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阀孙传芳为何投靠了张作霖?
老蒋的黄埔嫡系第一军在北伐中最严重的挫败,其实发生在南昌城下,也就是黄埔一期团长孙元良差点被枪毙的那一战。所以北伐军与“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决战,第一次是在南昌见了分晓,最终黄埔系和桂系两军合力,经过反攻在江西打垮了孙传芳的野战基本力量,南昌既克,易攻难守的南京也就朝不保夕了。
(北伐军总司令)
当北伐军兵临金陵城下炮轰雨花台猛烈冲锋之际,孙传芳便知道自己的老巢守不住了,率残部渡江北逃。江淮以北的重镇,当然就是徐州,这里仍然是孙传芳的地盘,两年前山东张宗昌曾经试图染指徐蚌,结果被孙传芳大败于蚌埠(在此战中,他杀掉了被俘的直鲁联军第2军军长施从滨,给自己的棺材盖上埋下了一颗钉子)。
孙传芳在徐州哭天抹泪收容兵马,满脑子念念不忘收复六朝古都金陵,作为直系军阀的旁支(北洋陆军第2师系统),北伐战争打响之前他一度拥兵20万人,现在能够拢起来的残部,杂七杂八只剩几万人左右。而北伐军当然要一鼓作气过江追杀孙传芳,第一军和第七军在白崇禧指挥下再败孙军占领徐州,孙大帅只好继续向鲁南逃窜。
(北伐时期的白崇禧)
然而此时已是1927年春,上海的“四一二”和老蒋与汪精卫的“宁汉对立”,都使国民革命军内部忙于争权夺利,武汉方面的唐生智叫嚣东征讨蒋,桂系第七军不得不紧急回防南京。孙传芳趁机重整旗鼓并在张宗昌的支持下反扑,黄埔系部队作战失利,老蒋不仅丢了徐州,还被桂系一顿白眼,其第一次下野与这次兵败也大有关系。
1927年8月13日,老蒋在桂系的逼宫与何应钦的暧昧态度之下,第一次宣布下野,黄埔系军队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南京军委会由李宗仁、何应钦和白崇禧把持,遂命令所有部队撤回江南,孙传芳所部跟踪追至江北,先头旅进至浦口,与北伐军隔江对峙。所以正是国民政府的内讧,才使孙传芳得以喘息,当然更企图趁乱夺回南京、
(孙传芳)
1927年8月26日,孙传芳纠集全部力量11个师又5个旅约70000多人马,分两路趁大雾偷渡长江反攻南京,北伐军与孙传芳部队的第二次决战爆发。此时南京卫戍部队以桂系的第七军和第十九军为主,黄埔系的第一军各师分布在沪宁线上各要点,其主力第1师正调往杭州驻防,加之缺乏统一的指挥,因此北伐军被孙传芳打了个措手不及,沪宁线上的龙潭车站失守,交通断绝。
南京城里只有李宗仁在尽力支撑,而何应钦都准备跑路了,形势一度非常危急。如果让孙传芳反攻得手,这个南京政府恐怕也就寿终正寝了,孙传芳眼见大功即将告成,亲自渡江至龙潭水泥厂督战。在孙传芳的指挥下,直军东西两路攻势均很猛烈,东路战场的北伐军首先渐有力不能支之势,第一军的刘峙第2师、卫立煌第14师纷纷后撤。
关键时刻,从上海办饷归来的白崇禧到达无锡,即以车站电话调动第1军各部增援,计有陈诚第21师、顾祝同第3师等部,有力遏止了孙传芳直军的东线攻势,至8月29日午后,紧急从杭州方向赶回来的胡宗南第1师(代理师长)先头部队两个团抵达战场,形势遂急转直下,孙传芳东路部队终于被击溃,第一军各部开始向南京城西迂回增援。
(北伐时期的何应钦)
西线战场打得也非常艰苦,在直军的猛烈攻击下,栖霞山几次易手,夏威的第七军伤亡极其惨重,但总算还是撑了下来,随着东线第一军的援兵到达,战局开始逆转。此前态度不甚明朗的海军(大多是北洋海军倒戈而来的)也开始认真封锁江面,得不到弹药物资补给的直军终于全线崩溃,孙传芳见势已不可为,率少数亲信乘小火轮渡江北逃,而绝大部分直军无路可逃,最后缴械投降。
这就是北伐历史上著名的“龙潭大捷”,实际上这次战役才真正奠定了南京政府的基础。龙潭一役,孙传芳输光了所有的军事本钱,再也无力东山再起,此时吴佩孚也已经被打垮,除了出洋,诺大中国,他还能投奔谁呢?当然只有势力还在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由于武汉和南京两个政权还没有形成合力,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仍然在张作霖及其依附奉系的张宗昌控制之下。
