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基辅战役失利后,斯大林为何没有追究前线将领的责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布琼尼和铁木辛哥,你敢处理谁?
基辅会战基本是布琼尼指挥的。
然而,布琼尼早就提出不应该在基辅决战,尤其不能坚守阵地,会被德军合围歼灭。
但是斯大林强令不允许撤退,违者枪毙,布琼尼一次次请示无果,才被迫执行斯大林的命令。
到了后期,布琼尼为了救援基本被合围的70万苏军,9月11日已经到了违背斯大林命令开始部署撤退的地步。
要知道,这种行为在当时绝对是吃枪子。
说明,布琼尼已经是拼了。
然而,斯大林在9月13日认为布琼尼消极避战,将其免职,由西方向总司令和西方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铁木辛哥接替他的指挥。
可笑的是,铁木辛哥还没有来得及上任,9月16日德军包围圈已经形成。
最终结果是,德军从16日开始围歼战,而被困的70万苏军已经失去了补给,没有退路。单单没有补给这一项,苏军也就无法继续作战,只能崩溃了。
9月20日,基辅城被德国第6集团军攻占,9月26日苏军坚守10天以后弹尽援绝,彻底崩溃。在20日,西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布尔米斯坚科和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在突围战斗中阵亡,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坦克兵少将被俘,整个西方面军基本覆灭。
此战,苏联红军损失约70万人,有66万人被俘,这是难以置信的战果,被希特勒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围歼战。德军只损失10万余人。
然而,铁木辛哥肯定不能负责,他还没上台,德军就形成了包围圈。
布琼尼来背黑锅?人家不惜吃枪子也在违抗斯大林坚守的命令,苏军才好歹突围出去几万人,包括布琼尼元帅、铁木辛哥元帅及政治委员赫鲁晓夫。
如果不是布琼尼的坚持,这几个人也别想活。
二战基辅战役失利后,斯大林为何没有追究前线将领的责任?
参与基辅会战的苏军主要将领有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前任)和铁木辛哥元帅(后任)、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其中基尔波诺斯上将连同他的司令部在战役中跟随他的方面军一起覆灭了,包括西南方面军总参谋长和政治委员。作为军人,战死沙场便是他们最后的归宿,基尔波诺斯上将在最后的时刻没有选择抛弃他的军队,坚持在包围圈内指挥突围行动,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而且基尔波诺斯上将曾经下达撤退的命令,只不过被最高统帅部所取消,所以斯大林没有理由也没有机会再去追究西南方面军高级将领的责任了。
至于布琼尼和铁木辛哥元帅,布琼尼元帅对于当时西南方面军面临的危险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他向苏军最高统帅部请求批准西南方面军的撤退,但是遭到了拒绝。斯大林认为布琼尼存在避战思想而很快将其免职,由铁木辛哥元帅代替布琼尼元帅,虽然铁木辛哥元帅贯彻了斯大林的不得撤退的命令,但是对于德军装甲部队对西南方面军两翼所形成的合围危险同样无能为力,西南方面军缺乏可供机动作战的装甲部队。直到德军的合围圈已经合拢时,斯大林才同意西南方面军的撤退,此时西南方面军已经无法进行撤退了,只能强行的发起突围行动,铁木辛哥元帅到来的太晚,实际上仅仅是指挥后期的突围和外围的解围行动,最终没能为西南方面军打开逃生的通道。
事实证明,布琼尼元帅和基尔波诺斯上将的撤退请求是拯救西南方面军的唯一机会,而这个机会被苏军最高统帅部所放弃,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南方战场的战略形势存在严重的错误认识,最终导致了这一战略兵团的覆灭,在作战指挥上布琼尼元帅和基尔波诺斯上将并无重大错误,也没有丧失对军队的控制,所以不可能像对待西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那样实施枪决,而铁木辛哥元帅坚定了执行了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而且参与基辅会战的时间很短,也不可能将失败的责任扣在他的头上,基辅会战的失败更多的责任在于斯大林的固执,他无视军事形势拒不放弃基辅是导致西南方面军覆灭的最主要因素,此战过后,斯大林很少再对前线作战指挥做直接的干预,他开始对他的前线司令部和后方的总参谋部高级将领表示出更大的信任,而代价是一整个方面军的覆灭。
二战基辅战役失利后,斯大林为何没有追究前线将领的责任?
