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投降后,朱可夫为什么3个月后才严明军纪?

要知道,柏林虽然是朱可夫率领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打下来的,可是早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就已经规定:柏林须由同盟国的苏、美、英三方共同管理,换句话说,苏军已经占领的柏林大部分地区,后面还得吐出去,这就极大影响了苏军官兵早期驻防在城市里的心态,当然报仇之心兼而有之。

(朱可夫)

所以在柏林守军宣布投降后,朱可夫并没有出面担任类似什么“军管会主任”的角色,而是以麾下的第5突击集团军司令员别尔扎林上将,担任了“柏林卫戍司令部”的司令。苏军在柏林的20个区里,都设立了“区卫戍处”,各卫戍处均由苏联军官负责,迅速掌握了城市管理权。

在1945年5月初的日子里,美英盟军还没有进入柏林,并且这个城市已经被炮火基本打烂了:在柏林当时所有的25万幢建筑中,有3万幢遭到彻底毁坏、有2万幢属于半破坏状态、另有15万幢处于中等破坏程度,地铁有三分之一的车站被淹,全市有225座桥梁毁于炮火,公用事业全部停工,这个城市几乎完全瘫痪了。

(朱可夫和艾森豪威尔)

所以美英军这会就算想进也进不来,由此柏林暂时成为了苏军的天下,既然是一家独大,也就无需特别强调什么军纪,一没有美英军队二没有外国记者,为所欲为便是。苏军将领则大概分为两部分进行工作,朱可夫等高层按斯大林的指示,主要检索希特勒留下的财富和文件,而卫戍司令部要维持治安绝组织灭火,清理和掩埋尸体,以及扫除地雷。

也不能说苏军没有干正事,他们组织运进来大约96000吨粮食和60000吨土豆,以及50000头牲畜等,否则柏林的几百万平民饿也饿死了。到5月25日,别尔扎林上将还批准重建了柏林警察局,这都是为美英介入柏林的管理做准备,老实说,部分苏军的暴行也集中发生在这一期间,毕竟没有约束,苏军将领心思也不在这方面。

(易北河会师)

期间还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是柏林卫戍司令别尔扎林上将出了车祸倒霉地挂了,死后由戈尔巴托夫(别看差了,有一个字不同)上将继任。第二是朱可夫5月中旬就赶回了莫斯科,组织和参加在红场举行的胜利日阅兵。这次阅兵是1945年6月24日举行的,所以朱可夫有一个多月时间并不在柏林,《柏林的女人们》这个锅不能由他全背。

直到6月5日起艾森豪威尔到达柏林,才引起了苏方的高度重视,苏军的一些违纪行为有所收敛,而此时更不宜再发布什么纪律命令,那岂非等于承认之前军纪败坏?与此同时,斯大林对美英处理投降德军的方式,也引起了极大警惕,于是召见朱可夫命令他立即返回柏林,筹建四国“对德管制委员会”(法国人也摇身一变成为胜利者了)。

(四国将领代表)

按斯大林的说法:“当我们把所有投降的德国军官和士兵解除武装、送往战俘营的时候,英国人却让德军保持着充分的战斗准备,并且正同他们建立合作,德军各级司令部至今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根据蒙哥马利的指示正在搜集原有的武器和技术兵器”。这个事的真假姑且不做评论,但是冷战的苗头确实已经显现出来了。

朱可夫赶回柏林后会见了艾森豪威尔,美国人授予他一枚最高勋章,于是苏联人也给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授予了“一级苏沃洛夫勋章”,表面功课做完以后,双方正式讨论对德管制委员会的筹建问题。但是显然互相之间怀有很深的成见和不信任,况且这些将军们也不擅长进行外交谈判。

(朱可夫参加阅兵)

尽管蒙哥马利多次要求朱可夫确认美英军队进入柏林的通道,但具体协议始终未能落实,在美国总统特使霍普金斯的建议和协调下,最终决定由双方“大BOSS”出面解决。

由此再生事端,1945年7月16日,斯大林率领庞大的苏联代表团抵达波茨坦,第二天,由杜鲁门率领的美国代表团和丘吉尔领衔的英国代表团也先后到来,由于罗斯福已经去世,而杜鲁门和斯大林并没有“前缘”,所以谈判进行的非常激烈。直到8月2日,几大国首脑才就战后德国的政治原则、军事原则和经济原则勉强达成一致,同时确定了德国的赔偿方案。

(朱可夫和巴顿)

好玩的是,就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英国大选结果出炉,丘吉尔一夜之间不再是英国首相,7月28日起英国代表团首脑已经换成了艾德礼,之前的“雅尔塔三巨头”只剩下斯大林一张老面孔。尘埃落定后,朱可夫元帅代表苏联出任“苏联驻德军事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并且于1945年8月10日发布训令,此时距离苏军攻克柏林的5月2日,确实已过去整整三个月时间。

既然这份训令是在四国管制委员会成立后签发的,所以命令内容自然官冕堂皇,它宣布给予德国苏占区居民各种各样的权利,也重申了苏军作为占领军的军纪,更重要的是,它宣布冻结了原属德国政府和地方机构的所有财产,以准备进行接收。而苏军的一些违纪行为,至此也基本消声匿迹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和艾森豪威尔)

柏林投降后,朱可夫为什么3个月后才严明军纪?

