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皇帝如何攒“私房钱”?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传统印象中皇帝富有四海,然而历史上皇帝的私人财产与国库是严格分开的,皇家开支不得随意从国库中调拨,所以古代皇帝都会存点“私房钱”。

皇帝的私人财产被称作“内帑”,三公九卿中有一个职位叫做“少府”,就是专门管理皇家财富的。皇家仪典纷繁复杂,而庞大的宫廷开销也是一笔巨大的数目,这些庞大的花费都是需要皇家私库来承担的。

那么,皇帝的“私房钱”从何而来呢?

首先,就是名目繁多的皇家产业。如今的英国王室在英国拥有众多的庄园、土地等不动产,每年靠着这些产业也能过得很滋润。而古代中原王朝的皇家产业就更多了——属于皇室名下的田地、山林、牧场、盐池、矿山等数不胜数,而开发这些产业所获得的收入,都属于皇帝私库所有。比如明朝万历皇帝时期,当时神宗朱翊钧私库的主要收入就来自于各地的矿山开发。

其次,就是各种的税收。以古代的人头税为例,汉朝新生婴儿需要缴纳25文钱的人头税,其中20文归皇家,5文归国库。另外,盐铁垄断以后,各地的盐政、铸造等收入中,大多数也由皇室少府进账。

在大多数情况下,皇帝的内帑与外朝的国库是严格分开的,尤其在宋朝,虽然宋朝非常富有,当时皇家的内帑也相当充盈,但是皇帝是没有权力随意使用这些“私房钱”的。内藏私库的数目只有计省知道,皇帝也不能随便探知自己的私库到底有多少钱。这也与宋朝当时皇权衰弱有关,碰上强势点的君王就例外了。

虽然皇家私库收入不菲,但是能够供皇帝随便使用的也不多,若是再碰上奢糜无度的皇帝就更头大了。古代皇帝存私房钱,一般就是节流,也就是能省就省;其次就是昏庸点的,那就是开源,东汉、晚清大量出现卖官鬻爵,其实就是皇帝私库不够用了。

中国的皇帝如何攒“私房钱”?

有一句古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皇帝富有四海,还需要像普通人一样攒私房钱吗?但这却是非常正常的事。

中国封建制度经过前期的发展,后期制度已经非常成熟。皇家的财产和国家的财产是分开的,皇帝用自己家的钱,国家财产用于国家,这也是为了避免皇帝无节制地从国库中取钱。那么皇帝是如何扩充自己的小金库的呢?

内库

宋朝经济一直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宋史》记载:朝廷设立内务库,将每年国家财政盈余存放在内务库中,以防不时之需,因为宋朝时期战争不断,可以说这个制度设立的非常科学。

但是到了后期内务库就变成皇帝的私人物品了,甚至官员还要向皇帝借钱,而钱就出自于内务府,可以说这个制度已经彻底变质。

开店做买卖

明朝正德皇帝荒唐了一辈子,但是他却十分的有经济头脑。皇帝开始在北京城内开店,称为“皇店”并且业务之广让人乍舌,从租借仓库到放高利贷,无所不包。因为是皇帝开的店,地方官员也不敢管,所以正德皇帝收获颇丰。巅峰时期一年税银高达九万余两。

到了后期,正德皇帝看形势大好,连忙开分店,店铺扩展到北京周边地区。但是随后便出现了皇店强买强卖的现象,皇店以皇帝之名在当地横征暴税,让正德皇帝的小金库得到充实,却苦了百姓。

嘉靖皇帝即位后,觉得皇店有失皇室颜面,皇店才逐渐取缔。

“议罚银”

此法为和珅创立,让乾隆皇帝皇族赚的盆满钵满。官员如果犯错,可以用银子来免除刑法,而银子的数量取决于情节的严重性,这可是正中官员下怀,拿钱买命的好事谁不喜欢?

“议罚银”让乾隆皇帝私人财产达到八千万两,此制度让清朝政治更加的黑暗,加剧了清朝的灭亡。

中国的皇帝如何攒“私房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际上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从来没有明确区分过朝廷的赋税收入与皇帝的私人收入,家天下顾名思义,天下就是这一家的,就以明朝来说,皇帝可以很方便的把朝廷的赋税收入变成自己的收入。

有明一代,皇帝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这几个:

从皇庄收上来的皇庄子粒银(也就是税银)直接入“内承运库”成为皇帝的私人收入。

明朝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明孝宗时期的皇庄大概有一万二千多一顷的土地,到了明武宗的时候,皇庄的土地面积暴涨到了三万七千多顷,这些土地一部分来自被夺爵或因为其他原因被收回或没收的勋贵的庄田或土地,一部分来自于侵占的民田。

每年户部会拨100万两白银到“内承运库”。

这100万两白银大概类似于发给皇帝的年俸。这笔银子倒也不是任由皇帝个人挥霍掉了,大多花费在了购买珍宝古玩以及其他各色珍奇物品用以赏赐臣下或寺庙道观。只有一小部分用来维持皇帝的日常开支。

皇帝如果临时缺钱用怎么办呢?

