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南方与北方的战争怎么总盯着徐州,而不走河南安徽一线?
徐州从历史上就是进行决战的古战场。——朱德
徐州民谚曰:
九里山下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以上都是苍白的语言,力量不够直白,不够大!
说战争应该怎样进行,用地图来说话最有说服力了。请看地图:黑线是南京到北京走徐州的最短路线。
红线是南京到北京走河南安徽的最短路线。
绿色线是京杭大运河的大概路线。
那么请问了,题主你是指挥官,你走那一条进军路线?
好,再专上一张京杭大运河的地图:
打仗归根结底打的是什么?
自古至今,打仗打的从来也是后勤,将来也是打后勤!高科技战争也打后勤!在古代,没有铁路,没有公路,百万之军的衣食住行,武器粮秣,战利品赏赐物用什么“运输方式”运的最快,最多?
当然是水运了。
所以说,中国古代南方到北方的战争不是仅仅盯着徐州走,也是跟着后勤走,也是盯着运河走!
还有,徐州南边是淮河,淮河也很重要。淮河从东西方向横贯中国,南北中国的分界线,沿淮河可以运来从陕西,四川,河南,安徽等地征集来的战争物资与战斗人员。
徐州从水运来说,也是一个十字河口!还是看地图吧!人类的活动是要受制于地理的。
中国古代南方与北方的战争怎么总盯着徐州,而不走河南安徽一线?
可以走河南、安徽一线,但代价很大。
徐州是交通要道,河南商丘和安徽合肥也都是交通要道。古代南北交兵的时候,发生在这两个地方的战争也是数不胜数。
不过相比于徐州,商丘和合肥在两个方面稍显不足,因而这也就导致南北交兵时,绕开徐州是很大胆,而且冒进的行为。
哪两点呢?
第一,徐州城相对易守难攻。
古人评价徐州是“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筑战守之具,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千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能取也”。
徐州城相比于真正的雄关,不算什么,但是在一马平川的黄淮地区,由于徐州城的外围地势起伏较大,不仅多河流、多山,城池西北东三面环水,只有南面通联陆地,而且徐州城池本身修的也是城高墙坚,堪称是黄淮地区最坚固的人工军事据点。所以,徐州相对于商丘和合肥而言,适合打防御战,易守难攻。
第二,徐州本身还是一个重要的“矿点”。
古代北宋之前,徐州地区是非常重要的农业产区,有良田十万余顷,水陆肥沃,一熟可资数岁。单靠徐州的资源,养兵数万不成问题。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徐州自古就民风彪悍,是优质兵员的提供地。
有土有田,有粮有兵。而且相比于商丘和合肥还易守难攻。这里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南北交兵,绕开徐州孤军深入,当徐州的剽悍驻军一旦出城捅刀子,后果会是怎样,我想不用多说了吧?
当然,如果进攻一方有优势兵力,能把徐州守军堵在城里出不来,也是可以绕开的。
所以,古代南北交兵的时候,也不是不能绕开徐州。只是代价很大,绕开的赢面小,而输了就是满盘皆输,全军覆没。
当然,徐州在黄淮地区的战略价值也不是一直都是最大的。黄河在南宋时期改道后,由于黄河冲击淮北,将黄淮区域冲击得支离破碎,甚至直接夺淮入海,把徐州一带的万顷良田给淤没了,原来的地势也被改变,依山筑城成了一马平川,所以徐州在南宋至清末这个阶段,战略价值要比之前小了很多。
也就是说,黄河改道后,徐州的交通要道属性仍然还在,但是良田万顷,依山傍水建城的优势被黄河冲没了,变得与周围城市一样了。所以徐州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不过由于黄河在清末再次改道,由南入黄海变成北入渤海,黄淮区的范围重新扩大。再加上陇海线与津浦线从徐州交叉而过,使得徐州变成了铁路枢纽。而近代社会,铁路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线,没有之一,所以徐州因此再度满血复活,重新成为黄淮地区的最重要的战略枢纽,没有之一。
总的来说。古代徐州的战略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通要道,二是易守难攻,三是资源丰富。相比而言,后两点比第一点重要。这是古代南北交兵,不敢轻易绕开徐州的关键原因。
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地形变化了,再加上铁路穿城而过,交通要道属性突出,后两点相对不重要了。所以近代与徐州有关的战役其实很少直接攻击徐州城,都是在外围聚而围之。比如徐州会战,比如淮海战役,交战双方都没在徐州打,而围绕着徐州开打。
当徐州外围的商丘、兰封失守后,徐州也就没有守下去的必要了。
用一句话总结徐州的战略价值就是:这是一座我可以不要,但绝不能留给对手的城市。
中国古代南方与北方的战争怎么总盯着徐州,而不走河南安徽一线?