(第1师代理师长胡宗南)
所以孙传芳其实没的选择,尽管直奉两军之间也曾经兵戎相见,但是在北伐军面前,他们的利益和立场又是一致的。实际上早在1926年11月,孙传芳就与张作霖达成了和解,他首先派手下去济南面见“狗肉将军”张宗昌,互相取得谅解;又前往天津拜见张作霖申明合作之意,张作霖则表示既往不咎,双方同意共同联合抵抗北伐军。
期间张作霖还命令张宗昌率直鲁联军南下支援,同时给孙传芳部队提供了部分军械弹药,也就是说,孙传芳在龙潭战役中差点反攻得手,本就是得到了奉系军阀的大力支持。
(奉系军阀张作霖)
在龙潭战役之前的1927年6月,孙传芳曾与张宗昌联名“劝进”,鼓动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自己被任命为副总司令,也就是他正式投靠奉系的开始,而龙潭兵败后,干脆跑到济南张宗昌地盘上寄人蓠下了。
1928年,国民革命军举行“二次北伐”,四大集团军猛烈攻击奉系军队,张作霖败出华北,而孙传芳最后的余部也在滦州被阎锡山所歼,6月孤身出关逃往沈阳,《少帅》剧中杨宇霆为乃父办寿时,那个忙里忙外的操办人,东北话叫作“知宾”的,正是落魄军阀孙传芳。
(孙传芳)
大军阀孙传芳为何投靠了张作霖?
孙传芳和张作霖之间历史上其实几次分分合合,最后投靠张作霖也不是真心实意,只是走投无路之下的无奈之举。
从对抗到合作第二次直奉大战张作霖获胜以后,奉军大举入关,一直冲到了长江边。长江流域各地方军阀为了自保组成了反奉同盟,公推吴佩孚为盟主。
不过吴佩孚兵败以后手下嫡系部队大多损失殆尽,正在忙着收编湖北军队,一时间无力北上,所以这反奉的主力就由在浙江的孙传芳来充当了。孙传芳和江苏督军齐燮元联手在江苏和奉军展开激战。
张作霖见江苏一时难以攻克,于是让段祺瑞出面任命孙传芳为浙江督办,承认他在浙江的地位,并约定上海中立,奉军和孙军都不驻军。孙传芳得到这个承诺以后,立即撕毁和齐燮元的协议,退出战斗。齐燮元孤掌难鸣,只能向奉系投降。
从合作到对抗控制江苏以后的奉军并没有遵守和孙传芳的协议,派兵进入上海。随即又任命奉系大将姜登选为安徽军务督办,势力进一步南进。一直有意染指上海和江苏的孙传芳见奉系得寸进尺,于是联合闽、赣等省军阀一起挥师北上,击败在江苏的奉军,夺取了安徽、江苏两省,成为了控制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的大军阀,号称五省联军总司令。
随即孙传芳又继续北上和奉系大将张宗昌在山东、江苏边界一通大战,双方都死伤不少。然而就在此时吴佩孚却和张作霖私下联系,联合对冯玉祥发起攻击,把反奉改成了反冯。
孙传芳反奉不过是为了借这个机会争夺奉系地盘。冯玉祥和他并不接壤,反冯对他毫无意义,因此孙传芳和吴佩孚翻脸,退出了原本的反奉联盟。这也是北伐战争开始以后,吴佩孚遭到北伐军攻击,孙传芳坐视不理的原因之一。
孙传芳和张作霖的再次合作但是随着北伐战争规模扩大,孙传芳也卷入了战斗。他开始一度在南昌击败北伐军,不过随即被北伐军击败,一路溃败到了长江以北。自知难以和北伐军抗衡的孙传芳立刻改变了原本反奉的立场,转而向张作霖输诚,表示愿意服从张作霖的领导。
当然,孙传芳此举只是为了给自己拉一个外援而已。当北伐军因为412反革命政变分裂,继而宁汉对立,实力遭到削弱以后,孙传芳立刻不等奉军接应,指挥部队渡江反扑。
然而孙传芳此次反扑遭到北伐军第一军、第七军的有力反击,孙传芳的主力被歼灭。此后孙传芳已经彻底失去了和北伐军对抗的本钱,才彻底倒向张作霖。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孙传芳从反奉到和奉系合作,继而又是反奉,最后又投靠张作霖,他的选择都是出自己的利益考虑,典型的军阀选择。
大军阀孙传芳为何投靠了张作霖?
