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曾有过哪些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我们的周总理本可以再长寿一些的。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这一天,离他78岁生日还有两个月。
周总理从小时候起就立志练好身体报效祖国,他热爱体育锻炼:做操、跑步、踢球。留学期间春游、游泳、爬山,几乎天天在运动中度过,后来,他还拜著名武术家韩慕侠为师,学了一身武艺。
他胸襟博大,小我无私,与人为善,正因如此,他心中芥蒂甚少,这本是为人高寿的基本要素。
总理对吃也很少讲究,平时就是两菜一汤,主食就是小米和大米混在一起的米饭。高粱、窝头、玉米糊糊是主餐,副食多为南瓜、白菜、红薯等普通的蔬菜,但这也帮助他远离了老年人常见的三高等问题。
总理天资聪颖,文武双全,会英、俄、法、德、日五门外语,戏剧表演,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与他年轻时就练就的强健体魄和过人的精力是分不开的。
建国之后,周总理日理万机,每天睡眠时间长则三四个小时,短则一两个小时,但醒来仍然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有时则连续几天不休息,仿佛不知疲倦为何物,令人啧啧称奇。
1965年3月23日,67岁的周总理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抵达罗马尼亚参加领导人乔治乌·德治的葬礼。那一天,他没戴帽子,也不用人扶,顶着寒风步行走了一个多小时。
但是,从那个特殊时期开始,周总理的身体就每况愈下:
1967年4月,因处理广交会问题,总理连续工作长达84小时未睡眠,终因过度疲劳、紧张与严重睡眠不足引发心绞痛与“频发室性早搏”。换句通俗的话来说,这就是心脏病。
1970年9月5日,总理因过度劳累导致心脏出现异常。
1972年5月12日,保健医生在为总理做每月一次的小便常规检查时,发现了4个红细胞。5月18日,总理被确诊患膀胱癌。
1973年1月13日,总理因膀胱癌突然出现血尿,接下来两个月病情持续恶化。到1975年,膀胱癌又转移到结肠,由于长期尿血,便血,总理每天的失血量达100-180毫升,最终导致他完全无法起床,即使这样,他在床上还要处理一些工作。
以总理的身体素质,生活习惯,他本应高寿,即使70岁后得了心脏病也并不是危及生命的大碍,但正因为他心中容纳着整个天下却唯独没有自己,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风雨飘摇中的稳定,苦撑危局十年,为国家,为人民减少了重大损失,正是:
无私无畏,无瑕无疵,无墓无碑无子女;
有才有智,有勇有谋,有功有德有后人。
历史曾有过哪些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1943年11月30日下午6时,奉命增援常德的第十军第3师周庆祥所部,经过血战力克德山,这是常德外围重要的制高点,也就意味着余程万翘首以盼的援军终于到了咫尺之地。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大喜,当即通电嘉奖常德城内外的两个师:“特奖程万师20万元,庆祥师10万元”,在他看来,解常德之围指日可待。
