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曾协助轴心国作战的芬兰为什么没有受到严惩?
芬兰在战后也受到过惩罚。
1943年9月,资深跳反专家意大利倒戈到了同盟国阵营,盟国对其宽大处理,基本没有追究意大利人的战争责任。
由于有意大利这个珠玉在前做榜样,于是像芬兰这种没参加轴心国,只参与了对苏作战的国家(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国),就产生了有条件议和的想法。
不过芬兰想议和,苏联根本不搭理。
因为斯大林当时认为苏德战场形势已经有利于苏联,芬兰没资格谈条件。所以他对芬兰态度是,要么无条件投降,要么被踏平。
芬兰人无法接受,这事就搁置了。
八个月后,西线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苏军在东线也是全面反攻。芬兰总理斯托·吕蒂为求自保就采取两面下注的策略。
对德国,他承诺自己任期内不再向盟国谋求议和,死扛苏联。作为死磕的回报,他希望德国派六个师增援,并援助武器装备。
对盟国(主要是英美),他表示芬兰只针对苏联,希望获得西方“朋友”的支持。
但美国获悉后,与芬兰断交。美国警告芬兰不许和德国合作,尽快投降,不要有幻想。
英国倒是想拉一把芬兰,但苏联通过间谍拿到了英国的政治底牌:英国在希望芬兰保留议会民主以及商业上的独立的前提下,可以承认芬兰是苏联的势力范围。
这等于说,英美都把芬兰卖了,不想因为芬兰与苏联有过多的利益摩擦。
等拿到了英国的底牌后,1944年6月,苏联对芬兰发动猛攻。
之后的20多天时间里,苏芬两国军队在塔利和伊汉塔拉两个地区展开激战。
在塔利,芬兰军队经过血腥的战斗后,守住了防线。
在伊汉塔拉,芬兰集中全国一半火炮和所有装甲部队与苏军对攻,最终也守住了防线。
至7月底,芬兰已是精疲力尽。
▼芬兰装甲兵部队
此时对于芬兰而言,继续打下去,已经没有后备战争资源了。德国答应增援六个师,结果却只派了一个师。希特勒根本靠不住。
而且最重要的是,苏军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中歼灭了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约二十万人,德国大势已去。芬兰已经没有继续跟苏联死磕的必要了。
所以从八月开始,芬兰就开始就磨洋工,准备与苏联媾和。
对于苏联而言,芬兰的地理位置并不在苏联去往东欧的主干道上,可占可不占,战略价值一般。
并且西线盟军已经光复法国,苏联要想多争地盘,就必须尽快拿下波兰,打通通往柏林的通道,不能在北欧这块地方干耗着。
再加上这个时候接受芬兰投降,也能瓦解轴心国的抵抗意志,有千金买马骨的功效。所以在芬兰军队宣布停火的第二天,苏军也宣布了停火。
到了1944年9月,即意大利倒戈一周年之际,芬兰正式宣布跳反,成为继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后,第三个倒戈的德国小弟。(越早倒戈,就越有谈判资本)
芬兰寻求媾和后,苏芬展开谈判。最终在苏联的胁迫下,芬兰签署了停战协定,并接受如下四点惩罚:
一,割地。芬兰在1940年边界的基础上,再割让一大片领土,它的北冰洋出海口完全割让给了苏联。具体割地范围见下图。
▼绿圈内为新割让领土
割地之余,芬兰还要把波卡拉租苏联当海军基地,租期50年。这个波卡拉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西面30公里处。苏军在此建立海军基地,基本就相当于在芬兰的脖子上架了一把刀。
考虑到芬兰没有参加轴心国,没有迫害过犹太人,没有对英美宣战,它配合德军打苏联的唯一目的只是求自保,不被苏联吞并。所以仅割地这一条对芬兰来说就已是很严厉的惩罚了。
二,赔款。苏联起先要求芬兰赔六亿,后来丘吉尔出面斡旋,最终改为三亿。苏联考虑到芬兰没什么钱,就同意芬兰以实物形式赔偿。最后芬兰用木材、船舶、机车、吊车等的物资赔完了这笔钱。
值得一提的是,芬兰当时国内几乎没什么工业基础。为了偿还赔款,芬兰人可谓是从零到有,硬是建立了完善的工业生产部门和科研部门,促进了芬兰的战后发展,使芬兰跻身发达国家之列。这个结果也算是意外收获了吧。
三,政治清算。芬兰除了要把国内那些法西斯组织通通解散,赶走德军外。还要释放政治犯和审判战犯。这里的政治犯,是指亲苏联的芬兰人,战犯大部分是四年前在苏芬战争中被芬兰人当英雄的人。(也没有都受到审判)
四,裁军。芬兰全国军队不能超过四万,空军战机最多60架,海军吨位不能超一万吨。
为了落实这四项惩罚,芬兰在苏联的监督下成立一个盟军管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里面也有英国代表,但英国代表只有知情权,只有苏联代表才有实权。
等到这四条全部落实后,芬兰就变成了一个很怪的国家:它的政治制度是议会民主,内阁由民选产生,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但它却有自我审查,审查范围主要针对苏联,即国内不允许有反苏言论。而且它在国际场合完全站在苏联阵营。
当时有一个词叫“芬兰化”,指的就是芬兰这种处境的国家。总体而言,芬兰在二战后以战败国身份接受了割地、赔款、裁军等几方面的制裁,并非没有受惩罚。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中立国身份存在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内。与西方阵营一直保持了微妙的距离。这种距离感直到苏联解体后,芬兰公投加入欧盟才消失。
不过芬兰至今都没有加入北约。一直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站中立。
二战后,曾协助轴心国作战的芬兰为什么没有受到严惩?