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基辅被围歼时,正在负责指挥的西南方向总司令是谁呢?元帅铁木辛哥,那么你知道铁木辛哥曾经的另外一个身份吗?1941年6月23日,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他就任“苏联武装力量统帅部主席”,组员有斯大林、莫洛托夫、朱可夫、布琼尼、伏罗希洛夫和库兹涅佐夫。
(布琼尼元帅)
换句话说,苏德战争最初的阶段,苏军存在两个“最高统帅”,一个是国防人民委员兼统帅部主席铁木辛哥,是决议通过的,是“法定”的最高统帅;另外一个则是实际上的最高统帅斯大林,尽管这批人也提出过直接由斯大林出任统帅部主席的建议,也提出过副总参谋长瓦杜丁应该入职,但均被斯大林否决,也不知道他咋想的。
那么按题主的想法,最先被处理的直接责任人就应该是西南方向总司令铁木辛哥,也就等于事实上的最高统帅“枪毙或者审判”了法理上的最高统帅,你觉着这事靠谱么?斯大林再独断专行,在这个问题上也得慎重,否则就会造成全体军民思想上的混乱。
(总参谋长朱可夫)
大约也是觉着“双统帅”这事不利于战争指挥和命令下达,1941年7月10日“武装力量统帅部”改组为“总统帅部”,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就任正副主席,8月8日斯大林被正式任命为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于是总统帅部再更名为“最高统帅部”,前述其它几位元帅和大将名单不变,都成为了最高统帅部成员。
而基辅战役事实上已于7月7日就已经打响前哨战,所以这一期间高层的人事变更并未完全传达下去,军法审判或者处理铁木辛哥完全是不可想象的。另外,追究前线将领的责任,那就是否定斯大林自己的军事权威,因为坚持不肯从基辅突出部撤退的正是他本人,换成是你,还能够大张旗鼓处罚各级指挥官吗?
一、最早提议撤出基辅的总参谋长朱可夫
1941年7月29日,朱可夫根据对两大战场的研判,认定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暂时无力对莫斯科发动大规模进攻,必需经过预备队的补充。而整个战线防御最薄弱的地段,则是由中央方面军扼守的莫斯科战线与基辅战线的结合部,因此建议抽调西南方面军有力部队加强之,起码是一个集团军外加五个师。
斯大林听明白了,瞪着朱可夫追问:“基辅怎么办”?朱可夫知道说出放弃基辅的后果,但是作为总参谋长,他必须为自己的军事专业负责,因此仍然壮着胆子回答:“基辅不得不放弃,西南方面军主力应撤过第涅伯河”。后果很简单,10分钟后,朱可夫被解除职务,下放预备队方面军担任司令员。
(铁木辛哥元帅)
二、布琼尼在德军合围之前也已经要求撤退
1941年9月11日,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南方集团军群所属的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群,两只装甲巨钳完成合围的前三天,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已察觉到危险的严重性,急电斯大林请求主力东撤,而结果是两天之后,斯大林以“消极避战”为由,解除了布琼尼的职务。
实际上这也是变相的处罚,布琼尼在之后的战争进程中,没有再出任过任何重要军职,所担任的几个方面军司令员都是过渡性质,基本等于淡出了军界核心。作为苏联内战时期斯大林的最亲密战友,这样的下场已经令人唏嘘不已了。
(继任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
三、铁木辛哥甚至直接派参谋长面呈撤退请求
铁木辛哥接掌指挥权之后仅仅三天,就发现西南方面军已事实上遭到合围,于是派方面军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专程飞回莫斯科,当面请求将部队撤离,仍遭斯大林拒绝,严令西南方面军继续坚守基辅。战至9月17日,铁木辛哥一边组织外围部队接应,一边急电莫斯科,再次请求撤退,在新任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的力谏下,第二天斯大林勉强同意突围。
然而已经晚了,德军牢牢地封闭了合围圈,苏军所有的突围和解围行动均告失败,最终酿成基辅战役的惨败,100万大军损失殆尽,66万5000人成为了战俘。而所有这些往来电文和会议记录,那都是存档的,斯大林凭什么处罚各战役指挥员?
