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常有人说二田的字不入流,毫无书法审美可言?

从传统经典书法法度来看,你认为如何?

说“二田”的字“不入流,毫无书法审美可言”,有点太过分了,尽管我也不太喜欢二田的字,但作为这方面的爱好者,窃以为:

要辩证看待艺术领域的事!

“二田”一般来说,是指田英章、田蕴章,因其创作的楷体汉字非常“馆阁体”、作品呈现出“打印一般的规范整齐”而饱受书法字好者们褒贬,甚至专业书法家领域也都有不少人“站队发表意见”。

田楷书法

  • 艺术需要创新

每一个投诸热爱于艺术的人,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其他的类别,终极目标无疑都是以“个性、自我、创新”为至高的追求。

从事书法的“二田”当然、肯定不例外。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田氏二兄弟能从历代书法中,“创造出楷体的一种新风格、新写法”,无疑是肯定需要点赞的。

更何况,这种创新出来的“田楷”还得到了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喜欢呢。

赏心悦目的“好看”,也是书法审美的一项不是么?

二田:田蕴章 、 田英章

  • 艺无止境

中国的书法文化源于古代流传下来的那些经典作品,现代仍是以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学习的标杆,并期在此基础上“成熟后孵化自己的个性”。

我们还都知道“师古而不泥古”这句俗语,是学习书法等艺术的一项基本原则。田楷也是在“师”了欧楷唐楷之后而生。

那么问题来了,当下尚在学习阶段的人,到底应该“师欧楷、唐楷”还是“师田楷”呢?

我的观点一是:尽量学“时间更古”的人。

我是这样想的:书法是一种“尚古”的艺术,今人欲习之,无疑也是以古代的范本为参照,这样才有可能“生”出下一个“获得大面积认可的新书体”。

就连田蕴章自己也说“我从不让学生学我的字”,教学的时候也都是拿欧楷的字帖作为范本。

连创始人都认为别学,那么显然,站在初学者(学习者)角度,师古,是更加棋高一筹的做法了。

田蕴章

纵观近代,当得世人认可度高的,貌似只有“毛泽东字体”以及启功创新出来的“启功体”。(其他尽管也有个性特征明显、不完全同于古人的书家,但都没有成“书法体”)。田楷也被创新出来了,但目前仍然处于“争议期”,其认可度不如上述高。

因此可见,书法创新,成功何其难!

我的观点二是:艺术不是复印机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观点:艺术肯定是“追求无止境”的。如果某一种“标杆”被钉在了天花板上,那,这个标杆还有“艺术参研”的意义吗?

田楷,这种书风,在我的看法当中,恰恰就是差不多相当于:田楷学到极致后大家都一样,跟打印机打出来似的。

嫣然一种比馆阁体还馆阁体的风格。

因此,刚开启学书法之路的人,倘若学这个的话“刚开始就被限定高度了”!

这不科学,也不艺术!要想有出路,可能要比开始的时候学其他书体更绕得慌。

综上所述:窃以为,对待田楷,其他人应该辩证去看。

对于二田本人,创新出田楷,是成功的,也是值得大家赞扬的!

对于田楷书法,我们看着舒服就行了,平时“不以创作为目的”之人,练练也不错,毕竟,那字“写出来真好看”;但是对于书法艺术有想法的人,还是应该选择“更古”的书体去学而时习之……

为什么常有人说二田的字不入流,毫无书法审美可言?

书法自古至今,首先是实用性,其次是艺术性。

一, 首先一点,说"二田书法毫无审美可言",是没有道理的,二田的书法恰恰在于精致优美,太标准化了。

在这方面,二田的书法贡献,是要高于那些打着书法艺术的旗号,写着名不副实,歪七扭八的,谁也看不懂的字体家门。

从实用性方面,二田书法无论是毛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已经有系统性教材,并且在广大中小学生的书法教学上得到普及,有很大影响。如果二田书法毫无优美性,那么怎么可能被许多的学生作为教材使用。这明显是说的不对。

二 再讨论题主第二个说法,就是"二田的字不入流",这个"流"无非就两个审美取向,一是以"二王"书法为代表的传统书法主流,二是当下流行的书风。

当下书法流行风是什么?种类繁多,但主流就是延续了清代以来以康有为,包世臣,阮元提倡的北碑,所谓扬碑抑帖,追求豪放粗犷,金石味的隶变书体。然后再融碑入帖,碑帖结合创新意识的书法。

加上再用傅山的"宁丑勿媚,宁拙毋巧"的理论作坚强后盾,大张旗鼓搞一些创新书法。

甚至借鉴西方美术思潮,搞得一些片呀,块呀,拼接的书法布局。从而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画面感,迎合展览体评委们的关注等等。

客观来说,书法求新求变创新意识是好的,初衷意愿也是好的,但这种审美的过度追求,往往物极必反,事与愿违。导致当下书法鱼龙混杂,丑书当道,好好的字,非要写得像小学生般的幼稚歪斜,东倒西歪,美其名曰"童稚体"。并美名其曰书法艺术,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你比如"西泠印社电视纪录片",竟然也用的丑书,这就说不过去了。

既没有了书法的实用性,更没了书法的审美性,这样看来,"二田书法"不入这个流更好。

再说传统书法主流,王羲之书法为代表的书法审美是"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中和流美,其次就是要有变化,追求个性化,特别是避免出现王羲之说的"状如算子",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曰:“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王羲之认为写的字整整齐齐这不是在写书法,只是写字而已。孙过庭《书谱》讲得最全面。"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按这个要求,"务求平正"二田是做得很好,用笔挺拔秀劲,工整秀丽。而已经二十多年,二田的楷书始终是一个模式,笔法结构的变化也不多,所以在"务追险绝",还有笔法的灵活多变,异彩纷呈上,还是有不足之处。这也是客观存在,并被许多书法权威拿来说事的主要原因所在。