要想清晰了解孙传芳为何投靠张作霖这段历史,还要从孙传芳其人其事说起。
孙传芳幼年丧父,历经生活磨难,投笔从戎。孙传芳,1885年生,山东泰安人。幼年时,以教授私塾为业的父亲病逝,家道由此中落。母亲不得不带着孙传芳和他的3姐,到已经出嫁的两个女儿家,艰难的讨生活。
后来孙传芳的3姐,嫁给了时任山东巡抚袁世凯手下的干将王英楷为妾,他和母亲流离的生活总算是安定了下来。孙传芳自幼读书,聪明伶俐,姐夫王英楷对这个内弟十分关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王英楷原本是屡试不中而转投军中的秀才,面对即将废除的科举考试,王英楷鼓励内弟投笔从戎。
孙传芳早已对“之乎者也”的孔孟之学心生厌烦,于是在姐夫的介绍下,满心欢喜的到袁世凯开办的陆军训练营当了一名学兵。因学科和操练成绩优秀,训练营主办冯国璋,保送他到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继续深造。
武备学堂成绩优秀,孙传芳被选送到日本留学。1904年夏,19岁的孙传芳从武备学堂毕业,经过选拔考试,被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继续学习。经过4年多的学习,孙传芳学成回国,经陆军省统一考核,他被任命为北洋新军第2镇第3协第5标任教练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团训练参谋。
孙传芳此时年仅24岁,在大清和日本的初中级军校中训练磨砺了7年,算是一名标准的学府派军人,只是尚缺实战经验。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孙传芳进入人生快车道。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北洋新军第2镇改为第2师,孙传芳升任师辎重营营长,从此开始平步青云。6年时间,孙传芳从营长到团长、旅长,直至师长,成为了直系军阀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贵。
手握1师重兵,孙传芳开始在直皖奉三派军阀中闪转腾挪,见风使舵,混的是风生水起。
1922年底,对于孙传芳来说,又是一个人生的重大转机。他受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委派,率领自己已掌控的2个师人马,进攻由皖系军阀控制的福建。孙传芳一边金钱收买,一边武力攻取,很快占据了福建全省。不久,孙传芳被任命为福建军务督理,成为了又有兵又有地盘的实力派军阀,和吴佩孚、张作霖并称为“北洋三大军阀”。
闽浙苏三省军阀混战,孙传芳成为“东南王”。转年,江苏军阀齐燮元和浙江军阀为争夺地盘大打出手,孙传芳野心勃勃,欲图整个东南,遂发兵浙江,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此时的中国,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但由于冯玉祥临阵倒戈,直系败北,曹锟被拘,吴佩孚下野。冯、张重新请回段祺瑞回京执政,实际大权皆在冯张二位军阀手中。孙传芳一看势头不好,赶紧改弦更张,投靠于段祺瑞门下。
段祺瑞为扼制冯张势力,也乐的于孙传芳重新修好。在段的庇护下,孙传芳愈发膨胀,已坐拥闽苏浙三省地盘的他,大力扩充军备,在已拥兵2个师又2个混成旅的基础上,又新增4个师的武装,“东南王”的态势基本形成。
借助岗次宁次辅佐,孙传芳逐鹿中原,野心勃勃。兵强马壮的孙传芳,对出身“绿林”的张作霖、张宗昌之辈,始终是瞧不上眼。他秘密联络冯玉祥,两人互结金兰,商议共同夹击张作霖。与此同时,孙传芳为壮大声势,请出此前兵败下野的吴佩孚,共同“讨贼”。原本表态不在过问世局的吴佩孚,就坡下驴,自称“十四省讨贼军总司令”,发兵讨伐张作霖。
在与奉系张宗昌的交战中,孙传芳先败后胜,志得意满。他自称浙、闽、苏、皖、赣5省联军总司令兼江苏省总司令,雄霸东南。并在此前,专门高薪聘请他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时的区队长岗村宁次,充当他的高级军事顾问,狼子野心暴露无疑。