因为河南到安徽南下缺水路。
古代交通落后,大军出动需要庞大的后勤支持,一般会选择水路运输,因为水运是最节省成本的方式,一条十人驾驶的船就能运送几千人的口粮,如果走陆路运输可能需要几百民夫和牲畜。
历史上,从北向南的水路有三条。
第一条是走汉水,从白河至襄阳入汉水,至江陵或武汉入江。(唐代前汉水和长江交汇处在江陵而不是今天的武汉,唐代后云梦泽淤塞,汉水向东至武昌入江)
第二条是走淝水,从鸿沟到寿春入淝水,过合淝、巢湖,至濡须口入江。
第三条是走大运河,在徐州以北入运河,过徐州,至扬州入江。
这三条水路经过的地方,就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基本上南北战争都是围绕这三条水路展开的。
第一条路虽有改道,但一直存在。第二条路其实就是题主所说的河南到安徽的路,也是隋唐前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但由于唐代以后鸿沟和濡须口淤塞,巢湖至长江水路不通,基本就没人走了,这也使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寿春城衰落成一个小县城。第三条路在隋代大运河修成后就成了主要通道。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秦末到隋唐,南北争夺的焦点一般是襄阳、江陵、寿春。唐代之后,南北争夺的焦点就变成襄阳、武昌、徐州、扬州了。完全是因为水路变化所至。
为什么徐州是重中之重呢?又涉及到另一条水路—黄河的改道问题了。在古代,黄河经常改道。现在的黄河离徐州很远,但这是1855年黄河改道造成的,在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黄河的入海口都在今天的苏北一带,黄河正好从徐州穿过,也就是徐州是黄河和大运河的交汇处。如果北军南下,完全可以通过渭河、黄河、大运河将关中、山西、中原、河北、山东的军队和物资全部集结到徐州,然后沿大运河南下,这是最方便最省钱的路。而南方要防御也必须沿淮河一线展开,南北双方必然会在徐州到淮河之间发生激战。
中国古代南方与北方的战争怎么总盯着徐州,而不走河南安徽一线?
因为河南安徽一线更重要,所以不能走。如果能自由选择的话会走河南的,但这条路实在走不通,一向是双方防守的要点,从这里打过去的可能性太小,相反徐州没那么重要攻打就容易一点,元灭宋一个襄阳城抗了40年,就是元军在认死理,认为这条路最近,襄阳是百战名城,不管向南向北都至关重要,所以防守一方总是把这里当成重点来防守,而把徐州放在第二的位置。
关羽北伐岳飞北伐都是走这条路,都是在和敌军主力硬碰。不管南征还是北征,走这条路就是强攻,路线短,但守方打得最坚决,而走徐州往往能出奇取胜。抗日战争时蒋介石扒花园口就是因为日军马上能拿下郑州,然后顺这条路南下,直取武汉,水淹之后断了这条路才能全力防守下游。
虽然倒回去看历史敌人总是在徐州一线突破,但没有任何一个防守方会把防守重点放在徐州,都是认定敌人的主攻方向是河南湖北,而进攻方总是发现徐州防卫更弱一点,选择进攻徐州,如果防守方赌进攻方会打徐州的话,把湖北一线部队调到徐州一线来,那进攻方就会进攻湖北了。不能说防守方每次都押错,而是进攻方都是在防守方买定离后后才下注。举个例子,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国军全力去打,形成了武汉集团和徐州集团,武汉集团压住刘邓军始终没能在这里做大,最后还是去打徐州了,假如国军放任不管,刘邓大军完全可能在大别山做大后直接在这里扩展南下。直到渡江战役开始,基本上没有从武汉集团调出部队去东线,假如武汉集团增援东线,那么四野南下就成为渡江主力了。
中国古代南方与北方的战争怎么总盯着徐州,而不走河南安徽一线?