(第2装甲集群古德里安)
自己打自己嘴巴这事,是任何一个军事领导人都忌讳的,否则必将削弱统率力,轻描淡写过去最好,毕竟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西南方向两任总司令布琼尼和铁木辛哥元帅,基辅战前和战役进行中都曾经三番五次要求撤退,斯大林实在找不到也不好意思再找什么“背锅侠”,这三位再加上沙波什尼科夫,几乎是最高统帅部的大半成员,砸碎了重新组建吗?这个代价是斯大林承受不起的,那仗就别打了。
铁木辛哥和布琼尼能逃过大清洗,本身就说明了其嫡系属性,再加上两任总参谋长,这个份量之重斯大林心知肚明。而在1941年9月20日,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布尔米斯坚科和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也在突围战斗中阵亡,军政主官们如此的下场,斯大林还能追究谁呢?那啥啥啥啥,含泪打完吧。
(第1装甲集群克莱斯特)
二战基辅战役失利后,斯大林为何没有追究前线将领的责任?
先说一下基辅战役中的苏军指挥员:
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西南战区总司令布琼尼元帅、铁木辛哥元帅(后),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中将
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是苏德战争前苏军最强大一个战略军团,总兵力超过80万人。战争开始后一直在乌克兰境内与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作战。基尔波诺斯上将也是当时苏军中才能卓越的高级指挥员,最早察觉德军的战争企图,并且做出了相应的准备。比起那个只顾唯斯大林马首是瞻的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不知道强多少倍!
战争开始后,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西南方面军在乌克兰打得既英勇壮烈,又机智灵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两大王牌——克莱斯特上将的第1装甲集群和赖歇瑙元帅的第6集团军推进极为缓慢,第6集团军甚至在乌克兰的普利皮亚特沼泽地带险些遭遇不测。
就在西南方面军与德军交手不分胜负的同时,北部的苏军西方方面军遭到德军两翼合围,损失惨重。西南方面军的侧翼遭到威胁,成为德军战线的凸出部,这才奉命向基辅方向撤退。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围歼苏军西方方面军后,乘胜推进到斯摩棱斯克,并且威胁到了西南方面军的后方,导致西南方面军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对此,斯大林任命他的老战友、国内战争时期的骑兵英雄布琼尼作为西南战区总司令和大本营代表,指挥在基辅方向的战斗,执行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要坚守和反击”的命令。而对手希特勒的战略计划则是“全力歼灭部署在苏联西部的苏军部队,不使其撤退到后方”。
毫无疑问,斯大林和布琼尼在把西南方面军几十万部队装进德军的口袋阵之前,先把自己的思想装进了对手的圈套中。
布琼尼于1941年7月11日到达基辅后,很快做出了调整部署。从西南方面军抽调出两个集团军加强到南方方面军,此举不仅削弱了西南方面军的防御正面,同时部队调动引起混乱,而德军在这个时候发动进攻了。
德军首先打击的是南方方面军,8月初,德军在乌曼地区合围南方方面军3个集团军10万余人,于8月8日将其歼灭。
与此同时,北部的中央集团军群继续向东快速推进,深入到西南方面军的深远后方,南方集团军群也和中央集团军群齐头并进。至8月20日,两个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相距仅有550公里,几乎成一条直线的中心距后方也大约550公里,而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几十万大军就被装在了这个由德军画成的等边三角形之内了。