在与奉系张宗昌部作战时,他的部下擒获了张手下的将领施从滨。按照北洋军的贯例,交战双方不得杀害对方被俘人员,尤其是高级将领。但此时志得意满的孙传芳,为了立威天下,不顾手下人的劝阻,竟然下令将施从滨斩首示众,暴尸3天,由此埋下了祸患。
逆潮流而动,孙传芳兵败北伐军,投靠张作霖。正当奉军节节败退之时,一直对冯玉祥此前倒戈直系耿耿于怀的吴佩孚,居然和张作霖联合,转身去讨伐与南方勾勾搭搭的冯玉祥。孙传芳为此十分恼火,于是按兵不动,做壁上观。
不久,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兵锋直指湖南,吴佩孚为了保卫两湖地盘,一面挥师东进,一面联络孙传芳共同抵抗北伐军。而已拥有5省地盘的孙传芳,想借吴佩孚与北伐军相互攻击消耗之际,坐收鱼翁之利,故意拖延不动。
谁知有着“孚威上将军”之称的吴佩孚,根本不是北伐军的对手,很快败下阵来,北伐军乘胜攻入江西。被尊为“恪威上将军”“东南王”的孙传芳,岂能让北伐军进入自己的地盘,于是率军攻打北伐军。此时的孙传芳,充分暴露了凶残嗜杀的本性,在与北伐军激战时,孙传芳每每下令督战队,对临阵退缩的士兵大开杀戒,残暴无比。
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凶残的孙传芳,被北伐军打的是节节败退,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去乞求他往日根本看不上眼的张作霖。在天津,孙传芳见到张作霖时,低声下气的表示欠意。为了共同对付北伐军,张作霖表现的格外大度,直奉两系狼狈为奸,成立了安国军,张作霖任总司令,孙传芳、张宗昌为副总司令。几个顽固不化的老军阀,仍然梦想着逆潮流而动,结果被北伐军与冯玉祥部南北夹击,打的是大败亏输。
一败再败,孙传芳隐居天津,拒绝作汉奸,最终被侠女所杀。往日风光无限的“东南王”孙传芳,此时好似一只丧家之犬,随着直鲁联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津冀地区。不久,张作霖在返回东北途中,在皇姑屯遭日军暗算,身负重伤,奉系军阀人心浮动。孙传芳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带着一些亲随,溜到了奉天暂避风头。
少帅张学良准备“东北易帜”时,孙传芳竭力劝阻,被张学良所拒。为防止张学良加害自己,孙传芳移居到天津暂住。四十大几,正处壮年的孙传芳,此时做起了“寓公”,但其仍然是“雄心不死”,妄图东山再起。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华北局势日渐危机,孙传芳渐渐心灰意冷。不曾想岗村宁次却找上门来,敦促他出任伪华北政权要职。孙传芳探明了岗村的险恶用心,婉言拒绝了岗村的歹意。为摆脱日本人的纠缠,他开始信奉佛教,以此表明心志,体现出了应有的名族气节。
1935年11月13日,孙传芳在天津居士林佛堂听经时,被他昔日杀害的施从滨之女施剑翘连击3枪,五十岁的孙传芳命丧黄泉。
结后语:非黑即白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不可取。孙传芳由一个贫家少年,通过姐夫的引见和个人努力,在乱世北洋中成为一代“袅雄”式人物。其在主政东南5省时,主张减轻所辖地百姓的赋税,关照与提携了一些文人能士,并拒绝日本人的诱惑,不作汉奸,这是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其在连年的军阀混战中,特别是在与北伐军交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凶残本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历史人物,不能以非黑即白的观点来简单判定。历史的大背景,历史的局限性,人物的成长经历,都是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所要考虑的客观因素,评价孙传芳也理应如此。
大军阀孙传芳为何投靠了张作霖?