什么叫严惩?
割地赔款,然后磕头叫爸爸,这算不算?如果这些算严惩,那么,芬兰该挨的刀就一刀没少。所以,更应该问的是:遇到俄国和苏联这么个彪悍的邻居,芬兰这个小国为什么没被整死?
现在,我们总喜欢研究大国崛起。但,卧薪尝胆地生存下来,可能比什么崛起更重要。你连活下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崛起。我们在战略上要居安思危,而在攻略上就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芬兰这样的国家。
芬兰最大的危机,就是苏联。遇到这么一个邻居,只能说命苦,而且苦透了。关键是你不仅惹不起而且选不了。
哪怕旗鼓相当或略显弱势,芬兰也可以跟苏联掰掰腕子,甚至借助外力、纵横捭阖一番。但是,在苏联的绝对实力面前,什么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全都是扯淡。芬兰别说一个也用不上,就是连用都不该用。敢用的结果,就是被收拾得更惨。
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个惹不起邻居,还可以搬家啊。成本的确太高,却并不是不可以。但是,国家就不行了。邻居是好是坏,你没得选。惹不起苏联的芬兰,不可能搞一次板块漂移,连人民带土地一起漂到美洲去。
惹又惹不起、躲又躲不开,这该怎么办?
芬兰就是春秋末期的郑国。性命攸关的问题,是如何以小事大。这时候不仅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而关键是受得了委屈,打碎了牙也得往肚里咽。
1809年,俄国吞并了芬兰。你完全可以认为当时的世界上已经没有芬兰这个国家了。它就是沙皇俄国的一部分。但是,俄国开始骚操作了。它虽然吞并芬兰,却给了芬兰足够大的自治权。简单说,你只要听我的,那就一切好说。
芬兰不仅保留了自己的语言,而且还有自己的议会、自己的货币。所以,芬兰复国,只是分分钟的事情,该有的全都有。
1848年欧洲革命,芬兰也闹起了独立,民族主义的热火也点燃了芬兰。然并卵,芬兰肯定惹不起俄国,敢闹事就把你往死里整。在一战前,芬兰的民族独立运动,就被沙俄首相斯托雷平狠狠地镇压了一番。老毛子下手,从来都是要多残酷有多残酷。
但是,一战期间,十月革命爆发了。芬兰终于有了复国的机会。陷于内战的苏维埃政府,根本无力控制局面,于是签订了《塔尔图条约》。苏联不仅承认了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而且也承认了芬兰独立。甚至,芬兰还切走了苏联一大片领土。
“小丑备物终必亡”。中国古人的典故金句,一定要多记住一些。因为这都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芬兰就是“小丑备物终必亡”。
你独立就独立,为什么非要割走苏联一大片土地?拉仇恨,也要看一看自己的体量。而苏联呢?想都不用想,肯定咬牙切齿地恨。对苏联来说,《塔尔图条约》就是仅次于《布列斯特条约》的奇耻大辱。北极熊攒足了劲,肯定要报复。
报复肯定要来,而且是迅速地来。二战爆发,德国侵略波兰。按照斯大林与希特勒事前交易,苏联开始收复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
以小事大,一定要注意:千万别拉仇恨。拉起来的仇恨,是小国完全扛不住的。希特勒硬是切走了捷克的苏台德、硬是彪悍地侵略波兰。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国家在一战后都瓜分了德国的土地。所以,希特勒肯定往死收拾这两个国家。
芬兰也是一个道理。
当时,芬兰全国只有370万人口,而苏联则有1.7亿人口,苏联的常备军都比你家人多。这种仗就没法打。斯大林要收复上述四国,波罗的海三国想都没想,直接跪地磕头叫爸爸。但是,芬兰却不同意。咋了,你一个370万人口的小兔子,还敢在北极熊面前嘚瑟吗?
