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莫德尔为什么进攻4天只推进12公里?

库尔斯克会战中,莫德尔时任第9集团军司令,担负北线进攻任务,按照作战计划他的第9集团军和南线的曼施坦因南方集团军群发起一场典型的钳形攻势,从而合围歼灭库尔斯克突出部内的大量苏军,并击败前来救援的苏军战役预备队,对苏军造成重大杀伤。不过这场进攻并没有成功,德军南北两路突击集团都没能完成受领的作战任务,其中南线的曼施坦因推进了35公里,北线的莫德尔则只推进了12公里。

从战役角度来看,由于苏军认为德军的主要攻势将从北线发起,因此在北线部署了更加强大的兵力,而德军实际的主攻方向则在南线,曼施坦因的装甲兵力要强于莫德尔,可见北线莫德尔的突破难度要远高于南线的曼施坦因,莫德尔的推进距离较曼施坦因近也就不足为奇了。且不论莫德尔的进攻战术和曼施坦因存在根本区别,即便采取相同的进攻战术,莫德尔也不会比曼施坦因推进的更远。

从战术上来看,莫德尔并没有一开始就投入全部的装甲力量,而是只是投入一部分装甲部队来辅助步兵师的徒步步兵发起一场有序的进攻,这不可避免会降低突破的速度。莫德尔此举是为了避免他宝贵的装甲师在突破苏军坚固防御阵地中蒙受惨重的损失,此前侦查表明苏军部署了大量的地雷和反坦克阵地,这对德军坦克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有必要加强坦克和步兵之间的协同作战。另外莫德尔也希望在突破苏军的战术防御地幅以取得战役自由之前,尽可能保留他的装甲部队实力,以便迅速扩大战果,如果他的装甲师都在突破苏军防线中损失殆尽,那么即使突破了苏军防线,也无力再扩展胜利了。

南线的曼施坦因则和莫德尔完全不同,一开始曼施坦因就投入了他全部的装甲部队,以期迅速突破苏军的前线防线,取得战役自由,他意图尽可能的保证德军的持续突击能力,不给苏军重建防线的机会。当然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曼施坦因的步兵师实在是太少,不足发起一场以步兵为主的进攻作战,只能以装甲师担负正面的突破任务。这样不可避免的曼施坦因的装甲部队损失会大于莫德尔,许多坦克都因误入雷区而损毁,不过这种高密度的投入装甲部队自然还是能取得更大的战果的。由于苏军保留了强大的战役预备队,莫德尔以步兵为主的突击战术也不可能取得胜利,经常是德军在突破苏军一处阵地后,苏军迅速以预备队在后方重新建立一条新防线,并且不断投入坦克部队发起反冲击,破坏德军的进攻节奏,使战役发展成为一场真正的消耗战,谁先消耗完对方的预备队谁就能取得胜利,显然数量更少的德军经不起这样的消耗。所以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仅仅在进攻持续了几天之后,就因过重的伤亡而转入了防御,而且他的推进速度也非常缓慢。

库尔斯克会战,莫德尔为什么进攻4天只推进12公里?

陆军大将莫德尔比较倒霉,他碰上的对手是水平不输于朱可夫的中央方面军司令员:“逆境英雄”罗科索夫斯基大将,在苏军的二战名将中,此公虽然成名较晚,能力却是出类拔萃。更倒霉的是,莫德尔的德国第9集团军还出现了逃兵和叛徒,让对手尽握先机。

(莫德尔)

在库尔斯克会战德军的南北两翼突击中,将莫德尔和曼施坦因相提并论是不正确的,他当时指挥的是“中央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的四个军15个师,负责从北方切割库尔斯克突出部,与之对应的是“南方集团军群”所属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任务是从南方和莫德尔对向突击,这俩集团军司令的战役分量才是对等的。

德国第9集团军的对手是苏联中央方面军,而第4装甲集团军攻击的对象则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如尾图),老实说,该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大将的指挥能力,真心不如罗科索夫斯基。所以在德军终止会战时,霍特的战果远大于莫德尔,也正是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心有不甘的主要原因。

(罗科索夫斯基)

一、莫德尔不善组织进攻的缺点暴露无遗

客观来说,莫德尔集团军的实力并不弱,所辖的四个军中有三个是装甲军:党卫第1装甲军、第41装甲军和第47装甲军,拥有335000人的兵力和1009辆坦克(含32辆虎式)。以德军的质量优势,该集团军撕破苏军一个方面军的正面防御并非难事,然而莫德尔却排出了一个奇怪的攻击队形。

