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独立团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中国军队中属于什么水平?
就从影片里描写打平安全团也只有一门步兵炮的情况来看,是属于游击队化的正规军水准,基本就和国军军阀的普通部队持平,仍旧缺乏最基本的重机枪以上的支援火力。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很多全部由新兵组成的新部队差不多就这个水平,因为那时候火炮被损毁太多,老部队都补充不足,更不要说新部队了。如果不是李云龙的部队很多都是老兵带起来的,有核心种子在。其实这样的部队基本上除了用人头阻挡敌人的进攻外,是不具备最基本的攻坚能力的。事实也是,我军抗战期间在敌后一般也很少集中军力进攻县城及以上敌军守卫的据点,因为缺乏火力伤亡会很恐怖,所获却不一定太多。
《亮剑》中独立团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中国军队中属于什么水平?
八路军第129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场时,并非全师13000人全部出动,而是师部率第386旅全部(771团、772团)、第385旅之第769团到达山西前线,第385旅旅部及所属第770团留守陕甘宁。也就是说,第129师实际是以三个主力团和一个师属教导团共四个团约计9367人为基干兵力的,据该师1937年10月的一线部队武器装备统计报告,拥有多少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呢?
共有重机枪29挺和轻机枪93挺,以及步枪3412支和迫击炮6门,简单分摊到四个作战团的头上,可以得出结论,八路军第一期投入作战的部队,每个主力团平均装备步枪800余支、轻机枪20余挺、重机枪6到8挺,迫击炮则基本为零了。这里需要说明几点军事常识,第一是要考虑师、旅直属队的武器数量,不可能全部摊入作战部队,第二,仅有6门迫击炮就没有必要一个团配发一、两门了,应该集中起来组建炮连。
历史事实是,第129师最初的师直属部队包括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所以各团步机枪数量前述的分摊都有点多,另外炮兵营的建制也显然是偏大了。不管怎么说吧,大体上每个主力团2000余人(从留守团的兵力可以计算出来),装备步枪800支、轻机枪20挺和重机枪6挺左右。
虽然《亮剑》里386旅独立团的番号肯定是不准确的,但是可以视为八路军第二期扩建团的代表性队伍,这与是不是剧情不发生关系,因为新一团等部队确实是该旅在1938年初组建起来的,李云龙所部的装备水平也是经历过变化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说明。
第一阶段,以李家坡战斗为时间点(1940年前后),也就是李云龙刚刚接手孔捷的独立团不久,在战斗动员和部署中,李云龙说的比较清楚:全团1000多人,其中担任突击队的一营360人,张大彪率领他们集中全团的20挺轻机枪冲在前面,这就是该团当时的武器装备状态。应该说,此时独立团的装备水平,略弱于八路军第一批主力团,主要是重机枪一项薄弱。
第二阶段,以反扫荡独立团突围为时间点(1942年前后),经过李云龙的苦心经营,独立团除了步机枪外,扩建了一个骑兵连,拥有了缴获的九二式重机枪,以及拥有数门迫击炮的炮兵连。那么那么大扫荡中,独立团的战损了多少呢?剧中有交代“部队伤亡过半,只剩500余人,营连排干部牺牲了20多人,就连二营长沈泉和三营长王怀保也牺牲了”。
也就是说,独立团的总兵力在扫荡前大致在1500人上下,以其当时的部队建制和武器数量明细,装备水平已经跟八路军第一批主力团基本持平,属于发展比较好的第二批主力团。至于第三阶段,拥兵7000多人的独立团就不需要讨论了,那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因为李云龙的部队已经干脆不是一个团级建制了,轻重机枪迫击炮小意思,甚至还拥有了山炮。
