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战”都是怎么区分的呀,比如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等等?

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战役部署已经给出了答案,华野13个纵队火力全开,分别进行着对敌黄百韬第七兵团的“歼灭战”、对邱清泉第二兵团和李弥第十三兵团的“阻击战”、以及期间发生的潘塘“遭遇战”。战场情况堪称错踪复杂、战场形势确实瞬息万变,粟裕虽然指挥若定调度有方,血压也升到了180。

华东野战军当时建有16个纵队,包括主力部队第1到13纵队(没有五纵)、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重炮和坦克),同时指挥着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和若干地方武装。淮海战役的大幕于1948年11月6日拉开后,第一阶段的战役目标就是歼灭从新安镇地区向徐州收缩的黄百韬兵团。

而蒋军的“徐州剿总”正陷入一片混乱,总司令刘峙被我两大野战军在各个方向上的行动搞得晕头转向,又想解黄百韬之围,又怕丢了徐州,整整三天没有作出任何有效反应。直到11月11日杜聿明奉命赶回来,才决定以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东进增援,而华野攻击各纵在战役初期多少有些轻视黄兵团,打了三天并没有实质性进展,战场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

华野前指立即根据敌情变化调整部署:以第四、第六、第八、第九、第十三纵队、特纵为攻坚集团,坚决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山东兵团的第七、第十、第十一纵队为阻援集团,在林佟山和大许家一线占领阵地,坚决阻击邱李两兵团的援敌;以苏北兵团的第二纵队、第十二纵队、中野第十一纵队、鲁中南纵队和两个独立旅为穿插集团,迂回进至徐州以东的潘塘,拟截断邱李两兵团的退路,再会同山东兵团全歼之,另以第一纵队为总预备队。

说明一下,当时的华野第三纵队、两广纵队正在配合中原野战军作战,渤海纵队尚未南下,因此华东野战军直接指挥的的14个纵队(含中野11纵)已经全部展开投入战斗。其中6个纵队在陈士榘的指挥下负责打“围歼战”,即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碾庄的黄百韬兵团,3个纵队由宋时轮统一指挥在徐东地区打“阻击战”,坚决不让两股敌人合流,韦国清率4个纵队负责迂回包抄邱李两兵团的身后,野司直接掌握第一纵队作为机动。

碾庄围歼战和徐东阻击战都打得十分艰苦,华野以5个步兵纵队歼击黄百韬四个军,兵力上并不占多少优势,战至11月18日,虽然黄兵团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兵力,但仍然固守顽抗。宋时轮3个纵队的阻援部队,也在邱清泉、李弥的疯狂进攻下伤亡惨重。而负责穿插迂回的苏北兵团,却在11月15日的深夜,与敌军在潘塘意外遭遇。

原来杜聿明发现邱清泉只是一味正面强攻,伤亡巨大却推进缓慢,于是决定出动预备队第74军迂回山东兵团侧后,选定的通过点恰恰也是潘塘镇,遂与苏北兵团前锋第二纵队狭路相逢,双方在行进间立马打起了“遭遇战”。华野二纵迅速击溃了重建的第74军,迫其缩进镇内固守,但是杜聿明再调第70军附战车部队前来增援,遭遇战就此打成了僵持局面。

粟裕将军纵观全局,认为华野兵力已用到极限且比较分散,同时围歼敌人三个兵团的时机并不成熟,应以迅速打掉黄兵团为第一要务,并且实施穿插的苏北兵团已经在敌人后方暴露,合围邱清泉、李弥的计划必然落空。遂再次变更部署:命令苏北兵团后撤,一部加强给徐东阻击部队,一部参与围歼黄百韬。

华东野战军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于11月19日对碾庄发起总攻,至22日经激战全歼敌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毙命,围歼战胜利结束。在我阻援兵团奋力阻击下缓慢爬行的邱、李两兵团,闻知黄百韬全军覆灭的消息后,立刻掉头撤回徐州,徐东阻击战亦胜利结束,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圆满收官。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历时17天,两大野战军共歼灭蒋军一个兵团部、8个军部、18个师(含起义三个半是和投诚两个师),重创其他各路援军,共计歼敌178000余人,期间战法频出,包含了追击战、围歼战、阻击战和遭遇战等等。

华东野战军也付出了49000人的伤亡,各纵队一致认为该阶段战况最为复杂,陶勇四纵在战役总结中指出:“此一时期,经历时间之长、战斗类型之多、情况之艰苦复杂、战斗之激烈频繁,均较前期为甚”。

各种“战”都是怎么区分的呀,比如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等等?