一个原因是芬兰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的议会民主制,所以无法忍受苏联的体制。另一个原因是芬兰对英法等国抱有希望,希望它们能够出兵援助自己。再一个原因是通过战争增加谈判的筹码,即便投降也要保住独立的底线。
芬兰在冬季战争中打出了一比八的战损比。死一个芬兰人,就要死八个苏联人。所以,芬兰人打仗,打得相当不错。而芬兰也付出了战死十万人的代价,关键是英法等国并没有支援。
这对于一个370万人口的小国是难以承受的。但是,芬兰的顽强,也为自己赢得了谈判筹码。通过谈判,芬兰只同意苏联在自己的国家建立军事基地,保住了独立。
这就是一种诚实的自我评估。我知道我该要什么,而且知道自己该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最后坚定而执着地执行,流血也要走下去。所以说,芬兰开始成熟了。
1941年,希特勒执行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这就是一次机会。所以,芬兰一定会倒向德国,跟着希特勒一起打苏联。仅有370万人口的芬兰,竟然动员了50万军队,可以说为了独立,芬兰已经倾国一战。但是,芬兰却不公开承认与德国结盟,只承认“共同作战”。而且,收复失地之后,芬兰立即停手,拒绝德国一起夹击列宁格勒的请求。
原因是什么?当时的芬兰总统告诫国人:小国就没有感情用事的资本。这就是做人留一线。你跟着希特勒把苏联打多惨,双方的积怨就有多大。
正是因为这种克制,芬兰让自己在二战之后保持住了独立。如果芬兰也跟德国军队一起冲进苏联烧杀抢掠,然后有仇报仇、有怨报怨,那芬兰的结局肯定会惨不忍睹。
即便如此,苏联对芬兰的报复也不会客气。
1943年斯大林战役之后,芬兰预感到德国肯定要败。于是,开始与苏联秘密协商停战事宜。苏联要求恢复1940年协约规定的边界,但芬兰不同意。1944年6月,苏联红军一路西进,踏上了芬兰的领土。芬兰立即给苏联重演了一次二战初的冬季战争,拼死顶住苏联人的进攻。冬季战争之后的继续战争,在这个时候达到巅峰。芬兰人依旧顽强、依旧不怕牺牲、依旧打得不错。但是,这根本改变不了局势,能够做到的只有增加谈判筹码。
最后,苏联和芬兰终于又一次走到了谈判桌,并签订了停战协定:
一是赔款:芬兰向苏联赔款6亿美金,后来在英美的斡旋下,降到了3亿美金;
二是割地:归还1940年边界外的全部土地,将波特萨莫区域划割苏联,波卡拉半岛租给苏联50年;
三是跪地:芬兰除必要的对内防御外,军队全部复员、军事装备全部卸去,拆除边境地区的永备工事和军事设施,包括远程火炮、特种攻击艇以及轰炸机在内的武器,全都不能发展。
同时,芬兰境内的德军必须全部离境。为此,芬兰还跟曾经的战友德国打了一场拉普兰战役,死了上千人。
这个条约已经相当苛刻了。要记住:芬兰可一直没有宣称自己是德国的盟国,而且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强的克制。
其中3亿美金的战争赔款,芬兰政府根本拿不出来。但是,芬兰敢说赔不起,苏联就要对芬兰直接占领,自己去拿不就行了。那怎么办?当时的芬兰国民几乎献出了全部的珠宝首饰,甚至很多人拿出了自己的结婚戒指。
这就是奇耻大辱。但那又怎么样?如果不答应,芬兰就得灭国。为了不被灭国、为了保持独立,关键是为了生存,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一起承担战争责任。战中,大家一起上战场,上到54岁、下到16岁,芬兰人举国参战;没有武器,士兵就冲上去肉搏坦克。战后,大家就一起赔款,政府的国库、老百姓的家底,芬兰人砸锅卖铁。
打掉了牙齿,还要咽到肚子里。芬兰人做到了,保住了自己的独立。但接下来呢?