那么同一时期其他抗日军队的装备水平如何呢?以中央军最精锐的“调整师”为例,轻机枪装备到班,意味着每个团不低于30挺;重机枪装备到营(六挺),代表着每个团不低于18挺;迫击炮连(六门)和小炮连(机关炮六门)装备到团,所以调整师一个团的重武器配置,已经超过了八路军129师全部。
再以杂牌的第59军第38师第114团为例,也就是西北军余脉张自忠的队伍,该团每营装备轻机枪9挺,重机枪4挺和迫击炮2门,算起来全团亦有轻机枪27挺左右、重机枪12挺左右以及迫击炮6门,虽不及调整师,也远远超过八路军第一批主力团的装备水平。在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作战序列中,武器装备水平如果分档的话,中央军调整师和东北军肯定为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应该是阎锡山的晋绥军和龙云的滇军(我们不是讨论战斗力啊),前者有太原兵工厂的源源补充,后者有大批购买的法式武器。第三梯队大约是西北军和桂军,其中桂军武器主要是外购,来源比较杂,不仅有从国外进口的,还有从阎锡山那里买来的。第四梯队则为湘军、粤军、鄂军等中央旁系部队,因为没有独立的采购能力,基本是嫡系分配完了才轮到他们,最后的第五梯队,应该是川军。
八路军的装备水平处在什么位置呢?其实一目了然,应该跟第四梯队差不许多,当然也就容易推断出独立团两大阶段的水平状态。但是八路军的弹药配备和补充能力还有相当差距,中央旁系队伍至少也能分配和补充一定弹药,而八路军完全要靠战斗缴获和微量的自产。
在这一层面上,八路军甚至不如川军,像1938年台儿庄会战期间的川军王铭章师,虽然装备简陋,但第五战区给补充的弹药数量还是很可观的,一次补了子弹20万发和手榴弹3万枚。至于其他单兵装备和粮秣,八路军完全得依靠自力更生了。
所以啊,别被电视剧的演绎误导了,即便是八路军装备最好的部队,在1944年之前(这个时间点是以大反攻为界的,八路军在这个阶段以后缴获颇多,装备得到很大改善)的装备水平处在全国的倒数第二,而弹药和辎重补充的水平,则居全国最末,这也诠释了八路军作战为什么是艰苦卓绝!
《亮剑》中独立团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中国军队中属于什么水平?
有网友问《亮剑》当中李云龙的独立团在武器装备方面,当时的中国军队当中属于什么水平?首先独立团是抗战全面战争爆发以后扩编出来的部队,底子比较薄。
从整个电视剧来看,在早期只有1000多人,后来经过分散发展,到打平安县城的时候,已经扩充到了7000人。从整个配备来看,李云龙独立团和全国其他临时扩编起来的部队都差不多,严重缺乏武器。
全团轻机枪不到10挺,重机枪1挺也没有,步枪就是汉阳造老套筒子,就这样还不到2个人一杆。这种水平最多,步枪数量还可以,就自动武器和炮兵来说,也就是地方民团的武器装备水平。
一般正规步兵团还会有迫击炮,而李云龙独立团在早期1门迫击炮都没有。到了后期,独立团就已经有了92式重机枪,歪把子轻机枪,迫击炮和掷弹筒。还从伪军哪里缴获到了至少一门意大利炮,当然,原产是法国M1897式75毫米山炮。
在抗战时期,基本上所有步兵团都没有山炮,李云龙有1门以上的75毫米山炮,已经算是最大的本钱了,所以李云龙不光要打炮楼,还敢去打平安县城。美国记者白修德曾经说在1944年湖南,第62军发动攻击的时候,只有2门法国75毫米山炮担任火力掩护,而且全军只有200发炮弹。
可想李云龙一个独立团就有法国75毫米山炮,有多硬气了,但是李云龙部队大部分武器还是不行,比如质量差,经常炸成两瓣,在战斗中经常耽误事情的边区土造手榴弹。
让李云龙赞不绝口,心里痒痒的92式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和意大利炮,其实精良武器相对于7000人的人数,还是太少了。除了电视剧当中的意大利炮,也就是法国75山炮,李云龙独立团的整体装备水平在全国比较,应该是中等偏下的水平。
《亮剑》中独立团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中国军队中属于什么水平?
