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铁三角谁最有可能升为中将?
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1955年直接授中将和从少将再晋升中将;
先说第一种情况:1955年直接授中将军衔。当时全国在编的军长和军政委一共有66人,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只有6人,分别是:13军军长陈康、14军军长范朝利、47军军长张天云、50军军长曾泽生、60军军长饶子健,64军军长刘金轩。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六位有4位是八路军主力团的团长或者参谋。
陈康是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范朝利是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跟陈锡联团长一起夜袭阳明堡战斗;张天云任115师344旅687团团长;刘金轩任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饶子健在1941年是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旅长;而曾泽生更牛,是滇军出身,1939年时,就任国军第60军军长。之后,他的部队向我军投诚,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并参加入朝作战。他被评上中将,有政治原因,更主要是实力!
在这六位面前,就李云龙,孔捷,丁伟“野鸡”团长的身份,怎么和他们平起平坐?他们三位任职团长的部队“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都是八路军自己扩编出来的团,跟八路军主力团不是一个级别,(说句夸张的话,他们算是八路军中的二流部队)。
所以,李云龙。孔捷,丁伟三个人,根本没有机会授予中将军衔!
再说第二种情况,从少将再晋升中将。我军1955年授少将军衔的人,截止到1965年取消军衔,没有一位被晋升为中将!中间,只是补授过中将,没有晋升中将。
而到1988年,曾重新评级,可以晋升为中将。在小说中,此时李云龙已经自杀,丁伟也失踪了。只剩下孔捷。孔捷要是能活着,并在职,真有可能会被授予中将军衔。
抛开实际,我觉得丁伟最有机会授予中将军衔!李云龙在受伤以后,就没有参战内战,后期没有军功。所以,他先排除。孔捷参加过抗美援朝,这是加分项,但是这个人太“憨厚”,缺少灵活性,容易吃亏。他跟李云龙一样,属于没文化的那帮人,“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而建国以后,更看重的是将领的个人素养。所以,这两人可以排除出中将人选。
而丁伟不一样,他有文化。他写的论文《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水平高于李云龙的《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和孔捷《 战略合围与向心突击》。尤其是,他指出“今后苏联很可能是对中国最构成威胁的国家”。就冲着孔捷的文化水平,和高远的战略眼光。三人中,丁伟最配的上中将军衔!
丁伟还有一个加分项,曾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天子脚下做官,那可不一般。
(文|勇战王聊历史)
《亮剑》铁三角谁最有可能升为中将?
55年,我军决定进行授衔。当时,授衔有很多条条框框,既考虑军功,又平衡山头,当然还有一些个人感情因素,比如,萧克上将,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这可是与贺龙(120师师长)、聂荣臻(115师副师长)、徐向前(129师副师长)、罗荣桓(115师政训处主任)平起平坐的人物。55年授衔时,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的师级干部除他之外都是元帅军衔,当时的旅级干部好几个也授予了大将军衔,如陈赓大将(129师386旅旅长)、徐海东大将(115师344旅旅长)、黄克诚大将(115师344旅副旅长)。旅长都授予大将,按萧克的资历,即使授不上元帅,最低也应该是大将吧,可他偏偏就授了个上将!这里面就不排除个人感情因素的影响了。
再来说说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个人55年都是授予少将军衔。他们都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团级干部。55年授衔时,很多抗战初期团级干部都是上将军衔,如115师的杨得志、杨成武、杨勇、韩先楚、李天佑、邓华(115师685团副团长),120师的宋时轮、贺炳炎(120师716团副团长)、彭绍辉、张宗逊,129师的陈锡联、谢富治。连邓华和贺炳炎的副团级干部都是上将,李云龙、丁伟、孔捷,要么是上将,最低也应该是中将吧,可是他们偏偏授予少将!所以他们三个都愤愤不平,认为给自己评低了,最起码应该是中将才对。被刘帅(老师长)训了一顿才老实了。按资历和军功,他们三个授予中将绰绰有余,可是为什么才授予少将呢?这里面就有很多主持授衔人员的感情因素了!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因素,所以他们才被低授。正如丁伟所说:“陈大麻子跟我一起提的纵队司令,他授个中将,我却是少将,给谁说理去呀”!
由此,回到题主的问题:如果选一个升中将,谁最有可能呢?我认为孔捷可能性最大!但是,前提是他们必须在1988年第二次授衔时仍在军队领导岗位!
回放一下88年授衔情况,当时共有17人授予上将军衔。除洪学智是1955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外,其他人都是升任上将。这17人中,张震、刘华清、秦基伟、尤太忠、向守志、李德生全部是原129师,以及后来的第二野战军刘邓的老部下。如果大家看过邓选就知道,邓有一次在军队高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说到:有人说我总是提拔二野的干部,没办法啊,因为我对二野的干部比较熟悉嘛。呵呵!