接下来的芬兰还得继续跪着。夹在东西两大阵营之间的芬兰,谁也不敢得罪。而为了取悦苏联,芬兰简直到了卑躬屈膝的地步。按照苏联要求,芬兰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把苏芬战争中的领导人关进监狱,保持苏芬贸易总量占比20%。甚至,1973年要加入欧共体,芬兰总统吉科宁竟要跑到莫斯科向勃列日涅夫拍胸脯:芬兰加入欧共体绝不做有损苏联利益的事。
甚至,当时的国际社会,专门为芬兰造了一个概念,叫芬兰化。意思是一个弱小的国家近乎无底线的听命于强大邻国。这时候你还谈什么主权和尊严。
那么,芬兰为什么不能在冷战中一边儿倒,直接倒向西方世界,让美国人为自己提供庇护呢?
以小事大且卧榻强邻的芬兰,根本玩不起这种高等级的外交手腕。胆敢搞一个三十六计,分分钟就被人家给弄死。冬季战争的时候,芬兰死不投降。当时的法国总理达拉对芬兰保证:你扛住,我的五万大军和数百架战机马上就能抵达战场。然后呢?然后法国人并没来,芬兰被玩了,多扛了一个礼拜、多死了几千人。你让芬兰还怎么再相信英法美这些西方国家。大国、强国的错误,在小国、弱国就是生死。
所谓三达德,智、仁、勇。论智,芬兰在一战后实现了独立,在二战后保持了独立;论仁,芬兰保持了极强地克制,没有意气用事地扎进法西斯阵营;论勇,芬兰无论是战场作战还是承受战败,都保持了足够的韧性。
大国可能与芬兰的情况完全不同。但大国也会遭遇烦恼。当我们遭遇危机的时候,是不是能比芬兰做得更好?
二战后,曾协助轴心国作战的芬兰为什么没有受到严惩?
前不久前看了部二战片子《无名战士》,该片站在芬兰的角度描绘了1941年6月以后的苏芬战争,剧情总之就是芬军士兵勇敢善战很无敌,苏军部队一触即溃节节败退,苏联妇女居然还跟占领城市的芬军士兵鬼混。而打着打着到影片最后,芬兰莫名其妙地突然就宣布停战了:广播里大声呼喊,停火条件任凭苏联人开!
其实很正常,芬军虽然在1939年的“冬季战争”中利用地形和天气重创了苏军,但是时过境迁,在1944年的野战中已完全不是苏军的对手,无非是前期依靠德军的高歌猛进暂时性占了点便宜,因为苏联一时抽不出来精锐部队揍它。一旦德军败退,芬兰军队立刻被打趴下了,但是这次芬兰政府非常明智:及早抽身,抓紧谈和,哪怕条件再苛刻。
不要过分渲染芬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高大形象,什么“欧洲的平头哥”云云,笔者个人的判断,芬兰基于自己国家的利益,并没有把自己死死地绑在轴心国的战车上,某种意义上还成为了德国的“猪队友”:第一,1939年苏芬的冬季战争,让小胡子对苏军的战斗力产生了严重的误判和鄙视,坚定了他对苏开战的决心;第二,在北线攻击列宁格勒的战役中,芬兰军队从未取得决定性战果,使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被粘死在冰天雪地中,无法南下加入紧缺兵力的中央和南方战场。
尤其是第三点更说明问题,1944年苏军在北方战场发动夏季攻势后,芬军仅仅抵抗了12天就挺不住了,时间是1944年8月25日,完全没有起到牵制一定数量苏军、减少德军正面战场压力的作用。归根到底,是国力和军力太小,在二战最庞大最惨烈的苏德战场上,只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其整体战斗力远远不如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军队。
以斯大林的小暴脾气,既然胜利在望,当然要对芬兰进行彻底清算,甚至可以直接吞并为一个加盟共和国,那么为什么芬兰能够保持住独立呢?这与英美的态度以及芬兰政府的长袖善舞大有关系,芬兰军队核心人物海姆元帅始终与丘吉尔保持着联系,包括芬兰1944年迅速退出战争,其实也是在英美的斡旋之下,而斯大林也不得不给盟国留点面子。