《亮剑》中所描写的是八路军三八六旅独立团,
现实中,陈庚的三八六旅在抗战之初,在七亘村连续三次设伏,歼灭大批鬼子,接着又是几场漂亮的优击战,将全旅装备整个换了一茬,部队三八大盖、歪把子、九二式、掷弹筒、迫击炮应有尽有,干部战士还有日本军大衣,士兵腰带上还挂着日军子弹盒,被老百姓戏称为“中国鬼子”。
因为三八六旅全日式装备,所以美军华北观察团称陈庚三八六旅为华北最精锐部队。
日军在陈庚三八六旅面前吃亏不说,丢人现眼才是大事,所以日军坦克装甲车上钧写着“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可见陈庚三八六旅在日军心目中是什么地位?
李云龙是三八六旅独立团,装备自然属于抗战部队中之一流。
《亮剑》中独立团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中国军队中属于什么水平?
独立团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一个编制,独立团是指越过旅级的指挥,而直接隶属于师或者军指挥的团级建制单位。
抗战期间,八路军的团、旅、师从建制上说,比一般的团、旅规模都要大,独立团就更没有固定人数,固定编制,比较灵活。
《亮剑》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不是纪实,所以386旅独立团的番号肯定虚构的。在抗战中,3896旅只有771和772团,没有独立团。
但是文学作品也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所以电视剧的独立团成立初期,规模和编制以及装备,跟八路军抗战初期的独立团没有多大出入。
电视剧反映的是比较长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说记述了独立团成长过程,其不同时期的武器装备都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妨把它分成三个阶段,盘点一下独立团的装备。
组建之初八路军是1937年组建的,此后才有的独立团。电视剧里的独立团,组建大概是在1938年到1940年这段时间。在建团不久,就打了一场大战,李家坡之战。
从李云龙的战前的动员和兵力部署。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独立团当时兵力及其武器配置状况。
全团总兵力为1000多人,其中一营担任突击任务,打头阵的是张大彪,有20挺轻机枪,这就是该团压箱底的宝贝,全部家当。
这样的装备,跟八路军第一批主力团尚有一些差距,没有重机枪和迫击炮,因为主力团的装备由国民政府配备。
成长阶段这个时期为1942年前后,独立团在战斗中壮大,在反扫荡时期兵力和装备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时候的独立团,除了原先的步兵连,还新组建了一个骑兵连,从鬼子手里还缴获了九二式重机枪;还组建了一个炮兵连,拥有几门迫击炮。
配置了两个独立兵种连,独立团的总兵力至少在1500人左右,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力,已经赶上八路军组建时主力团的水平。
壮大阶段经过了大扫荡,八路军度过了最艰苦的时期,战略防御阶段,即将进入战略反攻,独立团的兵力已经发展到7000多人,不仅有轻重机枪、迫击炮,也装备了不少山炮。用那句台词说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
那么,《亮剑》中独立团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中国军队中属于什么水平?
同一时期其他抗日军队的装备水平一流装备:国军中央教导总队,一个团三个营。
步兵营下辖三个步兵连,其中每个连,装备有6挺重机枪;还有一个炮兵排,装备2门82毫米迫击炮。
教导总队的加强团,除了上述装备,还有榴弹炮、战防炮、通信、输送各一个连。
二流装备:国军第59军第38师第114团为,该团下辖三个营,每营装备轻机枪25挺,重机枪2挺和迫击炮2门,全团共有轻机枪75挺左右、重机枪6挺、迫击炮6门。
三流装备:滇军和桂军,他们没有大型兵工厂,又是非嫡系部队,国民政府把他们看做后养的孩子,配置的武器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李云龙的独立团装备,在前期属于中国军队的四流水平,中后期应该属于三流水平,但这只是从武器配置而言。
因为独立团的重武器都是从日军手中缴获的,弹药的补充不像中央军那样随心所欲,甚至也不如杂牌军那样可以勉强温饱;独立团的弹药供应肯定是非常困难,可以说是饥一顿饱一顿,还会经常断顿。
但是在当时,武器还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军队战斗力取决于士气,而不是取决于武器。
八路军正是靠着相对落后的武器,跟武器装备亚洲一流的日军进行周旋,在战斗中发展壮大,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而且人民解放军还靠着落后的装备,在解放战争中打败了德式和美式装备的国民党正规军。
《亮剑》中独立团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中国军队中属于什么水平?