然后再来说说李、丁、孔三个人谁有升为中将的可能性!
一,首先,绝不可能是丁伟。《亮剑》中丁伟一出场,字幕介绍很清楚:八路军冀中军区三分区28团团长。冀中军区司令员是谁?吕正操!而吕正操解放后不久就离开军界做他的铁道部部长去了。所以,丁伟不是刘邓129师的老部下。剧中有一个细节,丁伟接手李云龙的新一团团长职务,是老总亲自谈话,不像李云龙接管孔捷的独立团,是陈赓大将拿个鞭子把他轰去的。这说明丁伟是空降兵,属于外来干部,所以不是129师的嫡系。抗战结束后,丁伟被抽调到四野,开始隶属林罗麾下!即使丁伟熬到了1988年授衔,可是他没政治资源啊!老领导吕正操已不在军界,林(1973年)和罗(1963年)都已经逝去,刘帅解放后就交出兵权教书去了,邓是大权在握,可是邓对他不熟悉啊,所以,他肯定没戏!
二,其次,也不可能是李云龙。李云龙倒是原129师的老部下,这一点从刘帅对他的喜爱可见一斑。但是他有两大可惜之处,一是他的老领导陈赓大将去世较早(1961年),这是失去的第一棵大树。二是中野挺进中原以后,他就从中野划归华野(也就是三野)序列,可惜他的三野领导陈和粟去世也比较早,陈是1972年,粟是1984年,这是他失去的第二棵大树。那时,刘帅也已经去世(1986年)。只有邓在,而且邓是军衔制度改革的决策者!但是,李云龙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隶属三野,就不再是二野的人了!好比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已经远不如张震、秦基伟、刘华清、尤太忠等可比啊!
三,最后,孔捷还有点希望。孔捷也是原129师刘邓的老部下,虽然孔捷在解放战争时期也隶属四野序列,但是孔捷此人比较老实厚道,执行领导命令不打折扣,应该会给邓留下不错的印象。更为关键的是,孔捷与洪学智有过两次交集,一次是解放战争时期,同属第四野战军。二是,孔捷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役,洪学智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孔捷又在洪学智麾下。而洪学智在88年授衔时,一直是军委秘书长,而他又是我国军史上唯一一个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开国上将!有这么一个大树,再加上又是邓129师的老部下,所以,孔捷在1988年授予中将还是有可能的!
《亮剑》铁三角谁最有可能升为中将?
一
李云龙、丁伟和孔捷在1955年授衔都是少将,三个人都愤愤不平,认为自己军功很大,资格又老,至少也应该是中将。
其实当时在评定军衔时,就比较有争议,到底以什么依据来评定呢?军功?现有当位?当年的地位?资历?派系之间如何平衡?因此,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平衡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大家的情绪,多参考几个依据,综合给出评价。
从单一的标准上来看,大家都会有意见。比如说军功,那粟裕就应该是元帅。比如说资历,那些黄埔毕业的军官们都是元老。当毛泽东听到下边的将领们对自己的军衔不满意时,说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
当时评军衔时,首先考虑到的是四大军区之间如何平衡,资格老的人之间如何平衡,然后才是战功,所以才得出了当时的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名单。
二
为什么李云龙、 丁伟和孔捷在1955年授衔都是少将?
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红四方面军出来的,不是中央红军。因为在历史上占据中央领导权的是红一方面军,也就是中央红军,因此在授衔时,优先要考虑红一方面军出来的军事干部,也就是当年在江西根据地的这些人。
红四方面军当年在过草地前,是军事实力最强的时候,大约有七八万人马。而当时的红一方面军只有几千人,并且连统一的军装都没有,因此红四方面军的领导,比如张国焘等,企图另立中央。最终在斯大林的支持下,毛泽东在路线斗争获得了胜利。后来红四方面军在西征中伤亡惨重,幸存下来的干部受到了清算,要求隔离学习,清除张国焘路线余毒。李先念作为西路军总指挥,被降为连指导员,整个红四方面军的干部都受到了打压。
李云龙、丁伟和孔捷这些红四方面军出来的干部不可能不受影响,如果他们是红一方面军的就不一样了,当个中将应该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三
如果三个人都活着的话,到底哪个人能评上中将,下边为你解答。
首先,李云龙是不可能了。按照小说中的描写,李云龙在WG中受到了处分,就算不死,也要被打入监狱。等到WG结束再出来的时候,估计也就到了退休的年纪,直接进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去了,难以再在军界任职。他的文化程度有限,发展的潜力太小,他的一生到这个少将,基本上也是终点了。
接下来说,丁伟是这三个人头脑最清晰、也最有文化的一个人。因此在南京军事学院毕业时,他的论文就是在虚拟假如中国和苏联如果发生冲突了,中国军队将如何应对的问题。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大逆不道的。但后来的国际关系发展证明了他的分析是正确的,甚至孔捷的军队在北方边境就和苏联确实发生了类似的军事冲突。但这个人过于高傲的个性,很难得到重用。他和李云龙一样在WG受到了处分,失踪了。如果不死,可能会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因为在解放战争期间,他曾是林彪的部下,很难被提拔重用,因此他也很成为中将。
最后,就只有孔捷一个人,也只有他有可能成为中将。孔捷虽然在这三个人中最老实,但他最踏实,从来都是上级的好部下,忠诚度最高,领导也最喜欢。因此在解放战争结束后,孔捷的军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对现代战争的理解也比其它两个深刻,所以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期间也最认真。后来在WG中,赵刚和李云龙自杀后,他收养了李云龙和赵刚两家的孩子,一直指挥自己的部下,守候着中国的北大门。从来不发表不合时宜的观点,不乱说话。在中苏发生冲突时,他的军队表现不俗。孔捷也是他们三个中间唯一一个同时和美国军队苏联军队打过仗的一个,对现代战争有更深的思考和实践。因此在1988年再次授衔时,他是三个人中唯一一个可能得到中将军衔的人。
《亮剑》铁三角谁最有可能升为中将?