这是很复杂的国际政治局面,当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严重支持芬兰奋起抵抗,并提供了相当的援助,芬兰取得一定的胜利时,西方媒体又大肆宣传,弄得苏联当时很狼狈。但是当德国跟英法和苏联同时开战以后,苏联又成为反法西斯盟国,那么与德国捆在一起的芬兰则成为了敌对国家,一笔糊涂账。
在1943年12月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曾经当面问起斯大林,是否愿意讨论芬兰问题,并表示美国愿意帮助芬兰退出战争,丘吉尔则提出了芬兰“不割地,不赔款”的基本主张。不过斯大林当时的态度还很强硬,开出的条件亦很苛刻,芬兰实在没办法答应,所以1943年的战争仍然在继续。到1944年初,德军在东线已经彻底颓势,芬兰人知道再不求和,麻烦可就大了。
1944年2月,芬兰在中立国瑞典与苏联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苏联方面提出的停战条件包括:1、芬兰必须断绝与德国的一切关系,驱逐或扣押在芬兰境内的所有德国军人(如果芬军有困难,苏军可以协助)。2、完全地接受1940年的和约条款(即承认1939年苏芬战争的结果),恢复1940年的边界并在4月底以前从苏联土地上撤回全部芬兰军队。3、立即遣返苏军战俘。4.、芬兰军队必须裁减到和平时的编制水平,在5月底前必须完成半数军队的复员。5.赔款总数为6亿美元,六年内付清。
条件其实挺苛刻的,这还是苏联给英美一些面子的结果,起初芬兰仍然犹豫不想接受,然而1944年的战局变化很快,德军正在大面积溃败,苏军已有富余力量在北方发动反攻,再拖下去芬兰真有灭国的危险。因此当苏军夏季攻势全面开始后,芬兰政府知道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了,遂决定接受了苏联提出的全部条件,不能再打了,1944年9月,芬兰与苏方签署临时和约宣布退出战争。
芬兰受到的惩罚也是很严重的:1、割让贝柴摩地区,将赫尔辛基以西20公里的波卡拉地区租给苏联50年,从而使苏联获得至波卡拉的过境权。2、只允许被保留一支34400人的陆军,约相当于1939年以前常备军的水平;海军以4500人和10000吨为限,空军以3000人和60架飞机为限。3、禁止芬兰拥有潜艇、人操鱼雷等攻击性武器。4、经英国说情,战争赔款从6亿美元减为3亿美元,这个数字分摊到350万芬兰人头上,也很沉重。
苏芬和解后,芬兰当然得按照协议驱逐国境内的德国人,所以又跟德军打了起来,一度爆发了激烈的战斗,这也算是“投名状”吧。总之芬兰能逃过更严重的清算,一是退出战争当机立断,毕竟战争还未结束,苏联仍要集中全力击败德国。二是英美为了西方以及战后的利益,不希望芬兰被吞并,一直在说情。三是芬兰后面确实对德军开火,立场转换较快。
这还不算完,苏联方面战后又追加惩罚,提出了一份共61人的战犯名单,其中包括芬兰前总统赖提、两位前任总理、4个前内阁部长和战时芬兰驻德国公使等等。这些人于1946年2月被由苏联强令成立的芬兰特别法庭判处刑期不等的徒刑,所以芬兰为了保持国体,当时也是很屈辱的。
芬兰参加二战进攻苏联,本来是想跟在德国人后面,收复1939年的失地,结果却是损失更大,这就是小国的悲哀吧。好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芬兰的独立还是得到了东西方的尊重,但边界基本维持了1939年的状态,等于事实上既割地又赔款。
二战后,曾协助轴心国作战的芬兰为什么没有受到严惩?
