年的丈夫。
就在这时,何健得知老巢长沙被红军攻占,恼羞成怒,马上调集十五个团发动反扑,由于敌强我弱,红军被迫撤出长沙。
随后,何健对湖南境内的革命志士以及革命群众进行大规模的捕杀。
杨开慧身份特殊,何健马上开出一千块大洋的赏金要将她捉拿归案。
等杨开慧赶到长沙后,红军已撤走,无奈之下只能返回板仓。
就是这次长沙之行,杨开慧不幸暴露了行踪, 好在杨开慧因为有众人的掩护,多次躲过敌人的追捕。
1930年10月24日,这天是毛岸英8岁生日,杨开慧在回乡看望家人时,被特务跟踪。
当天晚上,化装成贩卖陶罐的小商人并在板仓一带盯梢的密探余连珊领着何键武术训练班教官、长沙县福临乡乡长范瑾熙等60多个特务,板仓的杨宅,抓走了杨开慧和毛岸英以及保姆陈玉英。
杨开慧就这样不幸被捕,被押到长沙城里的司禁湾陆军监狱署……
何健得知消息后如获至宝,马上对杨开慧进行审讯,希望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审讯的人问杨开慧:“你犯了法晓得么?”
杨开慧回答道:“我没有犯法,是何健犯了法。”
审讯员又说,“现在你能悔过自新就无生命危险了。”
杨开慧说:“我誓不屈服。关于政治,各有己是,我的生命早不计较,不成功便成仁。”
审讯员再问:“还有什么话要说没有?”
杨开慧回答道:“我的话说完了。”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杨开慧始终坚贞不屈,只字不提,誓死不透露秘密和毛泽东主席的信息。
何健无计可施,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不过杨开慧身份很特殊,她不仅是毛泽东主席的妻子,也是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的女儿。 杨昌济具有较强的社会号召力,虽然他已经于1920年不幸病逝,但他在社会上有很多朋友。
其中以蔡元培、章士钊等人影响最大。
蔡元培是同盟会元老、担任过北京大学和中法大学校长、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监察院长等职;
章士钊也是同盟会元老,曾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等职。
杨开慧被抓后,轰动一时,杨开慧七舅向定前赶紧派同济青布庄店员杨振湘护送杨开慧母亲向振熙去南京,与正在南京的杨开慧的胞兄杨开智,找到章士钊、蔡元培等人,进行积极营救。
他们联名向蒋介石致函要求何健放人,给何健施加了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在这社会名人的联名保护之下何健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没有对杨开慧使用刑具。
章士钊、蔡元培等人迫切想救出杨开慧,持续施压。 蒋介石迫于多方面的压力,拍电报到长沙,命令何健采取缓刑的措施。
何键顿时非常难办,审又审不下去,关又不好关,至于放人,好不容易抓住了杨开慧,就这么放了,这算什么事? 再说,如果放人了,就更是等于不打自招,乱抓无辜吗?
何健知道自己已经没办法劝杨开慧投降,且事情如果拖久了还会有其他的变化。
何健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决定索性枪毙杨开慧,想要以此为自己开脱。
于是,他就把从南京传来的蒋介石的电报给掩盖住,另一边又叫嚣“毛泽东的堂客不杀,别的政治犯都可以不杀了……”
而后将杨开慧斩首示众、改为“枪决、暴尸三日”。
在杀害杨开慧之前,何健故作姿态,给了杨开慧一个活着的“机会”,何键要求杨开慧发声明退党,同时解除和毛泽东的夫妻关系。
但这个自称弱者的杨开慧毅然拒绝道:“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牺牲我小,成功我大”;“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这一刻,杨开慧从一个弱女子变成一个勇敢的革命者,一个顽强的战士,更是一个不朽的英雄!
