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中有元帅和大将,为何没有上将军衔?

研究二战史应特别注意,日军的“元帅”严格来说并非是一级军衔,而仅仅是授予少数陆海军大将的“荣誉称号”,可以理解为带有“勋位”的性质,所以某位大将衔军官获授元帅后,其正式称谓是“元帅陆军大将”或者“元帅海军大将”,说明其正式军衔仍然是大将,这个称谓虽然看出来很可笑,但事实的确如此。

比如二战末期日本人为了筹划所谓的“本土决战”,在日本国内将原来的东部军、西部军升格为第一和第二总军,两个总司令就都是授予了元帅称号的陆军大将,分别是“元帅陆军大将”杉山元和“元帅陆军大将”畑俊六,也包括日本海军的军令部长永野修身,他后期的称谓则是“元帅海军大将”。元帅也没有专属的军衔标志,而是在大将军服上佩旭日菊花的“元帅徽”和手持元帅杖。

日本军队于明治年间的1898年设立“元帅府”,然后给立有重大战功、或者对军队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大将授予元帅称号,到日本投降为止共有30位陆海军大将入列元帅府。这个元帅府跟军事参议院一起,成为天皇的最高军事咨询机构,也就是最高“军事顾问团”的意思。当然,其中也包括给死去的大将追授的情况,比如我们熟知的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挂了以后追授海军

元帅。

你要注意追授和追晋这两个词的区别,既然是“追授”的用语,也就是说明元帅不是大将的上级军衔,否则就该用追晋二字,比如鬼子的大佐联队长战死以后,基本都追晋了陆军少将。另外一点区别,就是陆海军大将一旦授了元帅,就可以终身无须退役,因为日军大将的服役年龄上限为65岁,而成为元帅府一员后,则年龄不再有限制,可以一直到死都穿军装挂大将军衔。

旧日本军队的将官设置比较简单,只分为少将、中将和大将三档,关于“大将”的军衔称谓其实是日语直译,因为中日文字本身就有一定的联系性,日语中大量使用汉字,所以在翻译军衔时就直接搬了过来,实际上,日文中的“大将”就是欧美和民国军衔“上将”的意思,这完全可以归结为翻译不专业所致。也包括了佐官阶级的大佐和尉官阶级的大尉,也因此给军史研究造成了一定的误解。

因为在苏式和德式军衔中,“大将”确实是高于上将(德军称为兵种上将)的专门一级军衔,然后再上面就是苏联元帅或者德国的陆军元帅了,有关这一点,其实苏式军衔更加直观,那就是上将三颗将星而大将四颗将星。但是每个国家的军衔体系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简单地横向比较和一概而论,比如民国军队则是分为二级上将、一级上将和特级上将,换美式军服后就分别是三颗星、四颗星和五颗星,你称呼老蒋为“五星上将”那就不专业了,尽管将星数量对等。

所以在这一层上,我们关于国外军衔的翻译是有欠缺的,因为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五花八门,设置的等级和自有特色也非常繁杂,为了便于军事文献的说明,应该在翻译时“以我为主”从而简单易懂。比如二战日军的“大将”就应该翻译为“上将”,至于大佐和大尉,虽然“上佐”有点不伦不类,但确实等于上校和另外一个“上尉”军衔,日军的大尉中队长和民国军队的上尉连长,本就是几乎相同的职衔设置(咱说了不算,提议而已)。

(畑俊六大将时期)

当时日军的陆海军大将,已经是军队中最高职务的军衔,比如担任陆军大臣、陆军参谋总长、陆军教育总监这三巨头,也包括海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以及军事参议院的“军事参议官”等等。但这些大将未必就能够获授“元帅”称号,在其他三个总军级的地面部队中,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大将就授予了元帅,而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和关东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就没有这待遇,但不影响陆军大将衔依然可以担任最高级别的军职。

正因为如此,在旧日本的军衔和荣誉体系中,“元帅”既没有晋级年限、也没有薪金标准、更没有现役年限,只是在初叙位阶上比大将高了一档:大将为正四位,而元帅为从三位。也就是官位品秩不同,你甚至可以理解为1955年的“军队级别”:与军衔挂钩,但又不完全等同。

(元帅海军大将)