在第一波次进攻的10个师中,莫德尔居然仅动用了一个第20装甲师,而集团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包括六个装甲师(或装甲掷弹兵师)及若干突击炮营,都被他抓在手里作为预备队。他的进攻理论是:“先打开一个缺口,再将新锐部队投入进攻,敌防线出现缺口后,坦克便能通过,对敌后方和侧翼自由采取行动”,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实际操作就碰壁了。

因为罗科索夫斯基相当准确地判断出,莫德尔的主攻方向一定是在奥廖尔突出部的“根部”。

(瓦杜丁)

二、莫德尔低估了当面苏军的防御体系强度

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早在一周前就接到了最高统帅部的通知,警告德军即将发起进攻,因此中央方面军从7月3日起就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苏军用大片的雷场和数道反坦克壕、半埋式坦克掩体、以及无数的火力支撑点,布置了成体系的六道防御阵地。由于苏军预判攻击位置准确,罗科索夫斯基毅然决定在第13集团军阵地上,布置了每公里超过92门76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密度,火力异常凶猛,德军必然头破血流。

并且罗科索夫斯基防守时的特点与莫德尔惊人的一致:特别善于掌握和使用预备队。中央方面军第一线只有两个集团军20万人,而后方部署的部队多达40余万(相当于五个集团军的部队)及1230辆坦克。如此莫德尔仅用一个装甲师突破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由于攻击面狭窄,即便德军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有所进展,罗科索夫斯基都会从容调动预备队进行封堵和反突击,遂使德军越往前越吃力,四天以后就拱不动了,而苏军还有大把的预备队尤其是坦克军严阵以待,莫德尔本来就是以寡击众,偏又遇到了高明的对手。

(莫德尔在战场上)

三、苏中央方面军的“火力反准备”效果良好

1943年7月4日深夜10时,苏军侦察分队抓获了一名德军工兵下士,这厮隶属于第6步兵师工兵营,是来提前排雷的。这名叫作费迈罗的下士,稍加审讯就交待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特别强调德军将在此日凌晨3点30分,经过炮火准备后,通过已经事先排除的雷区发动进攻。

罗科索夫斯基闻报大喜,决定出其不意实施“火力反准备”,下令方面军所属炮兵的所有大口径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于凌晨1时10分对德军的集结地域、出发阵地和炮兵阵地,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猛烈火力覆盖。虽然瓦杜丁那边也这么干了,但是有德国工兵提供的大概位置,中央方面军的炮击效果来得更好,莫德尔集团军损失颇大,也彻底失去了进攻的突然性。

(第4装甲集团军霍特)

四、苏军一度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场北线的制空权

德国军队的素质在1943年夏天仍然高于苏军,尽管攻击各部损失惨重,莫德尔用两天时间仍然撕开了宽15公里纵深8公里的缺口,同时投入了装甲预备队扩大战果。而罗科索夫斯基也不甘示弱,连夜调来第16坦克军和第17近卫步兵军进行反击,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坦克对战,在第二道防线处形成僵持状态。

整个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国空军拥有微弱优势,然而莫德尔就比较悲催,自7月7日起,苏联空军取得了战场北线的制空权,大批的轰炸机和伊尔2攻击机轮番到场,第9集团军在发起进攻三天后,基本失去了白天自由活动的权利。在兵力、兵器和空中掩护的全面劣势下,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经过四天激战,已经耗尽了几乎所有攻击能量。

(莫德尔)

1943年7月9日,莫德尔孤注一掷,以第2、第4和第20装甲师的300多辆坦克,对奥利霍瓦特卡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击,结果仍然归于失败。而罗科索夫斯基的预备队源源投人战场,已经开始从两翼包抄德军攻击部队,当天第9集团军被迫转入防御,莫德尔总共推进了10到12公里,却损失了50000兵力和400多辆坦克。

因此,尽管南边的霍特装甲集团军取得了相当进展,但莫德尔集团军的攻击受挫,已使德军对向突击削平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堡垒计划”基本破产,两翼齐飞变成了一边瘸腿。而苏军用来以备不测的战役预备队科涅夫“草原方面军”58万大军干脆不曾动用,当北线的危机解除后,该方面军主力迅速南下增援瓦杜丁,曼施坦因的部队也由此举步维艰了,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克鲁格元帅则比他更为悲观。

这也是小胡子决定中止库尔斯克会战的主要原因:已然看不到迅速获胜的希望。

(两个红字母代表两个方面军)

库尔斯克会战,莫德尔为什么进攻4天只推进12公里?

