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后为何不去投靠张作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实际上,吴佩孚确实却找了张作霖,但于事无补。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吴佩孚惨败,北方地盘几乎全部丢掉,只剩下河南省一部,其他地盘是剩下湖南省和湖北省。

然而,北伐开始,北伐军就猛攻湖南。

而当时吴佩孚的直军主力在河北同国民军纠缠,在得到张作霖帮助下才暂时获胜,随后将主力南下。

不过,已经来不及了,北伐军杀过汨罗江,几乎占领湖南,还占领了岳阳,逼近了湖北省。

由于在湖南连续溃败,直军士气低落。加上军阀部队本来就是为钱打仗,挡不住北伐军不要命的进攻。

最终武汉也被北伐军攻下,直军守军2万多人崩溃。

至此,吴佩孚主力被歼灭殆尽,地盘尽失。

直到此时,一直坐山观虎斗的新直系孙传芳才开始出动主力援助,分别进入江西和湖北,阻拦北伐军继续推进。

但随后孙传芳也溃败,连自己地盘江西也没有保住,更别说反攻湖北了。

而此时的张作霖,虽然盘踞京、津、直隶、热河及东北三省,兵力约四十万,但始终和冯玉祥、阎锡山之流在北方缠斗。

奉军战斗力很垃圾,攻打傅作义防御涿州7000人,是张学良的3万多人。

然而,在火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下,张学良打了3个月,涿州才因为粮食断绝才投降。

夸张的是,守城军伤亡仅500人左右,而张学良有一天射入城内的炮弹就有5000发。

所以,张作霖自顾不暇,也无法及时南下增援。退一步说,吴佩孚虽然畏惧北伐军,但也不愿意张作霖的军队进入他的地盘。

吴佩孚向孙传芳开放边境,也是在武汉被攻占,自己走投无路之后才做的。

所以,就算张作霖愿意将大军南下,吴佩孚也不可能同意进入自己地盘。

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后为何不去投靠张作霖?

吴佩孚就算想投奔张作霖也来不及了,因为这位“玉帅”兵败后被困在了四川,等到他出川的1931年5月,不仅张大帅作霖早已经被日本人炸死,连少帅张学良都快丢掉东北了。不过话说回来,吴佩孚能够在北平定居下来成为一个下野的“寓公”,仍然还是得到了奉张的庇佑,因为那时候的平津华北一带,统归“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张学良管辖。

作为直系军阀的代表性人物,吴佩孚和奉系军阀张作霖可谓是“恩怨纠葛”多年,相爱相杀多次。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吴佩孚统兵大败张作霖,也就是《少帅》剧中张作霖怒骂七万头猪的那次,奉军败回东北自保,而吴佩孚的实力和声望则达到了顶峰,甚至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不过两年之后,一心入主北洋政权的张作霖卷土重来,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

这一回直军仍然以吴佩孚为帅,调兵三路拒敌,结果西路军冯玉祥突然倒戈杀回京师,软禁了直系大总统曹锟,宣布成立国民军,一下子让山海关前线的吴佩孚处于腹背受敌的窘境,直军因此大败,吴佩孚从塘沽坐军舰逃离华北,北洋政权进入了张作霖时代。不过吴佩孚虽然在华北吃了败仗,但是在河南、湖北仍然有一定军力和势力,所以并未彻底败亡。

在广州政府的北伐军誓师出征之前,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面对南方的威胁、以及共同对付北方冯玉祥国民军的战略需求,吴佩孚和张作霖“捐弃前嫌”再度携起手来。1926年6月28日,两人在北平会唔并重新达成联盟,同时制订了应对局势的作战计划。计划中约定直奉两军共同击败冯玉祥所部,其后吴佩孚南下进攻广东政府、张作霖追歼冯玉祥国民军,然后两人一南一北“平分天下”。

所以经过数年的对阵,到北伐战争前夕吴佩孚和张作霖其实又穿上了一条裤子,毕竟两人之间只有地盘和利益之争,而无信仰和“主义”的冲突,包括曾经与奉军刀兵相见的孙传芳,后来也特地到天津与张作霖会唔,这是由军阀的本质所决定的。然而就在吴佩孚以主力在河南与冯玉祥国民军激战时,1926年7月,北伐军从湖南大举出动开始北伐,首先进军湖北,以救援被直奉两军夹击的国民军。

(吴佩孚剧照)