三、不幸遇难。
何健囚禁杨开慧近20天后终于忍不住下手了,斩首示众改为枪毙,而且是秘密枪毙。 为防止阴谋泄露,何健动用了自己的特务营,这些士兵都是何键从老家醴陵招募的子弟兵,专门为何健干见不得人的事。
1930年11月14日上午,钟吕潜、晏国务、谭青云、唐冬初罗国林、姚楚忠、黄正榜、帅保云等特务营4连2排几个特务,将杨开慧从位于教育坪的清乡司令部押出,由北正街到南正街,然后在学院街口的马路上停留了片刻,找来一辆黄包车,又从天心阁,绕到浏阳门外押到浏阳门外的识字岭刑场。
自始至终一声不吭、大义凛然的杨开慧用她那特有的沉默表示着心中的仇恨与愤怒。
随着监斩官晏国务一声令下,刽子手帅保云抬起了罪恶的驳壳枪,朝杨开慧的背心砰砰就是两枪,杨开慧应声扑倒在地。
杨开慧转脸瞪了帅保云一眼,帅保云低着头也看了一眼杨开慧,便将驳壳枪插到腰里,转身离开。
而后罗国林和姚楚忠给杨开慧的尸身松开绳索,紧随大队人马而去。
但帅保云没有打中要害,杨开慧并没有当场死亡。
中午,当特务们吃过饭后,监斩官晏国务接到报告称杨开慧还没死。 晏国务当即命令道:“副目姚楚忠,你去补枪!”
姚楚忠带了两个士兵,提着驳壳枪直奔识字岭。
只见杨开慧匍匐在荒草地上,枯草上浸透了一大片血迹,血一直在流,似乎还有一丝气息。 杨开慧一直在挣扎,她的嘴里已啃满了泥沙,两只手深深地抠进了泥土里,地上留下了两个大坑!
但冷血的姚楚忠见此并没有半点怜悯,而是朝杨开慧举起了驳壳枪,这一枪,真正要了杨开慧的命…… 杨开慧当场牺牲,年仅29岁。
姚楚忠被捕
四、百身莫赎。
事后来看,当时蒋介石并没有杀杨开慧的意思,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营救杨开慧。
如果这些特务但凡有一点怜悯之心,如果不是姚楚忠补枪,杨开慧是可以不用牺牲的,毛泽东主席是可以不痛失爱人的。
杨开慧之死,何健是罪魁祸首,姚楚忠责任也难逃其咎。
姚楚忠这个小人物改变了历史。
当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悲伤不已, 悲痛欲绝的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46年,毛岸英返回祖国,毛泽东主席到机场接回儿子,父子重聚。
毛泽东主席第一句话便是:“你母亲临走之前,对我说了什么话吗?”
毛岸英回答道:“母亲要我告诉您,您离开后她从未背叛您,更没有背叛革命,她说她永远爱您!” 话音刚落,毛泽东主席已泪流满面。
最后说说两个凶手的结局。
新中国成立前夕,当年下令逮捕杨开慧的军阀何健,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最后于1956年病逝。
而最后补枪的姚楚忠,因为是个小兵,不能去台湾,留在了大陆。
新中国成立后,姚楚忠被逮捕,但他隐瞒了对杨开慧补枪的事实,只是被当作普通的特务关押劳改。
直到1970年才坦白了自己的罪行。 1974年,姚楚忠在醴陵县被枪毙, 此时,距离杨开慧同志英勇就义已过去了44年。
虽然是姚楚忠百死莫赎,但他伏法起码可以告慰英灵。
历史上都有哪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
1937年8月13日的深夜,空军扬州机场值班室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电话里的口音挺难懂,但是总算最后听明白了:命令该机场出动飞机带上炸弹,沿江追击,把顺着长江逃往上海的日本舰船全部炸掉,语气急促而又贼拉的外行。值班军官还算聪明,没有马上张嘴就喷这个乱下命令的主,而是小心翼翼的问:您是哪位啊?电话那头还是宁波官话:蒋中正。
老蒋为何气急败坏直接把电话打到空军作战单位呢?因为他鼻子气歪了,必须做点什么来发泄一下,所以就绕过了空军指挥机关(当时还没有军种司令部)下达作战命令。注意一个时间点,在淞沪会战爆发之前的8月9日,已经出现了两个日本兵硬闯上海机场被击毙的“虹桥事件”,两天后南京就召开了“最高国防会议”,决心在上海“先机下手”。
会议决定以张治中集团军立即扫荡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同时以沉船和水雷封锁长江的江阴水面,目的是将还在长江中上游的日本舰船全部“瓮中捉憋”,也防止上海方面的日本海军溯江来攻击南京,属于一箭双雕的做法。海军部长陈绍宽上将领命后,遂于8月12日组织将八艘老旧军舰和二十艘征集来的民用轮船,全部凿沉于江阴要塞俯瞰下的江面,因为这里是长江江面最窄的一段。