(周庆祥师长)
然而方先觉第十军却是已经有苦难言,他所属的三个师中,朱岳第190师在开进途中被薛岳调走,去救援另一路“援军”中遭到日军钳击的第99军197师;预备第10师中了日军埋伏被基本打垮,师长孙明谨少将阵亡,所以手头就剩下一个第3师了。由于日军仍有打援兵力,以区区一个师想冲进城去与第57师汇合,简直比登天还难。
周庆祥率部刚刚占领德山,日军就调集第3师团和第68师团各一个联队实施反击,以当时中国军队一个师的战斗力,对阵两个日军野战联队显然极其困难,所以战斗相当激烈。由于常德已经划给了第九战区,所以重庆天天催薛岳,薛岳只能严令周庆祥:不惜一切代价火速派兵入城,以挽救伤亡殆尽的第57师,周庆祥知道别无他路了,一咬牙下达了特别命令。
(第十军军长方先觉)
他命令所属第7团撤出德山阵地,趁夜摸到常德南站,尽快与57师建立联系渡江入城(常德南站与市区隔着沅江)。也就是说,周庆祥将以两个主力团硬顶日军两个联队,然后腾出第7团不顾一切增援常德,这已经是玩命的打法了。由于余程万第57师已经坚持了将近两周时间,能拿枪的战士不多了,真能送进一个团去,常德或许还能撑几天。
第7团团长陈德升上校领命,率领全团在漆黑的深夜里向沅江南岸摸了过去,一路上竟没有遇到任何日军截击,堪称万幸,大约是围城日军都被德山上的周师所吸引,想不到会有一个团摸黑钻了进来。12月1日凌晨2时左右,第3师第7团到达江边,陈德生立即命令打信号弹联络城区守军,没有看见回应后,又命号兵吹联络号,结果仍然没有反应,陈德升的心凉了。
(预10师孙明谨师长)
这位陈团长过于轻率地判断,常德守军必然已经全军覆灭,否则不可能不予回应,而自己的部队身陷敌阵之中实在危险,应当立即调头撤退为妙。他不知道的是,驻守常德城南的第57师170团残部其实仍然在抵抗,只不过该团由于频繁联络已将信号弹耗尽,倒霉的是团属号兵也牺牲殆尽,所以该团无奈之下,只能用红布蒙着马灯晃动给予答复。
可惜宽达一公里的沅江黑夜里风大浪急,陈团没有察觉到这个信号,就轻率地向德山回撤,丧失了最好和唯一的一次会师机会,令人扼腕叹息。如果陈团2000人能够信心再足一些,或者义无反顾过江进城,余程万将得到一支生力军的补充,必能坚持到其他援军到来,常德保卫战和第57师的结局就恐怕会是另外一番局面了。
就当第3师第7团撤离常德南站大约2公里之后,尖兵班突然撞见了出城寻找援军的第57师步兵指挥官周义重,陈德升询问之后才得知余程万所部正在进行最后的搏杀,登时捶胸顿足后悔不迭,于是再命全团后队变前队,重新杀回南站渡江增援。然而已经晚了,此时四周照明弹纷纷升起:陈团在沅江边滞留太久,终于被鬼子发现了。
在日军第116师团的围攻下,第7团随即陷入苦战,几番突围也未能成功,几乎全团覆灭,最终逃生者仅有100余人,团长陈德升也在战斗中殉国。方先觉第十军增援常德的最后努力,至此戞然而止,因为第3师主力也在德山撑不住而后退了,最可惜的就是陈德升团,不仅未能加入常德守军,还在野战中损失殆尽,殊为遗憾。
(常德会战中的日军)
常德会战结束后,薛岳以第十军“增援不力、不听指挥”(方先觉因为不同意调离190师,跟薛岳在电话中吵了起来)为由,下令将方先觉撤职,改以黄埔一期钟彬接任。然第十军老长官李玉堂愤愤不平,出面向重庆说明情况,全军官兵也认为处置不公,情绪非常激烈,钟彬见势便拖延赴任,最终方先觉成为了被撤职留任的代理军长,于是才有了半年后惨烈的衡阳保卫战。
战机转瞬即逝,沅江边就差那么一丢丢,惜乎陈德升,悲哉余程万!