吴佩孚无奈,只好赶回湖北迎战北伐军,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北伐军先发制人攻击吴佩孚盘踞的湖北地区,一旦直奉两军彻底击败冯玉祥,则吴佩孚定会调过头来先进攻湖南和广东,所以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也算是“先下手为强”。结果我们都知道了,铁军第四军在贺胜桥、汀泗桥等战役中连续击败直军,当老巢武昌于10月间也被北伐军攻占时,吴佩孚只能逃到了河南信阳。

北伐军并没有第一时间过江追击,因为内部出现了“宁汉分裂”,武汉国民政府的作战行动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吴佩孚得到了一点喘息之机。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4月,武汉方面以张发奎、贺龙等部队北渡长江继续攻吴,而信阳以北的冯玉祥部队也发动夹击,吴佩孚根本无力抵挡,这时候想北上投奔张作霖也不行了,因为道路已被国民军封锁,老吴一看不好,率残部一路向西逃跑,最终逃进了四川。

(吴佩孚)

吴佩孚投奔的是早年的老相好川军杨森,四川军阀早年混战时期杨森就与北洋政府关系甚好,所以跟吴佩孚算是旧交。然而当时的四川局势堪称乱七八糟,杨森的部队也是四处作战,于是吴佩孚率卫队数百人,于1928年初避至川鄂交界的云雾山,结果又被川军邓锡侯部缴械,吴大帅终于成为了光杆司令,在川军的监视下前往四川达州隐居。

国民政府二次北伐成功后,张作霖身死,张学良退回东北,吴佩孚成为了川中的“隐士”,其实已经构不成什么威胁,但是老蒋不太放心,只怕这个颇有军事才能的玉帅在四川搞出什么幺蛾子来,因为四川实在太乱了。

(张作霖)

于是在老蒋的严电下,四川王刘湘决定礼送吴佩孚出川,吴佩孚于1931年5月离开四川北上,11月到达北平,随即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寓公”,张学良对其一边“监视居住”一边也给予了优待,这个直系军阀大佬就此彻底离开了民国政治舞台。

不过吴佩孚的民族气节倒是不亏的,1933年以后多次拒绝了日本人邀其出山当汉奸的要求,严辞行动非常决绝,日本人因此恨之入骨,1939年吴佩孚患牙疾赴日本医院治疗,终被谋害,年65。

(吴佩孚剧照)

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后为何不去投靠张作霖?

在军阀混战时期,确实有些军阀失败以后会去依附另一个军阀,以图东山再起。但是吴佩孚被北伐军击败的时候,张作霖可是从背后捅了吴佩孚一刀,他怎么可能傻到再去投靠张作霖,自取其辱。

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大帅们的节操属于稀缺物资。大家都是利益至上,今天是盟友,明天就是敌人。

像吴佩孚所在的直系,当年曹锟主政时就和奉系张作霖联手过,一起推翻了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不过胜利以后直系和奉系就因为争夺北洋政府控制权矛盾激化,最终兵戎相见,这就是第一次直奉大战。

第一次直奉大战以奉系失败告终,张作霖不甘心失败,就秘密联络已经下野的段祺瑞和在广东闹革命的孙中山组建了反直同盟。段祺瑞又出面拉拢了和吴佩孚闹矛盾的冯玉祥,最终张作霖和冯玉祥联手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击败了吴佩孚。

而吴佩孚倒台以后,张作霖和冯玉祥之间又开始了争权夺利,并迅速爆发战争。由于张作霖势大,对长江流域各军阀构成了威胁。所以长江流域的督军们组成了反奉联盟,吴佩孚借着这个机会东山再起,成为反奉联盟的盟主,并控制了湖北省。

不过吴佩孚很快秘密和张作霖达成协议,在和河南督军岳维峻一起进攻奉系干将张宗昌时,吴佩孚突然反水,从背后偷袭岳维峻,夺取了河南省地盘。吴佩孚并继而和张作霖一起攻打冯玉祥,并将他击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军阀间的合作非常不可靠,吴佩孚虽然在对付冯玉祥时和张作霖合作,但是这只是为了夺回河南省地盘的权宜之计,并不是说吴张两人就是真的盟友了。吴佩孚要是找到机会,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和张作霖翻脸。同样,张作霖也会如此。

只不过吴佩孚没想到的是北伐军的兴起,在他找到机会对付张作霖前,北伐军已经打到和他的根据地湖北。吴佩孚不得不匆匆率军南下,和北伐军展开激战,却不敌败走。张作霖自然不会放过这天赐良机,他命奉军以抵御北伐军的名义突然开入河南,抄了吴佩孚的后路。

吴佩孚此次东山再起总共不过两个省地盘,一个被北伐军夺取,一个被张作霖夺取,又一次成了光杆司令。吴佩孚和张作霖本来就是利益合作,张作霖首先撕破了脸,自然也不会再给他机会,去了也是坐冷板凳。

吴佩孚也是心高气傲的人,不可能再去投靠张作霖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于是最终选择了下野。

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后为何不去投靠张作霖?