二战欧洲战场接近尾声的时候,德军最高指挥部下达了一个命令,誓死抵挡东边来的苏军,啥意思?也就是说,寻找机会,就可以向英法美投降。

似乎德国人已经预料到战争的结果,如果柏林被苏军攻克,那人间炼狱是少不了的。可是如果柏林被英法美占领,或许还有一丢丢和平谈判的希望。

但是就在盟军打算攻打柏林的时候,美军总指挥艾森豪威尔却将攻打柏林的大好机会,主动让给了苏军。

当时除苏军外的盟军已经到了距离柏林几十公里的易北河边,艾森豪威尔作为最高统帅,不仅没有下令总攻柏林,反而开始清扫柏林城外的残余纳粹力量。这就给了苏军一个机会,不久之后朱可夫带领的百万苏军也来到了奥德河,果断向柏林发起了进攻。

错过进攻柏林的机会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拍着大腿大骂艾森豪威尔不懂政治。其实丘吉尔搞错了,艾森豪威尔才是最机智的那个人。为啥?因为苏军攻打柏林,损失惨重。

按照当时的老兵回忆说:谁愿意倒在1945年胜利的前夕呢?是啊,胜利之前去世,那始终都是烈士,胜利之后活下来,才能够享受胜利的果实。显然艾森豪威尔希望英美法的小伙子们,能够感受到胜利的果实,至于柏林这块肥肉,那就让给朱可夫好了。

柏林城内,纳粹势力依旧负隅顽抗,整个德国最精锐的部队,全都压缩在柏林,这对苏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打完攻坚战打巷战,打完巷战还有游击战,最终苏军以伤亡30多万人的代价,拿下了柏林。你说说,这个时候苏军该做些什么?

一、1个多月的真空期,是苏军报仇雪恨的时候。

雅尔塔会议上早就表明了一点,如果打下柏林,那么将来这里需要由英美法苏共同管理。也就是说一块蛋糕需要切成4份。

但是攻占柏林伤亡最惨的,那是苏军。凭什么打下柏林以后,要让付出惨重代价的苏军,和英美享受一样的待遇呢?

所以说朱可夫在打下柏林以后,压根就没有去管理军队纪律。4月30号,苏军攻占柏林,直到6月5号,艾森豪威尔来到柏林后,苏军才开始恢复秩序。

这长达1个多月的时间,苏军究竟在柏林做了些什么?自然是为了复仇而来。苏联为了抗击德军,在整个二战中,伤亡多达3000万人,这笔账该怎么算?

打下柏林,又导致苏军阵亡8万多人,负伤27万多人,这笔账又该怎么算?自然是要找柏林城内的男女老少算账了。

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是德国佬,就别想逃出苏军的手掌心。因此这段时间的柏林,堪称人间炼狱,不过也是情有可原,谁让柏林人如此痴迷于他们的元首呢?

这1个多月,柏林城内没有任何外国记者,也没有其他外国军队,整座城市被炸了个稀巴烂,只有苏军在这里,他们自然可以为所欲为。柏林城内的男人,但凡参加过纳粹的,抓到直接毙了,至于女人,不论有没有参加过纳粹,那可就遭罪了。

二、保住了柏林城内老百姓的小命。

别说1个多月了,哪怕是1个星期,如果没有人来管柏林,那这里也会变成一片混乱的人间地狱。

当时运送食物的渠道已经被切断了,战争将整座城市都炸成了废墟,要想活命,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没有足够的口粮。

这个时候苏军倒是没有忘记保住柏林普通人的生命,他们从军用补给中,抽取了部分粮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柏林,这才让城内的几百万老百姓活了下来。

尘归尘土归土,纳粹是纳粹,百姓是百姓,该报仇得报仇,该救援还是得救援。而且人只有活下来,才能体会到被复仇的痛苦。

此外,如果没有军队管辖,这座城市立马就会混乱掉,烧杀抢掠的事情,肯定会在城中此起彼伏。所以苏军来了以后,维持当地人的治安,倒也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摘取胜利的果实。