这话怎么说呢?这个时候,孙传芳还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么?
在孙传芳和吴佩孚被北伐军击败后,现实情况就是除了奉系张作霖之外, 整个中国就是北伐军或者与北伐军有联系、交好的地盘了。这个时候,孙传芳只有两条路,要么下野出国,要么投靠张作霖。
孙传芳这个时候并不愿意下野,因为他还想翻盘。所以这个时候他除了和张作霖保持一致,他还有路么,没有了。
虽然孙传芳和张作霖之间有些矛盾,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传芳只能如此。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张作霖很快被炸死了,孙传芳蛊惑张学良与北伐军继续对峙却不料张学良改旗易帜。没有办法,这次孙传芳就只能下野了。
大军阀孙传芳为何投靠了张作霖?
孙传芳虽然号称“东南王”,但真正走上巅峰的时间不长,只有大概两三年的时间,而标志他走上巅峰的事件,就是发动浙奉战争,将奉系撵出江苏、安徽,从而占据东南五省(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号称“东南王”。
可以说,孙传芳与张作霖是北洋派系内拉仇恨比较大的一对,然而在北伐战争后,孙传芳为何又会去投靠张作霖呢?
孙传芳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之后被军阀王占元所赏识,成为其左膀右臂,到1917年升任湖北暂编第一师师长,是当时的大能人,只不过后来湘鄂战争中,面对来势汹涌的湘军,吴佩孚作为后援,来了一个“援鄂不援王”,其实就是要把王占元驱逐出湖北。
王占元是孙传芳的靠山,等到吴佩孚开入湖北,与湖南方面军阀议和之后,王占元由于口碑不佳,最终被淘汰出局,后来逃往天津租界,与奉系军阀建立联络。
王占元被驱逐后,对于孙传芳的安置问题也成了直系的棘手问题,最后曹锟召孙传芳入京,让其入福建,由吴佩孚拨付弹药,然后开入福建,本来是没把孙传芳当一回事,想让孙在福建自生自灭,谁成想孙传芳在福建搞出一片天地,在1923年被任命为福建军务督理,逐渐在福建站稳脚跟。
当时正是直系只手遮天的时候,唯有浙江被皖系的残部卢永祥占据,到孙传芳入主福建后,浙江已经被直系所包围,为此卢永祥暗中联系奉系张作霖,以求自保。
随后,江苏军阀齐燮元联合当时福建孙传芳联合夹击卢永祥,江浙战争爆发,张作霖遂以支援卢永祥的名义攻打直系,爆发第二次直奉大战。
在这次战争中,张作霖在北方击垮吴佩孚的直系主力,而孙传芳则击垮卢永祥,占据福建和浙江两省,成为直系新贵。
奉系入关之后,直接南下,一路攻城略地,先后夺下山东、江苏和安徽,差一点就打过长江吞并了孙传芳,此时,孙传芳不得不向奉系投诚,双方达成谅解。
张作霖当时意气风发,占据八省之地,达到奉系从未到达的巅峰,并未把孙传芳放在眼里,奉系将领杨宇霆到江苏只带一个师,姜登选入主安徽就带一个营,结果被孙传芳瞅准时机,一个反扑夺下江苏和安徽两省。
孙传芳一下子,占据了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五省,成为东南王,这也标志着与奉系彻底闹掰,公然对抗,当时如果不是为了打冯玉祥,估计张作霖早就调转枪口,向孙传芳开炮了。
其实,一部北洋军阀史,就是相互混战史,皖系、直系、奉系三方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来回周旋,为争夺的就是一个老大的位置,打破砂锅问到底也是一个北洋系统的人,夺得是北洋政府的主导权。
因此,有种说法是北洋军阀混战,打输的那个只要通电下野也就没什么事了,北伐时期“北洋三大军阀”,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都是一丘之貉。
但是到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性质就不是军阀混战,而是革命战争,是要彻底推翻北洋政府,在北伐战争初期,孙传芳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抱有侥幸心理。
在北伐军攻打吴佩孚的时候,认为北伐只是一场局部战争,当吴佩孚向他求援的时候,他还担心吴佩孚夺他的地盘而不愿出兵,等到北伐军打败吴佩孚之后,就将枪口对准孙传芳,孙传芳这才如梦方醒,积极寻求张作霖的援助。
在被北伐军打败之后,也只能投靠张作霖以求自保了,实际上面对北伐军,曾经打得不可开交的北洋军阀都采取了抱团取暖的对策,孙传芳虽然与张作霖有过不愉快,但那也是北洋内部矛盾。
当然,按照道理来说,张作霖应该是对孙传芳怀恨在心,但是在大局面前,也不得不妥协。
张作霖除了接纳孙传芳,后来也有意招揽吴佩孚,直到奉系完全退出北京外,还不放弃想要对北伐军进行反击。
大军阀孙传芳为何投靠了张作霖?
