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保安团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他们都有军籍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37条回答。

什么叫做保安团?

不同时期是不同的。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建立了地方保安团制度。

这主要是清末实行严格的保甲制度,地方基本是自治的,皇权不下乡,只到县城。

而乡下都是乡绅管理,壮丁以宗族为单位,有的则是村子为单位,自行组织起来防匪防盗,实行自卫。

民国时期也沿用了这个制度,1914年5月20日,北京北洋政府颁布《地方保卫团条例》,组织保卫团。

保卫团以县为单位,本县副县长负责监督,地方乡绅负责协同办理,保卫团部设在县城。

具体为乡民每家都要1人参加,10家为1牌,10牌为1甲,5甲为1保。

也就是说,1个牌大约10个壮丁,1个甲大概100人,1保大概500人。

牌、甲、保分为设置牌长、甲长、保长,最上面的团则设置团总。

保卫团的目的只有一个,辅助军警维持地方治安,对付地方的匪盗。

至于经费和武器基本是自筹,政府只提供少量费用和武器。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清末国家很乱,清朝灭亡之前10年前,全国有1200多起大规模民变,全国乱成一团。

而且国家经济几乎崩溃,政府连维持运转的费用也拿不出,很多农民破产后上山作土匪。

当时的东北、四川、河南、山东、广西、湖南都是匪患极为猖獗的地区,土匪敢于攻打县城,乡下就更别说了。

这种情况下,北洋政府腐败,剿匪不力,军阀忙着混战,所以民众还是靠自己,保卫团也就是必须存在的。

当时中国不禁枪,地方保安团多让退伍军官担任保安团的军官,农闲时训练本地壮丁形成战斗力。一旦遭遇土匪洗劫时,保安团就会操枪自卫,坚持到县城的正规军赶来救援。

所以,保安团对于乡民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是保命团。

而且这和当时参加军阀部队混口饭吃不同,保安团壮丁都是本土本乡的青壮年男人,作战是保卫家乡、家庭,避免匪盗、溃兵的烧杀奸淫,他们的战斗意识很强。

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也保持了旧例。

1929年7月,中华民国政府公布了《县保卫团法》,将保卫团略有改变。

主要是每二十五家设为一牌,每个乡镇为一甲,每个区为一个区团,每个县为一个总团,这种设置更为合理。

而各级的军官由政府指派,所有20到40岁男子在农闲时候必须接受训练,平时则各自在家务农,遇到紧急事件就立即集中起来作战,保卫家乡。

1934年,又发布了《各省保安制度改进大纲》。

这个制度发布以后,保安团就有了巨大的变化。

保卫团的名字变为保安团,保安团从此不再是民团乡勇组织,而成为以省为单位的警备地方的常备武装。

省政府主席一般兼任全省保安司令,对各地保安部队有指挥权。

从此,保安团和民团就区别开。

民团还是以往的保甲性质的保卫团,由乡民自行武装自卫。

而保安团则是类似于今天的武警部队,虽不是解放军野战部队,仍然装备大量武器,成为准正规军。

他们也是军队编组模式,需要征兵、训练、委派军官等等。

保安团的武器装备也相对较好,轻武器制式较为统一,也有机枪等武器装备,制式缺乏火炮。

这虽然和正规军有很大差距,比拿着清末杂牌火枪的民团,要厉害多了。

原则上,保安团在防御作战中,是完全可以守城和正规军对抗的,并不是民团那种乌合之众。

抗战爆发前,仅仅一个山东省民间有枪30万支,大部分为地方保安团队所拥有,由此可见保安团的规模。

当然,保安团其实也分为几类,上面说到的是正规保安团,是省政府组织的准军事武装,国家是给军费的,也提供武器。

另一种则是军阀的保安团,这种其实就是正规军,只是为了躲避政府要求军阀裁军的压力,故弄玄虚而已。

比如四川各地的保安团,很多就是正规军改编而来,队伍还是那个队伍,换了个名字而已。

1936年12月,由于中日战争爆发已经不可避免,政府又发布了《各省区保安司令部组织规程》。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由保安团统一地方的保卫工作,逐步废除地方自卫民团。保安团不仅仅是地方准军事武装,也是预备兵力的重要来源。