明朝就有一个bug专门用来给皇帝临时调取银钱,这就是广惠库。

广惠库也是明朝的库房之一。皇城有三大府库,除了广惠库,一个是“内承运库”,一个是东裕库。广惠库里放着运送到都城的赋税里的铜钱和宝钞,也就是这里是放除了白银以及实物以外的赋税的地方。

明朝的皇帝可以在广惠库里没钱的时候直接下令,下一次收上来的赋税要提高铜钱或宝钞的比例。

这多出来的赋税收入就直接入了内库进了皇帝的钱袋子,而户部则只能承受着少了一部分钱要卡着过日子的后果。

皇帝衣食住行需要的一切物资都是专供。

皇宫里有个专门的采买监,皇帝经常派遣太监到地方去执行采买的任务。

这些内廷用的贡品都是由出产或生产这些贡品的地方官们提供或承担的,而且还要包运输和路上的损耗。

这些贡品的生产和运输实际上挤占的也是国家赋税收入,而且在地方财政吃紧,还是要优先供应内廷的需要,为了能完成任务,地方官们只能挪用其他的赋税收入或加重赋税。

以举国之力供养之,皇帝们享受着无比奢侈的生活,但往往还是欲壑难填。实际上到了明朝后期,皇帝和大臣们在国事上并没有多大的分歧,矛盾几乎都集中在财政方面。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闲话和你一起说有意思的历史。

中国的皇帝如何攒“私房钱”?

古代的皇帝如何攒“私房钱”?(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诗经》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皇帝就是天子,天下都是皇帝的,既然国家和皇帝都一体化了,皇帝还存什么私房钱呢?

其实,在中国很多朝代,皇室财政和国家财政都是分开的,皇家的归皇家,国家的归国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老百姓做个样子,你看,天下就算是我的,我也不占老百姓的便宜,其次,有了自己的小金库,花起来方便,心安理得,没有内疚感。不过,因为天下都是皇帝家的,所以,皇帝免不了把手伸到国库里,大大方方的偷窃。

要聊起来皇帝的小金库,那可就是“小孩儿没娘,说来话长”!

西汉,皇帝钱不够,三岁小孩都来凑

西汉时期,国家和皇帝是这样分成的,田赋、14岁以上人头税、盐铁专卖收入归入国库。土贡、山泽园池产出、关税、酒税是皇帝的。

14岁以下也跑不掉,照样收人头税,最初是收到7岁,后来汉武帝连年征战,缺钱花了,就收到3岁,3岁到14岁之间的人头税叫做口钱,每年是23文,20文是皇帝的,3文是国家的。

23文看起来很少,但这是国家规定的,地方执行起来就变样了,从人头税上引申出各种附加税,一年中多次重复征收,所以,地方官员真正收的税往往达到数十倍之多,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就开始纳税了,因此也就造成了民间大量的杀婴现象,很多农民把孩子活活掐死也不愿背负沉重的赋税,由此可见,皇帝的小金库里满满都是罪孽和冤魂。

即使是这样,钱还不够花,汉灵帝就在西园专门成立一个铺子,专门批发官帽,明码标价,一个叫崔烈的500万就把三公之一的大司徒买到手了。

宋朝,国库结余的都是我的

还是赵匡胤会玩,他专门设立内库,把国库每年花不完的钱都拨到内库,美其名曰“封桩库”,意思是,这些钱是用来应付突发事件的,赈灾钱都从这里面出,不过最主要的还是赵匡胤自己花着顺手,后来性质就逐渐变味了,成了皇帝的私家小金库,最初,国家有个三灾八难的,大臣们厚着脸皮要皇帝破财救灾,皇帝就算心疼还是愿给的,但是国库有了钱必须要补上。