二战后芬兰受到的惩罚并不轻,根据和苏联的《停战协定》、《临时和约》等各项条约规定,芬兰需要割让贝柴摩地区,把波卡拉地区租给苏联50年,赔偿3亿美元,并按照苏联要求逮捕、审判了61名战争罪犯。
因为赔款中相当部分是以物资抵扣,而苏联对物资的估价较低,算上美元贬值等因素,芬兰实际交付的赔款高达6.8亿美元之巨。考虑到当时芬兰只有350万人口,这笔赔款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
所以对芬兰的惩罚其实并不轻。
不过944年3月苏联和芬兰开始秘密进行停战谈判时,苏联所提出的条件除了以上这些外,还包括驱逐芬兰境内的德军,赔款更是高达6亿美元,显然两者相比要宽松不少。而出现这种转变这主要是因为芬兰自身的努力和其他盟国对芬兰的同情共同的结果。
1944年3月苏联和芬兰初次谈判因为苏联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芬兰政府在4月18日拒绝了苏联的条件。此后苏军开始了大规模的进攻。因为苏军其总体实力有着绝对的优势,芬军遭到重创。芬兰政府不得不在6月22日再次向苏联求和。
不过此时德国为了保持芬兰继续留在自己阵营内,派出了第122师和第303突击炮旅投入芬兰战场,协助芬军稳定了战线。随后芬军展开反击,在伊洛曼齐森林反击战中击败苏军。
苏联并不愿意在芬兰这个次要战场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和兵力,因此同意了芬兰提出的停战谈判请求,表示德军一旦撤离芬兰,就愿意和芬兰展开正式停火。可以说芬兰人自己的努力为谈判争取了一个好的开始。
而芬兰参加二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联和芬兰的冬季战争苏联夺取了芬兰大片领土所致。因此盟国其他国家大多对芬兰抱有同情心理,在苏芬谈判期间英国出面斡旋,最终让苏联同意把赔款从6亿美元减少到了3亿美元。
此外芬兰领导人曼纳海姆还非常明智的主动拉开和西方的距离,认为小国不应该卷入打过的冲突中,表示不作为西方反对洞房的桥头堡。曼纳海姆这一态度取得了斯大林的信任,使得双方此后的关系转暖。苏联代表在谈判桌上也就不再过分为难芬兰了。
就这样,最终芬兰终于争取到了一个不是过分苛刻的和平条约。
二战后,曾协助轴心国作战的芬兰为什么没有受到严惩?
事实上,芬兰这个国家非常特殊,它参加德国的轴心国集团,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原因,这个国家本身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很大程度上是被胁迫成为仆从国。
我们应该可以看出来,轴心国主要还是德日意三国,其它几个仆从国,为非作歹的严峻程度各不相同。
匈牙利、保加利亚、泰国,这三个国家受法西斯主义的熏陶最深,战后“和约”,应对它们立较严峻的禁条。
匈、保两国的国社党,以及后来迎合希特勒的各领袖,及泰国銮波汶的党徒,应该在解散或放逐之列。
芬兰、罗马尼亚及丹麦的情形微有不同。
他们或为畏强的心理所控制,或有同仇的关系,或因为猝不及防,因此被迫沦陷于轴心国,而不能自拔。
对他们而言,除法西斯领袖应放逐,奸伪当别论外,其他人本应该以宽大的态度来对待。
宽大或许是使芬兰能够改变,让他们进入和平合作之道的最大、最有效的办法。
事实上,可以芬兰没有受到严惩,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芬兰确实协助过轴心国,而且出兵苏联,但是苏联本来就与芬兰有矛盾和冲突,可以说芬兰与德国是“同仇关系”很多小的轴心国参战的部分原因,是想增强他们在希特勒心目中的政治影响,或者捞取政治油水,但强烈的反苏情结,也是轴心国这样做的推动力之一。
后来,西班牙和一些德占区的外国志愿者,也帮助希特勒,来参加了对苏联的战斗。
1942年后期,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沉重失败,打击了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的嚣张气焰。
但是,之前表面上所向无敌的德国和日本军队,确实取得了接二连三的胜利。
尽管自由的西方文明将会幸存下来,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显然是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冲突。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空前死亡、损失、分裂和恐怖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项损失都达到了顶点。
轴心国取胜的两年,1939年9月1日黎明时分,德国未发出正式警告便发动进攻,德国空军在波兰各机场袭击波兰空军,并将其炸毁于地面。
此后,德国空军通过破坏波兰的城市和通讯中心以及侵扰军队调动,从而阻止了波兰军队的总动员。
小国家,看见波兰的抵抗,没有任何意义,徒增伤亡,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这也是芬兰投靠德国的一个原因,但是德国与芬兰有共同的仇敌,那就是当时的苏联!
这才是芬兰出人出枪,帮德国打战的一个主要原因!
据说,在北方的芬兰,当1939年遭到苏联红军的进攻时,被任命为总司令的卡尔·曼纳海姆在给芬兰国防军的第一道命令中强调:
芬兰所面临的战争,只不过是1918年以来冲突的延续,他要求“芬兰的英勇战士们!和1918年一样,我们的宿敌又一次攻击我们的国家,这场战争不过是我们独立战争的继续而已”!