必要时候,保安团直接改为正规军即可。

民团武装仍然是存在的,他们的目的仍然是防匪防盗,并不是正规军,属于民众自卫武装。

简而言之,保安团必要时候是可以打鬼子的。比如《八百》中,四行仓库里面很多军人,就是湖北省的保安团士兵,他们来到前线就和正规军一起作战。

具体为:湖北保安第5团成建制补充到了88师524团,四行仓库守军524团1营就分到了4个中队,人数约有300多人。八百壮士很多都是湖北籍的保安团战士。

民团则原则上不能和鬼子正规军作战,因为是民众自卫武装,一个连100人可能有七八种步枪,每人有个几发子弹。他们可以对付小股土匪或者溃兵,对付不了正规军。

抗战中,保安团发挥很大作用,也保持了很大规模。

以山东省为例,1942年的山东省保安司令部,下辖9万1514人,枪61734支,编成4个保安师,35个保安旅,21个保安团。

民国保安团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作为第74军主力师的第58师,其前身是投诚北伐军的张宗昌“直鲁联军”一部,从底子上看,跟后来施中诚的第57师差不多。但是第58师能够在短时间内被俞济时整顿改编为嫡系中央军,与他带去的三个浙江保安团战斗力较强很有关系,番号分别是浙保第3团、第4团和第7团。

直鲁联军残部陈耀汉的第58师下辖两旅四团,1935年被调去围追堵截贺老总的红二、六军团,结果在陈家河战斗中被红军予以迎头重创:三个团被彻底打垮,师属山炮营也全部损失,陈耀汉带伤逃跑,1万多人的第58师仅剩不足5000人。老蒋大怒将其撤职,旋以浙江保安处长俞济时率领三个保安团接收第58师残部,就这样重建了该师,装备也更换一新。

浙江保安团的战斗力是比较强的,粟裕将军率领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打游击时,经常要跟这些保安团发生激战,直到七个保安团调走三个情况才稍有改观。一来浙江是南京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二来又是老蒋的家乡,所以保安团训练和装备较好(由南京军政部直接提供饷械),看看浙江省保安处的配置就知道了:保安处长俞济时,副处长宣铁吾,都是黄埔一期的铁杆嫡系。

“保安团”是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的产物,但是要将其类比为如今的武警部队,又并不准确,因为民国时期已有“警察队”这样的准军事武装,所以保安团的正确定义就是“省属地方武装”。尤其是在没有正规健全预备役制度的情况下,保安团承担了维持辖区治安、战时补充正规军的双重任务,就比如前面介绍的浙江三个保安团,直接升格为正规军了。

至于说到保安团官兵的军籍,则肯定是在役的,因为有军衔有正规编制(比如保安处长们都是现役将领),但是衔级比正规军偏低,正规军的步兵团长多为少校,保安团长也就是个少校衔,资格老的最多中校。并且由于其训练、编制、人事和经费多由地方政府负责,所以各省保安团的素质是否较高、装备是否精良,完全依靠各省的实际能力和财力。

但是在战时补入野战部队时,则需要军政部的正式命令,那么被编进正规军的保安团官兵,衔级待遇就要重新计算了,这是需要手续和程序的。前段热播的电影《八佰》,主角队伍第88师就是由于伤亡惨重,在淞沪会战期间进行了五次补充,其中所属第262旅就整建制补入了湖北保安第5团。

根据史料,第524团所补充的,是湖北保安第5团的第一营数百人,那么这些士兵就摇身一变,从保安团身份升格为正规军,毕竟保安团有一定的军事训练甚至作战经验,远比那些临时征来的壮丁好用,淞沪会战期间,江苏的四个保安团干脆原建制直接参战。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其实也就闽、浙、赣、苏、皖、湘、鄂等省,根据“每省划若干行政区、每区培训一个保安团”的命令,对原来的民团、自卫团进行了整编,同时把保安团的指挥权收归省级政府。所以保安团是建在在行政区级而并非县级,有的行政区下辖多达11个县,设行政专员和保安司令,比如小蒋就曾经担任赣南第四行政区的专员兼保安司令。

而其他由各地方实力派控制的各省,保安团就是其正规军“藏兵于民”的补充力量,既可以担负维持地方治安的任务,也可以用来应付南京政府的“裁军”命令,即把一些战斗力较弱的正规部队直接改制为保安团,一旦爆发战争再用来迅速扩充正规部队,广西、四川都是这么干的。比如抗战爆发时桂系扩军,番号从两个军扩编为三个集团军,一家伙就塞进了多达20个保安团。

至于保安团的编制和兵力,当然也是乱七八糟,由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各省,在整理保安团队的过程中还能够遵循一定的原则,下辖三个营1000人左右的样子(肯定不如正规军的团级员额,同时缺乏重武器),而其他各省那就是从几百人到千余人不等了。

