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战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联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了,对吗?

谢邀。诺曼底登陆发生在1944年的6月6日,这时候的苏联正准备在从波罗的海到巴尔喀阡山一千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进攻,目的是收复波罗的海三国和白俄罗斯,打出东南欧,解放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

在此之前,1943年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围歼了德国第六集团军30万人,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德两军的攻防态势发生了根本上的转换,德军处于节节败退之势。

苏联战时工业被腰斩,但坦克产量却没下降,最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背后有盟国的大力疯狂输血。在苏德开战前,苏联只有低端机床,苏联的中重型坦克的B-2发动机,轻型坦克的202发动机,坦克炮,都极度依赖这些机床生产。

诺曼底登陆被称为世界史上最大的海上登陆战,其规模、声势之大空前绝后。更重要的是诺曼底登陆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二次世界大战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联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了,对吗?

千真万确绝无虚假,一九四三年二月伟大的卫国战争之一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已结束,🇩🇪德意志联军损失了约130余万人,第六集团军也被歼灭,元帅保鲁斯无奈被迫投降,约九万多人被俘。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拆点,到1943年盛夏苏🇩🇪德双方有在库尔斯克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坦克大战,希特勒不甘心失败,令曼施坦因元帅大举战略反攻,集中了约250O余辆先进坦克与之恶战。苏联也集中了约8O0O多辆坦克和飞机大炮进行反击。令朱可夫元帅和华西列夫元帅统一指挥,到8月2日🇩🇪德军完败。自此日起形势有利于苏联红军,开始了局部的全面大反攻。到年底以收复白俄罗斯,兵锋直捣波兰首都华沙城下。而🇺🇸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盟军与1944.6.6日发动了规模巨大的诺漫底登陆战,有228万余人强行登陆损失惨重。到年底才扺达易北河岸的阿登山区,受阻一度失利。到一九四五年初苏联锐不可挡风卷残云,二路大军以包围了德国首都柏林市。在负出了30余万人的牺牲后攻入柏林市。但🇩🇪德国统帅部为免受辱,向以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盟军投降了。令斯大林盛怒,有于次日在柏林再次布设会场向苏联再次投降,欧战自此胜利结束。每年的5月9日为苏联的胜利日。

二次世界大战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联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了,对吗?

大家好,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

德国在“二战”中的失败,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共同打赢的结果,谁的功劳大?谁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要仔细研读一下“二战”的过程,无异都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苏联。至于很多人会认为是英、美、法,那是因为被西方的宣传误导了,西方年年纪念“诺曼底登陆”,无限夸大了“诺曼底登陆”的作用,而苏联已经不复存在,有些苏联的加盟国也加入了西方阵营,所以,没人再站出来为苏联争辩了。

“诺曼底登陆”发生在1944年6月6日,而在此之前的1943年1月,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苏军围歼了德国第六集团军的30万人,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1943年7月至8日的库尔斯克大会战,苏军歼灭了20多万德军,苏联军队开始了多地点全方位的进攻。可以说:“诺曼底登陆”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只是加速了德国的灭亡,而非是德国灭亡的决定因素,如果没有“诺曼底登陆”,苏联的进攻也不会停止。

“二战”时,法国抵抗不到一个月就被德国突破“马其诺防线”投降了,英军也只是退缩到英伦三岛被德国空军轰炸,若有什么贡献,也只是在北非和地中海战场取得了一些战果,而美国若不是珍珠港被炸,还在那里“隔山观虎斗”,如今西方媒体把自己描述为对德战争的最坚强同盟,“二战”胜利的决定因素,完全是夸大其辞,如果没有“诺曼底登陆”,苏联照样会打败德国,所以我认为,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联已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话是对的。

谢谢阅读

二次世界大战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联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了,对吗?

咱们书接上回。

昨天说了,美英在诺曼底登陆的本意是阻止苏联占领整个欧洲,其实意思就是诺曼底之前,苏联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也是说即便美英不在欧洲参战,苏联也能打败德国。

简单地看一下时间就能明白。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美英军队在欧洲西线开辟战场。

东线对应的是6月22号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和德军在白俄罗斯决战。战斗的地点就能说明问题,这时候的苏军已经处于大反攻状态。战场不再是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不再是兵临城下,不再是苏联的心脏地区。

战场从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推到了明斯克,苏军推,德军退。从形势上看,这时候德军已经打不过苏军了。因为打不过,所以被推回来。道理很简单。德军的后退不是战略战术上的后退,是希特勒严令禁止后退,但还是被苏军打的后退。是真打不过了的后退。

