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是怎么判断对方炮兵在哪的?

在连续剧历史的天空当中,有过这样一个情节:

朝鲜战争爆发后,志愿军某师师长姜必达(姜大牙)率领本部官兵入朝作战,原国民党军校科班出身、解放战争中加入我军的陈墨涵担任该师参谋长。一天晚上,该师官兵利用夜色秘密行军,由于在朝鲜战场上夜战是我军最经典的特色,也让美军惊恐万分,因此在夜间经常对可疑地点展开火力袭击。

这一天晚上,姜必达和手下官兵利用夜色在山路上秘密行进,前进途中,志愿军突然遭到连续20多发大口径榴弹炮的袭击,由于这股炮击并没有停顿,而是20多发炮弹几乎在同一时间砸了下来,因此姜必达判断,袭击他们的是美军一个标准榴弹炮营。因为美军一个炮兵营的火炮数量大概也在20门左右。而参谋长陈墨涵根据看到敌方炮弹出膛的火光再到炮弹爆炸,中间相隔了大概20秒,再根据美式榴弹炮每秒650米左右的速度,判断这个炮兵营距离志愿军大概13公里左右,进而该步兵师根据两位师级领导的预测,迅速做好了安全防卫工作。

可以说在炮兵定位雷达问世之前,老兵的经验判断是侦测敌军炮兵方位的主要方法之一!当然,光靠着人体器官的功能肯定不行,必须还要借用更精密的仪器设备。在近代战争中,寻找敌军炮兵阵地的设备有很多,而其中几个常用的主要设备,就是侦测气球、声测设备和飞机侦查等。

所谓侦测气球,在20世纪之前就已经出现,多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侦测气球更成为了主要参战国家的在战场上的重要观测设备。它通常由热气球或者飞艇类气球组成,地面部队利用钢索控制气球起降,观测员在几千米的高空中,利用更大的视野范围追踪敌军炮兵阵地。

由于地球是圆的,地面也成曲面化状态,单纯的在地面观测,视线会受到很大范围的限制,而观测员升入到高空上,方圆几十公里都处于他的视野之下,除非有特殊的障碍物阻挡,否则敌军的炮兵阵地难以隐形。

而声测设备,则是一种特殊的顺风耳,侦查小组通过设备对准不同的方向,侦听所对方向可能传来的炮声,一旦在某个方向听到了炮弹出膛的响声,便立刻以此方向为基准点,开始进行左右角度的移动。通过不同方向角度炮声的分贝程度,来推算出敌军炮兵阵地的精确方向。一旦确定了大概方向,在如同文章开头那样,根据开炮时可能发出的光速和声速,以及炮弹落地爆炸的时间差,来计算敌军炮兵阵地距离己方阵地的距离。当然,这样的操作较为复杂,也需要一定水平的经验和数学知识。

飞机侦察,这就更不用多说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侦察几乎成为了对地面所有军事目标进行侦察的最有力武器,越是掌握制空权的国家,越在这样的侦察对抗中占据上风,毕竟整个天空都是他们的!

飞机利用自己的高速度和高空视野,在短时间内横扫整个战场,任何大面积的阵地都难以躲过飞机侦察的眼睛。更重要的是,随着飞机的发展,加装了机枪和炸弹的飞机更可以在发现敌军炮兵阵地的同时,对敌军炮兵阵地展开火力压制。而缺乏防空能力的炮兵阵地在敌军的空中打击面前,是完全没有还手之力的!

例如,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在战况最激烈的时候,参与反击的我军动用了陆军最大的杀器——德国32倍150毫米榴弹炮,由九门150毫米榴弹炮组成的炮兵营,秘密进入战场,设定方位后立刻向日军阵地开火射击,巨大的杀伤力炸的日军人仰马翻。甚至日军参加此役被摧毁的30多辆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毁在这款榴弹炮的射击之下。但受困于空中的劣势,我军的炮兵阵地只能进行不断更换,炮兵部队进行短暂的射击后迅速转移,在寻找新的阵地重新进行炮击准备。正是在这种不断循环的转移之下,日军动用大量飞机进行多日的侦察搜索,也未能有效发现我军炮兵阵地。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对策,在炮兵定位雷达没有问世之前,炮兵与反炮兵作战就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不断拉锯展开。

在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是怎么判断对方炮兵在哪的?

