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曾经统治西南三省的滇军,究竟有多少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老蒋拨给杜聿明抢占东北的部队共有三批,第一拨是第13军和第52军(半美械),第二拨是新一军、新六军和第71军(全美械)。数月之后,杜聿明拼命呼喊林彪不好对付五个军还是不够用,于是从越北和广西两个港口再海运第60军和第93军到东北,滇军来了。

根据四野后来的战史资料统计,此时东北敌人七个军的总兵力为247000人,去掉“东北保安总司令部”的直属部队,平均每个军34000余人。而延安方面的情报是滇军兵力几占三分之一,所以滇军两个军的编制其实更加充实,总兵力应该突破75000人,并且由于抗战末期的地利之便,也装备了相当数量的美械。

杜聿明对滇军有些趋势并且不太放心,毕竟之前“五华山捉龙”事件中,正是他率第五集团军与滇军大打出手,互相之间的仇恨是存在的。所以东北蒋军作战中,基本以中央军的五个军为突击力量,而第60军和第93军只担负后方守备任务,其中第93军驻辽西走廊,第60军驻辽北和吉林部分地区。

为什么滇军两个军的兵力要偏多一些呢?无它,这是龙云被拿下后,老蒋把卢汉第一方面军所辖的滇军部队从原来的八个师缩编成为六个,期间趁机取消了张冲“第二路军”及其两个暂编师的番号。至此,滇军只剩下第60军、第93军、第58军三个正规的番号军,以及留守云南的龙绳祖暂编第19师。

抗日战争期间,滇军从最初的一个军(第60军40000余人),逐渐发展到四个军的番号,分别是第58、第60、第93军和新编第3军。其中第60军和第93军在日本投降后,被卢汉带去越北受降,最终被从大西南运到天寒地冻的大东北,这75000多滇军也是遭了不少的罪,当然也是滇军的最主要力量。

另外一部分留在第九战区抗敌,其中新3军番号最终被取消,仅余的鲁道源第58军抗战后隶属于武汉行营和后来的华中剿总指挥,成为白崇禧军事集团的所属部队,龙云和卢汉都失去了控制力,但这20000多人毕竟也是滇军血脉。此时滇军的总兵力是三个军加一个暂编师,大约11万人左右,也是滇军纸面实力最强的时间段。

从历史上看,受限于云南地贫人稀,滇军的兵力始终不是很多,主要依靠的还是部队精悍和战斗力较强,1909年清末时期云南新军的峰值不过59个营17000余人,“云南都督”蔡锷打响反袁第一枪时,以云南新军为根基的滇军,人数在也不过20000左右。唐继尧成为“云南王”时期穷兵黩武,把部队从接手时的21000余人一度发展到40000余人,高峰时(滇桂战争)已经达到八个军60000余人,完全超出了云南财政的承受能力,也为唐继尧下台埋下了伏笔。

龙云和卢汉在滇军内部发动倒唐行动,最终打垮和赶跑了唐继尧之后,吸取了之前穷兵黩武和军头拥兵自重的教训,一方面对滇军总数进行裁减,另一方面废师改旅进行整编。经过整顿后的滇军在抗战爆发前,拥有七个旅14个步兵团、两个近卫团、一个炮兵团、一个工兵团、一个机枪团以及若干个独立营,总兵力36000余人,同时各县成立的常备队(保安团)总数亦有10000余人,这就是龙云的全部军事力量。

抗战爆发后,云南就是以此为基础,第一批编组了40000多人的第60军北上抗日,再加上后建的三个军,整个抗战期间滇军伤亡10余万人。在三年解放战争中,第60军和第93军在东北我军的打击下消耗非常严重,至辽沈战役打响前,第60军仅剩20000余人,第93军尚余30000余人,最终卢俊泉第93军在锦州被全歼,曾泽生第60军在长春起义,也就是说,滇军调往东北的主力部队已经全军覆灭。

而鲁道源的第58军倒是很听白崇禧的招呼,始终在其指挥下作战,老蒋第三次下野后,白崇禧以第58军为基础还扩编成为第十一兵团,鲁道源升兵团司令。随着第四野战军大举南下,鲁道源兵团在湖南、广西连战皆败,最终也是全军覆灭,说起来也真是巧合:滇军在云南境外的部队,都是被林彪的部队消灭的,总数应该在10万人左右。

随着滇军精锐被纷纷调走和被歼,接替龙云的卢汉为增强实力,以暂编第19师和云南省府警卫团、地方常备队为基础,开始扩充部队,到1948年底卢汉已扩到6个保安团,1949年初改编为3个保安旅,这是滇军最惨的时期,就剩这么点家底了。

趁着李宗仁主政管控无力期间,卢汉乘机加快了扩军的步伐,保安团扩充到18个,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余建勋第74军和重建第93军(龙泽汇),总兵力恢复到50000余人,同时奔走活动,坚决拒绝白崇禧部队入滇。

不过卢汉拼凑起来的这50000多人战斗力真心不咋地,没办法,精锐都在外面打光了,这两个新建军在宣布起义后,居然被李弥的第8军和余程万的第26军打得几乎放弃昆明,要知道,李弥和余程万的两个军也是被歼后重建的部队,所幸二野大军及时赶来。起义后的滇军被我军改编后,纵横西南三省将近40年的滇军,也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民国时期,曾经统治西南三省的滇军,究竟有多少人?