(薛岳)
历史曾有过哪些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华国锋最后的遗憾是没能看上北京奥运会。
华国锋是山西交城县人,1921年出生,1938年参加革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湘潭地委书记、湖南省副省长、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党的第一副主席等职务,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晚年信任和器重的领导人之一。
1976年10月,以他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祸国秧民的“四人帮”,保住了共和国的红色江山。此后,他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
华国锋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一直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读书、看报、研练书法是他的业余爱好,他的颜体雄浑有力,“毛主席纪念堂”六个大字,就是他留下的墨宝。他曾表示,一定要看奥运会。2008年8月2日,奥运彩排邀请他参加时,他已病重在身,不能前去,8月8日,奥运会开幕时,他已住进医院。
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历史曾有过哪些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刘华清(1916—2011),湖北大悟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85年、1987年相继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刘华清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
—————————————————————
图为1980年年刘老将军站在美国的巡洋舰上,踮起脚查看美国的先进装备
。
图为1980年访美时在美国海军航母飞行指挥室内
那年,他穿着简单布料缝制的旧军装,领章上没有将星,刘华清老将军就这样踮着脚尖看,那种眼神,那种表情,那样的一种情怀,像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盯着别人的别家的玩具狠看。于是就有了这张最让人触动的照片!让每一个看到这张照片的人,总是憋的眼泪忍不住的流,却也是使劲的憋着!仿佛与老将军一起去憋着那股要纵横的老泪……他说,不建航母,死不瞑目!2011年1月14日,刘老将军走了,他终究没能踏上中国航母的甲板,坐上指挥席。2012年9月25日,辽宁号航空母舰入役。2017年4月26日,001a型航母首舰下水。刘老,您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息了。
历史曾有过哪些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三国时期,有一奇才,名叫周不疑。他是后汉大臣刘先的外甥。周不疑少怀大志,博古通今,与曹冲,夏侯荣,诸葛恪并称四神童。在曹操与袁绍柳城之战中。曹操屡攻不下,数日不得其谋。周不疑时年十三。随与曹操献十策,曹操大喜,依计而行,竟然大获全胜。于后,曹操对周不疑大加赏识。欲驭之。于是让三子曹冲,有意接近,交结周不疑。并有意将女儿曹芬授之为妻。而曹冲亦是胸怀大志之异秉,二人一见如故,随成莫逆之交。
天有不测风雲,在曹冲十六岁时,因患病而亡。曹冲死后,曹操每见到周不疑很是忌讳。意欲除之。
曹丕急忙劝谏:“不疑乃奇才也,杀之可惜。”曹操则不以为然曰:“如今仓舒(曹冲字仓舒)已死,不疑非你所能驾驭之人。大才不为我之所用,必为我之所害也。应早除之。”
随后,曹操设计,派人假以曹芬约见周不疑为名。将周不疑引至曹府后花园。将周不疑杀掉了。
就这样,一代奇才,襟怀未展,在十七岁之少年花季,一朝星陨了……岂不让人着实痛惜。
读史以来。每当回想起来,抑或与朋友谈论起来,都不禁为之扼腕叹息,不己!!‘
下面是笔者创作的书法作品,请大家斧正。
历史曾有过哪些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说到令人扼腕的遗憾,我首先想到了开国第一大将粟裕对未能解放台湾的巨大遗憾。
1949年10月1日,开国将帅们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推翻了蒋家王朝,将蒋介石赶到了台湾,建立了新中国。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霸气走姿,与本文无关)
紧接着,解放军乘胜追击,接连解放广州、贵阳、重庆、南宁、昆明、成都、海口、拉萨(这些省会城市都是建国后解放的)。
到1951年5月23日拉萨解放,解放军基本解放中国大陆。
可惜解放军却没能进一步解放台湾,彻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成为无数百战名将、开国元勋们最大的遗憾。
而这份遗憾,让粟裕大将最为刻骨铭心,因为他差一点点就解放了台湾。
这是怎么回事呢?
01、高瞻远瞩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就此落下帷幕,历时142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宣告胜利结束。
三大战役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长江以北地区基本获得全部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就在这时,毛泽东已经谋划解放台湾,他给第三野战军下达一个特殊的任务——解放台湾。
就在北平和平解放这天,斯大林派米高扬来到西柏坡和毛泽东进行了3天的晤谈。
毛泽东接见米高扬
毛泽东向米高扬介绍了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告诉他: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
实际上,对于解放军来说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容易解决。
气势如虹的解放军对士气低迷的国民党军队呈泰山压顶之势,只要把军队开去,前方绝无敌手,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蒋介石能阻拦解放军步伐的只有台湾海峡。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对华东局进行人事调整,时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粟裕担任华东局常委,主管军事(后又任代司令员兼政委)。
当时,毛泽东对华东局领导同志笑道:
“这地方(指台湾)很应该注意,有海军和空军及其他军队,有资材,很有生意做。”
请注意,毛泽东在重新规划华东局管辖范围时,就已经把台湾纳入华东局。
这太厉害了,要知道渡江战役是4月21日打响的,4月23日才解放南京。
也就是说,蒋介石国民政府还没正式垮台,毛泽东就已经瞄准了台湾。
还能说什么?只能用高瞻远瞩来形容。
都说走一步看三步,毛泽东这都已经看十步了,蒋介石败得不冤!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
从此,从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军种——人民海军。
当时,人民海军最大的用武之地除了海南就是台湾!