根据1858年晚清政府跟列强签定的《天津条约》之规定,这些国家的军舰可以在中国内河游弋巡查以“保护侨民和贸易”,日本舰船正是凭借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始终活跃在长江水面。当时在武汉还停有五艘日舰,在南京、武汉、九江、宜昌等港口也有几十艘日本货轮,如果封锁长江成功,这些舰船必然成为国民政府扣押的“人质”,作用还是蛮大的。
可惜陈绍宽和部下们白忙活了,就在海军完成沉船和布雷之前,从8月11日黄昏开始,一夜之间长江中上游的所有日本舰船全部升火逃窜,迅速通过了江阴水面撤往上海,甚至包括汉口租界的几十名海军陆战队员也跟着军舰跑了。最高国防会议在绝密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被日本人侦知,只有一种解释:有内鬼泄密了。
这次会议的规格和密级都很高,出席者除老蒋之外,只有“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汪某人、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以及在宁的“军事委员会”委员等十几人,并且个个都是国民政府的大人物,普通工作人员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会议内容,那又是怎么泄密的呢?老蒋震怒之下,一边命令空军亡羊补牢,一边命令特务处戴笠限期破案。
在空军总指挥部的专业指挥下,1937年8月13日清晨,18架战机各携带500磅炸弹升空,沿江向东追击日本舰船,最终只在吴淞口外的白龙湾逮着一艘日本炮舰,于是一顿狂轰滥炸将其击沉,这也是封江计划失败后,唯一干掉的日本舰船。而戴笠这边也开始着手破案,可是面对参会名单,他也实在是脑袋嗡嗡作响,因为那都是他惹不起的军政大员,怎么查?
然而不久以后,再次发生了英国大使座车在前往上海时被日本飞机轰炸(老蒋原本打算搭车视察前线)的事件,时间是1937年8月26日。坐悬挂英国国旗汽车的建议,是白崇禧在前一天的小范围会议上给出的,戴笠仔细分析两次会议的出席人员名单,发现了一个关键的“小人物”:行政院秘书黄浚,因为他负责了两次会议的现场记录。
说明两点历史事实,第一这个黄浚不是汪精卫的秘书,因为当时的行政院长是老蒋自兼着,尽管汪逆后来成为了汉奸,但这事跟他确实一毛钱关系没有。第二也没有什么日本美女间谍“南云造子”,那都是杜撰出来的谍战故事,真正出手策反黄浚的是日本驻宁总领事须磨弥吉郎,这厮在南京已经呆了四年多,早就盯上了曾经留日、生活腐化的黄浚。
黄浚这一年46岁,福建人氏,年轻时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比较亲日。回国后先在北洋政府混事,北伐成功后又混入南京政府的外交部做事,为人聪慧多才,史称4岁识字7岁能诗,早年就有“神童”之誉,也所以才能够被高层欣赏,成为行政院幕僚。然而此人却是有才无德,特别追求个人享受,且收入又不能支撑开销,终于成为了日特的猎物。
戴笠怀疑上这家伙之后,派出特工实施全天候跟踪和监视,终于发现黄浚跟须磨的秘密接头地点和方式,并且拿到了相关证据(某科上说是南京宪兵司令谷正伦破案,也是不准确的),在请示完层峰之后,下手将黄浚及其也沦为汉奸间谍的儿子黄晟一起捕获,这两个家伙在特务处的手段下,很快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南京沦陷之前被双双处决。
说黄浚这个小人物坏了大事,不是因为他泄露消息让日本舰船跑路(只扣下两艘比较笨的货轮),也不是因为几十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员漏网,而是这个家伙把最高国防会议的全部内容都告诉了须磨,后者则直接电告了东京。其中最重要的,是张治中所部准备扫荡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情报。因此日本人提早有了防备,虹口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及周围抢先进行了加固和布防,让第87师、第88师的突袭变成了强攻,最终功败垂成。
由于没能尽快消灭那4000多名日本海军陆战队,且日本陆军也立即闻讯派兵增援,从而让中国军队从淞沪会战的一开始就陷入被动,汉奸着实可恶!
