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最大的战略集团是如何消失的?

1944年,美国取得了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的胜利,彻底“踹开”了日本所谓的“绝对国防圈”。如果说在前期的战役中,日本海军还有些反抗能力的话,现如今也彻底地消耗殆尽,太平洋上的主动权完全由美军掌握。

但夺取塞班岛还是让尼米兹等人见识了日本人的“顽强”,决定绕开菲律宾,直攻台湾和厦门。“好面子”的麦克阿瑟却坚持进攻菲律宾,他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日本要重点保守的也是菲律宾,但已无法阻挡盟军的脚步。

在菲律宾,日本部署了最大的一个战略集团。

日本在战争初期,曾试想攻占美国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菲律宾后,与其进行谈判,迫使对方求和,继而实现称霸太平洋的野心。没成想,美国人非但没有求和的意思,反而在各个方向上采取攻势,自不量力的日本人开始渐入颓势,毫无招架之力。

菲律宾是日本从南太平洋获取石油,及其他战略物资的必经之路,一旦被掐断,逃亡新加坡的联合舰队,就算是能够安全返回本土,也将面临断油的危险。舰队司令丰田副武建议放手一搏。于是,日军投入了太平洋战争中最大的战略集团。

首先,扩充防御兵力。将驻守菲律宾的第14军升格为第14方面军,并从关东军和中国战场上抽调了7个师团加强防守,第14方面军已达40万人。连同其他空军、海军的部队,总兵力达63万人。最后一搏,也是最大的一搏。

其次,海军倾巢出动。丢失菲律宾对于海军来说,就是死路一条,反正都是死,干脆拼一把。丰田副武的想法是,以没有舰载机的4艘航母做诱饵,其余60艘各类水面舰艇与美国海军进行一场“面对面”的厮杀,尤其是发挥战列舰的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这么大一支战略集团由谁来指挥?日军大本营想到了曾经横扫东南亚的“马来之虎”山下奉文。他因为在日本政坛的“二二六事件”中,幕后操纵,故意放纵手下参与刺杀,被小肚鸡肠的东条英机贬往东北,担任一闲职。

这一闲就是2年多,现在日军节节败退,前线吃紧,才想起他。换做谁,都会有一肚子怨气,这分明是去当炮灰,尽管不愿意、不情愿,但命令难违,山下奉文只好接下这个“烫手山芋”。不管怎么说,日军的最后一搏还是挺“唬人”的。

没有想到的是,日军在接下来的作战中,却显示不出多强的战斗力。

能够争取进攻菲律宾,对于爱出风头、好面子的麦克阿瑟来说,是个“一雪前耻”的好机会。现在的美国西南太平洋舰队,陆、海军总兵力达50万人,其中登陆部队20万人,海军拥有包括35艘航母在内的近900艘各类舰艇,为登陆提供了保障。

在美军登陆莱特岛的战役中,日本与美军在莱特湾海域,进行了一场“一边倒”的海战。原本想当“诱饵”的4艘航母,还没有诱惑成,就被炸入了海底,剩下的战列舰等舰只就像“待宰的羔羊”,美军飞行员 “撒着欢” 似的进行攻击。

在灵巧的飞机面前,失去战机保护的日本海军舰艇,显得十分得笨拙,丰田副武眼看着自己的军舰一艘接一艘被美军击沉,而代表联合舰队形象的“武藏号”战列舰,竟被100多架战机围攻,很快沉入了海底。莱特湾海战,日本海军仅4天全军覆没。

如果说能给美军造成损失的,也就是“神风特攻”了。面对这样的惨状,日军大本营走投无路,想出了拼死一搏的打法。就是在飞机上装上足够的炸药,发现对手舰艇时,连人带机一同撞上去,破坏力非同小可。

第一次进攻,美军就被击沉了2艘航母,尝到甜头的日军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接连派出“神风特攻队”。“打顺手”的美国海军,也确实被这种“变态不要命的打法”所震惊,一时竟然没有对付的方法。但对局势来说,日军这种打法于事无补。

莱特湾海战的惨败,并未改变日军坚守莱特岛的决心,不断地增援,岛上日军一度达到了7万人,但在美军的严密封锁下,在50天的战斗中,日军阵亡6.8万人,美军伤亡1.2万人。这也是美军第一次在一场战役中,歼灭3个日军师团。