5月12日,第三野战军发起上海战役后,粟裕和张震提议提前进入福建。
5月27日,上海解放,粟裕随即提出解放军重要任务就是解放沿海岛屿和台湾。
解放台湾的计划就这样被粟裕提了出来,并上报给了中央。
6月14日,毛泽东接到粟裕来电后,正式回复粟裕:
“请开始注意研究夺取台湾的问题,台湾是否有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夺取,用什么方法夺取,有何办法分化台湾敌军,争取一部分站在我们方面实行里应外合,请着手研究,并将初步意见电告。”
6月21日,毛泽东又致电粟裕,提出四大工作目标。
第二条就是占领福建及厦门,第四条就是准备占领台湾。
7月10日,毛泽东和周恩来下定决心,准备在第二年夏天开始解放台湾。
粟裕
接到命令后,粟裕随即开始着手解放台湾的准备,密切注意国际形势、蒋介石军队动态,认真研究解放军此前没有经历过的海陆空立体作战,调查台湾海域水文、气候等等,随即制定初步计划。
在此期间,他多次到北京和毛泽东、周恩来研究、探讨解放台湾的计划。
7月2日,第10兵团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率13万大军开始南下,进入福建。
8月17日,福州解放,10月17日,厦门和彭浪屿全部解放,至此国民党在福建的残余势力基本被肃清。
这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扫清了障碍,提供一个进攻基地。
02、最初设想按照毛泽东等人最初的想法,解放军将在秋季完成各种准备工作,冬季开始正式发起解放的进攻战争。
而大军统帅的第一人选就是粟裕!
是的,就是粟裕,解放台湾的统帅,毛泽东首先想到的就是粟裕,这点从未曾改变过。
粟裕打仗向来以“敢于冒险”著称,林彪都曾感概“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但这次解放台湾的战役实在是干系太大,面临的情况,也是解放军之前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粟裕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也没有冒险,他认为时间太紧,渡海作战不同于内陆作战,我军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尤其是缺少海军与空军的支援,困难太大。
因此,他向毛泽东建议将进攻计划挪到下一年。
毛泽东听到这个建议后,当时就同意了。
这年10月,毛泽东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12月,萧劲光为海军司令,抓紧时间组建新中国的海军和空军。
在此期间,又成立了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由粟裕担任委员会主任。
到了1950年1月5日,又传来一个好消息。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白皮书,表示不再支持蒋介石。
这个消息的太重要了,解放军之所以忌惮渡海作战,最大的原因还是美国海军的阻拦。
所以得知这个消息后,毛泽东又加紧了部署解放台湾的计划。
可是,因为需要准备的东西实在太多,所以粟裕又建议将攻台时间推迟到1951年,而且还向毛主席提出:为了确保胜利,请准备60亿到70亿斤粮食作军粮,另加1亿美元作军费,购置武器,主要以飞机为主。
毛主席深知粟裕的才华和性格,他提出这样的要求,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经过开会讨论后,批准以每年国家生产的粮食的十分之一来作为军粮(当时粮食年产量为600亿斤),同时将军费增加到3亿美元。
1950年2月,毛主席去苏联访问时,还与苏联签了两份海军装备的订单,总额达1.5亿美元。
同时,还从英国定购了两艘巡洋舰、5艘护航驱逐舰、4艘扫雷舰。
至4月23日,海军总人数已达3.5万人,各种舰艇92艘、舰炮309门、海岸炮122门。
空军方面,也组建了第一支航空兵部队,下辖2个歼击机团、1个强击机团、1个轰炸机团,各式轰炸机共80架;
还组建了第一支空降部队,下辖狙击、坦克、迫击炮、战防炮等7个营和高射机枪、工兵、运输、通信、侦察、警卫、汽车等7个连队。
至于渡海登陆作战的陆军,粟裕提出以第三野战军的12个军为班底,再从其他野战军抽调4个精锐军,组成50万人的部队。
这样一来,解放台湾计划基本已经制定了出来。
粟裕
03、横生枝节1950年3月5日,第四野战军发动海南战役,5月1日,海南岛全部解放。
紧接着,5月19日,舟山群岛解放。
至此,解放军唯一没能解放的岛屿就是台湾了。
6月6日到6月9日,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会议上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
粟裕在会议上也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准备和接下来的计划。
当时,粟裕还提议解放台湾战役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毛泽东大手一挥,你准备了这么久,就你了,别推辞了。
毛泽东在会上正式宣布,解放台湾就由粟裕指挥,并要求积极做好准备。
正当粟裕准备解放台湾时,突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6月25日,获得苏联支持的朝鲜,在根本就没有通知中国的情况,发动了统一朝鲜的战争,朝鲜战场正式爆发。