历史上都有哪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
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不知道广大读者老爷们中,有没有人经历过2003年的高考,还记得被当年史上最难数学试卷支配的恐惧吗?
2003年,在四川南充,一个叫杨博的高考应届生经过踩点后,于6月5日凌晨一点左右进入县教育局,利用身上带着的工具潜入保密室,盗走了当年的高考语文卷、数学卷、理科综合卷、英语卷各一份。
这个熊孩子一时鬼迷心窍,却不知道坏了大事,这得影响全中国多少个孩子的命运啊!
这家伙回去后倒头就睡,一直睡到下午才起来去学校探听消息,没想到在学校教室办公室里,就听到老师们在议论试卷被盗的事。
这事东窗事发后,立马就受到了最高层的重视,直接从北京派人下来查办,整个南充县都警备起来了。
被盗的试卷也立即作废,启用备用卷考试,尘封着的史上最难数学卷,就这样被释放了出来。
这套卷子有多难呢?一般来说,前几道选择题都是送分题,即使像我这样的数学白痴,也能排除掉两个错误答案。咱们来看看下面这开篇的选择题:
这简直透漏出深深的绝望啊!有木有!开局就是王炸啊!有木有!
你们以为这就是绝望吗?不!后面还有更绝望的在招手。
就这种选择题,我点兵点将选答案,手都能点成帕金森信不信,颤抖不停。
我以为开局王炸以后,应该飘一个单三了吧,不!后续连着全是炸弹!
03年的高考全国数学卷,平均分只有50分,也就是说,能考上100分的都是大神,即使考个80分,也能嘚瑟了。
我们都知道,高考就如同战场,心态是何等的重要。遇到这种数学卷,心态直接给你考崩溃了,后面还怎么发挥出来。
据说这一套数学备用卷是葛军大神出的,当然,他一直否认此事,不过我倒觉得这个试题确实有点像他出题的风格。
估计出这一套备用卷的人,也不会想到会有人盗取试卷,于是搞出来这个魔鬼,他或许以为这个魔鬼会永远被封印,却不曾想被一个叫杨博的熊孩子揭开了封印。
我在来说说这个熊孩子吧,警察在每个学校挨个验证指纹,他想出了一个小把戏,在手上抹上502胶水,这种小把戏明显太嫩了,当场就被揭穿了。在加上他解释时候的慌乱,自然成了重点怀疑对象。最后在他住的地方发现被焚烧残留的试卷,以及作案工具。
这个熊孩子最后被判七年,其实以他的实力,考一个二本院校是完全没问题的,问题就出在临近考试前的几次模拟考,他都没有拿到理想的分数,心态就崩了。
随后而来的就是问责了,守护试卷的两名工作人员和县招生办正副主任被判3年徒刑,缓刑3年执行,县教育局局长直接被免职,各级相关的行政领导都受到了严重处分。
这事最直接、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当年的广大高考学子,杨博就像是一只蝴蝶,挥一挥翅膀,就扬起了一片“蝴蝶效应”,不知道他的行为,会改变多少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
还好当年我没参加这次高考,老师给我们做过这套试卷,我很幸运的斩获了七分!