巴格拉季昂行动中,德军被歼灭20万人。这20万人,属于德国中央集团军。中央集团军是德国东西两线中,最为精锐的部队。

之前是德军被苏军从俄罗斯打回到白俄罗斯,这是典型的打不过了。巴格拉季昂行动属于做个结论,苏军可以大规模的围歼德军。

战争中的胜负,不同水平的人,能看到不同的层面。

战争的胜负,在开战之前就决定了。真正的高手,没打之前就能知道谁输谁赢。

而行家一伸手就知道有没有,很多战争,开战就能看出输赢。普通的高手能看出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到1918年,打了4年。但战争一开始,德军打到巴黎城下,被法军挡住,没能继续扩大战果,德军的总参谋长小毛奇直接跟德皇说:陛下,这场战争咱们输了。这话非常气人,毕竟德军锋芒正锐,还是打到法国首都,仅仅是被挡住,小毛奇就说输了。但这也没办法,事实证明,小毛奇说得对,剩下的三年多,都是垃圾时间。明眼人都能明白,德国不能迅速拿下法国,必然陷入两线作战。而陷入两线作战,被英法美俄四大国围殴,必输无疑。

二战是从1939年打到1945年。什么时候能看出胜负的?1941年。

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8月份美英首脑会晤,就研究怎样处理战败后的德国了。在罗斯福、丘吉尔眼里,二战胜负已经定了。因为罗斯福心里有数,美国是必然要参战的。而美国参战,德意日必输。

但当时美国参战还缺个契机。很快这个契机就来了,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这时候美国参战已经实现,水平稍差点的人也能看出胜负了:老蒋。1931年开始日本侵华,打了十年。中国大量国土被占,老蒋一直都没对日正式宣战,一直不想把事做绝。直到美国对日宣战,他也能看出来了,日本必输,自己和美国一伙,必赢。这才理直气壮地对日宣战。

日本一方,天皇给官员下了命令,要争取一切和美国和谈的机会。他们也知道把美国惹急眼了,自己必输。

41年12月,谁都能看出来输赢了,二战的结局已经定了,剩下的三年多也是垃圾时间。

苏德战场,也是41年12月,分出胜负。

6月德国发起进攻,11月打到莫斯科,但是,这个时候,德军再也打不动了。12月,苏军已经发起了反攻。之前半年苏联被打懵了,但到了12月,基本上缓过神来了,能和德军打个半斤八两。

德军深陷苏联的严寒,加上苏军反击,实际上这时候德军已经输了。马上就要重蹈拿破仑的覆辙。但这时候一个人挽救了德军:希特勒。

1941年12月是希特勒军事生涯上的闪光点,后来他手下的元帅们都佩服。

当时面对苏军的反击,德军有点扛不住了,绝大多数的将军都主张后撤。但这绝对是作死的主意。千里冰雪中撤退,后面苏军追,德军必然全军覆没。当年拿破仑的法军也是这么输的。是希特勒严令禁止后撤,一步都不许撤。最终德军守住了防线,挡住了苏军的反击。

不撤退,以德军的技战术,基本上能和苏军拼个1换2。一般部队防守也能打个1换1。差劲的部队能2换1,3换1。但撤退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把后背留给敌人跑,敌人在后面一路追,会变成一边倒的屠杀,100个也换不了1个。

如果41年冬季按照其他将军的办法,德军撤退,苏军在屁股后追,来个1千公里,德军会覆灭,苏军的损失会非常小。正是由于希特勒的决定,才没导致这样的溃败发生。换个主,41年冬天德军就输了,42年整个德国估计就输了。希特勒在41年的冬季挽救了德军,但这是“挽救”。挽救的意思是德军已经不行了。

41年11月,德军没能拿下莫斯科,12月苏军反击,完全可以看出来,德军必败。你偷袭、先下手都没打死对手。对手能扛住,又开始还手,你肯定打不过他。后面的不用看。11月没死,12月开始还手,苏联就已经胜利了。

缓了大半年,42年7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打到43年2月,最终德军第6集团军被歼灭,保卢斯元帅被俘。斯大林格勒战役历来被称为苏德战争转折点,没有任何问题。转折点的意思是,到了这个时候,情况已经非常明显了。这时候判断谁输谁赢,不需要远见,是摆在明面的事情。苏军胜利是现实情况。