库尔斯克会战德军计划是南北对进,最终围歼苏军。莫德尔时任德军第9集团军司令,负责从北线进攻。

当时,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共有21个德国师(6个装甲师、1个掷弹兵师和14个步兵师)和3个匈牙利师,总兵力33.5万人,拥有590辆坦克和424辆突击炮,当然在最初的进攻中并没有完全投入。

与他对垒的苏军中央方面军共有5个集团军,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将3个集团军(第13、48和第70集团军)用于守卫第一和第二防御地带。而且他判断莫德尔主攻方向是第13集团军(应该说判断十分准确),因而将该集团军梯次分布在23公里狭窄正面,分为3个防御地带,分别部署了4个、3个和5个师。第13集团军实力强劲,共有4个步兵军12个步兵师,11.4万人,装备2934门火炮和迫击炮、27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该方面军的另外2个集团军(第60和第65集团军)在突出部西侧宽大正面占领防御阵地,主要对付德军第2集团军,他们在防御阶段不会扮演重要角色。

从兵力兵器对比来说,苏军中央方面军无疑具有优势,投入兵力51.1万:26.7万,坦克和自行火炮1785辆:1081辆,11076门火炮和迫击炮:6366门。

7月5日5时30分,第9集团军的进攻正式开始。莫德尔由于意识到装甲部队在对方预有准备防御阵地遭到步兵近距离攻击十分脆弱,所以坚持让徒步步兵伴随自己的装甲部队。这个措施无疑较少了坦克损失却大大增加了步兵伤亡。

德军战斗队形如下:前方是“虎”式重型坦克和“费迪南德”强击火炮群,随后则是中型坦克群和乘坐装甲车的步兵。德军前4次冲击均被苏军击退,在付出了一定代价后德军第五次冲击突破了苏军防御前沿。到5日日终,德军向第13集团军防御纵深推进了6-8千米。当晚,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决心对德军突击集团实施反突击。

7月6日清晨,在15分钟炮兵急袭射击后,苏军近卫步兵第17军和坦克第16军开始进攻。两个军摧毁了德军的抵抗,前进了1.5-2千米,之后遭遇德军反冲击转入防御。这一天,德军只前进了1.5-2千米。

7月7日,第9集团军重新发动进攻,力图在波内里周围和西面10公里的奥利霍瓦特卡以北,突破苏军中央方面军第二防御地带。为此,莫德尔还在7月8日调上了自己最后一支预备队-第4装甲师。双方在波内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波内里北部两度易手,然而在苏军顽强防御面前,德军举步维艰。连续4天的高强度作战使得德军步兵和坦克兵等疲惫不堪,而空军由于燃料短缺等问题也是无能为力。

7月9日,莫德尔在北部的进攻基本结束,他停止进攻的理由是“预备队枯竭,重兵器损失惨重”。的确,德军连续几天的进攻,装甲力量损失巨大,坦克和突击炮损失达到650辆之多,接近莫德尔之前装甲兵力量的2/3,显然超出了他的心理负荷,况且制空权逐渐丧失、苏军防御体系强大且防御顽强,基本没有获胜可能,所以他的部队4天才前进12公里并主动停止进攻开始转入了防御。

库尔斯克会战,莫德尔为什么进攻4天只推进12公里?

库尔斯克会战,莫德尔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推进,他策划的传统步兵突击部署,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是否发动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分歧。当时德军刚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惨败,多数将领反对代号为“堡垒”的大规模进攻计划。

曼施坦因认为:

“德军并无足够的师数来防守这个从波罗的海起,到黑海为止的绵长防线……德军要想在东线上造成一个僵持的和局,是已经感觉到时间不多了。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则必须采取一种战略的守势。”

施佩尔和古德里安也表示了明确的反对,莫德尔指出根据空中摄影侦查,他的第9集团军很难在这种遍布野战工事的地形上前行,除非采取另一种攻击战术,否则不如放弃这次进攻。

可是希特勒信心很足或者已经疯狂了,他疯狂的相信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他叫嚣道:“库尔斯克的胜利应当成为全球的火炬。”

兵力对比悬殊

德军集结了50个师,其中有16个坦克摩托化师,总兵力达90多万,装备约一万门火炮和迫击炮,近27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000多架飞机。