战争一爆发,牵扯最大的就是美国。
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
6月27日,杜鲁门再度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增加了解放军解放台湾的难度,更让我们被迫把战略方向由东南转向东北。
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只能决定推迟解放台湾时间,随时准备应对朝鲜战争。
7月7日和7月10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举行国防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由粟裕担任司令员兼政委,保卫东北,必要时入朝参战。
是的,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首先考虑的统帅其实就是粟裕。
可惜,粟裕此时正好身体不好,病情日益加重,无奈到青岛养伤。
毛泽东曾说:
“失去了这次机会,下次就难了!”
结果,一语成谶,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国内条件都已经逐渐发生根本改变,
等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正式结束,中国和美国在东北亚达成均势,美国加大对台湾支持力度,粟裕以及解放军就错过了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
粟裕
04、将军遗憾解放战争期间,粟裕曾向子女们做出的承诺:等全国都解放了,就带他们回老家湖南会同。但后来粟裕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据粟裕长子粟戎生推测道:
“在父亲眼里,台湾没有解放,全国就不算解放,所以他迟迟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
是啊,自从粟裕错失解放台湾的机会后,台湾成为他一个心结。
在粟裕的书房中,一直都挂着一幅台湾的地图,粟裕经常盯着台湾地图出神,时时刻刻都关注台湾消息。
1961年9月,一代战神粟裕大将来到东北疗养和休息,期间他视察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粟裕的到来令学员兴奋异常,纷纷和粟裕展开交流。
心血来潮的粟裕突然问了学员们一个问题: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军队叫解放军,而不是国防军?”
台下的学员们顿时议论纷纷。
是啊,共和国已经建立12年了,我们国家的军队为什么还叫解放军,不改称为国防军呢?
当时的学员们有的说是保留革命传统,有的说是习惯称呼。
粟裕听说后都只是笑笑,不置可否。
突然,一个学员站了起来,大声说:
“因为台湾还没有解放!”
话音未落,声音嘈杂的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大家相互看着,不由都连连点头,恍然大悟。
粟裕也很惊喜,没想到这个学员竟然答出了他最想要的答案。
他当即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那名学员回答道:
“报告首长,我叫刘胜利!”
粟裕很高兴,说了一句话:
“你已经可以提前毕业了!”
粟裕视察海军
是啊,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放台湾是祖国统一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中国军人必须完成的任务,一天没解放台湾,解放军就不能叫国防军。
1962年初,据传蒋介石计划窜犯大陆。
粟裕当时正在上海养伤,他听说后立刻抱病赶往福州。
据粟戎生回忆,粟裕晚年曾向他问过一个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同样的问题:“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军队还叫解放军,而不叫国防军吗?”
粟裕问得很突然,粟戎生没有刘胜利的“觉悟”,一时半会没有反应过来,只能摇摇头。
粟裕沉默了一会,长叹一口气,说:“因为台湾还没有解放。”
由此可见,台湾问题成为粟裕这位战神毕生的遗憾。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粟裕为了解放台湾,已经做到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一切。
他没能解放台湾,完全是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
但在粟裕心中,解放台湾始终是毛泽东交给他的任务,是他和三野乃至解放军全军都仍然没有完成的最后任务。
他依然欠着全中国人民、全体解放军以及毛泽东的“约定”。
因此,他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抱憾终身。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不幸病逝,享年77岁。
他终究还是没能看到祖国统一,台湾解放的到来。
这成为粟裕此生最大的遗憾,也是中国人民最为之扼腕的遗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