当然,德军也不是省油灯,依旧能和苏军纠缠。42年下半年,43年和苏军僵持了一年多,互有胜负。

1944年1月开始,苏联进行了著名的十次打击。几乎解放了全部领土。从这时候开始,德军是彻底不行了,咋打咋输。

这是在诺曼底登陆的半年前。

之后是巴格拉季昂行动,几乎是诺曼底登陆的同时,在白俄罗斯歼灭德军。

所以说,诺曼底登陆之前,苏联有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美英如果不登陆,苏联能不能打过德国......这些问题不能探讨,也不用分析,不用看谁的武器好,谁的素质高,谁的指挥优秀.....现实的结果就摆在那,诺曼底登陆以前,苏联已经在一路击败德国了。既成事实摆在这,还分析能不能,不是没必要嘛。

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到44年6月诺曼底登陆,3年间苏联最大的胜利是在东线消耗掉了德国的绝大部分力量。这3年,德国80%的国力都消耗在苏联,但没能灭亡苏联。这是决定性的胜利。

43年底,德国基本上就被消耗干了。44年初开始,苏军反击,德军失去抵抗能力。十次打击,苏联解放全部领土,之后是巴格拉季昂,解放白俄罗斯。这时候美英才在诺曼底登陆。苏军再往后,波兰、捷克、奥地利,一路打到德国首都。

41年,德军是路过白俄罗斯打到莫斯科。白俄罗斯处于两家的中央。44年6月诺曼底登陆的时候,苏军从莫斯科反击回到了白俄罗斯,苏军往德国打,已经走了一半的路。更主要的是走完的前半段路,是和德军的精锐打。剩下的半段路,留下的都是德国的残兵败将。从白俄罗斯往柏林走的后半段路,比从莫斯科往白俄罗斯走的前半段路要轻松得多,四分之一的难度吧。

41年冬天,德军没能拿下莫斯科,并遭到反击。一般认为,这时候,德国就已经输了。能看到这一步,需要一丢丢的眼力。

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苏联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是任何人都能看出来的,不需要眼力。

44年1月,十次打击开始。德军已经完全不能再和苏军打,苏联进入了连战连胜的状态,胜负已分,没有任何悬念。

之后才到诺曼底登陆,而且同时苏军开始打白俄罗斯......

诺曼底登陆之前,苏军已经击败了德军,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个事不用探讨,是事实。

德军和魏武卒很像,战斗力非常强,横行一时,逮谁灭谁。他们的战斗力来自于精良的兵源,全国挑最强壮,最聪明,最优秀的男人,然后进行充足的训练。德军和魏武卒,训练的时间都非常长。技战术水平非常高。再加上精良的装备。肯定是极其能打。

但他们也有个致命的缺点:难以补充。这些部队一旦遭到损失,再想补充,非常难。首先最开始一流的人被挑走了,他们被歼灭,再招新人,是二流三流的,身体素质、智力都差一截。战争中,往往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训练。德国那些精密的武器,魏武卒的三层铁甲,刀剑,弓弩,戟,损失了,再重新打造,同样非常慢。

魏武卒横行多少年,一旦吃了两次败仗,一蹶不振。因为质量这么高的部队,没法及时补充。德军也是一样,前面打波兰、法国,初期进攻苏联,都是经过优秀选拔,长期训练,装备精良的顶尖部队。这些人从41年到44年,在苏联遭受了巨大损失。

到了44年,德军再补充上来的部队,跟以前的部队没法比。以前是一流,44年是三流。

为什么苏军44年以后开启连胜模式,是因为他的敌人已经变成了三流德军。

为什么说诺曼底之前,苏军已经击败了德军,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因为诺曼底之前,从莫斯科到明斯克这段路上,苏军是在和一流的德军打仗。苏军艰难获胜,实现反攻。到了诺曼底的时候,苏军从明斯克往柏林打,这一路打的是三流德军。而且这时候,苏军的势力还在增加,新兵、新坦克、飞机、大炮,无数的弹药,还在不断地加入进来。明斯克到柏林这后半段,苏军的实力已经超过当初一流的德军,而德军沦为了三流,并且还在衰退中。剩下的后半段,不用看了,肯定是苏军赢。最后现实情况也是这样。

德军把9成的兵力部署在东线,和苏联打。最后德军的策略也是放弃西线,拼命抵抗苏联,等美英部队过来踢他们的屁股。德军绝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了苏联身上,依然没打过苏联。就算美英不登陆,德军再划拉出来100万人,也白扯。还是打不过苏联。德军后期的100万人,顶不上初期的30万。

苏联是和90%的德国打,也不差那十分之一了。美英不在诺曼底登陆,德军在东线实力增加十分之一,还是输。

但再往前几天,咱们也说了,美国的援助,对苏联打赢战争的帮助非常大。没有美援,苏联会输。苏联想打赢德国,美国可以不派部队登陆,但对苏联的物资不能停。昨天咱们也说了,诺曼底登陆,美英不是为了打赢德国,而是为了防止苏联独霸欧洲。因为苏联已经打赢了......