1936年5月,南京政府通过了《裁团改警案》,这个方案的中心意思,是计划在三年内逐步把各级保安团裁撤改编为警察队(这才是武装警察的意思),但是由于抗战爆发,“裁团改警”最终不了了之。抗战爆发后,未沦陷区的保安团大多补充进了正规军,比如湘军李觉的预备第5师,就是由三个保安团直接编成的,而沦陷区的一些保安团,则被日本鬼子改编成为了伪军。

民国保安团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民国时期的保安团早期主要是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团体,后来也作为准正规军或者是正规军的后备力量。

保安团最早建立于1914年,当时北洋政府颁布了《地方保卫团条例》,下令各地以县为单位组建保卫团,主要是协助军警绥靖地方治安。此后各地陆续组建了保卫团。因为保卫团的经费全部是地方自筹,所以各地的保卫团装备、编制各不相同。

南京政府成立以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于是把地方上原有的保卫团、农团、人民自卫军、商团等各种武装统一整理收编成保安队。其职责还是维持地方治安,并配合正规军执行剿匪等军事任务。

这一时期的保安队编制也是差别巨大,而且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比如湖北通城的保安队开始下辖3个中队,后来扩充到4个中队,不久又缩编为3个中队。

到了1932年,国民政府又推出了《剿匪区内各省民团整纪条例》,将各省划分成为若干个区,每区编练一个保安团,平时协助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则作为正规军的补充。

比如在淞沪会战后期,湖北保安第5团调到上海,成建制补充到了88师524团。后来因为驻守四行仓库而出名的524团1营就分到了4个中队,人数约有300多人。所以八百壮士里大部分都是湖北籍的战士。

此外保安团也有不少直接参加战斗的战例。

比如粟裕将军在浙西南打游击时,就没少和保安团打。此外在抗战时期,不少保安团也直接参加了对日军的战斗。像淞沪会战最后一战南市之战时,守军除了少量正规军外,大部分就是上海的警察和保安团。

另外要说一句的是,抗战期间不少保安团的表现不错。像枣宜会战的白河作战中,日军第233联队在渡过白河时遭到湖北保安第4团痛击,损失惨重,联队长都被击毙。

所以在民国时期也不要小瞧保安团。

民国保安团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民国保安团是“保甲制度”的衍生品。

保安团没有军籍。

保安团都是地方豪绅出钱创办,任用的指挥人员一般也都是地方豪绅的私人。

县长在保安团的职务只是“总监督”,挂个虚名而已,指挥不动保安团一兵一卒。

县长和地方豪绅的关系建议去看看《让子弹飞》,佛光掠影一下也看得出来地方豪绅势力什么样,县长又什么状态。

所有保安团丁的衣食住行,兵器饷银都是地方豪绅富商所出,民国政府不出一文钱。

至多发个委任状就了不得了,一般保安团的军官,是连个委任状也混不上的。

豪绅富商办保安团是要赚钱的。

他们打着发展生产,自给自足的幌子,凭着保安团武力做后盾,垄断行业,镇压百姓。

有的公然贩卖鸦片牟取暴利;有的甚至套购正规军的武器装备高价转手;有的甚至敢于私办印钞厂,垄断某一地区的金融;至于强取豪夺更是无时无有。

但是,天下事都有但是。

有坏人,也有好人;有坏保安团,也就有好保安团。

不可一棍子打翻全船人。

有的保安团有时候也掌握在开明绅士或者正义之士手里 的。

这时候,保安团就变成了保护地方的武装。

他们护佑百姓安全,打击土匪,保护商旅,在乱世中圈起一片小小“乐土”,当地人民得其利。

这也符合北洋政府颁布《地方保卫团条例》的初衷。

民国一开始,乡村地区是没有警察的,警察都在大城市,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北洋政府规定:

全国组织保安团,县知事任总监督,地方乡老绅士富商协办,每户必须出一男丁参加保卫团,十户为一牌,设牌长;十牌为一甲,设甲长;五甲为一保,设保长,此保长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保长了;保长之上就是团总,一般都是有地方豪绅富商们指定的强梁霸道之人充任,有的甚至是帮派人士。

一时间,地方武装力量遍布中国。

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之后,为了收拢控制武装力量,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所有二十岁至四十岁的男子必须参加保安团,不再是一家出一人了,这无形地就增加了人民的劳役负担。

