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阎锡山等人的抗战功绩与国民党无关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把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简直是对张自忠将军的侮辱,张将军从出任第59军军长开始,就开始义无反顾地驰骋于抗日沙场,徐州会战、随枣会战东挡西杀,每战必让日寇胆寒,从军团长升为集团军总司令,直至英勇战死,是烈士,是抗日军队战场牺牲职务和级别最高的将领,他阎锡山是个什么货色?

(张自忠将军)

在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日军的战法本来是声东击西,作战目标最终是袭占宜昌,所以并不想过多与李宗仁第五战区的部队进行纠缠。而当日寇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闻报(电文被破译),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出现在汉水西岸时,甚至不惜让已经南下的第39师团掉头,就是为了消灭33集总和张自忠将军本人。

原因只有一个:张自忠被誉为“抗日军魂”,已经成为华北地区抵抗日寇的一面旗帜,日本人想要做的,就是在肉体上消灭他,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诱降或者劝降什么的。因为在台儿庄、在桐柏山、在汉水两岸,张自忠所部歼寇如麻,曾经气得板垣征四郎几欲自杀,早已表明了坚定的抗日态度:有敌无我!

但是阎锡山呢?除了抗战初期的忻口会战还算卖力之外(那是因为日本人要夺占他的地盘),太原沦陷以后就变了样,抗拒中央军入晋,与八路军反目,最关键的是,开始与日本人勾勾搭搭,只差一步就成为了汉奸,怎么能跟张自忠相提并论呢?日本人诱降阎锡山的“桐工作”,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与阎锡山差点成功的会谈,证据凿凿。

至于题目所问的所谓“国民党”一节,更是混淆了概念,顺便说明一下这段历史。在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之前,长江以北只有冯玉祥的西北军宣布效忠了国民政府,冯玉祥本人及所有大小军官全部加入了国民党,因此时任师长的张自忠早在1926年就已经是国民党员,虽然这种加入方式有点啼笑皆非。

而阎锡山是在发现北洋军阀大势已去后,于1927年6月宣布“易帜”的,原本他还是张作霖政府的“安国军副总司令”,完全属于政治投机者。不过晋绥军也跟西北军一样,是军官集体加入国民党,所以无论张自忠还是阎锡山,都不能说“跟国民党没有关系”,只能说不那么正统和纯粹而已。

在1935年的首次军衔铨叙中,阎锡山获授陆军一级上将,张自忠则授陆军中将(后来为中将加上将衔),都属于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军帽上都顶着青天白日帽徽,怎么能说跟国民党没有关系?抗日战争期间,所有军队统一归属于“军事委员会”指挥,蒋某人是为公推的最高统帅,无论哪个地方势力、哪个杂牌军都是他理论上的部属。

(阎锡山在克难坡)

如果细致区分的话,只能说蒋某人掌控着国民政府实权又兼任“国民党总裁”(1938年4月以后),代表这个党的正统。而杂牌出身的张自忠,在李宗仁的力荐和自己的努力作战之下,其实很受蒋某人的信任,第33集团军是西北军唯一被保留的集团军级部队(第24集团军庞炳勋投敌),包括张自忠殉国后蒋的“抚棺大怮”,都说明很受重用。

倒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与蒋某人在抗日的问题上才算貌合神离,立场一度动摇,1940年蒋某人不得不派遣特使警告阎锡山不得投敌,否则将与八路军共同“讨伐之”,同时命令胡宗南以两师兵力入晋。在军事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之下,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的变化,阎锡山才最终放弃了投敌的念头,所以“他的抗战”嘛,倒真与国民政府和那个什么党没啥关系。

张自忠、阎锡山等人的抗战功绩与国民党无关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张自忠和阎锡山的资格完全不在一个层次,阎锡山比张自忠的资格老得多了,是自成一系的军阀,而张自忠原本只是冯玉祥麾下的将领,冯玉祥下野之后,宋哲元代领其众,张自忠就成了宋哲元的下属。阎锡山早早就是国军一级上将,而张自忠是在多次抗战立功之后,才逐步由中将军长晋升为上将,死后被追赠为梅花上将。

抗战爆发之初,张自忠奉命与日军周旋,一度出任北平市长,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被国人目为汉奸,他自己也一直情绪很低落。他到南京之后,军委会也有人倡议,要杀了他以儆效尤。直到日军突破平津一带之后,二十九军南撤,张自忠也到了南京。他到南京之后,军委会也有人倡议,要杀了他以儆效尤。

到徐州会战之前,二十九军被改编为四个军,也就是59军、77军、68军、86军四个军,张自忠担任其中的五十九军军长。随后,五十九军奉命赶往徐州前线参战,张自忠随军前往。徐州会战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负责指挥,按照李宗仁自己的说法,在南京许多人要求杀张自忠的时候,他曾经给张自忠说过话,所以张自忠很感念他的恩德。