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有经验的炮兵可以通过停声音大致判断出炮弹来袭的方向和炮弹落点,但没办法准确判断敌方炮兵的距离,所以还需要及时派出炮兵侦察员,就是集结号里赵二斗干的那个活。炮兵侦察员找到敌方炮兵后,对地方炮兵阵地进行测距,然后根据自身坐标和己方炮兵阵地的坐标,可以通过三角函数快速计算出敌方炮兵阵地相对己方炮兵阵地的方位和距离,然后引导己方炮兵进行反击。所以定位敌方炮兵的三要素:网格地图,侦察员,带测距功能的观察镜。反击的时候可以告诉炮兵方位和距离,也可以直接把应该覆盖地图上哪几个格子报给炮兵。

德国的SF.14.Z 炮兵侦察镜

加拿大士兵使用的炮兵侦察镜

炮兵使用的地图,是一种网格化地图,覆盖时一般时可以报格子坐标来覆盖

不过这对炮兵观察员本身的素质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而且人毕竟不是100%可靠的,对方的炮兵如果隐蔽的好,实际作战中没法准确找到对面炮兵阵地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今天炮兵雷达已经普及,定位起来已经方便多了。现在除了炮兵雷达,还有一种技术,就是麦克风阵列定位法。通过在不同位置部署麦克风形成的被动声源定位系统,可以较为准确计算出炮弹的飞行轨迹和落点。美国也拿这种技术用在装甲车上,来定位敌方狙击手的方向。

可以侦测炮弹来袭方向和落点的被动声源定位系统

在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是怎么判断对方炮兵在哪的?

谢谢邀请。

很荣幸当了多年炮兵侦察兵。

在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判断对方炮兵阵地位置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炮兵侦察,具体讲就是敌后侦察和抵进侦察。

有很多方法可以直接或间接扑捉信息,发现并定位敌方炮兵阵地位置,并火力压制、摧毁、歼灭之。

详细的你可以百度“炮兵侦察”,这已经不是秘密。

在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是怎么判断对方炮兵在哪的?

谢谢邀请!兔哥回答:按照题目所示,判断对方炮兵位置,也就是说如何打击对方的地炮阵地了。其实地炮雷达的发展是落后于高炮雷达的,主要是地形的限制。即便是今天对于地炮阵地的雷达侦查也不能完全依靠雷达,这是因为,地炮阵地可以预先设置,但火炮并不进入阵位,也可以临时设置,打完几发就快速撤离,还有就是火箭炮,自行火炮随时都能发射,同时随时可以变换位置。从侦查寻找对方地炮阵地的角度来说,现在的地炮雷达有两个工作模式存在,一个是通过探测对方炮弹来袭方向、射角、距离来分析其位置,例如,著名的辛柏林雷达就是这种工作模式。

第二种是直接探测对方炮兵阵地,不过这个模式实战中的作用不大,因为炮兵阵地都有隐蔽措施,而且如果受地形遮挡也无法寻找。第一种的地炮雷达模式现在也受到了挑战,原因就是自行化火炮的发展,具备及打及撤,变换阵地,这样就给反击带来了困难。无人机,卫星技术的发展是战场敌情获得的重要手段,另外,发现后的快速反击是决定能否消灭对方地炮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付机械化作战模式的地炮部队,需要信息化体系的支持才能获得实战效果,这也是为什么部队作战模式从机械化迈向信息化体系作战的原因,一句话,节奏都快了,必须具备以快制快的本领。

地炮的发展可不是天生就有雷达、信息化体系支持的。早期如何能够找到对方的地炮阵地呢?下面就说说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过去部队中都有侦察兵,现在依然有,也都知道侦察兵都是有点功夫,擒拿格斗、武装泅渡、敌后侦察、化妆侦察、抓舌头(俘虏)等等,很神秘。侦察兵们为什么要抓舌头?刺探情报,侦察兵被喻为首长的耳目,没有雷达、卫星、等等新技术前,指挥员如何制定作战计划?怎么能知道对方有多少人,什么装备,等等信息都来自于侦察兵。可以说是侦察兵在指导指挥官在制定作战布署。早期的侦察兵非常重要,没有侦察兵指挥官们就是聋子、瞎子。