再后来的皇帝越来越难说话了,宋真宗就下旨,每年给三司60万,“切诫三司,毋得复有假贷”,意思是,警告你们三司,每年60万,别再打我小金库的主意了,自己想办法去,完全不顾老百姓死活,而且规定谁要是透漏内库的账目,”犯者处斩”,就这样,宋朝皇帝的小金库到底多少钱,谁都不知道了,有人估算了一下,认为要占据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明朝,已经开始明抢国库了

宋朝皇帝虽然不高兴,但是还从小金库挪一部分补贴国库,到了明朝,不但不从小金库往外掏钱,还想方设法倒腾国库的钱,从国库支走10万简直太稀松平常了,最多的一次拿走2400万。到最后,政府连打仗的钱都没了,皇帝却下旨“谕廷臣足国长策,不得请发内帑”,意思是,自己想办法,别打我的注意,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逼得内阁只能想办法增税,结果搞得天怒人怨,把李自成等人给惹毛了,造反了,据说李自成攻进北京的时候,从崇祯的小金库里起出来3700万两,浩浩荡荡给拉回老家了,崇祯真是个一毛不拔,要金钱不要江山的主。

清朝,把小金库水平发挥到了极致

清朝皇帝的小金库叫内务府,负责人叫内务总管,帮皇帝理财,户部每年向内务府拨10万两,其他不用管,皇帝自己想办法。

最初,清朝的内务府管的还是比较严的,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后来就出问题了,贪污腐败极其严重,在内务府能当一个小头目,一年就能在北京买房子置地,皇帝吃一个鸡蛋都要20多两,想喝一碗汤,内务府就打了一个两万两的报告上来,很快内务府就给倒腾空了。

没钱了怎么办,皇帝自有生财之道。

一个就是“议罚银”,地方大员犯罪,可以交钱免罪,均“解交内务府充公”,少则万两,通常三万起步,乾隆年间,两淮盐政全德交了38.4万两,这得多大的罪过呀?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敲诈商人,地方收盐税和关税的官员,大部门是内务府派去的包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包衣,负责两淮盐务20多年,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住他家。

要说最会花钱的清朝皇帝,那必须是乾隆帝,把他老爹雍正辛辛苦苦19年节约下来的内务府花了个底朝天,但是,乾隆帝也是个特会赚钱的主。

乾隆帝在位60年,设立了三座库银:广储司银库、圆明园银库、养心殿造办处银库,总收入八千万两。

都是从哪儿来的呢?一是房租、地租。他是全国最大的地主,直隶31个州县的部分土地还有关外的一些土地都归内务府管理,乾隆晚年的时候大概有一百多万亩。

当时有个大臣纳兰承安,是伊犁锡伯族部落任领队大臣,家里有田地40余万亩,乾隆眼红了,找个理由就抄家了,乾隆每年的地租都有十多万两。

二是关税盈余。就是把包衣派往各地,把持关税,让他们拼命给自己捞钱。乾隆还给这些包衣们分有任务指标,完不成任务治罪,这些奴才们,都玩命似的给皇上搞钱。乾隆还经常搞活动,这些包衣们就要不断的孝敬,把自己平时贪污的吐出来一部分,这些钱叫做“报效”,搞一次活动就要收入数百万两。

三是卖特供。清朝把东北人参的开采权给垄断了,所有人参交易都进入皇帝的口袋,乾隆还大搞饥饿营销,哄抬市价,人参价格居高不下,乾隆六十年,五等参卖到每斤1000两,而且有价无市,生生哄抬成高档礼品。乾隆帝还在崇文门开了一个店,把外国和各省进贡的紧俏商品、新鲜玩意拿出来卖,什么琉球扇子、高丽纸、欧洲的布料、新疆的葡萄干,凡是老百姓没见过的稀罕物,这里都有得卖。

财政是国家的神经,神经要是出了问题,社会必将动荡不安,皇权至上,公私不分,毫无约束,这些皇帝爽快了一时,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中国的皇帝如何攒“私房钱”?

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时候整个国家都是皇上的,于是很多人认为皇帝根本用不着攒什么私房钱,因为国家所有的财富都是他的。其实呢,虽然天下是他私家的天下,但“国库”仍然属于共有财产,皇帝除了公开应得的自己名义下的田产与零花钱之外,如果想拥有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小金库,还是会需要运用一些手段的:

一、汉朝末年,国家规定土贡、山泽园池的出产、关税酒税的收入,都归皇家所有,这些财产基本上也就是归皇上一个人支配,这个方法一直延续到了唐朝之后。

二、宋朝的时候,从赵匡胤开始,又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封桩库”的攒钱方法——每年将节余的国家财产藏到这个库里面,虽然名义说是作为财政准备金,实际上却是皇帝的小金库。