此时的“马来之虎”早没有了“虎威”,倒成全了麦克阿瑟的“作秀”。

莱特岛战役的惨败,驻守吕宋岛的山下奉文手里只剩下28万人,不仅兵力分散在各岛,而且装备少得可怜。更让人绝望的是,援军遥遥无期、不知猴年马月能到,再加上近2个月不分昼夜的狂轰滥炸,毫无斗志的山下奉文收紧兵力,决定在陆地上与美军较量。

这反倒成全了麦克阿瑟的“表现欲”。1945年1月9日,他组织了20万人的登陆部队,在一千多艘各类舰只和一千架战机的支援下,在吕宋岛的仁牙湾登陆。奇怪的是,竟然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登陆部队长驱直入。

麦克阿瑟激动地站在他的旗舰上,看到千军万马顺利登陆的一幕,他迫不及待地要踏上菲律宾的土地,兑现其2年前的承诺:“我会回来的”。为了这一刻,他精心准备了一番,穿着笔挺的军装,嘴里叼着玉米烟斗,踏上了他久违的土地。

更让他洋洋得意的是,衣领上又多了一颗将星,成为五星上将,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巅峰。现在可谓是“荣归故里”,在蜂拥而至的记者面前,麦克阿瑟大踏步地走在海水里。这个场面,一时成为美国国内最具热度的新闻,他的虚荣心再次得到了满足。

然而,在日军的顽强的抵抗下,美军的进展很慢,一个多月后,才攻取了马尼拉,剩余的10万日军主力退入到山地丛林,继续与美军周旋。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清剿工作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山下奉文才率部停止了抵抗。

更令人称奇的是,由于菲律宾群岛日军部署分散,许多日军在消息闭塞的情况下,继续负隅顽抗,直到1974年,最后一名日军少尉在其老上级的命令下,下山投降,负隅顽抗了29年,可见“军国主义思想”毒害之深。

至此,日本所谓的“绝对国防圈”防御方案彻底破灭,日军在整个菲律宾战役中阵亡52万人,其最后一个战略集团灰飞烟灭,美军开始向其“内防御圈”进攻。然而,这样的结局依然唤醒日军高层的“良知”,继续叫嚣着战争。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最大的战略集团是如何消失的?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到二战后期,日本陆军能够称为“战略集团”或者战略区级单位的只有六个,如果把“航空总军”这个非地面部队再排出去,那就只剩下关东军、中国派遣军、第一总军、第二总军和太平洋战场主力“南方军”,上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总军级”单位。题主想问及的,大约是在第二次菲律宾战役中被基本消灭的第14方面军,但它只是“战役重兵集团”。

(麦克阿瑟)

所谓的“南方军”成立于1941年11月5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夜,以寺内寿一大将为总司令官,陆军参谋次长冢田攻中将(后来出任侵华日军第11军司令官,被高射炮干死了)出任总参谋长,为了保密,该军总司令部是在陆军大学里秘密组建的。战争爆发后迁到越南河内,日本投降时司令部所在地为西贡(今胡志明市)。

到1942年初,南方军总兵力一度高达210万人和2500多架作战飞机,确实是当时日本最大的战略集团,至当年10月关东军升格算起,南方军与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并列为海外日军的三大主力。并且它的许多部队都是从中国战场抽调的,比如第2、5、第6、第16等我们比较熟悉的师团都是如此,同时还拥有日军全部15个战车联队之中的9个,可见南方军实力之雄厚。

(山下奉文)

当然,在美帝强大的海空火力下,南方军也是日本陆军伤亡最惨重的战略区,保守估计日军死鬼超过150万个,几占二战日军阵亡总数的60%强。因此尽管日军不断从本土、从中国战场抽兵增援,到太平洋战争末期,南方军的兵力规模仍然急剧减少,投降时只有75万人了(其中部分部队转调回国),给揍得挺惨。

到1944年美军大反攻阶段,南方军除直属部队外还下辖五个“方面军”建制,包括缅甸方面军(约10个师团的兵力)、驻马来和爪哇等地的第7方面军(约4个师团和7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兵力),驻越南、老挝等印支国家的第18方面军(约4个师团和2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兵力),驻澳洲北边新几内亚的第2方面军(约9个师团的兵力),以及本题的主角,驻菲律宾的第14方面军。

(被老麦丢下的温莱特将军)

第14方面军原来只是三年前负责进攻菲律宾的“第14军”,司令官是本间雅晴中将,后来自然成为占领军,兵力大约4个师团和1个独混旅团10万余人。到1944年夏季,美军已经占领马里亚纳群岛和新几内亚,并且决定继续夺取莱特岛,因此占领整个菲律宾的战略态势非常明显,于是日军大本营紧急组建第14方面军,开始加强吕宋岛上的防御力量,并且把已经调往关东军的山下奉文大将又调回来送死,据说哭得稀里哗啦的。