你比如无论王羲之楷书,还是颜真卿书法,或者欧阳询的楷书,都是随着书法家书风的形成,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碑帖代表作问世。

而且同一书法家,字体风格也各具特色,比如《多宝塔》和后来的《勤礼碑》《颜家庙碑》

就显出书法艺术家才能和追求,风格差别很大,特别是最近发布的书法界大事,在西安新出土的颜真卿38岁书丹真迹,又和不到50岁写得《多宝塔》风格差异很大,这种递进演变过程,就是书法家努力求变,探索的足迹,所谓艺无止境,也是历代大书法家共同的特征,

按这个传统标准,在这方面,二田书法是有不足之处,但是瑕不掩瑜。这也要比那些丑书要好许多,更不能说二田书法不入流,不优美。

三, 最后还有一点,也是二田书法所谓"不入流"的一个因素,就是二位人红是非多,加上口无遮拦,甚至对书坛像欧阳中石,沙孟海,甚至启功,林散之这些前辈们都指点江山,我是权威我怕谁的口气或指责,或议论,或点评。这些书法大家们还真没当回事,可他们的弟子大批粉丝们可不答应,"枪打话多鸟",给二位穿个小鞋,扣个帽子也——"来而不往非礼也",在所难免。

为什么常有人说二田的字不入流,毫无书法审美可言?

作品本人创作

我认为,二田的字不是不入流,只是从楷书写字角度看,达不到一流。在欧体的字上脱了一层雅,多了一层媚俗,只是二流水平。

二田的字,应该是写字的法,给人清晣的,整齐的写字,有楷书笔法的写字,美的写字。当然,字美也会给人一定的美感欣赏。

但从书法艺术欣赏的美学角度看,写字不等于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应具备三个条件:

一,有自己个人的强烈书风,不是一般,而是强烈。

二,必须要有浓浓的文化人气息(书卷气)。

三,有朴拙而雋籀的金石味,而不是媚俗,套路的平庸。

以上的三项标准达到了,你的书法艺术欣赏才是给人以享受。当然,每个人的欣赏标准不同,我认为,二田楷书从艺术欣赏角度看,是单一而变化少,单有漂亮流俗的躯壳,没有灵魂的共鸣,虽有干净流滑的笔画,没有深情的线条,所以,书法艺术欣赏价值不高,也是事实。完

为什么常有人说二田的字不入流,毫无书法审美可言?

美还是有的!美术的美有,书法的美没有!

从书法的专业角度而言,二田仅仅是有了书法的基础,基本的笔划功夫不错,基本的结体也合格了,如此而已。

如果说书法如何的高超,那就是无知的言论了!是对书法的无知,不是写字的无知,因为对于写字来说,二田可以用高超来形容。

书法最讲究文人风骨!文人风骨是什么?不媚俗!就像妖娆的牡丹画,喜欢的人很多,漂亮吧?是漂亮!可是,哪个大画家画妖娆的牡丹?没有,绝对没有!媚俗的东西,就是与艺术相悖离的!

书法如何接受二田,那么就无从谈艺术!

为什么常有人说二田的字不入流,毫无书法审美可言?

田英章、田蕴章两位书家,在当下书坛可谓名噪一时。二位书家的书风从欧体中来,业已在书坛上刮起了一股学“欧”风,尤其在小学书法教育上,吸引了无数刚拿起笔学写汉字的小学生,引领他们进入神圣的汉字识字、写字中来,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方面讲,二位书家功莫大焉!

为什么常有人说二田的字不入流,毫无书法审美可言?

回答这个问题,无论说好说坏,最终的结果都是挨骂。免为其难的试试看。尽量不要被人骂吧。

如果以传统经典的直接排比看,当代人都没有人可入列品第。即便启功,赵朴初等当代大师。更不用说处于争议中的田氏兄弟。

从李斯的小篆开始算起,至清末。大约两千多年的时间,产生的书法家,超一流高手屈指可数。李斯,蔡邕,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李阳冰,十数人而已。二田能和其中的哪一个相比?肯定比不了。

咱们再来排比。一流书法家中,卫夫人,谢安,智永,杨凝式,李北海,孙过庭,钟绍京,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赵孟頫,沈度,文征明,唐伯虎,祝允明,王宠,王铎,董其昌。这些人当中,试问田氏兄弟可比否?还是比不了。这当中,清代及民国时期的人都入不了。就用清代的比较下。成亲王能及吗?好像有点欺负人。就次一点的黄自元,可以吗?。黄自元在清代也算不上一流书家的。黄自元比不了的话。那么田氏兄弟在书法历史上的较量中完败。不入流成立。

话分两头说。把历史上的这些巨人放一边。就现代人来说。田家人足以傲视天下,无人能出其右。这是不争的事实。用事实说话,无谓的指责只会突显出你的无知。好的,就应该肯定。不足的,也得面对。一分为二看世界。不能因为我喜欢,便把所有人贬的分文不值。包括历史伟人都不放在眼里。

学习,只有心存敬畏之心,眼中看到的别人都是优点。而看自己时,尽量发现不足。才有可能取得进步。若安于在人们的颂扬声中,忘乎所以,失去诱进的动力,则如逆水之舟,有退无进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