朱可夫可不是笨蛋,他之所以宁可伤亡30万人,也要拿下柏林,其实也有很重要的政治目的。

德国在当时的世界,科学技术和机械化水平,那都是顶尖级别的。那些科学家,给德国带来了太多高科技。不说别的,就说那些逃离德国,前往老美的犹太科学家们,后来一个个都成了科技大拿,瞬间把老美的科技带上了巅峰。

因此朱可夫这回是带着斯大林的政治任务来的,拿下柏林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抢夺先进的战略物资。当时但凡是钢铁造的武器设备,几乎全部都被苏军给拖回去了。

此外便是纳粹留下来的所有财产,当时斯大林让朱可夫进入柏林后,第一时间将柏林的黄金运走,这是战后重建的重要财产。

还有那就是人才,苏军手里有一张名单,按照名单抓人,把一票科学家都给弄走了。其实当时英美也都有一张名单,剩下的科学家则被它们俩给瓜分了。

这就是为啥冷战时期,苏联的科学技术能够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不得不说,德国科学家在当时的确非常牛。

结局:四家瓜分德国,柏林在苏军境内。

其实早在雅尔塔会议的时候,英法美苏四国已经商量好了,共同瓜分德国的地盘。其中柏林恰好在苏军的控制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哪怕是美军打下了柏林,在战后也得按照协议将柏林交给苏军。当然了,这过程可就不一样了。

既然如此,其他人又何必插手这件事呢?柏林之役结束以后,有意思的情况出现了。英美苏三巨头再次聚首,召开波茨坦会议,不过英美已经换人了。

英国人当初选海军大臣丘吉尔做首相,就是看他会打仗,而且是主战派。现在仗打完了,英国人也就不再需要丘吉尔了。以至于丘吉尔落选以后,拍着大腿叹息:英国人没良心啊!

尴尬的是,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是波茨坦会议召开的时间,结果7月28日,丘吉尔就被赶下台了,所以说7月28日以后参加会议的,是英国新首相艾德礼。

至于美国这边也好不到哪儿去,罗斯福就是那个倒在胜利前夕的人。罗斯福去世以后,副总统杜鲁门成了新的总统。只有苏联这边,依旧还是斯大林在位。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

柏林投降后,朱可夫为什么3个月后才严明军纪?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为什么?报复呗!估计这是大多数小伙伴给出的答案,这个答案不能说不对,但也不能说完全正确。

接下来咱就把这事给您分析一下,当然要想分析这事,咱还得顺着历史的轨迹,把事捋明白了。

咋说呢?柏林战役,这是苏联人单独拿下来的。

可在拿下来之前,英国人到是想要跟着凑个热闹,可打柏林这事美国人一点兴趣也没有,作为小弟的英国人也只能干瞪眼,跟着美国人去山沟沟里头去找什么德国人东山再起的资本——民族堡垒。

当然这山沟沟里的民族堡垒,事实证明就是个谣言。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拿下柏林是要死人的,英国人为嘛要凑这个热闹呢?”

很简单,柏林是德国人的首都,同样是纳粹的核心,搁到游戏里头是最终BOOS,把他啃下来,那就意味着手里会抓着一笔政治财富,依靠这笔政治财富,英国人多少可以建立起高那么一点的威信,那么在二战结束之后,就可以分配到更多的话语权。

显然美国人不喜欢小弟的话语权太多,于是带着他们去山沟沟了,当然英国人要是愿意自己去,美国人也不会拦着。

问题是英国人烧的汽油都要美国人提供,他不跟着美国人走,都是不可能的。

而拿下柏林的重任到了苏联这块,跟着就被分配给了朱可夫和科涅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

所以攻占柏林这事是两个人拿下来的,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那咋战后拿下柏林的功劳归了朱可夫呢?难道是他的官大?”

您自己听一下,都是方面军,您感觉呢?

其实在最初的作战计划中,两个方面军的进攻分界线划分中,整个柏林都是归朱可夫攻打的,不知道为什么,到了真正要进攻的时候,斯大林把两个方面军分界线给废掉了,而是将分界线划拉到吕本这块就不划了。

最终就照成了两个方面军同时攻入到了柏林。

而两个方面军攻入到柏林之后,斯大林又将整个柏林一劈为二,将柏林大部分的城市中心地带划拉给了朱可夫,这其中就包括了最后一战中的德国国会大厦。

所以拿下柏林这块,朱可夫的功劳是最大的。

至于斯大林为什么要这么划拉了三次,这也许是斯大林在战略和政治上的考量了,毕竟有一个竞争对手的话,可以将战事更快的完成。

柏林拿下来了,这就要说说朱可夫为嘛三个月后严明军纪。

首先一点,大家伙一定要明白的是,不管柏林是谁拿下来的,这个柏林并不归拿下来的这个国家单独占领。

因为在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就已经把这事给定下来了,由苏联,美国外带一个英国三方管理,啊不!最后经过扯皮,法国人也分得了一块。