二次世界大战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联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了,对吗?

不少人持有这种观点,说诺曼底登陆就是多此一举,可有可无。

如果说诺曼底登陆之前,苏联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那就是说苏联一个国家在跟德军单打独斗,美英等盟国军队都是打酱油的。事实上,苏军的战斗力一直很差,很多人不愿意正视这个事实。

苏德战争爆发之初,德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苏军一触即溃,屡战屡败,整建制地被消灭。

在战争爆发的不到半年内,苏军被俘人数达到了380万,超过二战任何一个国家军队的投降人数,保持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家津津乐道的战斗民族,战斗中却是在瑟瑟发抖。

其实苏军战斗力垃圾,在二战爆发前就有了征兆,在1939年到1940年的苏联入侵芬兰的战争中,苏军就暴露出了纸老虎面目。120万武器精良的军队被20万装备落后的芬兰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付出了38万人的伤亡,尸横遍野。

正是因为苏军的草包,才让希特勒放弃了攻打英国,对苏联发动进攻,专检软柿子捏。

诚然,苏军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全国进行总动员,回过神来,进行反击,让不可一世的德军陷入泥潭,精神非常可嘉,在欧洲战场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还是那支军队,为什么就能坚持了下来,绝不是苏军从孬种变成了好汉,而是对手从好汉变成了孬种。

不可一世的德军在苏德战场,为什么没有了往日的威风,主要原因是盟军把他的牙齿拔掉了,让德军变成了没牙的老虎,一旦如此还不是被苏军玩着打?

什么是德军的牙齿,燃油呗。

德军为什么在欧洲势如破竹,靠的就是闪电战,闪电战靠什么,就是装甲集群等高度机械化部队。

请问机械化部队最怕什么,没有燃油。

美军从1942年开始,就对罗马尼亚油田的油井和输油管道开始了大规模空袭,美军出动B-24轰炸机,对罗马尼亚油田进行了23次大规模轰炸,投下了13709吨炸弹,将德军的燃油供应来了个釜底抽薪,德军燃油减少了百分之八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此情况下,就是让上帝指挥德军,也难以翻盘了。

事实上,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前去解围的德军装甲集群就差半小时路程的时候,坦克没有燃油,眼看着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被吃掉。

机械化部队没有燃油寸步难行,空军没有燃油没有制空权,陆军没有燃油,德军很多是被饿死在战场。但即便如此,得到了美国大规模援助的苏军,在苏德战场上伤亡人数为510万,德军伤亡只有395万,谁更有战斗力一目了然。

但是有一个谁也无法抹杀的事实,那就是没有苏联的顽强抵抗,就没有二战的快速胜利。

不过苏德战争中德军主场作战的时候,德军战线拉得太长,后期补给跟不上,士气也比较低落。诺曼底登陆发生的时间是在1944年6月6日,此时的苏联领土距离全部收复还差得很远,德军还据有波罗的海三国和白俄罗斯。

换了主场作战,德军后勤供应相对就要好得多,德军的战斗成为保家卫国,士气一定非常高昂,战况肯定惨烈。而且德军在全国各地都构筑了坚固的工事,战况一定异常惨烈,要超过苏联战场很多倍,苏军在德国战场付出的代价一定要比在本国大得多。

在此情况下,我们还能说诺曼底登陆可有可无吗?

诺曼底登陆不是作秀,盟军付出了巨大伤亡。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曾说过:"诺曼底战争史整个领域所曾出现过得最大的屠宰场之一,如果想要通过这个地区十分困难,因为你每一步都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

诺曼底成功登陆,意味着强悍的纳粹德国从此陷入腹背受敌,东西两面作战的境地,苏军的压力大大减轻,伤亡也减少许多,推进速度也得以加快,加速了法西斯德国投降。

诺曼底登陆对欧洲战场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盟军抢滩登陆成功后,就像一把尖刀插进了希特勒胸膛,德军高层开始动摇,对希特勒的能力产生怀疑,军心开始涣散,高官们甚至密谋要干掉希特勒。德军战略不得不进行调整,向国内收缩。

美国史学家萨姆尔·纽兰德这样评价诺曼底登陆:

"从日军偷袭珍珠港到巴黎陷落、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次战斗的意义能够诺曼底登陆相媲美。"

二次世界大战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联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了,对吗?