可以从“晋西北铁三角”的历史原型人物的身上寻找答案,《亮剑》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其战史故事和人物经历必有出处。李云龙的原型一般认为是绰号“王疯子”的二野名将王近山,丁伟的原型一般认为是四野悍将丁盛和钟伟的合体,孔捷的原型一般认为是出身红四方面军和八路军129师的战将孔庆德。
那么这几位原型人物在1955年都是什么军衔呢?王近山授开国中将,孔庆德也是授开国中将,而丁盛和钟伟都是授开国少将,《亮剑》作为革命战争电视剧为了避免人物对号入座,则展现为铁三角全部授予了少将军衔。在解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探讨一下以历史原型人物为参考的话,分别授予少将军衔是否合理。
之前特别撰文介绍过,在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之初,所有的首批16名团长(含总部特务团)基准军衔为开国中将,所谓基准的意思就是最低应为中将,因为等同于红军师长级别,当然也有李天佑、陈锡联等上将的例外情况出现。那么按此推算,八路军的首批营长基准军衔则为少将,而几位历史原型人物在1937年的军职分别是:
王近山:第129师386旅772团 副团长。
孔庆德:第129师385旅769团 一营长。
丁盛:当时在红军大学学习, 没有军职。
钟伟:第120师358旅政治部 科长职务。
如此看来,这四位将军当时都是正营或者副团职,并且都是老红军,建国初期授衔时起线就应该是少将,至于能否达到中将,那就要看后来的战功以及“军队级别”的评定结果了,比如解放战争时期是否战绩卓著、比如到底评的是正军级、准兵团级还是副兵团级等等,从履历上说,八路军首批正营职干部,授衔之前都至少已经达到了“副军级”。
其中王近山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是二野的兵团副司令员、孔庆德是河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58军军长、丁盛是四野第45军135师师长、钟伟是四野第49军军长,从职务上很容易得出结论,王近山是“副兵团级”干部,孔庆德是职务较高的“正军级”干部(授衔已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授中将衔是合情合理的。而丁盛和钟伟的职务刚刚达到“副军或者正军级”,授少将衔也是理所应当的,这是授衔的原则。
那么《亮剑》的晋西北铁三角呢?李云龙在红军改编之初是772团一名营长,三个人也都是八路军后建的第二批主力团团长,什么新一团、新二团和独立团,都不是最初作战序列中的团级番号,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李云龙最后的职务是三野代理军长、丁伟和孔捷则是四野的军长,都没有兵团或者军区的更高一级职务,授少将衔一点毛病都没有的。
我们就假设说问题,谁也别抬杠,在1955年的大授衔中,全军共授予了中将175名和少将798名,其后在1956年和1958年分别补授了1名,之后再无晋升情况(少将补授了不少),至1965年取消军衔制时,总共也只有177名开国中将,所以中将军衔的晋升是非常严格的。
因此按照晋西北铁三角在建国初期的职务,后面几乎都没有升为中将的可能,因为到了1958年以后就没有补授情况了。在和平时期,很难有特别突出的功绩或者破格提拔的可能,从1955年到1965年不过十年光景,不可能出现大规模晋衔的情况,这是由人民军队军衔制度的设立、取消和再设立的特殊历程所决定的。
原著中李云龙死于动荡年代,那就是1966年以后,此时我军军衔制已经取消;丁伟曾任北方某大军区参谋长(原型是钟伟的低衔高配),出现意外的时间点应该为1959年,也丧失了进一步提拔的可能;孔捷虽然安然渡过了那段时期,但55式军衔已经取消,所以他职务和级别可能会有晋升,却已经不可能有将星的增加了。
本来是孔捷最有可能赶上1988年的第二次授衔,资历、职务和级别确够中将,可惜原著中有交代,他在80年代中期已经光荣离休了,大概时间应该是85年的大裁军时期。
《亮剑》铁三角谁最有可能升为中将?