地炮阵地也是侦察兵们重点寻找的目标,敌后侦察是侦察兵八大训练科目之一,就是渗透敌后去寻找炮兵阵地。早期的炮兵阵地并不难寻找,通常的阵地设置都和前沿阵地有一个大致固定的距离,而且车辆、马匹来往也容易判断,还有就是阵地设置后基本不动,不会像现在到处乱跑。最困难的是怎么进去,这是最难的,所以,侦察兵们才训练一些本领,单兵技能要求高,遇山攀登,遇水泅渡。侦察兵把侦察到的敌情信息通过电台后送到指挥所,侦察兵都需要会地形学,识图用图,这是有电台才能做到的,没有电台怎么办呢?

早期没有电台,都是侦察兵把目标标注在地图上,然后送回情报,信鸽也是一个情报传递的手段。感觉是不是很原始,但确实是这样的,全部依靠侦察人员。空中侦察起源也非常早,没有雷达时就有了飞机,飞机用于战场早期就是搞侦察的,开到战场上看看对方的兵力部署情况,火炮阵地在什么地方了,标在地图上,回来告诉指挥官。早期就是这样寻找对方炮兵阵地的,寻找炮兵阵地也是一个首要任务。战争催生武器装备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侦察与反侦察共存的。正是这样的矛盾相生相克才促进了武器装备的发展进步。目前已经形成了陆海空天电网的信息化作战模式,战争节奏更加快速而精准,当然,反制手段也更加有效,所以,矛盾对抗还要继续下去。

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在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是怎么判断对方炮兵在哪的?

1949年1月间,东北野战军某炮兵部队的侦察连长,带着一个报务员、一个炮兵见习参谋、一个侦察兵组成“炮兵观察小组”,在总攻之前潜入天津城区进行观测,为东野炮群指示方位,这就是最原始的判断敌人炮兵位置的观测手段,结果同志们打野救人去了,嗯,这就是《解放·终极营救》。

片中关于炮兵观察的军事专业展现出三个要素,第一是观测小组要爬楼登上制高点,这是炮兵观察的基本条件,同样敌人的炮兵也是如此(小组成员因此直接被轰掉楼下一个),以保证视野开阔。第二是望远镜稍微业余了些,要用专业的“炮队镜”。第三就是得有电台或者步话机,随时跟后方炮群进行联络,报告坐标和炮击效果。

先说炮兵雷达,它的准确称谓是“炮兵侦校定位雷达”,也有的产品称为“反炮兵雷达”,基本原理就是通过雷达反射波,根据敌方炮弹的落点和轨迹,来计算和追踪其发射阵地的位置,为己方的炮火反制提供精确坐标资料。炮兵雷达甚至可以判断出对方火炮的口径,一般用于定位15公里到30公里范围的重炮(榴弹炮或者火箭炮等)阵地,误差半径在8到12米左右。

最早研制炮兵雷达的是美国,大约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开始,越战时投入实战,基本上越军大口径榴弹炮一开火,就会被美军炮兵定位雷达捕捉到大概位置,然后美军的重炮和飞机就一涌而上进行打击,因此战场效能还是不错的。但是炮兵定位雷达也有缺点,那就是近距离是盲区,同时不能观察到炮击效果从而及时修正,还是需要人力观察和炮兵校射飞机来辅助。

所以在炮兵雷达没有问世的二战时期,主要还是依靠炮兵观察员的肉眼搜索和小型炮兵校射飞机的巡航,而炮兵观察员最专业的家伙什当然就是“炮队镜”。炮队镜是由两个单目镜筒组成的,为了防止观察员遭敌火力袭击,一般设置成为双筒的潜望镜,这样观察员便可以躲在战壕或者掩体里面,从容地搜索和定位敌方炮兵阵地。