希特勒在得到其半个波兰后,便在德国西部边界上的齐格菲防线后面挖掘战壕过冬,让法国人待在马其诺防线后面等待着。
事实上,希特勒从苏军对芬兰的冬季战争中接受了错误的教训,认为苏军软弱无力,没想到这个森林密布、湖泽纵横、天气极端严酷的国家的捍卫者竟是一支强大的军队。
在入侵苏联过程中,尽管有芬兰的前车之鉴,希特勒并未使其军队做好过冬的准备。
也就是说,德军在入侵苏联时是非常强大的国家!
其二、当时很多欧洲小国比较看好德军的战斗力,他们把筹码都压在德国能赢了!假如斯大林没有如此充分地相信希特勒的谎言,假如他1937-1938年之间没有在大清洗中消灭大部分的红军干部,假如他没有发动对芬兰的战争!
假如,他在突袭波兰东部之后,没有派遣他的军队如此长距离推进,假如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后,他没有允许战略退却!
苏军所犯下的这些个错误,可能导致很多人失去了生命。
然而,虽然苏联人在战争中流血最多,但假如我们采取一种更为广阔的战争视野,把对德国的海上、空中打击,也包含在内,这就意味着西方盟国使德国无法集中生产其用于对抗苏联的装备。
英美盟军不是在打击德军的锋芒,而是通过空袭来消耗德军的战争潜能。
所以,很多欧洲小国,开始看到的是德国的节节胜利,他们认为德国就要赢得战争,所以都跃跃欲试的参与进来,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利益!
当然芬兰也不例外,芬兰很多军队就是随大流,压错了战争的筹码。
德军的《1942年春季国防军实力》研究报告中承认:
“由于无法全面补充物资和人员,国防军实力在总体上要低于1941年春季”。
为解决这个问题,德军最高统帅部征调大批仆从国军队参战。
到1942年11月,直接参加苏德战争的仆从国军队达72.5个师,其中18个芬兰师、26个罗马尼亚师、11.5个意大利师、14个匈牙利师、2个斯洛伐克师和1个西班牙师。
德国在苏德战场总共集中了266个师约620万人的庞大兵力,但是,仍低于苏联军队的参战兵力659.1万人。
可见,芬兰在对苏联的作战中,是出了许多军队的,可以说是德军的一个“重要队友”!
其三、芬兰毕竟是小国家,战后美国要拉拢芬兰来继续对抗苏联战后,有一个叫“民主联邦的大计划”。这个计划包含以美英为主体的十五个民主国家,即美、英、爱、加、澳、纽、南非、法、比、荷、瑞、斯干底那维亚三国及芬兰。
这个计划,试图组织一个体制完全以北美合众国的宪法为蓝本。
这样一个组织如获成立,自然将具有雄厚的经济及海军力量,但并不能具有斯特锐特所预期的安定力量。
这次大战证明了英美等国的联合,如无苏联参加,尚无抵抗侵略集团的力量。
但是因为苏联的争夺,这个计划没有实现。
事实上,苏联与芬兰之间又有卡勒里亚海峡地带之争。如果战后苏联过分重视国防的需要而强欲并吞波罗的海三国,并占有卡勒里亚海峡,则争执之非常不易解决。
总而言之,二战后,曾经协助轴心国作战的芬兰之所以没有受到严惩,就在于芬兰与德国是“同仇关系”!芬兰的目的可能仅仅是防止再次被周边大国入侵而已。
再则,它作为欧洲的小国,要独立发展,事实上也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加之战后,冷战期间,美苏争霸,都想拉拢芬兰,对其处罚的力度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我是@龚柳辉 朋友们!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二战后,曾协助轴心国作战的芬兰为什么没有受到严惩?
二战之后,作为轴心国核心的德国遭到了严厉的惩罚。不仅被苏联和波兰吞并了大量领土,整个德国也被一分为四,分别为美苏英法所占领。日本作为美国对抗苏联的桥头堡,虽然没有领土和战争赔款损失。但整个日本就此落于美国掌控之下,直到今天都不能发展军事。
芬兰这个国家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虽宣称中立,但实际上却动员了50万军队准备战争。他们在德军帮助下攻击同盟成员国苏联,收复了曾经被苏联夺去的领土,所以也被认为轴心国之一。
战争后期,俨然以二战终结者自居的斯大林,不仅狮子大开口要求芬兰赔款六亿美元,两国边界恢复到1940年苏芬和约时的状态,还再次割占了芬兰不少领土。
连日本、意大利这样的核心轴心国都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为何芬兰却遭到了苏联严厉的惩罚呢?