谁都没有可能,不管死没死,都没有可能!
其实要说授衔,在1955年是最有可能的,如果在1955年的时候给他们三个人授予中将军衔,都说得过去。
从资历上来说,他们三个在八路军最初的时候都是团长,尤其是李云龙和丁伟,那是在红军长期时期就是团长,而孔捷是李云龙的老战友,说明孔捷的资历也不能太浅,在电视剧1937年抗战后开场孔捷担任386旅独立团团长。
很多人肯定认为团长有什么了不起,像《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龙文章,自己给自己封个团长,但是八路军的团长那都不是白给的,在八路军刚完成整编的时候,每个师是两旅四团,三个师加在一起也就12个标准团,再加上特务团,教导团,独立团什么的,一共也就16个团。
这些团长在1955年授军衔的时候都是啥呢?
这16个团长有13个参加了授衔,6个被授上将,7个被授予中将,在解放战争中大部分都是兵团一级,最次的也得混个正军,那七个被授予中将的主要还是120师和129师的,115师的团长全都是上将衔,具体原因就不解释了吧!
所以,他们三个在现实当中肯定不可能只是少将,小说里给他们安排少将纯属另有深意,什么深意?那就是他们三个都是红四方面军。在电视剧李云龙负伤的时候,提到的那个副军长,实际也是红四方面的人,这里面有一些我们不愿意提,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因此都是一笔带过。
红四方军是张国焘的部队,在西征的时候被马家军给打了,后来张国焘叛变,在纠正路线的时候,红四方面军的很多指战员都受到了牵连,红四方面军后来出名的就剩徐向前、许世友这几个人了,徐向前不说了,许世友和领袖的关系大家也应该清楚吧!
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李云龙、丁伟、孔捷才一直不升,在晋西北成为铁三角,所谓铁三角就是抗战中谁都没升。丁伟和孔捷后来能翻身,跟在四野有很大关系,尤其是丁伟很受林总欣赏。
但是到授衔的时候,也就是算总账的时候,尽管李云龙在抗战时期干死过一个日军少将,要知道在整个抗战中,八路军才击毙6名日军将领;丁伟可是扫他廖耀湘一个军,要知道当时的廖耀湘可是国民党中武器装备最精良的一支部队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两个在廖耀湘手里。孔捷本来是最有希望晋升中将的,这也是为什么调他到朝鲜战场的原因,但是孔捷能力太差,一个军没有拿下美军一个营,因此被调回军事学院回炉重造了,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孔捷都没能归队。
所有李云龙、丁伟、孔捷在大面积评选时,中将不值钱,少将满地跑的时候都没混上个中将,等到1988年从各大军区授予中将军衔的只有50人,全国各个战区加一块,只有50人,大部分也都是直接授予的,从少将再晋升的少之又少,因为从1955到1988年差了33年,除非在1955年授少将的时候只有30来岁,到88年的时候还能在职务上,话说1955年授少将衔的三十来岁的特别少吧?铁三角中最小的孔捷估计也得超过四十岁。
在原著小说中,1978年在李云龙的恢复名誉、平反昭雪大会上,李云龙的三个部下来看李云龙,而李云龙的老战友好哥们孔捷却没有出现,说明孔捷很可能混得也不咋地。
《亮剑》铁三角谁最有可能升为中将?
这个问题嘛,用彭老总的话说:“他李云龙立的功还少吗?查查他的挡案,他李云龙立的功和受的处分一样多,刚给他记完功,还没等你缓过劲来,他就给你来事!”
你说让彭老总都头疼的李云龙,能授他个什么衔?
用丁伟的话说:“没授你个大校就不错了!”
所以老李也只能授个少将,以后也没可能晋升中将。
丁伟呢?
用孔捷的话说:“你丁伟什么事不敢干?偷着开烧锅酿酒,自己喝着还往外卖,一边打仗一边作买卖……”
所以老丁这样无组织无纪律的干部也不可能晋升中将,弄个少将省军级就到头了。
孔捷嘛,李云龙嘴里的“孔二愣子”,作风硬郎,打仗不怕死,可也打不出什儿漂亮仗来,晋西北被日军一支小部队给打趴下,彭总口里的“发面团”,抗美援朝指挥一个师没拿下美军一个营,能授他个少将已经是给他孔二愣子面子了,他还指望啥中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