吴佩孚和张作霖都是民国时的大军阀,近来都被不少人神话为爱国英雄,抗日模范。其实这些人是对历史的无知,是把历史当成了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1924年,张作霖不顾国际法和外交惯例,公然袭击苏联驻华大使馆,逮捕了共产党人、北大教授李大钊,并不顾舆论压力绞杀了他。

1923年2月,中共组织的第一次工人运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吴佩孚武力镇压,很多工人和共产党人被杀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如今你到郑州去,还可以看到二七纪念塔巍然屹立,而中共当年发出的《为吴佩孚惨杀京汉路公告工人阶级与国民书》白纸黑字,写得一清二楚,历史怎么可以忘记?

实事求是地说,北洋军阀没有几个有底线的,他们没有信仰,也没有底线,有奶就是娘是他们的人生逻辑,只要为了利益,什么人都可以投靠,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对于北洋军阀,孙中山说过这样一句话——“南北如一丘之貉”,是对北洋军阀最中肯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张作霖跟吴佩孚表面上似乎有很多不同之处:张作霖是马匪出身,心狠手辣,为所欲为;吴佩孚是秀才出身,做事优柔寡断,还有一点点妇人之仁。

但是在有奶就是娘这一点上,二人没有多大区别。

虽然张作霖在东北的条件得天独厚,为了崛起,拼命向日本人效忠,出卖民族利益。张作霖是民国时最大的卖国贼,日本人侵华的东北铁路网,就是张作霖私自帮助日本人完成的。没有那些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日寇就没有办法攫取东北资源,更没有办法运输部队和战略物资,发动侵华战争就是纸上谈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作霖是日本侵华的最大功臣。

说到这里,有人估计无话可说,但是他们会为吴佩孚辩解:吴佩孚可没有卖国,对日本人也一直非常反感,在抗战爆发后还拒绝日本人的威逼利诱,没有出山当卖国贼,高风亮节。

大家有所不知,早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吴佩孚还在北洋军的时候,就参加了中日联合侦探队,为日本人服务。

这个侦探队对外声称是做勘探工作,其实是为日本人刺探中国和俄国军队的情报。

吴佩孚对日军忠心耿耿,不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被俄军俘虏之后,宁死不屈,被判死刑后绝路求生,因此吴佩孚受到了日本军部的表彰,也被袁世凯提拔为上尉。

1926年6月,张作霖、吴佩孚联合进攻北伐军失败之后,就一蹶不振,吴佩孚跑到四川,投靠了军阀杨森。

很多吴佩孚的拥趸,对下野后的吴佩孚极力吹捧,说他高风亮节,拒绝日本人的诱惑,不当汉奸。

这些人的用意也许是好的,因为抗战中当汉奸的人太多了,让人蒙羞。抬高吴佩孚,可以让国人少一点尴尬,所以他们要洗白吴佩孚。其实吴佩孚下野之后,跟日本人一直眉来眼去,关系亲密。

吴佩孚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就开始领日本人工资,从汉奸殷汝耕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那里领取。吴佩孚的秘书长陈廷杰、亲信赵子彬都有工作,月薪50到200元不等。

当时的省长月薪也不过500元,但日本方面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给吴佩孚的礼金高达5000元大洋。不然吴佩孚府上100多卫兵,100多工作人员的开支怎么解决?

对于日本人的拉拢,吴佩孚是什么态度?

招降工作是由土肥原进行的,吴大帅是这样回复土肥原的:

“事变若由余来调停,大概可望得解决!如果举国舆论寄希望于余,余则可任此劳。但是,在调停之前。余须先行培植一势力,足以迫使重庆政府接受调停。为此,余思招抚华北之土匪。如余发布命令,各支土匪部队将会立即汇合,如此,就易于培养军政势力。作为军、政势力之骨干的军队一旦建立。即可组织政府,扩大行政区域,取消临时政府。若蒋介石不听调停,则可把新政府之行政区域,扩至重庆,以解决事变。”

1939年1月,在日本人的主持下,吴佩孚在家召开记者会,吴佩孚抛开日本人的稿子自己即兴演讲。吴佩孚的意思是,我愿意跟日本人合作,可以接受日本人的枪炮和军费,但不但傀儡。这跟日本人的要求相距甚远,日本人只是要条狗,吴佩孚却要借助日本人的力量跟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抗衡,所以合作没有进行。