苏军不甘示弱,集结了三分之一的作战部队和飞机,二分之一的坦克和火炮。单单与莫德尔相对的苏联中央方面军,总兵力就达70万,坦克1785辆,大炮12500门。

苏军防御体系完备
  • 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地带构筑了8道防御地带和地区,纵深达300公里。
  • 在主要地带构筑4-5道立型战壕和火力发射点,并联通起来。为防御敌坦克突击,还挖掘反坦克壕,设置地雷场。
  • 把炮兵、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火力同工程障碍物结合起来构成对坦克防御体系,在所有的部队和兵团中,都建立了防坦克快速预备队。
  • 在会战前,苏军作战飞机已超过德军,每个方面军都有一个700-800架飞机的空军集团军,侦查并轰炸德军工事。

1943年7月5日,莫德尔率第9集团军发起进攻,并顺利的突破了苏军第一道防线,向前推进了5公里。但次日苏军第2坦克集团军发起猛烈反击,德军举步维艰,一天只推进了几百米。

莫德尔无奈之下,一口气投入了5个装甲师,但是依然无济于事。到11日,第9集团军伤亡高达两万多,损失143辆坦克,进攻已经乏力。

于是,莫德尔在集团军群总司令克鲁格的默许下,停止了进攻。为了不惊动希特勒,在战功中只字不提停止进攻,不声不响的逐步撤回进攻部队。

7月12日,苏军就转守为攻,发动了“库图佐夫”反击,虽然莫德尔竭尽全力防守,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整个库尔斯克会战中,双方投入总兵力达到400多万,规模之大外整个二战都是屈指可数的。

库尔斯克会战,莫德尔为什么进攻4天只推进12公里?

1943年春季,苏军开始大反攻,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后撤100公里。同时,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攻占了哈尔科夫,向前推进了100公里。于是在两军防线上,苏军形成了一个正面约400公里,最窄处只有110公里的突出部。

这就是有名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最高统帅部从战术角度,认为这是给苏军以重创的最好机会,只需南方和中央两大集团军群在最窄处相对攻击,对前出的苏军进行合围并“聚而歼之”。由此,德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实施“堡垒计划”。

这个计划,并不是曼施坦因的初衷。

自1942年的冬天开始,苏军在战场的优势愈发凸显,不仅其战争潜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兵员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而且根据租借法案,美国援助的武器和工业设备,也提高了苏军的实力。这让反攻中的苏军,占据了更多的战场主动权。

尽管苏军损失远远大于德军,但其“殷实”的战争潜力,还是将对手逼得不断地撤退,德军官兵们对取得胜利开始怀疑。就在这时,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取得的胜利,无疑像打了一针“强心剂”,德军上下又充满了信心,尤其是德国高层。

苏军在地图上明显的突出部,任何人都会想到在底部相对进攻的策略。正因为如此,该地区的防范一定是苏军优先考虑到的。但德军最高统帅部却一再要求实施“堡垒计划”,曼施坦因对此有过犹豫,继而勉强同意。

首先,动作快,有胜利的可能。经过哈尔科夫战役后,集中于“库尔斯克突出部”里的苏军也损失较大,燃料、弹药紧缺,进攻实力锐减。趁其立足未稳,还没有构筑完备的防御体系,实施“钳形攻击”,胜算还是很大的。

其次,一鼓作气,“气可鼓,不可泄”。在哈尔科夫战役即将结束的同时,实施“堡垒计划”,有“乘胜追击”的气势。尤其是德军新装备的“虎式”坦克,可以说是苏军T-34坦克的“天敌”,应该连续进攻,不给对手反应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库尔斯克突出部”里集结了苏军40%的集团军,以及全部的坦克部队,可以说是苏军在苏德战场上最大的重兵集团。如果抓住机会歼灭,不仅可以彻底减缓东线的压力,而且在政治上十分有利。“赌一把”的心态占了上风。

然而,莫德尔和古德里安的极力反对,演变成新、老两代指挥官的争斗。

莫德尔在苏德战场的表现可圈可点,深得统帅部的信任,不仅指挥着中央集团军群中最大的集团军,而且跻身于高级将领的行列,说话的分量不容小嘘。他对曼施坦因的计划提出了“务实”的意见,并建议放弃该计划。

一是,一路撤退下来的第9集团军,又随即投入到增援哈尔科夫的战斗,部队的消耗是很大的,尤其是坦克还不到满编时的四分之一。而对手无论是部队数量,还是坦克数量都是第9集团军的2倍,不能冒险进攻。