这么说也是不公平的,因为诺曼底登陆虽然是1944年6月6日正式实施的,但是其原定时间应为5月1日,更重要的是,决定反攻欧洲大陆的《霸王行动计划》要旨,早在1943年8月24日就已经确定下来了,这是美英参谋长会议在加拿大魁北克的“四分仪会议”上最终达成一致的。而这个时候,举世闻名的库尔斯克会战(7月5日到8月27日)还没有结束,苏军甚至还没有转入大规模的反攻。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布施元帅)

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总体来看美国人比较积极,而英国人不太情愿过早进行,所以双方一度争论的非常厉害,考虑到美英同盟的关系,罗斯福曾数次让步,比如按英国人的意思先登陆北非、先登陆西西里和意大利等等。因此斯大林在1943年6月4日接到了罗斯福和丘吉尔联署的一封信,表示“1943年不会有第二战场的开辟了”。斯大林怒不可遏,回电数落美英的背信弃义,丘吉尔皮糙肉厚满不在乎,罗斯福的老脸有点挂不住了。

及至四分仪会议期间继续争论时,传来了意大利政府有意谈和的消息,这下美国人论据充分了,强烈说明必须考虑《霸王行动》的实施,因为英国的其他借口不复存在,所以最终确定了登陆诺曼底的时间:1944年5月1日。为了安抚暴怒的斯大林,美英苏三巨头于年底在德黑兰见了面,罗斯福和丘吉尔通报了诺曼底登陆的拟定时间,于是尘埃落定。

(继任莫德尔元帅)

再来看苏德战场的形势,库尔斯克会战以后,德军退至第聂伯河防线组织了所谓“东方壁垒”,基本上转入了战略防御。在接下来的第聂伯河会战中,苏军以260万的强大兵力击破了124万德军据守的第聂伯河防线,这次会战共分为两个阶段,到第二阶段结束时已经是1944年深冬的12月份,尽管苏军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是白俄罗斯大部、右岸乌克兰和克里木仍然掌握在德军手中。

众所周知,苏德战场的中央地段,在每年的2月到5月期间,是不适合进行大规模进攻战役的“泥泞期”,对战争双方均是如此。因此在1944年初,苏军虽然已经开始了“十次斯大林突击”,但早期基本围绕在列宁格勒战线和南方的克里米亚半岛进行,也就是说,只能进行剪除两翼的战役行动,而在战场中央的白俄罗斯方向,暂时未能发起大规模进攻。

(德黑兰会议)

此时盘踞在白俄罗斯地域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仍然保持着相当战力,拥有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的50多个师888000人,这几乎就是一支百万大军,并且占据的还是苏联领土之上。换句话说,如果不打掉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苏军不可能算是“取得苏德战场的决定性胜利”,因为这个集团军群挡在苏军向西推进的道路中间,是一个仍然可以咬人的拦路虎。

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如果美英不能按时实施登陆,那么希特勒在面临苏军空前的攻势之时,还可以把西线的精锐抽调一空,通通加强给中央集团军群。所以苏军在发起白俄罗斯战役之前,已经把最坏的结果都考虑到了,朱可夫调来了四个方面军160万最有战斗力的部队,这也是“十次打击”当中的第五次,战役发起时间为1944年6月22日,它有个军迷们普遍知道的代号:巴格拉季昂行动!

(朱可夫)

注意时间点,巴格拉季昂行动发起之时,美英已经在诺曼底登陆了整整16天,还在法国西南部的海岸线上苦战滩头,希特勒甚至从东线有余力调来了数个装甲师攻击美英盟军,还能说苏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吗?而巴格拉季昂行动结束的8月末,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基本被粉碎,28个整师被全歼,损失兵力超过50万人,被认为是德国在二战中最大的单一败战,并且其在这次战役中的损失从此无法弥补。

苏军猛烈的攻势迫使德军火线换帅,莫德尔紧急接替了布施元帅执掌中央集团军群,然而在优势的苏军面前,莫德尔也只能且战且退,最终在靠近华沙的地域勉强重组了防线,同时歼灭了孤军深入的苏军坦克第3军。而苏军由于损失过大也停止前进(伤亡高达70万人),巴格拉季昂行动宣告结束,苏联解放了绝大部分失陷国土。

(美军登陆)

什么叫决定性胜利?那得是打得敌人再无还手之力,因此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之前,只能说苏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以及战场优势,但是还未能彻底让东线德军全线崩溃,巴格拉季昂行动中苏军的重大伤亡也反证了这一点。只有白俄罗斯战役结束后的1944年8月底,苏军才真正取得了在战争中的决定性胜利,而此时盟军已经杀奔巴黎了。

所以诺曼底登陆并非完全是摘桃子的行为,它是在苏军快要爬到山顶时来了个“锦上添花”,遂使德国终于处在最害怕的两线作战之中,如此战败只是时间问题,尽管他们又撑了差不多一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