历史上都有哪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扣押,群龙无首的东北军由少壮派孙铭九、应德田等酿造了“二二事件”,枪杀了军中实力派人物王以哲等人,从而使东北军陷入支离破碎局面,并直至最后灰飞烟灭。
张学良不顾周恩来劝说,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执意送蒋校长回南京,结果不出所料被扣押,这也导致了东北军军心动荡,危机重重。
在如何对解救张学良的问题上,东北军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实力派人物王以哲、何柱国等元老支持顾全抗日大局,通过谈判解决,而少壮派的代表特务团团长孙铭九、政治处处长应德田等却主张动用武力营救张学良。
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孙铭九、应德田竟派兵闯入王以哲家中枪杀了他,并同时还打死了其他几位将领,制造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二二事件”。
突发的变故让本已摇摇欲坠的东北军立即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骑兵10师、105师、106师等部队见风使舵,接连投向了国军的怀抱。
虽然周恩来竭力拯救局势,但鞭长莫及,东北军分崩离析已成定局,这让红军、东北军、17路军组成的“三位一体”军事同盟宣告瓦解。主席闻讯后对孙铭九应德田等人所作所为大为愤怒,曾一度坚决主张严惩。
“二二事件”极大的分化了东北军,作乱的少壮派却根本无力掌控部队,加上后来孙铭九、应德田又跑到红军驻地避难,让不少东北军将领认为其行动为我方所指使,从而使他们人心惶惶,失去了对红军的信任,不少将领都急于离开这一是非之地。
蒋校长抓住机会顺势而为,将东北军各部分调各地接受整编,最终恩威并施将20余万人马全部划归己有。兵强马壮、但因不抵抗丢了东三省弄得声名狼藉的东北军,从此烟消云散,溶于无形。
杨虎城的17路军独木难支,也被分别瓦解,总指挥部被撤销,杨虎城被迫出国。
西安事变是改变历史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使全国形成了共同抗日局面,我军也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也才有了后来的新中国。张学良的功过是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和杨虎城在西安事变的功绩有目共睹。而张学良大半生被软禁、杨虎城被暗杀,也不免令人唏嘘。
造成东北军土崩瓦解的小人物孙铭九和应德田等,都是张学良悉心培养的心腹,也是张学良秘密组织“抗日同志会”的主要成员,蒋校长在西安事变中被捉,他们也都参与其中。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口口声声坚决抗日的少壮派,在把东北军搅得天翻地覆、土崩瓦解后,在抗战爆发不久却有不少人投靠了汪伪政权,当了汉奸。
孙铭九、应德田两人就先后做了汉奸,但解放后两人却都相安无事,并且担任过一些社会职务,最后都活到八九十岁,高寿善终。
可能张学良做梦也没想到,他父子两代苦心经营的家业,也是他殚精竭虑尽其所能要保住的、甚至不惜发动兵变也不能丢掉的东北军,竟然被他悉心培养的中下级军官们有意无意的送进了坟墓。西安事变改变了历史,不起眼的小人物在葬送东北军的同时也让张学良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上都有哪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
1915年3月8日,奥斯曼帝国海军布雷艇“努斯雷特”号正在达达尼尔海峡晃荡,图坦利·哈基(Tophaneli Hakki)中尉满头黑线的看着海面,头几天刚布下的水雷都哪去了?无可救药的虚弱感笼罩着哈基全身,他开始腹诽帝国那群脑残的高层。
其实哈基大抵是有点冤枉高层了,已经跟俄国打出仇来的奥斯曼帝国基本没啥选择,凡是能给俄国找不痛快的事儿他们都干,何况还有德国1亿法郎贷款在顶着。只是这个选择让他们必须面对以前的盟友英国和法国,而奥斯曼那点破烂海军在他们面前明显未够班,在海上德棍也提供不了太多帮助。
在英法联合舰队大举进攻后,信心不足的奥斯曼在家门口的海里扔了一堆水雷,可是没几天就被英国舰队给清扫一空。哈基中尉面对这种情况也没啥办法,随手把自己艇上的20颗水雷扔了下去,算是知天命而尽人事。
3月18日,拥有16艘战列舰的英法联合舰队开始强攻达达尼尔海峡,如果顺利就一鼓作气拿下君士坦丁堡,将奥斯曼帝国彻底扫进垃圾堆。然而他们刚刚进入海峡,4艘战列舰就在本已清空的海域相继触雷沉没。
目睹这一切的联合舰队司令官德罗贝克当场崩溃,也不晓得海里还有多少水雷,赶紧下令全军撤退。他完全不知道那时候奥斯曼的岸防重炮只剩下30发炮弹,帝国高层都开始准备迁都了......