也就是说柏林是由四个国家占领,片区已经划拉完毕了,苏联作为拿下柏林的国家,他仅仅是暂时管理而已。

在这里咱不得不说,法国跟对了大哥就是好,二战的时候投降的到挺快,二战结束了,还成为了战胜国。

好了,咱接着说。

也就是说最后苏联还是会将大部分占领区吐出来,交给其余的三个国家。

好吧,这里头就会产生一个心理作用,苏联的高级军官咱就不说了,至少士兵会很不痛快。

毕竟柏林他们可是伤亡了三十多万的代价才能拿下来的,而为这事死亡的人数就有八万多人,这里头美国,英国,法国可没有参与进来,最后捞果子的时候,他们到有一份,凭啥?

这口气没地出可不好,柏林这块聚集的士兵可不是一两万的,而是二百多万,这还是苏联这里的人数。

再加上,苏联人对德国人可是有着天然的仇恨,毕竟二战初中期德国人在苏联干的那点子事,已经不能用不地道来形容了。

您就想哇,这俩因素叠加到一块,这口气憋在哪里,可不怎么好。

接着咱在说另外一个问题。

其实柏林投降以后,朱可夫是一个军队将领,而对于管理战后城市这活不归朱可夫管理,而是他的手下第五突击集团军司令员别尔扎林担任。

而且还必须得说明一件事,打下柏林之后,朱可夫自己的事都很多,别的不说到五月八号结束的战事,到了五月中旬的时候,他就回到了莫斯科。

毕竟作为一名功勋卓著的将领,胜利了要阅兵了,他不在,能成吗?

而这次阅兵到了六月二十四号才结束的。

您就说吧,五月中旬,到六月二十四号,朱可夫其实是不再柏林的。

好了,咱接着说事。

占领之后,别尔扎林就将整个柏林划拉成了二十个区域,每一个区域都建立了区卫戎处。

所以实际管理柏林的是管理卫戎司令部。

当然这个时候的柏林很乱的,压根就谈不上啥秩序,毕竟战火之后的城市差不多就成了废墟,你根本就找不到一座完好的建筑。

各种交通你就别说了,公路,桥梁啥的,甚至市内的地铁这都坏的差不都了。

也就是说整个柏林除了苏联人,就剩下德国人,至于记者什么的,压根不会在这个时间点出现在柏林这块地方。

所以管理城市这块,除了卫戎区,不会有第三方监督的。

您觉得这事会咋样呢?维护秩序是需要暴力来维持的,其实警察也是一种暴力机关,但他们是被关到笼子里头的暴力机关,没有笼子的束缚,您知道会发生什么?

而且卫戎区要做的不仅仅是维护秩序,他们还要灭火,处理各种躺在地上的尸体,还要把埋在街道甚至是房子里头的地雷,炸弹给清除出来。

他们的事很多的,所以混乱肯定是有的,这个世界上,您要是想要找到一支严守纪律的部队,估计只有咱解放军能够做到,其他国家的部队,您就别想了。

想当年,咱解放军进入上海的时候,大家伙宁愿睡在大街上都不会去敲一个市民的房门。

这样的军队不多啊!

好了,咱接着说。

面对每吃没喝的德国老百姓,苏联人也不是干瞪眼看着啥也不干,他们还是运来了很多的食物,光土豆就有六万吨,各种牲口就有五万头,外加近十万吨的粮食。

五月八号柏林投降,直到五月二十五号这才在卫戎区司令部的批准下建立了警察局。

其实最初的混乱无序不是三个月,应该是八号到二十五号这段时间。

毕竟这段时间,刚刚占领了柏林,很多事情都要这个司令部来决定,来推行,维护秩序?这事压根就不会让苏联的军官们提起兴趣,只有大多数的事情都解决掉了,或者正常的运行下去了,他们才会想起维护秩序的。

而这个时间点之后,美国人带着他俩小弟,这就要来接受他们的占领区了。

所以在六月五号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就来到了柏林。

这个时间秩序在恢复,是比之前要好,但一些违纪的事情还是有的,那么艾森豪威尔的到来,让苏联人也知道,像之前那样是不行的,不然就有把柄落在美国人的手里。

当然艾森豪威尔来到柏林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处理那些个投降的德国军人。

这就有了对德管制委员会的出现,而且这个委员会是由四个国家来领导的,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

而筹建这个委员会显然没有朱可夫是不够压阵的,所以朱可夫忙完了自己的事,就回到了柏林。

这离柏林投降差不多有两个月的时间了。

当然在双方讨论这个委员会的时候,有点尴尬,毕竟一帮子将军讨论这种事显然不合适,艾森豪威尔还好一点他是一个偏向于政治型的将领,而朱可夫是一个天才般的军事将领,至于政治这块,他可以说和普通人没啥区别。