(二战时期的芬兰士兵)
一、借机收复领土。芬兰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是瑞典王国的一部分,后来被俄国吞并。十月革命时,芬兰人借机宣布独立,并得到了苏俄的承认,两国后来还签订了和平协议。但是随着苏俄政权稳定实力强大,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向芬兰提出了领土要求。
1939年,苏联拿出一些荒无人烟的苦寒之地作为补偿,要求芬兰把卡累利阿地峡边境线向芬兰境内推进40公里,同时将芬兰湾内几个岛屿以及雷巴契半岛予以割让,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
虽然芬兰委曲求全,作出一定让步,但是苏联人的胃口却无法满足,于是苏芬冬季战争爆发。虽然芬兰展开了英勇的防御,但最终寡不敌众,只得停战求和,被迫签订《苏芬和约》。在条约中,芬兰丧失了包括第二大城市维堡在内的大片领土,从此彻底恨上了苏联。
机会说来就来,苏德战争爆发之初,德军锐不可当,苏军一溃千里。在德军的怂恿下,芬兰向苏联宣战,在边境线向那些驻守曾经属于芬兰土地上的苏军发起进攻。在成功收复被侵占的领土后,他们并没有向苏联境内继续进攻。
(苏芬战争中的芬兰军队)
二、以抵抗促和平。1943年2月,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的胜利,芬兰开始试图寻求和苏联达成和平协议,但是斯大林咄咄逼人,坚持让芬兰投降,这让芬兰人无法接受。
1944年2月,苏军开始轰炸赫尔辛基等芬兰城市,逼迫芬兰就范。芬兰由于提前截获了苏军电台信号,早有准备的防空火力,让苏联空军无功而返。
1944年6月,苏军向卡累利阿地峡发起进攻。由于芬军缺乏对苏军重型坦克反制的武器,开始向后溃败。这时德国告诉芬兰,如果不再谋求议和,将向芬兰援助反坦克火箭。在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承诺在其任内不再谋求和苏联讲和后,9000枚德国反坦克火箭弹运到了芬兰前线,并在随后的塔利-伊汉塔拉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帮助芬兰成功守住塔利,在伊汉塔拉血战无果后,还令斯大林意识到,想要完全征服芬兰将非常困难且得不偿失,于是苏军彻底放弃了进攻。
芬兰虽然以自己的英勇,消灭了数倍于自身伤亡人数的苏军,但是当时的兵力也已捉襟见肘,如果苏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失败不可避免。于是在1944年9月4日,芬兰宣布停火,隔天苏联也宣布停火。
(苏芬战争)
三、严厉的处罚。战争结束后,苏联开始盘算着如何从芬兰获得更多利益,最大程度地控制这个邻邦小国,并为之开出了一系列的惩罚措施。
首先是赔款,苏联要求芬兰在6年内缴纳6亿元战争赔款。在英国调解下,打了个五折改收三亿,以实物的形式偿还。按说如果用木头来抵付,对于芬兰这个木材大户来说并不算事,但协定规定只有三分之一赔款可用木材和纸张偿付,余下的必须是芬兰并不生产的船舶、机车、电缆之类,这使得芬兰不得勒紧腰带省下美元从他国购买。
接着是政治和军事惩罚,苏联要求芬兰政府将国内那些反苏组织通通解散,释放政治犯,审判对苏作战战犯。而这些人,之前一直被芬兰人视为民族英雄。
此外芬兰还必须大规模裁军,将陆军缩编至34400人以下,空军战机最多保留60架,海军不得超过4500人,战舰不得超过1W吨。
然后就是割地,除了将双方边界恢复至1940年苏芬和约边界外,具有优良深水港的贝柴摩地区也被割让给苏联。这样一来,芬兰仅有的一点出海口也被剥夺了。接着苏联还要求芬兰将波卡拉租借给苏联当海军基地,而这个地方就在赫尔辛基几十公里的地方,相当于在芬兰脖子上架了一把刀。
就这样,通过赔款、限制军队和割地,加上军事挤压,芬兰被迫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但是这并没有改变芬兰接近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了进一步拉拢芬兰,苏联此后在赔款上多次进行减免。
芬兰人也意识到,有了苏俄这个霸道的恶邻,要想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只能低声下气和苏联搞好关系。所以芬兰人各种迎合苏联,不仅让芬共进入内阁,对于有关苏联领导人的新闻和评论,也是先审查再发表。凡是影响苏联形象的言论一律删除,对于不得不提的苏芬战争,也被称为“不幸的事态”。
(参考资料:《试析苏芬战争及其历史影响》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