德军统帅部于8月21日做出了要求南北两路德军装甲部队在洛赫维察会合,彻底消灭西南方面军的决定。
在德军发布作战命令之前,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意识到了局面的严重性,坚持要求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部队撤退到第聂伯河以东地区。不想却惹恼了斯大林,并因此被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但是朱可夫并未就此灰心,于8月19日再次致电斯大林,继续陈述西南方面军将遭遇重大危险的情况。这次斯大林的态度有所松动,但还是不准备放弃基辅,只是依照朱可夫的建议在基辅北部部署了一个新的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由斯大林的亲信叶廖缅科上将担任司令员,任务是挡住南下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
在叶廖缅科信誓旦旦的保证下,斯大林也认为这样的部署比较完备了,基辅可以高枕无忧。于是,斯大林于9月11日拒绝了西南方面军布琼尼、基尔波诺斯等人提出的撤退意见,并且命令他集中兵力反击德军。
毫无疑问,斯大林对叶廖缅科和他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寄予了太大的希望。但是他却没想到的是,叶廖缅科根本不是古德里安的对手,双方一交锋,布良斯克方面军就全垮了下来,叶廖缅科本人也身负重伤。
冲破了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阻拦,古德里安指挥着第2装甲集群快速南下。南面的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群也全速北上。
9月13日,德军两个装甲集群距离会师地点——洛赫维察不足40公里,布琼尼再次致电斯大林请求放弃基辅。但是斯大林再次拒绝,同时解除了布琼尼的职务,由铁木辛哥元帅代替。
然而此时苏军已经是大势已去,德军两路大军于9月14日下午准时在洛赫维察会合,完成了对西南方面军的合围。
接替布琼尼担任南方总司令的铁木辛哥也回天乏力,除了发布撤退命令别无他法,但是苏军各部队在没有接到斯大林命令之前谁也不敢去执行。就这样白白耽搁了3天!
直到9月17日,斯大林才确信基辅的败局无法挽回,于是下达了撤退命令。
但是组织几十万大军的撤退行动谈何容易?更何况大部分苏军将领都没有撤退经验,大清洗运动后的苏军军事人才特别是基层军官极度匮乏,根本无法有效组织部队。于是,撤退变成了溃退!西南方面军这支苏军最精锐的战略军团顷刻间崩溃!基尔波诺斯上将这位苏军的优秀统帅于9月20日在突围途中壮烈牺牲。被德军成为“红军中最有才干的军事家之一”的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中将被俘。
至9月25日,基辅以东200多公里的战线趋于平静。 27日,德军宣布歼灭苏军5个集团军约60余万人。
从整个战役过程来看,苏军在基辅战役中完全是按照斯大林的部署在进行。前敌指挥员基本上没人敢违抗命令,而是忠实执行。相比之前在明斯克战役中对德军进攻估计不足,并且一再隐瞒战报(斯大林得知西方方面军被合围的消息还是在事情发生后一周从德军的广播中听来的)的巴甫洛夫,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就这一点而言,参加基辅战役的苏军各级将领都没有犯原则性错误。
再加上战争开始以来苏军连连失利,原本就不充裕的军事指挥员损失惨重。
以上原因使得斯大林没有像上次那样处罚他的将领们,相反都给与了妥善安置。
布琼尼元帅在两个月后的红场阅兵中担任总指挥。
铁木辛哥元帅继续担任南方总司令,直到第二年指挥哈尔科夫战役失败后才被撤职。
负伤的叶廖缅科上将于次年归队,临危受命担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立下大功。
牺牲的基尔波诺斯上将于两年后被重新夺回基辅的苏军举行了隆重葬礼,并且树碑纪念。
被俘的波塔波夫少将在德军战俘营中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并且重新获得斯大林信任,后来被任命为敖德萨军区第一副司令。
二战基辅战役失利后,斯大林为何没有追究前线将领的责任?