1939年5月汪精卫投敌,同年9月3日,吴佩孚给汪精卫写信,称赞汪:“自公振迹上海,回翔所唳,屡聆雄谈,卷雾笼霄,不徒使人神移意远,尤幸与鄙见多针芥之合。”

大意是说,您在上海倡导和平运动,我聆听了您多次高见,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此期间,吴佩孚还派出了自己的代表陈中孚拜见汪精卫,洽谈商谈合作事宜。

综上所述,吴佩孚不是不想跟日本人很作,而是彼此立场相距甚远,他一直跟日本人讨价还价。在这一点上张大帅和吴大帅的立场是一致的。

既然吴佩孚跟张作霖人生观也相同,下野之后,吴佩孚为什么没有投靠张作霖?

吴佩孚心高气傲,曾经被认为是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人,还上过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投靠张作霖心有不甘,只会自取其辱。

张作霖跟吴佩孚只是利益上的关系,吴佩孚的直系和张作霖的奉系,在1922年和1924年曾经两次大动干戈,他们不是亲密战友,而是潜在对手,吴佩孚去了没有好果子吃,而且天下人都知道张作霖以“手黑”自称,会不会杀了吴大帅也未可知。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吴佩孚下野之后,还想着东山再起。

1927年7月,吴佩孚在北伐军的打击下战败逃入四川投靠杨森后,虽然只是个光杆司令,但仍在其寓所设立大帅行辕,挂牌“讨贼联军司令部”进行办公。联络各地旧部,自任“保国大元帅”,希望卷土重来。

如果他投靠了张作霖,张作霖能容忍他在自己眼皮底下招兵买马,养精蓄锐?

因此,吴佩孚哪里都可以去,就是不会投靠张作霖。

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后为何不去投靠张作霖?

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了之后,为什么没去投靠张作霖?

三个字,不能去。

吴佩孚和张作霖从来就没有同穿过一条裤子,一个是直系军阀,另一个是奉系军阀,他们根本走不到一块。

倘若在北伐兴起之时,直系的吴佩孚和孙传芳与奉系的张作霖能够放下彼此之间的成见而选择联手,北伐其实胜算一点也不大。

然而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人心思各异,根本不可能达成相对稳定或者说相互信任的合作。

这也才让北伐军有了可趁之机,将他们逐个击破,从而将北洋政府赶下了历史舞台。

吴佩孚作为第一个被北伐军打败的北洋系大军阀,他失败了之后之所以没有去投靠张作霖的原因也不复杂。

吴佩孚和张作霖分,一个是直系军阀头头,一个是奉系军阀头头,他们从一开始就是死对头了。

1920年直皖战争之后,吴佩孚和曹锟控制了北京政府,可是由于利润分配产生了分歧,直奉两系也逐渐到了兵戎相向的地步。

到了1922年张作霖已经率军气势汹汹而来,由此而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

不过,此时奉军军事实力显然远不如直军,这也导致张作霖虽然气势汹汹而来,可没过几天就灰溜溜而归。

吴佩孚也通过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胜利而巩固了他自直皖战争以来的地位,同时让直军实力更上一层。

张作霖虽然输掉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可是并不甘心就这么输了,于是就开始大肆整军以及扩军。

此时有了郭松龄这一军事人才的出手,奉军实力上了一个台阶,也可以说是达到了奉军的巅峰。

到了1924年张作霖因为实力扩充而又起了去吴佩孚曹锟而代之的心,于是再一次开始筹划“攻直”。

这一次为了确保能够在直奉战争中取胜,张作霖还特意花了一大笔钱拉拢了直系大将冯玉祥。

冯玉祥当时也有心“倒直”,即便没有作霖的拉拢,他也会在关键时刻在吴佩孚背后捅一刀。

而张作霖的拉拢,则让冯玉祥不仅捞到了钱,又多了几分胜算,所以冯玉祥对此也是求之不得。

最终,吴佩孚就在奉军的攻势以及冯玉祥的倒戈之下输掉了第二次直奉战争。

吴佩孚输掉了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也并没有彻底一蹶不振,而是退到了湖北黄州一带蛰伏起来。