这个一个考虑战斗的目的和目标,另外一个则要考虑战斗的结果,具体类型不一而足,要看现场情形来区分。

比如说,从战斗的目的来看,一般会分为:歼灭战(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有目标);阻击战(围城打援时阻击敌人的增援,我军撤退时担任后卫的部队要阻击敌人追击等);破袭战(对敌人的后勤线路重要军事目标进行破坏性打击);会战(组织大规模军事力量与敌人进行战役级作战)等等。

而从战斗的突然性和实际来看,也会分为遭遇战(不期而遇,比较突然);伏击(根据军事情报提前埋伏在敌军必经线路上突然发起攻击)。

从战果来看,会分为歼灭战(全歼敌人有生力量)和击溃战(击溃而非全歼)。

从战斗的特点,则会分为游击战(敌后广泛发起小规模袭扰作战);运动战(利用部队的运动、穿插调动敌军,从而形成歼灭良机)和阵地战(占据有利地形,一板一眼)。

从战斗的场地,会分为正面战场(比如抗战期间国军)和敌后战场(比如抗战期间的共军)。

考虑不够全面,请大家多多补充。

各种“战”都是怎么区分的呀,比如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等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不同战争环境下进行的不同类型战争,在军事上都有专业的称呼,如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等,在一场大的战役中,往往是伴随着多种类型的战斗同时进行。最过有名的当属淮海战役,在这场中原决战中,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百万,其中战斗类型众多,有遭遇战、阻击战也有歼灭战。

淮海战役是一场东边行动,西边牵扯的战斗,在战役预备期间,中原野战军在刘伯承司令员的带领下,将张淦三兵团、黄维十二兵团向西牵制到豫西的伏牛山区域。这阶段属于游击战策应阶段,即通过部队的灵活运动,牵制敌人,使敌人按照自己的战略意图进行。

当张淦和黄维兵团在短期内不能东调的时候,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东边做起文章,于1948年11月6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黄百韬第7兵团进行追击。黄百韬见势不妙开始收缩,可惜由于他没有提前架浮桥,期间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又举行贾汪起义,黄百韬最终被包围在碾庄地区。

黄百韬被包围之后,他的战斗力并没有一下子丧失,黄百韬进驻碾庄圩之前,这一带一直是李弥兵团的防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构筑完善的防御工事,而华野在碾庄一带部分地区打响外围战,由于轻敌,激战一夜几乎毫无进展。华野对黄百韬的进攻可以理解为攻坚战。

国民党看到黄百韬被包围之后,在杜聿明的指挥下,以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为基础,组织东救黄百韬兵团的救援兵团。粟裕则令华东野战军第7、第10、第11纵队组成阻援兵团,由宋时轮统一指挥,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许家地域,实行正面防御阻击徐州国军东援。一场激烈的阻击战就此产生。

杜聿明的援救军队与宋时轮的阻击部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在正面阻击阵地上,解放军正在加紧设置有弹性的阵地,组织短促而密集的交叉、侧防火力,同时在阵地的团、营也构成了有重点、有纵深的防御体系,布置了品字形、倒品字形、梅花形支等防御阵营。在这场阻击战解放军都非常的顽强,使国民党的每攻占一个村子都要付出重大伤亡,国民党军全线进展缓慢。

为了尽快的突破前线的阻击阵地,杜聿明何邱清泉想到迂回侧击的方法,他们派出国民党第74军从徐州向东南潜行,意图长途迂回至双沟一带,然后向北转进,侧击碾庄以西的解放军华野部队。而此时毛主席密切关注到淮海战役的局势,他看到黄百韬已经是樯橹之末,覆灭只在旦夕之间,于是构想在歼灭黄百韬之后,华东野战军再接再厉一鼓作气歼灭杜聿明的东救兵团。