在我国古代,出了大一统王朝以外曾经多次出现过南北政权长期对峙的情况。那么在南北政权对峙的过程当中,双方争夺的焦点往往在徐州一线,而且这种状况并非是局限于某一朝一代出现,而是基本上贯穿于历次南北分治理的时期。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盘点一下,究竟徐州有什么独特之处,会长期成为我国古代南北政权交锋的焦点!
一、南北对峙的分界线在淮河这里首先要纠正大家的一个观点,在我国古代出现南北对峙的情况下,基本是以淮河为分界线的,而不是长江!是的,不是长江,不是长江,不是长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不要以为电视剧里面说什么“凭借长江天险以拒北方”,就以为南北政权真的就是以长江划江而治,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长江仅仅只是南方政权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淮河以南才是双方拉锯的正面战场,所谓“守江必守淮”就是这个意思。
而淮河的特质在于,其距离北方的粮仓中原及华北平原恰好和南方的粮仓长江中下游平原距离基本相当。所以南北军队打到淮河一线,恰好是后勤压力基本均等,若是任何一方再越过淮河,那么后勤压力就会倍增。至于后期压力对于军队有什么影响,想想著名的诸葛孔明被生生耗死在祁山,大家就应该明白了……
二、徐州在江淮一线的重要性前面说了,南北对峙的分水岭实际上是在淮河。那么徐州恰恰就是江淮地区不可替代的重镇!徐州背靠淮河,本身是一马平川的江淮之地难得的易守难攻之所,同时又是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交通枢纽。
除此之外,沂河,汴河,术河,淮河等多条水系在徐州地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水网,更为重要的是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也从徐州就近而过。那么,无论是南方政权还是北方政权一旦占据徐州之后,就可以利用徐州周边的发达水系将后勤辎重、粮草等尽数运往前线。
在南北政权的争夺中,江淮地区是双方的拉锯区域,而只有其中一方真正将江淮地区完全攥在手里,才有可能进一步说北伐或者南下。而想要彻底掌控江淮,则徐州就是最为重要的支点,根本无可替代!
三、如果绕开徐州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说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肯定会说,古往今来也有北方政权不从徐州进军,转而取道安徽直下襄阳,然后顺江而下攻灭南方政权的情况。比如,晋灭东吴,蒙古灭南宋,都是如此!但是笔者这里要说的是,这些操作都是在巩固了徐州之后,然后才选择的其他路线!如果徐州依然掌握在敌人手里,断然不会有这样的操作!
如前文所述,徐州是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北接幽燕、西邻关洛、南靠江南,几乎算是在各个方向上都能够自由出击。试想一下,己方兵马绕开徐州而行,而徐州岂不就像是一颗钉子如鲠在喉的钉在背后,稍不留意就有可能被对方截断了后路!再加上前面说了,离开了徐州周边水系军队粮草供应顷刻间压力倍增,若再是被对方断了粮道,那岂不就是倾覆之祸?
四、占了徐州就是攻敌之所必救南方政权十有八九通常定都于南京,而一旦徐州失守则整个江淮防线实际上就等于出现了致命的漏洞,南京方面顷刻间就要面临来自北方的强大军事压力!此时此刻,南方政权势必会囤积重兵于长江下游而守卫国都,此消彼长之下漫长的长江防线的整体防守力量便被彻底的摊薄了,基本上处处都是漏洞。
这也就是为什么解放战争时期,哪怕江淮地区我军与国民党军的兵力对比是60万对80万,中央也下决心打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淮海战役的根本原因!此役结束之后,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基本上就是秋风扫落叶一般彻底倾覆了蒋家王朝!