按照所谓旧日本《元帅府条例》有如下说明:第一,对列入元帅府的陆海军大将,特授元帅“称号”;第二,元帅府是天皇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机构;第三,元帅府奉“敕命”有监督陆海军之权,看明白了吗?其实民国军事委员会也有军事参议院的,两边的职能差不许多。

至于那个战争元凶裕仁,他的军衔是统率两大军种的“陆海军大元帅”,军衔标志是在三颗星的前面加了个旭日徽,其实也不能列入日军的正规军衔体系,因为那是独一无二的专属军衔,跟斯大林的情况相同,其实没啥必要,在这一点上,他们俩都不如小胡子低调,哈哈。

(注意裕仁的领章)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中有元帅和大将,为何没有上将军衔?

二战期间,小鬼子的军衔基本上应该算是世界各国中最简单的了,士官三等九级、准士官一级(算不算正式军衔存在争议)、下士官三级、兵三级,这里我们主要讲一讲小鬼子的士官军衔。

▲二战期间小鬼子的佐官军衔

小鬼子的士官军衔——三等九级

小鬼子的士官与世界各国常见的士官、军士不同,它们并不是志愿役士兵,而是正式的军官。之所以叫“士官”,完全是因为鬼子文中有太多的汉字,鬼子文本身就写作“士官”,当年国人翻译时便图省事、直接照搬了过来。同理,小鬼子的所谓“陆军士官学校”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士官学校,其实就是“陆军军官学校”。

▲小鬼子的陆军士官学校

小鬼子的士官(军官)军衔分为三等——将官、佐官、尉官,每等三级。将官:大将、中将、少将;佐官:大佐、中佐、少佐;尉官:大尉、中尉、少尉。小鬼子的佐官就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校官,之所以叫“佐”而不是“校”,主要还是当年国人翻译的问题,因为鬼子文本身就写作“佐”,国人翻译时便图省事、直接照搬了过来。大将、大佐、大尉的大同理,因为鬼子文就是这么写的,国人翻译时便直接照搬了过来、没有再翻译成上将、上校、上尉。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小鬼子的士官(军官)军衔只有三等九级,最高军衔是大将,没有元帅这一级军衔!

▲二战时期小鬼子的军衔,没有元帅军衔

小鬼子的元帅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既然小鬼子的军衔体系中没有元帅军衔,那当年山本五十六坐的飞机被揍下来、这货挂了之后被追授的元帅又是一个什么玩意儿呢?从某种意义上讲,小鬼子的元帅更像是一种“荣誉加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小鬼子的元帅佩戴的还是大将军衔,只是在军服上增加了一些象征元帅身份的徽章、标志。在称呼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点,例如小鬼子的元帅之一畑俊六,对它的正式称呼应该是“元帅陆军大将畑俊六”而不是“陆军元帅畑俊六”。

▲畑俊六的照片,长得还真够六的!

清光绪二十四(戊戌)年、小鬼子明治三十二年,明治天皇正式设置元帅府,作为天皇的军事咨询机构存在。此后,名列元帅府便成了小鬼子陆海军的最高荣誉。名列元帅府者即为元帅,但它们的实际军衔依然还是陆军大将、海军大将,元帅仅仅是一种所谓“荣誉”而已,大概其就有些类似中国清朝的加太保衔、太子太保衔之类……唯一的实惠恐怕也就是不用“到点下车”了,名列元帅府的小鬼子大将是终生的,除非挂了,否则永远不会退出现役。当然,在元帅府成立之前,明治天皇也曾经给西乡隆盛封过元帅,但那只是一个具体职务,同样不是军衔,而且后来还被撤销了。

▲小鬼子的明治天皇画像

在小鬼子的整个历史上,名列元帅府的陆军大将、海军大将,算上山本五十六那种追授的、总共也就三十头上下,这其中还有不少是皇族!说白了就是“关系户”……由此也足可见小鬼子的元帅有多“精贵”。算一算从1898年到1945年总共多少年?四十七年总共三十头,划下来一年一头都不到。