我们知道,麦克阿瑟是在当年日军进攻菲律宾时孤身逃走的,最后美菲军8万余人投降,那次战役也被称为“菲律宾战役”,为了区分,习惯上将1944年美军的反攻称为“第二次菲律宾战役”。从日本投降的过程来看,第二次菲律宾战役的合理性其实很被质疑,远没有尼米兹攻克硫磺岛、冲绳岛对日本本土的威胁之大。

(胡汉三又回来了)

不过当时麦克阿瑟统率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和尼米兹的太平洋战区是并列的,资格老脾气暴的麦克阿瑟一定要先反攻菲律宾,参联会也不好说什么,个人总感觉麦克阿瑟确有急着报仇的心态:“我胡汉三又回来了”。1944年10月中旬,美军集中了第6集团军全部、第8集团军一部和两个海军舰队,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向莱特岛和吕宋岛。

南方军在战役期间对山下奉文的方面军进行了多次增援,先后投入作战的有第16师团、第30师团、第100师团、第102师团(第35军),第1师团、第26师团(方面军直辖),以及第8师团、第10师团、第19师团、第23师团、第103师团、第105师团和坦克第2师团(增援而来)等部,共计13个师团和3个独混旅团,于是“第二次菲律宾战役”成为太平洋战争期间最大规模的陆上战役。

(山下奉文投降)

战役进程就不赘述了,总之在美军的火力扫荡下,山下奉文所部在第二次菲律宾战役中(包括莱特岛战役)阵亡45万余人(包括海军死鬼),加上杂七杂八的辅助人员总数突破50万人,第14方面军几近全军覆灭。不足10万残余日军后期被压缩在吕宋北部、马尼拉以东的几处山区,但是在美军的严密封锁下,大批日军病饿致死,倒也是罪有应得。

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时,山下奉文手下的尚武集团原152000人还剩下55000人、振武集团原105000还剩下12500人、建武集团原30000还剩下1300人,拢一起只有不到70000人了,至此,南方军最大的战役兵团已经不复存在。而曾经的“马来之虎”山下奉文由于实施过新加坡大屠杀等恶行,投降后即被盟军羁押和审判,1946年在马尼拉被处以绞刑。

(小野宽)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最大的战略集团是如何消失的?

由于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惨败,日军失去了战争初期在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也失去了战略主动,被迫停止了战略进攻,放弃或推迟了对斐济、萨摩亚和新咯里多尼亚等地的进攻。仍决定继续实施对南太平洋诸岛的进攻,计划先在瓜岛修建航空基地,前出航空兵力,以掩护对新几内亚岛的莫尔兹比港的进攻,在新几内亚岛站稳脚跟后,再向东南逐步推进,进逼同盟国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澳大利亚,以此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

1942年5月组建的第17军,该军由天皇侍从武官长的弟弟百武晴吉中将任军长,军部设在新不列颠岛的拉包尔,至8月初,该军已辖有南海支队、一木支队、青叶支队等部,总兵力约十三个大队,集结于新几内亚东部和俾斯麦群岛,担负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任务。大本营海军部则于1942年7月成立第8舰队,任命三川军一中将为司令,下辖第6、第18战队、第29、30驱逐舰大队、第7、13、21潜艇战队,拥有包括重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3艘在内的多艘军舰和潜艇,主力部署于拉包尔,以协同第17军作战。联合舰队还增派第25航空战队所辖的百余架岸基飞机进驻拉包尔,以提供空中掩护。

1942年1月日军进占拉包尔,继而占领澳军守卫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简称瓜岛》。8月初,日军在瓜岛上的机场已基本建成,辅助设施也大体完工。此时,瓜岛有日军工兵2700人,警备部队240人,共约2940人;图拉吉岛有日军工兵140人,航空部队400人,警备部队200人,共约740人。

当日军于1942年1月占领拉包尔后,美军计划占领图拉吉岛,以阻止日军的推进,保护美国至澳大利亚之间的海上交通。4月20日,成立南太平洋部队,下辖第61、62特混编队,拥有航母3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32艘。积极组织战役准备。