再则,指挥权上提,在省级政府设置了省“保安处”,取消了县级机构,县级另外设置了壮丁队。

这时候,国民党政府也拿出了专门经费办保安团,但是,这些经费不多,主要是用在省级保安团部队以及机关单位。

下面的保安团还是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

依然是地方豪绅的武装,作恶还是为善,全凭他们一己之念。

无论如何,在国民党政府的架构里面,保安团升级成了“准军事武装”。

那么,就要上战场打仗了。

当年,各级保安团是向红军“输送”过很多武器弹药的。

抗战起,全国联合抗战。

尽管有不少保安团投降了日寇。

但是,还是那句话,天下事都有但是。也有保安团在与日寇死战。比如驻守在安徽寿县的安徽省第九保安团,在抗战战场上就打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战斗。

安徽第九保安团团长赵达源是云南大理人,本来读书读的是“云南省省立高级农科中学”,意图兴农救国。受孙中山影响,弃农从军,考入云南讲武堂第十九期步兵科。后来又考入黄埔第四期。

1934年(民国23年)随军队来到安徽,任第九保安团中校团副,驻守安庆,这时候安庆是安徽省会。

抗战起,升任第九保安团团长。

安徽芜湖、安庆沦陷后,第九保安团奉命转战江淮,有胜有败,总体表现不错,屡获嘉奖。

1940年,赵达源奉命率部驻守寿县,迎来来他一生最后的战斗。

日寇占领合肥后,为了扩展淮南和蚌埠的外围,决心要拿下寿县县城。

此时赵达源正在生病,然而,闻日寇来侵,奋然跃起,召集各级军官说:“此战我们必须与寿县共存亡。”

另一边也向寿县城外附近的国民党军一三八师四一二旅旅长龙炎武发去了求援信息。

战斗开始,日军首先派了飞机猛烈轰炸,随后三路日军1000余人围攻进抵寿县城外围,日寇又发挥了炮火优势,狂轰滥炸了一遍。

炮火猛烈,第九保卫团伤亡不小,外围阻击线相继失守。

日军已经到了城墙下,传来了龙炎武的命令,“请贵部勇猛作战,一埃日军弹药耗尽,我部定当活捉日军。”

好大的口气,好卑劣的军人。

不得已,但也没逃走,赵达源开始了孤军奋战,凭借城墙击退了日军数次攻城,歼灭了700余日军,可谓战果辉煌了,只要有外援,马上就可大获全胜了。

可是没有外援,战斗继续。

这时候,赵达源的人马已经伤亡过半,幸亏寿县城内百姓支持,百姓们运伤员,送饮食,搬弹药,修工事,赵达源终于支撑了下来。

到下午3时,日军又调来了新的炮火,开始集中轰击城墙拐角楼。

驻守拐角楼的是第九保安团第三营,第三营浴血奋战,奈何炮火不如人,弹药又耗尽,全营阵亡,无一生还。

这个时候,赵达源正带着早就只剩了不到两个排的特务连来支援。

正面遭遇日军。

日军火力强大,疯狂扫射。

赵达源其时明白寿县已经不保,决心成仁。

赵达源大喊一声:“杀尽日寇,为国雪耻。”领着特务连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就冲了上去。

身中数弹,掉入了城壕,牺牲了。

特务连也伤亡殆尽,全部成仁。

日寇破城后,第九保安团仅剩20余名士兵,被寿县百姓藏了起来,倒是没有被俘。

算是安慰。

民国保安团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保安保安也就是我们现在口中的那种保安,我们现在所说的保安就是保卫一个地方的保卫人员,就比如学校里面的也可以叫做保安,那种小区里面的保卫人员也可以叫做保安,反正就是说,保安的性质就是保卫人们的安全,然后他们被安排在某个特定的地位,履行他们自己的职业,这就是保安的概念。那么在民国时期,口中的保安和我们现在口中所说的保安性质会一样吗?因为年代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也都发生了改变,包括保安的性质也就是这样,不同时期当然也就不一样了,我们来分析一下民国保安到底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一,保安团是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制度的衍生品,是作为警察力量的重要补充而设立的。

这样的话就和我们现在的保安是差不多的,因为在我们现在的保安团也差不多是这样,也和那些警察是差不多的,他们的任务也都是保卫人民的安全,只是说保安保卫的范围要比警察的小一点,警察管辖的范围要大一点,只要你属于这个地方的警察,那么你就可以管理很多东西,可是保安就有点不一样了,他是一个小区、一个住所的保安,这样子的话他管辖的范围就比较小,这就是他和警察的区别。