二是,从整个东线来看,德军不占任何优势。18个装甲师只剩下不到500辆坦克,而对手有一千多辆坦克,性能和质量都比Ⅲ号、Ⅳ号坦克强,虽然“虎式”坦克优异,但产量低、数量少,不能改变战局,尤其是空中优势也逐渐丧失。

关键还有,新补充的兵员和装备还没有进行磨合训练。很多士兵都是国内临时征集的,战斗素养差、实战经验少,不经过训练,无疑是自寻死路。更何况,仆从国军队的战斗力更“不敢恭维”,放在哪里都让人不放心。

他的意见得到古德里安的支持,刚刚恢复“工作”的古德里安认为,这种简单的“钳形攻势”并不是很高明的战术。换句话说,苏军对这样的“威胁”一定会格外重视,甚至是“有意识”地让对手碰的“头破血流”,目的就是要拼消耗。

莫德尔为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绕过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元帅,直接到德军统帅部表明自己的态度。这让原本反对“堡垒计划”克鲁格站到了曼施坦因一边,况且,他与古德里安向来是“宿敌”。于是,双方据理力争、互不相让,演变成私人恩怨。

正因为高级将领们的分歧不统一,争论不断,德军统帅部迟迟下不了决心实施“堡垒计划”,时间就这样被耗去了4个月。现在看来,如果新、老两代指挥官能够精诚团结,克服困难,一鼓作气,“堡垒计划”还是有胜利的可能。

到了7月,德军完全丧失了可能获取胜利的“最佳时机”。

正如莫德尔等人所预见的那样,苏军对深入德军防线的“拳头”格外重视。对该地区的增援和防御不断加强,尽管此时东线的德军也在为进攻准备着,但与苏军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首先,自从形成了这个“突出部”后,苏军的防御措施就没有中断过。开战前,苏军集中了3个方面军,兵力达130万人,火炮19000门、坦克3400多辆,战机2000多架,更是构筑了8道防线,防御纵深达300公里。

其次,朱可夫为“报仇”,将莫德尔判为主攻方向。因此在北部是苏军的重点防范区域,共设置了4个梯队和大量的预备队,专等第9集团军来进攻。看来,莫德尔在苏军将领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尤其是朱可夫,受到的“侮辱”太多了,他要复仇。

让莫德尔没有想到的是,苏军会“先敌开火”。原来,朱可夫从前线抓到的俘虏口中,得知了莫德尔的进攻时间,于是“先发制人”,进行了一小时的火力急袭,迫使对方推迟进攻2个半小时,好在苏军是“乱打一气”,德军未受损失。

进攻开始了,莫德尔的7个师在300架飞机的掩护下,由500多辆坦克引导,在90公里的正面实施突击。却遇到了高密度的雷场,并在对手炮火、飞机的轰炸下,第一天只推进了12公里,虽然苏军损失很大,但架不住苏军人多、坦克多。

经过4天的突击,曼施坦因在南面进展相对顺利,但莫德尔很快意识到,这么打下去将会演变成一场消耗战,于是命令部队就地防御,吸引苏军主力,配合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在坚守25后,苏军的进攻势头没有丝毫减弱,而德军的消耗却越来越大。

德军统帅部同意中央集团军群后撤,莫德尔节节抵抗,后撤了150公里,尽管德军损失了10万人,但也给苏军造成了47万人的损失。同时,在撤退的过程中,还带走了一万多苏军战俘,对一路被追击的部队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事已至此,曼施坦因的“堡垒计划”破产了,更要命的是,这场战役几乎拼耗掉德军最后一点精锐。从此,再也不能发动大规模进攻,只得不停地撤退。

如果按照莫德尔的意见,放弃“堡垒计划”,德军还有“生机”吗?