当然,炮队镜也可以成为司令部人员观察战场、搜索目标和侦察地形的专业用具,二战影视中的苏德两军高级指挥官,大多用炮队镜观察敌情,既安全又清晰,放大倍数可在8到16之间。炮兵则主要用来观察和测定敌炮阵地、观察射击效果和测定弹着点偏差量等等,至于炮队镜太专业的密位啊、仰角啊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我军在战争年代装备的炮队镜较少,主要原因是对手也比较落后,尤其是日本人把“九三式八倍炮队镜”那是当成宝贝的,即便投降之前也多半毁掉了,所以东野剿获的也不是很多。“九三式炮队镜”又被称为“重观炮队镜”,是日军山炮和野炮兵重观测车的制式装备,全重29斤,质量也相当可以,一直到抗美援朝时我军还在使用。

八路军缴获的第一架“九三式炮队镜”,是陈赓将军的386旅在1939年2月的“香城固伏击战”中得手的,当时干掉了日军一个步兵中队和一个炮兵中队。至于炮兵校射飞机,解放前我军肯定没有条件装备的,苏德两军战场上配备很多,那毕竟是现代化的大炮兵战争。日军的炮校飞机则主要配备给了正面战场的野战部队,比如第11军、第23军等等,因为八路军也没什么炮群可以侦察。

为了弥补肉眼观察、炮校飞机两者之间的盲区,日军在抗战时期还使用了观测气球,观察员站的更高、看的更稳定,这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产物(法国人发明的),但鬼子欺负中国军队没有制空权,所以也敢放胆使用。比如1937年淞沪会战的时候,日军炮兵就升起了观测气球,用以对中国军队的炮兵阵地进行观察和测距,这玩意虽比较古老,但是它一般升起在日军阵地的后方,尽管其防护能力特别之差,但普通的步机枪射程都不足以干掉它。

后来在日寇进攻南京时,就在城外升起了几十个气球(编有专门的气球中队)观察南京城的部署,日寇凭借着气球观察得到的准确信息,再指挥炮兵开火,所以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射向抗日军队的阵地。这就是我们技术和装备落后的结果,同样是这玩意,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场上,鬼子只要升起来就会遭到苏军飞机的射击,那么大一个薄皮氢气球,飞机扫射非常轻松,所以日军后来都不敢用了。

现代科军事技的发达,侦测敌方炮兵阵地就更简单了,高空有卫星、低空有无人机、地面有相控雷达,再加上先进的计算机(测算+火控)系统,定位和测距非常简单迅速,炮兵阵地那是无处遁形的。

在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是怎么判断对方炮兵在哪的?

谢邀,没办法。

很多人回答是靠声音来辨别,其实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很多人都相信这件事情的。

在1913年一个德国军官申请了利用麦克风阵列侦测炮兵方位的专利。

在数公里的范围内放置多个麦克风,统一进行录音,然后播放出来,用秒表计算不同的麦克风所接受到的炮声时间差,然后再利用三角定位法来判定对方炮兵阵地的位置。

听起来似乎很合理,而且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德国也一直在用这个方式搜索盟军的炮兵。

在一战结束后,1920年的时候法国甚至也按照这个专利做了自己的炮兵侦测系统。

现在还在博物馆里面摆放着呢。

但是问题点在于,当时的技术很难分辨出炮声和回声,并且计算的精度也达不到测定精确距离所要求的测量精度。

而炮兵阵地的范围其实都并不大。

精度差了几百米根本对人家的炮兵阵地没有任何威胁,所以啊在二战中期德国和盟国也就完全不用这种技术来侦测对方的炮兵阵地了,而是直接派侦察机去找炮兵阵地。发现炮兵阵地后,侦察机会呼叫己方火炮进行射击,这时侦察机再根据弹着点的偏差不断的给后方信息,让后方修正火炮射击方位。

直到二战结束后,50-60年代,电子技术、晶体管的出现才让电子设备可以精确的测定炮弹声音的定位数据。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炮兵定位雷达就被制造出来了。

也就没必要用其他的方式再侦测炮兵阵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