所以很多事其实是双方的大领导拍板决定的。

于是就在七月中旬的时候,斯大林,杜鲁门(罗斯福已经去世了),丘吉尔三个人又聚集到了波茨坦,这就是波茨坦会议。

双方开始了一场谈判,这种谈判你就别想了,一两天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在谈判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丘吉尔被他们家老百姓用选票给扔下了首相宝座,英国人临场换人了。

于是在谈判中段的时候,斯大林要面对的是两张全新的面孔。

总之会谈前,还是会谈后,斯大林是不高兴的。

丘吉尔去或者留,当然不会影响斯大林的高兴程度,或许斯大林还在暗暗的开心,毕竟丘吉尔可没少给他使绊子,所以主要是杜鲁门让斯大林不高兴。

因为杜鲁门居然威胁他?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们美国人造出一个超级炸弹!”

“这炸弹可是有相当的破坏力!”

秘密?超级炸弹?哦!这是什么?暗示?威胁吗?不就是原子弹吗?(这个时间点上,美国人还没有对日本人放原子弹呢!)

斯大林感觉杜鲁门把自己当傻瓜了,其实他知道原子弹的存在比杜鲁门还早,毕竟杜鲁门知道有原子弹的时候,是在罗斯福死后,他当上总统之后的事了。

七月十六号,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斯大林早就知道了,而且他们还弄到了原子弹的关键性的技术,相信一段时间之后,苏联也会有自己的原子弹了。

这说的有点远了,总之波茨坦会议结束之后,所有的事情就全部敲定了。

咋说呢?题主说的三个月的事,最为混乱的时候,也就是在五月八号到五月二十五号之间,而在五月中旬朱可夫就离开了柏林,再往后艾森豪威尔进入柏林,这事差不多就少很多了。

那么在六月二十四号阅兵结束之后,朱可夫才回到了柏林,再往后双方的BOOS都来了,其实也就不会有啥大的事情发生了。

所以这事还真就不在朱可夫的身上。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柏林投降后,朱可夫为什么3个月后才严明军纪?

看过电影《火与剑》吗?下集开始的那个镜头,送信的哥萨克被尖木桩从下面戳入,立在高杆上,目送波兰军队进军。二战中德国人也像波兰贵族那样,把被俘的苏联人,特别是女兵,用尖木桩从下面捅进去,立在阵地前,脚不能着地,人还活着,越挣扎,木桩扎入体内越深,十分残酷!苏联红军士兵每每都是穿过敌军阵地前被俘的自己人被德军树立的木桩“森林”进攻的,愤怒也是这样积累的,这些在《犁不开的冻土-莫斯科保卫战”》里都有记述……

德国人的残暴尽人皆知,攻克柏林后要苏联红军不报复,德国人自己都不会相信,就像日本人一直叨叨“安全”,中国人说我不会主动打你,日本人死都不相信,为什么?他自己心里明白,坏事做绝了,罄竹难书,自己都不相信别人不会报复他……

柏林投降后,朱可夫为什么3个月后才严明军纪?

德军:你们苏军不都是军纪严明么?为什么这么残暴?

苏军:你说的那些人,我认识,可他们已经死了!

对抗恶魔的恶魔

德国眼瞅着就不行了,此时在德国面前有两个选择,要么被苏联攻破,要么被英法联军攻破.

怎么想都是一死,但是德国有自己的小九九,无论如何也要顶住苏联的压力,尽可能向英国美国等这些国家投降,为什么?因为苏联和德国已经是世仇了。

这一下子彻底激怒了苏联,以至于在雅尔塔会议结束之后,苏联的军事统帅们就直接作出了决定,一定要通过快猛狠的攻势全方位的进攻柏林,尽最大可能在最快速度里面和时间赛跑。

于是,一场战争轰轰烈烈的战争开打了,这场战争的统帅是朱可夫,他率领了两大武装集团,对外他则直接表明此次战争:不计伤亡的进攻!!!

这句话的分量就不言自喻了,但是伴随着德军异常顽强的反抗,不计伤亡的进攻,也慢慢的出现了问题。

于是朱可夫直接改变了战略战术,在狭窄的小巷或者一些难以突破的档口直接命令:火箭筒、坦克直接开炸,就这样,一条街道一条街道的往前推进,一个房子一个房子的往前进攻。

所有的部队一分为二,白天你们这一伙部队负责往前进攻,晚上另一批部队顶上来,继续往前进攻,简而言之,不给德军任何喘息的时间。

短短的16天,苏军就直接攻到了柏林,彻底把德国拿下了,那自此开始苏联做了什么事情呢?