三、明朝的时候,皇帝攒钱的方法更多,不但想方设法勒索政府,还了“开皇店”,比如明朝第十四代万历皇帝就是如此,还动辄将国库数十万两银子挪到“内库”里。

四、清朝的时候,皇上攒钱的套路更多,有一种方法叫“金瓜子”,其主要以大型活动克扣钱,比如每逢祭祖大典,户部必须拨付一百万银两来购买,而一些皇帝却故意缩小规模,于是一些大典之后的钱物,皇帝都私自拿下,据说道光十九年的祭祖,拨了一百多万,而实际只用了六十万,其他的皇上小金库。

并且,清代皇帝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攒钱方法,就是让地方督抚大员交“议罚银”,这种“议罚银”少则万两,多则十来万,通常三万两上下,这对皇上来说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此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各封疆大吏所孝敬的节礼和其它如红白喜事等进贡,那些没有用完的部分,就是皇帝的私房钱。

  

中国的皇帝如何攒“私房钱”?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估计很多朋友看到这个问题会觉得诧异,皇帝还需要积攒“小金库”吗?这全天下的钱不都是皇帝的吗?皇帝想用自己拿不就好了,需要这么麻烦吗?谁敢拦着皇帝用钱呀。

其实不是这样的。

在古代,国库的钱都是归户部管的,户部的钱皇帝是不能随便动用的。如果皇帝要用,就要先和群臣商议,如果户部不同意,那么皇帝也没有办法。

皇帝自己的钱包叫做内帑,也就是题主问的小金库,这个内帑的钱是皇帝个人的,皇帝可以自由支配。

历史上,关于小金库的积累,各朝各代的皇帝也是想尽了办法。

西汉

西汉规定,山泽园池、关税和酒税的收入都是归皇室所有的,也就是纳入皇帝的内帑的。

另外,西汉还规定,3岁以上,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也要加一种人头税,叫做口钱,每年23文。

口钱的收入不是全部归入皇帝的内帑,而是和国库分成,皇室收20文,国库收3文,就像我们今天的增值税一样,国家和地方按比例分配。

这23文看起来不多,但随着西汉政权的逐渐腐朽,摊在这个税上的名目花样也越来越多,最后,实际税负远远超过23文。甚至本来规定从3岁开始征收,到了后来孩子出生就开始收了。有些人家因为交不起孩子的口钱,孩子一生下来就被掐死了。

西汉皇帝的小金库有一部分,就是这样沾着老百姓的斑斑血迹的。

北宋

北宋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赵匡胤的封桩库,赵匡胤把每年多余的国家财政都放到内帑里,称为封桩库。

这赵匡胤也算是一个雄主,这封桩库的银子本来是打算作为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军费开支,平时封存起来不使用的,这是我见过最有志气的皇帝了,连小金库的钱都要拿出来收复江山,很棒棒!

但是可惜,赵匡胤死后,这个封桩库就在他弟弟赵光义的手里开始变质了,成了皇帝真正的小金库,被挪用到了其他的地方,而幽云十六州的收复,也早被丢到了九霄云外。

宋朝是个战争频繁的朝代,军费支出庞大,各种赔款年贡也层出不穷。

因此宋真宗赵恒经常要拿出私房钱暂借国家之用,后来为了避免麻烦干脆直接规定:每年无偿借给三司60万。不过还的时候不能有假银子,为了保密,规定不得将金库的数额对外公布,违者斩!

皇帝不收假钞,哈哈。

清朝

清代设置有内务府,是专门替皇帝管理小金库的,与户部独立的,不过户部每年都得向内务府提供10万两银子,并规定皇帝无权要求户部直接给他拨款。

在京城的郊外,有专门的田地划归为皇室所有,每年的租金归入皇帝的小金库。

即便这样,清代的皇帝还是常常钱不够花。

议罪银

乾隆年间,和珅提议设置议罪银。议罪银是一项以钱顶罪的制度,即根据官员犯罪情节的轻重以多少不一的银子来免除一定的刑罚,此法出台后,立即受到贪官污吏的欢迎,同时也招致一些直吏的质疑。应该说,议罪银制度的实施,使乾隆皇帝的钱包鼓了起来,解决了他个人的财政危机。但同时,也加速了那些贪官们敛财的力度和速度,加深了清王朝腐败的速度。

以上就是关于皇帝小金库的几点分享,喜欢的朋友请关注“無月文化馆”,谢谢。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