滇军在不同时期的兵力数量并不一样,下面简单陈述一下。

在晚清时期,云南紧邻法国控制下的越南,因此清政府一直很重视加强云南的军事力量。在编练新军时,云南也组成了一个镇,就是第19镇,共有官兵大约1.09万人。除了新军外,云南还有旧式军队改编的巡防营59个营,共计有官兵17721名。两者合计,云南在晚清时有部队约2.8万。

第19镇装备有毛瑟步枪8000支、克虏伯山炮54门、重机枪50挺。在清末各新军里也算装备比较好的。而其军官大多出自云南陆军讲武堂,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著名的军校,名人辈出。所以这第19镇战斗力也非常强悍。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云南很快响应,蔡锷出任都督。随后滇军出兵川黔,策动当地革命,这也是滇军向外发展之始。在护国运动以后,滇军更是达到了其巅峰期,一度滇军的总兵力达到15万之众。长期控制贵州和四川、广西一部,还曾经在广东驻军,成为西南地区最强的一个地方军阀。

在这一时期,滇系军阀多次利用孙中山的名望加强自身在西南地区的统治,一定程度上还和北洋军阀分庭抗礼,盛极一时。不过此后滇军在和桂系的战争中失败,又被川军赶出了四川,实力有所下降。等龙云上台控制云南军政大权时,滇军的数量已经只有6-8万人了。

民国时期,曾经统治西南三省的滇军,究竟有多少人?

滇军有着优久的历史,为民国时期蔡锷,唐继尧,龙云,卢汉为主要将领的云南部队总称。

滇军的前身是云南新军,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陆军第十九镇。

云南总督锡良还创办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聘请李烈均,唐继尧,李根源等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军官做教官,培养军事人材,朱德和叶剑英元帅都是云南讲武堂毕业生。

宣统三年(1911)九月九日(新历10月30日)云南革命党人发动重九起义,宣布云南独立。

11月3日,云南军政府成立,蔡锷任军政府都督,李根源任军政部长兼参议院院长。

民国三年(1912)1,蔡锷调往北京,举荐唐继尧为都督,得到袁世凯批准,唐继尧遂掌握云南军政大权及滇军。

滇军长期统治云南,不断向四川,贵州,广两扩张势力,曾称霸两南数省。

民国十六年(1927)滇军发生内讧,四镇安抚使龙云推翻唐继尧势力,成为滇军总指挥。

滇军人数也是不断变化的,宣统元年(1909)时有59个营,17721人。

民国二十六年(1937),龙云把部队整编为一个军,番号是陆军第六十军,卢汉任军长。

六十军下辖三个师,人数超过四万人。六十军装备精良,每个连有三挺阿奇开斯重机枪,六挺轻机枪,三门迫击炮,四个掷弹筒,六十三支部枪,二十支手枪。

龙云曾向蒋介石表示,云南可出兵二十万人出滇抗战。

十四年抗战,滇军打过二十多次大型战役,师团营级战斗无数,台儿庄,武汉,长沙,赣北和滇南战场,都洒下了滇军热血,共伤亡十余万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卢汉任云南省主席,他把滇军整编成两个军:六十军和九十三军,。

曾泽生任六十军军长,卢俊泉任九十三军军长,这两个军被蒋介石调往东北。

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滇军184师师长潘朔瑞率2900余人,在海城战场起义。

1948年10月15日,第93军在海城被消灭,军长卢俊泉被生俘。次日,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在长春起义,如入人民阵营。

滇军主力调走后,卢汉任保安司令,下辖六个保安旅,又重建了184师。

蒋介石下野后,李宗仁无力控制云南。卢汉又把所部扩编成第七十四军和第九十三军,余建勋和龙泽汇任军长,大约有五万余人。

1949年12月9日,卢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解放,至此滇军走入历史。

滇军是一支非常有特色的地方部队,参加过辛亥革命,护法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伴演着重要角色。

民国时期,曾经统治西南三省的滇军,究竟有多少人?

唐继尧统治云南时期,由于其野心比较大,曾经短暂地占领过四川,但是很快被四川军阀熊克武联合川军各部驱逐出川。

1927年,龙云、胡若愚、张汝骥、李选廷四位镇守使发动“兵谏”,将云南王唐继尧赶下台。后来,滇军内部再次内讧,时任第38军军长的龙云被囚禁。龙云的部下反击昆明,龙云最终被释放。龙云释放出来后接任第38军军长兼代理云南省政府主席。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兼第13路军总指挥。1930年,滇军讨伐桂系失败后,龙云对滇军进行了整编,将滇军的师改为旅,并裁弱留强、改善武器装备,以军校毕业生充当各级军官。到1936年,滇军下辖6个步兵旅,其中每旅下辖2个团,四个直属大队、六个直属团、四个独立营、一个航空处,总兵力约36000余人。除此之外,各县的常备队编为21个保安营,总兵力约10000人。