英法联军如此拙劣的表现让本来处于观望状态的巴尔干强国保加利亚直接投靠了同盟国,然后把塞尔维亚和希腊全部干挺,协约国就此彻底切断了东西欧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态势对西线影响不大,但东线的俄罗斯大熊被坑惨了。
他们本来工业底子就薄,打世界大战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英法两国的装备援助,交通线被切断后缺乏装备的俄军战斗力急剧下降,士气开始低迷。为了维持西伯利亚方向的输血,英法俄果断出卖掉中国,换取日本的支持,造成中国全面参与一战换取摆脱殖民统治的幻想泡汤了......
然后在西线进展缓慢的德国使出浑身解数狂殴沙俄,为此他们不惜从西线调走大量兵源,还把一个叫弗拉基米尔的人放回了俄国。额.....后面的故事我就不用再讲下去了吧?总之欧洲几十年都笼罩在苏维埃惩戒的阴影之下。
就这样,一个连百科都查不到生平的哈基中尉把自己的奥斯曼炸成了今天的土鸡,把整个欧洲扔进了巨熊阴影,还顺便把中国第一次摆脱殖民统治的计划报销掉,这个小人物算坏了大事儿吧?
历史上都有哪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维也纳艺术学院的无名老师。
希特勒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恶魔的,他曾经是个一心想要做画家的普通人。
希特勒一直很喜欢绘画,立志成为一个作家。
我们多年后看看希特勒少年时期的画作,客观来说就这个年龄段来说,画的相当不错。
1906年,希特勒说服母亲让他从边疆小镇去首都维也纳,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
希特勒的学历是够的,因为是奥地利人,德语水平也没有问题,关键在于绘画水平。
1907年和1908年,他两度被维也纳艺术学院拒绝。
其实,我们看看当年希特勒的画,平心而论,还是足以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就读的。
然而,他为什么连续两次都被拒绝呢?
说到底,他的画作不符合这些艺术学院老师的胃口。
当时维也纳艺术学院已经有200多年历史,风格非常保守。
希特勒的画作风格独特,尤其古典主义色彩太重,侧重建筑物的结构。
这种风格在后来很流行,但当时确实主流绘画界不认可的。
当时老师甚至建议希特勒去学习建筑,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希特勒的画,只是建筑图纸。
这显然是不公道的,也是一种学术风格上的偏见和傲慢自大。
到了1908年,希特勒两次在入学画画考试中失败后,甚至第三次提交考试申请,都被维也纳艺术学院否定。
此时希特勒的母亲也去世,他的父亲早就死了。
于是,希特勒失去了生活来源,又是一个18岁年轻人,思想的困惑和对维也纳艺术学院的仇恨,可想而知。
这段期间,他几乎成为乞丐,靠卖画为生,有时被雇佣来扫雪、扛行李。
有时候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希特勒还被迫去施粥站打发饥饿的日子。
1909年和1910年,开始依靠自己的绘画能力担任素描画家和水彩画工,注意是画工不是画家。
他以临摹明信片为生,这种临摹甚至不能算是画画,只是机械的重复劳动。
得到的收入,也就勉强维持希特勒吃饭。
由于希特勒长期成为社会底层盲流,开始成为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有着强烈的国家社会主义倾向,反对贵族,反对帝国列强,反对犹太人。
然而,如果希特勒当时能够进入美术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画家,他未必会去搞什么政治。
那么也就不会有杀死无数人的二战,600万犹太人不会被集体屠杀。
改变历史的小人物,就是维也纳艺术学院几个傲慢的老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