第1点,拒绝谈判,必须无条件投降。

在邓尼茨接受职务之后,面对越来越紧的包围圈,没招了,找到了朱可夫,告诉他:我们能不能停一下先谈判,朱可夫直接告诉他不行只能是无条件投降,不谈判。

朱可夫表示:希望10分钟后投降,否则就地歼灭。

第2点,无数的德国女人遭了殃。

苏军已经杀红了眼,但奈何敌人的骨头太软,直接投降了,此时的苏军一肚子的怒火无处发泄,瞅来瞅去瞅到了德国女人。

于是一场历时三个月的侮辱德国女人的事情,在苏军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几乎在柏林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这种情况发生,而诡异的是并没有人阻止。

第3点,一场彻底的混乱。

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里面,德国的大量军人直接被关进了战俘营,而苏联的士兵把怒火一次又一次地发泄到了德国的普通士兵,普通百姓以及妇女身上。

这中间的一些数据根本无法统计,事实上也没有人去统计,因为这个时候的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正在忙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签订投降协议。

而这场持续了三个月的混乱,在朱可夫决定严明军纪之后,慢慢的开始有了收敛,整个德国又恢复了初始的样子。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看这一段历史,仿佛德国才是受害者,苏联是恶魔,真的如此吗?并不是,事实上苏联人只是用事实行动告诉德国,血债是要用血来偿的。

那么德国究竟怎样得罪了苏联,又给苏联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导致苏联对德国的仇恨上升到了极致呢?

其一,德军主动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在德国无止境的领土扩张的过程当中,英法两个国家就已经意识到了危险,但是此时的英法万万不敢任意地卷入战争。

毕竟经历了第1次世界大战,就已经把英国、法国折腾得够呛,如果再来一次战争的话,那麻烦可就大了。

怎么办?将战争东引,最好让德国和苏联死磕,那对自己就大吉大利了。可没有想到苏联那边反将了英国、法国一军,直接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苏德战争的爆发则直接意味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失效。

于是在1941年的6月22日,当纳粹德国直接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时候,包括但不限于匈牙利、芬兰、罗马尼亚等诸多仆从国以及德国的部队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我们称之为巴巴罗萨计划

这一句话直接导致近550万人,47000门大炮,4900架飞机等多种武器,从北方、南方、中央三个不同的方向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战役。

短短18天的战争

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的时候,德军直接派出了刚才讲到的三路大军,然后分别突进,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最短时间之内获得最大的战争利益。

尽管根据不同的史料研究表明:苏联很有可能在德军进攻之前就已经了解到了德军的动向,但是从当时的战况来看,苏军明显准备不完善。

而且还有一些小道消息说苏联虽然得知了德军要和苏联发动决战,但是苏军根本不知道德军什么时候来,怎样来,以及以何种方式发动进攻。

针对于这些小道消息,我们只是看看就行,没有必要太过当真,毕竟去证实真实的情况是如何的,恐怕难度很大。

而直接到了开战的前一天,苏军才知道了德军的具体进攻时间,但仅仅只有一天的时间,即便是现在高精尖的武器装备的准备以及人员的投送都来不及,就更不用说第2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了,所以当苏联得知了准确时间之后,根本来不及准备。

于是就发生了这一场非常典型的战役,在第1天的战斗当中,苏联红军直接损失了1200架飞机,而1200架飞机当中的800架连起飞都没来得及起飞,直接被炸毁了。

在18天的时间里面,德军突破了苏军的防线,直接往里面突刺了600公里左右。

三大战线苏军的损失情况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部战线,中部战线是整个德军重点突破的地区,因为这个战线太过重要。

而在德军对苏军实现合围之后,白俄罗斯首都直接被沦陷,同时苏联万万无奈,只能退败350公里左右,这一场战役就导致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的损失在50%以上。

紧随其后,德军又展开了第2次合围,在这一次合围当中,苏军已经做好了准备,所以德军的合围进度变得很慢,但即便如此,当实现合围时也歼灭了苏军近30万人。

至于北方战线那就没什么说的了,短时间的碰撞之后,苏军直接溃败,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的损失人员达到了60%以上,苏联丧失了对波罗的海沿海地区的控制权。

基辅战役让苏联受到了重大损失

为什么不讲南方战线呢?因为南方战线太过特殊了。

在南方战线当中,德军的进度相对比较缓慢,但是在1941年的9月15日发生了转机,这一次转机有着一个经典词汇来形容,那就是基辅战役。

基辅战役当中苏军是如何战败的,是如何损失的,就不多讲了,我们先拿出一组数据来给大家看一下。

此次战役,苏联军队的70个师,有少数人逃了出来,60余万人被歼灭。

而在这60余万人当中,真正可怕的是有6万名军官被歼灭,这对于苏联来说是绝对意义上的重创,甚至希特勒还把这一次围歼称之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