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了积极响应抗日。龙云将所属滇军编为第60军,该军由滇军的精锐部队组成,下辖第182、183、184三个师,每师下辖2个旅、每旅下辖2个团,总兵力约40000余人。后来,龙云又新组建了第58和新编第3军两个军。

1945年6月,暂编第18、20、22师在云南编成第93军 隶属于卢汉的第1方面军。抗战胜利后被派往越南受降。同年10月,“云南王”龙云被蒋介石赶下台。新编第3军被派往九江受降,受降结束之后,其番号被撤销,所辖的第183师转入第58军。抗战胜利后,第58军被调往华东和中原战场,1949年该军在博白地区被解放军歼灭。第60军和第93军则被蒋介石调往了东北战场,第60军下辖的第184师在海城发动了起义。后该军在长春被东北野战军围困,1948年10月,第60军在军长曾泽生的率领下,在长春举行了起义。起义后第60军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军长仍为曾泽生,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第93军下辖的暂编第20师在义县被东北野战军歼灭,暂编第18、22两师在锦州歼灭,军长和两位师长被俘。

1949年,新编第14军改称第93军,下辖第277、278、279三师,军部在昆明,隶属于云南绥靖公署。同年12月在昆明起义,后改为云南人民解放军暂编第13军,次年并入解放军第13军。

1949年10月,新编第13军改称第74军,军长余建勋,下辖第184、259、260三个师,后参加起义。起义后改编为云南人民解放军暂编第12军,次年并入解放军第14军。

民国时期,曾经统治西南三省的滇军,究竟有多少人?

滇军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清末新式陆军的组建,而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滇军军官的摇篮,辛亥起义后,随着新的地方政权建立,相对独立的滇军开始正式形成。在民国时期,滇军多次走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前沿,从反袁护国战争、反蒋运动,都是滇军发起的,抗日战争和西南解放战争,滇军也起了很突出的作用.

滇军发家之地是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民国时期,出身彩云之南的滇军,却是当时中国最具战斗力的军阀部队之一。总得来说民国时期的滇军大概可分为4任首领:

第1任当然是领导了重九起义、参加辛亥革命的蔡锷.第2任滇军首领是同样参加昆明起义的唐继尧.第3任是大名鼎鼎的龙云.第4任云南王则是卢汉.

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在昆明成立云南讲武堂,和当时的天津北洋讲武堂、沈阳东北讲武堂并称三大军事院校,云贵总督锡良在云南训练新军,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云南新军率先起义,成立云南军政府,蔡锷为云南都督。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复辟,云南将领蔡锷、唐继尧掀起护国运动。

民国五年(1916年)蔡锷去世,滇军通过护国运动势力发展到贵州、四川等地,推举唐继尧为云南督军和省主席。民国六年(1917年)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举行护法运动,唐继尧为元帅,由于护法运动失败,在川、贵、粤的滇军被分裂,然后开始了滇军混战。

民国十七年(1928年)滇军混战结束,龙云胜出并效忠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民国十九年(1930年)滇军加入中原大战进攻广西,展开滇桂战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滇军誓师北上抗日,龙云编练的58军、60军、新2军扩编为第30军团,卢汉为总司令,奔赴徐州战场抗日,陆续参与了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保卫战,忻口会战等,滇军出滇抗日到战争结束,从未回过云南,一直辗转全国各地作战,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滇军第58军在南昌接受日本投降,第3军在九江接受日本投降,滇军总司令卢汉在越南河内接受日本投降。当年杜聿明扳倒龙云,蒋介石任命卢汉为云南主席,而滇军被远调东北作战,在云南的卢汉手底下仅剩几个保安团,桂系李宗仁曾多次染指滇军,被卢汉严厉打击回绝,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云南宣布起义。至此,在中国赫赫有名的滇军落下了帷幕。

民国时期,曾经统治西南三省的滇军,究竟有多少人?

从历史上看,受限于云南地贫人稀,滇军的兵力始终不是很多,主要依靠的还是部队精悍和战斗力较强,1909年清末时期云南新军的峰值不过59个营17000余人,“云南都督”蔡锷打响反袁第一枪时,以云南新军为根基的滇军,人数在也不过20000左右。唐继尧成为“云南王”时期穷兵黩武,把部队从接手时的21000余人一度发展到40000余人,高峰时(滇桂战争)已经达到八个军60000余人,完全超出了云南财政的承受能力,也为唐继尧下台埋下了伏笔。

截止30年代中期,云南王龙云总机下辖了7个旅,每个旅下辖了2个团,总兵力达到了4万余人。这就是滇军的所有家底,认真地说,与北方的大军阀相比,南方各路军阀的势力明显偏弱。云龙把云南地区视为自己的地盘,一直拒绝南京方面的军队进入。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全国各地的军阀陆续放下了前仇旧怨,开始联合抗击日本军队。大量的滇军开赴抗战前期,其中第一批就有4万余人,基本上相当于滇军的所有家底。截止1945年抗战胜利,龙云先后派出了几十万滇军子弟,为抗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