基本就是垫底的水平,无论是原著还是电视剧,整个抗日时期,李大团长日思夜想,以此唯大的一件事,就是各种琢磨后勤物资,厚着脸皮到处打秋风,整个故事就是从他去找张万年,赖着讨要计划外的边区造手榴弹开始的,对兄弟部队争抢物资从不落人后,从红军时代起就已经臭名昭著,对上级上交战利品各种打埋伏,藏私房,每次打完战,旅长就得先拷问他又昧下多少东西?楚云飞那边也是能讨就讨、能骗就骗、能赖就赖、能抢就抢。对敌伪,更是随时睁大眼睛盯着,从不放过干一买卖的机会。可是你别看他打坂田时动用了迫击炮,打平安时动用了传奇意大利炮,更应该看到他布手榴弹阵时候,是全团凑了三千六百颗手榴弹给前面的突击队集中使用,等全团压上时,有的战士是拿着厨房菜刀、马房铡刀在冲锋。中国抗战作品,也正是从《亮剑》起,不再从细节上显示和强调武器装备的落后和匮乏。实际上,所谓三枪土八路,绝不是一个夸张的形容,也不是老干部们夸张的自嘲,不过要是以为打三枪就冲锋指的是所有土八路,那就又错了!那只是指有正规编制番号的那六个团!他们才有资格说自己三枪土八路,像李云龙这样的没正经编制的独立团,往往连放三枪的弹药都不能保证!历史上八路军新四军真正的战法,都是有限的弹药只能保证老兵骨干,由他们开三枪掩护其余同志冲锋,以保证打完三枪部队已经跟所要攻击的敌人绞杀在一起,这时老兵骨干们在作为关键的突击力量,朝战场的关键点冲杀过去。电视里李云龙楚云飞的基情表现,实际上已经是当时最好的情况再美化加工出来的,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互相间深刻的提防才是主题,所以有些人说八路军李云龙独立团的装备水平,大致和普通的地方军阀部队差不多,真是想多了,军阀部队都懂得有枪有地盘才有得混,会抢地盘收刮地方,然后转化出一些装备,国府要收买人心让他们抗日,多多少少也会给一点装备,而八路装备来路正规渠道,只有国府给三师六团乙级编制部队的装备,还时时拖延克扣,六个主力团自己都不够用,还能指望分给包括李云龙独立团的另外一百多个团,大家一起用?越是稀有的资源越是要好钢用在刀刃上,那么没编制的这些独立团,不但武器装备要自己用命去敌人那边拚回来,抢到好装备,还要主动上缴,要优先保证六个主力团的供应。要不你以为李云被旅长勒索去的东西都那里去了?就如同李云龙集中使用手榴弹,大破冈崎山顶圆阵一样,八路军发展大战略也是有限资源优先集中保障主力团,捏紧的拳头打人才疼!八路军没钱,而且有钱也要面对敌伪顽的严格物资封锁,尤其是军火和药品,所以八路的装备是真的连普通地方军阀都不如,电视里李云龙的部队一出场,总是武装齐全,什么都有,那是假的!编的!其实他非常缺,在当时的中国军队里,只要现在还叫的上名号的军队,装备就没有比八路差的,川军出川,都是有名的叫花子部队了,可照样在装备鄙视链下端找到八路这样的踮脚,然而,我们的军队,就是如此筚路蓝缕的开创了局面,一直走到今天,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军队之一,在不到百年的历史中,走完了一支现代军队的所有发展阶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