粟裕在接到毛主席的电报之后,立即组织兵力,准备穿插到杜聿明东救集团的侧后方,故而命令苏北兵团的4个纵队自徐州东南的房村一带出发,经由潘塘镇向北揳入,以求切断邱、李兵团的退路,将其歼灭。

两支部队在同一时间都想穿插到敌人的后方,都想进行侧击,而两支部队很巧合的在潘塘镇相遇,当时正值夜晚,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下,两支部队交替行军。不知道谁突然喊了一声“国军”,双方在战斗随记展开,双方打成一团,只知道在打仗,但是不知道打的是谁。

等到第二天早上,天一亮两军相互之间看清楚了对方,而由于事出突然,整条战线呈犬牙交错状态,双方的指挥所都极其靠进前线。这就是一场遭遇战,这场战斗下来,国民党援救黄百韬的计划失败,我军则选择了主动撤退。

我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则由华野谭震林统一指挥围歼黄百韬兵团。面对黄百韬兵团中各军强弱不一的特点,我军决定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在推进的方法上,我军为减少部队伤亡,实行土工作业迫近国民党军阵地。

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已经连续作战十几天的黄百韬兵团逐渐展现出疲态,我军则发挥猛打、狠打的特点继续对黄百韬兵团进行进攻。到1948年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将第7兵团10万人全部歼灭,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阵亡。这就是歼灭战。

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我军连续进行了游击战牵制、运动战包围、遭遇战火拼、攻坚战破敌、歼灭战歼敌等多种类型的战争,在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还有更巧妙的阻击战和残酷的攻坚战。我军能娴熟的运用各种战术,适应各种战斗环境,充分说明我军正规化成长明显,在毛主席思想的指导下,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

各种“战”都是怎么区分的呀,比如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等等?

战场上的战役有大小之分,也有性质之别,遭遇战、阻击战、大会战等等,那么这些分别都是指的什么战斗呢?下面我们来一一讨论下。

阻击战

先来说下阻击战,喜欢看战争类电影的朋友一定熟悉《集结号》这部片子,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分讲的就是一场经典的阻击战。连长谷子地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奉命带领全连战士坚守阵地,将敌人的主力阻击在阵地之前,为大部队的撤退赢得了时间。

遭遇战

遭遇战指的是事先没有明确计划,或是没有明确对手,在战场上突然与对手狭路相逢的这种战斗。遭遇战具有突发性和实时性两个特点,因为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可能一天也遇不到对手,但可能就在下一分钟就与对手相遇,遭遇战考验的是一支军队应对突发状况的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

歼灭战

歼灭战更多的是属于战斗的结果而不是本身的性质。歼灭战的特点是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歼灭战的目标就是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将对方的主力打残或是全部歼灭,歼灭战是最具决定意义的战斗,取得一场歼灭战的胜利,会对接下来的战斗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会战

最近正在热播的电影《八佰》,其大背景就是松沪抗战,而松沪抗战就是一场典型的大会战!正义的我国军队与侵略者在松沪地区均持续不断地投入大量兵力,所有的战争资源都向这里倾斜,大会战比拼的是双方的综合实力、潜力,打得是意志和决心!

除了上述几种外,战斗还分为持久战、运动战、游击战等等。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但如果仅仅从战术战法来看,战争又充满着一种艺术气息,残酷的战争背后,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各种“战”都是怎么区分的呀,比如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等等?

你也不是军人,研究这个干啥?军人都不一定懂这么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该干啥干啥?

实在想研究,去读读兵法。

各种“战”都是怎么区分的呀,比如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等等?

顾名思义遭遇战也就是两军不期而遇发生的战斗,阻击战是有预谋的事先设伏,阻挡敌方的援军或者阻止敌军的撤退等,歼灭战也就是包围或者伏击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根据战争战役的不同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他们是事先准备跟作战目的往往是不同的比如阻击战、歼灭战是事先有军事准备的且目的明确,当然阻击战可能只是歼灭战中为了阻挡援军或者敌军撤退而形成的一个战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