于是在1941年的11月17日的时候,苏联实行了一个新的作战指标,那就是焦土抗战,什么叫做焦土抗战?那就是苏联红军后退可以,但是后退的过程当中不能给德军留下一粒米一粒粮,他们就算占领了这一片土地,什么也拿不走。

一时之间,整个苏联被德国侵占或者即将被德国侵占的地区,全都被放火烧毁,甚至还动用了大炮,火箭炮,空军等诸多力量直接摧毁了前沿阵地的40~60公里的纵深地区。

一场战争打到这种情况下也就没趣了,苏联已经被德军逼到了墙角上,甚至苏联还亲手炸毁了第聂伯河水电站上面的大坝,逼的苏军,自断臂膀。

紧随其后,苏联又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转移,把绝大多数的工业通通转移到了大后方。

这个时候就已经不管是男的是女的了,能拉上战场来的通通拉上战场来,比如以朱可夫大将为核心重组的部队和防线,就组织了大量的妇女到前线去修筑工事。

而这个时候的苏联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语,在这些宣传语中能够看到他们对于德国的无比痛恨,我拿出其中一条来给大家看一下,苏联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杀红了眼的苏联,直接在1941年11月7日组织了红场阅兵,红场阅兵结束之后士兵直接奔赴前线,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自喻,最起码斯大林以及整个苏联已经表现出来了姿态,想打那就打到底,打到头看谁能赢。

德军的惨无人道

在德军俘虏了大量的苏军之后,强迫苏军成为苦力,修筑一系列的工事,运送大量的货物,在这期间有很多的苏军俘虏直接被累死,存活率很低。

而根据一些不确切的数据,估计二战中苏军俘虏共有525万到570万是被德军俘虏的,这些人口当中有将近225万到330万人是死于纳粹集中营的。

这个数据的准确有否,不得而知,但是却触目惊心。

而苏德战争导致德军伤病约700万,死亡及失踪约380万,被俘虏约160万。

苏联红军死亡及失踪915万,被俘人数446万,伤病1832万。

这里的数据只是一个预估数据,大家看一下就好,因为这些数据可能会存在上下冲突或者不准确的情况,但是大体应该如此。

除此之外,有1740万苏联平民以及220万德国平民死于战争。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苏军占领德国之后的那三个月暴行,这一切好像也就可以理解了。苏军跟德军早已经是不死不休,而德军通过这一次战争给苏联带来了无法比拟的伤痛。

相对而言,苏军的三个月暴行好像压根不值一提。

当然,第2次世界大战对当时的世界体系格局也产生了极其微妙且极其深远的影响。

就比如英国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国际话语权慢慢跌落,而另外两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却慢慢提升,那就是美国和苏联。

柏林投降后,朱可夫为什么3个月后才严明军纪?

1945年5月,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光荣和胜利就是攻克柏林,而担任此役的指挥官朱可夫,也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巅峰。然而,胜利的欢呼还没有停止,苏联与西方国家的暗战,无论是在同盟国会议上,还是战场上,早已针锋相对的开始了。

就连即将失败的德国,也因“价值观”的不同,将其武装力量的2/3用在苏军方向上,甚至投降时也希望美、英军队来受降。这让苏联人对此十分愤怒,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深刻地意识到要通过攻克柏林,来显示苏联的强大。

迅速而凶猛地攻占柏林,打消西方国家的幻想。

按照雅尔塔会议的要求,美、英、苏三国对战后的世界格局进行了划分,特别是规定了柏林由苏军控制。随着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抵触情绪越来越高,甚至摆出不惜一战的架势,苏联统帅觉得有必要通过“快、狠、准”的攻势,打掉他们的幻想。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苏军最高统帅部安排两大武装集团,从柏林城的东面和南面开始攻击。朱可夫也为了实现最大的辉煌,不计伤亡的命令进攻。但是,德军凭险据守、负隅顽抗,一度让朱可夫的部队寸步难行,他决定调整部署。

首先,改变坦克优先的战术。城市作战道路狭窄,易受障碍物限制,过去靠坦克为攻坚力量的模式,不适合在城市中展开。应该与诸多兵种协同作战,先是不计后果的狂轰滥炸,而后是手持喷火枪、火箭筒的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逐楼清剿。

其次,给各集团军分配详细的攻击目标。组建突击群,大胆穿插、分割包围,使德军不能将兵力集中使用,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并给各部队规定了具体的街道、广场,不按时完成的军法从事。这样既可以鼓舞士气,又可以快速地对敌逐个歼灭。

更关键的是,为了不给对手任何喘息的机会。朱可夫要求各集团军按照大纵深梯次配置,白天由第一梯队进攻,夜晚改由第二梯队,人员换班休息,进攻不得停止。也就是说,全天24小时进攻,不给对方组织防御的时间,加快战役进程。