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库尔斯克会战,莫德尔为什么进攻4天只推进12公里?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联组织的一场以守为攻的作战行动。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德战线的南翼库尔斯克呈现出一块凸出部,苏军的阵地楔入到了德军阵线以内。

对于纳粹德国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人员、装备损失惨重,士气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并且战争主动权丧失殆尽。因此,德军统帅部迫切需要一场大规模的胜利来振奋士气、夺回战场主动权。因此,库尔斯克凸出部就成了德军最好的下手地点。1941年和1942年初以装甲部队两翼突击、合围苏军大兵团的辉煌战例就在希特勒的脑子里晃荡了。

敢想敢做、想起来就做,一直就是希特勒的性格特点,他很快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爱将曼施坦因元帅和莫德尔元帅。

▲莫德尔

可无论是曼施坦因还是莫德尔,都十分清楚目前德军的实力。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损失惨重的“B”集团军群被撤销番号,与“A”集团军群合并,重新恢复了南方集团军群。北面的中央集团军群虽然建制完整,但是正面的苏军也不是善茬。

对此,曼施坦因、莫德尔、克鲁格、古德里安这些德军名将都对在库尔斯克发动进攻持反对意见。特别是莫德尔指挥下的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第9集团军,虽然不失为德军一个精锐部队,但是防御能力有余,攻击能力缺乏。战争开始后,第9集团军始终担负着侧翼掩护任务,很少直接进攻。当进攻的作战命令下达后,不少官兵就强烈反对。

这样一来,莫德尔指挥的第9集团军从上到下体现出一种怯敌畏战的情绪,仗还怎么打?

对于德军的企图,苏联方面早有预料,很快在库尔斯克地带布置了5个方面军,其中4个配置在凸出部地带的南北两线,1个配置在后方,只等德军受挫便全力反击。苏军至少在德军进攻前3个多月就已经完成了战略部署,严阵以待!

苏军的战争准备是极为充分的,因为是以防御为前奏,苏军在库尔斯克环形阵地上构筑了极为坚固的工事。虽说德军换装了800多辆新型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强击火炮,但是苏军也没有闲着。从战争一开始就使用的T—34坦克继续挑大梁,但是苏军在反坦克火炮和对地攻击机上做了改装。75毫米反坦克炮全部换成85毫米,并且装备了一种叫空心弹的秘密武器。这种弹药打在坦克上,会在一瞬间行成超过10万千克的巨大冲击波。不仅仅是反坦克炮使用,同时还改装成空投炸弹,装到被德军称作“黑死神”的伊尔—2强击机上。每颗反坦克炸弹装有48颗空心弹,每架伊尔—2挂载4枚,可以对15—200米范围内的坦克群进行有效杀伤。

布置好了一切,单等德军前来送死!

由于德军方面却对发动战役普遍信心不足,进攻日期一拖再拖,直到1943年7月份才最后确定攻击行动。而此时的苏军早已等的不耐烦,作为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的瓦图京大将,甚至建议统帅部主动发起进攻。直到确定德军的进攻日期后这才作罢。

客观来说,德军对这次进攻战役的准备并不充分,甚至连进攻时间都被苏军摸了去,以至于在进攻开始前半个小时,先挨了苏军一顿炮火。虽然装备了最先进的坦克,但是官兵实战经验并不足。战斗行动开始后,先是扫雷车打头,引爆埋设在苏军阵地前那数以万计的地雷。地雷引爆后留下的弹坑又成为德军战车的障碍。坦克还好说,强击火炮就遭殃了。开战第一天,莫德尔所部的强击火炮便等同于退出战场了。

德军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突破了苏军的地雷阵,马上又碰上了苏军的反坦克壕沟,莫德尔又招来俯冲轰炸机低空轰炸,给坦克开辟道路。

莫德尔的作战区域大多被森林覆盖,进攻道路少并且十分崎岖。德军在推进途中不仅要面对苏军各种反坦克兵器,还要提防苏军利用地形地物的伏击。他的对手是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71万苏军和1800辆坦克,而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总兵力约33万人,装备1500辆坦克。

双方厮杀了4天,莫德尔使出了浑身解数,仅仅推进12公里,选择的三个突破点一个也没拿下。然而此时他的进攻力量已经消耗殆尽,莫德尔无奈只好停止进攻,转入防御。

战斗第5天,罗科索夫斯基开始将自己的坦克拿了出来,向莫德尔劈面杀来。不过罗科索夫斯基也尝到了莫德尔这位“防御大师”的厉害,苏军反击受挫,莫德尔乘势掩杀居然一举突破了苦战4天都没能突破的苏军防线,但是最后一点力量也完全耗尽了,特别是制空权完全丧失。此时苏军另一个战略军团——布良斯克方面军投入战斗,直逼莫德尔第9集团军侧后的奥廖尔实施突击。

眼看第9集团军有被合围的危险,希特勒只好下令撤退。经过残酷激战,虽然失去了奥廖尔,但第9集团军摆脱了被合围的危险,库尔斯克北部战线开始趋于稳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