▲被美国人从天上揍下来挂了的山本五十六

综上所述,二战时间小鬼子的军衔体系中没有元帅军衔,那只是一种类似于“荣誉加衔”的东西,冠于军衔之前以示地位崇高,如元帅陆军大将、元帅海军大将,它们的军衔依然是大将,不是陆军元帅、海军元帅。至于小鬼子为什么没有上将,这完全是国人翻译的问题。鬼子文中写作了“大将”,国人翻译时便偷了个懒、直接照搬了过来。实际上,小鬼子的大将就相当于彼时其他国家的上将。大佐、中佐、少佐亦然,其实就是上校、中校、少校,只不过鬼子文直接写作了“佐”,国人翻译时也便照搬了。不仅这些,小鬼子的“士官”也是同理,它们的士官并不是其他国家的那种士官或军士,而是正式的军官,小鬼子的所谓“陆军士官学校”其实就是“陆军军官学校”。

▲曾经被封为元帅的西乡隆盛,绝对膘肥肉厚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中有元帅和大将,为何没有上将军衔?

二战时期,日军的最高军衔是大将而非元帅。虽然一些高级将领有元帅的头衔,但是这个“元帅”这是授予少数陆海军大将的一种荣誉称号,是对日本建立了特殊功勋的陆海军大将的一种嘉奖,而并非日军的最高一级军衔。

日军的元帅有晋封和追赠两种,其中陆军有寺内寿一大将、杉山元大将、畑俊六大将等,海军有永野修身大将、山本五十六大将、古贺峰一大将,后二人为死后追赠的大将。日军最早的元帅必须是大将退出实际军职时才会被授予“元帅”的称号,到了二战后期,由于日本陆军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增加了方面军数量,还在方面军上增设了总军,导致高级职务增多,出现了以元帅称号出任实际军职的大将,如第一总军总司令杉山元元帅(军衔为大将)。

日军的大将军衔为三颗星,相当于西方的上将军衔。关于日军军衔的中文译名,我国根据日文原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比较多,如大将、大佐等;另一种就是按照国际通用的军衔套译法,将大将译为上将、佐官译为校官,通常前一种翻译大家采用得比较多。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中有元帅和大将,为何没有上将军衔?

《介绍一下侵华时期日军的军衔和兵制》

19世纪50年代,日本效法欧美,改良兵制,建立起中央直辖的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因此,日本海军和陆军,建立起了西欧式的军衔制度,规定大元帅为最高军衔,为陆海军统帅,宪法规定天皇为陆海军统帅,授予大元帅军衔。

元帅府,为最高的军事咨询机关,元帅府配备元帅若干人,由日本天皇就陆军、海军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担任军事顾问及检阅陆军、海军等任务。元帅,在日本军队陆军和海军中,并非正式军衔,只是由天皇从大将中赐予的封号,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和荣誉,并无元帅的实权。

二战期间,一些战殁的大将,譬如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以及古贺峰一海军大将死后,都被追授海军元帅军衔。

军衔军官有将官、佐官、尉官三个级别,将官军衔有大将、中将、少将;佐官军衔有大佐、中佐、少佐;尉官军衔有大尉、中尉、少尉。士官军衔有准士官、曹长、军曹、伍长。士兵军衔有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其中,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实行征兵制,大将相当于西欧国家的上将,佐官相当于西欧国家的校官,大佐相当西欧国家的上校。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中有元帅和大将,为何没有上将军衔?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日本没有元帅军衔。日本军部为了给天皇做好参谋,于1898年设立元帅府,由海陆两军功勋卓著的鬼子军官组成,任职终身,也有死去后加封的,比如山本五十六。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进入元帅府的鬼子军官被称为元帅,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元帅不是军衔,标准称呼是:元帅某某陆军大将,元帅某某海军大酱。比如,在对马海战中战胜俄罗斯海军的东乡平八郎,标准称呼是:元帅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在日本历史上,真正获得元帅军衔的只有西乡隆盛,这货是唯一的陆军元帅!其他人都是尊称,比如大山岩元帅,就是对这个老鬼子的尊称!

日本的最高军衔就是大将,其下是中将。其实这个大酱军衔与英国的上将,美国的五星上将一样,都是本国的最高军衔,只是名字叫法不一样罢了。我们研究日本历史,不用纠结这个。

日本海军大将勋章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中有元帅和大将,为何没有上将军衔?

“上”与“少”,在日语中,读音相近,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日军军衔用“大”而不用“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