8月7日,美军的掩护编队的军舰开始炮击瓜岛日军阵地,随后从航母起飞的舰载机飞临瓜岛,进行猛烈的轰炸和扫射。在舰炮和航空火力支援下,第一波登陆部队于九时四十分开始上陆,随后滩头控制组上岸,组织后续部队有序上岸。由于日军的情报机关根本没能预见到美军的登陆,因此岛上的日军毫无准备,而且岛上的日军虽说是工兵部队,其实是修建机场的朝鲜劳工,没带什么武器,少数警备部队看到美军大兵压境,不敢抵抗就逃入丛林,所以美军一枪未发就成功上岸,到日落时已有1.1万余人登上瓜岛。轻而易举夺下机场。

在六个月的空战中,日机被击落427架,美军损失仅118架。加上被高射炮火击落的,日军共损失飞机892架,飞行员2362人。美军共损失飞机约250架。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美军共阵亡约5000人,伤6700人,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3艘,飞机约250架。日军共有约5万人丧生,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飞机892架。

就在美军登陆的当天,日军第25航空队出动了51架飞机空袭瓜岛,但遭到了美军62架舰载战斗机的有力拦截,被击落19架,未取得什么战果。20日瓜岛上的美军战斗机成功击退了零式战斗机的进攻。8月16日,日军先头部队约1000人分乘6艘驱逐舰前往瓜岛。8月18日夜,在亨德森机场以东约30公里处顺利登上瓜岛。8月21日凌晨,岛上最后的500名日军向泰纳鲁河河口的美军阵地发起了进攻。美军的火力非常猛烈,日军顿时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冲锋立刻被打退。美军医护人员曾试图救治日军伤员,但日军却拉响手雷与美军同归于尽,为此美军下令对日军伤员不予救治,直接坦克碾过。5辆轻型坦克向日军盘踞的丛林冲去,坦克从日军死尸和伤兵身上碾过,履带上沾满血肉,活像绞肉机。

在瓜岛的地面作战中,美军参战兵力最多时达到6万人,阵亡1592人,负伤4200余人,日军投入瓜岛的陆军兵力约3.6万,战斗中阵亡约1.4万人,因伤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余人,合计死亡近2.38万人,还有1000余人被俘。日军还有众多物资损失:300把军刀、19000支刺刀、各式步枪12000支、骑枪1400支、轻、重机枪650挺、各型火炮250门、迫击炮100门、重型掷弹筒650具、眼镜1200副、电话机300部、电台170部、汽车130部、坦克10辆。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中途岛之后日本的再次失败,也是日本从战略优势走向劣势的转折点,逐步改善了美军不利的战略态势,赢得了动员人力、物力的时间,为太平洋战场上即将开始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美国取得了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的胜利,彻底“踹开”了日本所谓的“绝对国防圈”。如果说在前期的战役中,日本海军还有些反抗能力的话,现如今也彻底地消耗殆尽,太平洋上的主动权完全由美军掌握。

但夺取塞班岛还是让尼米兹等人见识了日本人的“顽强”,决定绕开菲律宾,直攻台湾和厦门。“好面子”的麦克阿瑟却坚持进攻菲律宾,他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日本要重点保守的也是菲律宾,但已无法阻挡盟军的脚步。

在菲律宾,日本部署了最大的一个战略集团。

日本在战争初期,曾试想攻占美国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菲律宾后,与其进行谈判,迫使对方求和,继而实现称霸太平洋的野心。没成想,美国人非但没有求和的意思,反而在各个方向上采取攻势,自不量力的日本人开始渐入颓势,毫无招架之力。

菲律宾是日本从南太平洋获取石油,及其他战略物资的必经之路,一旦被掐断,逃亡新加坡的联合舰队,就算是能够安全返回本土,也将面临断油的危险。舰队司令丰田副武建议放手一搏。于是,日军投入了太平洋战争中最大的战略集团。

首先,扩充防御兵力。将驻守菲律宾的第14军升格为第14方面军,并从关东军和中国战场上抽调了7个师团加强防守,第14方面军已达40万人。连同其他空军、海军的部队,总兵力达63万人。最后一搏,也是最大的一搏。

其次,海军倾巢出动。丢失菲律宾对于海军来说,就是死路一条,反正都是死,干脆拼一把。丰田副武的想法是,以没有舰载机的4艘航母做诱饵,其余60艘各类水面舰艇与美国海军进行一场“面对面”的厮杀,尤其是发挥战列舰的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这么大一支战略集团由谁来指挥?日军大本营想到了曾经横扫东南亚的“马来之虎”山下奉文。他因为在日本政坛的“二二六事件”中,幕后操纵,故意放纵手下参与刺杀,被小肚鸡肠的东条英机贬往东北,担任一闲职。