按李宗仁回忆录的说法,张自忠到徐州前线的时候,其实情绪依然比较低落,因为他总感觉别人都把他视为汉奸,所以比较苦闷。李宗仁和他谈话,开导一番之后,张自忠才又振作起来,决心全力抗日,为自己洗刷前耻。此后,张自忠到最后战死,也都一直在五战区指挥下作战,始终是第五战区的主力打击兵团,屡挫强敌,功勋卓著。

张自忠的部队在参加徐州会战的第五战区部队里,算是装备比较好的,人员齐整,装备精良,战斗力也比较强,全军大约3.2万人左右。徐州会战一开始,因为东北军于学忠部和桂系部队作战不利,被日军突破淮河防线,张自忠奉命率军赶往南线,协助于学忠部和桂系部队将日军又赶回去,稳住南线阵线,然后又紧急奉命赶往北线参战。

在第五战区参加徐州会战的部队中,以汤恩伯军团的装备为最好,下辖十三军、第二军和五十二军三个军,也装备清一色的中正式步枪,配属有一部分炮兵。虽然之前在南口战役中和日军苦战,损失惨重,但毕竟汤司令是蒋委员长的爱将,所以战后马上给他进行了优先补充,所以到鲁豫皖边地区的时候,汤恩伯的部队仍然是五战区实力最强的。

在汤恩伯之后,就是张自忠的五十九军了,所以,这也是第五战区作战计划中最为重要、最为倚重的两个打击兵团。但在战场表现上,两个部队却截然相反,五十九军在整个徐州会战过程中真正可谓南征北战,一会儿驰援南线,一会儿增援北线,而且在增援临沂的时候,不计前嫌,和庞炳勋通力合作,也被传为佳话。

相比之下,汤恩伯部队的表现就要差得多了。孙连仲部在台儿庄苦战多日,损失惨重,坚守待援,就等汤恩伯从侧背给日军一个重击,就可以重创日军。李宗仁把命令发给汤恩伯,汤司令却认为这是让他的部队去送死,准备脱离战场。反而是五十二军军长关麟征力劝,现在日军已经筋疲力尽,只要从侧背猛攻,一定可以大获全胜,汤恩伯才同意出击。

日军在台儿庄和临沂连续遭到重创,不得不撤退回到峄县,死守待援,本来李宗仁命令五十九军和汤恩伯军团马上追击,反攻峄县,但五十九军经过之前苦战,损失比较严重,已经是强弩之末,急需整顿补充,有心无力,汤恩伯因为投入战斗比较晚,所以损失较小,加上本来装备就好,所以本应该是追击主力,但他却出工不出力,追而不击,只是防御,并没有猛攻峄县,从而给了日军后续部队增援的时间。

等到日军后续增援部队赶到之后,日军又发动了第二轮进攻,这时候因为国军方面之前的战斗中元气大伤,尚未完成整补,所以日军很快就攻占了台儿庄和临沂,后续赶到战场的滇军六十军在禹王山血战,阻击日军,掩护国军其它部队分批撤离战场,准备转移。而在转移的时候,汤恩伯也是自己单独行动,五十九军则配合五战区其他部队,相互掩护,一起行动。

汤恩伯部队和五十九军张自忠部的这种表现,也是中央军和一些地方军阀部队在抗战中的表现的缩影。在抗战时期,有些地方部队表现确实比较差,遭到的批评比较多,但也有些部队作战勇敢,为国效力毫不含糊,在徐州会战第二阶段,滇军和川军的表现就是比较好的,汤恩伯部队则是想打的时候其实战斗力是不错的,但多数时候都是遇敌先逃。

地方部队也有些部队表现比较糟糕,比如晋绥军除了在初期忻口会战的时候表现不错之外,之后就非常糟糕了,像《亮剑》里楚云飞上校的三五八团那种晋绥军,基本上不存在。川军在大多数时候也表现不佳,不仅装备差,军纪也差,搞得各战区都不愿意接收。东北军在抗战时期也大多数表现一般,西北军反而始终如一,虽然实力不断下降,但战斗意志十分顽强,张自忠就是一个缩影。

最让人心寒的是,中央军无论作战表现如何,只要有损失,都会优先补充,而地方军阀部队在受到损失之后,就很难补充,尤其是没有固定地盘或者原来的地盘沦陷了的军阀部队,情况就比较糟糕。西北军后来成为投降日寇最多的部队,就是因为无法得到补充,包括在台儿庄大捷中抗日有功的庞炳勋,最后也被迫投降了日寇。

张自忠、阎锡山等人的抗战功绩与国民党无关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多年来我们的历史秉承一种非黑即白的史观,张自忠、阎锡山抗战的历史功绩,怎能和国民党无关?这明显是置历史事实与不顾,任意打扮历史的一种说法。