二,尤其是在没有正规健全预备役制度的情况下,保安团承担了维持辖区治安、战时补充正规军的双重任务。

就比如前面介绍的浙江三个保安团,直接升格为正规军了。那时候的保安团,他们的任务要比现在的保安多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知道以前是个战争年代,所以很多队伍都是为了抗战而建立的,包括民国的保安团也是这样,他们的建立就是为了在有必要的时候起到补充主力的作用,毕竟在那个时候常常发生战争,保安团就是起到了一个保障作用。现在是和平年代,保安团就不会这么复杂了,他们现在就是保护某个小区等等,任务没有之前那么多了,毕竟年代不一样了。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保安团实际上是一股由当地组建的地方武装,用来维持辖区内治安,到了后期保安团也会把保安团升格为正规团或者作为预备役补充团。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民国保安团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八佰》里面把湖北省保安团黑得很惨,破衣烂衫的,完全是一群刚被拉壮丁拉上前线的农民的样子,去上海根本不是什么保家卫国,而是为了去看一眼上海是什么样子。还有老算盘,也是浙江省保安团的文职,根本不想打仗,就想着回家娶媳妇儿。这是对抗战初期国军千千万万付出牺牲的普通士兵的极大污蔑和不尊重。

理论上说,保安团是地方武装,是由各省自己用自己的财政筹建和装备起来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地方治安。但一般意义上的地方治安,尤其是城市治安,主要是警察和宪兵队负责的,保安团则是保甲制基础上形成的,主要用来剿匪的地方武装。比如井冈山初期的斗争,主要敌人就是江西的地方保安团,一直到1930年以后,才开始面对正规军。

在1930年中原大战之后,各地军阀大体上进入均势状态,正规军的番号也基本上都是由南京统一给的番号。但各地军阀的实力有大小强弱,和中央的关系也有好坏区别,所以各省都会在自己的财政负担能够允许的范围内大量扩充保安团,作为自己的后备武装力量。南京直接控制的江浙皖和湖北,都是南京直接掏钱武装的保安团,装备和训练水平也是各地保安团里比较高的。

在抗战开始的时候,一般估计全国正规军的数量大约在200万左右,但也有只有130万人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就是因为当时如果只是按照南京军委会发的番号的正规部队的编制员额来估算,那么就只有130万人的正规军。但实际上各地都有自己私自扩编的地方部队,虽然名义上叫保安团,但实际上各地的保安团差距相当大。

在抗战开始之后,国军在华北战场和淞沪战场两线作战,部队消耗非常快。用郭汝瑰的说法就是,当时国军中第一流的部队,也就是中央军的嫡系精锐,一个师在淞沪战场可以坚持一个星期,地方部队装备差一点的,一个师一般一天到三天就会被日军打垮,失去战斗力。真正能够在第一线坚持住的,实际上只有很少的几个嫡系中央军精锐,也就是几个德械师,以及装备比较好的十八军、第一军等部队。

按照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斯给国军统帅部的意见,国军一开始在淞沪战场的做法就是,第一线的87师、88师和36师这些部队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后面上来的部队分批补充到这几个师作战,这样可以把这几个师之前积累的对日军作战的经验最大化的利用起来。但在实际操作中,用于补充第一线部队的,主要就是各地增援上来的保安团。

比如我们现在看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名单,就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湖北人,就是因为湖北省保安团是由陈诚亲自指导训练和武装过的,所以在各地保安团里算是战斗力比较强的,才会用来大量补充第一线的几个德械师。这几个部队都是国军嫡系中的嫡系,如果不是信得过的后备部队,是不会用来补充的,一般的保安团想补充到这几个师,还未必能有这个机会。

而且,在抗战爆发之前,因为全国始终处在战乱状态,军阀割据混战,所以各地都没有实行普遍兵役制,也没有建立起非战时状态下的动员和组织体系,只有广西在中原大战之后保境自守,进行了普遍兵役制的训练,所以,在抗战开始之后,能够用于补充前线作战部队的损失的,只有各地的保安团,只有广西战争一开始,马上从一个军扩编成了四个军。

顺便也在这里说一下当时普遍存在的民团。虽然相对于正规军来说,保安团算是地方部队,但保安团在每个军阀自己的地盘里,也算是半正规军,还不是完全的地方保甲制的产物,真正的地方保甲制的产物是民团,也就是在没有正规军,或者正规军、保安团数量比较少,不足以应付地方治安的地区,当地政府会组织当地豪绅凑钱,建立民团武装,用于对付小股的土匪。但民团的装备和战斗力要比保安团差很多,实际上主要是用来欺负老百姓,真正需要对付比较大一点的土匪势力,都要出动保安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