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以后,斯大林几乎消失了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斯大林究竟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反正没有人知道,但是总体来讲,这一个星期过后斯大林起码做到了一件事情,它的智商终于上线。
德国人的进攻看似天衣无缝,而且战功卓著,但事实上谁都明白,这一回。前苏联的损失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得从斯大林的身上找,要不是你拼了命搞了一个大清洗运动,或许前苏联的损失还没这么小,从一定角度上来讲,斯大林搞的大清洗运动使得整个前苏联更加抱成一个团儿,从各种角度来分析的话,斯大林这个举动到底是对是错?咱们尚且两说,但是人嘛总是会不满足于现状,总有人会挑毛病,所以有人就说了斯大林搞了个大清洗运动,所以前苏联军队内部实力大幅度的下降,最后导致前苏联打不过德国人,前期损失那么厉害。
我们会说前苏联内部以会去说,更何况这些军团的高级领导人全部都是斯大林一手提拔上来的,这些人到底和斯大林有多么亲密的关系?我相信我们不需要多做赘述,(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他们和斯大林的集团利益是相互绑定在一起的。
即便他们真的出了事情,斯大林在特殊情况之下还是可以保他们一命。
基辅战役前苏联方面被俘虏了大约60万人,这是奇耻大辱,斯大林却表示这个战役打的值得,最起码在基辅战役结束之后,一直到莫斯科战役结束,整个一段时间里面斯大林是没空去处理基辅的那些事情的,毕竟得要保护自己的心脏,毕竟得要守住自己的莫斯科,否则接下来整个卫国战争还真的很难打!
所以斯大林也懒得去计较在基辅战役里面逃出来的或者被抓的这些人园所应该负的责任,从意义上来讲,这次基辅战役的失败很大一的部分原因是斯大林自己犯了错误,有人就已经向他提议不要手机付把军队撤下来,但是斯大林本着寸土必争的原则,必须要把军队放在娜娜,最后被人包了饺子这也是。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斯大林也怪不到其他人的头上。
所以斯大林在基辅战役结束之后到莫斯科战役结束这一段期间里面不去追究原因,主要是两个一,这是他的错,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二斯大林也懒得去计较这些错误的源头,也就是这些负责人。
等到莫斯科战役结束之后,前苏联迎来了第一个冬天,这个时候前苏联自然是要开始清算一些问题,那基辅战役总体来讲是t莫斯科战役打了抢,你想想如果说这些去增援基辅战役的中路的集团军群,尤其是装甲集团军群,直接去进攻莫斯科,莫斯科方面得承担多少压力,而没有任何准备的莫斯科在这些军团的颜里面简直就是一个被扒光了衣服的少妇,毫无防御可言,毫无秘密可言。
秉承着闪电战的德国人将在这一次的进攻之中获得更多的战果,那这个基辅战役看起来反而打得十分值得!
所以斯大林估计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你说基辅战役本身就是听莫斯科党的强,也是替他自己挡了抢,他也不会再去找这些集团军的首领的责任!而且接下来正是用人之际,你这个时候在搞一次大清洗运动,那希特勒最希望看到,斯大林表示一切事情等战争打完再说,在这之后战俘有战俘的解决方式。
二战基辅战役失利后,斯大林为何没有追究前线将领的责任?
因为基辅战役失利的最大责任人其实是斯大林本人,早在战役打响前,苏军将领朱可夫等人就曾一再劝谏斯大林放弃基辅以保全扼守该地的西南方面军,因为向莫斯科袭来的德军正试图从防守力量薄弱的苏中央集团军防线楔入西南方面军侧翼和后方,以歼灭该重兵集团并占领基辅。
但斯大林固执己见,不愿放弃富饶的基辅。结果导致不但丢了基辅,还痛失了至少六七十万人的重兵集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