看看张自忠与阎锡山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政府的任职履历,这种说法就不攻自破。

张自忠,国民政府军委会第5战区第23集团军总司令。

阎锡山,国民政府山西省主席兼第2战区司令长官。

【张自忠将军】

虽然说张自忠与阎锡山在抗战的态度上有很大差别,但在1940年以前,阎锡山在全民抗战的感召下,做为5战区的最高军事长官,还是对抗战做出了许多贡献的。沂口战役,晋军、中央军、八路军联合作战,抗击日寇21天,消灭敌人2万余人。

张自忠本属宋哲元的29军,该军在长城抗战时,表现的十分英勇。但因为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主张,对侵入长城界内的日寇,一味采取消极避战的作法,至使积极抗战的29军损失惨重。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张自忠在与日军装备与兵员军事素养相距大的情况下,率领仅有万余人的33集团军,先后参加了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重大战役。

1940年5月,张自忠在襄阳与日军作战中英勇牺牲。当张将军的灵柩被送到重庆南天门码头时,蒋介石扶柩痛哭,国民政府追授张自忠为陆军二级上将。

就在张自忠牺牲之时,阎锡山的抗战意志却发生了根本动摇。

此时阎锡山在山西一面对八路军处处设防,一面开始跟侵入山西的日军勾勾搭搭,企图联日防共。至此,阎锡山在抗战前2年的人设全面崩塌。

历史就是如此复杂,阎锡山这位日本“海龟”,在与日军暗地里勾结的5年内,虽然最终没有和日本人达成一致,但其对整个晋军却处生了很坏的影响,官兵上下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事情屡见不鲜。

【第5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民党在抗战正面战场的作用已被历史所肯定,因而张自忠、阎锡山(抗战的头2年)等人的抗战功绩与国民党有关,切不可置历史事实于不顾。

张自忠、阎锡山等人的抗战功绩与国民党无关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从广义来看,无论是张自忠还是阎锡山亦或者是桂系等地方实力派,身上都有国民党的招牌,军队都叫国民革命军,所有的抗日战功都归属于国民党。

如果从狭义上来说,国民党实际上仅限于蒋介石汪精卫所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及其直辖的中央军和半中央军体系部队。这些势力不仅跟各大地方实力派连年征战,就是在抗战中也没有妥善解决军中的杂牌问题,达成军政统一。

而从这个角度上说,至少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等地方实力派,和国民党中央军体系的战功各自独立也并无不妥。毕竟即使是抗战的统一指挥下,国民党军队内部仍然是泾渭分明。各派系之间彼此提防彼此吞并也没有停止。

最典型的事例比如云南龙云,居然是抗战后被打着出国受降的名义调虎离山,然后五华山兵变下台。部队被收编派往东北,本人下野的局面。这样的国民党除了挂个名,其他的又如何算是一批人呢?

张自忠、阎锡山等人的抗战功绩与国民党无关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和国民党有关,但可以说和蒋介石无关。国民党是个大杂烩,汪精卫也是国民党,还是副总裁。八年抗战有超过50万国军投敌,加上汪精卫这个副总裁,还有大量的中央委员。所以要同等看待。张自忠等人的抗战功绩算国民党的,而汪精卫等人的叛变投敌也算国民党的。

张自忠从来都不服蒋介石,1930年中原大战张自忠把蒋介石的嫡系杀的落花流水,后来张部名义上接受了蒋介石的收编,实际是半独立状态。

张自忠、阎锡山等人的抗战功绩与国民党无关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宣布加入国民党。北方的阎锡山先是依附于北洋军阀,1927年6月,阎老西接受蒋介石“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委任,悬挂青天白日旗,改晋绥军为北方国民革命军。因此,张自忠和阎锡山都是国民党党员,二人的抗战怎能说与国民党无关呢?

张自忠是西北军的余脉,卢沟桥事变时为第29军第38师师长。其后第29军的番号取消,所辖部队分别扩编为第59、68、77三个军(寓意七七),张自忠将军为第59军军长,后升任第33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张将军由于天津一事被国人痛斥为“汉奸”,为了洗刷自己“汉奸”的骂名,张自忠将军每次作战总是身先士卒。在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中表现英勇。1940年,张自忠将军率部在湖北十里长山与日寇血战,不幸以身殉国。战死沙场的张自忠将军令日军非常佩服,日军用医用酒精对张将军的遗体进行了擦洗,并厚殓安葬。

张自忠是抗战期间国军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军。张自忠将军的铨叙军衔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相当于准陆军二级上将,佩戴的是二级上将的军衔标志并享受陆军二级上将的薪俸。

阎锡山是1935年国民政府铨叙的9位一级上将之一,抗战时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抗战初期,阎老西抗日比较积极,组织了太原会战。太原沦陷之后,阎锡山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同时和日军关系暧昧。阎锡山在蒋介石、日军、共产党“三个鸡蛋上”跳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