这一闲就是2年多,现在日军节节败退,前线吃紧,才想起他。换做谁,都会有一肚子怨气,这分明是去当炮灰,尽管不愿意、不情愿,但命令难违,山下奉文只好接下这个“烫手山芋”。不管怎么说,日军的最后一搏还是挺“唬人”的。

没有想到的是,日军在接下来的作战中,却显示不出多强的战斗力。

能够争取进攻菲律宾,对于爱出风头、好面子的麦克阿瑟来说,是个“一雪前耻”的好机会。现在的美国西南太平洋舰队,陆、海军总兵力达50万人,其中登陆部队20万人,海军拥有包括35艘航母在内的近900艘各类舰艇,为登陆提供了保障。

在美军登陆莱特岛的战役中,日本与美军在莱特湾海域,进行了一场“一边倒”的海战。原本想当“诱饵”的4艘航母,还没有诱惑成,就被炸入了海底,剩下的战列舰等舰只就像“待宰的羔羊”,美军飞行员 “撒着欢” 似的进行攻击。

在灵巧的飞机面前,失去战机保护的日本海军舰艇,显得十分得笨拙,丰田副武眼看着自己的军舰一艘接一艘被美军击沉,而代表联合舰队形象的“武藏号”战列舰,竟被100多架战机围攻,很快沉入了海底。莱特湾海战,日本海军仅4天全军覆没。

如果说能给美军造成损失的,也就是“神风特攻”了。面对这样的惨状,日军大本营走投无路,想出了拼死一搏的打法。就是在飞机上装上足够的炸药,发现对手舰艇时,连人带机一同撞上去,破坏力非同小可。

第一次进攻,美军就被击沉了2艘航母,尝到甜头的日军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接连派出“神风特攻队”。“打顺手”的美国海军,也确实被这种“变态不要命的打法”所震惊,一时竟然没有对付的方法。但对局势来说,日军这种打法于事无补。

莱特湾海战的惨败,并未改变日军坚守莱特岛的决心,不断地增援,岛上日军一度达到了7万人,但在美军的严密封锁下,在50天的战斗中,日军阵亡6.8万人,美军伤亡1.2万人。这也是美军第一次在一场战役中,歼灭3个日军师团。

此时的“马来之虎”早没有了“虎威”,倒成全了麦克阿瑟的“作秀”。

莱特岛战役的惨败,驻守吕宋岛的山下奉文手里只剩下28万人,不仅兵力分散在各岛,而且装备少得可怜。更让人绝望的是,援军遥遥无期、不知猴年马月能到,再加上近2个月不分昼夜的狂轰滥炸,毫无斗志的山下奉文收紧兵力,决定在陆地上与美军较量。

这反倒成全了麦克阿瑟的“表现欲”。1945年1月9日,他组织了20万人的登陆部队,在一千多艘各类舰只和一千架战机的支援下,在吕宋岛的仁牙湾登陆。奇怪的是,竟然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登陆部队长驱直入。

麦克阿瑟激动地站在他的旗舰上,看到千军万马顺利登陆的一幕,他迫不及待地要踏上菲律宾的土地,兑现其2年前的承诺:“我会回来的”。为了这一刻,他精心准备了一番,穿着笔挺的军装,嘴里叼着玉米烟斗,踏上了他久违的土地。

更让他洋洋得意的是,衣领上又多了一颗将星,成为五星上将,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巅峰。现在可谓是“荣归故里”,在蜂拥而至的记者面前,麦克阿瑟大踏步地走在海水里。这个场面,一时成为美国国内最具热度的新闻,他的虚荣心再次得到了满足。

然而,在日军的顽强的抵抗下,美军的进展很慢,一个多月后,才攻取了马尼拉,剩余的10万日军主力退入到山地丛林,继续与美军周旋。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清剿工作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山下奉文才率部停止了抵抗。

更令人称奇的是,由于菲律宾群岛日军部署分散,许多日军在消息闭塞的情况下,继续负隅顽抗,直到1974年,最后一名日军少尉在其老上级的命令下,下山投降,负隅顽抗了29年,可见“军国主义思想”毒害之深。

至此,日本所谓的“绝对国防圈”防御方案彻底破灭,日军在整个菲律宾战役中阵亡52万人,其最后一个战略集团灰飞烟灭,美军开始向其“内防御圈”进攻。然而,这样的结局依然唤醒日军高层的“良知”,继续叫嚣着战争。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最大的战略集团是如何消失的?

日本二战太平洋战争中有很多战略集团被打惨残,但完全消失的应该没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