徐州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中国古代南方与北方的战争怎么总盯着徐州,而不走河南安徽一线?
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中,“百万雄师过大江”其实并不包括第四野战军的部队,而是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军区、华东军区的部队共约100万人。肖劲光率领的四野先遣兵团12万人马,虽已进抵武汉正面的江北,但是只担负牵制白崇禧集团的战略任务,使其不能东援汤恩伯即可,那么为什么渡江战役要以二野、三野为主呢?
道理很简单,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施南渡后,我军可以直接威胁和攻取敌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宁沪杭三角地带,一旦消灭了汤恩伯集团占领上述地区,则意味着从根本上打垮了蒋政权。所以这就是徐州地区战略位置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所在:它是如今“长三角地区”在江北的门户所在。
这也是之前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与敌人大战淮海的原因,同时也是老蒋把嫡系精锐部署在徐蚌地区的理由:守江必守淮。这里的“江”并不是指整条长江的流域,而是特指从江西九江(湖口)以东的长江江面,此处也是汤恩伯集团和白崇禧集团的军事分界线,自湖口上溯到宜昌,属于“华中剿总”的防区。
从历史上看,六朝古都南京以及苏杭都是江南的政治与经济中心所在,南宋建都杭州、明初建都南京,那么如果蒙古人自北向南用兵,当然以摧毁上述中心区为战略目标,则徐蚌地区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攻击通道。拿下徐蚌越过两淮,兵锋即可直抵长江北岸,而对面就是从南京、镇江、常州、苏州再到上海的横贯线。
但是走豫南可就绕远了,因为在南京至武汉的长江北岸,横卧着纵横几百里的大别山脉,其间地形复杂道路难行,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日军在江北的第二军(大别山北麓)、第十一军的第6师团(大别山南麓)进展都比较困难,就是因为地形不利,只能沦为助攻部队,其中第二军遭到宋希濂部痛击,第6师团也被白崇禧所部不断阻击,爬行缓慢。
其实题目中所说的两条进攻路线,也正是中国近代两条重要铁路线的走向:从天津到浦口的“津浦路”和从北平到武汉的“平汉路”,按照前述的战略方针,则津浦铁路沿线必然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地带,济南、泰安、台儿庄、徐州、宿县、蚌埠这些津浦线要点,几百年来爆发了多少次重要战役?华野发起淮海战役的先决条件是解放济南、中原野战军第一个目标就是袭占宿县,所图谋的都是徐州。
而从河北经过河南、鄂北江汉平原到达武汉的平汉路沿线,正是渡江战役前后第四野战军主力的南下路线,其对应的战略目标是中南地区。当四野80多万大军饮马长江时,白崇禧慑于我军实力,在武汉沿江地区干脆没有组织抵抗,而是全速撤往长沙,所以四野渡江几乎是兵不血刃的,随后大军南下,直扑湖南和两广。
(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同时,就大兵团作战的战场便利性而言,华东的徐州地区由于大多是平原和丘陵地带,也比大别山以西合适的多。从上图可以发现,除江汉平原以外,开封到武汉之间仅有一条走廊,其余全部是山区,其间还有黄泛区的阻拦。另外沿途的富裕程度亦远不如徐蚌,大军筹粮筹款都颇为不易,四野南下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并非是歼敌,而是粮草不足和气候不适应。
那么占领武汉以后再向东迂回进攻南京呢?两地的路线距离虽然只有500多公里,然而群山起伏道路崎岖,甚至还有田家镇等若干要塞,是非常不合适用兵的。武汉会战期间,冈村宁次的第11军主力溯江西上,这500公里整整爬了三个多月,伤亡非常惨重,因此也不可取。所以综合各方面因素,解放华东的最佳进军路线,仍然是战徐州。
笔者某次坐动车从上海到武汉,全程耗时约5个半小时,而其中到达南京仅仅用了1个多小时,可见从南京到武汉之间的地势之险。
(渡江战役略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