1928年4月,走投无路的孙传芳去了沈阳,投靠军阀张作霖。当时,孙传芳处境有多么困难,为什么要投奔,昔日瞧不上的对手张作霖呢?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带着这些问题,咱们仔细地分析一下。
(孙传芳像)
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孙传芳如此狼狈,不顾脸面的北上找靠山熟悉的历史的朋友都知道,1926年—1928年,国民革命军进行的“北伐战争”。北伐的主要对象: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还有奉系军阀张作霖。
经过两次北伐战争,吴佩孚的部队,最先被消灭。随后是孙传芳的部队也在两次北伐战争期间,死的死,投降的投降。
1928年4月,孙传芳在北京宣布下野。从之前号称“五省联军总司令”,到“光杆司令”,仅用了短短3年时间,孙传芳咽不下这口气!
为什么孙传芳选择北上,投奔张作霖我们看一下当时形势就知道了。不甘失败的孙传芳,当时就不可能有第二个选择。具体原因有以下3点:
1、三大军阀中,仅剩了张作霖可以投靠。
孙传芳宣布下野后,为了保存实力,张作霖率部从北京退回到沈阳。这也是三大军阀中,仅剩的力量了。
2、张作霖是可以信任的。
其实早在第一次北伐战争的时候,孙传芳就联系过张作霖。
1926年11月,孙传芳秘密会见张作霖。孙传芳当时还没有那么惨,手中还有不少军队。
他为了试探张作霖,见面就说:“我之前错了,不应该赶走张大帅的军队,今天愿意辞职,所有军队归大帅指挥。
张作霖,立刻拍了桌子,吼道:“我张作霖,一向光明磊落,怎么能趁人之危,抢别人地盘呢?”
从这次会面中,孙传芳知道张作霖这个人可以投奔,最起码没有性命危险。
3、孙传芳有野心,不甘心失败,想东山再起。
孙传芳的性格,争强好胜,不甘失败,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去搏一把。1928年4月,孙传芳前往沈阳,找机会去了。他幻想着能东山再起。
孙传芳风光的时候,曾经口出狂言,羞辱过张作霖,并把奉军赶出了江苏。
听说,孙传芳来沈阳了,张作霖的部下不干了,说:直接杀了他。
但是张作霖说:肚量要放大一点,眼光要放长远一点,别人来投城,就把人家杀了,传出去,不被别人笑话吗?
后来,张作霖接见了孙传芳,并说:以前的事就不要再提了。孙传芳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了下来。
但是天不遂人愿,两个月后,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孙传芳失去了这个大靠山。
(张作霖像)
尾声—皈依佛门孙传芳又转投张学良门下,到了这个时候,他还不忘翻身,劝张学良与蒋介石斗争到底。但是,张学良反而帮助蒋介石抗日,这次,孙传芳才彻底死心。九一八事变之后,孙传芳到了天津,皈依佛门。后来被国民党军统暗杀,终年50岁。
最后,值得说的一点:孙传芳虽然一直想翻身,打败蒋介石,但是面对日本人的收买,他始终没有动心,算是保住了晚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