当时的湖北督军萧耀南也算是由吴佩孚一手提拔,不过吴佩孚退到湖北之后却引起了萧耀南的抵触。

一直到1926年2月萧耀南病亡了之后,吴佩孚才得以将手伸向湖北。

吴佩孚控制了湖北之后再一次起了雄心壮志,还千里迢迢跑去北京见张作霖,想和张作霖瓜分天下。

这一次吴佩孚看似和张作霖达成了合作,其实背地里也还是各怀鬼胎,谁也不相信谁,也都一直放着对方。

而这时恰逢北伐军兴,几可谓是势如破竹。

原因就在于不论是吴佩孚和孙传芳也好,又或者是张作霖也罢,其实都没有想过真正放下成见一起对抗北伐军。

吴佩孚和孙传芳又是抵御北伐军的第一线,张作霖甚至还有乐见之心,想来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吴佩孚也因此不得不分散精力和兵力,一则用于抵御北伐军,二则用于防备张作霖。

实际上,当时也的确发生了吴佩孚所担心的事,张作霖一度打着“援吴”的旗号抢吴佩孚的地盘。

北洋军阀为什么会败得如此干脆利落?根本原因就在这。

北伐军已经打到家门口来了,北洋军阀内部各派系还是在窝里闹别扭,和初出茅庐但却士气高昂的北伐军形成了鲜明对比。

湖北保不住了怎么办呢?吴佩孚就带着部下逃到了河南信阳。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控制河南的直系军阀靳云鹗为了保住地盘,曾下令凡是经过河南的军队要缴械。

结果吴佩孚刚到信仰,就被靳云鹗的手下缴了械,还因此闹了起来,吴佩孚连夜就坐火车跑了。

这就是北洋军阀当时的情况,别说吴佩孚和张作霖不对付了,就是直系内部也是各种小山头林立。

而到了1927年之时,吴佩孚又在北伐军和国民军的夹击之下彻底兵败,从而率领残部逃到了四川,托庇于川系军阀杨森之下。

为什么吴佩孚宁愿选择托庇于杨森之下,也不愿意投靠张作霖?

  • 第一,吴佩孚此人心高气傲,他和张作霖打了那么多年,突然让他拉下脸去求张作霖庇护,他做不到。
  • 第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张作霖容不下吴佩孚,哪怕吴佩孚去了,也会遭到张作霖的排挤和打压。吴佩孚到了张作霖手下,还想保住自己的部队?基本上不可能,孙传芳投靠了张作霖之后也得听张作霖的命令。
  • 第三,张作霖当时已经自顾不暇,张作霖根本保不了吴佩孚,哪怕吴佩孚投靠了他,不久之后也得另谋出路。

吴佩孚入川不久,北伐军再度挥师北上,奉系军队节节败退。

吴佩孚投靠张作霖?

张作霖自己都被逼得选择退出北京而返回奉天,张作霖麾下张宗昌虽有直鲁联军,最后也得东渡日本。

所以,不论是从派系之争,或者是个人恩怨,又或者是局势发展,吴佩孚都不可能选择投靠张作霖。

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后为何不去投靠张作霖?

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二人可谓是死对头。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吴佩孚指挥直军打败了张作霖,并将其赶回了奉天。第二次直奉大战时,由于冯玉祥的倒戈,导致直系吃了败仗。吴、张虽属不同的派系,但都是北洋军事集团,军阀之间的混战只为争夺地盘,并不会取对方的性命。南方的广东革命政府不同,它誓师的目的就是要打倒列强、除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就是北伐军消灭的对象。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后,北洋军阀开始团结在一起。

北伐军首先进攻的就是两湖的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地盘,由于北伐军士气高涨,到1927年5月份时,吴佩孚的直军被打败。穷途末路的吴佩孚逃到了南阳,打算依附其老乡于学忠。不料于学忠已经投靠了冯玉祥,吴佩孚又率领残余部队绕道入川,投靠了四川军阀杨森。

奉系军阀张作霖当上了安国军总司令,此时寄人篱下的吴佩孚打算以四川为根据地,联络西南和西北,以川滇黔湘陕五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的旗帜东山再起。国民党新军阀蒋介石岂会当吴佩孚在四川坐大坐强,以国民政府的名义对吴佩孚发出了通缉令。虎落平阳的“玉帅”吴佩孚先后在万县、大竹、绥定避难,最后落户于宣汉。

直到1931年,在四川寓居了四年的吴佩孚到北平投奔了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想扶植吴佩孚组织傀儡汉奸政府,为此花了3000多万巨款。吴佩孚证明了自己是一名中国人的民族气节,面对日本人的诱惑,始终不为所动。1939年,吴佩孚吃饺子引发了牙疼,去日军医院看病时死在了手术台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