这个方法很奏效,短短16天,苏军就攻克了柏林。按照美军的计算,如果攻克柏林,美军的伤亡数字在40万人以上,而苏军伤亡30万人。这样的战果,让西方国家意识到苏军的实力,与自己至少是持平,以军事威胁达成目的,已不可能。

苏联也希望通过这一战,加倍的复仇,彻底打疼德国。

德国入侵苏联留下的伤痛,让每一名苏军官兵恨之入骨,他们对德军不会有太多的怜悯。这也成了德军拼死抵抗的重要理由,相比较而言,德军官兵更愿意向西方国家投降。然而,苏军不可能给他们“心存侥幸”的机会。

在苏军猛烈的攻势下,德国的“达官贵人”们也开始寻找出路。戈林要求获得德国领导人的位置,而后与英、美两国谈判,共同对付苏军,但遭到了拘捕,免去了一切职务。更过分的是,希姆莱擅自私下与英、美缔结合约,未果后逃跑。

德国元首死后,邓尼茨接任职务。面对苏军的炮火更加紧密,包围圈也是越来越小,为了拖延时间,邓尼茨安排代表与朱可夫进行谈判停战事宜,朱可夫一口回绝:“只能是无条件投降,不谈判!希望10分钟后投降,否则就地歼灭”。

说白了,朱可夫就是用这种威严、鄙视、不容商量的语气,表达出他对德国人的愤恨。投降,对于任何一名军人来说,都是一件极其难堪的的事情,更何况是自己曾经蔑视的对手。果不其然,10分钟后,德军的答复是:“拒绝无条件投降”。

被激怒的苏军以更猛烈攻击作为回应,直至德军无条件投降。战役结束后的柏林一片废墟,但灾难还在继续,苏军又将复仇的目标转向德国女人,到处都有女人被欺辱的喊叫声,这样的行为持续了3个月,朱可夫才严明军纪,约束官兵行为。

如果从道德的角度讲,苏军的行为显然是令人发指的。但从其民族特性来看,苏联人很在意复仇,甚至是通过加倍复仇的方式,让对方不再有挑衅的想法。此时的德国人,只能是敢怒不敢言,而这恰恰是苏军希望看到的结果。

背着“国仇家恨”的邓尼茨,开始挑拨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他派人到盟军司令部找到艾森豪威尔,就投降事宜进行谈判。艾森豪威尔单方面邀请苏联代表,在法国兰斯接受了德国投降,苏联立刻照会盟军司令部,投降仪式只能在柏林举行。

朱可夫将代表苏联出席受降仪式,并接管柏林。

1945年5月7日,在法国兰斯盟军总司令签署的德国投降书,对苏联统帅而言,这种做法显然是德国人在挑拨离间,更是对苏方的不尊重,他必须制止对方的不当行为。2天后,朱可夫抵达柏林的受降仪式会场,他坐在了桌前居中的位置。

尽管其他各国代表都十分清楚他的用意,但也没有提成异议。在他们看来,柏林是苏联人控制的,“东道主”理应坐在中间的位置。当德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一行人,来到会场坐下签署投降书时,试图要求将文件送到他的面前签字。

这个“无视”的举动,惹怒了朱可夫,他厉声喝道:“让他们到这儿签!”凯特尔只好极不情愿走过去签字。德国代表退出后,朱可夫以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名义,向与会代表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大家相互拥抱、握手,尽情的欢呼,庆祝胜利。

更让朱可夫惊喜的是,苏联举行盛大的胜利阅兵,由他担任阅兵首长。这一天,朱可夫胸前别着闪闪发光的勋章,骑着一匹强壮的战马,在一片“乌拉”声中,检阅了苏军官兵,这是对他最好的褒奖,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刻。

受此影响,回到柏林的朱可夫向盟军建议,在柏林也举行一次胜利阅兵,得到了艾森豪威尔等人的支持,并决定阅兵首长由苏、美、英、法四国驻军总司令担任。这个想法,得到了苏联统帅的赞许,在他看来,这是缓和双方关系的好机会。

然而,就在阅兵的前一天,其他三国的总司令都因故不能参加了。这下子,让阅兵的规格降低了不少,并让人误认为,这是苏联单方面自己搞的阅兵,和其他盟国无关,更不会体现出四国友好的局面。

这个变故,朱可夫立刻通知了苏联统帅,得到的答复是照常进行。尽管阅兵式进行的有声有色,但朱可夫很明白,由于双方的“价值观”不同,矛盾会越来越突出,不参加阅兵式只是“毛毛雨”,更多不可调和的争执还在后面。

作为国家关系来讲,始终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作为军人的朱可夫也只能放下私人感情、朋友交情,在国家利益面前,义无反顾地维护自己的祖国。尽管他不愿意这么做,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这个道理。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可夫传》、《回忆与思考》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